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重回故里,梦里花落几许
陆游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归,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准确地说,也就是二○○○年的十一月初吧,我去了一趟上海。
去一趟上海也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这平常中却包含着不平常。因为上海虽然是我的出生地,但我离开上海却有四十二年了。在离开上海的这四十二年中,因为某种原因,我很少回去。这次上海之行,也称得上是故地重游吧。对这次故地重游,我感触颇深。
有伟人说,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去变革梨子,尝一尝梨子的滋味。这真是一句大实话,也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你不去尝一尝梨子,能知道梨子的滋味吗?当然,我搬出伟人的这段话,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你想知道故地重游的复杂心情吗?那你就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比如就我来说,我在完成了这样一次故地重游之后,就在思绪万端的感慨中,有了一种切肤之痛。不,还不仅仅是切肤之痛,那简直是撕心裂肺啊!而这种痛,至今还在久久地折磨着我。
使我产生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当然不是我离开上海太久了,而是为了一个人,为了当年的一位女同学,也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
关于徐小娟,以及徐小娟与我的恋爱和痛苦的分手过程,这是本书的主线,以后我会慢慢的详细介绍。现在,还是先来说一下我的简单情况吧。
众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像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并非上海,而是在苏州乡下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古镇。说起水乡的古镇,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起了周庄和乌镇,其实,在我们江南水乡,像周庄乌镇这样有特色的古镇,比比皆是。我祖籍的那个古镇就非常有特色。那个古镇四面被条条河流和水塘包围着,镇上的人只要打开门和窗,就能看到河水和河上的船只。因而这里没有陆路,只有水路。想去外地,想去城里,除了坐船,还是坐船。说不清是哪一年,我父亲带着我母亲从河水的重重包围中突围。他们租了一条船,从古镇出发。船橹摇啊摇,就摇出了古镇,再摇啊摇,就摇到了阳澄湖,摇到了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然后在黄浦江边的一个码头下了船,从此就进入了大上海。接下来,就在上海安了家,生下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于是,我们也像千千万万的上海移民那样,成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相信,多数上海人有着我们家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到上海的方式不同,或从陆上,或从水路,或从海上,还有不少人是逃荒徒步迁移到上海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与她的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她有大海般的胸怀。她在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正是上海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阔别上海四十多年,我对这座城市也有点陌生了。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是四十多年前的上海,比如说繁华似锦的南京路,混浊而繁忙的黄浦江,江边那些忙碌的码头,以及我童年的居住地提篮桥,中学时期求学的五角场。这些都像印在我脑海中那样挥之不去。不仅如此,这些地方还经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当然,出现在我睡梦中的,还有一张张熟悉的同学的面孔。在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当中,有一张面孔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使我无法忘怀。这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是的,我不否认,正是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正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对我的召唤,才使我有了这样一次故地重游的上海之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感慨。
我的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过去我家居住的那套房子现今是我弟弟一家住着。回到上海后,我先到弟弟家。当然,弟兄们好久不见了,问寒问暖拉些家常是少不了的。热情招待,在家喝点酒也在所难免。这些事情因与本书无关,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晚上的时候,我就睡在亭子间里。应当说明的是,在四十多年前,我也是睡在这间亭子间里的。因此,这间亭子间也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因为它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按理说,睡在这里应该能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可是,这天晚上我却在这间亭子间的床上碾转反侧,一点睡意全无。睡不着的原因,当然是与我我又回到了这间亭子间里,并为此引发了种种感慨,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为了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
当我在床上碾转反侧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我所熟悉的黄浦江上轮船汽笛的呜呜声。因为我家离黄浦江不远,深夜的时候这汽笛声就特别清晰。悠扬的汽笛声听起来有一种震动感,儿时的我就是听着这汽笛的呜呜声入睡的。那时候,这呜呜的汽笛声成了我的催眠曲。听着这呜呜声,我会感到心里十分安稳,非常踏实。我知道,这就是我那温暖的家啊!于是,我就很快入睡了,而且睡得很香很沉,一觉睡到大天明。可是,如今这汽笛的呜呜声,竟成了扰乱我心神的魔笛,搅得我无法入睡。
人就是这样,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当晚上失眠的时候,头脑里就会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起来。当然,儿时的我是从未有过失眠的,可是,没有失眠也保不住会胡思乱想。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叫胡思乱想,应该叫童年的幻想,小孩子的头脑里是充满幻想的。是的,儿时的我就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人。那时候,躺在亭子间里,听着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我就会想入非非的编织起各种金色的梦。有位名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由此外延,我就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不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能是个平庸的人。我曾梦想过当个文学家,企业家,金融巨头甚至是重权在握的大官儿。总之,我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的虚度一生,过着波澜不惊的平庸生活,而是想出人头地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也许,童年的时候头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是不足为奇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人类的幻想才能有今天的。没有幻想,或者不敢去想,我们人类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我说过,儿时的我曾有过很多浪漫的幻想。现在回想起来,最适合我的,可能就是当个小说家。因为小说家特别需要幻想,只有富于幻想,才能构思出离奇的情节和作品。有权威人士曾说,伟大的小说家,就是介乎于正常人和疯子之间的那种人。事实证实了这位权威人士的评说。有不少伟大的作家就是精神病患者或者潜在的精神病患者。有种精神病叫做幻想性精神病。这类精神病就是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我想这类病人在发病前可能会有不少人是作家或者是想当作家的人。由此看来,当个作家不仅危险,而且还很可怜的。幸好我没有当大作家,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的。我这个人很脆弱,有点神经质,更严重的是,我亲人的家属史中有不少人就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按我的种种条件,是极有可能成为小说家的。可惜,我虽然很聪明,但因为后天的努力不够,也因为种种坎坷的遭遇使我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幸亏如此,我也非常幸运的没有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
儿时听黄浦江上的汽笛声,都是在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听着汽笛声,思想上有了一些创意之后,困倦也随之而来了。可是,今晚的汽笛声,却使我躺在床上碾转反侧,无法入眠。这次失眠,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外的一次失眠。那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将要离开上海前夕的那次失眠。
屋外起风了。呼呼的北风吹得窗外的树叶哗啦啦的响。如今回想起来,这两次失眠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这两次失眠都是在这间亭子间里。其次,失眠的时候都是在牵肠挂肚的思念着徐小娟。第三,这两次失眠虽然时间相隔了四十多年,但却都是在深秋的凄凉季节。第四,失眠的时候耳边都伴随着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和秋风落叶的呼呼声。哦,历史的重复是何等的惊人相似,只不过是时间相差了四十多年而已。当然,四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哦,这样的四十多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最美好的时光,却被我们蹉跎了。
四十多年前,我将要离开上海远走他乡。这一夜,我也是彻夜难眠,思想上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那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我决定放弃学业,报名去外地参加工作,参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起初是反对我这一决定,继而又要跟随我一起去外地,而且态度非常坚定,坚定得几乎要和她家庭决裂。对于徐小娟要随我去外地的承诺,我高兴得要死,感到无比的幸福,我简直怀疑这是在做梦而不是置身于现实之中。是啊,能得到徐小娟这样温柔、漂亮的姑娘成为我的终生伴侣,是何等幸运的事情啊,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是,以后事态的发展,还是不能如人所愿。我只得独自痛苦的离开了上海,也永远的离开了徐小娟。我们的离别,并不是我们的错。我和徐小娟都曾做过各种努力,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得不使我们分开了。这一分别,就是四十二年!
听着黄浦江上传来的汽笛声,我不禁暗自心酸,泪水也渐渐地模糊了我的双眼。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夜半歌声”,说的是一个悲怆凄凉的故事,曾经使我和同学们流泪不止。可是,我这“夜半汽笛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哦,如果把这故事说出来,其悲怆凄凉程度决不比“夜半歌声”逊色!
离开上海之后,我很少回来。那时我父母都还健在,我也没有结婚成家,按照国家规定,就享受着探亲假的待遇。但是,我还是很少享用这探亲假。当然,身在异乡的我,也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也很想探望一下年事已高的爹娘。可是,我却害怕回到上海。我说过,我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回到上海,就会想起那段心酸的往事。是啊,往事如烟,那是不堪回首的!当然,有的时候,隔个三年五载的,我也会蜻蜓点水般的回上海暂住几天,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当然,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我不会去我的母校,更不会去看徐小娟。自从我离开上海后,就没有再见到过徐小娟。没有去见徐小娟,并不是我不想念她,自从离开上海后,我就非常非常的想念徐小娟。不是我不想去看徐小娟,而是怕见到了徐小娟,会使我们两人变得更加痛苦!后来,我成家了,父母也相继去世,我就再也没有回过上海。
这次回来,是应我的好友,也是我中学时期的同桌葛义兴的邀请,参加迎接新世纪的秋季同学聚会。
本来,我和这些老同学失去联系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位老同学出差到河南竟然碰巧遇上了我。于是,断了的线又接上了,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同学葛义兴,很快就给我发来了信。接着,又给我发来了邀请函。
接到了邀请函,如果不来和同学们聚会的话,就会说我架子老大的了。毕竟我不是什么知名的大人物。再说,我也确实很想回上海看看。上海这几年变化老大的。浦东建起了新区,黄浦江上架起了大桥,江下通了隧道,摩天大厦一座接着一座的拔地而起。过去,国际饭店和上海大厦是上海最高的两座大楼,但如今这两座大厦和这些新建的摩天大厦比起来,已经落伍得太多了,可以说是鸡立鹤群了。听说还要开发北外滩。这北外滩就是我童年时的居住地提篮桥啊!是的,如果不回上海看看,会落下终生遗憾的!人老了,思乡怀旧,这是人之常情。身在异乡的我,经常会思乡思念故人。有时候也会想得牵肠挂肚,想得揪心揪肺。要不,为什么说“落叶归根”呢?人们对自己的“根”,是绝对不能忘怀的,说自己不是中国人,那是数典忘祖,将为人们不齿,是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我这次回上海参加同学聚会,还有一个隐藏在心里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想见一见我的一位女同学,也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这个强烈愿望一直在我心头折磨着我。是啊,都是六十出头半截入土的老人了,再不见面,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
亭子间外面又响起了呼呼的风声和哗啦啦的树叶抖动声。听着这风声,我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哦,心有灵犀一点通,多好的诗句!这些年来,我总觉得,我和徐小娟是心有灵犀的。虽然我和她分别有四十多年了,可是我们在梦中还是经常会面的。记得我刚去外地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徐小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当时我就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了。过后不久,我就收到老同学葛义兴发来的信,他告诉我,自从我离开上海后,徐小娟就得了一场大病……看到这封信,我心里那个痛啊,是没法描述的!我恨不得就像彩凤那样长上一双飞翼,飞回上海去看徐小娟,可是,这又是不可能的。当然,以后我也经常梦见徐小娟,就是在最近,我也还梦见过她。徐小娟告诉我,她现在身体不太好,受多种疾病折磨着。因此,这也就成了我要回上海的主要原因。当然,现在要回上海很容易,不用像彩凤那样长一双飞翼了。天上飞机有翼,地上火车有轮。要回上海,那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徐小娟喜爱文学,特别是喜爱古典文学的古诗。我呢,也爱文学也爱诗。只是我喜欢现代的白话诗,特别是喜爱徐志摩的诗,推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认为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当然,我和徐小娟在文学方面也有过交流。我给徐小娟推荐过徐志摩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徐小娟也曾给我推荐过一首陆放翁的词“钗头凤”。就是这首“钗头凤”,让我初步认识了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与含蓄。每当我想念徐小娟的时候,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钗头凤”。因为这是徐小娟最喜爱的一首词,也因为这首“钗头凤”所表达的意蕴,和我们的经历有着某些类似的情结。如今我躺在这间亭子间里,听着外面的风声和汽笛声,心里又在默默地背诵着“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哦,错,错,错!这是谁的错?是我的错,还是徐小娟的错?不是,当然不是!我和徐小娟都没有错。那么,这又是谁的错,谁的错呢!
耳边又响起了黄浦江上传来的汽笛声和外面呼啸的北风声。汽笛声是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但呼啸的风声却是接连不断的。听着这汽笛声和呼啸的风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少年时代。四十多年前的事情,又一桩桩,一件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
那是个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说是轰轰烈烈,那可能还不够贴切。确切地说,应该是个疯狂的年代。正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我们有火一般的热情……”说实在的,那时候人们的热情比火还要热,完全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样的热度能融化任何坚硬的东西,因而人们也变得疯狂了。当时,毛主席指示:要抓好两样东西,钢铁和粮食。并说,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于是,就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并决定一九五八年的钢产量,要在一九五七年的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另一手就是狠抓粮食的高产。粮食的高产十分离奇,离奇得就像神话一般,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有句话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粮食亩产几万斤,甚至十几万斤的高产田,全国各大报纸 (包括《人民是报》)都连篇累牍的报导某些地方粮食的高产纪录,为了证实这些高产的真实性,还拍下了不少照片刊登在报纸上。当然,到头来都证实这些全都是吹出来的,全是一个个巨大的泡沫。另一方面,一九五八年钢产量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是实现了,但全民大炼钢铁炼出来的全都是废品,更为严重的是,全民大炼钢铁的结果,是不少地方把树都砍了,去炼木炭以替代焦炭炼钢,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例也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多么的正确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候我们没有经验,交一点学费也是正常的。可是,这样的学费少交一点不是更好吗!
这股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甚至连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当时,我经常能看到一群八、九岁的小学生在大街上寻找废钢铁。找不到废钢铁就拿家里的旧锅之类的东西顶数。当然,我们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也被这股汹涌的大跃进浪潮卷入其中了。
现在,就来说一下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学校是个载体,在这里我和徐小娟产生了恋情,也发生了林林总总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们的学校是在市郊的一个名叫“五角场”的地方。
五角场,这地名听起来似乎有点怪怪的。其实,你只要到了这个地方,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仅仅是因为有五条宽阔的大马路在此地汇合而得名。五角场虽然地处郊区(如今的五角场已今非昔比,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了闹市区了),但对于上海人来说,对五角场是并不陌生的。这里曾经是藏龙卧虎之地,解放前的市政府就设在距此不远处。在市政府的对面,还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建筑的上海市博物馆,以及与它对称的一座同样是金碧辉煌琉璃瓦建筑的上海市图书馆。这里还有几所遐迩闻名的高等学府,如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此外,这里还有当时上海最大的体育场馆,这就是著名的“江湾体育场”。
那时候,大跃进的气势如火如荼,人们都在“力争上游”。毛主席说,“一天等于二十年”。那意思是说,如今一天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过去二十年所做事情的总和。这是何等了不起啊!这也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紧迫,因此,分分秒秒都要抓得很紧很紧,决不能让寸金难买的寸光荫白白的溜走了。
那一年,我已经读完了高二,只差一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在放暑假期间,我们这些中学生连一天都没得闲。同学们兵分几路,有的进工厂“支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工。有的去农村“支农”,扫盲、营造高产田放“卫星”。真可谓是南征北战,东剿西伐,人不下鞍,马不停蹄。中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豪情万丈地投入了战斗,决心力争上游,放出几颗惊世骇俗的“卫星”来。
同学们忙得不可开交,老师们当然也不能闲着。有一部分老师要带领学生进工厂,去农村,不仅要管理好学生,自己也要积极参加劳动。另一部分留校的老师则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在学校里筑起了土炉大炼钢铁,另一个组则在营造高产试验田,决心要放出个大大的“卫星”来。
说起放“卫星”,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并不清楚这“卫星”究竟为何物。这“卫星”不就是地球人造卫星吗?如今天上飞行的就有各个国家制造的数不清的卫星,有气象卫星,探测卫星,间谍卫星等等。可是,此“卫星”非彼卫星也,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卫星”并不真正的上天飞行。那么,不能上天飞行还能称之为“卫星”吗?这就需要对此做些必要的解释了。当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并不知道当时的放“卫星”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曾经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对放“卫星”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放“卫星”那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说起放“卫星”,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既感到荒唐可笑,又觉得热情可嘉,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亲切感。说是还有那么一点点亲切感,是因为我们都曾亲身经历过,并为之奋斗过。
那时候,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憾了全世界。当时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特别亲密,并尊称苏联为“老大哥”。既然“老大哥”放出了卫星,那么我们也要紧随其后大放“卫星”。但是,就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放不出卫星来的。于是,就把我们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称之为放“卫星”。因为这些重大成果,比如说钢产量一年要翻一番,粮食亩产量达到几万斤,十几万斤,同样具有震憾世界的威力,因而就统称之为放“卫星”。于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单位,都在力争上游,大放“卫星”。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在敲锣打鼓地送捷报,欢天喜地的庆祝放出了“卫星”。当然,我们学校也不能例外,也要力争上游放“卫星”。那时候,到底放出了多少“卫星”,恐怕是个天文数字,谁也无法统计出来。
介绍当时的这些基本情况,对故事的发展很有必要。因为我和徐小娟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发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恋爱故事,就必定是个悲情故事了。下面,正书就该开场了,该说我和徐小娟之间的故事了。
那时候,我先是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后来,同学们又集中起来,去了一个叫“泗溏”的地方,顶着火炉般的炎炎烈日,挥锹舞镐,大汗淋淋地开河挖渠,兴修水利,营造高产田。因为我们高二的三个班都去了那里,年轻人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谁都要力争上游,谁都想放个大大的“卫星”。于是,我们就在这一望无垠的广阔田野上摆开了战场,开展了激烈的劳动竞赛。正是八月初的伏天,太阳明晃晃热辣辣的,大地里更是象蒸笼似的热气腾腾。可是,人们的热情却赛过了天气,同学们憋足了劲儿,在这热气腾腾的大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班有个特点,那就是热爱体育运动的人比较多。体育运动虽然不能和体力劳动划上等号,可是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体质就比较好。因而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就占了上风。可是,同学们正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尤其是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那两个班岂能甘居下游?因而他们就拼命地追赶,劳动竞赛就呈现出胶着状态,广阔的田野里,同学们肩挑重担你追我赶,好一番热闹景象。
当时我们是在挖河泥,把河泥从河里起出来,运到大田里当作肥料。要营造高产田,水和肥是关键。在我们南方,水不成问题,那么,肥料就是关键的关键了。在那个时代,化肥的产量还很小,大田里所用的肥料一般都是农家肥。而营造高产田又需要大量的肥料。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寻找肥料,把小河沟里的河泥起出来当作肥料,虽然劳动强度大了些,但却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挖河泥劳动强度很大,河泥又湿又粘很难挖,而湿辘辘的河泥又很重,要用箩筐抬到大田里去,还要走不少的路。第一天干活的时候,大家感到很新鲜,劲头也大,年轻人好胜,谁也不甘落后,同学们就干得热火朝天的。可是,我们这些同学的肩膀还很嫩,又从没干过这样的重活儿,只干了一天,肩膀就都像个馒头似的肿起来了。于是,进度也就不如第一天了,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女同学体能越来越差,抬的河泥也越来越少,她们简直就要拖全班的后腿了!
我们的班长张大富是个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发现,有些男同学劲头很大,特别是我们这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挑起重担还能健步如飞。这样,我们这些能干的同学,就和一些体能差的女同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于是,善于动脑的张大富就想了一个办法:让我们这几个爱运动体力棒的男同学,每人搭配上一个体力弱小的女同学,一起担运河泥。时下有句时髦的俏皮话,叫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当然是很正确很有现实意义的一句俏皮话。不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们的班长张大富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发现并付绪实施了,只是他没有及时的把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总结成一句颇有意思的俏皮话而已。
张大富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不仅是我们的班长,还是我们学校共青团团委的委员。在我们班上,他有个“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美称,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逻辑性严密,还带着那么一点政治理论,因此他的讲话有号召力也很有鼓动性。张大富还有个外号叫“老大”。当然,这老大决不是黑社会的老大。叫他老大,不仅是因为他是一班之长,还因为他在班上年龄也最大,而且有一米八的身高,块头也大,还长着一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很威武的,所以得了个老大的外号。
张大富是苏北高邮人氏,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解放前夕因家乡闹洪水,跟随着父母逃荒要饭到了大上海。因为贫穷,他幼年失学,所以上学很晚。他比我们要大上好几岁,这还是因为他学习用功,上小学时连跳了好几级,否则,按他这样的年龄,要上高中可就难了。
张大富当班长很有一套办法,他能把各方面的关系都摆平。他和我也是很不错的。以前,我曾经是班上的一帮调皮捣蛋学生的头儿。但张大富并不嫌弃我,他经常找我谈心,说我既聪明又有能力,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他还鼓励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考上大学,有个美好的前途。当然,他既然发现了我这个人才,就极力向班主任赵老师推荐,并建议让我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这样,他和我就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友好关系了。
张大富提出干重活时要男女搭配的建议,得到了我们班委和团支委的支持并很快得到了实施。当时,他提出和我搭配干活的一位女同学就是徐小娟。
于是,从此我和徐小娟之间就发生了林林总总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归,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准确地说,也就是二○○○年的十一月初吧,我去了一趟上海。
去一趟上海也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这平常中却包含着不平常。因为上海虽然是我的出生地,但我离开上海却有四十二年了。在离开上海的这四十二年中,因为某种原因,我很少回去。这次上海之行,也称得上是故地重游吧。对这次故地重游,我感触颇深。
有伟人说,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去变革梨子,尝一尝梨子的滋味。这真是一句大实话,也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你不去尝一尝梨子,能知道梨子的滋味吗?当然,我搬出伟人的这段话,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你想知道故地重游的复杂心情吗?那你就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比如就我来说,我在完成了这样一次故地重游之后,就在思绪万端的感慨中,有了一种切肤之痛。不,还不仅仅是切肤之痛,那简直是撕心裂肺啊!而这种痛,至今还在久久地折磨着我。
使我产生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当然不是我离开上海太久了,而是为了一个人,为了当年的一位女同学,也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
关于徐小娟,以及徐小娟与我的恋爱和痛苦的分手过程,这是本书的主线,以后我会慢慢的详细介绍。现在,还是先来说一下我的简单情况吧。
众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像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并非上海,而是在苏州乡下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古镇。说起水乡的古镇,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起了周庄和乌镇,其实,在我们江南水乡,像周庄乌镇这样有特色的古镇,比比皆是。我祖籍的那个古镇就非常有特色。那个古镇四面被条条河流和水塘包围着,镇上的人只要打开门和窗,就能看到河水和河上的船只。因而这里没有陆路,只有水路。想去外地,想去城里,除了坐船,还是坐船。说不清是哪一年,我父亲带着我母亲从河水的重重包围中突围。他们租了一条船,从古镇出发。船橹摇啊摇,就摇出了古镇,再摇啊摇,就摇到了阳澄湖,摇到了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然后在黄浦江边的一个码头下了船,从此就进入了大上海。接下来,就在上海安了家,生下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于是,我们也像千千万万的上海移民那样,成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相信,多数上海人有着我们家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到上海的方式不同,或从陆上,或从水路,或从海上,还有不少人是逃荒徒步迁移到上海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与她的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她有大海般的胸怀。她在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正是上海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阔别上海四十多年,我对这座城市也有点陌生了。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是四十多年前的上海,比如说繁华似锦的南京路,混浊而繁忙的黄浦江,江边那些忙碌的码头,以及我童年的居住地提篮桥,中学时期求学的五角场。这些都像印在我脑海中那样挥之不去。不仅如此,这些地方还经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当然,出现在我睡梦中的,还有一张张熟悉的同学的面孔。在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当中,有一张面孔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使我无法忘怀。这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是的,我不否认,正是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正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对我的召唤,才使我有了这样一次故地重游的上海之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感慨。
我的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过去我家居住的那套房子现今是我弟弟一家住着。回到上海后,我先到弟弟家。当然,弟兄们好久不见了,问寒问暖拉些家常是少不了的。热情招待,在家喝点酒也在所难免。这些事情因与本书无关,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晚上的时候,我就睡在亭子间里。应当说明的是,在四十多年前,我也是睡在这间亭子间里的。因此,这间亭子间也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因为它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按理说,睡在这里应该能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可是,这天晚上我却在这间亭子间的床上碾转反侧,一点睡意全无。睡不着的原因,当然是与我我又回到了这间亭子间里,并为此引发了种种感慨,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为了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
当我在床上碾转反侧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我所熟悉的黄浦江上轮船汽笛的呜呜声。因为我家离黄浦江不远,深夜的时候这汽笛声就特别清晰。悠扬的汽笛声听起来有一种震动感,儿时的我就是听着这汽笛的呜呜声入睡的。那时候,这呜呜的汽笛声成了我的催眠曲。听着这呜呜声,我会感到心里十分安稳,非常踏实。我知道,这就是我那温暖的家啊!于是,我就很快入睡了,而且睡得很香很沉,一觉睡到大天明。可是,如今这汽笛的呜呜声,竟成了扰乱我心神的魔笛,搅得我无法入睡。
人就是这样,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当晚上失眠的时候,头脑里就会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起来。当然,儿时的我是从未有过失眠的,可是,没有失眠也保不住会胡思乱想。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叫胡思乱想,应该叫童年的幻想,小孩子的头脑里是充满幻想的。是的,儿时的我就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人。那时候,躺在亭子间里,听着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我就会想入非非的编织起各种金色的梦。有位名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由此外延,我就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不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能是个平庸的人。我曾梦想过当个文学家,企业家,金融巨头甚至是重权在握的大官儿。总之,我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的虚度一生,过着波澜不惊的平庸生活,而是想出人头地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也许,童年的时候头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是不足为奇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人类的幻想才能有今天的。没有幻想,或者不敢去想,我们人类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我说过,儿时的我曾有过很多浪漫的幻想。现在回想起来,最适合我的,可能就是当个小说家。因为小说家特别需要幻想,只有富于幻想,才能构思出离奇的情节和作品。有权威人士曾说,伟大的小说家,就是介乎于正常人和疯子之间的那种人。事实证实了这位权威人士的评说。有不少伟大的作家就是精神病患者或者潜在的精神病患者。有种精神病叫做幻想性精神病。这类精神病就是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我想这类病人在发病前可能会有不少人是作家或者是想当作家的人。由此看来,当个作家不仅危险,而且还很可怜的。幸好我没有当大作家,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的。我这个人很脆弱,有点神经质,更严重的是,我亲人的家属史中有不少人就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按我的种种条件,是极有可能成为小说家的。可惜,我虽然很聪明,但因为后天的努力不够,也因为种种坎坷的遭遇使我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幸亏如此,我也非常幸运的没有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
儿时听黄浦江上的汽笛声,都是在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听着汽笛声,思想上有了一些创意之后,困倦也随之而来了。可是,今晚的汽笛声,却使我躺在床上碾转反侧,无法入眠。这次失眠,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外的一次失眠。那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将要离开上海前夕的那次失眠。
屋外起风了。呼呼的北风吹得窗外的树叶哗啦啦的响。如今回想起来,这两次失眠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这两次失眠都是在这间亭子间里。其次,失眠的时候都是在牵肠挂肚的思念着徐小娟。第三,这两次失眠虽然时间相隔了四十多年,但却都是在深秋的凄凉季节。第四,失眠的时候耳边都伴随着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和秋风落叶的呼呼声。哦,历史的重复是何等的惊人相似,只不过是时间相差了四十多年而已。当然,四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哦,这样的四十多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最美好的时光,却被我们蹉跎了。
四十多年前,我将要离开上海远走他乡。这一夜,我也是彻夜难眠,思想上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那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我决定放弃学业,报名去外地参加工作,参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起初是反对我这一决定,继而又要跟随我一起去外地,而且态度非常坚定,坚定得几乎要和她家庭决裂。对于徐小娟要随我去外地的承诺,我高兴得要死,感到无比的幸福,我简直怀疑这是在做梦而不是置身于现实之中。是啊,能得到徐小娟这样温柔、漂亮的姑娘成为我的终生伴侣,是何等幸运的事情啊,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是,以后事态的发展,还是不能如人所愿。我只得独自痛苦的离开了上海,也永远的离开了徐小娟。我们的离别,并不是我们的错。我和徐小娟都曾做过各种努力,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得不使我们分开了。这一分别,就是四十二年!
听着黄浦江上传来的汽笛声,我不禁暗自心酸,泪水也渐渐地模糊了我的双眼。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夜半歌声”,说的是一个悲怆凄凉的故事,曾经使我和同学们流泪不止。可是,我这“夜半汽笛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哦,如果把这故事说出来,其悲怆凄凉程度决不比“夜半歌声”逊色!
离开上海之后,我很少回来。那时我父母都还健在,我也没有结婚成家,按照国家规定,就享受着探亲假的待遇。但是,我还是很少享用这探亲假。当然,身在异乡的我,也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也很想探望一下年事已高的爹娘。可是,我却害怕回到上海。我说过,我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回到上海,就会想起那段心酸的往事。是啊,往事如烟,那是不堪回首的!当然,有的时候,隔个三年五载的,我也会蜻蜓点水般的回上海暂住几天,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当然,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我不会去我的母校,更不会去看徐小娟。自从我离开上海后,就没有再见到过徐小娟。没有去见徐小娟,并不是我不想念她,自从离开上海后,我就非常非常的想念徐小娟。不是我不想去看徐小娟,而是怕见到了徐小娟,会使我们两人变得更加痛苦!后来,我成家了,父母也相继去世,我就再也没有回过上海。
这次回来,是应我的好友,也是我中学时期的同桌葛义兴的邀请,参加迎接新世纪的秋季同学聚会。
本来,我和这些老同学失去联系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位老同学出差到河南竟然碰巧遇上了我。于是,断了的线又接上了,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同学葛义兴,很快就给我发来了信。接着,又给我发来了邀请函。
接到了邀请函,如果不来和同学们聚会的话,就会说我架子老大的了。毕竟我不是什么知名的大人物。再说,我也确实很想回上海看看。上海这几年变化老大的。浦东建起了新区,黄浦江上架起了大桥,江下通了隧道,摩天大厦一座接着一座的拔地而起。过去,国际饭店和上海大厦是上海最高的两座大楼,但如今这两座大厦和这些新建的摩天大厦比起来,已经落伍得太多了,可以说是鸡立鹤群了。听说还要开发北外滩。这北外滩就是我童年时的居住地提篮桥啊!是的,如果不回上海看看,会落下终生遗憾的!人老了,思乡怀旧,这是人之常情。身在异乡的我,经常会思乡思念故人。有时候也会想得牵肠挂肚,想得揪心揪肺。要不,为什么说“落叶归根”呢?人们对自己的“根”,是绝对不能忘怀的,说自己不是中国人,那是数典忘祖,将为人们不齿,是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我这次回上海参加同学聚会,还有一个隐藏在心里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想见一见我的一位女同学,也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徐小娟。这个强烈愿望一直在我心头折磨着我。是啊,都是六十出头半截入土的老人了,再不见面,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
亭子间外面又响起了呼呼的风声和哗啦啦的树叶抖动声。听着这风声,我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哦,心有灵犀一点通,多好的诗句!这些年来,我总觉得,我和徐小娟是心有灵犀的。虽然我和她分别有四十多年了,可是我们在梦中还是经常会面的。记得我刚去外地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徐小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当时我就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了。过后不久,我就收到老同学葛义兴发来的信,他告诉我,自从我离开上海后,徐小娟就得了一场大病……看到这封信,我心里那个痛啊,是没法描述的!我恨不得就像彩凤那样长上一双飞翼,飞回上海去看徐小娟,可是,这又是不可能的。当然,以后我也经常梦见徐小娟,就是在最近,我也还梦见过她。徐小娟告诉我,她现在身体不太好,受多种疾病折磨着。因此,这也就成了我要回上海的主要原因。当然,现在要回上海很容易,不用像彩凤那样长一双飞翼了。天上飞机有翼,地上火车有轮。要回上海,那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徐小娟喜爱文学,特别是喜爱古典文学的古诗。我呢,也爱文学也爱诗。只是我喜欢现代的白话诗,特别是喜爱徐志摩的诗,推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认为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当然,我和徐小娟在文学方面也有过交流。我给徐小娟推荐过徐志摩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徐小娟也曾给我推荐过一首陆放翁的词“钗头凤”。就是这首“钗头凤”,让我初步认识了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与含蓄。每当我想念徐小娟的时候,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钗头凤”。因为这是徐小娟最喜爱的一首词,也因为这首“钗头凤”所表达的意蕴,和我们的经历有着某些类似的情结。如今我躺在这间亭子间里,听着外面的风声和汽笛声,心里又在默默地背诵着“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哦,错,错,错!这是谁的错?是我的错,还是徐小娟的错?不是,当然不是!我和徐小娟都没有错。那么,这又是谁的错,谁的错呢!
耳边又响起了黄浦江上传来的汽笛声和外面呼啸的北风声。汽笛声是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但呼啸的风声却是接连不断的。听着这汽笛声和呼啸的风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少年时代。四十多年前的事情,又一桩桩,一件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
那是个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说是轰轰烈烈,那可能还不够贴切。确切地说,应该是个疯狂的年代。正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我们有火一般的热情……”说实在的,那时候人们的热情比火还要热,完全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样的热度能融化任何坚硬的东西,因而人们也变得疯狂了。当时,毛主席指示:要抓好两样东西,钢铁和粮食。并说,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于是,就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并决定一九五八年的钢产量,要在一九五七年的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另一手就是狠抓粮食的高产。粮食的高产十分离奇,离奇得就像神话一般,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有句话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粮食亩产几万斤,甚至十几万斤的高产田,全国各大报纸 (包括《人民是报》)都连篇累牍的报导某些地方粮食的高产纪录,为了证实这些高产的真实性,还拍下了不少照片刊登在报纸上。当然,到头来都证实这些全都是吹出来的,全是一个个巨大的泡沫。另一方面,一九五八年钢产量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是实现了,但全民大炼钢铁炼出来的全都是废品,更为严重的是,全民大炼钢铁的结果,是不少地方把树都砍了,去炼木炭以替代焦炭炼钢,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例也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多么的正确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候我们没有经验,交一点学费也是正常的。可是,这样的学费少交一点不是更好吗!
这股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甚至连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当时,我经常能看到一群八、九岁的小学生在大街上寻找废钢铁。找不到废钢铁就拿家里的旧锅之类的东西顶数。当然,我们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也被这股汹涌的大跃进浪潮卷入其中了。
现在,就来说一下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学校是个载体,在这里我和徐小娟产生了恋情,也发生了林林总总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们的学校是在市郊的一个名叫“五角场”的地方。
五角场,这地名听起来似乎有点怪怪的。其实,你只要到了这个地方,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仅仅是因为有五条宽阔的大马路在此地汇合而得名。五角场虽然地处郊区(如今的五角场已今非昔比,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了闹市区了),但对于上海人来说,对五角场是并不陌生的。这里曾经是藏龙卧虎之地,解放前的市政府就设在距此不远处。在市政府的对面,还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建筑的上海市博物馆,以及与它对称的一座同样是金碧辉煌琉璃瓦建筑的上海市图书馆。这里还有几所遐迩闻名的高等学府,如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此外,这里还有当时上海最大的体育场馆,这就是著名的“江湾体育场”。
那时候,大跃进的气势如火如荼,人们都在“力争上游”。毛主席说,“一天等于二十年”。那意思是说,如今一天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过去二十年所做事情的总和。这是何等了不起啊!这也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紧迫,因此,分分秒秒都要抓得很紧很紧,决不能让寸金难买的寸光荫白白的溜走了。
那一年,我已经读完了高二,只差一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在放暑假期间,我们这些中学生连一天都没得闲。同学们兵分几路,有的进工厂“支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工。有的去农村“支农”,扫盲、营造高产田放“卫星”。真可谓是南征北战,东剿西伐,人不下鞍,马不停蹄。中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豪情万丈地投入了战斗,决心力争上游,放出几颗惊世骇俗的“卫星”来。
同学们忙得不可开交,老师们当然也不能闲着。有一部分老师要带领学生进工厂,去农村,不仅要管理好学生,自己也要积极参加劳动。另一部分留校的老师则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在学校里筑起了土炉大炼钢铁,另一个组则在营造高产试验田,决心要放出个大大的“卫星”来。
说起放“卫星”,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并不清楚这“卫星”究竟为何物。这“卫星”不就是地球人造卫星吗?如今天上飞行的就有各个国家制造的数不清的卫星,有气象卫星,探测卫星,间谍卫星等等。可是,此“卫星”非彼卫星也,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卫星”并不真正的上天飞行。那么,不能上天飞行还能称之为“卫星”吗?这就需要对此做些必要的解释了。当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并不知道当时的放“卫星”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曾经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对放“卫星”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放“卫星”那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说起放“卫星”,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既感到荒唐可笑,又觉得热情可嘉,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亲切感。说是还有那么一点点亲切感,是因为我们都曾亲身经历过,并为之奋斗过。
那时候,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憾了全世界。当时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特别亲密,并尊称苏联为“老大哥”。既然“老大哥”放出了卫星,那么我们也要紧随其后大放“卫星”。但是,就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放不出卫星来的。于是,就把我们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称之为放“卫星”。因为这些重大成果,比如说钢产量一年要翻一番,粮食亩产量达到几万斤,十几万斤,同样具有震憾世界的威力,因而就统称之为放“卫星”。于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单位,都在力争上游,大放“卫星”。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在敲锣打鼓地送捷报,欢天喜地的庆祝放出了“卫星”。当然,我们学校也不能例外,也要力争上游放“卫星”。那时候,到底放出了多少“卫星”,恐怕是个天文数字,谁也无法统计出来。
介绍当时的这些基本情况,对故事的发展很有必要。因为我和徐小娟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发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恋爱故事,就必定是个悲情故事了。下面,正书就该开场了,该说我和徐小娟之间的故事了。
那时候,我先是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后来,同学们又集中起来,去了一个叫“泗溏”的地方,顶着火炉般的炎炎烈日,挥锹舞镐,大汗淋淋地开河挖渠,兴修水利,营造高产田。因为我们高二的三个班都去了那里,年轻人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谁都要力争上游,谁都想放个大大的“卫星”。于是,我们就在这一望无垠的广阔田野上摆开了战场,开展了激烈的劳动竞赛。正是八月初的伏天,太阳明晃晃热辣辣的,大地里更是象蒸笼似的热气腾腾。可是,人们的热情却赛过了天气,同学们憋足了劲儿,在这热气腾腾的大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班有个特点,那就是热爱体育运动的人比较多。体育运动虽然不能和体力劳动划上等号,可是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体质就比较好。因而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就占了上风。可是,同学们正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尤其是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那两个班岂能甘居下游?因而他们就拼命地追赶,劳动竞赛就呈现出胶着状态,广阔的田野里,同学们肩挑重担你追我赶,好一番热闹景象。
当时我们是在挖河泥,把河泥从河里起出来,运到大田里当作肥料。要营造高产田,水和肥是关键。在我们南方,水不成问题,那么,肥料就是关键的关键了。在那个时代,化肥的产量还很小,大田里所用的肥料一般都是农家肥。而营造高产田又需要大量的肥料。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寻找肥料,把小河沟里的河泥起出来当作肥料,虽然劳动强度大了些,但却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挖河泥劳动强度很大,河泥又湿又粘很难挖,而湿辘辘的河泥又很重,要用箩筐抬到大田里去,还要走不少的路。第一天干活的时候,大家感到很新鲜,劲头也大,年轻人好胜,谁也不甘落后,同学们就干得热火朝天的。可是,我们这些同学的肩膀还很嫩,又从没干过这样的重活儿,只干了一天,肩膀就都像个馒头似的肿起来了。于是,进度也就不如第一天了,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女同学体能越来越差,抬的河泥也越来越少,她们简直就要拖全班的后腿了!
我们的班长张大富是个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发现,有些男同学劲头很大,特别是我们这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挑起重担还能健步如飞。这样,我们这些能干的同学,就和一些体能差的女同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于是,善于动脑的张大富就想了一个办法:让我们这几个爱运动体力棒的男同学,每人搭配上一个体力弱小的女同学,一起担运河泥。时下有句时髦的俏皮话,叫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当然是很正确很有现实意义的一句俏皮话。不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们的班长张大富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发现并付绪实施了,只是他没有及时的把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总结成一句颇有意思的俏皮话而已。
张大富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不仅是我们的班长,还是我们学校共青团团委的委员。在我们班上,他有个“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美称,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逻辑性严密,还带着那么一点政治理论,因此他的讲话有号召力也很有鼓动性。张大富还有个外号叫“老大”。当然,这老大决不是黑社会的老大。叫他老大,不仅是因为他是一班之长,还因为他在班上年龄也最大,而且有一米八的身高,块头也大,还长着一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很威武的,所以得了个老大的外号。
张大富是苏北高邮人氏,从小在农村长大,幼年时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解放前夕因家乡闹洪水,跟随着父母逃荒要饭到了大上海。因为贫穷,他幼年失学,所以上学很晚。他比我们要大上好几岁,这还是因为他学习用功,上小学时连跳了好几级,否则,按他这样的年龄,要上高中可就难了。
张大富当班长很有一套办法,他能把各方面的关系都摆平。他和我也是很不错的。以前,我曾经是班上的一帮调皮捣蛋学生的头儿。但张大富并不嫌弃我,他经常找我谈心,说我既聪明又有能力,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他还鼓励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考上大学,有个美好的前途。当然,他既然发现了我这个人才,就极力向班主任赵老师推荐,并建议让我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这样,他和我就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友好关系了。
张大富提出干重活时要男女搭配的建议,得到了我们班委和团支委的支持并很快得到了实施。当时,他提出和我搭配干活的一位女同学就是徐小娟。
于是,从此我和徐小娟之间就发生了林林总总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