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回 英雄高卧树摇篮 脑海绘图花石口
列位看官:咱们接着第十九回书往下说,且说那关羽飞动脚步,不消半个时辰,已经来到了花石口外的乌木林。前几天来这儿的时候,关羽跟着的是一支队伍,今儿呢,却只有独自一人。猫头鹰在大树稍叫着,它也觉得有些奇怪。从它孤寂凄冷的叫声中,关羽知道银章村的那伙人也没有来。这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俗话说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按说抓这么厉害的强盗人多点儿还是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可是关羽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强盗静悄悄地躲在暗处,抓贼人明火执仗地站在明处,强盗知我而我不知强盗,一举一动尽在人家掌控之中,这本身已经丧失了一个“对敌优势”,再加上两个村的两班人马,是高矮胖瘦,长短不一;聪明愚笨,良莠不齐。这些人纯属义务出马,因此各唱各的心曲。你积极踊跃,他推诿扯皮,你勇往直前,他观东望西。这么一伙乌合之众,造一造声势、唬一唬人还可以,若真的想逮强盗,那可不中用了。夜色茫茫,山风阵阵,关羽走着想着,想着走着,催动脚步进了乌木林。远处狼嚎,近处蛙鸣,伴着黑树叶的哗哗絮语,这才是自然的、原生态的夜呢。而前几天,这本来的夜却被好心的捉贼人惊扰了,搅乱了。关羽生怕打破这份夜的宁静,于是轻手轻脚在乌木林中走着。夜色很浓,加上黑漆漆的黑树,进了林子就像掉进了墨汁瓶。关羽不愿点着火炬照明,只凭借他的眼睛特有的夜视能力,勉强摸索着前进。地面和树枝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出来觅食或寻偶,它们发现关羽后急忙躲藏隐蔽,可是很快意识到他并不带来危险,所以又跑出来继续刚才的活动。一只专门以黑树嫩叶为食的小猴娃惊恐中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关羽的肩膀上。关羽对它说了声“抱歉”,就把它抛到树枝上去了。老母猴目睹了这一切,感动地嘘嘘叫着,向关羽致谢。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在乌木林中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他不声不响,鸟兽不惊,十分和谐地融入乌木林的自然环境之中。古往今来,都道那关羽是个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大英雄出场好像应该是呼雷划闪、山摇地动,哪能像他这般温文尔雅、柔肠儒风呢?然而真实的关羽却偏偏如此。这可能会让一些程式化、脸谱化、教条化描述和刻画关羽的人大跌眼镜。这是闲话,咱们按下不表,言归正传。那么看官要问:天也不早了,那关羽不忙着缉盗,却在乌木林中兀自盘桓,他想干什么啊?嗨,他想睡觉啊,他想找到那株黑树王然后和它一起睡觉。黑树王在哪里?就在乌木林的正当中。三天前的傍晚,当冯铁汉师傅率领的捉贼军到达花石口的时候,关羽就发现了这株黑树王——它其实是乌木林中最高、最粗的一颗黑树。自然界中,大者为强,壮者为王,正因如此,关羽才给它叫了这个名儿。到目前为止,除了关羽,还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它是黑树王呢。当时,关羽上到一个石崖上勘察花石口周围的地形地貌,居高临下,鸟瞰乌木林,他发现乌木林中有一株树木卓然向天,高过了所有的黑树树梢,像鹤立鸡群那样挺拔在跌宕起伏的林海之中。他在心中说道:“高且壮,堪称王。它是这片黑树的王!”就这样,黑树王诞生了。今晚关羽要找的就是它,因为他对它已经有了那天的“一见钟情”。
列位看官,前面曾说过,这总面积多达一千余亩的乌木林本是人间错误造就的奇迹:它的繁荣茂盛,完全来自于周边老百姓对它的迷信和诅咒,认为它是不祥之木,所以没人打它的主意。其实它一没毒,二没蛊,是十分正常的一种乔木,只因浑身漆黑而蒙受千古“不白之冤”!常听有人抱怨自己这辈子“冤得很”,若与这黑树一比,大概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冤了。这是笑话,咱们现在书入正题。话说关羽在黑暗中找寻黑树王,他知道黑树王在哪里吗?知道。因为那天他已记住了它的大概方位。乌木林就这么大一片,关羽不会找不到的。然而要找见它,也不是咱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你想,那乌木林平时根本无人进出,连放牛的放羊的也不进去,所以它好似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随意生长,小树簇拥着大树,活树相伴着死树,天上枝连枝,地下根结根。树与树之间,窄的地方过得去老鼠过不去兔子,宽的地方过得去人过不去马。进了林子,不管朝任何方向走,直线走不了十米远。因为树木杂乱茂密,你走直线就走到树上去了。所以必须绕着转着拐着才能往前走。可是这一绕一转一拐往往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人们说,在乌木林中走路,弄对方向不容易,弄错方向最简单。有时候走着走着,又走回原来的地方了。这都说的是白天。像今儿这么黑的夜晚,走对个方向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好个关羽,只见他七绕八转三十六拐,就来到了那株黑树王底下。黑树王的树干五六个汉子拉起手也合抱不住,树身相当于现在的十几层楼高。它至少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两千年以上,现如今依然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黑树王四周树木稀疏,地上长着浓密的青草,关羽卸下背篓,取出来镰刀,咯咯咯割了一大堆青草 ,然后用绳子捆成捆。他把绳子一头拴在自己的腰带上,把镰刀也别在腰里,然后开始爬树。好在大树干上长满了树枝子,它们就像梯子的格子,关羽脚蹬手抓,一点一点往高处走。遇到枝叶浓密的地方,必须抽出镰刀削出一条通道。爬着爬着,关羽感到整个乌木林都在他的脚下了。他朝四周望了望,又看了看黑树王,决定继续往树上爬。在距离树尖七、八米的地方,他停在紧靠黑树王主干的一个大树杈上,折了一些树枝,架在树杈之间用绳子绑紧捆实。
看官要问:黑更半夜的,关羽他这是干什么呀?嗨,他这是……哦,您往下听就明白了——他绑好树枝之后,就把刚才割的青草吊了上来,一层层铺在树枝上,这时候,一张舒适柔软的大树卧铺就出现在眼前了!关羽把大绳拴在树杈上,做成一条溜索,他顺着溜索轻松地来到地面,背着背篓又上到树上。他舒舒服服地往大树卧铺上一趟,看了一眼天上的星光,就闭住丹凤眼呼呼的睡去了。黑树王在风中悠悠的晃动树干,像是给关羽的摇床催眠……
列位看官,我们说关羽不是前来擒盗的吗,却为何到了这儿啥事儿也不干,先去找那黑树王,找着之后就忙着鼓捣卧铺,弄好卧铺二话不说就闭眼睡觉。小伙子是不是这几天熬夜给困坏了?不是。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关羽今晚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在黑树王上面建立一个据点,这个据点非常隐蔽,据点里的人能够发现别人,但别人却发现不了他。现在,任务业已圆满完成,您说不让他睡觉又让他做啥呢?话说关羽躺在那婴儿摇床般的大树卧铺上甜甜地睡去,山风轻轻地吹,黑树轻轻地摇,都想让我们的英雄好好睡觉。关羽这一觉也确实睡得很好,他一觉睡到了次日黎明才睁眼醒来。虽然他料到强盗今儿早上不会现身花石口,但为防万一,他还是又往上上了两个树杈,双目扫视着花石口和乌木林附近的大路。稀稀拉拉的行人把太阳公公也吵醒了,他在山尖上露出了半个红脸。新的一天开始了。关羽悄悄走出乌木林,看看路上没有行人,就迅速在小河里洗了把脸,还给羊皮袋里装满了甘甜的山泉水。他回到大树卧铺用早餐,他的早餐不复杂,一种主食:饼子;一道菜肴:腌萝卜;还有一份饮料:山泉水。吃饱喝足,关羽仰面朝天躺在松软的大树卧铺上,眯着丹凤眼开始研究。因为今儿上午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研究”。研究什么?研究这几天了解到的情况、线索呀。
列位看官:在开始“研究”之前,关羽轻声地念出了几句话,他念道:“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不是想不到,而是不知道。要想做得到,首先要想到;要想想得到,首先要知道。”这是《白石韬略》中的一段,关羽已经将它熟记于心。当然,这已经不是书中的原话,而是经过本书作者的翻译了。这几句话说得多好啊,就好像是针对花石口劫案说的一样。花石口大盗为什么没有抓住?因为人们想不出来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他。为什么想不出来?因为谁也不了解强盗是什么样面目的人、他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既然对他一无所知,那怎么会将他擒获呢?除非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情况侥幸出现,然而这个侥幸情况却没有出现。关羽认为,要捉贼,先知贼,不知贼,难捉贼。这个强盗是个什么样呢?关羽开始在脑子里为他“画影图形”。一画他的相貌:身高两米,体重两百公斤,头大脖短,膀阔腰圆,声若洪钟,眼若鼓环,平时不爱穿鞋,外号赤脚大仙,脚板很大,但是走路喜欢翘着脚尖——他是个大力士级别的人物,轻易能把几百斤的重物扔得很远。二画他的性格:狡猾诡秘,小心谨慎,行动果断,说来就来,说窜就窜,富有反侦破、反抓捕经验。他不修边幅,性情放荡,但心还不太黑,人还不太坏——因为他抢劫多次,却从来没有伤害过人身。
列位看官,关羽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强盗的三维立体图像。图像图像,它到底与真人像不像呢?谁也不知道。因为这只有让事实来说话。有了强盗的图像,下一个问题就是要研究他的来龙去脉了。关羽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分析:强盗有可能隐匿在花石口以北、乌木林东北方向的山崖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强盗总在花石口外的乌木林边上肇事,而且抢夺东西之后,迅速跑进乌木林中撤退,说明他不在花石口内的山谷中,要在的话,他就不必跑到关外来下手了。再说,花石口外,只有北面是一片山势复杂的石崖群,山体巍峨,危岩高耸,林木横生,云遮雾绕,常年笼罩着一种诡异而恐怖的气氛,平时除了少数采药人,一般人都不敢光顾那里。而这正好是强盗求之不得的理想根据地。前两天关羽曾怀疑强盗是在乌木林中栖身,后来他仔细查看了他留下的脚印,又到乌木林中探视了一番,最后他推翻了这个观点。为啥?因为乌木林虽然人迹罕至,荒僻而隐秘,但毕竟只有千亩之大,四周或是大路,或是山沿,在这个孤岛似的地方,最容易被人发现和围困。很可能这个强盗只是实施抢劫时才利用一下乌木林,然后就遁到石崖群里去了。支撑这个观点的最有力的佐证,是乌木林中根本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垃圾和生活痕迹。试想,强盗抢了那么多的吃食和器物,他不可能连竹篮、瓦罐和扁担一点不留地吃下肚吧?即使他把这些没用的包装物也吃干吞净了,那他经过消化后总要把它们再排除体外吧?用不文雅的话说,他总要拉屎尿尿上厕所吧。而乌木林中,除了长羽毛的鸟类和四条腿的野兽的粪便,找不到两条腿动物的排泄物。即使是行路人,也不敢进入乌木林中大小便,因为有一种恐怖的说法是:若在乌木林中方便的话,那么撒的尿是黑尿、拉的屎是黑屎!
列位看官:又经过一番研究,关羽的脑海里又勾勒出第二幅图像:它的名称叫“强盗行动路线图”。这幅路线图所描绘的情况如下:强盗鬼鬼祟祟地出了石崖群,从乌木林的东北角进入林中。他沿着乌木林的边缘行走,因为边缘地带黑树稀疏,方便通行。接着,他来到乌木林的南边埋伏待机,因为这里紧靠大路,方便下手。抢到财物之后,他又进入乌木林由原路返回。这幅路线图准确不准确呢?百分之九十的准确。为啥?因为除了这个路线图,强盗无路可走、无物可劫、无利可图。关羽前天还到乌木林的东北角细细查过,当时就发现林边有一处地方的草比较扁平,这是被人或野兽经常踩踏的结果。而这处地方正好对着石崖群的一个豁口。
列位看官,关羽脑海里有了这两幅图,那花石口大劫案的轮廓,也就渐渐明晰起来了。说到这里,本书作者想加几句评论——评书评书,要夹叙夹议,连说带评,才有意趣嘛。俺想评论的是人的能力。什么叫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就叫能力。每一个人,都是为问题而生、为问题而活的。人生之意义,就是解决问题。解决自个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解决家庭的问题,解决单位的问题,再放大点儿说,还要解决国家的问题、民族的问题,甚至是世界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拟或是星系的问题、宇宙的问题呢!因为人不是孤独生活的,而是生活在立体的网络中,你会影响到能影响到你的一切。大气臭氧层的损坏和的气候变暖、北极冰川的销蚀和南极雪盖的融化,地球动植物的的灭绝和灭绝步伐的日益提速——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即使你不需要为北极熊将来的灭绝承担责任,但是这个冰雪王国霸主的撒手人寰也必定影响到你。嗨,这话说着说着就走远了,那咱们赶快拉回来说吧——还说刚才的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会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实际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要正确的分析问题,还必须透彻的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这是关键的关键。否则,就会一路错误下去,造成最终结果的失败。看官要问:你发的这一通议论,与本评书又有什么关系呢?看官问得好!本书作者此番议论,是为了说明关羽的确是个非常有能力的杰出人才。您看,他躺在黑树王上把丹凤眼这么一眯,就分析出强盗的基本情况来了,就好像他亲眼见过的一样。虽然这些分析结果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拿出这个成果已相当难能可贵了。依据这个分析判断,关羽就可以制定出他的擒盗计划,那还不等于盗贼已经落网了吗?至多是个时间问题了。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正躺在大树卧铺对这两幅图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迅速朝四面八方瞭望了一遍,看到并没有什么异常,便从竹篓里取出装着面饼和咸菜的布袋放在卧铺上,然后背着竹篓从黑树王上溜了下来。落地之后,他顺手折了一根带叶的树枝,把大树周围他走路的痕迹仔细清理了一下,让人看不出有人访问过这株黑树王。而昨晚割过青草的痕迹不好掩盖,关羽就让它留在那里一点儿也不加掩盖,好给人一个有割草人来过此地的真实景象。《白石韬略》上说:无法掩饰,便不掩饰。若要掩饰,等于揭示。关羽心领其意,现在在这里倒把它用上了。做好这一切,关羽迅即闪身离开黑树王,然后穿过乌木林,来到晋糕张那天指认的劫案发生处。关羽前后探望,发现此刻大路上没人行走,于是急忙卸下竹背篓,将昨天从铁匠铺背来的细炉灰均匀地洒在这一段大路上,特别在发现了强盗脚印的乌木林边沿多洒了几把。为何要在路面上撒炉灰?关羽有关羽的用意,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强盗再来路上劫物,他的脚上就一定会粘上铁匠炉的细灰。这可不是一般的炉灰,它饱含着肉眼看不见的铁分子,实际上它的每颗细微的粉末都是煤炭和铁渣烧结成的。关羽只需用一块黑石头在他的脚板或鞋底上一蹭,就能把粘在上面的细炉灰吸附到黑石头上来,因为这块黑石头是一块磁石,只要是铁或铁成分含量较高的东西,都逃脱不了它强大的磁力。
列位看官:关羽刚把炉灰洒完,就看见花石口那边出现了几个行人。于是他扭转身,朝着常平村方向快步走去。关羽腿长脚大步伐快,也就半个时辰光景,他就到了铁匠铺。先给冯师傅简单汇报了情况,然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奶奶和娘见他回来,亲切地问长问短。关羽一一回答,却只字未提他独身一人擒盗贼的事儿。关羽跟娘要了些蜂蜜、细线,还要了一把香喷喷的芝麻盐,奶奶给他包了几张刚烙下的面饼。他则把自己平时玩的一串铜铃铛找出来了。关羽把这些东西都打点好,然后带上它们就出了家门。出门后他没有直接往村外走,而是绕了一条小巷才出村,为的是不让家人看见他要去花石口。
有诗云:
半夜打铁响丁当,打虎还得好儿郎。
天下智勇谁双全?千古一人关云长。
欲知关羽此去花石口能否拿住盗贼,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在乌木林中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他不声不响,鸟兽不惊,十分和谐地融入乌木林的自然环境之中。古往今来,都道那关羽是个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大英雄出场好像应该是呼雷划闪、山摇地动,哪能像他这般温文尔雅、柔肠儒风呢?然而真实的关羽却偏偏如此。这可能会让一些程式化、脸谱化、教条化描述和刻画关羽的人大跌眼镜。这是闲话,咱们按下不表,言归正传。那么看官要问:天也不早了,那关羽不忙着缉盗,却在乌木林中兀自盘桓,他想干什么啊?嗨,他想睡觉啊,他想找到那株黑树王然后和它一起睡觉。黑树王在哪里?就在乌木林的正当中。三天前的傍晚,当冯铁汉师傅率领的捉贼军到达花石口的时候,关羽就发现了这株黑树王——它其实是乌木林中最高、最粗的一颗黑树。自然界中,大者为强,壮者为王,正因如此,关羽才给它叫了这个名儿。到目前为止,除了关羽,还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它是黑树王呢。当时,关羽上到一个石崖上勘察花石口周围的地形地貌,居高临下,鸟瞰乌木林,他发现乌木林中有一株树木卓然向天,高过了所有的黑树树梢,像鹤立鸡群那样挺拔在跌宕起伏的林海之中。他在心中说道:“高且壮,堪称王。它是这片黑树的王!”就这样,黑树王诞生了。今晚关羽要找的就是它,因为他对它已经有了那天的“一见钟情”。
列位看官,前面曾说过,这总面积多达一千余亩的乌木林本是人间错误造就的奇迹:它的繁荣茂盛,完全来自于周边老百姓对它的迷信和诅咒,认为它是不祥之木,所以没人打它的主意。其实它一没毒,二没蛊,是十分正常的一种乔木,只因浑身漆黑而蒙受千古“不白之冤”!常听有人抱怨自己这辈子“冤得很”,若与这黑树一比,大概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冤了。这是笑话,咱们现在书入正题。话说关羽在黑暗中找寻黑树王,他知道黑树王在哪里吗?知道。因为那天他已记住了它的大概方位。乌木林就这么大一片,关羽不会找不到的。然而要找见它,也不是咱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你想,那乌木林平时根本无人进出,连放牛的放羊的也不进去,所以它好似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随意生长,小树簇拥着大树,活树相伴着死树,天上枝连枝,地下根结根。树与树之间,窄的地方过得去老鼠过不去兔子,宽的地方过得去人过不去马。进了林子,不管朝任何方向走,直线走不了十米远。因为树木杂乱茂密,你走直线就走到树上去了。所以必须绕着转着拐着才能往前走。可是这一绕一转一拐往往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人们说,在乌木林中走路,弄对方向不容易,弄错方向最简单。有时候走着走着,又走回原来的地方了。这都说的是白天。像今儿这么黑的夜晚,走对个方向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好个关羽,只见他七绕八转三十六拐,就来到了那株黑树王底下。黑树王的树干五六个汉子拉起手也合抱不住,树身相当于现在的十几层楼高。它至少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两千年以上,现如今依然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黑树王四周树木稀疏,地上长着浓密的青草,关羽卸下背篓,取出来镰刀,咯咯咯割了一大堆青草 ,然后用绳子捆成捆。他把绳子一头拴在自己的腰带上,把镰刀也别在腰里,然后开始爬树。好在大树干上长满了树枝子,它们就像梯子的格子,关羽脚蹬手抓,一点一点往高处走。遇到枝叶浓密的地方,必须抽出镰刀削出一条通道。爬着爬着,关羽感到整个乌木林都在他的脚下了。他朝四周望了望,又看了看黑树王,决定继续往树上爬。在距离树尖七、八米的地方,他停在紧靠黑树王主干的一个大树杈上,折了一些树枝,架在树杈之间用绳子绑紧捆实。
看官要问:黑更半夜的,关羽他这是干什么呀?嗨,他这是……哦,您往下听就明白了——他绑好树枝之后,就把刚才割的青草吊了上来,一层层铺在树枝上,这时候,一张舒适柔软的大树卧铺就出现在眼前了!关羽把大绳拴在树杈上,做成一条溜索,他顺着溜索轻松地来到地面,背着背篓又上到树上。他舒舒服服地往大树卧铺上一趟,看了一眼天上的星光,就闭住丹凤眼呼呼的睡去了。黑树王在风中悠悠的晃动树干,像是给关羽的摇床催眠……
列位看官,我们说关羽不是前来擒盗的吗,却为何到了这儿啥事儿也不干,先去找那黑树王,找着之后就忙着鼓捣卧铺,弄好卧铺二话不说就闭眼睡觉。小伙子是不是这几天熬夜给困坏了?不是。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关羽今晚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在黑树王上面建立一个据点,这个据点非常隐蔽,据点里的人能够发现别人,但别人却发现不了他。现在,任务业已圆满完成,您说不让他睡觉又让他做啥呢?话说关羽躺在那婴儿摇床般的大树卧铺上甜甜地睡去,山风轻轻地吹,黑树轻轻地摇,都想让我们的英雄好好睡觉。关羽这一觉也确实睡得很好,他一觉睡到了次日黎明才睁眼醒来。虽然他料到强盗今儿早上不会现身花石口,但为防万一,他还是又往上上了两个树杈,双目扫视着花石口和乌木林附近的大路。稀稀拉拉的行人把太阳公公也吵醒了,他在山尖上露出了半个红脸。新的一天开始了。关羽悄悄走出乌木林,看看路上没有行人,就迅速在小河里洗了把脸,还给羊皮袋里装满了甘甜的山泉水。他回到大树卧铺用早餐,他的早餐不复杂,一种主食:饼子;一道菜肴:腌萝卜;还有一份饮料:山泉水。吃饱喝足,关羽仰面朝天躺在松软的大树卧铺上,眯着丹凤眼开始研究。因为今儿上午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研究”。研究什么?研究这几天了解到的情况、线索呀。
列位看官:在开始“研究”之前,关羽轻声地念出了几句话,他念道:“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不是想不到,而是不知道。要想做得到,首先要想到;要想想得到,首先要知道。”这是《白石韬略》中的一段,关羽已经将它熟记于心。当然,这已经不是书中的原话,而是经过本书作者的翻译了。这几句话说得多好啊,就好像是针对花石口劫案说的一样。花石口大盗为什么没有抓住?因为人们想不出来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他。为什么想不出来?因为谁也不了解强盗是什么样面目的人、他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既然对他一无所知,那怎么会将他擒获呢?除非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情况侥幸出现,然而这个侥幸情况却没有出现。关羽认为,要捉贼,先知贼,不知贼,难捉贼。这个强盗是个什么样呢?关羽开始在脑子里为他“画影图形”。一画他的相貌:身高两米,体重两百公斤,头大脖短,膀阔腰圆,声若洪钟,眼若鼓环,平时不爱穿鞋,外号赤脚大仙,脚板很大,但是走路喜欢翘着脚尖——他是个大力士级别的人物,轻易能把几百斤的重物扔得很远。二画他的性格:狡猾诡秘,小心谨慎,行动果断,说来就来,说窜就窜,富有反侦破、反抓捕经验。他不修边幅,性情放荡,但心还不太黑,人还不太坏——因为他抢劫多次,却从来没有伤害过人身。
列位看官,关羽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强盗的三维立体图像。图像图像,它到底与真人像不像呢?谁也不知道。因为这只有让事实来说话。有了强盗的图像,下一个问题就是要研究他的来龙去脉了。关羽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分析:强盗有可能隐匿在花石口以北、乌木林东北方向的山崖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强盗总在花石口外的乌木林边上肇事,而且抢夺东西之后,迅速跑进乌木林中撤退,说明他不在花石口内的山谷中,要在的话,他就不必跑到关外来下手了。再说,花石口外,只有北面是一片山势复杂的石崖群,山体巍峨,危岩高耸,林木横生,云遮雾绕,常年笼罩着一种诡异而恐怖的气氛,平时除了少数采药人,一般人都不敢光顾那里。而这正好是强盗求之不得的理想根据地。前两天关羽曾怀疑强盗是在乌木林中栖身,后来他仔细查看了他留下的脚印,又到乌木林中探视了一番,最后他推翻了这个观点。为啥?因为乌木林虽然人迹罕至,荒僻而隐秘,但毕竟只有千亩之大,四周或是大路,或是山沿,在这个孤岛似的地方,最容易被人发现和围困。很可能这个强盗只是实施抢劫时才利用一下乌木林,然后就遁到石崖群里去了。支撑这个观点的最有力的佐证,是乌木林中根本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垃圾和生活痕迹。试想,强盗抢了那么多的吃食和器物,他不可能连竹篮、瓦罐和扁担一点不留地吃下肚吧?即使他把这些没用的包装物也吃干吞净了,那他经过消化后总要把它们再排除体外吧?用不文雅的话说,他总要拉屎尿尿上厕所吧。而乌木林中,除了长羽毛的鸟类和四条腿的野兽的粪便,找不到两条腿动物的排泄物。即使是行路人,也不敢进入乌木林中大小便,因为有一种恐怖的说法是:若在乌木林中方便的话,那么撒的尿是黑尿、拉的屎是黑屎!
列位看官:又经过一番研究,关羽的脑海里又勾勒出第二幅图像:它的名称叫“强盗行动路线图”。这幅路线图所描绘的情况如下:强盗鬼鬼祟祟地出了石崖群,从乌木林的东北角进入林中。他沿着乌木林的边缘行走,因为边缘地带黑树稀疏,方便通行。接着,他来到乌木林的南边埋伏待机,因为这里紧靠大路,方便下手。抢到财物之后,他又进入乌木林由原路返回。这幅路线图准确不准确呢?百分之九十的准确。为啥?因为除了这个路线图,强盗无路可走、无物可劫、无利可图。关羽前天还到乌木林的东北角细细查过,当时就发现林边有一处地方的草比较扁平,这是被人或野兽经常踩踏的结果。而这处地方正好对着石崖群的一个豁口。
列位看官,关羽脑海里有了这两幅图,那花石口大劫案的轮廓,也就渐渐明晰起来了。说到这里,本书作者想加几句评论——评书评书,要夹叙夹议,连说带评,才有意趣嘛。俺想评论的是人的能力。什么叫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就叫能力。每一个人,都是为问题而生、为问题而活的。人生之意义,就是解决问题。解决自个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解决家庭的问题,解决单位的问题,再放大点儿说,还要解决国家的问题、民族的问题,甚至是世界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拟或是星系的问题、宇宙的问题呢!因为人不是孤独生活的,而是生活在立体的网络中,你会影响到能影响到你的一切。大气臭氧层的损坏和的气候变暖、北极冰川的销蚀和南极雪盖的融化,地球动植物的的灭绝和灭绝步伐的日益提速——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即使你不需要为北极熊将来的灭绝承担责任,但是这个冰雪王国霸主的撒手人寰也必定影响到你。嗨,这话说着说着就走远了,那咱们赶快拉回来说吧——还说刚才的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会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实际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要正确的分析问题,还必须透彻的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这是关键的关键。否则,就会一路错误下去,造成最终结果的失败。看官要问:你发的这一通议论,与本评书又有什么关系呢?看官问得好!本书作者此番议论,是为了说明关羽的确是个非常有能力的杰出人才。您看,他躺在黑树王上把丹凤眼这么一眯,就分析出强盗的基本情况来了,就好像他亲眼见过的一样。虽然这些分析结果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拿出这个成果已相当难能可贵了。依据这个分析判断,关羽就可以制定出他的擒盗计划,那还不等于盗贼已经落网了吗?至多是个时间问题了。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正躺在大树卧铺对这两幅图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迅速朝四面八方瞭望了一遍,看到并没有什么异常,便从竹篓里取出装着面饼和咸菜的布袋放在卧铺上,然后背着竹篓从黑树王上溜了下来。落地之后,他顺手折了一根带叶的树枝,把大树周围他走路的痕迹仔细清理了一下,让人看不出有人访问过这株黑树王。而昨晚割过青草的痕迹不好掩盖,关羽就让它留在那里一点儿也不加掩盖,好给人一个有割草人来过此地的真实景象。《白石韬略》上说:无法掩饰,便不掩饰。若要掩饰,等于揭示。关羽心领其意,现在在这里倒把它用上了。做好这一切,关羽迅即闪身离开黑树王,然后穿过乌木林,来到晋糕张那天指认的劫案发生处。关羽前后探望,发现此刻大路上没人行走,于是急忙卸下竹背篓,将昨天从铁匠铺背来的细炉灰均匀地洒在这一段大路上,特别在发现了强盗脚印的乌木林边沿多洒了几把。为何要在路面上撒炉灰?关羽有关羽的用意,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强盗再来路上劫物,他的脚上就一定会粘上铁匠炉的细灰。这可不是一般的炉灰,它饱含着肉眼看不见的铁分子,实际上它的每颗细微的粉末都是煤炭和铁渣烧结成的。关羽只需用一块黑石头在他的脚板或鞋底上一蹭,就能把粘在上面的细炉灰吸附到黑石头上来,因为这块黑石头是一块磁石,只要是铁或铁成分含量较高的东西,都逃脱不了它强大的磁力。
列位看官:关羽刚把炉灰洒完,就看见花石口那边出现了几个行人。于是他扭转身,朝着常平村方向快步走去。关羽腿长脚大步伐快,也就半个时辰光景,他就到了铁匠铺。先给冯师傅简单汇报了情况,然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奶奶和娘见他回来,亲切地问长问短。关羽一一回答,却只字未提他独身一人擒盗贼的事儿。关羽跟娘要了些蜂蜜、细线,还要了一把香喷喷的芝麻盐,奶奶给他包了几张刚烙下的面饼。他则把自己平时玩的一串铜铃铛找出来了。关羽把这些东西都打点好,然后带上它们就出了家门。出门后他没有直接往村外走,而是绕了一条小巷才出村,为的是不让家人看见他要去花石口。
有诗云:
半夜打铁响丁当,打虎还得好儿郎。
天下智勇谁双全?千古一人关云长。
欲知关羽此去花石口能否拿住盗贼,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