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革命不容姑息养奸
第55章 革命不容姑息养奸
省委负责人把解决张云轩及其家人的问题,当成了一个严肃的政治大事来抓,特地请来公安、商会、政协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开会讨论一个明确的处理办法……会议室里烧着两盆炭火,木炭升起袅袅的青烟,火星不时地在人的腿边四分五裂地迸溅,在紧闭宽大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烟味……发生在张家大院里的手榴弹事件,张云轩的辞职报告,唐维绮对公安机关调查基督教罪行的对抗,这三件事若是孤立地来看,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在清匪反霸、抗美援朝、反特镇反运动的高潮中,这三件事的每一桩,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都能够与反革命、潜伏的美蒋特务、策划暴动……的严重罪行联系起来,成为革命的敌人。等待这种人的命运,除了严加看管起来之外,那就是严酷的镇压!
此时,鄢正甫的思绪不时地飞越时空,在广阔的空间遨游……今天省委常委组织召开的扩大会议,显得异常地重大和严肃,他不禁为张云轩的处境捏了一把冷汗。张云轩这样的人----按照当前的精神----他是必须进一步地加强思想改造的那一类人;他是国民党人,又是起义者,革命者!在加强“思想改造”的前提下,这个“革命者”也就逊色多了苍白多了!
时至今日,稳重的张云轩算得上稳重到家了。他没有过激的行动,没有激烈的语言,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情绪……他甚至主动地将工厂、商店、货栈……交给了今天刚兴起的工会。应该说,张云轩是现时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公民,他温良儒雅,他谦虚谨慎,我们没有理由在他的身上做文章,没有理由在他的工作、生活中设置心理障碍,更没有理由在他的家庭里制造政府与民主人士之间的矛盾!鄢正甫的心情并不宽松,这里所有人的目光似乎都注视着他,倘若张云轩若真有了问题,他也必受牵连,他也必然要承担连带责任!
今天的革命人在处理重要问题时,有着独特的“宁左勿右”的处理方式。“左”了,你依然是个合格的党员,因为你的本质和动机全都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卫新生政权;你是出于对旧社会和国民党的深仇大恨,才做下了“左”的错事。革命怎么有罪呢?难道革命过头一些也要被处分吗?贵州有句俗话:判官不打笑面人。你只要是在真心的干革命工作,真心地在维护新政府的利益,我们的棒子再打,也永远也打不到这些人的身上去的。
反之,假若你“右”了,那可是立场问题啦。你不能对当前的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对血与火交炽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严酷的清匪反特;对死去的地富反坏鸣冤叫屈……若是这样,你就“右”了,你或许还会变成革命的敌人了,你就因为你的“右”,你就得带着你“右”档案评语,卷起被窝回家乡去吧!
因此,“宁左勿右”这种方式,人为地被人操纵和指导着。于是,这种方式从中国建国之初起,就广泛地在地方上蔓延盛行,也就产生了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法制问题。
----当前中国的焦点只有一个:是要不要法制的问题。试想,在一个法制观念模糊又淡薄的社会里,我们行使的是什么权力?这只有天知道了!
张云轩当然意识不到他的危险。就因为他守法懂法,也因为他认为今天的社会是光明的,前途是远大的,他担心他干不好革命工作(如他的辞职报告所述),主动地辞去了职务和工作。他当然不想放弃享受、不想放下架子、不想放下身份、不想靠劳动去换口饭吃。他从一个“起义者”到一个“革命者”的道路,必须要经受住炼狱的考验,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在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目光俯视当今的新社会,他想吃老本,想摆脱革命,去享受去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但是,张云轩呵张云轩,请你不要忘记:你既然加入了“革命”,你若要中途离去,你就是革命的叛徒!
鄢正甫深深地同情张云轩,但是,残酷的现实又禁锢着他的情感。就因为他是党员,他的情感与立场不能公开地为张云轩说情,更不能淡化眼前的敌我矛盾。做了这么多年党的政治工作,盲目的讲话、轻率的决定都会葬送掉自己。
鄢正甫为张云轩鸣不平:从实际出发,张云轩若要通敌,他还要率部起义干什么?他若是潜伏下来的特务,他没有经过特工的训练,这特务怎么当?过去,根据他们私下的言谈,两人剖心剖腹的感情流露,他明白张云轩率部外逃的途径并不是不可能,更何况他与他珍爱的夫人早已商定好离走的计划。那么,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啥原因促成的呢?唉,还是一句话:相信明天更美好,相信党的统战政策吧。
他想起孩子们与外婆刚到贵阳那天,他在张云轩家里的谈话。从张云轩口中表露出许多的忧虑、无奈和苦衷。他清楚那是张云轩向他发出的危险信号!那天晚上,家人的团聚与浓郁的亲情,也被张云轩的忧虑和苦衷冲淡了。他想,张云轩十分地信任他,否则,唐寅的那幅对联,他就不会托他保管!张云轩的担忧,肯定出于当前的政局!
试想想,张云轩这样的人发出了警报,这偌大的中华大地,又能有几个地主、富豪、反革命不为之颤抖?张云轩这样的起义将领,不至于为当前的红色恐怖而颤栗,但是,外部的危险因素呢?关系到他的家人的安危呢?想到这里,鄢正甫便坐立不安。当初,他代表新政府向张云轩承诺的条件,现在看来已经不存在了。那承诺似乎只是权宜之计,是政权的需要,是政治手腕。看到自已的一家子团聚的血浓于水的温馨浓情,鄢正甫的脸不禁红了。
今天,我们的杀人权甚至下放到乡村,一个乡长也能决定一个地主的命运,这样没有法制的政局还要延续多久?人们的生存权利啥时才能明朗化?我们做得是不是太露骨了?是不是也太无情了?
除了台湾、西藏外,全国都解放了。我们该是说话算话的时候了!该是将许诺呈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时候了!为啥不大赦天下?为啥还要进一步地渲染血腥?为啥不趁人民大众热情振奋之时,高举我们鲜红的旗帜,带领人民振兴经济、创造美好的明天?其实,治国如同治家:豁达大度、英明远见、宽容重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必备条件,更是一个伟大政党的标准!即便是党员你也要记住: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国家,人民向来都是慈悲为怀的人民!
在会议上,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分析和建议:有人建议对张家大院来个突击搜查;有人建议把张云轩抓了;有人建议重新安排张云轩的工作;有人建议先将唐维绮抓起来……此时,鄢正甫碰上宋老先生投来的目光。
宋老先生与张家有深交,他是经过王若飞介绍入党的老地下党员。在策动张云轩起义的初次见面中,鄢正甫就认识了这个拉线人。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张云轩的起义,贵州地下党功不可没。现在的宋老先生因为是党领导人王若飞的老师,显得无比的资深历厚和受人尊敬。但是,许多人并不知晓宋老先生的真名实姓。在省市会议上,就是省长和书记也都叫他“宋老先生” ,他算得上省市干部中最年长的党员了。
前天,省里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一起讨论张云轩的“撂担子”,张夫人“拒绝交待”问题时,有人提议做张云轩家庭的思想工作,最好,还是请宋希圣同志再去一趟张家大院……
公安厅的人马上就问:“谁是宋希圣?”
当时,连省委书记也蒙了,也问:“‘宋希圣’, 是谁?”
鄢正甫这时说:“宋希圣就是宋老先生呀!”
书记不约也捧腹大笑,最后还是认为这主意蛮不错。只是强调指示:因手榴弹问题对张家大院的秘密监视,对宋老先生也应该保密。党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张云轩及其家庭的思想改造工作虽然重要,但又绝不能容许他们随心所欲。革命不容姑息养奸,也不是请客吃饭!最近,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毛选,书记严肃地问:“工商联发给张云轩毛主席的著作没有?”
秘书立即答道:“发了。”
书记停了下来,喝了几口茶,继续指示道:“张云轩那信基督教的女人,听说简直反动透顶,活脱脱是个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倘若她依然我行我素,甘愿为洋教会大唱赞歌,拒绝交待与教会密切的关系……让宋老先生去敲敲警钟,告诉她:不遵守党的规章法令不行!把张云轩这样的人拉过来不容易,把他彻底地改造过来更不容易!”
这时,有一种怪异的想法在缠绕着鄢正甫,他想: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思想改造,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和标准?什么为合格,什么又不合格呢?----这仿佛是一道政治工作的智力题,让人觉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而政治工作本勇,绝对没有这样的智力题。
鄢正甫看到宋老先生对他扬了扬头,清楚宋老先生有话要说。在这个会议室里,唯有他和宋老先生,才是最想保护张云轩和其家人的人!他俩心照不宣,都对张云轩的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宋老先生或许能说出中肯的办法来。于是,他说道:“宋老先生,谈谈你的意见吧。”
“鄙人……”宋老先生刚开口,就发现自已的语言不像个一个党员。他习惯地咳了咳,发现周围的人都只当他是个“老先生”,并没有在乎他这个有些古板没有多少朝气的党员。从省领导要他去说服张云轩那一刻起,宋老先生就感觉到了压力。他原以为脱离了张家,实际上是他根本就脱离不了张家;他怕与张家有瓜葛而又总有瓜葛;他在张家呆了几十年,被张家当成家里人看待,他若想与张家划清阶级界线,那是咋也划不清的。他好容易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有了今天。今天,他成了社会名流,他的全家也搬进了一个宽大的四合院。这些好处都是党给的。假设没有他的牵线搭桥,张云轩一家或许早逃到台湾去了!这个功劳使他在省里才有那么高的地位,假若现在张云轩变成了敌人,自已的政治前途无疑会黯然失色。他清楚,他与鄢部长都希望张云轩平平安安。张云轩这棵大树不能倒!倒了这棵大树,对党的统战工作有害无益;倒了这棵大树,他和鄢部长都会受到影响!
宋老先生继续说道:“根据与张云轩及其张夫人的谈话,最明显的问题是,张云轩还没有习惯新社会,也不习惯与军代表一起工作。有些问题嘛……军代表也……性急了些,有些做法,也太……我想,假如把军代表换了……或者,请有关领导好好与军代表谈谈……那奶奶的……该不带把就不带把,都是一家人了,大家要融洽相处才对。”
“岂有此理!”公安负责人说道:“现在是国民党领导还是党领导?就因为他张云轩不习惯与军代表一起工作,我们就要换人?就要省领导教育我们的干部?问题在于他张云轩是真心实意地跟着党走呢,还是自行其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你的政治立场到哪里去了?”
宋老先生看公安负责人发火,不禁被吓了一跳,为自已大失政治水平而汗颜。党领导各行各业--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咋就不明白了呢?军代表在各部门的领导,是代表人民代表党的,张云轩看不起军代表的领导,你也……宋老先生此时真的颤抖了起来。
看到宋老先生这样子,省委书记指责那公安负责人:“别人是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你就这种态度。”
谁知那公安负责人仍不买帐,他不满地瞪了宋老先生一眼:“他叫我们给国民党让步,有这种看法吗?还说我们同张云轩是一家人,谁同他是一家人?嗯?真是一家人的话,这会议还开它干啥?”
大约是宋老先生气急攻心的缘故,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一阵剧烈的咳喘之后,他张口伸拉着脖子……他喘不过气来,还流了好多的口水,省委书记、鄢正甫急忙去为他捶背揩汗,还让秘书快去请医生……
这个会议最后是在混乱中结束的,公安负责人还是要省里批准让公安人员进入张家大院去,强迫唐维绮到公安局去交待问题。省委书记这时有些窝火,他十分不满公安负责人在这种时候强迫他表态,但是又不能说唐维绮与政府对抗是对的,他让秘书扶着宋老先生,揩了揩手上的宋老先生的口水,坐下沉思一会,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你们把人逼得这么紧干啥?”这话不知是针对他呢还是唐维绮,“凡事要考虑周全些才好。这样吧,给张云轩、还有他姓唐的夫人一个月的考虑时间,到时候再说吧。”
公安负责人仍坐在那里:“张云轩干不干工作的事,我们不管。今天的决定,我今天就通知下去:唐维绮必须在元旦前,到公安局去交待问题。”
书记纳闷的摸了摸头:“今天是多少号了?”
秘书说:“十二月七号。”
公安负责人道:“反正是在这个月解决问题,管它呢。”
书记道了想,也没说啥。倒是鄢正甫此时想:一个月就是一个月,干啥少它七天呢?有些时候,七天可关键得很!他看了公安负责人一眼:这些如今握有生杀大权的人,又哪里会为了一个人,去想多七天还是少七天呢?这些执行政策的人,当面他都要篡改你的精神,可想,一朝背着你,背着党中央和中央文件,他们干出的事情,与事实会有多大的差别?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烛照历史的一部好书”、“一部杰出的作品”(评论后发)。过去的许多极左行为,不但给革命带来危害,还令人错误地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不公正的事实,即使现在也是海峡两岸难达共识、大量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亟待待改革的民主大事!
省委负责人把解决张云轩及其家人的问题,当成了一个严肃的政治大事来抓,特地请来公安、商会、政协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开会讨论一个明确的处理办法……会议室里烧着两盆炭火,木炭升起袅袅的青烟,火星不时地在人的腿边四分五裂地迸溅,在紧闭宽大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烟味……发生在张家大院里的手榴弹事件,张云轩的辞职报告,唐维绮对公安机关调查基督教罪行的对抗,这三件事若是孤立地来看,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在清匪反霸、抗美援朝、反特镇反运动的高潮中,这三件事的每一桩,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都能够与反革命、潜伏的美蒋特务、策划暴动……的严重罪行联系起来,成为革命的敌人。等待这种人的命运,除了严加看管起来之外,那就是严酷的镇压!
此时,鄢正甫的思绪不时地飞越时空,在广阔的空间遨游……今天省委常委组织召开的扩大会议,显得异常地重大和严肃,他不禁为张云轩的处境捏了一把冷汗。张云轩这样的人----按照当前的精神----他是必须进一步地加强思想改造的那一类人;他是国民党人,又是起义者,革命者!在加强“思想改造”的前提下,这个“革命者”也就逊色多了苍白多了!
时至今日,稳重的张云轩算得上稳重到家了。他没有过激的行动,没有激烈的语言,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情绪……他甚至主动地将工厂、商店、货栈……交给了今天刚兴起的工会。应该说,张云轩是现时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公民,他温良儒雅,他谦虚谨慎,我们没有理由在他的身上做文章,没有理由在他的工作、生活中设置心理障碍,更没有理由在他的家庭里制造政府与民主人士之间的矛盾!鄢正甫的心情并不宽松,这里所有人的目光似乎都注视着他,倘若张云轩若真有了问题,他也必受牵连,他也必然要承担连带责任!
今天的革命人在处理重要问题时,有着独特的“宁左勿右”的处理方式。“左”了,你依然是个合格的党员,因为你的本质和动机全都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卫新生政权;你是出于对旧社会和国民党的深仇大恨,才做下了“左”的错事。革命怎么有罪呢?难道革命过头一些也要被处分吗?贵州有句俗话:判官不打笑面人。你只要是在真心的干革命工作,真心地在维护新政府的利益,我们的棒子再打,也永远也打不到这些人的身上去的。
反之,假若你“右”了,那可是立场问题啦。你不能对当前的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对血与火交炽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严酷的清匪反特;对死去的地富反坏鸣冤叫屈……若是这样,你就“右”了,你或许还会变成革命的敌人了,你就因为你的“右”,你就得带着你“右”档案评语,卷起被窝回家乡去吧!
因此,“宁左勿右”这种方式,人为地被人操纵和指导着。于是,这种方式从中国建国之初起,就广泛地在地方上蔓延盛行,也就产生了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法制问题。
----当前中国的焦点只有一个:是要不要法制的问题。试想,在一个法制观念模糊又淡薄的社会里,我们行使的是什么权力?这只有天知道了!
张云轩当然意识不到他的危险。就因为他守法懂法,也因为他认为今天的社会是光明的,前途是远大的,他担心他干不好革命工作(如他的辞职报告所述),主动地辞去了职务和工作。他当然不想放弃享受、不想放下架子、不想放下身份、不想靠劳动去换口饭吃。他从一个“起义者”到一个“革命者”的道路,必须要经受住炼狱的考验,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在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目光俯视当今的新社会,他想吃老本,想摆脱革命,去享受去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但是,张云轩呵张云轩,请你不要忘记:你既然加入了“革命”,你若要中途离去,你就是革命的叛徒!
鄢正甫深深地同情张云轩,但是,残酷的现实又禁锢着他的情感。就因为他是党员,他的情感与立场不能公开地为张云轩说情,更不能淡化眼前的敌我矛盾。做了这么多年党的政治工作,盲目的讲话、轻率的决定都会葬送掉自己。
鄢正甫为张云轩鸣不平:从实际出发,张云轩若要通敌,他还要率部起义干什么?他若是潜伏下来的特务,他没有经过特工的训练,这特务怎么当?过去,根据他们私下的言谈,两人剖心剖腹的感情流露,他明白张云轩率部外逃的途径并不是不可能,更何况他与他珍爱的夫人早已商定好离走的计划。那么,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啥原因促成的呢?唉,还是一句话:相信明天更美好,相信党的统战政策吧。
他想起孩子们与外婆刚到贵阳那天,他在张云轩家里的谈话。从张云轩口中表露出许多的忧虑、无奈和苦衷。他清楚那是张云轩向他发出的危险信号!那天晚上,家人的团聚与浓郁的亲情,也被张云轩的忧虑和苦衷冲淡了。他想,张云轩十分地信任他,否则,唐寅的那幅对联,他就不会托他保管!张云轩的担忧,肯定出于当前的政局!
试想想,张云轩这样的人发出了警报,这偌大的中华大地,又能有几个地主、富豪、反革命不为之颤抖?张云轩这样的起义将领,不至于为当前的红色恐怖而颤栗,但是,外部的危险因素呢?关系到他的家人的安危呢?想到这里,鄢正甫便坐立不安。当初,他代表新政府向张云轩承诺的条件,现在看来已经不存在了。那承诺似乎只是权宜之计,是政权的需要,是政治手腕。看到自已的一家子团聚的血浓于水的温馨浓情,鄢正甫的脸不禁红了。
今天,我们的杀人权甚至下放到乡村,一个乡长也能决定一个地主的命运,这样没有法制的政局还要延续多久?人们的生存权利啥时才能明朗化?我们做得是不是太露骨了?是不是也太无情了?
除了台湾、西藏外,全国都解放了。我们该是说话算话的时候了!该是将许诺呈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时候了!为啥不大赦天下?为啥还要进一步地渲染血腥?为啥不趁人民大众热情振奋之时,高举我们鲜红的旗帜,带领人民振兴经济、创造美好的明天?其实,治国如同治家:豁达大度、英明远见、宽容重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必备条件,更是一个伟大政党的标准!即便是党员你也要记住: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国家,人民向来都是慈悲为怀的人民!
在会议上,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分析和建议:有人建议对张家大院来个突击搜查;有人建议把张云轩抓了;有人建议重新安排张云轩的工作;有人建议先将唐维绮抓起来……此时,鄢正甫碰上宋老先生投来的目光。
宋老先生与张家有深交,他是经过王若飞介绍入党的老地下党员。在策动张云轩起义的初次见面中,鄢正甫就认识了这个拉线人。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张云轩的起义,贵州地下党功不可没。现在的宋老先生因为是党领导人王若飞的老师,显得无比的资深历厚和受人尊敬。但是,许多人并不知晓宋老先生的真名实姓。在省市会议上,就是省长和书记也都叫他“宋老先生” ,他算得上省市干部中最年长的党员了。
前天,省里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一起讨论张云轩的“撂担子”,张夫人“拒绝交待”问题时,有人提议做张云轩家庭的思想工作,最好,还是请宋希圣同志再去一趟张家大院……
公安厅的人马上就问:“谁是宋希圣?”
当时,连省委书记也蒙了,也问:“‘宋希圣’, 是谁?”
鄢正甫这时说:“宋希圣就是宋老先生呀!”
书记不约也捧腹大笑,最后还是认为这主意蛮不错。只是强调指示:因手榴弹问题对张家大院的秘密监视,对宋老先生也应该保密。党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张云轩及其家庭的思想改造工作虽然重要,但又绝不能容许他们随心所欲。革命不容姑息养奸,也不是请客吃饭!最近,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毛选,书记严肃地问:“工商联发给张云轩毛主席的著作没有?”
秘书立即答道:“发了。”
书记停了下来,喝了几口茶,继续指示道:“张云轩那信基督教的女人,听说简直反动透顶,活脱脱是个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倘若她依然我行我素,甘愿为洋教会大唱赞歌,拒绝交待与教会密切的关系……让宋老先生去敲敲警钟,告诉她:不遵守党的规章法令不行!把张云轩这样的人拉过来不容易,把他彻底地改造过来更不容易!”
这时,有一种怪异的想法在缠绕着鄢正甫,他想: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思想改造,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和标准?什么为合格,什么又不合格呢?----这仿佛是一道政治工作的智力题,让人觉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而政治工作本勇,绝对没有这样的智力题。
鄢正甫看到宋老先生对他扬了扬头,清楚宋老先生有话要说。在这个会议室里,唯有他和宋老先生,才是最想保护张云轩和其家人的人!他俩心照不宣,都对张云轩的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宋老先生或许能说出中肯的办法来。于是,他说道:“宋老先生,谈谈你的意见吧。”
“鄙人……”宋老先生刚开口,就发现自已的语言不像个一个党员。他习惯地咳了咳,发现周围的人都只当他是个“老先生”,并没有在乎他这个有些古板没有多少朝气的党员。从省领导要他去说服张云轩那一刻起,宋老先生就感觉到了压力。他原以为脱离了张家,实际上是他根本就脱离不了张家;他怕与张家有瓜葛而又总有瓜葛;他在张家呆了几十年,被张家当成家里人看待,他若想与张家划清阶级界线,那是咋也划不清的。他好容易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有了今天。今天,他成了社会名流,他的全家也搬进了一个宽大的四合院。这些好处都是党给的。假设没有他的牵线搭桥,张云轩一家或许早逃到台湾去了!这个功劳使他在省里才有那么高的地位,假若现在张云轩变成了敌人,自已的政治前途无疑会黯然失色。他清楚,他与鄢部长都希望张云轩平平安安。张云轩这棵大树不能倒!倒了这棵大树,对党的统战工作有害无益;倒了这棵大树,他和鄢部长都会受到影响!
宋老先生继续说道:“根据与张云轩及其张夫人的谈话,最明显的问题是,张云轩还没有习惯新社会,也不习惯与军代表一起工作。有些问题嘛……军代表也……性急了些,有些做法,也太……我想,假如把军代表换了……或者,请有关领导好好与军代表谈谈……那奶奶的……该不带把就不带把,都是一家人了,大家要融洽相处才对。”
“岂有此理!”公安负责人说道:“现在是国民党领导还是党领导?就因为他张云轩不习惯与军代表一起工作,我们就要换人?就要省领导教育我们的干部?问题在于他张云轩是真心实意地跟着党走呢,还是自行其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你的政治立场到哪里去了?”
宋老先生看公安负责人发火,不禁被吓了一跳,为自已大失政治水平而汗颜。党领导各行各业--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咋就不明白了呢?军代表在各部门的领导,是代表人民代表党的,张云轩看不起军代表的领导,你也……宋老先生此时真的颤抖了起来。
看到宋老先生这样子,省委书记指责那公安负责人:“别人是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你就这种态度。”
谁知那公安负责人仍不买帐,他不满地瞪了宋老先生一眼:“他叫我们给国民党让步,有这种看法吗?还说我们同张云轩是一家人,谁同他是一家人?嗯?真是一家人的话,这会议还开它干啥?”
大约是宋老先生气急攻心的缘故,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一阵剧烈的咳喘之后,他张口伸拉着脖子……他喘不过气来,还流了好多的口水,省委书记、鄢正甫急忙去为他捶背揩汗,还让秘书快去请医生……
这个会议最后是在混乱中结束的,公安负责人还是要省里批准让公安人员进入张家大院去,强迫唐维绮到公安局去交待问题。省委书记这时有些窝火,他十分不满公安负责人在这种时候强迫他表态,但是又不能说唐维绮与政府对抗是对的,他让秘书扶着宋老先生,揩了揩手上的宋老先生的口水,坐下沉思一会,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你们把人逼得这么紧干啥?”这话不知是针对他呢还是唐维绮,“凡事要考虑周全些才好。这样吧,给张云轩、还有他姓唐的夫人一个月的考虑时间,到时候再说吧。”
公安负责人仍坐在那里:“张云轩干不干工作的事,我们不管。今天的决定,我今天就通知下去:唐维绮必须在元旦前,到公安局去交待问题。”
书记纳闷的摸了摸头:“今天是多少号了?”
秘书说:“十二月七号。”
公安负责人道:“反正是在这个月解决问题,管它呢。”
书记道了想,也没说啥。倒是鄢正甫此时想:一个月就是一个月,干啥少它七天呢?有些时候,七天可关键得很!他看了公安负责人一眼:这些如今握有生杀大权的人,又哪里会为了一个人,去想多七天还是少七天呢?这些执行政策的人,当面他都要篡改你的精神,可想,一朝背着你,背着党中央和中央文件,他们干出的事情,与事实会有多大的差别?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烛照历史的一部好书”、“一部杰出的作品”(评论后发)。过去的许多极左行为,不但给革命带来危害,还令人错误地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不公正的事实,即使现在也是海峡两岸难达共识、大量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亟待待改革的民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