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不是春闺梦里人
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被蒙了眼罩。
仿佛是疲倦久了,我趁势美美的睡了一觉——但我知道并非如此,那人抱住我时我嗅了迷香,所以我如何睡过去的,如何到了这里,这里又是何处,我通通不知道。
不过我清楚的记得一件事情——下令抓住我的人是谁。想到此处,遍体生寒。怎么会是他呢?他为何在这儿?我拼命想挣断手上的绳索,可是无济于事,冰冷的铁链勒得我手腕生疼。
便在这时,我听到了那人的声音,与他说话的正是突厥可汗。
“大汗,您可曾考虑周全了?若大汗决心休兵,我立时修书李让。”那人道。
对方沉默片刻,然后徐徐说道:“形势不由人啊,三弟。李氏三雄已难对付,再加个智勇双全的魏思恭,李让必然大事可成。为今之计,莫若与之示好,他日再作图谋。对了,李让固然英雄,但他所依仗者,无非膝下三子,以三弟之高见,谁主中原天下?”
这人虽说汉话,到底带着浓浓的异域口音,想必是突厥可汗乌古斯。他为何叫那人“三弟”?不知其中有何渊源?
“与我们交战之前,李让已然布兵两江,京城四周也伺机而动。梁王若非逼不得已,何苦派我求兵突厥?难道他就不怕引狼入室?实在是无计可施而为之。是谁令李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大汗想必十分清楚。”那人淡然答道。
我心下大惊,原来梁王也知道李让必反,想来朝中无人可信,只好劳动此人出马,求的居然是虎狼之邦,此乃下下之策,若非万不得已,何必冒然涉险?
乌古斯说道:“自然是李定陶。别的姑且不说,单看他手下部将,食客幕僚,往来友人,更无一人是等闲之辈。文有程如海、戴世南、薛虞、李为贤等十八学士,武有屈颖达、秦德明、尉守德、张谨立等十大武将,更兼魏思恭从旁相佐,淮安侯势力庞大,天下有谁人不知?此人年纪不大,却通礼贤下士、笼络人心之道,加之其人甚有谋略,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此番折损我三万人马,令我突厥元气大伤,只怕中原江山…乃至天下江山,早晚是他囊中之物。”
他的语气有些黯然,想必此次与李定陶交战失利,大大挫了锐气之故。
我想起曾问过魏思恭,他如何认定李定陶就是未来的英明之君?他虽未答复我,但表情却是笃定非常。连表哥那般人物也能被他笼络旗下,心甘情愿受他驱使,此人的确不同一般。
那人说道:“大汗对他倒是十分了解。只是大梁将亡,新朝谁主沉浮,还有几分悬念。李氏三子之中,若论人望与能力,非次子李定陶莫属。但中原惯有长子继位的传统,李煜坤不及李定陶锋芒毕露,行事低调内敛,为人颇为沉稳,手下不乏猛将,统领的骁骑营能征惯战,难保不是明日之君。还有祁阳侯呢?若说长子次子受李让器重,但他最喜欢的儿子,却并非他们两个,而是三子李云朗。
李云朗名义上是李让原配上官氏所生,其实生母是鲜卑王宇文泰的小公主宇文洁,鲜卑与李让交战多年,败多胜少,加之宇文洁爱慕李让英勇,遂鲜卑王将公主下嫁李让,两邦共结秦晋之好。李云朗便是二人独子。后来宇文泰去世,长子宇文浩南为鲜卑之王,此人暴戾好战,常常染指中原,李让也不念郎舅之情,文宗九年与他梧州激战,将他打了个落花流水,宇文浩南于交战中阵亡。丈夫与兄长兵戎相见血战沙场,宇文洁对此耿耿于怀,之后不久便病故了。李云朗年幼丧母,李让对他心存愧疚,故而对他也加倍疼爱。另外,李云朗虽不是上官氏亲生,对长兄李煜坤倒是十分亲近,此人文武双全,遇事冷静沉着,尤其精于箭术,若是合二者之力,堪与李定陶匹敌。”
李煜坤?还是李玉昆?这名字好生熟悉。思绪翻飞,想起清河畔的翩翩佳公子。
李云朗?与宇文朗可有瓜葛?还是本就是同一人呢?我心中七上八下,恨不得问个明白。
乌古斯又道:“三弟对李家底细了如指掌,为兄佩服。那么魏思恭呢?你怎么看?若论才干德行,他不在李定陶之下,何况中原有句古语——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是梁王的小舅子,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他若是图谋皇位,只怕比李让容易。难道他甘心为李家卖命,甚至舍弃到手的荣华富贵?不可理喻。”
他们说到魏思恭,我的心跳在加速。
“说到此人,我不得不服——他乃天下第一真君子。如大汗所言,他若怀有私心,大梁焉有今日?他一心拥戴李让,实则推崇李定陶,却不自己取而代之,或许为避外戚之嫌?或许审时度势,觉得天时地利皆于李家有利?又或许他根本无意做九五之尊龙袍加身,我相信有这样的人,即使有机会有能力,他也未必觊觎皇位——高处不胜寒,真的很累人。”那人说道。
乌古斯忽然噤声,直觉告诉我,气氛有些尴尬诡异。
“三弟所言极是。三弟蛰伏中原朝廷多年,对时局与对手都甚为了解,为何为兄决定亲征中原,三弟并不加以阻拦?梁王费尽心机,却是败局已定,咱么何必虚耗人马为他折腾?”默然半响,乌古斯说道。
“大汗若不与李让交手,如何甘心臣服中原?梁王想咱们牵制李让,咱们也可两手准备——打得过李让,长驱中原大地,直捣皇城京都;打不过李让,即刻放低姿态,支持李让逼宫,大汗以为李让或是李定陶,有多余精力与咱们纠缠吗?明知咱们未必真心,也会权作不知,乐得牵手言和。”那人说道。
乌古斯轻叹一声:“中原地广物博,平原丰腴肥沃,除我突厥之外,鲜卑,匈奴,柔然无不对它虎视眈眈。它好比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众人无不向往,似乎伸手可得,偏偏功败垂成——想来它是气数未尽,原本不该怨天尤人。三弟,你即刻修书李让,咱们望北退兵吧。”
那人未及答话,有人走了进来,一个银铃般清脆的声音传来耳边:“父汗,三叔,若是要我和亲,非魏思恭不嫁!”
我心中一抽,只觉口干舌燥,十万个不自在。
“婵儿休得胡闹,我和你三叔商议正事呢。”乌古斯轻斥女儿,口气却充满怜爱,全无责备之意。
“婵儿,当今天下豪杰,你为何只对魏思恭情有独钟?说给三叔听听。”那人笑道。
“我也说不上来,那日两军对阵,我败在他的剑下…”她嗫嚅道。
“而他却放了你。不过欲擒故纵,你倒徒惹相思,哼!”乌古斯冷道。
“以我对魏思恭的了解,只怕是他不屑与你交手,唯恐有辱他一世英名。”那人戏谑地说。
“我不管,你们把我当什么啊?既然非得嫁给中原人,还不能让我挑个喜欢的?”言毕,她愤愤然夺路而出。
一室静默。
我忘了枷锁带来的疼痛,心中的慌乱慢慢地褪去,阵阵苦楚犹如潮水蔓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仿佛是疲倦久了,我趁势美美的睡了一觉——但我知道并非如此,那人抱住我时我嗅了迷香,所以我如何睡过去的,如何到了这里,这里又是何处,我通通不知道。
不过我清楚的记得一件事情——下令抓住我的人是谁。想到此处,遍体生寒。怎么会是他呢?他为何在这儿?我拼命想挣断手上的绳索,可是无济于事,冰冷的铁链勒得我手腕生疼。
便在这时,我听到了那人的声音,与他说话的正是突厥可汗。
“大汗,您可曾考虑周全了?若大汗决心休兵,我立时修书李让。”那人道。
对方沉默片刻,然后徐徐说道:“形势不由人啊,三弟。李氏三雄已难对付,再加个智勇双全的魏思恭,李让必然大事可成。为今之计,莫若与之示好,他日再作图谋。对了,李让固然英雄,但他所依仗者,无非膝下三子,以三弟之高见,谁主中原天下?”
这人虽说汉话,到底带着浓浓的异域口音,想必是突厥可汗乌古斯。他为何叫那人“三弟”?不知其中有何渊源?
“与我们交战之前,李让已然布兵两江,京城四周也伺机而动。梁王若非逼不得已,何苦派我求兵突厥?难道他就不怕引狼入室?实在是无计可施而为之。是谁令李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大汗想必十分清楚。”那人淡然答道。
我心下大惊,原来梁王也知道李让必反,想来朝中无人可信,只好劳动此人出马,求的居然是虎狼之邦,此乃下下之策,若非万不得已,何必冒然涉险?
乌古斯说道:“自然是李定陶。别的姑且不说,单看他手下部将,食客幕僚,往来友人,更无一人是等闲之辈。文有程如海、戴世南、薛虞、李为贤等十八学士,武有屈颖达、秦德明、尉守德、张谨立等十大武将,更兼魏思恭从旁相佐,淮安侯势力庞大,天下有谁人不知?此人年纪不大,却通礼贤下士、笼络人心之道,加之其人甚有谋略,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此番折损我三万人马,令我突厥元气大伤,只怕中原江山…乃至天下江山,早晚是他囊中之物。”
他的语气有些黯然,想必此次与李定陶交战失利,大大挫了锐气之故。
我想起曾问过魏思恭,他如何认定李定陶就是未来的英明之君?他虽未答复我,但表情却是笃定非常。连表哥那般人物也能被他笼络旗下,心甘情愿受他驱使,此人的确不同一般。
那人说道:“大汗对他倒是十分了解。只是大梁将亡,新朝谁主沉浮,还有几分悬念。李氏三子之中,若论人望与能力,非次子李定陶莫属。但中原惯有长子继位的传统,李煜坤不及李定陶锋芒毕露,行事低调内敛,为人颇为沉稳,手下不乏猛将,统领的骁骑营能征惯战,难保不是明日之君。还有祁阳侯呢?若说长子次子受李让器重,但他最喜欢的儿子,却并非他们两个,而是三子李云朗。
李云朗名义上是李让原配上官氏所生,其实生母是鲜卑王宇文泰的小公主宇文洁,鲜卑与李让交战多年,败多胜少,加之宇文洁爱慕李让英勇,遂鲜卑王将公主下嫁李让,两邦共结秦晋之好。李云朗便是二人独子。后来宇文泰去世,长子宇文浩南为鲜卑之王,此人暴戾好战,常常染指中原,李让也不念郎舅之情,文宗九年与他梧州激战,将他打了个落花流水,宇文浩南于交战中阵亡。丈夫与兄长兵戎相见血战沙场,宇文洁对此耿耿于怀,之后不久便病故了。李云朗年幼丧母,李让对他心存愧疚,故而对他也加倍疼爱。另外,李云朗虽不是上官氏亲生,对长兄李煜坤倒是十分亲近,此人文武双全,遇事冷静沉着,尤其精于箭术,若是合二者之力,堪与李定陶匹敌。”
李煜坤?还是李玉昆?这名字好生熟悉。思绪翻飞,想起清河畔的翩翩佳公子。
李云朗?与宇文朗可有瓜葛?还是本就是同一人呢?我心中七上八下,恨不得问个明白。
乌古斯又道:“三弟对李家底细了如指掌,为兄佩服。那么魏思恭呢?你怎么看?若论才干德行,他不在李定陶之下,何况中原有句古语——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是梁王的小舅子,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他若是图谋皇位,只怕比李让容易。难道他甘心为李家卖命,甚至舍弃到手的荣华富贵?不可理喻。”
他们说到魏思恭,我的心跳在加速。
“说到此人,我不得不服——他乃天下第一真君子。如大汗所言,他若怀有私心,大梁焉有今日?他一心拥戴李让,实则推崇李定陶,却不自己取而代之,或许为避外戚之嫌?或许审时度势,觉得天时地利皆于李家有利?又或许他根本无意做九五之尊龙袍加身,我相信有这样的人,即使有机会有能力,他也未必觊觎皇位——高处不胜寒,真的很累人。”那人说道。
乌古斯忽然噤声,直觉告诉我,气氛有些尴尬诡异。
“三弟所言极是。三弟蛰伏中原朝廷多年,对时局与对手都甚为了解,为何为兄决定亲征中原,三弟并不加以阻拦?梁王费尽心机,却是败局已定,咱么何必虚耗人马为他折腾?”默然半响,乌古斯说道。
“大汗若不与李让交手,如何甘心臣服中原?梁王想咱们牵制李让,咱们也可两手准备——打得过李让,长驱中原大地,直捣皇城京都;打不过李让,即刻放低姿态,支持李让逼宫,大汗以为李让或是李定陶,有多余精力与咱们纠缠吗?明知咱们未必真心,也会权作不知,乐得牵手言和。”那人说道。
乌古斯轻叹一声:“中原地广物博,平原丰腴肥沃,除我突厥之外,鲜卑,匈奴,柔然无不对它虎视眈眈。它好比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众人无不向往,似乎伸手可得,偏偏功败垂成——想来它是气数未尽,原本不该怨天尤人。三弟,你即刻修书李让,咱们望北退兵吧。”
那人未及答话,有人走了进来,一个银铃般清脆的声音传来耳边:“父汗,三叔,若是要我和亲,非魏思恭不嫁!”
我心中一抽,只觉口干舌燥,十万个不自在。
“婵儿休得胡闹,我和你三叔商议正事呢。”乌古斯轻斥女儿,口气却充满怜爱,全无责备之意。
“婵儿,当今天下豪杰,你为何只对魏思恭情有独钟?说给三叔听听。”那人笑道。
“我也说不上来,那日两军对阵,我败在他的剑下…”她嗫嚅道。
“而他却放了你。不过欲擒故纵,你倒徒惹相思,哼!”乌古斯冷道。
“以我对魏思恭的了解,只怕是他不屑与你交手,唯恐有辱他一世英名。”那人戏谑地说。
“我不管,你们把我当什么啊?既然非得嫁给中原人,还不能让我挑个喜欢的?”言毕,她愤愤然夺路而出。
一室静默。
我忘了枷锁带来的疼痛,心中的慌乱慢慢地褪去,阵阵苦楚犹如潮水蔓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