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午后的阳光从教学楼的一侧露出了微弱的一抹,周遭的一切平静却尚无新意。上课高峰时可容纳上千人的小甬路,这时也忘记了吵闹。浅灰而又略带棕黄的色彩,渲染的仿佛是它的沉睡,可是这时,他刚好走过,泛起了一点一滴的喧嚣。
付小磊已经走到了食堂,那个他太熟悉不过了的食堂,味道还是让人窒息。3号窗口的那个女的打饭还是那么慢;负责快餐的阿姨慈祥得平静、平静得“精湛”,正如她正在平底锅上煎着的鸡蛋饼,身陷水深火热却波澜不起,荣辱不惊;那个有缸粗没缸高的黑心老板,还是在那儿晃来晃去,秀着他那让人晕倒的身段儿。
来的早就是好,好多一直因为老师压课而吃不到的菜,现在可以吃到了。付小磊有点儿欣喜,却没有理应的那种雀跃,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也找不到一个雀跃的理由。
原来,高兴也需要力气。
他和往常一样坐到了靠窗边的位置,不时地还庆幸着三块五的菜里边放了那么多肉,可是一瞬间,就不再陶醉于那种小幸福了。他抬起头观望窗外的风景,这时的夕阳没有往日的灿烂,而是很冷漠,很孤独,甚至很悲伤。
也不知道吃了多久,盘子里还剩下很多,算了不吃了,付小磊转身往出走,这时迎面走来了隔壁班的一个女生。
“嗨!”
“嗨!”,付小磊勉强地回了个招呼,加速走了几步,却又被那个女生叫了回来。
“小磊,你有宋老师的电话吗?”
“哦……有……给”,说着把手机给她看。那个女生用熟悉的“手”法把号码记了下来,抬头回了一个万分荣幸的笑容,然后就一溜烟儿地跑掉了。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付小磊反复想着刚才的场景,等等,刚才她叫我什么?小磊?!这是她该叫的吗?我们很熟吗?
以往都是长辈这么叫他,还有就是关系密切的,比如兄弟朋友,但是至于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还是个女生,怎么觉得这么别扭呢?付小磊浮想联翩,他想如果一个人名字只有两个字,比如张宁,那就会被别人称呼成“宁”?咦,鸡皮疙瘩洒一地!那要是一个人叫李健呢?
……
牙被打了一地!
回到宿舍楼,一进一楼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周评比公告栏,付小磊漠然地看了一眼,确切地说,是瞥了一眼,他对这种太过形式化的东西并不关心,因为对于一个在楼管眼里“默默无闻”的宿舍,既不会和他“来往”,又不相“往来”的四个学生住着的宿舍,很显然,也很必然地,评比结果永远都是默认“良”。
宿舍里还是没人回来,钥匙往桌子上一扔,推开阳台的门,打开窗户,一大股寒冷又清爽的风,付小磊又把窗户关小了一点儿,他忽然发现今天的阳台格外的干净,而且阳光大把大把地洒了进来,照的人很是温暖。
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还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实属不易;在阴暗不定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这种光亮,也不是很容易;然而太多的人选择了逃避,若隐若现的逃避,在现实和理想的边缘挣扎着,痛苦着;同时又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回忆,若即若离的回忆,在美好与残酷的两极挣脱着,痛哭着。
付小磊现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疯疯癫癫”的生活和思考了,他确实很犹豫,这种犹豫可以发生的很随机,况且还没有可以解释得通的理由;他确实很天真,这种天真可以发生的很及时,而且让那些自诩成熟的人猝不及防;他无缘无故地变得敏感,敏感到在他眼中,世界可以变成一座虚幻的城池,黄昏可以微笑抑或落寞,道路可以变得抑郁而绵长,甚至微风拂过的一刹那就想起了感伤。
自从来到大学的第七天,付小磊像是被什么附了身似的,曾经的张扬不见了,瞬间变成了现在这样。他用的六天的时间认真发现,认真辨别,认真思考,终于在第七天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选择了隐退,半身而退。
任思想自由地变换,任情感无情地变迁,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太阳照常升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付小磊转身回到书桌前,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书,翻开,那枚书签还在。上面依稀写着那一小段熟悉的文字:回首已不在,那时又见它。
那是他的好友陆子成写给他的,陆子成算是他最好的兄弟了—如果情感的界限可以划得很清。记得高三毕业前夕,写同学录近乎成了一日三餐似的不可或缺,熟悉的、不熟的,来往的、不来往的,甚至之前有过争吵的,那个时候都会变得亲密无间。人见人爱的黎小样像看见明星要签名似的向付小磊奔涌过来,要他写在她本子上的第一页。一直坐在后排的沉默寡言的宋志勇也拿着刚从外边饰品店精心挑选的同学录交给这位,又交给那位。彼此之间是那么的亲密无间,这并非虚伪,也谈不上趋炎附势,只是在离别时分,大家更多想到的,是留一份纪念。
当我们说完“快点儿毕业吧”这句话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舍不得了。
付小磊没有准备同学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记本,一个没有太多修饰、简单而又空白的厚厚的日记本。他觉得如果了解,那些星座、偶像、血型什么的都可以省略,写下来的更多的应该是三年以来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历在目和那些有笑有泪的你我之间。
很自然的留下了第一页,然后相继传给的各位同学,让他们写下最想对自己说的话,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激励,很随意的。总之,只要是真心话就好。
他本想把第一页留给雯倩来写,可是这个时候的她会给自己写些什么呢?可能整个本子都写不完,也可能一个字都不写就已足够。这样一来,反而会破坏了意境,而这种所谓的意境恰恰就叫做挽留。
付小磊思前想后,最后终于还是让陆子成给他写第一页。陆子成接过本子往桌子上不经意地一仍,戏谑道,“你这是抽这门子邪风啊,还整这个!”可是陆子成说完了这句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觉得今天兄弟和往常不太一样,要是在以往,早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了,可今天付小磊的脸上却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暗淡。
陆子成刚想挽回一下刚才片刻的尴尬,付小磊稍稍变换了一下自己都感觉比较陌生的脸色,半开玩笑地说:“大爷我把第一页都留给你了,你多少也得整两句啊!”
男人之间,事情通常都很好办,即使在他们还是男孩子的岁月里。
我知道这句话之后会引来女性读者们的拳打脚踢……
陆子成拿起那个本子,装作不耐烦地说:“好吧,看在你小子还有几分姿色,大爷我就成全你了”。此言一出便真的引来了一顿拳打脚踢……
晚上陆子成回到家里,做完了仅有的几张英语卷子就没什么其他作业了。说来也怪,那天需要做的功课出奇的少,似乎是老天特意安排要留给他一点时间,用来把心静下来,用来释怀,更多是一种感怀。
他拿起了付小磊的本子,随便翻了翻,看到后面已经写了好多了,有画画的,有意识流的,也有密密麻麻一大段文字的,内容倒丰富。可是他提起笔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因为付小磊这个人,他实在是太了解不过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高中,他们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的亲兄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甚至付小磊小时候的那些糗事儿,有的可能连付小磊自己都忘了的,可他却还记忆犹新。陆子成表面看来放浪不羁的,内心也算不上的丰富细腻,按理不会记住太多的事儿。但是记忆这个东西有点儿像魔鬼,附在你身上就很难把它赶走,有时,某种记忆一念可能就是一辈子。
记得有一次,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陆子成因为了一点儿小事儿惹到了班里的一个女混混,那个女混混在放学的时候叫来了初三的几个“哥们儿”要教训一下陆子成,付小磊看他们人多,怕陆子成吃亏,情急之下从书包里拿出了平时玩儿的那种玩具飞镖,一下就射在了领头的那人的左眼角上。那帮人见“老大”受伤了而且还见血了,赶紧过来看情况,有几个还吓跑了,慌乱之中陆子成和付小磊才逃了出来。
那时所谓的打仗斗殴都是小打小闹,放学后的校门口常常三五成群,那都是“说事儿”的,等到领导和老师下班的时候,这帮人就早都散去了,来得也快,散得也快。
万幸的是那个人的眼睛没瞎,更万幸的是那帮人再也没找什么麻烦,要是换了现在的孩子,估计事后早就开车来撞了,没准儿还得捅上几刀,然后天不怕地不怕地说自己有个牛叉的爸。那帮人或许是怕了,或许是初中毕业之后就没了消息,总之一件当时看来很大的事情就那么过去了。不过在陆子成的心里,年龄比自己还小半年的付小磊却有了一种哥的感觉,尽管他从来不表现出来自己好像是他弟。
当然,在付小磊的心里可能也只是一次,“冒险”而已。
想来想去,他觉得好多事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最后他在本子的第一页写下了短短的一句话:永远都是铁子!
文字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洞穿人的心灵,并且这种魅力不一定体现在它的长度和深度,有时可能就是平时都说腻了的、太简单不过的几个字眼,却可以表达所有无法表达的一切。
付小磊在拿回本子看到第一页陆子成给他写的那几个字之后,欣然地笑了。他在感动的同时似乎也在对自己的眼泪感到诧异,原来,情谊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存在于男女之间,那份看似淡淡的,不加修饰,甚至忘记去在意、去经营的兄弟情,在某个夏天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一种莫名而又强大的温暖。
与此同时,陆子成把前几天从付小磊那儿借的一本书还给了他。书没有改变什么模样,只是多了个书签。那个书签是陆子成去乌镇的时候买的,很有水乡的古朴之美,简单却很精致。陆子成说,自己又不是爱读书的人,给小磊做个纪念吧。他还故意从别的书上找了几句文采飞扬的话写上了,说其实咱也是个文化人!最后落款觉得没什么可写,就借用了一位网络作家的话,“回首已不再,那时又见它”。
付小磊此时此刻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他想象的陆子成的玩世不恭,甚至还可以猜测到当时在书签上写下这几个不能称之为好看的几个字时的调皮,却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也许这就是兄弟吧,平日里可能只字不提,却永远都无法抹去,一直装在心里。
太阳落的可真快,转瞬之间窗外已经是大片的黑暗,付小磊忽然想起来还有篇论文没有打印,于是他带上优盘披了件衣服就出去了。外边的天空很明朗,月光如水,皎洁得淘气,皎洁得可爱,皎洁得让人顿生怜悯之情(写到这里,我发现“淘气可爱怜”原来是用来修饰月光的)。
一天一天就这么让人给熬过去了,昏暗的路灯光有气无力地投在他的脸庞。宿舍楼的平面上三三两两地泛起几盏光亮,疲倦,甚至有些漫不经心。花坛里的几棵不知名的树斑驳地支楞着老枝横虬,在秋末冬初的季节里,瘦骨嶙峋,没了往日的高傲和骨感,只是在或明或暗的视线里,借着月光,投下神秘而深邃的影。而它们的脚下,恰恰就是曾经勃勃生机的三叶草,在积蓄着一种力量,等待着来年的春光明媚。还有厚重深远的大地,黯淡而苍茫。
很快地印完了论文,付小磊觉得这一天过的也太累了,似乎也没干什么费体力和脑力的事儿,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人生、理想、现实、未来,奋斗与拼搏的交织,人生与世俗的膨胀,这一套下来,只觉得筋疲力竭,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即使还有再多的事儿要做。而这时,他只想躺着,就这样静静地躺着,望着天花板,傻傻地,不知所以地发着呆。
这时在四季如春的南国昆明,天气依然如阳光般和煦、温暖。午后,天蓝得耀眼,山水明朗如初,周遭的一切并没有因为季节的更迭而承受太多的改变,满眼的常青树,大片的四季花,就像雯倩说的那样,这块儿小世界永远不会让人感觉疲惫,总是充满希望,让你没有理由去放弃,也没有理由去感伤。
放眼望去,的确,一切还是那么的欣欣然,即便冬日,却无严寒。天晴少雨,暖风和煦,闲庭信步时,到处都还是触手可及的璀璨。
这时的雯倩和付小磊一样,也在读大二。不同的是,雯倩变得漂亮了很多,其实她自己没觉得有什么改变。或许是因为成熟了吧,她原本就具有的那些气质渐渐地彰显出来,人也就自然显得好看了很多。
雯倩刚洗了个澡,趿拉着天线宝宝图案的拖鞋,拎着一小筐不上档次但自己觉得还好的洗浴用品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微风吹过尚未干透的头发,耳旁却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歌。
校园广播在放张敬轩的《断点》,一首好多人听了一遍又一遍但还是觉得好听的歌。在雯倩那里,更是不知道听了有多少遍。她尽管不会像舍友宛晴那样很执着地听一个人的歌,一直单曲循环到舍友再也无法忍受。但是有些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以一首歌的形态出现了,而是在出现是时候像几滴坚韧的泪水低落在心上,浸润,流淌,直至洞穿。
雯倩在日记中写道:其实音乐是一种想念,某些旋律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你的歌,也成了我的歌。
但是她现在似乎已经没那么容易就开始疯狂地想念了。
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雯倩的生活显得“依依不舍”,纵然太多的新鲜与好奇,可是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住想念。怀念从前,怀念那段致命的曾经。
记得那时,他和付小磊还在S大附中,像别的高中学生一样“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在雪花般的卷子里埋头苦学。厚厚的一摞又一摞的书摆在每个人的课桌前,当你低下头做功课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另外的一个世界,封闭,甚至孤寂。这样的场景若是换成别的学校,本应该到了高三才出现,可是S大作为全省排名第二的学校,其附中也自然成了高考以及中学教育的带头人,因此连校服都跟别的学校不一样。通常都是运动服饰似的“秋装”,或蓝或白,胸前印上“XX中学”的字样,而S大附中则模仿了日本中学生校服的样式,男生小西装,女生则是衬衫和短裙,当然也有冬装,只是领口的颜色和男生的不一样而已。这使得他们走到了哪儿都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被人刮目相看。
当时付小磊在16班,雯倩在17班,他们只有两门课的老师不同,其余的都一样,况且是同一个班主任,所以作为姊妹班。两个班级的同学自然就联系地比较多,然而起初,雯倩和付小磊并不在“联系较多”的行列当中,他们的相识只是一个简单的偶然。
那是高一时的一次月考,付小磊和雯倩被分到了同一个考场,那天上午考的是英语。付小磊理科好,不过文科也不差,小小的一套英语题,不能说一定拿高分,最起码不会给他拉分。铃响交卷,付小磊在座位上收拾笔和卷子,陆子成早在门口等着他了。
“你又提前交卷?”
“我倒是想了,我都差点儿没答完卷儿,最后那个阅读太纠结,我直接放弃了。哦,对了,那个形容词那个排列顺序是什么来着?我怎么老是记不住?”
“‘县官行令识国才’嘛”,付小磊提起书包往外走。
“不是那个,是咱们老师教的那个”
“哦,是‘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那个?”
“对对,就这个,我就记着什么书房来着。咱老师太有才了,别的老师哪能总结得这么精辟!要是早记住了,那个题就选上了”
这个时候雯倩和乔鑫淼也走出了教室,听到了刚才他们说的话,开朗活泼的乔鑫淼上前就搭了一句话,“你们也是飞哥教你们英语吗?”
付小磊和陆子成同时回头,看到了走在他们后边的两个女生,一个穿着时尚的亮色针织衫,配着下边修身的直筒牛仔裤,膝盖的地方还故意划了两个口。头发显然是压了直板儿的,眼睛亮亮的,像是会说话。嘴角微露着笑意,即使不说话也像是在表达着一种愉悦。另一个显得朴素了一点,不过那从内而外的气质使得这种外在并不亚于旁边那位的光鲜靓丽。灰白相间的外套,里面穿着带有Hello Kitty字母的T恤,下身穿的是普通的休闲裤和网面运动鞋,干净,利落,不刻意。
“喂,说你们俩呢!”乔鑫淼语调高了点儿,但没有生气的意思。
“啊?啊…是飞哥教”,陆子成像是刚回过神儿来。
“我说的嘛,也就飞哥的英语才能教出花儿来。”
“是啊,以后可得跟他好好学了,这不今天就吃亏了。那这么说你们是17班的?”
“嗯,我就觉得你俩很眼熟,而且你,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咦?你家在富苑小区住?”
“没,我姑妈在那儿住,我经常去她家找我表哥,你家也在那儿吗?”
“是啊,我就说嘛,在哪儿见过你”。
……
俩人聊着聊着,越来越热乎,边说边走就走在前面了,好像都忽略另外两个人的存在了,把付小磊和雯倩傻愣愣地撂在那儿,无言,尴尬着。
还是付小磊打破了这个短暂的小僵局,“你也是17班的吧”。
雯倩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站在她面前的这个男孩子,长的干净而清秀,单拿出每个五官都不能算是上等品,但是拼凑在这张脸上就觉得怎么看怎么舒服。头发没怎么太多修饰,倒也很有型。明眸皓齿,说话的时候带着微笑,下巴上一点点清须的胡茬多多少少增添了几分的成熟气。个头也合适,雯倩刚好到他的肩膀……
“哦,是啊,咱们算是姊妹班吧”,雯倩不敢再看下去了,怕像刚才陆子成一样回不过神儿来。
“刚才考的怎么样?”付小磊像是在没话找话。
“还可以吧,有几道题咱老师好像讲过”。
“咱”这个字眼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彼此之间不再像刚才那样遥远。人们常说窗户纸是捅破的,这里如果可以比作是一层纸的话,我情愿说它是被水渐染,湿润,然后融化了的。
就这样前面两个、后边两个地聊了一会儿,彼此做了介绍,剩下的话题也都简单而普通,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教学楼门口,陆子成跟付小磊说,“我今天去我姑妈那边,表哥明天要去外地,我去看看他”。
“嗯,那你去吧,回见”。
乔鑫淼远远地看见了校门外的4路公交车,红色的,特显眼,于是她转过头对雯倩说:“我先走了,要不然等下趟还得二十多分钟”,说着就小跑着去校门口。陆子成喊着:“喂!你不等我一会儿啊?”乔鑫淼还是没停下,回头对陆子成说:“那你快点儿来追我啊!”陆子成还真“将计就计”,跑了过去,嘴里说着“那我可来了啊”。
后边的付小磊和雯倩都憋不住笑,一是因为刚才那个“追”字确实有点儿歧义,二是因为到现在乔鑫淼好像还没反应过来,还在小跑,后面的陆子成在“追”着。
“你家应该离这儿挺近的吧,你怎么走啊?”这次是雯倩先开的口。
“嗯,挺近的,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你不回宿舍啊”
“哦,我出去买点儿东西,下午回去洗衣服”。
“那走吧,咱俩顺路”。
刚走出校门,碰见了隔壁班经常打篮球的几个同学。其中一个“不怀好意”地对付小磊说:“呦,速度这么快啊,这什么情况?”边说着还边向雯倩这边瞄着。
“别瞎扯了,我们是普通同学而已,你们几个不回家在这儿干嘛?”
“一会儿去“诚通”(一家台球厅),这不等人呢嘛,走,一起整两杆儿去,反正下午又没事儿”
要是换成别的时候,付小磊估计也就跟着去了,可那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太想去玩儿了,而且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和身边这个刚结识的女孩儿再多走一段路,所以他回了一句“不去了,有点儿累,改天吧”,说完就和雯倩走了。那几个哥们儿还纳闷儿呢,咋了今天?不像他性格啊!
而雯倩刚才本应该自己直接走了,却不知为什么在旁边等着,然后和付小磊继续走,好像他们之间真的有什么似的,抑或是一种很多年才能培养出来的一种默契。
“你别介意啊,他们就那样,喜欢开玩笑”。
“什么事儿啊?没啊”,雯倩很疑惑。
“就刚才他们说咱俩……”
雯倩这时才想起来,其实本来也没什么,男孩子在一起就爱开玩笑,很正常,所以她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这么一来,反倒因为没当回事儿感到不好意思了。
“没事儿,我不介意”。
“我是说他们开玩笑我不介意”,雯倩慌忙又补了这么一句。
得,这岂不是越描越黑。
付小磊看出了雯倩的“不安”, 装作什么都没看出来,转变了话题,说:“那就好,那就好。嗯,你去哪家超市啊?”。
“哦,我去百盛”。
“前两天我家那边新开了一家,好像是什么地方一个大超市的分店,听说还不错,价格也比学校这边的便宜,要不你去哪儿看看?”
“挺远的吧,我还是在这儿就近买点儿吧,也没多少东西,改天再去那边逛吧”。雯倩说完了貌似有点儿后悔,她想着其实去一下也没什么,正好想逛逛呢,不过和一个刚认识的男生一起逛街,好像,有点儿,不太……
“那就改天我再带你去吧,我先回了”。
已经到了百盛,雯倩进去买她的东西。付小磊一个人回了,这个时候他又想和他们去打台球了。
雯倩已经和宛晴走到了宿舍楼门前,从那边跑过去一群穿着足球队服的男生,宛晴知道那是校足球队的,跑到后场去训练。
“这又是要有比赛了?”雯倩问宛晴。
“嗯,你不知道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好多学校参加呢,过几天可就开始了吧”。
我写这点儿东西,说实话,就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留个念想,谈不上什么故事性和文学水平。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小生不才,愿从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付小磊已经走到了食堂,那个他太熟悉不过了的食堂,味道还是让人窒息。3号窗口的那个女的打饭还是那么慢;负责快餐的阿姨慈祥得平静、平静得“精湛”,正如她正在平底锅上煎着的鸡蛋饼,身陷水深火热却波澜不起,荣辱不惊;那个有缸粗没缸高的黑心老板,还是在那儿晃来晃去,秀着他那让人晕倒的身段儿。
来的早就是好,好多一直因为老师压课而吃不到的菜,现在可以吃到了。付小磊有点儿欣喜,却没有理应的那种雀跃,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也找不到一个雀跃的理由。
原来,高兴也需要力气。
他和往常一样坐到了靠窗边的位置,不时地还庆幸着三块五的菜里边放了那么多肉,可是一瞬间,就不再陶醉于那种小幸福了。他抬起头观望窗外的风景,这时的夕阳没有往日的灿烂,而是很冷漠,很孤独,甚至很悲伤。
也不知道吃了多久,盘子里还剩下很多,算了不吃了,付小磊转身往出走,这时迎面走来了隔壁班的一个女生。
“嗨!”
“嗨!”,付小磊勉强地回了个招呼,加速走了几步,却又被那个女生叫了回来。
“小磊,你有宋老师的电话吗?”
“哦……有……给”,说着把手机给她看。那个女生用熟悉的“手”法把号码记了下来,抬头回了一个万分荣幸的笑容,然后就一溜烟儿地跑掉了。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付小磊反复想着刚才的场景,等等,刚才她叫我什么?小磊?!这是她该叫的吗?我们很熟吗?
以往都是长辈这么叫他,还有就是关系密切的,比如兄弟朋友,但是至于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还是个女生,怎么觉得这么别扭呢?付小磊浮想联翩,他想如果一个人名字只有两个字,比如张宁,那就会被别人称呼成“宁”?咦,鸡皮疙瘩洒一地!那要是一个人叫李健呢?
……
牙被打了一地!
回到宿舍楼,一进一楼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周评比公告栏,付小磊漠然地看了一眼,确切地说,是瞥了一眼,他对这种太过形式化的东西并不关心,因为对于一个在楼管眼里“默默无闻”的宿舍,既不会和他“来往”,又不相“往来”的四个学生住着的宿舍,很显然,也很必然地,评比结果永远都是默认“良”。
宿舍里还是没人回来,钥匙往桌子上一扔,推开阳台的门,打开窗户,一大股寒冷又清爽的风,付小磊又把窗户关小了一点儿,他忽然发现今天的阳台格外的干净,而且阳光大把大把地洒了进来,照的人很是温暖。
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还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实属不易;在阴暗不定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这种光亮,也不是很容易;然而太多的人选择了逃避,若隐若现的逃避,在现实和理想的边缘挣扎着,痛苦着;同时又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回忆,若即若离的回忆,在美好与残酷的两极挣脱着,痛哭着。
付小磊现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疯疯癫癫”的生活和思考了,他确实很犹豫,这种犹豫可以发生的很随机,况且还没有可以解释得通的理由;他确实很天真,这种天真可以发生的很及时,而且让那些自诩成熟的人猝不及防;他无缘无故地变得敏感,敏感到在他眼中,世界可以变成一座虚幻的城池,黄昏可以微笑抑或落寞,道路可以变得抑郁而绵长,甚至微风拂过的一刹那就想起了感伤。
自从来到大学的第七天,付小磊像是被什么附了身似的,曾经的张扬不见了,瞬间变成了现在这样。他用的六天的时间认真发现,认真辨别,认真思考,终于在第七天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选择了隐退,半身而退。
任思想自由地变换,任情感无情地变迁,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太阳照常升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付小磊转身回到书桌前,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书,翻开,那枚书签还在。上面依稀写着那一小段熟悉的文字:回首已不在,那时又见它。
那是他的好友陆子成写给他的,陆子成算是他最好的兄弟了—如果情感的界限可以划得很清。记得高三毕业前夕,写同学录近乎成了一日三餐似的不可或缺,熟悉的、不熟的,来往的、不来往的,甚至之前有过争吵的,那个时候都会变得亲密无间。人见人爱的黎小样像看见明星要签名似的向付小磊奔涌过来,要他写在她本子上的第一页。一直坐在后排的沉默寡言的宋志勇也拿着刚从外边饰品店精心挑选的同学录交给这位,又交给那位。彼此之间是那么的亲密无间,这并非虚伪,也谈不上趋炎附势,只是在离别时分,大家更多想到的,是留一份纪念。
当我们说完“快点儿毕业吧”这句话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舍不得了。
付小磊没有准备同学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记本,一个没有太多修饰、简单而又空白的厚厚的日记本。他觉得如果了解,那些星座、偶像、血型什么的都可以省略,写下来的更多的应该是三年以来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历在目和那些有笑有泪的你我之间。
很自然的留下了第一页,然后相继传给的各位同学,让他们写下最想对自己说的话,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激励,很随意的。总之,只要是真心话就好。
他本想把第一页留给雯倩来写,可是这个时候的她会给自己写些什么呢?可能整个本子都写不完,也可能一个字都不写就已足够。这样一来,反而会破坏了意境,而这种所谓的意境恰恰就叫做挽留。
付小磊思前想后,最后终于还是让陆子成给他写第一页。陆子成接过本子往桌子上不经意地一仍,戏谑道,“你这是抽这门子邪风啊,还整这个!”可是陆子成说完了这句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觉得今天兄弟和往常不太一样,要是在以往,早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了,可今天付小磊的脸上却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暗淡。
陆子成刚想挽回一下刚才片刻的尴尬,付小磊稍稍变换了一下自己都感觉比较陌生的脸色,半开玩笑地说:“大爷我把第一页都留给你了,你多少也得整两句啊!”
男人之间,事情通常都很好办,即使在他们还是男孩子的岁月里。
我知道这句话之后会引来女性读者们的拳打脚踢……
陆子成拿起那个本子,装作不耐烦地说:“好吧,看在你小子还有几分姿色,大爷我就成全你了”。此言一出便真的引来了一顿拳打脚踢……
晚上陆子成回到家里,做完了仅有的几张英语卷子就没什么其他作业了。说来也怪,那天需要做的功课出奇的少,似乎是老天特意安排要留给他一点时间,用来把心静下来,用来释怀,更多是一种感怀。
他拿起了付小磊的本子,随便翻了翻,看到后面已经写了好多了,有画画的,有意识流的,也有密密麻麻一大段文字的,内容倒丰富。可是他提起笔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因为付小磊这个人,他实在是太了解不过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高中,他们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的亲兄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甚至付小磊小时候的那些糗事儿,有的可能连付小磊自己都忘了的,可他却还记忆犹新。陆子成表面看来放浪不羁的,内心也算不上的丰富细腻,按理不会记住太多的事儿。但是记忆这个东西有点儿像魔鬼,附在你身上就很难把它赶走,有时,某种记忆一念可能就是一辈子。
记得有一次,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陆子成因为了一点儿小事儿惹到了班里的一个女混混,那个女混混在放学的时候叫来了初三的几个“哥们儿”要教训一下陆子成,付小磊看他们人多,怕陆子成吃亏,情急之下从书包里拿出了平时玩儿的那种玩具飞镖,一下就射在了领头的那人的左眼角上。那帮人见“老大”受伤了而且还见血了,赶紧过来看情况,有几个还吓跑了,慌乱之中陆子成和付小磊才逃了出来。
那时所谓的打仗斗殴都是小打小闹,放学后的校门口常常三五成群,那都是“说事儿”的,等到领导和老师下班的时候,这帮人就早都散去了,来得也快,散得也快。
万幸的是那个人的眼睛没瞎,更万幸的是那帮人再也没找什么麻烦,要是换了现在的孩子,估计事后早就开车来撞了,没准儿还得捅上几刀,然后天不怕地不怕地说自己有个牛叉的爸。那帮人或许是怕了,或许是初中毕业之后就没了消息,总之一件当时看来很大的事情就那么过去了。不过在陆子成的心里,年龄比自己还小半年的付小磊却有了一种哥的感觉,尽管他从来不表现出来自己好像是他弟。
当然,在付小磊的心里可能也只是一次,“冒险”而已。
想来想去,他觉得好多事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最后他在本子的第一页写下了短短的一句话:永远都是铁子!
文字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洞穿人的心灵,并且这种魅力不一定体现在它的长度和深度,有时可能就是平时都说腻了的、太简单不过的几个字眼,却可以表达所有无法表达的一切。
付小磊在拿回本子看到第一页陆子成给他写的那几个字之后,欣然地笑了。他在感动的同时似乎也在对自己的眼泪感到诧异,原来,情谊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存在于男女之间,那份看似淡淡的,不加修饰,甚至忘记去在意、去经营的兄弟情,在某个夏天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一种莫名而又强大的温暖。
与此同时,陆子成把前几天从付小磊那儿借的一本书还给了他。书没有改变什么模样,只是多了个书签。那个书签是陆子成去乌镇的时候买的,很有水乡的古朴之美,简单却很精致。陆子成说,自己又不是爱读书的人,给小磊做个纪念吧。他还故意从别的书上找了几句文采飞扬的话写上了,说其实咱也是个文化人!最后落款觉得没什么可写,就借用了一位网络作家的话,“回首已不再,那时又见它”。
付小磊此时此刻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他想象的陆子成的玩世不恭,甚至还可以猜测到当时在书签上写下这几个不能称之为好看的几个字时的调皮,却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也许这就是兄弟吧,平日里可能只字不提,却永远都无法抹去,一直装在心里。
太阳落的可真快,转瞬之间窗外已经是大片的黑暗,付小磊忽然想起来还有篇论文没有打印,于是他带上优盘披了件衣服就出去了。外边的天空很明朗,月光如水,皎洁得淘气,皎洁得可爱,皎洁得让人顿生怜悯之情(写到这里,我发现“淘气可爱怜”原来是用来修饰月光的)。
一天一天就这么让人给熬过去了,昏暗的路灯光有气无力地投在他的脸庞。宿舍楼的平面上三三两两地泛起几盏光亮,疲倦,甚至有些漫不经心。花坛里的几棵不知名的树斑驳地支楞着老枝横虬,在秋末冬初的季节里,瘦骨嶙峋,没了往日的高傲和骨感,只是在或明或暗的视线里,借着月光,投下神秘而深邃的影。而它们的脚下,恰恰就是曾经勃勃生机的三叶草,在积蓄着一种力量,等待着来年的春光明媚。还有厚重深远的大地,黯淡而苍茫。
很快地印完了论文,付小磊觉得这一天过的也太累了,似乎也没干什么费体力和脑力的事儿,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人生、理想、现实、未来,奋斗与拼搏的交织,人生与世俗的膨胀,这一套下来,只觉得筋疲力竭,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即使还有再多的事儿要做。而这时,他只想躺着,就这样静静地躺着,望着天花板,傻傻地,不知所以地发着呆。
这时在四季如春的南国昆明,天气依然如阳光般和煦、温暖。午后,天蓝得耀眼,山水明朗如初,周遭的一切并没有因为季节的更迭而承受太多的改变,满眼的常青树,大片的四季花,就像雯倩说的那样,这块儿小世界永远不会让人感觉疲惫,总是充满希望,让你没有理由去放弃,也没有理由去感伤。
放眼望去,的确,一切还是那么的欣欣然,即便冬日,却无严寒。天晴少雨,暖风和煦,闲庭信步时,到处都还是触手可及的璀璨。
这时的雯倩和付小磊一样,也在读大二。不同的是,雯倩变得漂亮了很多,其实她自己没觉得有什么改变。或许是因为成熟了吧,她原本就具有的那些气质渐渐地彰显出来,人也就自然显得好看了很多。
雯倩刚洗了个澡,趿拉着天线宝宝图案的拖鞋,拎着一小筐不上档次但自己觉得还好的洗浴用品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微风吹过尚未干透的头发,耳旁却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歌。
校园广播在放张敬轩的《断点》,一首好多人听了一遍又一遍但还是觉得好听的歌。在雯倩那里,更是不知道听了有多少遍。她尽管不会像舍友宛晴那样很执着地听一个人的歌,一直单曲循环到舍友再也无法忍受。但是有些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以一首歌的形态出现了,而是在出现是时候像几滴坚韧的泪水低落在心上,浸润,流淌,直至洞穿。
雯倩在日记中写道:其实音乐是一种想念,某些旋律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你的歌,也成了我的歌。
但是她现在似乎已经没那么容易就开始疯狂地想念了。
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雯倩的生活显得“依依不舍”,纵然太多的新鲜与好奇,可是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住想念。怀念从前,怀念那段致命的曾经。
记得那时,他和付小磊还在S大附中,像别的高中学生一样“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在雪花般的卷子里埋头苦学。厚厚的一摞又一摞的书摆在每个人的课桌前,当你低下头做功课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另外的一个世界,封闭,甚至孤寂。这样的场景若是换成别的学校,本应该到了高三才出现,可是S大作为全省排名第二的学校,其附中也自然成了高考以及中学教育的带头人,因此连校服都跟别的学校不一样。通常都是运动服饰似的“秋装”,或蓝或白,胸前印上“XX中学”的字样,而S大附中则模仿了日本中学生校服的样式,男生小西装,女生则是衬衫和短裙,当然也有冬装,只是领口的颜色和男生的不一样而已。这使得他们走到了哪儿都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被人刮目相看。
当时付小磊在16班,雯倩在17班,他们只有两门课的老师不同,其余的都一样,况且是同一个班主任,所以作为姊妹班。两个班级的同学自然就联系地比较多,然而起初,雯倩和付小磊并不在“联系较多”的行列当中,他们的相识只是一个简单的偶然。
那是高一时的一次月考,付小磊和雯倩被分到了同一个考场,那天上午考的是英语。付小磊理科好,不过文科也不差,小小的一套英语题,不能说一定拿高分,最起码不会给他拉分。铃响交卷,付小磊在座位上收拾笔和卷子,陆子成早在门口等着他了。
“你又提前交卷?”
“我倒是想了,我都差点儿没答完卷儿,最后那个阅读太纠结,我直接放弃了。哦,对了,那个形容词那个排列顺序是什么来着?我怎么老是记不住?”
“‘县官行令识国才’嘛”,付小磊提起书包往外走。
“不是那个,是咱们老师教的那个”
“哦,是‘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那个?”
“对对,就这个,我就记着什么书房来着。咱老师太有才了,别的老师哪能总结得这么精辟!要是早记住了,那个题就选上了”
这个时候雯倩和乔鑫淼也走出了教室,听到了刚才他们说的话,开朗活泼的乔鑫淼上前就搭了一句话,“你们也是飞哥教你们英语吗?”
付小磊和陆子成同时回头,看到了走在他们后边的两个女生,一个穿着时尚的亮色针织衫,配着下边修身的直筒牛仔裤,膝盖的地方还故意划了两个口。头发显然是压了直板儿的,眼睛亮亮的,像是会说话。嘴角微露着笑意,即使不说话也像是在表达着一种愉悦。另一个显得朴素了一点,不过那从内而外的气质使得这种外在并不亚于旁边那位的光鲜靓丽。灰白相间的外套,里面穿着带有Hello Kitty字母的T恤,下身穿的是普通的休闲裤和网面运动鞋,干净,利落,不刻意。
“喂,说你们俩呢!”乔鑫淼语调高了点儿,但没有生气的意思。
“啊?啊…是飞哥教”,陆子成像是刚回过神儿来。
“我说的嘛,也就飞哥的英语才能教出花儿来。”
“是啊,以后可得跟他好好学了,这不今天就吃亏了。那这么说你们是17班的?”
“嗯,我就觉得你俩很眼熟,而且你,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咦?你家在富苑小区住?”
“没,我姑妈在那儿住,我经常去她家找我表哥,你家也在那儿吗?”
“是啊,我就说嘛,在哪儿见过你”。
……
俩人聊着聊着,越来越热乎,边说边走就走在前面了,好像都忽略另外两个人的存在了,把付小磊和雯倩傻愣愣地撂在那儿,无言,尴尬着。
还是付小磊打破了这个短暂的小僵局,“你也是17班的吧”。
雯倩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站在她面前的这个男孩子,长的干净而清秀,单拿出每个五官都不能算是上等品,但是拼凑在这张脸上就觉得怎么看怎么舒服。头发没怎么太多修饰,倒也很有型。明眸皓齿,说话的时候带着微笑,下巴上一点点清须的胡茬多多少少增添了几分的成熟气。个头也合适,雯倩刚好到他的肩膀……
“哦,是啊,咱们算是姊妹班吧”,雯倩不敢再看下去了,怕像刚才陆子成一样回不过神儿来。
“刚才考的怎么样?”付小磊像是在没话找话。
“还可以吧,有几道题咱老师好像讲过”。
“咱”这个字眼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彼此之间不再像刚才那样遥远。人们常说窗户纸是捅破的,这里如果可以比作是一层纸的话,我情愿说它是被水渐染,湿润,然后融化了的。
就这样前面两个、后边两个地聊了一会儿,彼此做了介绍,剩下的话题也都简单而普通,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教学楼门口,陆子成跟付小磊说,“我今天去我姑妈那边,表哥明天要去外地,我去看看他”。
“嗯,那你去吧,回见”。
乔鑫淼远远地看见了校门外的4路公交车,红色的,特显眼,于是她转过头对雯倩说:“我先走了,要不然等下趟还得二十多分钟”,说着就小跑着去校门口。陆子成喊着:“喂!你不等我一会儿啊?”乔鑫淼还是没停下,回头对陆子成说:“那你快点儿来追我啊!”陆子成还真“将计就计”,跑了过去,嘴里说着“那我可来了啊”。
后边的付小磊和雯倩都憋不住笑,一是因为刚才那个“追”字确实有点儿歧义,二是因为到现在乔鑫淼好像还没反应过来,还在小跑,后面的陆子成在“追”着。
“你家应该离这儿挺近的吧,你怎么走啊?”这次是雯倩先开的口。
“嗯,挺近的,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你不回宿舍啊”
“哦,我出去买点儿东西,下午回去洗衣服”。
“那走吧,咱俩顺路”。
刚走出校门,碰见了隔壁班经常打篮球的几个同学。其中一个“不怀好意”地对付小磊说:“呦,速度这么快啊,这什么情况?”边说着还边向雯倩这边瞄着。
“别瞎扯了,我们是普通同学而已,你们几个不回家在这儿干嘛?”
“一会儿去“诚通”(一家台球厅),这不等人呢嘛,走,一起整两杆儿去,反正下午又没事儿”
要是换成别的时候,付小磊估计也就跟着去了,可那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太想去玩儿了,而且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和身边这个刚结识的女孩儿再多走一段路,所以他回了一句“不去了,有点儿累,改天吧”,说完就和雯倩走了。那几个哥们儿还纳闷儿呢,咋了今天?不像他性格啊!
而雯倩刚才本应该自己直接走了,却不知为什么在旁边等着,然后和付小磊继续走,好像他们之间真的有什么似的,抑或是一种很多年才能培养出来的一种默契。
“你别介意啊,他们就那样,喜欢开玩笑”。
“什么事儿啊?没啊”,雯倩很疑惑。
“就刚才他们说咱俩……”
雯倩这时才想起来,其实本来也没什么,男孩子在一起就爱开玩笑,很正常,所以她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这么一来,反倒因为没当回事儿感到不好意思了。
“没事儿,我不介意”。
“我是说他们开玩笑我不介意”,雯倩慌忙又补了这么一句。
得,这岂不是越描越黑。
付小磊看出了雯倩的“不安”, 装作什么都没看出来,转变了话题,说:“那就好,那就好。嗯,你去哪家超市啊?”。
“哦,我去百盛”。
“前两天我家那边新开了一家,好像是什么地方一个大超市的分店,听说还不错,价格也比学校这边的便宜,要不你去哪儿看看?”
“挺远的吧,我还是在这儿就近买点儿吧,也没多少东西,改天再去那边逛吧”。雯倩说完了貌似有点儿后悔,她想着其实去一下也没什么,正好想逛逛呢,不过和一个刚认识的男生一起逛街,好像,有点儿,不太……
“那就改天我再带你去吧,我先回了”。
已经到了百盛,雯倩进去买她的东西。付小磊一个人回了,这个时候他又想和他们去打台球了。
雯倩已经和宛晴走到了宿舍楼门前,从那边跑过去一群穿着足球队服的男生,宛晴知道那是校足球队的,跑到后场去训练。
“这又是要有比赛了?”雯倩问宛晴。
“嗯,你不知道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好多学校参加呢,过几天可就开始了吧”。
我写这点儿东西,说实话,就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留个念想,谈不上什么故事性和文学水平。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小生不才,愿从中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