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后包围网 第六十九回 幕府灭亡埋隐患
孟昭德返回越后之后,立刻知会了羽柴秀吉,此时的天下,除了他就只有本多正信值得自己信任了,孟昭德这点甚好,喜欢和人通信,心中舍不得朋友,羽柴秀吉也很乐意与他时常交流,两个人通信最频繁时候,达到一个月三封,至于正信,初时他因为没法保全孟昭德还很愧疚,曾故意冷落,后来听说孟昭德担任少主的老师,很有可能成为将来上杉家的托孤重臣,才略感欣慰,交流频繁起来。孟昭德到了御馆,就忙于教导上杉显景功课,一直没有出门,属下家臣陆陆续续从各地搬迁来了御馆,只有江之岛友成,增田长盛,前田玄以等文臣还在外经商,和迪亚戈一起,不过也是十天一封信,汇报近况。天下经历了大半年频繁的恶战,有名的武士死伤甚多,可随着武田信玄之死,好像一下都平静了,孟昭德也以为真的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才在御馆安逸了两个月,天下就又起烽烟,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事!
1569年(永禄十二年)10月29日,天下第一蠢材足利义昭下台了,原来武田信玄病逝之前,曾经授意属下秘不发丧,让信廉假扮自己,快速回师,真田幸隆为了此事更加真实,四处宣扬三方原大战的胜利结果,以此来掩盖武田信玄的死讯,近在咫尺的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当然瞒不过,却害苦了京都的将军殿下,他天真的以为三方原大胜,织田德川覆灭在即,自己重振朝纲的时候到了,好像当年的汉献帝一样,曹操到了洛阳来迎接自己,自己还激动的什么一样,最后才发现被劫持去了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织田信长比曹操狠毒多了,他料定将军知道信玄大胜之后会原形毕露,故意调走了明智光秀的京都军,强命细川藤孝对将军宣誓效忠,将二条御所和细川兵都交给将军指挥,把观音寺城的大军也全部调往美浓,可其实还留下了五千精锐在城内埋伏,自己则借口巡视领土去了越前,一切的一切,都让将军觉得,这是最好的机会了,若是这个时候不出兵再没有机会了,他的想法是立刻出兵,三日内攻下观音寺城(信长当时都用了十五天,孙子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五日内封锁所有出京的要道,然后联络筒井家,一起夹击伊贺的织田信雄。这样半个月就能拿下整个京畿,织田信长远在越前,若是调集军队,一定来不及的,大事就可成了。
越想越好的将军仓促起兵,一动才发现,自己除了本身的一千多人,细川藤孝的部队他一人都指挥不动,可是征讨檄文已经发了,没法子,他只能硬着头皮攻打京都,从二条御所出来,南面便是京都大道,东侧则是阪本城,打阪本城自己没有把握,信长把二条御所还给他之后,将军就移居了,现在阪本城已经给了明智光秀,自己可不敢去碰这个名将,可光秀好像对将军还有忠义一样,也不打义昭,将军这下更放心了,确定了路线,先打京都,再打观音寺。如此一来,可是千古臭棋,京都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事,可第一个给他们带来灾祸的竟然就是他们的将军殿下,足利氏最后仅存的一点民心丧失殆尽。得到消息的织田信长明白时机到了,立刻奔赴观音寺城(他还是没脱离那个喜欢独自行动的习惯,致命伤),点起城中的五千精兵,打起拯救京都的大旗,直扑足利义昭中军,一边攻打京都一边等待武田信玄的足利义昭最终等来了信长的部队,他明白,一切全完了,只能灰溜溜的返回了二条御所,命细川藤孝等出城投降织田家,织田信长将降书扣下,让藤孝也别回去了,此意就是和将军彻底决裂,万般无奈之下,义昭只得请求正亲町天皇出面讲和,信长没料到他还有这个面子,被他打了的天皇还为他求情,再三衡量之后,信长只好接受了义昭的书面保证不再忤逆后,同意罢兵,当日,包围二条城的织田军班师歧阜。
哪知议和只是足利义昭的缓兵之计,他盘算着挟三方原胜利之威的武田军很快就能杀到京都解放自己了,在消停了五日之后,他觉得这次武田信玄该来了(另有一说是为了隐瞒信玄的死讯,真田幸隆一直假借信玄的名义给将军回信,让将军耐心些,自己过几日就到),于10月15日再次起兵征讨信长,信长听说足利义昭再叛,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以为他第二次叛变怎么也要一年,没想到自己刚到岐阜,人家就主动送上门了,于是立刻起兵征讨!18日,连细川藤孝的支持都没得到就敢起兵的将军全面败退,居城二条御所陷落。29日,织田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地又攻陷了?岛城,把打仗不行跑的倒挺快,躲在里面的足利义昭揪了出来。恚怒无比的织田信长宣布废除了义昭的“征夷大将军”之位,把他流放到河内,当一介平民。许多有名望的人希望信长多加考虑,信长只好让他们再去找义昭,让他表态臣服,可是有骨气的将军大人竟然誓死不从。信长正好顺水推舟,宣布期限已过,现在再求情,自己也不答应了,至此,传了15代历时230多年的室町幕府正式灭亡,天下进入无主时代!
11月3日,孟昭德知道了这件事,他沉默了一阵之后,立刻召集徒儿和替他挑选的几位副师父到自己的宅邸议事,上杉显景坐在他的右侧,竹中半兵卫重治,山下政文,山下政虎坐在左侧,孟昭德首先说道,“现在将军被囚禁到了河内,你们以为如何?”半兵卫是家臣之首,平日负担少主的文字课程,于是答道,“将军没了,幕府也被废了,现在天下大势都是织田信长一个人说了算,很多有志之士,或者忠义之士一定看不过去,信长的对手又多了不少啊!”孟昭德听罢嗯了一声,转而问道上杉显景,“显景啊,你说说,竹中师父的话是什么意思。”上杉显景忙答道,“徒儿以为,竹中师父是提示我,父上对这件事情一定会很不满,一定会讨伐信长,大师父,您是不是要我向父上建议,出兵征讨。”孟昭德想了想说道,“显景不错,越发长进了,可是只说对一半,我问你,你父上出兵是一定的,那么你和你大哥谁更适合出阵呢?”显景答道,“大哥比我更知刀枪,若是护卫在父上身边,比我更适合。”言下之意,他就是个武夫,兵法布阵可不一定比得过自己。孟昭德听罢哈哈大笑道,“年轻人争强好胜是好的,可是你没听懂师父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父上必须要出兵了,可是在出兵之前,大势不明,信长不会主动和你父上开战,这时候还有机会,你应该做什么事情啊?”
上杉显景忙跪倒答道,“徒儿愚钝,不知,请大师父教我。”孟昭德忙让他起来,环视了一圈后,方才说道,“首要之务就是几件事,第一,你要写信或者亲自去春日山城见你父上,极力推荐你大哥上战场,记住,他年轻,上战场不一定能建立军功,所以你不必担心,他去战场是你推荐,更能显示你的心胸宽广,第二,你要拉拢家中的直江景纲大人,你别看他已经六十了,上下战马皆要人服侍,可是此人韬光养晦,深得军心,你若是得到了他的支持,就算不上战场,也胜过万千军功。第三么...你先说说,怎么拉拢直江大人啊?”上杉显景别看年方十四,可是他自幼生长在武士之家,深明奋发图强的道理,自从被上杉谦信收为养子之后,更是处处小心,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家督,没想到相越同盟杀出一个人质北条来,这个北条还深得上杉谦信喜爱,若是别的大名一定会对这个敌人之子心存防范,偏偏上杉谦信是古往今来第一豪气忠义之士,对谁都一视同仁,根本不在乎他是北条家的人,喜爱如常,这个比自己大一岁多的养子一来,自己就多了一位大哥,而且这个大哥偏偏得到北条纲成真传,又在甲斐待过数年,步战骑战都知道很多,自己无论如何是比不过的,只能苦读兵书,想在谋略上胜人一筹,现在又来了孟昭德,上杉显景早知道此人是乱世第一雄才,有他做自己师父,自己争夺家督之位就事半功倍,于是日日请安,时时问策,且读书更胜往常数倍,刻苦之劲头,孟昭德都佩服不已。
上杉显景想了想,迟疑道,“莫非他还想上战场,这些年父上都是让他统筹军需,总领家务,我是不是推荐他重掌兵权。”孟昭德摇摇头道,“若是如此,凭他的小心,你日后再和他交往就难了,因为你推荐他重掌兵权,你父上一定记在心里,日后你再和直江稍微亲近,你父上就一定会怀疑你,别忘了,你父上更喜欢你大哥,若是你父上怀疑你深了,一定会夺掉直江大人的兵权,说不定还会交给你大哥,这样你和景虎就高下立判了。”上杉显景恍然大悟,忙问昭德该怎么做,昭德笑了笑,一指山下政文说道,“你的武艺师父是政虎,你的历史师父就是政文,我不是教给你了么,还不请教。”上杉显景忙请教政文,山下政文赶紧施了一礼,小心答道,“直江大人年逾六十,正所谓知天命,古来稀,已经是考虑以后的事情的时候了,直江大人侍奉上杉两代人,可谓居功至伟,赚下了不少家业,所谓权势越高越谨慎,直江大人现在最苦恼的就是继承人问题,显景若是要想拉拢直江大人,不如拉拢他的继承人,让直江大人感到,只有支持你,自己一生攒下的家业才不会付之东流。”上杉显景想了想,又问道政文,“可是直江家的继承人并没有确定,老大人有一个女婿信纲,他久居父上的身边,我当如何?”政文想了想道,“景纲老大人无后,一定是这位信纲来继承直江家,可他现在当红,不需要你的助力也炙手可热,所以少主当另寻他法,不知道少主听过杨素的故事没有?”
上杉显景忙拜倒答道,“正要请教师父。”山下政文摆了摆手,让上杉显景起来,自己双手插入袖口,抬头看着天花板,闭着眼睛回忆起来,“隋朝时候有两个皇子,一个是太子杨勇,一个是晋王杨广,他俩都深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不过杨勇已经是太子,人心所向,晋王杨广想要扭转局势,就需要笼络皇帝身边的重臣,位列越国公的杨素,可是杨素已经是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人,晋王能给他的皇帝都能给,晋王不能给他的皇帝也能给,所以晋王就不好笼络他,最后晋王身边的一个谋士出计谋,指示一位大臣另设他法接近,这个大臣叫宇文述,他与杨素的弟弟杨约关系甚密,晋王就通过宇文述贿赂杨约,再由杨约说动杨素,从而搭上了杨素这条线,将这位重臣拉到了自己一边。”上杉显景听罢抚掌大笑,立刻对孟昭德说道,“大师父,我明白了,父上有两名侍臣帮他参议军政,一位是直江老大人的女婿,另一位是?口与三卫门兼丰大人的公子?口与六重光,他和信纲大人终日侍奉在父上身边,自然感情甚好,我可以通过他...”孟昭德欣慰的点了点头,但立刻又叹了口气道,“显景啊,你说得对,领悟的很快,可是你要知道,这些都是权术,是明哲保身或者争得利益所必须的东西,却并不是什么好学问,你将来要作为人主,确实需要这些巩固你的地位,可是师父希望你能泾渭分明,把这些看成小伎俩,真正去学那些仁德之术,要宽怀天下,为你治下的百姓谋福祉啊。”上杉显景听罢忙将双手顶在膝盖前,贴到地上,上身缓缓向前扑倒,行了一个工工整整的大礼,口中说道,“谨遵大师父的教导,他日显景有机会掌握家政,一定为百姓多做几件好事。”
孟昭德连连称赞甚好,让上杉显景赶快起来,接着说道,“?口与三卫门兼丰大人是上田长尾氏的老家臣,你虽然比起你大哥来少了许多外援,可是千万别忽视这些老家臣对你生父的敬仰,须知紧要关头,远水解不了近渴,你记住,谦信公最重视情义,你要是拉拢直江景纲大人,他势必怀疑,可是你要亲近?口家,他反而会欢喜,认为你对自己生父的旧臣还有感情在,等谦信公百年之后,他才能放心这些老臣子的待遇,你懂了么?”上杉显景点了点头,眨巴眨巴眼睛,计上心头,对孟昭德说道,“大师父,我明白了,显景明日就上书父上,说我将来想要回上田接任城主,替兄长镇守一方,希望父上能将?口家的谱代,我的哥哥辈?口重光大人引荐给我,三日一讲,给我讲讲上田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和用兵的要害。”孟昭德听罢赞许的摸了摸显景的头,缓缓说道,“孟昭德一生中第一次收徒弟,上天就对我不薄啊,显景,你绝对前途不可限量,我的儿子将来若是能有你的一半聪明就好了啊。”上杉显景嘿嘿笑道,“将来我若是当了家督,我让大师父的几个儿子都当大将,当我的家老,大师父,你当我越后的大老!”本以为说这话孟昭德会高兴,哪想到孟昭德突然板起脸来,小声说道,“将来的一切都是不定数,什么家督,大老,家老都是空谈,记住,以后人前人后这种话你对谁都不要说了,就是对为师也不许再说!”
上杉显景见孟昭德生气了,忙低声道歉,其实孟昭德刚刚二十九岁,上杉显景只比他小十五岁,做父子和做兄弟都说得过去,可上杉显景自幼不被父兄看好,过继给了谦信也不过享受了短暂的两三年好光景,谦信就因为他不似自己,武艺不行,而有意疏远,有了大哥景虎之后,这种情形更甚,上杉显景的心中是非常寂寞的,可自从孟昭德来了,他毫无私心,不但自己给上杉显景授课,更是将几个重臣都安排进来,各司其责,上杉显景对孟昭德执意要担当自己的师父已经非常感激,没料到他还如此用心,且平日里并非只授课,而是没事就把自己带在身边,给他讲各种故事,各种知识,还让他参赞孟家内部的会议,完全没有把这个小徒弟当外人,这让落寞的上杉显景深深的感激,真的就把孟昭德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孟昭德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短短几年的相处和学习,上杉显景竟然成了他最大的拥趸,一生都无条件的支持孟家,为孟昭德日后奠定天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昭德生气,自然板着脸,上杉显景见了,不由做了个鬼脸,拉着孟昭德的手说道,“大师父,你还说有第三条,是什么啊。”孟昭德又哪里会真的和小孩子生气,见他做个鬼脸,自己噗嗤就笑了,他摇摇头道,“是师父太凶了,好了好了,第三条啊,就是将军殿下了,他现在被信长公流放到河内做个庶民,你说这里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机会没有啊?”上杉显景毕竟还太小,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他还不懂,于是摇了摇头,孟昭德知道他不懂,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递给显景,让他读,显景接过信,朗声读道,“织田家长滨城城主羽柴秀吉谨拜孟昭德大人安好:大人前日来信已收到,获悉孟大人一切安好,秀吉不甚欣喜,随信送上大萝卜六根,是今年的,母亲自己种的,请孟大人尝尝鲜,”读到这,上杉显景抬起头来看着孟昭德,满脸疑惑的问道,“大师父,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这个秀吉一点文化都没有。”孟昭德笑笑道,“显景啊,有的人学富五车可一辈子只能替人写字糊口,有的人一个字不认识却天生懂得驭人和打仗,这位秀吉大人就是后一种啊,你不要小瞧他,接着念。”上杉显景只好接着念道,“大人你在上杉家好不好,他们对你好不好,你教一个小娃娃读书有什么意思,可惜主公还不原谅你,上次酒宴还说你清高,故作狂妄,我本来想说说好话,让主公和你家大人说一声,让你重归三河,可大人在气头上,我不敢,实在对不起孟大人你,另外足利义昭的安置已经定了,直属的忍者众监视他,不过我看主公还是不放心,他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正胜和我说,他手下的人得知义昭又和毛利的人暗自通信了,主公知道但是没阻止,因为想和毛利开战却没有借口,可是现在开战好不好,主公也不知道,正在为难,若是孟大人有更好的法子,也替秀吉想想,义昭总是个隐患,盼回信。”
读完之后,上杉显景将信交还给孟昭德,孟昭德笑笑道,“明白了吧,这位秀吉大人不简单啊,只有他还关心着义昭,天下此时还派忍者监视义昭的,除了信长就只有秀吉了,我问你,信上说的事情你怎么看,你要是处理,应该想个什么法子,”上杉显景想了想,然后迟疑的说道,“若是杀了他,那么二条御所陷落的时候就该杀,可信长公没这么做,徒儿以为这是不想天下人指责,可若是不杀,就一定要防止他再作乱,就该好好看起来,为什么不放到观音寺城或者岐阜城呢,河内国还是京都啊,还是义昭生活多年的地方,信长公把他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孟昭德点了点头道,“好啊,这两个多月算是没有白教,你看问题透彻多了。你瞧瞧这封信吧。”说罢孟昭德又掏出一封信来,不过这有纸折,没有信封,估计是副本,上杉显景接过来打开,原来是明智光秀写给将军的效忠书,“明智光秀百拜将军殿下:近日听闻将军再次起兵讨伐叛逆,光秀心中不免担忧,前日兴义师,光秀曾奉劝将军,时机未到不可冒进,将军奈何一意孤行,光秀为保存实力,护幕府东山再起,于阪本城静待,并未出兵,请将军见谅。现信长对我深信不疑,将京都之事全数交付与我,我自待时机成熟,便宜行事,前信所述,将军若要社稷光复,需合天下三大利器,武田骑兵,上杉步卒,毛利水师,光秀惊闻信玄公身死,我等已痛失天下第一之骑兵,现在将军身居市野,正耳目孤陋之时,将军当抓住时机,先行与毛利联络,毛利一族,忠勇护主久矣,乃务必笼络之首,将军当谨慎为之,派可信之人亲往联络,以待时变。光秀字。”上杉显景读罢,倒抽了一口冷气,低声问道孟昭德,“这明智光秀原来一直心向将军啊,信长竟然还把他放在京都奉行的位置上,我明白了,信长故意让明智光秀看管将军,就是为了看光秀到底是真反还是假反。”
孟昭德听罢哈哈大笑,竹中半兵卫也捂嘴不止,上杉显景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忙挠了挠头,思来想去也不得其解,孟昭德见状,忙命他把信件还来,方才小声解释道,“光秀对将军有情义,是因为他本性如此,并非要反信长,这封信是假的,是我写的,我让人特意放到二条御所去的,如果我所料不错,信长之所以让义昭留在河内国,是因为现在信件的原本就在信长手里,好徒儿,后半段你猜对了,信长怀疑明智光秀了。”上杉显景听罢似懂非懂,大师父为何要离间明智光秀和信长呢,他怎么知道一定能成呢,不过此时的显景还小,而且对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这对主仆的个性,思维方式,还有关系都知之甚少,孟昭德一时还给他讲不明白,就没有赘言,而是接着说道,“我给秀吉的回信已经写好了,你听着,我念给你,你揣摩揣摩。”说罢从台案上拿起一张墨迹还没有干透的纸来,大声念道,“秀吉吾兄安好,弟孟昭德越后遥望百拜:羽柴家的萝卜名不虚传,很好吃,我一顿饭吃了三根,凉拌的和煮的,剩下三根,一根赏赐给了半兵卫,一根赏赐给了政文,一根赏赐给了惠隐院,他们都说好,感谢秀吉大人的母亲不辞辛苦,另外随信的疑难昭德有个办法,就是不知合不合信长公的心意。吾以为天下间此时还和信长公对抗的,只有石山本愿寺,武田家,和昭德所在的上杉家,本愿寺立信长公为佛敌,一生也不会罢战,武田家和清州同盟有父死之仇,比邻之恨,也必拼命到底,至于上杉家,谦信公乃天下闻名的豪杰忠义之士,早晚和美浓必有一战,吾以为原因有三,第一,武田信玄身死,谦信公发誓不再战甲信,如此省却了后方烦恼,他必全心上洛,第二,信长公罢黜将军,乃上佳之理由,谦信公一生标榜忠义,必会为将军撑腰,第三,加贺能登二国之乱久矣,各大名皆无力保全领土,一向一揆凶悍,多往越中等地蔓延,与其坐守防御,谦信公必在时机成熟之时出击,主动平定二国之乱,据为己有。此三理由,谦信公大军早晚要出越中,直插美浓。所以吾以为,与其让将军拉拢左右不定尚不知战或不战的毛利,不如让他投靠早晚要和织田一战的上杉,义昭目光短浅世人皆知,若是拉拢上杉可成,他必不再理会毛利,则信长公可无忧矣,且敌一国胜过敌两国也。请兄明鉴。盼复,孟昭德。”
念罢之后,孟昭德将信小心的吹干,放回桌上,看着上杉显景,上杉显景若有所思,过一会才哦了一声,手指点空中缓缓说道,“若是我们去争夺将军,一定会和信长开战,但是父上此时还没准备好,所以不宜这时候动作,可若是等一切就绪,说不定将军早就投靠毛利了,到时候起兵也对我们没有好处,说不定打下天下,都让毛利和将军分了,现在大师父抓住毛利还没有明确表态的机会,让秀吉说动信长把将军送到越后来,断绝将军和毛利的联系,我家既然早晚和信长一战,不如提前送过来,逼我父上仓促起兵,这样说不定对织田家还有好处!”孟昭德呵呵一笑,说道,“分析的头头是道,不错,我正是这么想的。”上杉显景皱了皱眉头,又想了一阵,方才小心的问道,“大师父,可是就算信长上当,真的把将军送来了,那将军一定逼着父上起兵,我家此时内乱未平,疲惫不堪,仓促起兵不是一定败于织田么,到时候说不定家国都不保了!”孟昭德哈哈大笑道,“一叶障目,不过你还小,大些了就明白了,你考虑事情要考虑周全,我问你,家中的反叛来自何方啊?”上杉显景小声答道,“一向一揆暴动。”孟昭德又问道,“一向一揆暴动是谁领头啊?”上杉显景答道,“本愿寺显如受武田信玄所托。”孟昭德这才解释道,“武田信玄死了,本愿寺独力对抗织田很吃力,这时候若我们接过将军来,有了起兵的名目,那么本愿寺还会对付我们么,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本愿寺知道咱们也开始攻打织田了,就一定会让越中越后的一向宗头目安抚流民,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越中越后的一向宗一揆众就能平定,这样咱们还是内乱不断,兵卒疲惫么?”上杉显景笑着道,“那就上下一心了,果然好计策,大师父,快实施吧,我都等不及了。”
孟昭德不慌不忙的摆了摆手,说明日就办,一抬头看外面,天色也不早了,就让上杉显景下课,可以回去休息了,上杉显景依依不舍的站起身来,告别几位师父,政文和政虎也起身告辞,拉着小徒弟三人一起走出了孟府。三人走后,半兵卫站起身来,走到孟昭德身边坐下,低声问道,“大人,此番设计将将军骗到本家,少主看不透,可信长还有谦信公不是好骗的,咱们这样在两大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很是危险啊。”孟昭德叹口气道,“势单力孤,我也没法子,将来争夺天下之主,羽柴秀吉是很有机会的,我瞒着他的只有挑拨光秀和信长关系这一件事,就是为了给他制造天下大变的机会,他这个人就是对信长太过忠诚,信长杀戮心重,视百姓如草芥,绝不是天下之主,可秀吉就是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将军若是能来越后,正好借着他平定一向一揆之乱,不过我料定三年之内谦信公不会发兵,他一定会积蓄力量等待和信长决一死战。到时候鱼死网破最好,若是不能,还有光秀这一步棋,光秀再不济,就只能等显景继位了。如此三步棋,我不相信一步都不中,只要有一步中了,天下必大乱,大乱则群雄并起,到时候就看秀吉的本事了!”半兵卫深知孟昭德的苦心,他在乱世中挣扎,力求为天下百姓择一明主,可惜家康懦弱(装的),信长骄横,上杉谦信生不逢时,羽柴秀吉尚且不成气候,这把将军想法子要到越后来,实在乃是孟昭德苦心所为,是为了最后自己不得不争夺天下所留的一手王牌之棋!
1569年(永禄十二年)10月29日,天下第一蠢材足利义昭下台了,原来武田信玄病逝之前,曾经授意属下秘不发丧,让信廉假扮自己,快速回师,真田幸隆为了此事更加真实,四处宣扬三方原大战的胜利结果,以此来掩盖武田信玄的死讯,近在咫尺的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当然瞒不过,却害苦了京都的将军殿下,他天真的以为三方原大胜,织田德川覆灭在即,自己重振朝纲的时候到了,好像当年的汉献帝一样,曹操到了洛阳来迎接自己,自己还激动的什么一样,最后才发现被劫持去了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织田信长比曹操狠毒多了,他料定将军知道信玄大胜之后会原形毕露,故意调走了明智光秀的京都军,强命细川藤孝对将军宣誓效忠,将二条御所和细川兵都交给将军指挥,把观音寺城的大军也全部调往美浓,可其实还留下了五千精锐在城内埋伏,自己则借口巡视领土去了越前,一切的一切,都让将军觉得,这是最好的机会了,若是这个时候不出兵再没有机会了,他的想法是立刻出兵,三日内攻下观音寺城(信长当时都用了十五天,孙子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五日内封锁所有出京的要道,然后联络筒井家,一起夹击伊贺的织田信雄。这样半个月就能拿下整个京畿,织田信长远在越前,若是调集军队,一定来不及的,大事就可成了。
越想越好的将军仓促起兵,一动才发现,自己除了本身的一千多人,细川藤孝的部队他一人都指挥不动,可是征讨檄文已经发了,没法子,他只能硬着头皮攻打京都,从二条御所出来,南面便是京都大道,东侧则是阪本城,打阪本城自己没有把握,信长把二条御所还给他之后,将军就移居了,现在阪本城已经给了明智光秀,自己可不敢去碰这个名将,可光秀好像对将军还有忠义一样,也不打义昭,将军这下更放心了,确定了路线,先打京都,再打观音寺。如此一来,可是千古臭棋,京都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事,可第一个给他们带来灾祸的竟然就是他们的将军殿下,足利氏最后仅存的一点民心丧失殆尽。得到消息的织田信长明白时机到了,立刻奔赴观音寺城(他还是没脱离那个喜欢独自行动的习惯,致命伤),点起城中的五千精兵,打起拯救京都的大旗,直扑足利义昭中军,一边攻打京都一边等待武田信玄的足利义昭最终等来了信长的部队,他明白,一切全完了,只能灰溜溜的返回了二条御所,命细川藤孝等出城投降织田家,织田信长将降书扣下,让藤孝也别回去了,此意就是和将军彻底决裂,万般无奈之下,义昭只得请求正亲町天皇出面讲和,信长没料到他还有这个面子,被他打了的天皇还为他求情,再三衡量之后,信长只好接受了义昭的书面保证不再忤逆后,同意罢兵,当日,包围二条城的织田军班师歧阜。
哪知议和只是足利义昭的缓兵之计,他盘算着挟三方原胜利之威的武田军很快就能杀到京都解放自己了,在消停了五日之后,他觉得这次武田信玄该来了(另有一说是为了隐瞒信玄的死讯,真田幸隆一直假借信玄的名义给将军回信,让将军耐心些,自己过几日就到),于10月15日再次起兵征讨信长,信长听说足利义昭再叛,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以为他第二次叛变怎么也要一年,没想到自己刚到岐阜,人家就主动送上门了,于是立刻起兵征讨!18日,连细川藤孝的支持都没得到就敢起兵的将军全面败退,居城二条御所陷落。29日,织田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地又攻陷了?岛城,把打仗不行跑的倒挺快,躲在里面的足利义昭揪了出来。恚怒无比的织田信长宣布废除了义昭的“征夷大将军”之位,把他流放到河内,当一介平民。许多有名望的人希望信长多加考虑,信长只好让他们再去找义昭,让他表态臣服,可是有骨气的将军大人竟然誓死不从。信长正好顺水推舟,宣布期限已过,现在再求情,自己也不答应了,至此,传了15代历时230多年的室町幕府正式灭亡,天下进入无主时代!
11月3日,孟昭德知道了这件事,他沉默了一阵之后,立刻召集徒儿和替他挑选的几位副师父到自己的宅邸议事,上杉显景坐在他的右侧,竹中半兵卫重治,山下政文,山下政虎坐在左侧,孟昭德首先说道,“现在将军被囚禁到了河内,你们以为如何?”半兵卫是家臣之首,平日负担少主的文字课程,于是答道,“将军没了,幕府也被废了,现在天下大势都是织田信长一个人说了算,很多有志之士,或者忠义之士一定看不过去,信长的对手又多了不少啊!”孟昭德听罢嗯了一声,转而问道上杉显景,“显景啊,你说说,竹中师父的话是什么意思。”上杉显景忙答道,“徒儿以为,竹中师父是提示我,父上对这件事情一定会很不满,一定会讨伐信长,大师父,您是不是要我向父上建议,出兵征讨。”孟昭德想了想说道,“显景不错,越发长进了,可是只说对一半,我问你,你父上出兵是一定的,那么你和你大哥谁更适合出阵呢?”显景答道,“大哥比我更知刀枪,若是护卫在父上身边,比我更适合。”言下之意,他就是个武夫,兵法布阵可不一定比得过自己。孟昭德听罢哈哈大笑道,“年轻人争强好胜是好的,可是你没听懂师父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父上必须要出兵了,可是在出兵之前,大势不明,信长不会主动和你父上开战,这时候还有机会,你应该做什么事情啊?”
上杉显景忙跪倒答道,“徒儿愚钝,不知,请大师父教我。”孟昭德忙让他起来,环视了一圈后,方才说道,“首要之务就是几件事,第一,你要写信或者亲自去春日山城见你父上,极力推荐你大哥上战场,记住,他年轻,上战场不一定能建立军功,所以你不必担心,他去战场是你推荐,更能显示你的心胸宽广,第二,你要拉拢家中的直江景纲大人,你别看他已经六十了,上下战马皆要人服侍,可是此人韬光养晦,深得军心,你若是得到了他的支持,就算不上战场,也胜过万千军功。第三么...你先说说,怎么拉拢直江大人啊?”上杉显景别看年方十四,可是他自幼生长在武士之家,深明奋发图强的道理,自从被上杉谦信收为养子之后,更是处处小心,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家督,没想到相越同盟杀出一个人质北条来,这个北条还深得上杉谦信喜爱,若是别的大名一定会对这个敌人之子心存防范,偏偏上杉谦信是古往今来第一豪气忠义之士,对谁都一视同仁,根本不在乎他是北条家的人,喜爱如常,这个比自己大一岁多的养子一来,自己就多了一位大哥,而且这个大哥偏偏得到北条纲成真传,又在甲斐待过数年,步战骑战都知道很多,自己无论如何是比不过的,只能苦读兵书,想在谋略上胜人一筹,现在又来了孟昭德,上杉显景早知道此人是乱世第一雄才,有他做自己师父,自己争夺家督之位就事半功倍,于是日日请安,时时问策,且读书更胜往常数倍,刻苦之劲头,孟昭德都佩服不已。
上杉显景想了想,迟疑道,“莫非他还想上战场,这些年父上都是让他统筹军需,总领家务,我是不是推荐他重掌兵权。”孟昭德摇摇头道,“若是如此,凭他的小心,你日后再和他交往就难了,因为你推荐他重掌兵权,你父上一定记在心里,日后你再和直江稍微亲近,你父上就一定会怀疑你,别忘了,你父上更喜欢你大哥,若是你父上怀疑你深了,一定会夺掉直江大人的兵权,说不定还会交给你大哥,这样你和景虎就高下立判了。”上杉显景恍然大悟,忙问昭德该怎么做,昭德笑了笑,一指山下政文说道,“你的武艺师父是政虎,你的历史师父就是政文,我不是教给你了么,还不请教。”上杉显景忙请教政文,山下政文赶紧施了一礼,小心答道,“直江大人年逾六十,正所谓知天命,古来稀,已经是考虑以后的事情的时候了,直江大人侍奉上杉两代人,可谓居功至伟,赚下了不少家业,所谓权势越高越谨慎,直江大人现在最苦恼的就是继承人问题,显景若是要想拉拢直江大人,不如拉拢他的继承人,让直江大人感到,只有支持你,自己一生攒下的家业才不会付之东流。”上杉显景想了想,又问道政文,“可是直江家的继承人并没有确定,老大人有一个女婿信纲,他久居父上的身边,我当如何?”政文想了想道,“景纲老大人无后,一定是这位信纲来继承直江家,可他现在当红,不需要你的助力也炙手可热,所以少主当另寻他法,不知道少主听过杨素的故事没有?”
上杉显景忙拜倒答道,“正要请教师父。”山下政文摆了摆手,让上杉显景起来,自己双手插入袖口,抬头看着天花板,闭着眼睛回忆起来,“隋朝时候有两个皇子,一个是太子杨勇,一个是晋王杨广,他俩都深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不过杨勇已经是太子,人心所向,晋王杨广想要扭转局势,就需要笼络皇帝身边的重臣,位列越国公的杨素,可是杨素已经是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人,晋王能给他的皇帝都能给,晋王不能给他的皇帝也能给,所以晋王就不好笼络他,最后晋王身边的一个谋士出计谋,指示一位大臣另设他法接近,这个大臣叫宇文述,他与杨素的弟弟杨约关系甚密,晋王就通过宇文述贿赂杨约,再由杨约说动杨素,从而搭上了杨素这条线,将这位重臣拉到了自己一边。”上杉显景听罢抚掌大笑,立刻对孟昭德说道,“大师父,我明白了,父上有两名侍臣帮他参议军政,一位是直江老大人的女婿,另一位是?口与三卫门兼丰大人的公子?口与六重光,他和信纲大人终日侍奉在父上身边,自然感情甚好,我可以通过他...”孟昭德欣慰的点了点头,但立刻又叹了口气道,“显景啊,你说得对,领悟的很快,可是你要知道,这些都是权术,是明哲保身或者争得利益所必须的东西,却并不是什么好学问,你将来要作为人主,确实需要这些巩固你的地位,可是师父希望你能泾渭分明,把这些看成小伎俩,真正去学那些仁德之术,要宽怀天下,为你治下的百姓谋福祉啊。”上杉显景听罢忙将双手顶在膝盖前,贴到地上,上身缓缓向前扑倒,行了一个工工整整的大礼,口中说道,“谨遵大师父的教导,他日显景有机会掌握家政,一定为百姓多做几件好事。”
孟昭德连连称赞甚好,让上杉显景赶快起来,接着说道,“?口与三卫门兼丰大人是上田长尾氏的老家臣,你虽然比起你大哥来少了许多外援,可是千万别忽视这些老家臣对你生父的敬仰,须知紧要关头,远水解不了近渴,你记住,谦信公最重视情义,你要是拉拢直江景纲大人,他势必怀疑,可是你要亲近?口家,他反而会欢喜,认为你对自己生父的旧臣还有感情在,等谦信公百年之后,他才能放心这些老臣子的待遇,你懂了么?”上杉显景点了点头,眨巴眨巴眼睛,计上心头,对孟昭德说道,“大师父,我明白了,显景明日就上书父上,说我将来想要回上田接任城主,替兄长镇守一方,希望父上能将?口家的谱代,我的哥哥辈?口重光大人引荐给我,三日一讲,给我讲讲上田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和用兵的要害。”孟昭德听罢赞许的摸了摸显景的头,缓缓说道,“孟昭德一生中第一次收徒弟,上天就对我不薄啊,显景,你绝对前途不可限量,我的儿子将来若是能有你的一半聪明就好了啊。”上杉显景嘿嘿笑道,“将来我若是当了家督,我让大师父的几个儿子都当大将,当我的家老,大师父,你当我越后的大老!”本以为说这话孟昭德会高兴,哪想到孟昭德突然板起脸来,小声说道,“将来的一切都是不定数,什么家督,大老,家老都是空谈,记住,以后人前人后这种话你对谁都不要说了,就是对为师也不许再说!”
上杉显景见孟昭德生气了,忙低声道歉,其实孟昭德刚刚二十九岁,上杉显景只比他小十五岁,做父子和做兄弟都说得过去,可上杉显景自幼不被父兄看好,过继给了谦信也不过享受了短暂的两三年好光景,谦信就因为他不似自己,武艺不行,而有意疏远,有了大哥景虎之后,这种情形更甚,上杉显景的心中是非常寂寞的,可自从孟昭德来了,他毫无私心,不但自己给上杉显景授课,更是将几个重臣都安排进来,各司其责,上杉显景对孟昭德执意要担当自己的师父已经非常感激,没料到他还如此用心,且平日里并非只授课,而是没事就把自己带在身边,给他讲各种故事,各种知识,还让他参赞孟家内部的会议,完全没有把这个小徒弟当外人,这让落寞的上杉显景深深的感激,真的就把孟昭德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孟昭德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短短几年的相处和学习,上杉显景竟然成了他最大的拥趸,一生都无条件的支持孟家,为孟昭德日后奠定天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昭德生气,自然板着脸,上杉显景见了,不由做了个鬼脸,拉着孟昭德的手说道,“大师父,你还说有第三条,是什么啊。”孟昭德又哪里会真的和小孩子生气,见他做个鬼脸,自己噗嗤就笑了,他摇摇头道,“是师父太凶了,好了好了,第三条啊,就是将军殿下了,他现在被信长公流放到河内做个庶民,你说这里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机会没有啊?”上杉显景毕竟还太小,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他还不懂,于是摇了摇头,孟昭德知道他不懂,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递给显景,让他读,显景接过信,朗声读道,“织田家长滨城城主羽柴秀吉谨拜孟昭德大人安好:大人前日来信已收到,获悉孟大人一切安好,秀吉不甚欣喜,随信送上大萝卜六根,是今年的,母亲自己种的,请孟大人尝尝鲜,”读到这,上杉显景抬起头来看着孟昭德,满脸疑惑的问道,“大师父,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这个秀吉一点文化都没有。”孟昭德笑笑道,“显景啊,有的人学富五车可一辈子只能替人写字糊口,有的人一个字不认识却天生懂得驭人和打仗,这位秀吉大人就是后一种啊,你不要小瞧他,接着念。”上杉显景只好接着念道,“大人你在上杉家好不好,他们对你好不好,你教一个小娃娃读书有什么意思,可惜主公还不原谅你,上次酒宴还说你清高,故作狂妄,我本来想说说好话,让主公和你家大人说一声,让你重归三河,可大人在气头上,我不敢,实在对不起孟大人你,另外足利义昭的安置已经定了,直属的忍者众监视他,不过我看主公还是不放心,他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正胜和我说,他手下的人得知义昭又和毛利的人暗自通信了,主公知道但是没阻止,因为想和毛利开战却没有借口,可是现在开战好不好,主公也不知道,正在为难,若是孟大人有更好的法子,也替秀吉想想,义昭总是个隐患,盼回信。”
读完之后,上杉显景将信交还给孟昭德,孟昭德笑笑道,“明白了吧,这位秀吉大人不简单啊,只有他还关心着义昭,天下此时还派忍者监视义昭的,除了信长就只有秀吉了,我问你,信上说的事情你怎么看,你要是处理,应该想个什么法子,”上杉显景想了想,然后迟疑的说道,“若是杀了他,那么二条御所陷落的时候就该杀,可信长公没这么做,徒儿以为这是不想天下人指责,可若是不杀,就一定要防止他再作乱,就该好好看起来,为什么不放到观音寺城或者岐阜城呢,河内国还是京都啊,还是义昭生活多年的地方,信长公把他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孟昭德点了点头道,“好啊,这两个多月算是没有白教,你看问题透彻多了。你瞧瞧这封信吧。”说罢孟昭德又掏出一封信来,不过这有纸折,没有信封,估计是副本,上杉显景接过来打开,原来是明智光秀写给将军的效忠书,“明智光秀百拜将军殿下:近日听闻将军再次起兵讨伐叛逆,光秀心中不免担忧,前日兴义师,光秀曾奉劝将军,时机未到不可冒进,将军奈何一意孤行,光秀为保存实力,护幕府东山再起,于阪本城静待,并未出兵,请将军见谅。现信长对我深信不疑,将京都之事全数交付与我,我自待时机成熟,便宜行事,前信所述,将军若要社稷光复,需合天下三大利器,武田骑兵,上杉步卒,毛利水师,光秀惊闻信玄公身死,我等已痛失天下第一之骑兵,现在将军身居市野,正耳目孤陋之时,将军当抓住时机,先行与毛利联络,毛利一族,忠勇护主久矣,乃务必笼络之首,将军当谨慎为之,派可信之人亲往联络,以待时变。光秀字。”上杉显景读罢,倒抽了一口冷气,低声问道孟昭德,“这明智光秀原来一直心向将军啊,信长竟然还把他放在京都奉行的位置上,我明白了,信长故意让明智光秀看管将军,就是为了看光秀到底是真反还是假反。”
孟昭德听罢哈哈大笑,竹中半兵卫也捂嘴不止,上杉显景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忙挠了挠头,思来想去也不得其解,孟昭德见状,忙命他把信件还来,方才小声解释道,“光秀对将军有情义,是因为他本性如此,并非要反信长,这封信是假的,是我写的,我让人特意放到二条御所去的,如果我所料不错,信长之所以让义昭留在河内国,是因为现在信件的原本就在信长手里,好徒儿,后半段你猜对了,信长怀疑明智光秀了。”上杉显景听罢似懂非懂,大师父为何要离间明智光秀和信长呢,他怎么知道一定能成呢,不过此时的显景还小,而且对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这对主仆的个性,思维方式,还有关系都知之甚少,孟昭德一时还给他讲不明白,就没有赘言,而是接着说道,“我给秀吉的回信已经写好了,你听着,我念给你,你揣摩揣摩。”说罢从台案上拿起一张墨迹还没有干透的纸来,大声念道,“秀吉吾兄安好,弟孟昭德越后遥望百拜:羽柴家的萝卜名不虚传,很好吃,我一顿饭吃了三根,凉拌的和煮的,剩下三根,一根赏赐给了半兵卫,一根赏赐给了政文,一根赏赐给了惠隐院,他们都说好,感谢秀吉大人的母亲不辞辛苦,另外随信的疑难昭德有个办法,就是不知合不合信长公的心意。吾以为天下间此时还和信长公对抗的,只有石山本愿寺,武田家,和昭德所在的上杉家,本愿寺立信长公为佛敌,一生也不会罢战,武田家和清州同盟有父死之仇,比邻之恨,也必拼命到底,至于上杉家,谦信公乃天下闻名的豪杰忠义之士,早晚和美浓必有一战,吾以为原因有三,第一,武田信玄身死,谦信公发誓不再战甲信,如此省却了后方烦恼,他必全心上洛,第二,信长公罢黜将军,乃上佳之理由,谦信公一生标榜忠义,必会为将军撑腰,第三,加贺能登二国之乱久矣,各大名皆无力保全领土,一向一揆凶悍,多往越中等地蔓延,与其坐守防御,谦信公必在时机成熟之时出击,主动平定二国之乱,据为己有。此三理由,谦信公大军早晚要出越中,直插美浓。所以吾以为,与其让将军拉拢左右不定尚不知战或不战的毛利,不如让他投靠早晚要和织田一战的上杉,义昭目光短浅世人皆知,若是拉拢上杉可成,他必不再理会毛利,则信长公可无忧矣,且敌一国胜过敌两国也。请兄明鉴。盼复,孟昭德。”
念罢之后,孟昭德将信小心的吹干,放回桌上,看着上杉显景,上杉显景若有所思,过一会才哦了一声,手指点空中缓缓说道,“若是我们去争夺将军,一定会和信长开战,但是父上此时还没准备好,所以不宜这时候动作,可若是等一切就绪,说不定将军早就投靠毛利了,到时候起兵也对我们没有好处,说不定打下天下,都让毛利和将军分了,现在大师父抓住毛利还没有明确表态的机会,让秀吉说动信长把将军送到越后来,断绝将军和毛利的联系,我家既然早晚和信长一战,不如提前送过来,逼我父上仓促起兵,这样说不定对织田家还有好处!”孟昭德呵呵一笑,说道,“分析的头头是道,不错,我正是这么想的。”上杉显景皱了皱眉头,又想了一阵,方才小心的问道,“大师父,可是就算信长上当,真的把将军送来了,那将军一定逼着父上起兵,我家此时内乱未平,疲惫不堪,仓促起兵不是一定败于织田么,到时候说不定家国都不保了!”孟昭德哈哈大笑道,“一叶障目,不过你还小,大些了就明白了,你考虑事情要考虑周全,我问你,家中的反叛来自何方啊?”上杉显景小声答道,“一向一揆暴动。”孟昭德又问道,“一向一揆暴动是谁领头啊?”上杉显景答道,“本愿寺显如受武田信玄所托。”孟昭德这才解释道,“武田信玄死了,本愿寺独力对抗织田很吃力,这时候若我们接过将军来,有了起兵的名目,那么本愿寺还会对付我们么,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本愿寺知道咱们也开始攻打织田了,就一定会让越中越后的一向宗头目安抚流民,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越中越后的一向宗一揆众就能平定,这样咱们还是内乱不断,兵卒疲惫么?”上杉显景笑着道,“那就上下一心了,果然好计策,大师父,快实施吧,我都等不及了。”
孟昭德不慌不忙的摆了摆手,说明日就办,一抬头看外面,天色也不早了,就让上杉显景下课,可以回去休息了,上杉显景依依不舍的站起身来,告别几位师父,政文和政虎也起身告辞,拉着小徒弟三人一起走出了孟府。三人走后,半兵卫站起身来,走到孟昭德身边坐下,低声问道,“大人,此番设计将将军骗到本家,少主看不透,可信长还有谦信公不是好骗的,咱们这样在两大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很是危险啊。”孟昭德叹口气道,“势单力孤,我也没法子,将来争夺天下之主,羽柴秀吉是很有机会的,我瞒着他的只有挑拨光秀和信长关系这一件事,就是为了给他制造天下大变的机会,他这个人就是对信长太过忠诚,信长杀戮心重,视百姓如草芥,绝不是天下之主,可秀吉就是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将军若是能来越后,正好借着他平定一向一揆之乱,不过我料定三年之内谦信公不会发兵,他一定会积蓄力量等待和信长决一死战。到时候鱼死网破最好,若是不能,还有光秀这一步棋,光秀再不济,就只能等显景继位了。如此三步棋,我不相信一步都不中,只要有一步中了,天下必大乱,大乱则群雄并起,到时候就看秀吉的本事了!”半兵卫深知孟昭德的苦心,他在乱世中挣扎,力求为天下百姓择一明主,可惜家康懦弱(装的),信长骄横,上杉谦信生不逢时,羽柴秀吉尚且不成气候,这把将军想法子要到越后来,实在乃是孟昭德苦心所为,是为了最后自己不得不争夺天下所留的一手王牌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