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智勇帅男关云长

正文 第十七回 北斗石上练神功 麻纸垫上铸铁拳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了关羽乱石滩开辟练武场之事,这回书咱们还要接着往下讲。世人皆知关羽关老爷武功盖世、天下无双,他坐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刀,丹凤眼一睁,卧蚕眉一竖,身动若雷霆,刀快如闪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那可等于是探囊取物啊。翻开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您就明白后世人为何要把关羽尊为武圣的原因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武林豪杰一代又一代,但是,老百姓叫得最响、普天下没有争议的,唯独关公关老爷一身。可是,关羽的绝超武艺是从哪里来的?《三国演义》上没有交待清楚,《三国志》上也是语焉不详。我们说,关羽虽然生来神力睿智、超凡脱俗,但是,他的武艺不可能从娘胎里带来,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更不可能像一些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是通过功力深厚的人像输液式的传输给他。既然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这就是:靠自己苦练而成!本回书要揭示的,正是关羽练武的艰苦过程。

    列位看官:这练武之人,必须身体好,还要智商高。有一位学者说过:中国文化的精华和先贤的智慧,在中华武术中全部都能找得到。这话的意思,是武术中渗透、集聚、沉淀着古人们的先进思想和智慧精粹,甚至可以说,武术本身就是千百代中华英贤的智慧凝结。照此说来,那么武术就是一个巨大的非物质文化宝库。别看关羽年纪轻轻,习武练功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武学已经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关羽认为,身体是载武艺之舟,身强体健方能承载高超的武艺。因此,练武必须练好体质。学好武艺不压身,但练好身体才不压艺呢。关羽还认为,天下的武艺虽然分门别类,但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天下世上只能比出来哪一个人是好的武士,而比不出来哪一种武术是好的武术。世人常说的“独门绝技”或“绝杀武功”根本不存在,而只存在具备“独门绝技”或“绝杀武功”的人。所以他认为,仅仅靠学会了一种或几种所谓的好拳谱、练熟了一种或几种所谓的好刀法,就想打赢别人的人,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草包汉。不管你是练铁砂掌还是二指禅,不管你是练五行腿还是八卦拳,也不管你是练刀、练枪、练锤还是练剑,只要你练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你就能克敌制胜,否则,就是空空壳、秕秕蛋。战场对阵,不存在长枪抵不过板斧、铁锤顶不住铜锏之说,武艺高强的人,单刀也可打败双枪;武艺不精的人,双锤打不过单鞭。因此关羽认为:武艺其实是一个字:练。

    列位看官,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做“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说的是旧社会以前在天桥一带地方,很多耍枪棒卖药的江湖人是只耍嘴皮子、不动真功夫。关羽可是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说练就练,这是成大气候人物的基本素质。关羽练武,可以用十个二字概括。这十二个字是“披星星,戴月亮,下狠劲,动思想”。前六个字不用说了,关羽白天要在铁匠铺干活,一早一晚才能到北斗练武场练武。他常常晚上披着星光回来、早上踩着月光出去。周扒皮半夜逗鸡叫硬把长工早早赶到地里干活,关羽却从来不依靠公鸡来提醒自己。每天凌晨4点钟,他一激灵就醒了,好像心里头上了闹钟似的。晚上他都到10点以后才睡觉,一天只睡6个小时,而且天天如此。这种辛苦劲哪个年轻人能够受得了哇?再说说他的“下狠劲”吧,关羽练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自己狠。看官听言,练武之人要内练神智气,外练筋骨皮。拳脚上的功夫,不仅要有内在劲力,而且也要皮糙肉厚耐打击。比如拳头,如果光练了内力,而没练好筋骨皮,那你就不敢用来打人,一拳打过去,伤得了人家伤不了,先伤了自己皮肉或骨头。关羽开辟了北斗练武场之后,就开始练一种叫做“铁拳头”的功夫。这种功夫是《白石韬略》上记述的,其练法很简单,那就是扎马步冲拳,每天要用拳头击打目标物2000下,左拳和右拳各击打1000下。什么是目标物?就是拳头击打的沙袋、布垫、土墙、树干、木人、石壁等等,你愿意击打什么、方便击打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击打目标物”。关羽不打沙袋和木人,因为沙袋用牛羊皮做吧,太昂贵,用麻布做吧,几天就打破了,木人也造价不菲,而且必须木匠来做;他也不打土墙和树木,因为这两样东西乱石滩里都没有。那就只好打石壁了。北斗练武场有七块大石头,它们都可以作为练拳的目标物。可是一开始肉长的拳头不能直接往硬邦邦的石头块上击打,这就需要一个厚厚的垫子。关羽的母亲知道儿子要练功,就搜寻了一些破衣裳旧棉套,把它们剪成块一层层叠起来,然后将套子垫在里面,缝成拳击垫。关羽把它吊在那块扇形石头上,这样的话,拳头打在上面就不会受伤了。可是,关羽力大拳重手狠,打不到半个月就把这个拳击垫打成了布花花。他母亲又搜寻一些不用的羊毛毡、破棉絮和烂麻袋之类的东西,给关羽做了几个拳垫,可他们都很快在关羽的拳头下化作碎片。每天挨两千记重拳,只能多不能少,别说是麻布之类的旧东西,就是铁皮铜板也吃不住打呀。按说练到此时,关羽的拳头已经不怕磕碰了,但是要想直接往石壁上崩锤,石壁还是显得太硬了些。

    列位看官,人常言,好刀不是一锤头能打成的,好武艺也不是一天能练就的。武艺这玩意儿,必须是日积月累地用时间苦磨,就像那小孩解牛筋似的,不知不觉中,花开结硕果,功到自然成。话说关羽在北斗练武场苦练铁拳功,很多拳垫都在他手下变作齑粉。而铁拳还没练成,他的练功拳垫却告急啦。因为他母亲家里,再也找不到用来做拳垫的材料了。为了给他做拳垫,母亲都悄悄把自己的一件旧布衫用了,这件旧布衫要是穿的话,还能穿一两年呢。正在此时,关于却发现自己练拳的扇形石头上,挂上了一个用白绵纸缀成的厚拳垫。这个绵纸垫有一拳头薄厚,至少是由几百张的白棉纸做成的。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时间还不长,造纸原料一般都用麻皮或麻绳头、破渔网等,所以造价较高,一般人家谁买得起用得起啊。关羽知道,就这一个绵纸垫的绵纸,怕要花二十两白银也买不来呢。谁耗费这么大的价钱给我做拳垫呢?想来想去,关羽想到一个人:胡碧玉小姐。他轻轻翻看那绵纸垫,看到背面一个角落处,写着两行小字,原话咱不说了,大体是“公子练铁拳,碧玉要支持”的意思。果然不出关羽之所料,这垫子就是胡碧玉小姐送来的。原来,关羽在乱石滩练武的事情,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胡府家门。管家胡安和丫环莺歌都对小姐说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小姐心里牵挂着关公子。自从那天借口打刀在铁匠铺会见了关公子后,小姐常常转弯抹角的向莺歌和管家打听关公子的消息。那胡安和莺歌自然心中有数,他们知道小姐恋着关羽公子,于是都认真操着心眼,使劲打探消息,一旦听说了什么,就急忙说给小姐听。当碧玉小姐知道关公子石壁上练拳的事情后,就想到了绵纸垫。因为她虽为官宦女儿家,却也是自小喜欢练拳舞刀的,对这一行的事儿,还比较知道。她吩咐管家偷偷买来了几刀绵纸,说是写字儿要用,然后把绵纸做成了拳垫,又派胡安避开府里府外人的耳目,把它送到了练武场里。

    列位看官,这些细节关羽自然不会知道了,但他心里依然是十分感动。试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爹娘、冯铁汉师傅和白石公、管文公,还有谁支持和帮衬他?还有谁总在心里惦记、对他一往深情?关羽拱手抱拳对着常平村的方向说:“多谢碧玉小姐了!”说罢,扎好马步继续练功。只听得那咚咚的拳击之声传到了中条山里,在乱石滩上嗡嗡轰鸣。这白绵纸拳垫既厚实柔软,又坚固耐用,还富有弹性,用作拳击再没这么理想了。关羽一拳一拳地击打,绵纸破了一层又一层。他拳头上的骨头疙瘩打平了,手指手背上的皮肉渐渐变成了死肉老茧,不怕针扎,不怕火烫。那天打铁时候,一根烧红的铁条蹭在关羽的手背上,青烟滋滋地冒,皮肉都焦糊了,可是关羽没感到丝毫疼痛。

    看官听言,人常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这句话一点不假。经过几个月的日捶夜打,关羽的“铁拳头”功夫已基本练成。他现在练拳击,不再用那拳击垫,拳头一下一下直接打在石头上,皮肉不破不烂,骨头不疼不麻。就在他苦练铁拳功的同时,他还练拳脚,练兵器,练功。所练的这些武艺,都在不断长进提高。前面说过了,关羽练武,他不光舍得“下狠劲”,还善于“动思想”。大凡武学上出类拔萃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非常伶俐,脑袋特别聪明。看官说了:练武就练武,练功就练功,练武之人为啥还要说脑袋聪明不聪明,难道是读书写文章不成?嗨,据本书作者研究,古今中外,只有身体条件而没有思想条件的人,练不出那上乘的武功。武艺不同别的技艺,它只能在与对手的较量中检验。因此它需要高智商者驾驭,只配为聪慧练达的人使用。这没有任何办法,社会关于武艺的法则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纵有力拔山气盖世的勇力,但是若没有聪明灵动的智力,你不可能战胜你的对手。人们之所以说关羽武艺高强,是由于他的精湛的武术技巧和他的随机应变的心智水平,达到了完美的高度统一。战场之上,两军对阵,刀枪相见,你死我活,全在万分之一秒的战机的捕捉,全在万分之一毫米的尺度的把握,有勇无谋的人,不行;有谋无勇的人,也不行。只有高超的智力加强大的勇力,方可克敌制胜。所以,练武也必须练思维、练机智,有道是心快才能眼快,眼快才能手快,手快才能赢敌哪!

    列位看官,关羽练武“动思想”,表现在他每练一种拳脚或兵器,都非常注重它的实际应用。比如说,这一拳打出去,是要打对手的哪些部位,对手面对这一拳,会采取什么方法破解?对手如果给我这样一拳,我要采取什么破解之法?这一刀砍过去,是要砍对方的什么地方,对手如何应对这一刀?对手如果给我这样一刀,我又如何应对?关羽但凡出手动脚,这些问题就随之在脑子里转动。表面上看他走了一个动作,实际上脑子里却闪过很多招式。看官要说:嗨,这么做心多累啊,谁能受得了哇?我们说,战斗从来都是残酷的,生死搏杀比任何运动都累人,谁不调动他的全部身心予以投入,那么吃亏的很可能就是他。而关羽对这样的“动思想”练武法,却早已习以为常。你看他,抡拳走掌,全凭那意念支配;飞刀劈剑,皆靠那心灵指挥。眼观六路,哪六路?上中下、左右后呗;耳听八方,哪八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呗。手动则心动,心动则身随,身随则心应,心应则手跟。心、手、身三者合一,一动皆动;身、手、心合一又分三,各动其动。看官,您说道似他这般练功习武,岂有练不好之理?

    列位看官:关羽练功习武,那确实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他洒了多少汗水,费了多少心机,那真是无法估算。至于那些练武细节和具体经过,我们不必一一赘述。但有一处细节却需要详细说明,不仅它非常具备关羽特色,而且听起来十分生动——话说关羽关云长按照他的十二字方针,在乱石滩中创造性地习武练功,看官注意,本作者在这儿用了个词儿“创造性”,为何这么说?因为他的练功方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用,那当然就是创造性的啦!咱们前面说过,关羽开辟的圆形练武场内,有七块搬不动的大石头就留在原地,它们天然的排列阵势酷似北斗七星,而且,七块大石头七种颜色和七种造型,谁想到神话里才能发生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这里呢!这无疑是关羽的造化了。如若不然,为何两千年来人们总说关羽为神人呢?按说这练武场内,是跳跃奔腾、舞枪抡刀之处,讲究的是个场面宽展、地面光堂,好叫人练武不受影响。可是这不大的场地里却竖着七块不规不整的大石头,练武时未免磕磕碰碰,挡挡挂挂的。一开始在这里练武,关羽也觉得它们的存在确实有影响。经常是一脚踢在大石上或是一枪扎在大石上。有时候要飞身跃起,却正好被石头挡住;有时候想横砍一刀,却发现石头就在身旁。

    列位看官:由此看来,北斗练武场的北斗七石,显然成了关羽练功习武的七个障碍物。然而,关羽却不这么想。他怎么想?他想:乱石滩里的练武场,没有石头便名不副实了。再说石头是死的,不会动;人是活的,会动,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死东西影响了活东西、不会动的东西影响了会动的东西呢?练功习武是为了上阵对敌,也许有一天,你就要在一片乱石之间与敌手较量。难道到了那个时候,你还要找一片平展展、光堂堂的好地方才跟敌手交战么?所以关羽想:我要把这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既然这七块石头在我的练武场内,那它们就是我的练武设施了。我要它们陪我练武、伴我练武、帮我练武!凡天下人做事,最怕没有思想,一旦有了思想,黑夜就有了灯光,走路就有了方向,啥事儿都不难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关羽开始琢磨这七块石头。琢磨来琢磨去,他心里终于豁然一亮:“嘿,这太妙啦!”关羽情不自禁地喊道。他这一喊不要紧,倒惊得乱石滩里的雀、鸟、兔、獾四飞八窜的。

    看官要问:关羽喊“妙”,“妙”在何处啊?我们说,妙就妙在关羽看出了每一块大石头的功能和作用,它应用虚拟实指的手法,给每块石头都形象命名,并给它们都分派了用场。例如,那块青色的长石,关羽叫它青鬃烈马,用它练习上马下马和马上格斗;那块红色方石,关羽叫它演武台,用它练习拳脚和刀枪剑戟;那块绿色扇石,关羽叫它玉屏山,用它练习拳击和飞越障碍;那块黄色塔石,关羽叫它金甲将军,用它作为虚拟对手练习攻击对打;那块黑色柱石,关羽叫它黑铁战车,用它模拟敌方装甲部队练习破击;还有那块白色的圆石和蓝色的扁石,也被关羽分别叫做堡垒和堑壕,用它们练习冲撞敌营和突袭敌阵。这样一来,原先碍手碍脚、挡挡挂挂的七星石不仅不是障碍物了,他们反倒成了练武场的器械装备和好帮手。您现在看吧:关羽练习拳脚枪棒,越是空旷宽敞平坦光堂的地方越是不待去了,而是特意在北斗七石之间腾挪闪躲,上下翻飞,前奔后突,左右出招。您看他:一会儿翻身骑上那“青鬃烈马”,刺枪弄剑;一会儿跃上“演武台”耍几路拳脚功夫;一会儿纵身飞过“玉屏山”,一会儿又飞步跨过“堡垒”和“堑壕”,一会儿对着“金甲将军”过招,一会儿绕着“黑铁战车”周旋。他就像一名深处复杂战场的勇士,施展浑身解数竭力迎战,尽情挥洒着他的伟大的武术想象力……

    列位看官:关羽练武的故事咱先说到这里,因为此时中条山发生了一件十分离奇的大劫案,关羽就要为这事儿去忙活了。

    有诗曰:

    七块顽石都变活,关羽练武动真格。

    石滩练出一武圣,汗水流满九条河!

    欲知关羽将如何破获中条山大劫案,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