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下】明天篇C:老地方见
我听到明朝说:“咱小学的时候,那一片儿还都是稻田呢。”我看着他指的方向,已经高楼林立了,我小的时候,稻田岂只这一片,这四处全是稻田,每到雨水多的季节,稻田里的泥水就是泛到操场里来,那段时间体育课就会调为各种自修课,被班主任或数学老师抢占——那时的老师,还是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好、老、师。
明朝接了个电话走开了。不近不远的,我看到他接电话的脸上流露上一种未曾在我面前展现过的不悦与冰冷,八年了,我并不了解这个弟弟。
然后我的电话响了起来。是明日。
“你回家没?”他在那头直截了当地问我。
“回了。”
“家里没人,你怎么回的?”
“我跟明三一起。”
明日在那里顿了顿,似乎有点生气,说:“晚上一块吃饭,我叫了你嫂子。”
“晚上我有事。”
“有事也要来。”
“别闹了。”
明日那边突然沉默了,似乎没有料到我会这样说。
“别挑战我的脾气。”明日挂了电话。
他总是这么没有礼貌么?他商海打滚多年,门面功夫却没到家。
明朝走过来说:“姐,你常用号码给我一个。”
我拒绝了,如果有需要,我会联系别人,没有需要,我不喜欢别人打扰我。
明朝显得有点沮丧,于是我决定带他去理发,顺便自己也洗个头,在理发店打发下时间,然后,我要去见那个让人头痛无比的孔情深了。
随便挑了间理发店,坐下后我开始担心晚上见孔情深的事。
我在青城的朋友不多,发小更少,孔情深算是一个,但我对她有所亏欠,以至于这些年我从来没有联系过她,也不准别人告诉她我旧的联系方式仍然在用。
所谓的这个别人,也只有丁蒙。
丁蒙对我说过,他可以有很多个号码,但那个我唯一能背下来的号码,永远有效。我拿出手机,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拨通这个电话,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但这个码号真的很好记,我随便一想都能记全。
拨出号码,我迟疑着,竟有些担心这个号码已经注销。想起小学古诗里学的一句话,叫近乡情更怯。
通了,对方很快接了起来,那个熟悉的一直没有变过的声音:“喂?”这声喂,犹疑又带着一些意外。
我吸了口气,平静地说:“丁蒙,我是明天。”
空气停滞着一种焦灼的沉默,丁蒙在那头安静着。
“我回青城了。”我打破沉默。
“我知道。”
我正奇怪他怎么会知道,突然又想情深那张嘴哪里守得住秘密。
“情深中午跑来问我是不是和你一起瞒她你回来的事。我在等你什么时候会来找我,也在想,或许你不会来找我。”
“我想知道情深的事。”我直奔主题。
“她约了你晚上见面,她也叫了我,我没答应。”丁蒙说话还是老样子,慢条斯理,字正腔圆,顿了一会他接着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单独见一面。”
我笑了:“嫂子同意么?”
“她这几天不在青城——你提她干什么,她对你又没有什么的。”他的声音透露着不悦。
“五点之前我有空。”
“好,现在两点半。三点钟老地方见。”
挂了电话,我心里回想着对这些老朋友的辜负,还有丁蒙那个很会吃醋的曾经女友兼现如来任老婆。
明朝回到座位开始理发,细碎的头发从他头上飘落,衬出他脸庞的线条更为分明。他应该听到我在讲电话,却没有开口问我。
我本想等他理完再说,但时间的确有点赶,我站起来穿上衣服,告诉他我要先走。
明朝的回应有点冷淡,他面无表情的样子很像明日。我远远近近听到他裤袋里的手机一直在震动,连我都感觉到了,他不可能感觉不到,但他一直没有拿出来打开看。
只有很认真的在乎,才会回避外界的一切打扰。
我不了解明朝,就像明朝同样不了解我一样。
久别重逢来去匆匆,自然有些失落。我像小时候那样,打了他一个大响蹦。我期望着一种情感,不管过去多少年,失散多少年,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将我们拉得很近。明朝,你能明白么?
走出理发店,拐了很久才找到认识的道。不知道是不是适应不了青城这湿寒的天气,还是今年的冬天特别冷,身上一直就没起暖过,而我出生在冬天,偏偏也就喜欢冬天,尤其喜欢将自己包裹得严实一个人走在雪里的感觉——差点忘了,青城的冬天是不下雪的。今年这么冷,也许会下雪。
青城城区的路我只记得几条,通往我与丁蒙的老地方——青城公园,简称青园。
通往青园的路我还记得。青园并不像它的名字这样浪漫写意,它很大,很粗略,弯曲的路径上零散立着钉死在地上的铁皮垃圾筒,草木荒败,到处都是流动的小摊小贩,花两块钱的门票,就能进去做一整天的生意。
青园毗领的是青城最高的山,叫东山,已是城市最东边,开发得不好,很荒凉,我十来岁的时候经常听说东山上出的一些抢劫不遂杀人的案子,所以青园晚上五点后就关门赶客。
尽管青园有着一些灰暗的故事背景,但对于公共娱乐设施缺乏的青城来说,它仍旧是我们这些小城孩子的天堂迪斯尼。总在春秋阳光明媚的周末,简陋的草坪上坐满了各个学校的学生,没有手机,没有平板,甚至连现在早已淘汰掉的MP3都没有,按照校服分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专属的位子。一群人总有一个带头的,从家里扛来录音机,放着当下流行的磁带,一边听音乐,一边磕瓜子吃虾条,光阴的投影下,他们像是比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开心幸福。
我到了青园,它依旧没有太大变化,门口广场停着许多流动小吃摊,杂乱却让人特别有胃口。我顺着乱跑大叫的一群孩子进了公园,向曾经熟悉的那个地方走去,里面的格局几乎没变,只是长椅换了新,原先的铁皮垃圾筒也换成了带轮可推的塑料大垃圾筒,但每个垃圾筒都用铁链绑在树干上,这分明不就是此地无银么。我忍不住笑了。
时间三点零四分,青园草坪南第三张长椅,时隔好几年,我看到了坐在长椅上的丁蒙。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明朝接了个电话走开了。不近不远的,我看到他接电话的脸上流露上一种未曾在我面前展现过的不悦与冰冷,八年了,我并不了解这个弟弟。
然后我的电话响了起来。是明日。
“你回家没?”他在那头直截了当地问我。
“回了。”
“家里没人,你怎么回的?”
“我跟明三一起。”
明日在那里顿了顿,似乎有点生气,说:“晚上一块吃饭,我叫了你嫂子。”
“晚上我有事。”
“有事也要来。”
“别闹了。”
明日那边突然沉默了,似乎没有料到我会这样说。
“别挑战我的脾气。”明日挂了电话。
他总是这么没有礼貌么?他商海打滚多年,门面功夫却没到家。
明朝走过来说:“姐,你常用号码给我一个。”
我拒绝了,如果有需要,我会联系别人,没有需要,我不喜欢别人打扰我。
明朝显得有点沮丧,于是我决定带他去理发,顺便自己也洗个头,在理发店打发下时间,然后,我要去见那个让人头痛无比的孔情深了。
随便挑了间理发店,坐下后我开始担心晚上见孔情深的事。
我在青城的朋友不多,发小更少,孔情深算是一个,但我对她有所亏欠,以至于这些年我从来没有联系过她,也不准别人告诉她我旧的联系方式仍然在用。
所谓的这个别人,也只有丁蒙。
丁蒙对我说过,他可以有很多个号码,但那个我唯一能背下来的号码,永远有效。我拿出手机,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拨通这个电话,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但这个码号真的很好记,我随便一想都能记全。
拨出号码,我迟疑着,竟有些担心这个号码已经注销。想起小学古诗里学的一句话,叫近乡情更怯。
通了,对方很快接了起来,那个熟悉的一直没有变过的声音:“喂?”这声喂,犹疑又带着一些意外。
我吸了口气,平静地说:“丁蒙,我是明天。”
空气停滞着一种焦灼的沉默,丁蒙在那头安静着。
“我回青城了。”我打破沉默。
“我知道。”
我正奇怪他怎么会知道,突然又想情深那张嘴哪里守得住秘密。
“情深中午跑来问我是不是和你一起瞒她你回来的事。我在等你什么时候会来找我,也在想,或许你不会来找我。”
“我想知道情深的事。”我直奔主题。
“她约了你晚上见面,她也叫了我,我没答应。”丁蒙说话还是老样子,慢条斯理,字正腔圆,顿了一会他接着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单独见一面。”
我笑了:“嫂子同意么?”
“她这几天不在青城——你提她干什么,她对你又没有什么的。”他的声音透露着不悦。
“五点之前我有空。”
“好,现在两点半。三点钟老地方见。”
挂了电话,我心里回想着对这些老朋友的辜负,还有丁蒙那个很会吃醋的曾经女友兼现如来任老婆。
明朝回到座位开始理发,细碎的头发从他头上飘落,衬出他脸庞的线条更为分明。他应该听到我在讲电话,却没有开口问我。
我本想等他理完再说,但时间的确有点赶,我站起来穿上衣服,告诉他我要先走。
明朝的回应有点冷淡,他面无表情的样子很像明日。我远远近近听到他裤袋里的手机一直在震动,连我都感觉到了,他不可能感觉不到,但他一直没有拿出来打开看。
只有很认真的在乎,才会回避外界的一切打扰。
我不了解明朝,就像明朝同样不了解我一样。
久别重逢来去匆匆,自然有些失落。我像小时候那样,打了他一个大响蹦。我期望着一种情感,不管过去多少年,失散多少年,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将我们拉得很近。明朝,你能明白么?
走出理发店,拐了很久才找到认识的道。不知道是不是适应不了青城这湿寒的天气,还是今年的冬天特别冷,身上一直就没起暖过,而我出生在冬天,偏偏也就喜欢冬天,尤其喜欢将自己包裹得严实一个人走在雪里的感觉——差点忘了,青城的冬天是不下雪的。今年这么冷,也许会下雪。
青城城区的路我只记得几条,通往我与丁蒙的老地方——青城公园,简称青园。
通往青园的路我还记得。青园并不像它的名字这样浪漫写意,它很大,很粗略,弯曲的路径上零散立着钉死在地上的铁皮垃圾筒,草木荒败,到处都是流动的小摊小贩,花两块钱的门票,就能进去做一整天的生意。
青园毗领的是青城最高的山,叫东山,已是城市最东边,开发得不好,很荒凉,我十来岁的时候经常听说东山上出的一些抢劫不遂杀人的案子,所以青园晚上五点后就关门赶客。
尽管青园有着一些灰暗的故事背景,但对于公共娱乐设施缺乏的青城来说,它仍旧是我们这些小城孩子的天堂迪斯尼。总在春秋阳光明媚的周末,简陋的草坪上坐满了各个学校的学生,没有手机,没有平板,甚至连现在早已淘汰掉的MP3都没有,按照校服分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专属的位子。一群人总有一个带头的,从家里扛来录音机,放着当下流行的磁带,一边听音乐,一边磕瓜子吃虾条,光阴的投影下,他们像是比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开心幸福。
我到了青园,它依旧没有太大变化,门口广场停着许多流动小吃摊,杂乱却让人特别有胃口。我顺着乱跑大叫的一群孩子进了公园,向曾经熟悉的那个地方走去,里面的格局几乎没变,只是长椅换了新,原先的铁皮垃圾筒也换成了带轮可推的塑料大垃圾筒,但每个垃圾筒都用铁链绑在树干上,这分明不就是此地无银么。我忍不住笑了。
时间三点零四分,青园草坪南第三张长椅,时隔好几年,我看到了坐在长椅上的丁蒙。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