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童年 神秘的伯公树
童年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缩影。
——鲁迅
妈妈求人给我取了个略带女性的名字——庆芳。据说是因为我幼时嬴弱多病,卖给观音娘娘的缘故。
我的故乡在粤东客家山寨(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汉末起因战乱等原因先后从中原南迁至闽粤赣等地),因为盛产龙眼,“龙眼寨”因此得名。
龙眼树树冠繁茂。艳阳天,我和比我年长两岁的堂兄阿亮等一帮孩子在它下面乘凉捉迷藏打秋千;雨天,可在树下避雨。幼时我们常常围在树下,学唱老人们教的那些荒诞儿歌:
年三十晚圆月好,
瞎眼子看见了贼古佬,
哑子喊捉贼,
聋耳古听呀到,
跛脚子追上去,
盔手(即无掌残手)子捉呀倒。
还有那一代代学传下来的儿歌:
小麻雀,
嘴丫丫,
上桃树,
啄桃花,
桃花李花随你啄,
莫来啄我的龙眼花……
我们周围许多村寨乃至屋名也像龙眼寨这样以物产、地貌的方式命名。比如上村地处岭脊,地表随处可见一种风化的白石片,孩子们拿它在石灰抹的用以收获打场的禾坪里写字画画,上村村名也就因此叫白石岭。龙眼寨对面的山峦形似一位仰睡女神,那个山系也便称作仙姑山,而接近头部那对山峦恰似女神的乳房,乳房岭也因此得名。此外,我们邻村还有以盛产苦瓜而得名的苦瓜沟,形似和尚头的和尚顶……我的童年,就是在祖母膝上坐着,听着许多有关乳房岭与和尚头种种神话和传说中度过的。
不过,在所有孩提时的依稀记忆中,最难忘怀的还是寨子里山坳处那条古道旁的伯公神树。它神秘、圣洁、扑朔迷离,浓缩着整个寨子的幸福与苦难。
发生在伯公树下与己无关的人和事,我大都淡忘了。但那些和亲人有关的一个个故事,却永远永远成像于我记忆的荧屏……
神秘的“伯公树”
1945年夏。
骄阳似火。
父亲歇晌抽了两筒(两烟斗)烟,赶着水牛来到伯公树下的那块“五升种”犁田(客家山村一种以撒播谷种数量计算田亩俗称,五升种约合半亩)。正是插秧季节,父亲扶着犁杖还没驶上两个回合,脊背上的衣服早让汗水粘在隆起的赤褐色的肌肤上了。
水田的水让太阳晒得好烫人,父亲虽觉身上热得难当,泡在水田中的小腿却有夜晚脚盆里烫脚那种舒适感。
赤古家的一群母鸭跟在父亲身后觅食,它随着铁犁翻转的黑泥,晃动着笨重的身躯,捕捉那漂浮于水面的蝼蛄和别的昆虫。整个田野没有一丝儿风,暴热的天气让人昏昏欲睡。
父亲粗犁了一遍,让牛在伯公树下水田里稍息,自己拿起用锡打制的大茶壶,对着嘴咕咚咕咚喝起清热解暑、略有咸味的自制的萝卜叶茶。
“荣华伯,看见涯家(即我家。客家话多为平舌音,普通话多为卷舌音。涯许是俺的变音)鸭妈(母鸭)了么?”赤古女人挑着一担秧苗路过这里,问道。
“早先还在涯屁股后觅食呢。”父亲环顾四周田野,没有鸭的踪影,好生奇怪:“见鬼了,就这么一阵儿会跑到哪里去!?”
“好好找找,不是缺一只两只,整群鸭是不会丢的。”父亲安慰赤古女人。
赤古女人“鸭——鸭”地连唤几声,仍不见鸭子应和。她抬头看见伯公树下的香炉,回家拿来一柱香,点燃恭敬地插在香炉上,然后拜了三拜,呢喃着说了不少祈求的话。她埋怨起自己丈夫赤古游手好闲,连群鸭也不帮着关照,便先忙着插秧去了。
父亲犁完这块水田,日头略略偏西,暑气已不那么灼人。当父亲低头洗去耙身的泥巴时,身后忽然传来“鸭鸭鸭”的叫声,一群羽毛干松的白鸭追逐嬉戏着从伯公树旁走下水田来。
“伯公果然有灵?”从不信鬼神的父亲不禁也有些纳闷:“可这一大群鸭子猛然间会从哪里冒出来呢!”
赤古女人在不远处插秧听得鸭群鸣叫,回头一看正在伯公树下荣华伯田里觅食,喜出望外地赶到伯公树前连连拜了又拜。从此赤古女人逢人就说伯公神灵验,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龙眼寨。
伯公树的香火从此更旺起来。父亲却一直闷声不响地探求答案。有一天,他和母亲、嫂嫂插完秧在伯公树下歇息,抽完烟便低头察看伯公坳旁的那条水沟,想不到这一细看,倒看出了秘密所在:原来,这水沟因为从长坑水下来恰好在伯公坳拐个弯,山洪水旺时便在坳下拐弯处冲出一处不显眼的崖洞,父亲挽高裤腿下到沟里一看,崖洞里还残留着一片片脱换下来的白色羽毛呢。
“嘿——,么个伯公有灵?还不是这条水沟作怪!”这一下父亲全明白了:晌头暴热,鸭群溜进崖洞荫凉处歇息去了;临傍晚暑气下降,它又“鸭鸭”地叫着出来觅食,但母亲却不让父亲得罪伯公爷。
“信不信由你,多嘴多舌伯公爷怪罪下来可了不得哩!”
可父亲对这神那鬼从来不信。寨子里不少人都晓得父亲夜间引水灌田时,去深山捉“鬼”的事。
那年夏天经月未雨,水田晒得裂开拇指般大的缝,禾苗的叶尖旱得卷了起来。乳房岭下坑尾有山泉流到伯公坳,但中途你堵他截,流到自家田里杯水车薪。父亲于是在夜间扛着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深山坑尾,把一处处泉水流失的缺口堵严,让水顺畅地流入自家伯公坳的水田里。
从坑尾回来。父亲决意在伯公树下坐坐,抽口烟,休息片刻。可不到两筒烟功夫,父亲发现月光下流入田内的水忽然没了。
“怪了,”父亲循着水源由下而上巡视,临到泉头,发现有处水口豁开了,他原以为自己用泥没堵好,被水冲开,便用锄头搭块带草的硬土重新把水缺口堵严,又回到伯公坳休息。
夜色渐浓,蟋蟀和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天边。父亲借着初七八半圆的月色看了一下水缺口的流水,发现距离原来的水位又小了许多。
“么个鬼,”父亲疑惑道:“进坑尾也没有发现别人来做夜水,这水怎个又小了呢?”他以锄柄当拄棍,由下而上查看每一个水口,还未来到前次水口豁开处,忽见有个黑影消失在山坡灌木丛处。父亲知道紧接灌木丛有两处老坟。
“有鬼呀!”父亲有意大声喝道,虽为壮胆,仍然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
“呱——呱——!”一声声尖叫从灌木丛处传来。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老人讲述鬼魂时模仿的鬼的叫声。这叫声在深山里响起串串回音,在这夜阑人静之际,更显阴森可怖……
父亲却从叫声辨别出不是什么禽兽,那两座坟莹地安息的两位老人,也都是自己熟悉的善良的伯叔。他把锄柄握得更紧,举得高高,再次厉声喝道:“你系(是)人系鬼,都不要走,三更半夜出来吓人,看涯一锄头敲死你!”父亲已无所畏惧,边说边举着锄头往灌木丛腾腾重步走去,那黑影一看无处躲藏,只好站起来求饶道:“荣华伯,唔系(不是)鬼,系涯哩!”
父亲一听,是赤古的声音,忐忑倒悬的心这才放松下来,斥责道:“赤古,你就不会学点好?除了嫖就是赌,成天价游手好闲。你老婆让你放鸭妈轻闲自在,你还唔(不)好好放。现在又来装神弄鬼!”
赤古道:“吃过夜(客家人管吃早饭、午饭、晚饭为吃朝〈zhao〉、吃昼、吃夜),我老婆捣烂泥似地说,下坑那块田都晒裂哩,日里人多抢那点坑泉水,轮不到自家田去,你胆子斗大,不如趁夜去做点夜水灌田。唔曾想荣华伯也来哩。对唔住(即对不住),对唔住。”
父亲素来息事宁人,听了赤古一番解释,反夸奖道:“你能听老婆劝,来做夜水,倒是正经事。我们两家分水用不就好哩,怎么能来装鬼吓人。
半圆的月亮从云缝里钻了出来。赤古在月色中随着父亲来到伯公树下小憩,不好意思地接过父亲伸过来的竹烟筒,叔侄两人天南海北谈起天来。
夜色渐深,又一颗流星滑落远方……
叛逆的童年
父亲的善良、正直和不信鬼神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兄弟。所以当我们听说招娣姊的后妈经常装神弄鬼不让招娣上学,还常给她气受,我便和堂兄阿亮以及我的同桌好友庆棠等几个孩子,决意为招娣出出这口气。
一天,放学路上我们遇见这好吃懒做的凤仙婆子,庆棠领头喊“一二三”,大家便同声唱起过去老人教给我们的儿歌:
懒尸妇道,
说来好笑,
半昼起床,
喊三四到。
水也不挑,
地也不扫,
头发蓬松,
冷锅死灶。
老公打哩,
开声大叫。
早知如此,
贴钱唔(不)要。
凤仙婆子起初假装听不见,等我们继续唱:
千思量,
万思量,
有钱莫讨后来娘,
前娘杀鸡留鸡臂,
后娘杀鸡留鸡肠,
吃到鸡肠臭鸡屎,
都骂后娘没好死。
但我们还觉不解恨,庆棠阿亮哥我们便又商量办法治这妖仙婆。
一天夜里,这仙婆正在厅里当着几个老人装神弄鬼,天井上空忽然撒下一把沙石,老人出去看看,月色迷朦,四下无人,当时以为哪个孩子淘气也未在意。可第二天晚上,有几个妇女正对这个妖仙婆询问有关阴间的已故老人时,天井上空突然又撒下一把把沙石。这些人便都惊骇了。
“有鬼呀?”几个妇女惊吓之中异口同声。听听外面仍无动静,只有风刮芭蕉哗哗山响。想到这屋后面原本有一座只剩残垣断壁的阴森古屋旧址,而且过去传说那里闹过鬼,有个寡妇还在古屋上吊而死,她们越想越害怕,一个个也便结伙快步回各自家去了。
这事儿你传我我传你,整个龙眼寨的人很快就哄开了。事情传到父亲耳朵里,父亲虽然不信,却也顺水推舟:“她成天招神弄鬼,鬼当然就爱往她家里聚。”
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去她家里问神问鬼了。
后来,庆棠、阿亮哥我们几个孩子和招娣姊聚在一起,谈起这事就“噗哧噗哧”笑个不停。
但是对神的不敬,终于有一次惹得母亲心里忐忑不安。那是刚解放不久,我在镇上读中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由于女同学少,我们一些长得娇小的同学就只得扎上花头巾男扮女装了。我们莲花中学新建不久,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实验室,艾斯老师便带领我们演出大型话剧《公审》,第一次以赞助方式邀请一些商界及乡间殷实人家前来观看演出,筹集款项办图书馆。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位打入伪政府镇公所的女地下工作者。宣传队当时缺打击乐器,说快板时又缺不了它。艾斯老师想到后寨石古大王庙里的“木鱼”,便领着我们几个同学来到后寨,找到一位叫梅林的老和尚。梅林老和尚听到老师要来“借”木鱼,慑于我们党破除迷信,而且当时善男信女也日趋减少,痛快地答应下来。
期间,我和一个叫阿祥的同学看到寺院东侧倚石山之势凿建的弥勒佛石像下摆着一溜金边细瓷茶杯,互相对视一下,彼此心领神会,乘无人之机,便各拿了几个揣进衣兜。带回学校宿舍大家喝水饮用。
放寒假了,金边茶杯扔在学校可没人保管,我便用纸包严藏匿于放衣服的藤箱内带回家中。不期我回家后腿上长了大疮,行动困难,间以发烧。恰在这时,母亲得闲要把我藤箱洗涮干净拿去翻晒,以备下学期使用。在翻我藤箱时,发现了金边茶杯,吃了一惊。因为母亲知道,这种金边细瓷杯,就连寨上庆茂这样的殷实人家,也是舍不得花钱去买的,大都在庙宇神坛才有。母亲没有发火,循循善诱让我讲出实情,后来她买了香烛果品,分别到后寨石古大王庙和寨子里的伯公树前祈求神的谅解,保佑我病体早日康复,并一再叮嘱我,今后凡事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不好随意造次,搞坏了事情……
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倒是父亲的善良、叫真和不信鬼神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逐渐形成了某种不安分、不听邪、不唯上、不唯书、不畏权贵、不阿附、不谄俗的性格。并且终于在1957年那场“引蛇出洞”的风暴中,当我刚刚踏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春年华里,因为一篇评报发言稿——关于反右报道要用事实说话、不要乱扣帽子的文章,被认定是替右派鸣不平——把一个多年受组织表奖并已经填表就要入党的我,一下子陨落到社会最底层的苦难深渊之中……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缩影。”鲁迅先生这句话,令我没齿难忘!
寺庙学校
1951年夏,中学毕业后,不知为何我没有去报考上一级学校,倒被聘到后寨小学当了几个月的小学老师,学校的董事长阿泉哥是赤古嫂的大哥,他在镇上开有一间小吃店,平日常到中学卖小吃,他知道我在语文、音乐、文娱、美术、书法相对地出众——这在解放初期都是十分时兴的科目,便提出聘我去他后寨的家乡任教,我因为大哥和最要好的堂兄阿亮都在小学教书,有时还替他们代上音乐课,便欣然答应了。
后寨小学在乳房岭东北角,这里有座寺院供着石古大王。正是艾斯老师领着我们去借“木鱼”作道具的庙堂。相传,北宋时期,胡人入侵某村庄,有姓石姓古的两位英雄,领导当地人民奋力抵抗外敌,保住了家园免受敌人蹂躏,最后战死疆场,人们为纪念这两位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英雄,设庙立像,代代朝拜。梅林和尚住进石古大王庙宇之后,百姓们有身染疾病或家遇不幸的,求得一签,聆听梅林和尚指点迷津,逢凶化吉,于是香火日盛。
但五十年代初,经过土改清匪反霸,人们已不那么信神信命,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我们党当年的宣传:八字还是过去的八字,风水还是过去的风水,我们党来之前穷人受剥削、受压迫,游击队来之后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生活才一步步变好。正象《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后寨过去没有学校,孩子们要到七八里外的亮哥那个前寨小学去读,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颇不方便,但穷山寨又无力建校,遂利用日渐冷落的寺院的北大厅办起小学。当时学校只有二十多位学生,只能供养一位老师。我的聘金是以一月四斗大米(约合64市斤)计算的,一月二斤油,吃菜、烧柴由学生轮流供给。这些大米足够两个人吃,一人教书太寂寞,我便自作主张找了孟华老师的弟弟、小学时就曾是我同桌的大春作伴。大春比我年长两岁,他在中学毕业前一年就已成婚。妻子正是我小时候最要好、替她打抱不平的那个招娣姐。
第二天吃过早饭,阿妈让大嫂背上行李送我一程,我提着脸盆、牙具和书藉等物,高兴地从家出发了。
通往后寨石古大王庙宇的是一条一级级的石阶路,石径沿溪流拾级而上,蜿蜓曲折。路上盛开杜鹃花,簇团锦秀,但行人稀少。
远处山梁上忽然飘过一阵山歌:
山歌唔(不)唱心唔开啊,
大路唔行生绿苔啊,
镰刀唔磨会生锈啊,
胸膛唔挺背会驼啊。
举目望去,正是山梁上那群割山草的妇女所唱。客家妇女生活在山区,男女社交活动少,在枯燥单调的劳动生活中唱几支山歌,或自我陶醉,自我发泄,或男女之间调情,此唱彼和,别有情趣。
可能是她们发现了我们,又一阵山歌飘了过来:
荷树叶子光晶晶哎,
合心合胆你俩人喂,
隔山溜牛(即吆唤牛)真难哎啊(难哎即难吆唤,此处作双关语,有令人嫉羡之意),
神仙难比你俩人咧!
我和大嫂环顾四周,再没有一男一女被她们诵唱的对象。
大嫂长得漂亮,和嫂嫂一起走,我都有种自豪感。但被这些姑娘所误唱,我的脸还是不免红了起来。我知道嫂嫂嗓音不错,山寨妇女大都会来上两首,便对嫂嫂说,对她们一首,骂骂这些无事撩人的妹子!
大嫂也许觉得反正深山无人识得,果然放开喉咙唱道:
对面妹子系乜(谁)人哎。
石灰刹眼唔识人咧,
阿三你来作李四哎,
小心嘴角拧歪哩咧!
对面山上那群妇女果然吱吱嘎嘎笑了起来:“我说你们别惹事撩人,看呀,讨一顿好骂!“另一个妇女说:“还不知是不是来寨上的教书先生呢!”
“不可能,我们出门时有个先生早进了山哩。”
“今年听说请了两个先生呢!”
我们虽然远远只能看到那群割山草的妇女在山梁上妁剪影,但她们的说话声,在这静静的山谷里却显得异常的清晰。
寺庙学校的轮廓和山民的房舍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想嫂嫂回去还要做活,便劝嫂嫂不必再送,嫂嫂这才返身回去。
我在学校学会的美术字这回大大有了用武之地。当时机关学校都时兴一些伟人名人语录,我便也效仿写了“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一列宁”“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一一高尔基”以及“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一一茅盾”这类适于学校的语录挂于教室,再弄些剪纸象亮哥那个学校那样建立起“学习园地”,这使这所山寨小学破天荒地面貌为之一新。
“都说我请的老师虽然初出茅卢,却很有些本事哩!”有次圩日适逢周末,我和大春上午上了半天课,下午就宣布放假去莲花镇买文具。听到阿泉校长啧啧称赞,我俩心里自是高兴。阿泉哥告诉我们,由于我和大春一薪二用,他已与寨子里长老商议,别太亏了先生,决定每月每人外加两万元津贴,算是村民的一点心意。当时的两万元虽只合现今的两元钱,但那时一角钱可以买四个鸡蛋,两元钱也觉得不少,阿泉校长即时预支了我们两个月各四万元津贴。我们谢过阿泉哥,想到嫂子那刚满一岁的孩子阿香,已能吃糕糕,便买了二斤饼干、二斤猪肉、半斤烟丝和几盒火柴回了家。
“大叔好!”
“赤古嫂好!”
“多嘴侄嫂挑水淋菜呢!”
走在熟悉的山间小路上,见到寨子里的大嫂叔娘,我都异常亲切地打起招呼来。
“当先生啦!荣华伯家的孩子个个有出息!”叔伯婶娘这样夸奖。
我见了在田间做活的爸妈嫂子也老远便亲切地喊起来。那感觉似乎和中学回来迥然不同。是从原来“学生”一跃而为“先生”的自豪抑或是其他?我也说不清。
在山路拐弯处,我和我的童养媳阿珍走个对面。客家山村的贫民都有这样的陋俗,当家长的怕孩子大了娶不上媳妇,大都在儿子很小时便花很少钱抱养童养媳,有的甚至儿子还未出世,便抱养女娃,叫“等郎妹”,一旦他(她)们长大成人,便在某一年的大年卅晚上让他们“开床”成婚。届时既不用请客,也不拜堂。吃碗鸡肉煮米粉,房中贴张胖娃娃的年画,便算圆了房。我的童养媳,据说还是吃我妈的奶长大的。
“回来啦。”她小声说。
“回来啦。”我也小声回答。
小时候,我俩常常一起玩。大一些,特别是近年来,我发觉,自从阿珍逐渐长高,胸脯略略隆起之后,我和她说话就有些不自然了。
回到家里,我把阿泉哥给我和大春各增两万元津贴的事给父母、嫂嫂一说,大家都挺高兴。
“赤古嫂的亲哥当董事长,对涯阿芳还蛮照顾的呢!”嫂嫂这样道。
说完我从藤篮里拿出买来的猪肉和火柴递给二嫂。把饼干打开,每人分尝几块,剩下的就全给正为阿香喂奶的大嫂:“这些留给阿香吃吧。”我在阿香那红嫩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
“阿爸,这半斤黄烟是买来给你的。”年近七旬教过二年私塾的阿爸捋了捋蓄起的胡须,满意地笑了:“《三字经》讲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儿子长大成人,会想着阿爸了!”
我把买完东西剩下的钱拿出一万,自己留下五千多。对阿妈说:“我也不吸烟不吃酒,留着补贴家里买油盐用吧!”阿妈显得很高兴:“真是一岁一岁不同了!”
但是,也许当爸妈的对儿子的“长大”都那样急切地寄于厚望:当天晚上,当我洗完澡独自来到阁楼就要吹灯休息时,阿珍忽然悄悄地出现在我的身旁。她刚洗过澡,用手梳理着不慎弄湿了的长发,周身散发着一种也许是少女特有的体香。
“有什么事么?”我坐在床沿上小声地问。
“阿妈要我上你这儿一起睡。”她站到我面前也小声地说。
油灯下我发现阿珍在说到“睡”字时,那嘴角的两个小酒窝,真有些迷人。我们那时不过十六七岁,阿珍还比我小一岁,正处豆蔻年华,但少女的雏型已经显露出来,出浴后薄簿的衣衫,突现着略显丰盈的胸脯,脸上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荡漾着女性特有的青春气息,似乎开始出现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地方。一种朦胧的青春的涌动,促使我把阿珍那苗条的身躯紧紧搂在怀中,她面对我,顺从地站在我的两腿中间,我发觉自己的心律加快,我把脸埋在她的脖颈里,心甘情愿地让她那乌黑的长发扎得我脸上痒痒的。但那时我们毕竟都还太年轻,还没有勇气去试着品尝“禁果”。平日阿珍是和母亲一起住在阁楼棚下的。是的,今晚她要和我住在一起,除了母亲之外,嫂嫂当然不会知道,第二天也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让我们难为情。可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我终于从阿珍腰上松开紧搂着她的双手。我说:“你还是回到妈那里一起住吧。”
我没有解释什么,阿珍也没问为什么,也许彼此心照不宣,她顺从地踮着脚步,轻轻地下楼去了。
我不知阿珍回去妈妈将怎样问她,也不知妈究竟怎样想她的儿子,但妈从此在我星期六回家度周末时,再没有让阿珍到我楼上一起住。
告别龙眼寨
客家,是从当地人他称演变为自称而来。它是汉族以语言作为区分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话中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所以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作为独特的方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许是历史逐渐在客家人的血液中沉积了某种特质,客家人素以四海为家、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著称。象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以至近代的客家后裔孙中山、廖仲恺、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后来我知道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以及缅甸前总理奈温、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遐尔闻名的万金油大王并报业巨子胡文虎和曾宪梓等,均为客家人后裔。客家人遍布全国各省市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客属有一亿多。所谓有阳光水土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后寨学校恬静有序的教学生活,让我和大春感到异乎寻常的惬意。但这种惬意却无法抑制我那莫名躁动的、客属血统的不安分的心。我总觉得只有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去奋斗,才是真正的革命。想到大哥、二哥参加地下工作和游击队之后,大哥由县里保送去了南方大学,二哥分配到平原县松香厂当了厂长,堂兄、堂侄早已远走高飞,原来上中学在这寺院偷金边茶杯的最要好的阿祥同学也去了海南岛……我不止一次怅然若失地对大春说:“只有涯俩与梅林老和尚在这钻山旮旯了。”
一批批知识青年被招聘到外地外省从事祖国建设工作。终于,有一天一位镇上回来的阿如同学说,我们的好几位同学被招聘到江西、湖北去了,现在中央燃料工业部(后改为煤炭部)又在县城招第二批师范学生。
“果真么?”我问。
“一点也不差的。”阿如告诉我他明后天就去报考。我于是和大春打过招呼,背着父母跟着阿如同学一起急忙偷偷去应考。
终于盼来了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我就要离开这朝夕相处了数月的简陋的寺庙学校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了。看到大春既高兴又为难的样子,我给他找了个彼此都要好的同班同学钟云作伴。那天中午,我打好行李,装上阿泉代表学校送我的搪瓷脸盆、毛巾,和学生家长送来的花生以及煮熟染红以示吉祥的鸡蛋等物,在学生的一片送别声中离开了学校。在这送别的人群中,我发现那位曾以难字考我们,后来成为朋友的病休在家的全禄老师,我都走远了,回头还看到他挥动着他的长竹烟筒和我告别。
中午的太阳很大,对未知的未来的渴望逐渐融化了依依不舍的情绪。我走在由寺庙信徒捐资修筑的这条一级级的石阶路上,听见自己年轻的脚步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在这空旷的山野里显得坚定而响亮。这样的青石板砌成的石板道,我只是在几十年退休之后去云南旅游时,才在茶马古道上见到过。
第二天就要去县城报到。妈妈这次没有像那次我和阿祥要去参加游击队的小鬼队那样再阻拦我。一来这次出走已不像以往时局动荡不定;二来报考师范专业出来还是教书。所以妈妈对“放着好好的书不教”而去闯荡世界的儿子,比较地理解和放心。
离情别绪,人之常情。妈妈流着泪帮我打点行装。我说,这次同去学习的阿如和好几个同学,都是阿妈认识的,用不着记挂。但阿妈还是让嫂嫂和阿爸为我送行。她不愿乡邻们看到她流着泪送她的儿子……
宁城的金宾旅店的报到处挤满了人。哥哥送弟弟的,姐姐送妹妹的,父母送儿子的,还有少数几个是妻子送丈夫和丈夫送妻子的,歌声、欢笑声、叮嘱声、啜泣声汇成一片,热闹异常。我们家离县城太远,自然没有人来送行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缩影。
——鲁迅
妈妈求人给我取了个略带女性的名字——庆芳。据说是因为我幼时嬴弱多病,卖给观音娘娘的缘故。
我的故乡在粤东客家山寨(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汉末起因战乱等原因先后从中原南迁至闽粤赣等地),因为盛产龙眼,“龙眼寨”因此得名。
龙眼树树冠繁茂。艳阳天,我和比我年长两岁的堂兄阿亮等一帮孩子在它下面乘凉捉迷藏打秋千;雨天,可在树下避雨。幼时我们常常围在树下,学唱老人们教的那些荒诞儿歌:
年三十晚圆月好,
瞎眼子看见了贼古佬,
哑子喊捉贼,
聋耳古听呀到,
跛脚子追上去,
盔手(即无掌残手)子捉呀倒。
还有那一代代学传下来的儿歌:
小麻雀,
嘴丫丫,
上桃树,
啄桃花,
桃花李花随你啄,
莫来啄我的龙眼花……
我们周围许多村寨乃至屋名也像龙眼寨这样以物产、地貌的方式命名。比如上村地处岭脊,地表随处可见一种风化的白石片,孩子们拿它在石灰抹的用以收获打场的禾坪里写字画画,上村村名也就因此叫白石岭。龙眼寨对面的山峦形似一位仰睡女神,那个山系也便称作仙姑山,而接近头部那对山峦恰似女神的乳房,乳房岭也因此得名。此外,我们邻村还有以盛产苦瓜而得名的苦瓜沟,形似和尚头的和尚顶……我的童年,就是在祖母膝上坐着,听着许多有关乳房岭与和尚头种种神话和传说中度过的。
不过,在所有孩提时的依稀记忆中,最难忘怀的还是寨子里山坳处那条古道旁的伯公神树。它神秘、圣洁、扑朔迷离,浓缩着整个寨子的幸福与苦难。
发生在伯公树下与己无关的人和事,我大都淡忘了。但那些和亲人有关的一个个故事,却永远永远成像于我记忆的荧屏……
神秘的“伯公树”
1945年夏。
骄阳似火。
父亲歇晌抽了两筒(两烟斗)烟,赶着水牛来到伯公树下的那块“五升种”犁田(客家山村一种以撒播谷种数量计算田亩俗称,五升种约合半亩)。正是插秧季节,父亲扶着犁杖还没驶上两个回合,脊背上的衣服早让汗水粘在隆起的赤褐色的肌肤上了。
水田的水让太阳晒得好烫人,父亲虽觉身上热得难当,泡在水田中的小腿却有夜晚脚盆里烫脚那种舒适感。
赤古家的一群母鸭跟在父亲身后觅食,它随着铁犁翻转的黑泥,晃动着笨重的身躯,捕捉那漂浮于水面的蝼蛄和别的昆虫。整个田野没有一丝儿风,暴热的天气让人昏昏欲睡。
父亲粗犁了一遍,让牛在伯公树下水田里稍息,自己拿起用锡打制的大茶壶,对着嘴咕咚咕咚喝起清热解暑、略有咸味的自制的萝卜叶茶。
“荣华伯,看见涯家(即我家。客家话多为平舌音,普通话多为卷舌音。涯许是俺的变音)鸭妈(母鸭)了么?”赤古女人挑着一担秧苗路过这里,问道。
“早先还在涯屁股后觅食呢。”父亲环顾四周田野,没有鸭的踪影,好生奇怪:“见鬼了,就这么一阵儿会跑到哪里去!?”
“好好找找,不是缺一只两只,整群鸭是不会丢的。”父亲安慰赤古女人。
赤古女人“鸭——鸭”地连唤几声,仍不见鸭子应和。她抬头看见伯公树下的香炉,回家拿来一柱香,点燃恭敬地插在香炉上,然后拜了三拜,呢喃着说了不少祈求的话。她埋怨起自己丈夫赤古游手好闲,连群鸭也不帮着关照,便先忙着插秧去了。
父亲犁完这块水田,日头略略偏西,暑气已不那么灼人。当父亲低头洗去耙身的泥巴时,身后忽然传来“鸭鸭鸭”的叫声,一群羽毛干松的白鸭追逐嬉戏着从伯公树旁走下水田来。
“伯公果然有灵?”从不信鬼神的父亲不禁也有些纳闷:“可这一大群鸭子猛然间会从哪里冒出来呢!”
赤古女人在不远处插秧听得鸭群鸣叫,回头一看正在伯公树下荣华伯田里觅食,喜出望外地赶到伯公树前连连拜了又拜。从此赤古女人逢人就说伯公神灵验,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龙眼寨。
伯公树的香火从此更旺起来。父亲却一直闷声不响地探求答案。有一天,他和母亲、嫂嫂插完秧在伯公树下歇息,抽完烟便低头察看伯公坳旁的那条水沟,想不到这一细看,倒看出了秘密所在:原来,这水沟因为从长坑水下来恰好在伯公坳拐个弯,山洪水旺时便在坳下拐弯处冲出一处不显眼的崖洞,父亲挽高裤腿下到沟里一看,崖洞里还残留着一片片脱换下来的白色羽毛呢。
“嘿——,么个伯公有灵?还不是这条水沟作怪!”这一下父亲全明白了:晌头暴热,鸭群溜进崖洞荫凉处歇息去了;临傍晚暑气下降,它又“鸭鸭”地叫着出来觅食,但母亲却不让父亲得罪伯公爷。
“信不信由你,多嘴多舌伯公爷怪罪下来可了不得哩!”
可父亲对这神那鬼从来不信。寨子里不少人都晓得父亲夜间引水灌田时,去深山捉“鬼”的事。
那年夏天经月未雨,水田晒得裂开拇指般大的缝,禾苗的叶尖旱得卷了起来。乳房岭下坑尾有山泉流到伯公坳,但中途你堵他截,流到自家田里杯水车薪。父亲于是在夜间扛着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深山坑尾,把一处处泉水流失的缺口堵严,让水顺畅地流入自家伯公坳的水田里。
从坑尾回来。父亲决意在伯公树下坐坐,抽口烟,休息片刻。可不到两筒烟功夫,父亲发现月光下流入田内的水忽然没了。
“怪了,”父亲循着水源由下而上巡视,临到泉头,发现有处水口豁开了,他原以为自己用泥没堵好,被水冲开,便用锄头搭块带草的硬土重新把水缺口堵严,又回到伯公坳休息。
夜色渐浓,蟋蟀和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天边。父亲借着初七八半圆的月色看了一下水缺口的流水,发现距离原来的水位又小了许多。
“么个鬼,”父亲疑惑道:“进坑尾也没有发现别人来做夜水,这水怎个又小了呢?”他以锄柄当拄棍,由下而上查看每一个水口,还未来到前次水口豁开处,忽见有个黑影消失在山坡灌木丛处。父亲知道紧接灌木丛有两处老坟。
“有鬼呀!”父亲有意大声喝道,虽为壮胆,仍然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
“呱——呱——!”一声声尖叫从灌木丛处传来。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老人讲述鬼魂时模仿的鬼的叫声。这叫声在深山里响起串串回音,在这夜阑人静之际,更显阴森可怖……
父亲却从叫声辨别出不是什么禽兽,那两座坟莹地安息的两位老人,也都是自己熟悉的善良的伯叔。他把锄柄握得更紧,举得高高,再次厉声喝道:“你系(是)人系鬼,都不要走,三更半夜出来吓人,看涯一锄头敲死你!”父亲已无所畏惧,边说边举着锄头往灌木丛腾腾重步走去,那黑影一看无处躲藏,只好站起来求饶道:“荣华伯,唔系(不是)鬼,系涯哩!”
父亲一听,是赤古的声音,忐忑倒悬的心这才放松下来,斥责道:“赤古,你就不会学点好?除了嫖就是赌,成天价游手好闲。你老婆让你放鸭妈轻闲自在,你还唔(不)好好放。现在又来装神弄鬼!”
赤古道:“吃过夜(客家人管吃早饭、午饭、晚饭为吃朝〈zhao〉、吃昼、吃夜),我老婆捣烂泥似地说,下坑那块田都晒裂哩,日里人多抢那点坑泉水,轮不到自家田去,你胆子斗大,不如趁夜去做点夜水灌田。唔曾想荣华伯也来哩。对唔住(即对不住),对唔住。”
父亲素来息事宁人,听了赤古一番解释,反夸奖道:“你能听老婆劝,来做夜水,倒是正经事。我们两家分水用不就好哩,怎么能来装鬼吓人。
半圆的月亮从云缝里钻了出来。赤古在月色中随着父亲来到伯公树下小憩,不好意思地接过父亲伸过来的竹烟筒,叔侄两人天南海北谈起天来。
夜色渐深,又一颗流星滑落远方……
叛逆的童年
父亲的善良、正直和不信鬼神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兄弟。所以当我们听说招娣姊的后妈经常装神弄鬼不让招娣上学,还常给她气受,我便和堂兄阿亮以及我的同桌好友庆棠等几个孩子,决意为招娣出出这口气。
一天,放学路上我们遇见这好吃懒做的凤仙婆子,庆棠领头喊“一二三”,大家便同声唱起过去老人教给我们的儿歌:
懒尸妇道,
说来好笑,
半昼起床,
喊三四到。
水也不挑,
地也不扫,
头发蓬松,
冷锅死灶。
老公打哩,
开声大叫。
早知如此,
贴钱唔(不)要。
凤仙婆子起初假装听不见,等我们继续唱:
千思量,
万思量,
有钱莫讨后来娘,
前娘杀鸡留鸡臂,
后娘杀鸡留鸡肠,
吃到鸡肠臭鸡屎,
都骂后娘没好死。
但我们还觉不解恨,庆棠阿亮哥我们便又商量办法治这妖仙婆。
一天夜里,这仙婆正在厅里当着几个老人装神弄鬼,天井上空忽然撒下一把沙石,老人出去看看,月色迷朦,四下无人,当时以为哪个孩子淘气也未在意。可第二天晚上,有几个妇女正对这个妖仙婆询问有关阴间的已故老人时,天井上空突然又撒下一把把沙石。这些人便都惊骇了。
“有鬼呀?”几个妇女惊吓之中异口同声。听听外面仍无动静,只有风刮芭蕉哗哗山响。想到这屋后面原本有一座只剩残垣断壁的阴森古屋旧址,而且过去传说那里闹过鬼,有个寡妇还在古屋上吊而死,她们越想越害怕,一个个也便结伙快步回各自家去了。
这事儿你传我我传你,整个龙眼寨的人很快就哄开了。事情传到父亲耳朵里,父亲虽然不信,却也顺水推舟:“她成天招神弄鬼,鬼当然就爱往她家里聚。”
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去她家里问神问鬼了。
后来,庆棠、阿亮哥我们几个孩子和招娣姊聚在一起,谈起这事就“噗哧噗哧”笑个不停。
但是对神的不敬,终于有一次惹得母亲心里忐忑不安。那是刚解放不久,我在镇上读中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由于女同学少,我们一些长得娇小的同学就只得扎上花头巾男扮女装了。我们莲花中学新建不久,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实验室,艾斯老师便带领我们演出大型话剧《公审》,第一次以赞助方式邀请一些商界及乡间殷实人家前来观看演出,筹集款项办图书馆。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位打入伪政府镇公所的女地下工作者。宣传队当时缺打击乐器,说快板时又缺不了它。艾斯老师想到后寨石古大王庙里的“木鱼”,便领着我们几个同学来到后寨,找到一位叫梅林的老和尚。梅林老和尚听到老师要来“借”木鱼,慑于我们党破除迷信,而且当时善男信女也日趋减少,痛快地答应下来。
期间,我和一个叫阿祥的同学看到寺院东侧倚石山之势凿建的弥勒佛石像下摆着一溜金边细瓷茶杯,互相对视一下,彼此心领神会,乘无人之机,便各拿了几个揣进衣兜。带回学校宿舍大家喝水饮用。
放寒假了,金边茶杯扔在学校可没人保管,我便用纸包严藏匿于放衣服的藤箱内带回家中。不期我回家后腿上长了大疮,行动困难,间以发烧。恰在这时,母亲得闲要把我藤箱洗涮干净拿去翻晒,以备下学期使用。在翻我藤箱时,发现了金边茶杯,吃了一惊。因为母亲知道,这种金边细瓷杯,就连寨上庆茂这样的殷实人家,也是舍不得花钱去买的,大都在庙宇神坛才有。母亲没有发火,循循善诱让我讲出实情,后来她买了香烛果品,分别到后寨石古大王庙和寨子里的伯公树前祈求神的谅解,保佑我病体早日康复,并一再叮嘱我,今后凡事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不好随意造次,搞坏了事情……
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倒是父亲的善良、叫真和不信鬼神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逐渐形成了某种不安分、不听邪、不唯上、不唯书、不畏权贵、不阿附、不谄俗的性格。并且终于在1957年那场“引蛇出洞”的风暴中,当我刚刚踏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春年华里,因为一篇评报发言稿——关于反右报道要用事实说话、不要乱扣帽子的文章,被认定是替右派鸣不平——把一个多年受组织表奖并已经填表就要入党的我,一下子陨落到社会最底层的苦难深渊之中……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缩影。”鲁迅先生这句话,令我没齿难忘!
寺庙学校
1951年夏,中学毕业后,不知为何我没有去报考上一级学校,倒被聘到后寨小学当了几个月的小学老师,学校的董事长阿泉哥是赤古嫂的大哥,他在镇上开有一间小吃店,平日常到中学卖小吃,他知道我在语文、音乐、文娱、美术、书法相对地出众——这在解放初期都是十分时兴的科目,便提出聘我去他后寨的家乡任教,我因为大哥和最要好的堂兄阿亮都在小学教书,有时还替他们代上音乐课,便欣然答应了。
后寨小学在乳房岭东北角,这里有座寺院供着石古大王。正是艾斯老师领着我们去借“木鱼”作道具的庙堂。相传,北宋时期,胡人入侵某村庄,有姓石姓古的两位英雄,领导当地人民奋力抵抗外敌,保住了家园免受敌人蹂躏,最后战死疆场,人们为纪念这两位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英雄,设庙立像,代代朝拜。梅林和尚住进石古大王庙宇之后,百姓们有身染疾病或家遇不幸的,求得一签,聆听梅林和尚指点迷津,逢凶化吉,于是香火日盛。
但五十年代初,经过土改清匪反霸,人们已不那么信神信命,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我们党当年的宣传:八字还是过去的八字,风水还是过去的风水,我们党来之前穷人受剥削、受压迫,游击队来之后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生活才一步步变好。正象《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后寨过去没有学校,孩子们要到七八里外的亮哥那个前寨小学去读,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颇不方便,但穷山寨又无力建校,遂利用日渐冷落的寺院的北大厅办起小学。当时学校只有二十多位学生,只能供养一位老师。我的聘金是以一月四斗大米(约合64市斤)计算的,一月二斤油,吃菜、烧柴由学生轮流供给。这些大米足够两个人吃,一人教书太寂寞,我便自作主张找了孟华老师的弟弟、小学时就曾是我同桌的大春作伴。大春比我年长两岁,他在中学毕业前一年就已成婚。妻子正是我小时候最要好、替她打抱不平的那个招娣姐。
第二天吃过早饭,阿妈让大嫂背上行李送我一程,我提着脸盆、牙具和书藉等物,高兴地从家出发了。
通往后寨石古大王庙宇的是一条一级级的石阶路,石径沿溪流拾级而上,蜿蜓曲折。路上盛开杜鹃花,簇团锦秀,但行人稀少。
远处山梁上忽然飘过一阵山歌:
山歌唔(不)唱心唔开啊,
大路唔行生绿苔啊,
镰刀唔磨会生锈啊,
胸膛唔挺背会驼啊。
举目望去,正是山梁上那群割山草的妇女所唱。客家妇女生活在山区,男女社交活动少,在枯燥单调的劳动生活中唱几支山歌,或自我陶醉,自我发泄,或男女之间调情,此唱彼和,别有情趣。
可能是她们发现了我们,又一阵山歌飘了过来:
荷树叶子光晶晶哎,
合心合胆你俩人喂,
隔山溜牛(即吆唤牛)真难哎啊(难哎即难吆唤,此处作双关语,有令人嫉羡之意),
神仙难比你俩人咧!
我和大嫂环顾四周,再没有一男一女被她们诵唱的对象。
大嫂长得漂亮,和嫂嫂一起走,我都有种自豪感。但被这些姑娘所误唱,我的脸还是不免红了起来。我知道嫂嫂嗓音不错,山寨妇女大都会来上两首,便对嫂嫂说,对她们一首,骂骂这些无事撩人的妹子!
大嫂也许觉得反正深山无人识得,果然放开喉咙唱道:
对面妹子系乜(谁)人哎。
石灰刹眼唔识人咧,
阿三你来作李四哎,
小心嘴角拧歪哩咧!
对面山上那群妇女果然吱吱嘎嘎笑了起来:“我说你们别惹事撩人,看呀,讨一顿好骂!“另一个妇女说:“还不知是不是来寨上的教书先生呢!”
“不可能,我们出门时有个先生早进了山哩。”
“今年听说请了两个先生呢!”
我们虽然远远只能看到那群割山草的妇女在山梁上妁剪影,但她们的说话声,在这静静的山谷里却显得异常的清晰。
寺庙学校的轮廓和山民的房舍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想嫂嫂回去还要做活,便劝嫂嫂不必再送,嫂嫂这才返身回去。
我在学校学会的美术字这回大大有了用武之地。当时机关学校都时兴一些伟人名人语录,我便也效仿写了“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一列宁”“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一一高尔基”以及“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一一茅盾”这类适于学校的语录挂于教室,再弄些剪纸象亮哥那个学校那样建立起“学习园地”,这使这所山寨小学破天荒地面貌为之一新。
“都说我请的老师虽然初出茅卢,却很有些本事哩!”有次圩日适逢周末,我和大春上午上了半天课,下午就宣布放假去莲花镇买文具。听到阿泉校长啧啧称赞,我俩心里自是高兴。阿泉哥告诉我们,由于我和大春一薪二用,他已与寨子里长老商议,别太亏了先生,决定每月每人外加两万元津贴,算是村民的一点心意。当时的两万元虽只合现今的两元钱,但那时一角钱可以买四个鸡蛋,两元钱也觉得不少,阿泉校长即时预支了我们两个月各四万元津贴。我们谢过阿泉哥,想到嫂子那刚满一岁的孩子阿香,已能吃糕糕,便买了二斤饼干、二斤猪肉、半斤烟丝和几盒火柴回了家。
“大叔好!”
“赤古嫂好!”
“多嘴侄嫂挑水淋菜呢!”
走在熟悉的山间小路上,见到寨子里的大嫂叔娘,我都异常亲切地打起招呼来。
“当先生啦!荣华伯家的孩子个个有出息!”叔伯婶娘这样夸奖。
我见了在田间做活的爸妈嫂子也老远便亲切地喊起来。那感觉似乎和中学回来迥然不同。是从原来“学生”一跃而为“先生”的自豪抑或是其他?我也说不清。
在山路拐弯处,我和我的童养媳阿珍走个对面。客家山村的贫民都有这样的陋俗,当家长的怕孩子大了娶不上媳妇,大都在儿子很小时便花很少钱抱养童养媳,有的甚至儿子还未出世,便抱养女娃,叫“等郎妹”,一旦他(她)们长大成人,便在某一年的大年卅晚上让他们“开床”成婚。届时既不用请客,也不拜堂。吃碗鸡肉煮米粉,房中贴张胖娃娃的年画,便算圆了房。我的童养媳,据说还是吃我妈的奶长大的。
“回来啦。”她小声说。
“回来啦。”我也小声回答。
小时候,我俩常常一起玩。大一些,特别是近年来,我发觉,自从阿珍逐渐长高,胸脯略略隆起之后,我和她说话就有些不自然了。
回到家里,我把阿泉哥给我和大春各增两万元津贴的事给父母、嫂嫂一说,大家都挺高兴。
“赤古嫂的亲哥当董事长,对涯阿芳还蛮照顾的呢!”嫂嫂这样道。
说完我从藤篮里拿出买来的猪肉和火柴递给二嫂。把饼干打开,每人分尝几块,剩下的就全给正为阿香喂奶的大嫂:“这些留给阿香吃吧。”我在阿香那红嫩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
“阿爸,这半斤黄烟是买来给你的。”年近七旬教过二年私塾的阿爸捋了捋蓄起的胡须,满意地笑了:“《三字经》讲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儿子长大成人,会想着阿爸了!”
我把买完东西剩下的钱拿出一万,自己留下五千多。对阿妈说:“我也不吸烟不吃酒,留着补贴家里买油盐用吧!”阿妈显得很高兴:“真是一岁一岁不同了!”
但是,也许当爸妈的对儿子的“长大”都那样急切地寄于厚望:当天晚上,当我洗完澡独自来到阁楼就要吹灯休息时,阿珍忽然悄悄地出现在我的身旁。她刚洗过澡,用手梳理着不慎弄湿了的长发,周身散发着一种也许是少女特有的体香。
“有什么事么?”我坐在床沿上小声地问。
“阿妈要我上你这儿一起睡。”她站到我面前也小声地说。
油灯下我发现阿珍在说到“睡”字时,那嘴角的两个小酒窝,真有些迷人。我们那时不过十六七岁,阿珍还比我小一岁,正处豆蔻年华,但少女的雏型已经显露出来,出浴后薄簿的衣衫,突现着略显丰盈的胸脯,脸上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荡漾着女性特有的青春气息,似乎开始出现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地方。一种朦胧的青春的涌动,促使我把阿珍那苗条的身躯紧紧搂在怀中,她面对我,顺从地站在我的两腿中间,我发觉自己的心律加快,我把脸埋在她的脖颈里,心甘情愿地让她那乌黑的长发扎得我脸上痒痒的。但那时我们毕竟都还太年轻,还没有勇气去试着品尝“禁果”。平日阿珍是和母亲一起住在阁楼棚下的。是的,今晚她要和我住在一起,除了母亲之外,嫂嫂当然不会知道,第二天也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让我们难为情。可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我终于从阿珍腰上松开紧搂着她的双手。我说:“你还是回到妈那里一起住吧。”
我没有解释什么,阿珍也没问为什么,也许彼此心照不宣,她顺从地踮着脚步,轻轻地下楼去了。
我不知阿珍回去妈妈将怎样问她,也不知妈究竟怎样想她的儿子,但妈从此在我星期六回家度周末时,再没有让阿珍到我楼上一起住。
告别龙眼寨
客家,是从当地人他称演变为自称而来。它是汉族以语言作为区分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话中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所以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作为独特的方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许是历史逐渐在客家人的血液中沉积了某种特质,客家人素以四海为家、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著称。象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以至近代的客家后裔孙中山、廖仲恺、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后来我知道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以及缅甸前总理奈温、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遐尔闻名的万金油大王并报业巨子胡文虎和曾宪梓等,均为客家人后裔。客家人遍布全国各省市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客属有一亿多。所谓有阳光水土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后寨学校恬静有序的教学生活,让我和大春感到异乎寻常的惬意。但这种惬意却无法抑制我那莫名躁动的、客属血统的不安分的心。我总觉得只有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去奋斗,才是真正的革命。想到大哥、二哥参加地下工作和游击队之后,大哥由县里保送去了南方大学,二哥分配到平原县松香厂当了厂长,堂兄、堂侄早已远走高飞,原来上中学在这寺院偷金边茶杯的最要好的阿祥同学也去了海南岛……我不止一次怅然若失地对大春说:“只有涯俩与梅林老和尚在这钻山旮旯了。”
一批批知识青年被招聘到外地外省从事祖国建设工作。终于,有一天一位镇上回来的阿如同学说,我们的好几位同学被招聘到江西、湖北去了,现在中央燃料工业部(后改为煤炭部)又在县城招第二批师范学生。
“果真么?”我问。
“一点也不差的。”阿如告诉我他明后天就去报考。我于是和大春打过招呼,背着父母跟着阿如同学一起急忙偷偷去应考。
终于盼来了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我就要离开这朝夕相处了数月的简陋的寺庙学校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了。看到大春既高兴又为难的样子,我给他找了个彼此都要好的同班同学钟云作伴。那天中午,我打好行李,装上阿泉代表学校送我的搪瓷脸盆、毛巾,和学生家长送来的花生以及煮熟染红以示吉祥的鸡蛋等物,在学生的一片送别声中离开了学校。在这送别的人群中,我发现那位曾以难字考我们,后来成为朋友的病休在家的全禄老师,我都走远了,回头还看到他挥动着他的长竹烟筒和我告别。
中午的太阳很大,对未知的未来的渴望逐渐融化了依依不舍的情绪。我走在由寺庙信徒捐资修筑的这条一级级的石阶路上,听见自己年轻的脚步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在这空旷的山野里显得坚定而响亮。这样的青石板砌成的石板道,我只是在几十年退休之后去云南旅游时,才在茶马古道上见到过。
第二天就要去县城报到。妈妈这次没有像那次我和阿祥要去参加游击队的小鬼队那样再阻拦我。一来这次出走已不像以往时局动荡不定;二来报考师范专业出来还是教书。所以妈妈对“放着好好的书不教”而去闯荡世界的儿子,比较地理解和放心。
离情别绪,人之常情。妈妈流着泪帮我打点行装。我说,这次同去学习的阿如和好几个同学,都是阿妈认识的,用不着记挂。但阿妈还是让嫂嫂和阿爸为我送行。她不愿乡邻们看到她流着泪送她的儿子……
宁城的金宾旅店的报到处挤满了人。哥哥送弟弟的,姐姐送妹妹的,父母送儿子的,还有少数几个是妻子送丈夫和丈夫送妻子的,歌声、欢笑声、叮嘱声、啜泣声汇成一片,热闹异常。我们家离县城太远,自然没有人来送行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