正文 第七十八章 愿君取吾言
作为一名五十万大军的统帅,逃跑的李景隆足以成为全天下的笑柄,然而朱允炆对他没有一分责备,反倒赐予斧钺旗旌褒奖激励,因为李景隆的举荐人黄子澄斩钉截铁地告诉他:第一,我们没有败;第二,我们其实已经胜了;第三,我们是因天气太冷士兵不堪才暂回德州;第四,我们会在来年春暖一举歼灭燕贼。
黄子澄扪心自问没有说谎,他既忠心耿耿也无胆量欺君,如此诠释战局,完全由于这阿Q之极、自负之极的儒生真是那样想。朱允炆从来不是傻子,他只是帝王之术念多了,觉得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不管李景隆有用无用,不管黄子澄是真是假,反正对臣子们推诚取信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不光能使更多人为他建文帝卖命,还能反衬出燕庶人较为低劣的人品,于是乎万众归之若水,谋叛者自毙,天下大定。
因为不是傻子又深知宣传的力量,在命李景隆统兵六十万再次北伐以前,朱允炆干了一件让所有人不得不称他为贤君的事——主动请求朱棣息兵,但他没有给请和信署名,信是假借李景隆的名义发出,为的是使此番做秀看起来没那么明显,逻辑是越隐晦大家就越会主动发掘他为天下苍生着想却不居功的苦心。
二月十三日收到信的时候,朱棣刚把昨日前来归降的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喇帖木儿安顿好,又是赐爵位又是给银子,图的就是向北元余孽示好,告诉他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同朱允炆打仗的时候你们不要惹我,但可放开手去骚扰他。在外人看来,朱棣这种行为也许和卖国没分别,道衍和夏青槐却鼎力支持,心意相通的三人都清楚的很,此举只是权宜之计,兔死狗烹,等打完朱允炆,深恨元人仿若愤青深恨倭寇的朱棣定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既然卖国的罪名都敢背,狠下心把皇帝拉下马的朱棣看完信后自然毫无反应,当即丢给军师回复。他走后,道衍看着纸上清俊豪迈的字迹笑了,递给夏青槐,后者却立刻哭起来。道衍忙说别这样,他的确是个好孩子,当年在陌柳庄怎么对你的师父我也没忘,可一事归一事,青槐你定要舍小情全大义。
抱着赴死决心的夏青槐最近脆弱了很多,这时的哭泣却非因睹物思人,而是深感内疚。李景隆如今成为众人口中的笑话,她夏青槐难辞其咎,若是可以,她定会冲出去用高音喇叭狂喊——他不是运气不好,不是胆小如鼠,不是不讲义气!他是被人坑了。
作为青梅竹马的玩伴、三四十年的朋友,夏青槐对李景隆的了解远胜朱棣,因为他对她从没有保留,因为她是他除了李文忠以外最重要的人。李景隆从小羡慕张夜溢有个慈爱的好父亲,却在长大成人后经由她提醒才明白自己也有如此福气。他发誓当孝子,不辜负父亲和她的期望成为一代名将,而背负如此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打仗时根本没法放手一搏,乃至将北平围成铁桶已攻破一门眼看胜利在望却鸣金收兵。他只想堂堂正正打场胜仗给死去的亲人和爱人看,不希望他们认为他是以满城老弱妇孺性命相挟取胜,那样的胜利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让天上的父亲说他无能,让天上的她说他无耻,会让依旧苟活于人世的他说自己同虚伪的朱橚一样。
他没有想到,他的她不在天上,而是以一种重返地狱的姿态活着,还用在他看来极为无耻的方式狠狠坑了他。燕师在松亭关逗留不走、入关后放缓行军的主意是她抛砖引玉的,她说李景隆迂腐、矫情,我们以松亭关将士尚在大宁的亲属为要挟拿下松亭关在他看来不是灵活用兵而是无耻之极,他自己绝不会效法,所以北平一定无碍,他一定会等我们回去再正面开战,但我们偏不马上回去,他会因为无能臭名远扬,五十万大军也会冻死大半。
这还不是夏青槐最无耻的行为。马和向朱棣建议打蛇打七寸,我们不要理会围攻北平的军队而应直接搞掉李景隆所在的中军,她说甚好,但还应该迅速做两件事,其一,切断郑村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其二,放出其余南军皆已归附燕王的谣言。她说李景隆最恨人表里不一,最忌讳人背叛,收到这个消息必定大受刺激,我虽然不敢肯定他会做什么,但只要他精神错乱就一定会露破绽,于我们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夏青槐的鳄鱼眼泪将墨迹变得模糊,朱权进来了。他看了看屋内的气氛,对道衍说还是我来回信吧,军师忙去,您这徒儿患了忧郁症,没方子治的,除了我的奶茶糖水。
“青槐,你夫君早走了,师父也离开了,在我面前就不用做戏了吧,你不哭我也觉得你仙女似的。权不喜欢人梨花带雨,尤其看不惯你哭,太假!你应是如我这般流血不流泪的,一哭就是在骗人了。”朱权絮絮叨叨,将热腾腾的奶茶递给她,自己端了盏加了香片的顶级白豪细品。
“要不要喝我这杯?我没洁癖,”见对方还在那儿哭,他邪恶一笑:“这茶是打福建弄来的,沾了灵气,尝尝吧,福建可是个好地方。”
夏青槐猛一抬头。
“有问题?”他似笑非笑:“权的意思是,总比云南那瘴毒之地好,仙女以为?”
“都好。”夏青槐冷静下来。
“青槐,看来你还欠火候,比你家夫君差远了,”朱权对刚才的测试结果十分满意,微笑着说:“兵不厌诈而已,莫要内疚,何况比起你们夫妻怎样待我,李九江那纸上谈兵的绣花枕头捡了大便宜,没被玩死就算你们对他留情面了。权只是好奇,为何心狠手辣如你夫君也对他手下留情,会让他留口气逃回德州?怕是你这妖物见人生得一表人才动了凡心。”
“怎么会呢,小叔莫要说笑,”夏青槐打起精神说:“曹国公差点把我杀了,我恨他都来不及,何谈动心,再说小叔你的风华绝代都没能打动我。”
“那青槐为何提议穷寇莫追?”
“穷寇莫追就是穷寇莫追,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他活着于我们大大有益,难不成小叔以为朝廷派出谁当征虏大将军,能像派出他这样让我们高兴?”
朱权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连说仙女不厚道,其后却饱含深意地问:“话虽如此,那青槐刚又因何垂泪?”
“垂泪也非为曹国公,夫君要再娶,我又不能把那些女人杀了,就只能杀自己了。”
“这是什么话?”自诩无情的朱权被她吓住了。
“做戏而已,我的心思小叔岂会不知,”夏青槐不想多谈这个话题,重新拿起李景隆的信仔细研究起来,貌似不经心地说:“小叔说得对,女人不能像男人似的,若我从现在就开始善良温柔,兴许他就没那么快把我忘了,何况按小叔的说法,男人对梨花带雨的女人往往狠不下心,此番未雨绸缪,青槐既是为争宠也是为保命。小叔干活吧,今天要把曹国公的信回了。”
这对大明双生花只忙了一个时辰,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回信就搞定了,经过道衍的一审和朱棣的二审,第二天就邮给李景隆并抄送天下,为北军在宣传上打了个漂亮的胜仗。燕王为此重赏了宁王,至于他素来倚重的夏都事,温存一番也就够了,因为此人从来不介意原本就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名声,也不贪图钱财爵位,要的只是燕王本身。燕王对她也从不吝啬,献起身心来还过于积极主动似有采阴补阳的嫌疑,于是大家惊奇地发现,那日以后,杀人如麻的万年妖物变得柔弱起来,时不时还迎风落泪一把,像有油尽灯枯之兆,而妖之将死其行也善,这段日子她不知对正妃有多恭谨。当然,此女奸狡无比,亦有可能是被正妃大张旗鼓给燕王纳妾的行动力吓住了,生怕自己失宠,生怕失宠后没了男人当靠山在府里混不下去,所以正妃看都没多看她一眼,把她送来的药方子也随手扔了。
朱权和夏青槐执笔的那封信言辞犀利又恳切,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看了几乎落泪,李景隆自己也恍惚了很半天,因为句句击中了他不为人知的死穴,全篇尽是“孝”字。信里说四表叔我一看就知道这信不是出自你的本心,因为你祖辈是孝子、父辈是孝子、自己也是孝子,若非被人离间,此前决计不会不顾骨肉亲情害我和你其他的表叔们,若非被人蒙蔽,如今也决计不会写信来指责四表叔我兴兵讨伐离间我们的奸臣不对。黄子澄和齐泰非常坏、非常非常之坏,他们明知你最看重亲情孝义还要你来干这些,完全是把你往火坑里推。我父皇病了,他们不让诸王知道,我父皇归天了,他们不让诸王奔丧。我远在北平,只知道在他们的怂恿之下我父皇一日而敛、七日即葬,这葬礼成何体统?何况他们居心叵测,不仅不让人尽孝道,还大肆屠戮行孝道之人,可怜我父皇尸骨未寒,五个儿子就被破家灭国,尤其你二十五表叔,他病入膏肓不给治疗,死了还被挫骨扬灰,所以四表叔我痛啊,痛得撕心裂肺,我恨啊,恨不得诛灭他们九族!而你们受了蒙蔽,竟只将如此大奸大恶之徒削职放逐,不出千里必召而回,重为幕中之宾,我若就此息兵,岂非自掘死路成全了他人奸计?他们已坏到了天人共愤的地步,允炆年纪小不懂事倒罢了,但你莫要也受蒙蔽为虎作伥啊!大家都是孝子,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处在我这种境地是否也会这么做。你不要再调弄笔舌了,四表叔我其实有很多话可以说,但只能说到这份上,九江你多回忆回忆过去,多想想清楚。
李景隆从来不恨朱棣,当年顶多妒嫉自己的心上人喜欢他,这些年也只是烦他对那女人薄情寡义、烦他抢走自己老大的女人,并且他对他其实还有那么一丝好感,因为对方从来没因为知道他喜欢张夜溢就禁止他们来往,还一直亲切得很,要不也不会屡屡帮他见她。李景隆是个既聪明又认死理的人,当然知道从小培养出的感情比朱允炆明摆出于用人装出的亲厚实在,于是虽说不上帮他四表叔造反,暗地里还是留了些情面,要不也不会在追逃时睁只眼闭只眼放走朱高煦。
虽然立志成为一代名将,但生性不羁的李景隆不喜权术,朝廷是非、江山易主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永远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惟一需要的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对黄子澄和齐泰以及朱允炆的做法说不出个所以然,之所以站在那边是因为他原本就站在那边,又没什么理由和动力改变立场,何况朱允炆对他礼遇有加。于是乎,收到朱棣这封既煽情又讲理的信,他彻夜未眠,其后做了一个自认为对得起天地良心和所有人的决定。
“青槐,最近你精神不怎么好,瘦了不少,是本王滋润不够吧?”
朱棣貌似轻薄地在万年妖物身上摸摸掐掐,实则因为对方不知何故的急剧消瘦内心剧痛,为此,他非常节制,已将近三个月什么都没做了。他总预感会出事,道衍找过,袁珙找过,就差修个天坛祭天了,而且其实他已不止一次偷偷跪在地上向老天爷认错,说从前不该挑衅您,求您宽宏大量放过我妻子。从开始到现在我打仗一直顺,是您在庇佑我吧?可我不需要您对我这么好,江山我自己打就行了,您多给点挫折我也不怕,我只求您对她好些,您知道她是我的命啊!
“是滋润不够,王爷最近怎么回事,嫌弃青槐一身骨头?”体力和精神都不济的女人打趣道。
“怎么会呢,”朱棣强忍难过微笑道:“是本王最近太劳累,有心无力,再说又要打场大仗,不留些体力不行,委屈青槐了。”
提到即将到来的战事,夏青槐陷入了沉默。朱棣以为她累了,就把她抱到床上躺好,说好好休息,我会一直在这儿守着,但只过了一会儿,女人就执意起来,说下午的文书还没写,师父忙,你那弟弟又不知为何心情不佳撂了挑子,我不写难道要你写?你又该掉头发了,我可不希望夫君未老先衰变秃子。
朱棣拗不过她,只好让她起身写东西,自己堂堂王爷则在一边伺候,边看边说青槐是女状元,这文笔已经超过方孝孺了。
听到方孝孺的名字,夏青槐的笔略微一抖,敏感的朱棣看在眼里,还道是这女人畏惧文化圈的权威,于是鼓励她说刚才自己不是拍马屁,全是真心话,朱允炆那边的文书不都方孝孺写的么,他回回都没驳过我们,先前我们一连上书三次他们都放不出一句屁,足以说明问题。夏青槐笑了,说人家是正经文化人,饱读诗书是为做锦绣文章,可不是专为写檄文,何况我们强词夺理颠倒黑白,他们起先不回复是不屑于,现在斗不过则是由于没我们无耻。
“非也,”朱棣十分严肃地说:“本王素来以成败论英雄,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就是他朱允炆身边无人。饱读诗书如何,会做锦绣文章又如何,学不能致用,尚不及目不识丁之赳赳武夫。武夫还能上沙场保家国,才子贪图死后名声却连区区无耻之徒都反驳不了,等于吃干饭的。本王素来瞧不起这些所谓大儒,青槐莫要妄自菲薄。”
“王爷莫要这样想,”夏青槐放下笔,一脸凝重:“王爷只喜欢金刚经青槐是知道的,但天下人可不都如此,而且儒生们有气节,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和佛家的普度众生其实是一个道理。王爷不独尊儒术可以,青槐也非常支持,却不应瞧不起儒生,何况武治文治皆不可偏废,王爷即使不喜欢,出于用人也最好多学些,师父和青槐都陪不了王爷一辈子。”
“本王答应,不瞧不起他们,也一定多学,求青槐莫要胡思乱想。”
听到夏青槐又开始说不吉利的话,心慌意乱的朱棣连念书都肯了,要知道他这辈子只好好学过两段时间的文化,其一是在大本堂那阵子,为了应付老爹突击检查,不得不头悬梁锥刺股狂背四书五经,但因为实在不感兴趣,过后就全忘了,其二是在谈恋爱那阵子,为讨好张家姑娘,他不得不熬通宵背诗,好在花前月下制造气氛,但实在没那细胞,反反复复也只背下两三首,虽然到现在都没忘,可除此之外也就没别的了。
“青槐莫要不信,”他真诚而急切地说:“本王还为你当着全军上下数万之众穿过那种可笑的衣服,难不成你忘了?念书又如何,总不至于比打天下还难,只要你喜欢,本王就把天下能念的书全念了,本王为你做任何事都心甘情愿!”
“我相信,”她温柔地说:“不过青槐没让王爷念那么多书,只希望王爷能做做样子尊重儒家,而且天下的书也不止儒家一种。”
“不过,若青槐能活到那天多好,”她心潮澎湃,眼圈微红,喃喃低语:“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上至先秦所有典籍尽在其中。盛世修书,盛世,五千年才有的盛世,中华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帝王,我惟一的爱。”
朱棣没有听清她之前的任何话语,但有了最后几个字,他没必要多问了。
“青槐陪王爷练马去,会念书的帝王不稀奇,青槐不喜欢,青槐只喜欢马上天子,”她拉着他的手站起身:“大明江山幅陨之广将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是,一定会!本王一定做得到!凡日月所照之地皆为王土,凡霜露所濡之处皆为王臣!你也会永远属于我,永远和我在一起。”
黄子澄扪心自问没有说谎,他既忠心耿耿也无胆量欺君,如此诠释战局,完全由于这阿Q之极、自负之极的儒生真是那样想。朱允炆从来不是傻子,他只是帝王之术念多了,觉得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不管李景隆有用无用,不管黄子澄是真是假,反正对臣子们推诚取信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不光能使更多人为他建文帝卖命,还能反衬出燕庶人较为低劣的人品,于是乎万众归之若水,谋叛者自毙,天下大定。
因为不是傻子又深知宣传的力量,在命李景隆统兵六十万再次北伐以前,朱允炆干了一件让所有人不得不称他为贤君的事——主动请求朱棣息兵,但他没有给请和信署名,信是假借李景隆的名义发出,为的是使此番做秀看起来没那么明显,逻辑是越隐晦大家就越会主动发掘他为天下苍生着想却不居功的苦心。
二月十三日收到信的时候,朱棣刚把昨日前来归降的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喇帖木儿安顿好,又是赐爵位又是给银子,图的就是向北元余孽示好,告诉他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同朱允炆打仗的时候你们不要惹我,但可放开手去骚扰他。在外人看来,朱棣这种行为也许和卖国没分别,道衍和夏青槐却鼎力支持,心意相通的三人都清楚的很,此举只是权宜之计,兔死狗烹,等打完朱允炆,深恨元人仿若愤青深恨倭寇的朱棣定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既然卖国的罪名都敢背,狠下心把皇帝拉下马的朱棣看完信后自然毫无反应,当即丢给军师回复。他走后,道衍看着纸上清俊豪迈的字迹笑了,递给夏青槐,后者却立刻哭起来。道衍忙说别这样,他的确是个好孩子,当年在陌柳庄怎么对你的师父我也没忘,可一事归一事,青槐你定要舍小情全大义。
抱着赴死决心的夏青槐最近脆弱了很多,这时的哭泣却非因睹物思人,而是深感内疚。李景隆如今成为众人口中的笑话,她夏青槐难辞其咎,若是可以,她定会冲出去用高音喇叭狂喊——他不是运气不好,不是胆小如鼠,不是不讲义气!他是被人坑了。
作为青梅竹马的玩伴、三四十年的朋友,夏青槐对李景隆的了解远胜朱棣,因为他对她从没有保留,因为她是他除了李文忠以外最重要的人。李景隆从小羡慕张夜溢有个慈爱的好父亲,却在长大成人后经由她提醒才明白自己也有如此福气。他发誓当孝子,不辜负父亲和她的期望成为一代名将,而背负如此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打仗时根本没法放手一搏,乃至将北平围成铁桶已攻破一门眼看胜利在望却鸣金收兵。他只想堂堂正正打场胜仗给死去的亲人和爱人看,不希望他们认为他是以满城老弱妇孺性命相挟取胜,那样的胜利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让天上的父亲说他无能,让天上的她说他无耻,会让依旧苟活于人世的他说自己同虚伪的朱橚一样。
他没有想到,他的她不在天上,而是以一种重返地狱的姿态活着,还用在他看来极为无耻的方式狠狠坑了他。燕师在松亭关逗留不走、入关后放缓行军的主意是她抛砖引玉的,她说李景隆迂腐、矫情,我们以松亭关将士尚在大宁的亲属为要挟拿下松亭关在他看来不是灵活用兵而是无耻之极,他自己绝不会效法,所以北平一定无碍,他一定会等我们回去再正面开战,但我们偏不马上回去,他会因为无能臭名远扬,五十万大军也会冻死大半。
这还不是夏青槐最无耻的行为。马和向朱棣建议打蛇打七寸,我们不要理会围攻北平的军队而应直接搞掉李景隆所在的中军,她说甚好,但还应该迅速做两件事,其一,切断郑村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其二,放出其余南军皆已归附燕王的谣言。她说李景隆最恨人表里不一,最忌讳人背叛,收到这个消息必定大受刺激,我虽然不敢肯定他会做什么,但只要他精神错乱就一定会露破绽,于我们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夏青槐的鳄鱼眼泪将墨迹变得模糊,朱权进来了。他看了看屋内的气氛,对道衍说还是我来回信吧,军师忙去,您这徒儿患了忧郁症,没方子治的,除了我的奶茶糖水。
“青槐,你夫君早走了,师父也离开了,在我面前就不用做戏了吧,你不哭我也觉得你仙女似的。权不喜欢人梨花带雨,尤其看不惯你哭,太假!你应是如我这般流血不流泪的,一哭就是在骗人了。”朱权絮絮叨叨,将热腾腾的奶茶递给她,自己端了盏加了香片的顶级白豪细品。
“要不要喝我这杯?我没洁癖,”见对方还在那儿哭,他邪恶一笑:“这茶是打福建弄来的,沾了灵气,尝尝吧,福建可是个好地方。”
夏青槐猛一抬头。
“有问题?”他似笑非笑:“权的意思是,总比云南那瘴毒之地好,仙女以为?”
“都好。”夏青槐冷静下来。
“青槐,看来你还欠火候,比你家夫君差远了,”朱权对刚才的测试结果十分满意,微笑着说:“兵不厌诈而已,莫要内疚,何况比起你们夫妻怎样待我,李九江那纸上谈兵的绣花枕头捡了大便宜,没被玩死就算你们对他留情面了。权只是好奇,为何心狠手辣如你夫君也对他手下留情,会让他留口气逃回德州?怕是你这妖物见人生得一表人才动了凡心。”
“怎么会呢,小叔莫要说笑,”夏青槐打起精神说:“曹国公差点把我杀了,我恨他都来不及,何谈动心,再说小叔你的风华绝代都没能打动我。”
“那青槐为何提议穷寇莫追?”
“穷寇莫追就是穷寇莫追,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他活着于我们大大有益,难不成小叔以为朝廷派出谁当征虏大将军,能像派出他这样让我们高兴?”
朱权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连说仙女不厚道,其后却饱含深意地问:“话虽如此,那青槐刚又因何垂泪?”
“垂泪也非为曹国公,夫君要再娶,我又不能把那些女人杀了,就只能杀自己了。”
“这是什么话?”自诩无情的朱权被她吓住了。
“做戏而已,我的心思小叔岂会不知,”夏青槐不想多谈这个话题,重新拿起李景隆的信仔细研究起来,貌似不经心地说:“小叔说得对,女人不能像男人似的,若我从现在就开始善良温柔,兴许他就没那么快把我忘了,何况按小叔的说法,男人对梨花带雨的女人往往狠不下心,此番未雨绸缪,青槐既是为争宠也是为保命。小叔干活吧,今天要把曹国公的信回了。”
这对大明双生花只忙了一个时辰,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回信就搞定了,经过道衍的一审和朱棣的二审,第二天就邮给李景隆并抄送天下,为北军在宣传上打了个漂亮的胜仗。燕王为此重赏了宁王,至于他素来倚重的夏都事,温存一番也就够了,因为此人从来不介意原本就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名声,也不贪图钱财爵位,要的只是燕王本身。燕王对她也从不吝啬,献起身心来还过于积极主动似有采阴补阳的嫌疑,于是大家惊奇地发现,那日以后,杀人如麻的万年妖物变得柔弱起来,时不时还迎风落泪一把,像有油尽灯枯之兆,而妖之将死其行也善,这段日子她不知对正妃有多恭谨。当然,此女奸狡无比,亦有可能是被正妃大张旗鼓给燕王纳妾的行动力吓住了,生怕自己失宠,生怕失宠后没了男人当靠山在府里混不下去,所以正妃看都没多看她一眼,把她送来的药方子也随手扔了。
朱权和夏青槐执笔的那封信言辞犀利又恳切,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看了几乎落泪,李景隆自己也恍惚了很半天,因为句句击中了他不为人知的死穴,全篇尽是“孝”字。信里说四表叔我一看就知道这信不是出自你的本心,因为你祖辈是孝子、父辈是孝子、自己也是孝子,若非被人离间,此前决计不会不顾骨肉亲情害我和你其他的表叔们,若非被人蒙蔽,如今也决计不会写信来指责四表叔我兴兵讨伐离间我们的奸臣不对。黄子澄和齐泰非常坏、非常非常之坏,他们明知你最看重亲情孝义还要你来干这些,完全是把你往火坑里推。我父皇病了,他们不让诸王知道,我父皇归天了,他们不让诸王奔丧。我远在北平,只知道在他们的怂恿之下我父皇一日而敛、七日即葬,这葬礼成何体统?何况他们居心叵测,不仅不让人尽孝道,还大肆屠戮行孝道之人,可怜我父皇尸骨未寒,五个儿子就被破家灭国,尤其你二十五表叔,他病入膏肓不给治疗,死了还被挫骨扬灰,所以四表叔我痛啊,痛得撕心裂肺,我恨啊,恨不得诛灭他们九族!而你们受了蒙蔽,竟只将如此大奸大恶之徒削职放逐,不出千里必召而回,重为幕中之宾,我若就此息兵,岂非自掘死路成全了他人奸计?他们已坏到了天人共愤的地步,允炆年纪小不懂事倒罢了,但你莫要也受蒙蔽为虎作伥啊!大家都是孝子,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处在我这种境地是否也会这么做。你不要再调弄笔舌了,四表叔我其实有很多话可以说,但只能说到这份上,九江你多回忆回忆过去,多想想清楚。
李景隆从来不恨朱棣,当年顶多妒嫉自己的心上人喜欢他,这些年也只是烦他对那女人薄情寡义、烦他抢走自己老大的女人,并且他对他其实还有那么一丝好感,因为对方从来没因为知道他喜欢张夜溢就禁止他们来往,还一直亲切得很,要不也不会屡屡帮他见她。李景隆是个既聪明又认死理的人,当然知道从小培养出的感情比朱允炆明摆出于用人装出的亲厚实在,于是虽说不上帮他四表叔造反,暗地里还是留了些情面,要不也不会在追逃时睁只眼闭只眼放走朱高煦。
虽然立志成为一代名将,但生性不羁的李景隆不喜权术,朝廷是非、江山易主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永远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惟一需要的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对黄子澄和齐泰以及朱允炆的做法说不出个所以然,之所以站在那边是因为他原本就站在那边,又没什么理由和动力改变立场,何况朱允炆对他礼遇有加。于是乎,收到朱棣这封既煽情又讲理的信,他彻夜未眠,其后做了一个自认为对得起天地良心和所有人的决定。
“青槐,最近你精神不怎么好,瘦了不少,是本王滋润不够吧?”
朱棣貌似轻薄地在万年妖物身上摸摸掐掐,实则因为对方不知何故的急剧消瘦内心剧痛,为此,他非常节制,已将近三个月什么都没做了。他总预感会出事,道衍找过,袁珙找过,就差修个天坛祭天了,而且其实他已不止一次偷偷跪在地上向老天爷认错,说从前不该挑衅您,求您宽宏大量放过我妻子。从开始到现在我打仗一直顺,是您在庇佑我吧?可我不需要您对我这么好,江山我自己打就行了,您多给点挫折我也不怕,我只求您对她好些,您知道她是我的命啊!
“是滋润不够,王爷最近怎么回事,嫌弃青槐一身骨头?”体力和精神都不济的女人打趣道。
“怎么会呢,”朱棣强忍难过微笑道:“是本王最近太劳累,有心无力,再说又要打场大仗,不留些体力不行,委屈青槐了。”
提到即将到来的战事,夏青槐陷入了沉默。朱棣以为她累了,就把她抱到床上躺好,说好好休息,我会一直在这儿守着,但只过了一会儿,女人就执意起来,说下午的文书还没写,师父忙,你那弟弟又不知为何心情不佳撂了挑子,我不写难道要你写?你又该掉头发了,我可不希望夫君未老先衰变秃子。
朱棣拗不过她,只好让她起身写东西,自己堂堂王爷则在一边伺候,边看边说青槐是女状元,这文笔已经超过方孝孺了。
听到方孝孺的名字,夏青槐的笔略微一抖,敏感的朱棣看在眼里,还道是这女人畏惧文化圈的权威,于是鼓励她说刚才自己不是拍马屁,全是真心话,朱允炆那边的文书不都方孝孺写的么,他回回都没驳过我们,先前我们一连上书三次他们都放不出一句屁,足以说明问题。夏青槐笑了,说人家是正经文化人,饱读诗书是为做锦绣文章,可不是专为写檄文,何况我们强词夺理颠倒黑白,他们起先不回复是不屑于,现在斗不过则是由于没我们无耻。
“非也,”朱棣十分严肃地说:“本王素来以成败论英雄,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就是他朱允炆身边无人。饱读诗书如何,会做锦绣文章又如何,学不能致用,尚不及目不识丁之赳赳武夫。武夫还能上沙场保家国,才子贪图死后名声却连区区无耻之徒都反驳不了,等于吃干饭的。本王素来瞧不起这些所谓大儒,青槐莫要妄自菲薄。”
“王爷莫要这样想,”夏青槐放下笔,一脸凝重:“王爷只喜欢金刚经青槐是知道的,但天下人可不都如此,而且儒生们有气节,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和佛家的普度众生其实是一个道理。王爷不独尊儒术可以,青槐也非常支持,却不应瞧不起儒生,何况武治文治皆不可偏废,王爷即使不喜欢,出于用人也最好多学些,师父和青槐都陪不了王爷一辈子。”
“本王答应,不瞧不起他们,也一定多学,求青槐莫要胡思乱想。”
听到夏青槐又开始说不吉利的话,心慌意乱的朱棣连念书都肯了,要知道他这辈子只好好学过两段时间的文化,其一是在大本堂那阵子,为了应付老爹突击检查,不得不头悬梁锥刺股狂背四书五经,但因为实在不感兴趣,过后就全忘了,其二是在谈恋爱那阵子,为讨好张家姑娘,他不得不熬通宵背诗,好在花前月下制造气氛,但实在没那细胞,反反复复也只背下两三首,虽然到现在都没忘,可除此之外也就没别的了。
“青槐莫要不信,”他真诚而急切地说:“本王还为你当着全军上下数万之众穿过那种可笑的衣服,难不成你忘了?念书又如何,总不至于比打天下还难,只要你喜欢,本王就把天下能念的书全念了,本王为你做任何事都心甘情愿!”
“我相信,”她温柔地说:“不过青槐没让王爷念那么多书,只希望王爷能做做样子尊重儒家,而且天下的书也不止儒家一种。”
“不过,若青槐能活到那天多好,”她心潮澎湃,眼圈微红,喃喃低语:“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上至先秦所有典籍尽在其中。盛世修书,盛世,五千年才有的盛世,中华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帝王,我惟一的爱。”
朱棣没有听清她之前的任何话语,但有了最后几个字,他没必要多问了。
“青槐陪王爷练马去,会念书的帝王不稀奇,青槐不喜欢,青槐只喜欢马上天子,”她拉着他的手站起身:“大明江山幅陨之广将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是,一定会!本王一定做得到!凡日月所照之地皆为王土,凡霜露所濡之处皆为王臣!你也会永远属于我,永远和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