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回 游僧造访定边居 子衿祭祖返长安
且说道衔一路游行,来到营州前屯卫的渗水镇,街上行走时,听得小儿放歌,越发疑惑,便问那小童这歌来历。
小童道:“大师莫不是渗水镇人?若要问,我们也不知道,只是曾有个道人从这里过,口唱歌诀如是,我们都听了几年了,也会唱了,却也不知谁教的!”
道衔不觉间叹了起来道:“得此世外桃源之境,并得个静心之所,潜心养性也不枉过此生!只是这歌却听得异然!”正叹气疑惑间一个樵夫听方才所言,上前笑道:“这歌唱的有几年了,却不知谁教的,只是几个月前有几道光降落在那月华山上,以此,老百姓都惊恐的很,不知是福是祸,大师若问这些,也需访访我们这的老神仙去?他可是我们这里最修行的人。”
道衔道:“这老神仙何许人?”。
“你在前走约莫百步之遥便可见到了,是一个小刹子,正在水边。”那樵夫放下柴,松了松肩,道:“我们这个老神仙,自个儿耕田,自个儿种菜,他住的那个小刹子原是一个庙宇,因久了没有出家的人,荒了起来,前几年这个老神仙来了,他倒是打点的很不错,他好像是从南方过来的,也不知姓名,长时间在那刹子里,我们无事也不去讨扰,倒是他常用些香火钱周济百姓,现在有一百多岁了,我们这的人都叫他老神仙。”
“竟有这等奇事,他可是独身一人?无有亲眷的么?”道衔问,
那樵夫,整理整理柴草,扛起来说:“这倒是不知,想是死光了,家里没人了罢!”说着樵夫担着柴头也不回的走了。
道衔按樵夫的指引行了不时,便见百步之外有个六七间的小庙,掩映在杨柳丛中,院内有松柏探出墙外,大门侧对河畔,门口有青苔石阶,下阶十数级便到水边。庙门大红的正门紧闭,近看时,见那大门的联子写道:
江海涛难涛千年赤壁
待明来明到暗淡乾坤
看那横匾,三个大字“定边居”。再看旁边有个侧门,这侧门横匾无字,空雕着一钧长弓!道衔不觉疑惑起来:这道是奇事,缘何此处雕出一钧长弓来,更没有箭,空要长弓做什么?正寻思间,已到门前,这侧门虚掩,道衔便从侧门走了进来,至院中,院内更为优雅,数棵松柏植于院侧,下设八仙石桌,并着石凳,正门前一个大香炉,香火尚有余烟,想是平常来进香的也不少。道衔恐打扰了人家,就轻轻唤道:
“小僧行途疲惫,造访与此,讨扰了!”
不时,便见这正房中走出一个老者来,道衔看时:
发髻不乱,衣衫齐整,意气风发,炯目有神;霜满鬓,皱满额;面而观来,然精神甚为洒脱!
那老者看着来人,是个和尚,但见:
风光满面,笑容可掬;体态康健,英武风姿;一张国字脸,遍身素僧衣。眉宇间展露英豪之气,谈吐间显出安邦之风;
因笑道: “贵客从何而来?高僧屈驾寒舍,不胜荣耀,谈何打扰,请入来便是!”
双方谦让一番,便入正房屋里来。道衔见这屋果真不凡,迎面是一尊佛陀铜像,左右两个护法菩萨,下设檀香香案,然案头一尘不染,诸法器皆不沾染半点凡尘。再看那佛像的两旁的双吊联曰:
小居凌川养心修身忘断干戈曾勇武,
渗津水畔自耕田土潜心入性大梦归。
正看时,那老者已备好茶水,与道衔让了座。
“大师从何处而来?”那老神仙道。道衔起身拜了拜,便讲了到处云游之事,并问:
“老神仙何时入住此处的?我一路走来,镇东甚是热闹非凡,这边甚是清净,恰是修行潜心的好地方!”
那老神仙满捋须髯笑道:
“老叟到此有三个春秋了,说来可是有缘,我因素日有佛性,及背世脱俗之心,遂漫游四方,三年前到此,念之有桃园之境,世外之容,实为难得,遂安身于此,若得个静养残生也是好事!”
道衔连称是,道: “适才闻得众人都呼做老神仙,想必是有当得。小僧愿闻高名!”。
那老神仙说:“高名不敢,拙称忆明”。像个互相介绍一番。道衔说:“若常唤得老神仙,亦为尊崇乐事啊!”两个都笑了。
道衔又问:“不知老神仙可知这月华十七英的事情么?”
那老神仙听了笑道:“这倒是不知,只是远远到能望见那月华村!”
道衔顺老神仙的手指望去,只见南方一个巍峨高耸的山峰,中有一弯月牙儿!
道衔又问:“适才小僧路径此处,听闻的街井小儿唱的歌甚是蹊跷怪异,不知何解?”
老神仙笑道:“你看这壁上,我到来时也觉怪异,只是数月前的几道祥瑞坠落,想是天意了!”
这时,道衔,见壁上有几幅画,又有几处词,恰有一处曰:
月华十七英
幽居月影宫
遣奏人间事
血流儿女情
道衔看罢不解,又看旁边那几幅画儿,甚为精美。甚像大师手笔,荒野小刹得此瑰宝,何不惊异?便起身问道:
“敢问这壁画出自何人之手?”
“都是我来之前过往的贤人所作,你看那配词实有一番味道。”
道衔近前仔细端详起来。只见左壁一副乃一美人图,此美人面朝风月楼阁,背靠高峰碧水,满目是愁容,金簪落地,衣衫褴褛,似有不舍又有不得之意,有词云:
二十年来闺中秀
书香粉墨透缁衣
鸳鸯帐下时犹短
朱颜一改竟流离
脂粉妆台烟尘土
无人庭院芳草希
枉入红尘多薄命
可怜花落惹人悲
再看近旁第二幅,乃是一棵松树,和一起孤坟,另有一把长枪丢在冢侧,松上有一段白绫,有词曰:
古来人生何似生
时也命也自相逢
倒是贫富终无定
最是坎坷意难平
飞鸿怎复踏泥雪
黄叶难沐旧春风
干戈勇武终历尽
回首已是飘白绫
再看右壁,画上是一个明华古寺,一僧卧榻古佛之旁,别无他物,观起来甚为凄然之感,有词曰:
幼时几度流离苦
经验平生志自强
佛心难在殿堂寝
干戈血泪话短长
今朝怎奈烽烟起
明朝他乡作故乡
可怜风光无亲故
孤倚佛昙赴黄梁
看罢,道衔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来,这定是某个人物的生平节述,或喜或悲,或轻狂村野,或舞场市井,人生百态之终结都似跃然此画之上。真乃令人叹息!”道衔赞叹道;
忆明道:“世人终因功名利禄而不消行径,后世哀愁喜乐,皆有定数。”
两人一同来到庭院之中,又讲了一番僧文道故来。如此过了一日,老神仙领道衔行至街中,一同看那水中船河畔柳。遍赏奇花异草,谈论古今,人情世故,或感慨或悲凉,或深的领会,或相见恨晚之感,不觉相互称兄道弟起来。如此又是几日过来,这日傍晚,正是申牌时分,看看日落西山,薄雾冥冥,夕照月华红光一片,那景色甚是美妙。
忆明道:“若是贤弟有兴致,也可前去领略一番,也不枉来了一回!”
道衔拜道:“小僧自是过惯了闲云野鹤,似这等的山水也颇见得,不知这山可有来历?”
忆明道:“此地上古为燕丘,后为大唐营州,据闻那征东将军薛李曾在此处留宿,遂得奇闻,只是不知真伪!”
道衔笑道:“师兄也颇得世俗故事!在小弟看来,世间万事生亦平等,死亦平等,只是这之间的人生各有不同道路,也就生出许多事来,若应着那佛陀言语,人生莫过于一个终点,便是入土为安!”
忆明笑道:“可见贤弟已是大悟了!”
道衔道:“不敢谈悟,只是这世间人物多以欲念为重,男为盗,女为娼,只是求的钱财,没有了人格便也不惧,此为人生可怕之处,想来谁人此生龌龊,丑不堪言,何谈人生一往!”
忆明见道衔说的颇有道理,又见他面带红晕,安慰道:“这人世间各有各的观念,各有各的道路,所谓莫以己之规,定他人之矩,只是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道衔听了,道:“若以师兄言语,可是不像是儒家善世,却像道家隐居避人!”
忆明饮了口茶,看看天空,笑道:“所以我叫老神仙,不叫老佛爷!”
道衔听了大笑,忆明也笑起来。两个倚在石桌旁,谈古论今颇有乐趣。
忆明念起道衔从关内大都处来,便问道:
“贤弟,你道是这人间事故无处不在,京都多是官僚如云,这等乡野也不乏恶霸之势啊。你就看这附近的村镇,因这几个庄子并塞音河两岸都是宁王潜人迁来的,那宁王有三千铁骑,赫赫有名的朵颜三卫就在他的麾下,在朝野也是大英雄,可惜总抵不过他的四哥哥燕王。”
道衔笑道:“实不相瞒,师弟便是那燕王的祈福和尚!近日燕王颇有不悦之色,又无甚善念之心,多得政治之念,小僧便也没有了性质,亏得王爷不怪罪,许的小弟天南地北的走,从王府看来,便是幸事!”
忆明道:“怪道贤弟言语不俗,原来是燕王的殿前法师,愚兄失礼了!”
道衔道:“不敢,不敢,看看这渗水镇,也不失为桃源圣地,可终此一生,也就罢了!”
忆明道:“这渗水镇虽看起来是桃源之境,然细细究之,人生世态,冷暖丑恶,哪还少的了?”
道衔拜道:“愿听祥由!”
忆明道:“这渗水镇也有数个大户,这些个大户豪族等都是从大宁府迁居来的,有罗曹施吴四大家族并些个庄客脚夫和佃农来此三镇,他们皆是太祖抗元的功臣之后,或姻亲瓜葛,或因非世子嫡系,便流落至此。虽不是侯伯,却也亲系亲姻联姻,根基牢靠,一般人动不得的人家。先说那曹家,乃是汤和之子的亲家,因太祖对汤和网开一面,他的姻亲方得以落脚此处。那罗家与曹家祖上是世交,因罗家迁到此,遂寻个温柔乡处,也跟了来,后世子孙很争气,考取了功名谋了官,因此越发连曹家也赶不上他。同在蒿桑洲称王称霸,那曹家的曹允和罗家的罗孝廉均为营州前屯卫的长官,罗孝廉为知县,曹允为县丞,另有个旬阳,三人管理下辖各镇。渗水镇的吴氏和月华村的施氏并无居官在朝的人,但其世代为大宁的乡绅财主,有广阔土地以耕种,如今也是前来此十数个春秋了。”
听了这些,道衔叹息道:“官官无处不在,乡绅财主无处不在,耕者多劳而贱,享者不劳而获,炎凉世态!”,抬首忽见月已上了柳梢头,清风拂面,蝉鸣四起,时有萤火虫点点荧光,逾墙而入,越墙而出,道衔不觉吟道:
静夜村头万户宁,
唯见满天星。
偶来豺狼破具寂,
听得梦魂惊。
转瞬七勺向西北,
凄凄到天明,
神仙难留光阴逝,
盼把春来逢 。
忆明听了,笑道:“贤弟可是慨叹这光阴来去匆匆?只是切莫感伤,古人云,古来万事东流水,贫穷也过,富贵也过,不过是方寸之间方寸之时方寸之地!”
道衔笑道:“师兄何不也送上几句,要小弟领教内涵”
忆明听了,端起茶杯也吟道:
寂寂长夜,淡淡春风,
抚杨柳,奉月高行。
正逢春暮,山水青青。
原野漫漫,音消远,鸟不惊。
几度春秋,芳菲香复。
天地间,任我独行。
长歌一曲,杯酒钟情。
梦醉何处,一轮月,满天星。
道衔听了,道:“师兄还是一派道家风范!”
两人且谈且笑,座谈一处,好生快活,也不知到了几时,送了明月向南,迎了繁星顶空,方才散去各自安寝!
次日,二人起来,打过早火,便论起佛道典籍,道衔笑道:“师兄可见的么?这百姓之家却颇为可笑,各家供奉仙家牌位,祈祷平安!”
忆明道:“祈祷如此,并不见怪,有何可笑之处?”
道衔道:“难免急来抱佛脚之嫌,那小小百姓之家,一龛内既共佛,又供道!”
忆明笑问:“可说来听听!”
道衔道:“这中间是哪玉皇大帝,左边却是佛陀如来,这一个太上老君并着一个天竺菩萨,可是有趣不?又是供奉一套茶盏,可不哄抢?”忆明听了恍然大悟,大笑不止。
两个正说笑时,忽听叩门之声,外面有人道:“老神仙可在么?”
忆明道衔两个起身,来到门口开启侧门,见前面一个英姿少年,约莫二十左右年纪,看时:
白马带金羁,加鞭西北驰。
安家小儿郎,长在少年时。
少小去乡里, 四海访真师。
只为门楣重,不敢学业迟。
只愁流离苦,今做篱下人。
宿昔秉良弓, 侠义抵雄师。
忆明看时不是别人,乃是云游四海的翩翩少年,姓安名钦,字子衿。
安子矜后面是个小童,名叫斯文,约莫十五六上下,那斯文左右牵着马儿,像忆明拜了拜,安钦见道衔,并不认得,拜道:“不知老神仙处有客,晚辈讨扰了!”
忆明将两个让了院中来,道:“小官人,这是要离开的么?”
安钦笑道:“自到了渗水镇,便与老神仙相识,乃是晚辈幸事,如今已在月华村暂居多时,颇得施老员外眷顾,现在施府作个书童,也算快活稳妥,如今到了祭祖时节。施员外特叫小童斯文跟随晚辈返乡,正从这里经过,特来看望老神仙!”
忆明笑道:“不妨,你我乃忘年之交,莫要谈什么晚辈!”一面说一面向安钦介绍了道衔,安钦自以晚辈之礼见过了道衔,众人谈了片刻,安钦便像道衔忆明两个道了别,同斯文两个跨马西行关内去了。
次日,二人起得很早,正吃早饭间,门口有人唤。二人出院来,见一个穿着周正的人走了进来,这个进来便拜道:
“老神仙不知近日忙些何事,如有闲时,赵员外想请老神仙过去一趟,因前几夜老太太归了天。乡里只有老神仙见识丰富,不比我们小油头,只晓得担柴种地!老爷子想请老神仙过去一遭,行个法事,也好让老太太归的体面!”
忆明道:“这个不妨,去了便是,只是我这里暂有个挚友,多年不见,也是个行内的,何不请他一同而去,为你家老太太行个超度,念个大悲,岂不更好?”
道衔见说,便拜了拜!
那人道 “正是呢,如今有个法师在,可是好了,咱们这地方离城里又远,可请不到法师的!”
道衔连忙推脱,忆明道:“反正你要多留几日的,何不先行个慧事,日后也是好事,况这赵家是为人尽德之人,赵贤秋老员外家中老小都常周济穷人百姓,深得好名声,我们一同去拜他一拜,也慰亡者安灵!”听到此处,道衔方答应了说:“也好,就陪老神仙走一趟,不枉老神仙接扰的苦心!”
你道这赵员外是谁,他就是吴府的表亲,在渗水镇是第二家大户,却说道衔忆明二人应了那赵家的人,赵家小斯当即回了赵员外,赵员外道:“即时有此人,快快一同请来!”
当下赵员外便遣儿子赵正来到定边居拜访忆明道衔两个,赵正道:“不知法师在,多日了,也不曾拜访,失礼了!”
道衔道了谢,道:“小僧何德何能,受此尊爱,不敢不从!”
赵正道:“老神仙乃是我渗水镇有德行的!即是老神仙的挚友,定是不凡人品!晚辈相见恨晚!”
几个当下客气一番,又说了些闲话,赵正方才离定边居回府。
且说次日,那赵员外遣车马来接忆明和道衔,这车马行不多时,便到了赵宅,两人在脚夫的引领下向大门口处走来,那赵贤秋带领妻儿在门口接迎两个;但见
一个虚发结顶鬓微霜,
步履轻盈不彷徨。
一个素衣相称更英武,
谈笑胸襟貌堂堂。
一僧一道入尘乡,
功名利禄终不想。
淡掉人间多恩怨,
笑却凡俗两茫茫。
那赵贤秋见二人如此风度,便生敬意,道:
“老神仙,大师,二位下榻寒舍,老身深受感激。”
忆明道:“哪里哪里,都是老员外喜好乐施,多得美名。仅有如此事故也是百年驾鹤之喜,我同道衔大师一同来此,也是道衔大师的一番敬意!”众人都称是,这时赵贤秋家的道:“晨风降露,多有寒意,不如先入厅堂来吧!”又命众小厮说:“给两位闲时安个休息之处!”说罢众人一同进入里院来。
何端的,且看下回分解!
本人不善玄幻遐想,内容中都是平常事,也多有史实篡改,掺杂些武侠、儿女情长之类,望多指教!
小童道:“大师莫不是渗水镇人?若要问,我们也不知道,只是曾有个道人从这里过,口唱歌诀如是,我们都听了几年了,也会唱了,却也不知谁教的!”
道衔不觉间叹了起来道:“得此世外桃源之境,并得个静心之所,潜心养性也不枉过此生!只是这歌却听得异然!”正叹气疑惑间一个樵夫听方才所言,上前笑道:“这歌唱的有几年了,却不知谁教的,只是几个月前有几道光降落在那月华山上,以此,老百姓都惊恐的很,不知是福是祸,大师若问这些,也需访访我们这的老神仙去?他可是我们这里最修行的人。”
道衔道:“这老神仙何许人?”。
“你在前走约莫百步之遥便可见到了,是一个小刹子,正在水边。”那樵夫放下柴,松了松肩,道:“我们这个老神仙,自个儿耕田,自个儿种菜,他住的那个小刹子原是一个庙宇,因久了没有出家的人,荒了起来,前几年这个老神仙来了,他倒是打点的很不错,他好像是从南方过来的,也不知姓名,长时间在那刹子里,我们无事也不去讨扰,倒是他常用些香火钱周济百姓,现在有一百多岁了,我们这的人都叫他老神仙。”
“竟有这等奇事,他可是独身一人?无有亲眷的么?”道衔问,
那樵夫,整理整理柴草,扛起来说:“这倒是不知,想是死光了,家里没人了罢!”说着樵夫担着柴头也不回的走了。
道衔按樵夫的指引行了不时,便见百步之外有个六七间的小庙,掩映在杨柳丛中,院内有松柏探出墙外,大门侧对河畔,门口有青苔石阶,下阶十数级便到水边。庙门大红的正门紧闭,近看时,见那大门的联子写道:
江海涛难涛千年赤壁
待明来明到暗淡乾坤
看那横匾,三个大字“定边居”。再看旁边有个侧门,这侧门横匾无字,空雕着一钧长弓!道衔不觉疑惑起来:这道是奇事,缘何此处雕出一钧长弓来,更没有箭,空要长弓做什么?正寻思间,已到门前,这侧门虚掩,道衔便从侧门走了进来,至院中,院内更为优雅,数棵松柏植于院侧,下设八仙石桌,并着石凳,正门前一个大香炉,香火尚有余烟,想是平常来进香的也不少。道衔恐打扰了人家,就轻轻唤道:
“小僧行途疲惫,造访与此,讨扰了!”
不时,便见这正房中走出一个老者来,道衔看时:
发髻不乱,衣衫齐整,意气风发,炯目有神;霜满鬓,皱满额;面而观来,然精神甚为洒脱!
那老者看着来人,是个和尚,但见:
风光满面,笑容可掬;体态康健,英武风姿;一张国字脸,遍身素僧衣。眉宇间展露英豪之气,谈吐间显出安邦之风;
因笑道: “贵客从何而来?高僧屈驾寒舍,不胜荣耀,谈何打扰,请入来便是!”
双方谦让一番,便入正房屋里来。道衔见这屋果真不凡,迎面是一尊佛陀铜像,左右两个护法菩萨,下设檀香香案,然案头一尘不染,诸法器皆不沾染半点凡尘。再看那佛像的两旁的双吊联曰:
小居凌川养心修身忘断干戈曾勇武,
渗津水畔自耕田土潜心入性大梦归。
正看时,那老者已备好茶水,与道衔让了座。
“大师从何处而来?”那老神仙道。道衔起身拜了拜,便讲了到处云游之事,并问:
“老神仙何时入住此处的?我一路走来,镇东甚是热闹非凡,这边甚是清净,恰是修行潜心的好地方!”
那老神仙满捋须髯笑道:
“老叟到此有三个春秋了,说来可是有缘,我因素日有佛性,及背世脱俗之心,遂漫游四方,三年前到此,念之有桃园之境,世外之容,实为难得,遂安身于此,若得个静养残生也是好事!”
道衔连称是,道: “适才闻得众人都呼做老神仙,想必是有当得。小僧愿闻高名!”。
那老神仙说:“高名不敢,拙称忆明”。像个互相介绍一番。道衔说:“若常唤得老神仙,亦为尊崇乐事啊!”两个都笑了。
道衔又问:“不知老神仙可知这月华十七英的事情么?”
那老神仙听了笑道:“这倒是不知,只是远远到能望见那月华村!”
道衔顺老神仙的手指望去,只见南方一个巍峨高耸的山峰,中有一弯月牙儿!
道衔又问:“适才小僧路径此处,听闻的街井小儿唱的歌甚是蹊跷怪异,不知何解?”
老神仙笑道:“你看这壁上,我到来时也觉怪异,只是数月前的几道祥瑞坠落,想是天意了!”
这时,道衔,见壁上有几幅画,又有几处词,恰有一处曰:
月华十七英
幽居月影宫
遣奏人间事
血流儿女情
道衔看罢不解,又看旁边那几幅画儿,甚为精美。甚像大师手笔,荒野小刹得此瑰宝,何不惊异?便起身问道:
“敢问这壁画出自何人之手?”
“都是我来之前过往的贤人所作,你看那配词实有一番味道。”
道衔近前仔细端详起来。只见左壁一副乃一美人图,此美人面朝风月楼阁,背靠高峰碧水,满目是愁容,金簪落地,衣衫褴褛,似有不舍又有不得之意,有词云:
二十年来闺中秀
书香粉墨透缁衣
鸳鸯帐下时犹短
朱颜一改竟流离
脂粉妆台烟尘土
无人庭院芳草希
枉入红尘多薄命
可怜花落惹人悲
再看近旁第二幅,乃是一棵松树,和一起孤坟,另有一把长枪丢在冢侧,松上有一段白绫,有词曰:
古来人生何似生
时也命也自相逢
倒是贫富终无定
最是坎坷意难平
飞鸿怎复踏泥雪
黄叶难沐旧春风
干戈勇武终历尽
回首已是飘白绫
再看右壁,画上是一个明华古寺,一僧卧榻古佛之旁,别无他物,观起来甚为凄然之感,有词曰:
幼时几度流离苦
经验平生志自强
佛心难在殿堂寝
干戈血泪话短长
今朝怎奈烽烟起
明朝他乡作故乡
可怜风光无亲故
孤倚佛昙赴黄梁
看罢,道衔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来,这定是某个人物的生平节述,或喜或悲,或轻狂村野,或舞场市井,人生百态之终结都似跃然此画之上。真乃令人叹息!”道衔赞叹道;
忆明道:“世人终因功名利禄而不消行径,后世哀愁喜乐,皆有定数。”
两人一同来到庭院之中,又讲了一番僧文道故来。如此过了一日,老神仙领道衔行至街中,一同看那水中船河畔柳。遍赏奇花异草,谈论古今,人情世故,或感慨或悲凉,或深的领会,或相见恨晚之感,不觉相互称兄道弟起来。如此又是几日过来,这日傍晚,正是申牌时分,看看日落西山,薄雾冥冥,夕照月华红光一片,那景色甚是美妙。
忆明道:“若是贤弟有兴致,也可前去领略一番,也不枉来了一回!”
道衔拜道:“小僧自是过惯了闲云野鹤,似这等的山水也颇见得,不知这山可有来历?”
忆明道:“此地上古为燕丘,后为大唐营州,据闻那征东将军薛李曾在此处留宿,遂得奇闻,只是不知真伪!”
道衔笑道:“师兄也颇得世俗故事!在小弟看来,世间万事生亦平等,死亦平等,只是这之间的人生各有不同道路,也就生出许多事来,若应着那佛陀言语,人生莫过于一个终点,便是入土为安!”
忆明笑道:“可见贤弟已是大悟了!”
道衔道:“不敢谈悟,只是这世间人物多以欲念为重,男为盗,女为娼,只是求的钱财,没有了人格便也不惧,此为人生可怕之处,想来谁人此生龌龊,丑不堪言,何谈人生一往!”
忆明见道衔说的颇有道理,又见他面带红晕,安慰道:“这人世间各有各的观念,各有各的道路,所谓莫以己之规,定他人之矩,只是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道衔听了,道:“若以师兄言语,可是不像是儒家善世,却像道家隐居避人!”
忆明饮了口茶,看看天空,笑道:“所以我叫老神仙,不叫老佛爷!”
道衔听了大笑,忆明也笑起来。两个倚在石桌旁,谈古论今颇有乐趣。
忆明念起道衔从关内大都处来,便问道:
“贤弟,你道是这人间事故无处不在,京都多是官僚如云,这等乡野也不乏恶霸之势啊。你就看这附近的村镇,因这几个庄子并塞音河两岸都是宁王潜人迁来的,那宁王有三千铁骑,赫赫有名的朵颜三卫就在他的麾下,在朝野也是大英雄,可惜总抵不过他的四哥哥燕王。”
道衔笑道:“实不相瞒,师弟便是那燕王的祈福和尚!近日燕王颇有不悦之色,又无甚善念之心,多得政治之念,小僧便也没有了性质,亏得王爷不怪罪,许的小弟天南地北的走,从王府看来,便是幸事!”
忆明道:“怪道贤弟言语不俗,原来是燕王的殿前法师,愚兄失礼了!”
道衔道:“不敢,不敢,看看这渗水镇,也不失为桃源圣地,可终此一生,也就罢了!”
忆明道:“这渗水镇虽看起来是桃源之境,然细细究之,人生世态,冷暖丑恶,哪还少的了?”
道衔拜道:“愿听祥由!”
忆明道:“这渗水镇也有数个大户,这些个大户豪族等都是从大宁府迁居来的,有罗曹施吴四大家族并些个庄客脚夫和佃农来此三镇,他们皆是太祖抗元的功臣之后,或姻亲瓜葛,或因非世子嫡系,便流落至此。虽不是侯伯,却也亲系亲姻联姻,根基牢靠,一般人动不得的人家。先说那曹家,乃是汤和之子的亲家,因太祖对汤和网开一面,他的姻亲方得以落脚此处。那罗家与曹家祖上是世交,因罗家迁到此,遂寻个温柔乡处,也跟了来,后世子孙很争气,考取了功名谋了官,因此越发连曹家也赶不上他。同在蒿桑洲称王称霸,那曹家的曹允和罗家的罗孝廉均为营州前屯卫的长官,罗孝廉为知县,曹允为县丞,另有个旬阳,三人管理下辖各镇。渗水镇的吴氏和月华村的施氏并无居官在朝的人,但其世代为大宁的乡绅财主,有广阔土地以耕种,如今也是前来此十数个春秋了。”
听了这些,道衔叹息道:“官官无处不在,乡绅财主无处不在,耕者多劳而贱,享者不劳而获,炎凉世态!”,抬首忽见月已上了柳梢头,清风拂面,蝉鸣四起,时有萤火虫点点荧光,逾墙而入,越墙而出,道衔不觉吟道:
静夜村头万户宁,
唯见满天星。
偶来豺狼破具寂,
听得梦魂惊。
转瞬七勺向西北,
凄凄到天明,
神仙难留光阴逝,
盼把春来逢 。
忆明听了,笑道:“贤弟可是慨叹这光阴来去匆匆?只是切莫感伤,古人云,古来万事东流水,贫穷也过,富贵也过,不过是方寸之间方寸之时方寸之地!”
道衔笑道:“师兄何不也送上几句,要小弟领教内涵”
忆明听了,端起茶杯也吟道:
寂寂长夜,淡淡春风,
抚杨柳,奉月高行。
正逢春暮,山水青青。
原野漫漫,音消远,鸟不惊。
几度春秋,芳菲香复。
天地间,任我独行。
长歌一曲,杯酒钟情。
梦醉何处,一轮月,满天星。
道衔听了,道:“师兄还是一派道家风范!”
两人且谈且笑,座谈一处,好生快活,也不知到了几时,送了明月向南,迎了繁星顶空,方才散去各自安寝!
次日,二人起来,打过早火,便论起佛道典籍,道衔笑道:“师兄可见的么?这百姓之家却颇为可笑,各家供奉仙家牌位,祈祷平安!”
忆明道:“祈祷如此,并不见怪,有何可笑之处?”
道衔道:“难免急来抱佛脚之嫌,那小小百姓之家,一龛内既共佛,又供道!”
忆明笑问:“可说来听听!”
道衔道:“这中间是哪玉皇大帝,左边却是佛陀如来,这一个太上老君并着一个天竺菩萨,可是有趣不?又是供奉一套茶盏,可不哄抢?”忆明听了恍然大悟,大笑不止。
两个正说笑时,忽听叩门之声,外面有人道:“老神仙可在么?”
忆明道衔两个起身,来到门口开启侧门,见前面一个英姿少年,约莫二十左右年纪,看时:
白马带金羁,加鞭西北驰。
安家小儿郎,长在少年时。
少小去乡里, 四海访真师。
只为门楣重,不敢学业迟。
只愁流离苦,今做篱下人。
宿昔秉良弓, 侠义抵雄师。
忆明看时不是别人,乃是云游四海的翩翩少年,姓安名钦,字子衿。
安子矜后面是个小童,名叫斯文,约莫十五六上下,那斯文左右牵着马儿,像忆明拜了拜,安钦见道衔,并不认得,拜道:“不知老神仙处有客,晚辈讨扰了!”
忆明将两个让了院中来,道:“小官人,这是要离开的么?”
安钦笑道:“自到了渗水镇,便与老神仙相识,乃是晚辈幸事,如今已在月华村暂居多时,颇得施老员外眷顾,现在施府作个书童,也算快活稳妥,如今到了祭祖时节。施员外特叫小童斯文跟随晚辈返乡,正从这里经过,特来看望老神仙!”
忆明笑道:“不妨,你我乃忘年之交,莫要谈什么晚辈!”一面说一面向安钦介绍了道衔,安钦自以晚辈之礼见过了道衔,众人谈了片刻,安钦便像道衔忆明两个道了别,同斯文两个跨马西行关内去了。
次日,二人起得很早,正吃早饭间,门口有人唤。二人出院来,见一个穿着周正的人走了进来,这个进来便拜道:
“老神仙不知近日忙些何事,如有闲时,赵员外想请老神仙过去一趟,因前几夜老太太归了天。乡里只有老神仙见识丰富,不比我们小油头,只晓得担柴种地!老爷子想请老神仙过去一遭,行个法事,也好让老太太归的体面!”
忆明道:“这个不妨,去了便是,只是我这里暂有个挚友,多年不见,也是个行内的,何不请他一同而去,为你家老太太行个超度,念个大悲,岂不更好?”
道衔见说,便拜了拜!
那人道 “正是呢,如今有个法师在,可是好了,咱们这地方离城里又远,可请不到法师的!”
道衔连忙推脱,忆明道:“反正你要多留几日的,何不先行个慧事,日后也是好事,况这赵家是为人尽德之人,赵贤秋老员外家中老小都常周济穷人百姓,深得好名声,我们一同去拜他一拜,也慰亡者安灵!”听到此处,道衔方答应了说:“也好,就陪老神仙走一趟,不枉老神仙接扰的苦心!”
你道这赵员外是谁,他就是吴府的表亲,在渗水镇是第二家大户,却说道衔忆明二人应了那赵家的人,赵家小斯当即回了赵员外,赵员外道:“即时有此人,快快一同请来!”
当下赵员外便遣儿子赵正来到定边居拜访忆明道衔两个,赵正道:“不知法师在,多日了,也不曾拜访,失礼了!”
道衔道了谢,道:“小僧何德何能,受此尊爱,不敢不从!”
赵正道:“老神仙乃是我渗水镇有德行的!即是老神仙的挚友,定是不凡人品!晚辈相见恨晚!”
几个当下客气一番,又说了些闲话,赵正方才离定边居回府。
且说次日,那赵员外遣车马来接忆明和道衔,这车马行不多时,便到了赵宅,两人在脚夫的引领下向大门口处走来,那赵贤秋带领妻儿在门口接迎两个;但见
一个虚发结顶鬓微霜,
步履轻盈不彷徨。
一个素衣相称更英武,
谈笑胸襟貌堂堂。
一僧一道入尘乡,
功名利禄终不想。
淡掉人间多恩怨,
笑却凡俗两茫茫。
那赵贤秋见二人如此风度,便生敬意,道:
“老神仙,大师,二位下榻寒舍,老身深受感激。”
忆明道:“哪里哪里,都是老员外喜好乐施,多得美名。仅有如此事故也是百年驾鹤之喜,我同道衔大师一同来此,也是道衔大师的一番敬意!”众人都称是,这时赵贤秋家的道:“晨风降露,多有寒意,不如先入厅堂来吧!”又命众小厮说:“给两位闲时安个休息之处!”说罢众人一同进入里院来。
何端的,且看下回分解!
本人不善玄幻遐想,内容中都是平常事,也多有史实篡改,掺杂些武侠、儿女情长之类,望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