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悲悯
她们打算先在车站一带转转,感受一下春节的气息。
苗喜越说:“你后天回家,去机场的人肯定也多,需要我派车送你们去机场吗?”
木兰渺说:“不了,我和胜约好了,我一下班就出发,坐二号线也快。你春节不回成都,在这边泡在网站上吗?”
苗喜越说:“也许吧,趁这假期给网站升级,顺便练练车。”
木兰渺遭遇过车祸,对车子有了条件反射般的恐惧,一旦时速达到一百二的样子他就会心慌,他记得就是在这样的速度下发生了车祸。他知道她开始学驾驶,暗中对她有着安全的担心,于是说:“你要小心些,一定要有人在场给你指点。”
苗喜越说:“放心好了,给我开车那驾驶员是西藏兵,他比那些驾校教练技术高多了,名师会出高徒的。”
前段时间,苗喜越在驾校报了名,先要通过C1车型科目一理论考试,这一阶段没有教练讲理论,只发了一本驾驶理论书、一本笔试模拟题让学员自学。自学也就罢了,学员却要到学校刷卡考勤,每天最多刷4学时,共要刷满31学时才能报名参加笔试。苗喜越为了刷满学时,上午去驾校用指纹刷一次表示上课,下午又去驾校用指纹刷一次表示下课,来来回回奔波了八天。等她把科目一的学时刷完,气得直吐血:很多学员不知哪儿得到的馊点子,在报名时并没有用自己的指纹作记录,而是“借”教练指纹录入考勤卡,由教练代劳刷学时。当她通过了科目一考试,刚上车学了两天驾驶,热情却学没了——学员太多,教练一车拉四个到处跑,有时一天教十多个,她花上一天时间只摸到方向盘三四十分钟,上路练习的学时混起倒是很快,但练不了多少时间的车;据学员们说练倒杆更麻烦,上午七点就在那儿排号,九点开练时人都快冻成冰块了,去晚一点的排一天也只能等到下午练一把,十分钟左右;为了多练一会儿、多得到教练指导,有的学员一上车就给教练来一包烟……她没想到上驾校不是学的技术,是练的等功,干脆让她的驾驶员直接教她,也来个“自学”,打算练熟后直接去考科目二,让教练见鬼去吧。她直后悔没有去报社考,那会少很多麻烦。
木兰渺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问苗喜越:“上次遇到你的时候,你来这里做什么呢?”
苗喜越说:“那次是来接我表姐的。她那么忧郁,我妈让她过来散散心。她有点恐高症,怕坐飞机,就坐火车过来了。我来接她,遇到堵车,来晚了,她说她就在那路口处等我。说不定我表姐和你是同一趟车。”
木兰渺说:“她现在呢?”
苗喜越摇着头叹着气,说:“她还是很自闭,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和家人也很少说话。家里人都愁死了,早知她这样,宁可她是个最最普通的孩子,成绩又算什么,学校又算什么。我爸妈当年就骂我没上进心,太不像她们,看到表姐这样,他们什么都不说了。”
木兰渺说:“如果你表姐不那样,相反,考到了上海,你是不是没好日子过了?”
苗喜越说:“其实,我还是很遗憾的,没有去读大学,人生也就不完整。”
木兰渺说:“怎么和我想的一样……”
他们的前方出现了两位戴着墨镜的盲人,盲人吹着笛子、拉着二胡在表演二重奏《彩云追月》,那音乐与火车站反复播放的萨克斯曲《回家》混在一起。演奏者摇头晃脑地演奏,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但那带着沙哑的音乐听起来的确让人难以恭维。人们一边赶路一边朝他们打望着,有人在他们面前的破旧搪瓷盅里放了些零钱又匆匆离开,盲人也不知究竟有没有人给他们捐钱。一些不急于赶路人围在那里看着。
苗喜越停下脚步,远远地看着他们,怜悯地说道:“他们真可怜!二胡也因他们演变成了流浪者的一种标志,好多名曲都带着悲苦味,这首本来不苦难的《彩云追月》也被加上了那样的味道。中国传统乐器都成弱势群体的象征了,西洋乐器反倒成了贵族的、艺术的象征!”
木兰渺说:“如果二胡像萨克斯和钢琴那么名贵,就不会落得如此境地了。”
“乐器名贵了,小百姓又靠什么享受音乐呢?”苗喜越说着,开始在挎包里掏起零钱来,“过年过节的,我最不忍心看残疾人卖艺……他们比那种好手好脚却下跪要钱的人有尊严。”
她的零钱都放在最外面一层包里,当她迅速掏出五十元、一元、五元钱各一张,又嫌五十元多了点,几元钱又少了。
木兰渺见她零钱并不多,随及掏出钱包取了二十元给她说:“钱不在多少,一份心意就行。这份爱心,你去献吧。”
苗喜越接过钱,把手中的六元零头加了上去,正欲上前给那两位卖艺者,只见三位协警过来要赶走卖艺的:“给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别在这里唱!赶快走开……再不走,就把二胡给没收了!”
盲人对协警的驱赶似乎习惯了,随即停下了演奏收拾起乐器,有一个人蹲下身,准确地端起了脚下的搪瓷盅,然后他们一人拄起盲人棍探着路,一人推着简易的小轮车,手拉着手缓慢向火车站另一头走去。
苗喜越看了看手中的零钱,小跑上去,把钱放入了盅子。盲人没有发觉。
木兰渺跟了上去,看着盲人佝偻着的背影,想起自己也曾受她的资助,不禁说:“你像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我还没遇到像你这样热衷慈善事业的人呢?”
苗喜越长叹了一声,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木兰渺说:“你这样的娇贵千金,也有这样的感慨?真是稀罕!”
苗喜越又不悦了:“我哪里娇贵了?不许你笑话我。”
木兰渺怕她不高兴,笑道:“我才没笑话你,我觉得那句话应该出自我这样的人之口,不应出自你这样的人之口。”
苗喜越说:“你总那么看我,我可是上得了天堂,入得了地狱的人,适应力不比你差!”
木兰渺说:“知道知道,我的女神。”
苗喜越说:“刚才那老头子好像一个人,油画上的一个人,知道像谁吗?”
木兰渺说:“难道像罗中立的《父亲》?嗯,不太像。”
苗喜越说:“怎么不像?那脸上写着那么多的沧桑,就像。他还看不见,更是沧桑了。”
木兰渺说:“你这么一说,倒真有点像了。”
苗喜越说:“中国的苦难是不是太多了啊,绘画也好,文学也好,苦难的才打动人。”
木兰渺说:“那是当然,耶稣都免不了,何况我们。”
苗喜越说:“是不是耶稣一个人的苦难解救了一些人,让西方的艺术少了些苦难?你看欧洲油画中的母亲,不只是油画,还有水彩画什么的,那里面的母亲大多优雅、漂亮,很多时候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玩耍、沐浴阳光。至于圣母,那就更不用说了,真的是天堂里的母子生活。你再看中国油画里,那些母亲就像油画《父亲》那样,尽是艰苦、辛苦、悲苦的内容,个个都那么疲倦、孤独、沧桑,甚至贫穷,她们身边的孩子连笑脸都很少见,苦着的孩子更衬托苦难的母亲……大概这种题材太悲苦,你看中国画里,画家们干脆们不去涉及亲情这个题材,画山水花鸟、画仕女高士,逃避现实去了……”
木兰渺越听心情越沉重,说:“你就别说了,你让我想起我母亲了。”
苗喜越这才意识到母亲是他不愿提及的话题,歉意地笑了笑,说:“那我们都逃避一下现实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苗喜越说:“你后天回家,去机场的人肯定也多,需要我派车送你们去机场吗?”
木兰渺说:“不了,我和胜约好了,我一下班就出发,坐二号线也快。你春节不回成都,在这边泡在网站上吗?”
苗喜越说:“也许吧,趁这假期给网站升级,顺便练练车。”
木兰渺遭遇过车祸,对车子有了条件反射般的恐惧,一旦时速达到一百二的样子他就会心慌,他记得就是在这样的速度下发生了车祸。他知道她开始学驾驶,暗中对她有着安全的担心,于是说:“你要小心些,一定要有人在场给你指点。”
苗喜越说:“放心好了,给我开车那驾驶员是西藏兵,他比那些驾校教练技术高多了,名师会出高徒的。”
前段时间,苗喜越在驾校报了名,先要通过C1车型科目一理论考试,这一阶段没有教练讲理论,只发了一本驾驶理论书、一本笔试模拟题让学员自学。自学也就罢了,学员却要到学校刷卡考勤,每天最多刷4学时,共要刷满31学时才能报名参加笔试。苗喜越为了刷满学时,上午去驾校用指纹刷一次表示上课,下午又去驾校用指纹刷一次表示下课,来来回回奔波了八天。等她把科目一的学时刷完,气得直吐血:很多学员不知哪儿得到的馊点子,在报名时并没有用自己的指纹作记录,而是“借”教练指纹录入考勤卡,由教练代劳刷学时。当她通过了科目一考试,刚上车学了两天驾驶,热情却学没了——学员太多,教练一车拉四个到处跑,有时一天教十多个,她花上一天时间只摸到方向盘三四十分钟,上路练习的学时混起倒是很快,但练不了多少时间的车;据学员们说练倒杆更麻烦,上午七点就在那儿排号,九点开练时人都快冻成冰块了,去晚一点的排一天也只能等到下午练一把,十分钟左右;为了多练一会儿、多得到教练指导,有的学员一上车就给教练来一包烟……她没想到上驾校不是学的技术,是练的等功,干脆让她的驾驶员直接教她,也来个“自学”,打算练熟后直接去考科目二,让教练见鬼去吧。她直后悔没有去报社考,那会少很多麻烦。
木兰渺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问苗喜越:“上次遇到你的时候,你来这里做什么呢?”
苗喜越说:“那次是来接我表姐的。她那么忧郁,我妈让她过来散散心。她有点恐高症,怕坐飞机,就坐火车过来了。我来接她,遇到堵车,来晚了,她说她就在那路口处等我。说不定我表姐和你是同一趟车。”
木兰渺说:“她现在呢?”
苗喜越摇着头叹着气,说:“她还是很自闭,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和家人也很少说话。家里人都愁死了,早知她这样,宁可她是个最最普通的孩子,成绩又算什么,学校又算什么。我爸妈当年就骂我没上进心,太不像她们,看到表姐这样,他们什么都不说了。”
木兰渺说:“如果你表姐不那样,相反,考到了上海,你是不是没好日子过了?”
苗喜越说:“其实,我还是很遗憾的,没有去读大学,人生也就不完整。”
木兰渺说:“怎么和我想的一样……”
他们的前方出现了两位戴着墨镜的盲人,盲人吹着笛子、拉着二胡在表演二重奏《彩云追月》,那音乐与火车站反复播放的萨克斯曲《回家》混在一起。演奏者摇头晃脑地演奏,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但那带着沙哑的音乐听起来的确让人难以恭维。人们一边赶路一边朝他们打望着,有人在他们面前的破旧搪瓷盅里放了些零钱又匆匆离开,盲人也不知究竟有没有人给他们捐钱。一些不急于赶路人围在那里看着。
苗喜越停下脚步,远远地看着他们,怜悯地说道:“他们真可怜!二胡也因他们演变成了流浪者的一种标志,好多名曲都带着悲苦味,这首本来不苦难的《彩云追月》也被加上了那样的味道。中国传统乐器都成弱势群体的象征了,西洋乐器反倒成了贵族的、艺术的象征!”
木兰渺说:“如果二胡像萨克斯和钢琴那么名贵,就不会落得如此境地了。”
“乐器名贵了,小百姓又靠什么享受音乐呢?”苗喜越说着,开始在挎包里掏起零钱来,“过年过节的,我最不忍心看残疾人卖艺……他们比那种好手好脚却下跪要钱的人有尊严。”
她的零钱都放在最外面一层包里,当她迅速掏出五十元、一元、五元钱各一张,又嫌五十元多了点,几元钱又少了。
木兰渺见她零钱并不多,随及掏出钱包取了二十元给她说:“钱不在多少,一份心意就行。这份爱心,你去献吧。”
苗喜越接过钱,把手中的六元零头加了上去,正欲上前给那两位卖艺者,只见三位协警过来要赶走卖艺的:“给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别在这里唱!赶快走开……再不走,就把二胡给没收了!”
盲人对协警的驱赶似乎习惯了,随即停下了演奏收拾起乐器,有一个人蹲下身,准确地端起了脚下的搪瓷盅,然后他们一人拄起盲人棍探着路,一人推着简易的小轮车,手拉着手缓慢向火车站另一头走去。
苗喜越看了看手中的零钱,小跑上去,把钱放入了盅子。盲人没有发觉。
木兰渺跟了上去,看着盲人佝偻着的背影,想起自己也曾受她的资助,不禁说:“你像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我还没遇到像你这样热衷慈善事业的人呢?”
苗喜越长叹了一声,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木兰渺说:“你这样的娇贵千金,也有这样的感慨?真是稀罕!”
苗喜越又不悦了:“我哪里娇贵了?不许你笑话我。”
木兰渺怕她不高兴,笑道:“我才没笑话你,我觉得那句话应该出自我这样的人之口,不应出自你这样的人之口。”
苗喜越说:“你总那么看我,我可是上得了天堂,入得了地狱的人,适应力不比你差!”
木兰渺说:“知道知道,我的女神。”
苗喜越说:“刚才那老头子好像一个人,油画上的一个人,知道像谁吗?”
木兰渺说:“难道像罗中立的《父亲》?嗯,不太像。”
苗喜越说:“怎么不像?那脸上写着那么多的沧桑,就像。他还看不见,更是沧桑了。”
木兰渺说:“你这么一说,倒真有点像了。”
苗喜越说:“中国的苦难是不是太多了啊,绘画也好,文学也好,苦难的才打动人。”
木兰渺说:“那是当然,耶稣都免不了,何况我们。”
苗喜越说:“是不是耶稣一个人的苦难解救了一些人,让西方的艺术少了些苦难?你看欧洲油画中的母亲,不只是油画,还有水彩画什么的,那里面的母亲大多优雅、漂亮,很多时候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玩耍、沐浴阳光。至于圣母,那就更不用说了,真的是天堂里的母子生活。你再看中国油画里,那些母亲就像油画《父亲》那样,尽是艰苦、辛苦、悲苦的内容,个个都那么疲倦、孤独、沧桑,甚至贫穷,她们身边的孩子连笑脸都很少见,苦着的孩子更衬托苦难的母亲……大概这种题材太悲苦,你看中国画里,画家们干脆们不去涉及亲情这个题材,画山水花鸟、画仕女高士,逃避现实去了……”
木兰渺越听心情越沉重,说:“你就别说了,你让我想起我母亲了。”
苗喜越这才意识到母亲是他不愿提及的话题,歉意地笑了笑,说:“那我们都逃避一下现实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