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枝阳学堂
人生就像一滴无根水,自己能做主的命运只有起点,一经离开起点,你就被无形之力卷入了洪流,浩浩荡荡,千回百转,到底要流向何方,全由不得你自己,流入大海,还是化为彩虹,或者是落入万丈深渊,都是命里注定了的。最可悲的是,明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你却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跟着跳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程宴秋的起点在关山下,枝阳学堂是他征程的第一站。
这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作为会州最高学府,枝阳学堂文化氛围并不浓烈,学子们读书并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先生们也不是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小小学堂,也分个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俨然社会的缩影,投在了这里。枝阳学堂在东山下头,斗拱大门临街朝西,远看好似庙门,楣头上白底黑字写着“枝阳学堂”四个隶书大字。进门一条五六米宽大道,两旁各植十几株垂柳,两三丈高,人行道中,柳条拂面,拂去心头一点杂念,真是心境相连,神形俱朗。垂柳后边各有两排房子,南边十几间,是先生们的庭舍。北边也是十几间,住着十几个学生,享受这般待遇的学生,均为家庭殷实,父兄娘舅有权有势的,或在安定专署或在省城中做官营生,总之非一般学子可住,一间房子一学期三块大洋,穷困学子哪里掏得起。程宴秋在家中一个人住惯了的,本想租个单间住,张先生不同意,说还是住集体宿舍的好,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不吃点苦,难成人才。先生言之谆谆,不得不听,他便住进操场后学生集体宿舍。沿着柳荫大道往前走,一连三排宽阔的大房子,那便是教室。教室前一块不大的场地,场地中央立起两丈高旗杆,旗杆上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旗。
教室后便是操场,程宴秋就住在操场旁边那一排学生宿舍。
学堂里节奏很慢,比关山学堂清闲多了,早上下午各一节课,晚上油灯下再上一个自习,一天的时间就打发了。国文课先生正是张超之,那位从省城跑到关山,又从关山跑到会州的年轻人,他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啊。因为喜欢张先生,程宴秋国文学的好,算数和自然史几门功课马马虎虎,不好也不坏。进了城,程宴秋忽然感觉世界变得不一样了,耳朵里听到的话题不再是地里的粮食而是天上的白云,不再是邻里间的针头线脑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国家兴盛民族自强,连带着谈谈人生理想,学堂大礼堂门口悬挂一条横幅,写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程宴秋看了哑然失笑,想这话骗人,国家富强全靠少年,那大人们做什么?况且县长大人他远远见过一次,是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大人们整天吃喝嫖赌,却要少年去富强国家,岂不可笑?学堂学生们秉性各异,和关山差不多,有爱读书学习的,有爱结伙打架的,有成天跑大街上看女人的。有一点程宴秋喜欢,枝阳学堂有个图书室,那里有很多书,他常到那儿借书来看。张先生也有很多书,张先生的书跟图书室里的不一样,好多书他以前听都没听说过。张先生教学生有个习惯,叫学生们先自己读一遍,读完了他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张先生说这叫“活读书”。张先生偶尔给程宴秋讲一些时事,他把天下人划为三六九等,最上面那一等是官僚资本家,中间是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底下是老百姓,他起了个名字叫无产阶级。张先生说,过去是皇帝,现在是官僚资本家,是国家最反动最腐朽的一群人,是骑在老百姓头上的沉重大山。张先生告诉程宴秋,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强大国家富强,不能靠反动的腐朽的人,而是要靠最底层的穷苦大众。程宴秋笑道:“按照先生的划法,我们家该划到中间那一层。”张先生道:“当然,对官僚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中开明的人士,要分化和团结。”他说无产阶级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政党,他骄傲的说:“那是一个先进的革命组织,是一个代表劳苦大众的党。”他又说,很快的,全国劳苦大众将紧紧跟随自己的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富强繁荣的国家,老百姓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张先生讲得滔滔不绝,程宴秋听得云里雾里,不甚了了。张先生还讲到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事,叹息政府无能,竟让小小日本倭奴跑到中国来撒野。程宴秋不关心这些事,他根本想象不出什么是官僚资本家,听那个无产阶级的党要没收像他家一样的地主阶级的土地时,他说这样做不对的,爹从来不欺负佃户长工,时不时还给他们减租子,涨工钱,关山下几百口子人靠他家的土地生活。张先生说:“将来某一天,你家的土地要分开那些佃户和长工。你要好好学习,做个自食其力的有用的人,不要做寄生虫。”程宴秋哂笑,想:“先生这次错了。”
学堂里的生活平淡无奇,枯燥无聊的很。时间就像城边的河水,慢得仿佛停下来了。同学们一个个拉长了脸,长大嘴巴,瞪着眼睛,伸长耳朵,都希望发生点意料之外的事,哪怕两个同学之间吵个架,也会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点佐料,至少让大家觉得活着是有意义的。那么,就在关山那边下雪的时候,城里也下了一场大雪。雪改变了世界,世界改变了颜色,大家大呼大叫着冲出教室,冲进了飞雪的世界中,加入到纷乱的天地间。
于是,学堂活了。
于是,年轻的学生们活了。
张超之带着大家爬上东山,一边在树林里打雪仗,一边唱奇怪的歌,那些歌程宴秋从未听过,缠绵好听。张先生说,上海和省城那样的大城市中,唱歌跳舞是青年男女最喜欢的事。程宴秋就开始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张先生课堂上斯斯文文的一个人,雪地里忽然变得疯狂起来,对着大山“嗷嗷嗷”喊叫,抓起一团雪,照着学生冷不丁打过去,打着了放肆的哈哈大笑,一副顽童调皮样子,于是学生们开始还击,张先生头上身上中了无数的“弹”,脖子里也灌了不少雪,一会儿衣领就湿透了,他却一点不生气,拽着程宴秋雪地里翻滚,最后一个个都成了雪球。
程宴秋觉得生活有意义了。
他想念关山了,想念关山的人,也想念关山的山山水水,真希望听见一点那儿的信息,哪怕来一个不相干的关山的人,陪他说说话也是好的。
陇东那边好像出大事情了,从省城开往陇东的队伍持续不断,年轻士兵的脸上流淌着难言的神色,厚重的鞋子踏出整齐划一的响声,“咔咔咔”,从会州城外新辟的一条马路上响过去,前望不见其首,后看不到其尾。士兵后面,汽车拉着大炮,慢悠悠走,走得像牛拉车一样吃力,却不时的放出一阵很响的屁。街道里眯了眼的老汉叹息道:“又要打仗了啊。”
几天的时间,城中像开锅的水,旋转着,沸腾了,要把天际中厚实的黑云掀翻了,人心变得躁乱不安。谁把一桶屎尿泼到县长大人的门口,程宴秋表哥,县治安队的队长刘举才带着人满城里追查,一连抓走了二三十个嫌疑人,最后破案了,竟是南关一个瘸腿叫花子,刘举才抓他时,他身边正好有一只盛屎尿的木桶,那就跑到天边也说不清楚了。至于作案动机,那叫花子倒坦诚,几棍子下去就交代了,因为讨不到吃的,半夜饿肚子睡不着,就跑县衙里报复。好在他是叫花子,而且瘸一条腿,事情虽恶心了县长大人,毕竟县长大人宽宏大量,打了一顿就放了。这股急躁的风终于吹进了学堂,吹得学堂里燥热哄哄,先生不踏实教书了,学生不想进教室了,不教书不进教室就没事可干,吃过饭凑一块儿东拉西扯辩论,俄国革命巴黎公社外国的东西辩论过了,开始辩论咱们国家的,有人说秦始皇是明君,雄才大略,中国现在就缺他那样的领导。有人说儒家学说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建议把文庙拆了当柴火烧。还有人说外国实行男女同校,枝阳学堂应该招女学生来。反正说话不上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程宴秋觉得有意思,想倘若学堂招收女学生,一定求张先生,把秋月招进来,秋月勤快,她来了自己再不用辛苦洗衣服。
学堂里最近经常开大会,县公署派人来作动员,关于形势的话讲了又讲,要学生们振奋思想,从精神上讨伐一支红色的队伍。校长亲自带领学生们上街游行,然后到大路上欢迎从陇东前线撤下来的队伍,再欢送要到那边去的将士。仗打得好像并不顺利,撤下来的人,一个个憋屈着一张黑脸,前线的形势就明白写在那一张张脸上。有人瘸了一条腿,有人少了一条胳膊,包扎的纱布渗出红红的血,血的红就感染了一座县城。撤下来的伤员士兵一天多过一天,听说前方战士护士损伤严重,鲁大帅决定在会州城征召一些未婚青年男女,男的去当兵打仗,女的当护士,吓得会州城中有男孩子有姑娘的人家,这几天着急忙乱的嫁姑娘娶媳妇,抱怨声调充塞了整座城。几天后县公署大门口贴出一张告示,声明拉女孩子当兵的事,是敌人造谣滋事,扰乱社会,省里并没有征召女兵的计划,前方仗也打得顺利,请大家千万不要上了敌人的当,安心过日子。之后的一天,枝阳学堂门口也贴出了一张告示,跟县公署大门口那张意思相反,看了叫人哭笑不得,这张开宗明义,凡有志报国之青年学子,应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以当兵为最高之光荣云云。程宴秋街道上转了一圈,看人来人往,闹哄哄的,心烦意乱,便折了回来,学堂门口有人指指点点,凑过去看,听见谁说道:“什么参军光荣,不如说当兵有肉吃吸引人。”另一个声音说道:“县衙学堂,臭穴两张,一个拉屎,一个屙尿。”程宴秋心头沉甸甸的难受,莫名其妙的惆怅起来,抬脚走,看见学堂拱门上悬挂起一条长长的横幅,斗大的字在寒风中瑟瑟颤抖,很醒目也很招眼:
“向我们的伟大领袖致敬!”
学生们大道上自成队列,热血沸腾,振臂高呼:
“领袖万岁!”
“民国万岁!”
程宴秋拉住一人问道:“兄弟,大伙做什么呢?”那人大为不满,有点出离愤怒,没好气回道:“如此大事你为何不知道,我们上街游行去,坚决支持委员长抗日剿匪。”两件不挨边的事,扯一块儿了?程宴秋展眼瞥见张先生背靠着一棵大槐树站立着,神情忧郁,想他在看天气吧,有点寒冷。
之后几天,学堂彻底开锅了,学生们人人疯狂。一个叫杨爵的学生更是蠢蠢欲动,拉人谈话,大搞串联,几天时间竟然搞出了一个“会州爱国者请愿团”,参加者有学生有先生,还有街道上居民流民,此人身轻如燕,吊三角眼,鼻高嘴塌,面目奇特,却能量极大,不可小觑。程宴秋先前只知道这位杨爵同学是三青团的干部,一副好口才,没想到他善于拉山头,搞组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杨爵同学干得不亦乐乎,拉了几十人到大礼堂中做旗帜,写标语,排演节目,准备上街游行一圈,再到县公署请愿剿匪的事,最后去慰问凯旋归来的三军将士。目前形势好的不能再好,杨爵兴冲冲去向校长汇报,校长听了十分高兴,狠狠表扬了杨爵几句,其后每次开会总要提到杨爵的名字,要大家向他学习,标杆已经树立,同学们向他学习吧。程宴秋心底有点羡慕杨爵。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有人向杨爵推荐程宴秋,杨爵亲自跑来请他去帮忙,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不过发挥他的特长,写一些标语,写几封慰问前线将士们的信札而已,这对程宴秋来说,小菜一碟,驾轻就熟,漂亮的字信手拈来,赞美的话张口就是。生活原本枯燥无味,忽然间有了既新鲜又刺激的事,大家的热情很高,感染了程宴秋,他兴致勃勃跟着杨爵上街演讲,又写了两篇文章,登在会州公报上。那天他写了一夜标语,大清早拉了一位同学上街去张贴,一路贴过去,直贴到了南门外,方贴完,回头看看满大街花花绿绿,旧貌换了新颜,那都是自己的杰作,免不得自豪一下,请那位同学吃了一碗羊肉泡,这才踏着朝阳兴冲冲回来。进了学堂,门口看见张先生在柳荫大道上晨练,伸胳膊蹬腿,又靠着柳树打倒立,脸上渗出汗水,知道他已练了一会儿了,便过去打招呼。张先生看见他过来,却不像往日那么亲热,停下来和他说说话,嘱咐他好好学习,等他走开了再锻炼。今日明明看见了,却假装糊涂,继续蹦蹦跳跳的耍了一套他自创的体操,已是大汗如雨,并未停下。
程宴秋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只得定在那棵大柳树下,问了声“先生早上好”。张先生练完体操,方走过来,却不是要找程宴秋说话,他的衣服搭在程宴秋身后那棵柳树杈上,扯下衣服,一边拿起衣袖擦汗,一边看着程宴秋,那脸色和天气一样寒冷,嘴角上却又带出一丝笑,是在嘲笑他,还是在赞许他?程宴秋又问声好,张先生伸出手,点了点他的脸和衣服,程宴秋低头看,才知道衣服胸前和袖子上落满了浆糊,两只手黑乌乌的,全是墨迹,估计脸上更脏乱难看,怯怯朝张先生傻傻一笑,准备离开。
张超之却说:“跟我来。”
程宴秋不安的跟着张超之走,不是去他的庭舍,而是走向大礼堂。大礼堂中几张条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纸张,毛笔墨汁胡乱扔在桌上地上。那彩纸是程宴秋写好了但尚未张贴出去的布告和标语。另外那几张白纸上,小楷字写得整整齐齐,是他给部队写的慰问信,没顾上寄出去。张先生一把拿过来,高声朗诵道:“今日之世,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异党猖獗,大好河山,民不聊生。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何以绥靖地方,保民安邦?吾以为,当以三民主义教育吾人思想,继之用武力戡乱以定世风,世风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盗贼不起,盗贼不起则人民安居乐业。国难思良将,家贫思孝子,……”张先生边读边不停的冷笑,咋舌道:“真正的大手笔啊!”
程宴秋脸上一热,他听出张先生是在揶揄自己,想解释那是按校长的意思办的,文章而已,忽然看见张先生神色落寞,神情伤感,就不敢吱声了,静静站着不动。张先生丢下信札,走到一个窗前,望向窗外的天与地,天色阴沉,大地辽阔,都被冬日的阴冷包裹着,死气沉沉,忍不住叹息一声,痛惜似的说:“世人昏昏,独我愦愦。我对你的要求是高了些。真理不是一天产生的,也就不是一天可以灌输进脑子里的。该讲的该说的以前都讲过说过了,回去慢慢思考吧。我担心的是,能力越强,破坏力就越大,你会成为他们祸国殃民的帮手。今天再说一点,眼睛能看见的,耳朵能听到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凡事该有自己的主见。”
程宴秋点头又摇头。
回到宿舍,程宴秋想睡会儿觉,刚才回来时路上还丢梦打盹,躺下了却睡不着了,张先生的话在心头萦绕盘旋,他从未见过张先生如此忧郁过如此伤感过,那张年轻俊朗的脸上,忽然没有了笑容,没有了阳光,是什么东西叫他如此伤怀不安呢?难道自己跟杨爵走得近有错吗?张先生常讲要热爱祖国,爱国不在说在做,难道为浴血沙场的将士歌功颂德错了吗?毕竟累了一夜,想着慢慢睡着了。睡到中午起床,刚洗了脸,烧水准备吃几口馍馍,杨爵就进来了,床边坐下说话,说一会儿去开个会,下午了陪校长一起去看望队伍,又叮嘱他赶紧着写一封演讲稿,下午校长要用。程宴秋略一犹豫,说:“不巧的很,刚才一不小心叫开水烫着手了,哪里拿得住毛笔,肯定写不成字了,还是请别人写吧。”
杨爵听了冷笑,说道:“我看不是手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早上张超之先生找你什么事?他跟你都说了些什么话?我看你是个有水平有前途的人,诚恳劝你一句,跟张超之离远点吧,还不怕你知道,张超之宣传异党言论,思想反动之极,县公署中已挂了号了,小心受他蛊惑,走上歧途不是耍的。”
程宴秋一笑,道:“多谢杨同学关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杨爵哼了一声,道:“知道就好,保重。”转身走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程宴秋的起点在关山下,枝阳学堂是他征程的第一站。
这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作为会州最高学府,枝阳学堂文化氛围并不浓烈,学子们读书并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先生们也不是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小小学堂,也分个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俨然社会的缩影,投在了这里。枝阳学堂在东山下头,斗拱大门临街朝西,远看好似庙门,楣头上白底黑字写着“枝阳学堂”四个隶书大字。进门一条五六米宽大道,两旁各植十几株垂柳,两三丈高,人行道中,柳条拂面,拂去心头一点杂念,真是心境相连,神形俱朗。垂柳后边各有两排房子,南边十几间,是先生们的庭舍。北边也是十几间,住着十几个学生,享受这般待遇的学生,均为家庭殷实,父兄娘舅有权有势的,或在安定专署或在省城中做官营生,总之非一般学子可住,一间房子一学期三块大洋,穷困学子哪里掏得起。程宴秋在家中一个人住惯了的,本想租个单间住,张先生不同意,说还是住集体宿舍的好,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不吃点苦,难成人才。先生言之谆谆,不得不听,他便住进操场后学生集体宿舍。沿着柳荫大道往前走,一连三排宽阔的大房子,那便是教室。教室前一块不大的场地,场地中央立起两丈高旗杆,旗杆上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旗。
教室后便是操场,程宴秋就住在操场旁边那一排学生宿舍。
学堂里节奏很慢,比关山学堂清闲多了,早上下午各一节课,晚上油灯下再上一个自习,一天的时间就打发了。国文课先生正是张超之,那位从省城跑到关山,又从关山跑到会州的年轻人,他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啊。因为喜欢张先生,程宴秋国文学的好,算数和自然史几门功课马马虎虎,不好也不坏。进了城,程宴秋忽然感觉世界变得不一样了,耳朵里听到的话题不再是地里的粮食而是天上的白云,不再是邻里间的针头线脑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国家兴盛民族自强,连带着谈谈人生理想,学堂大礼堂门口悬挂一条横幅,写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程宴秋看了哑然失笑,想这话骗人,国家富强全靠少年,那大人们做什么?况且县长大人他远远见过一次,是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大人们整天吃喝嫖赌,却要少年去富强国家,岂不可笑?学堂学生们秉性各异,和关山差不多,有爱读书学习的,有爱结伙打架的,有成天跑大街上看女人的。有一点程宴秋喜欢,枝阳学堂有个图书室,那里有很多书,他常到那儿借书来看。张先生也有很多书,张先生的书跟图书室里的不一样,好多书他以前听都没听说过。张先生教学生有个习惯,叫学生们先自己读一遍,读完了他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张先生说这叫“活读书”。张先生偶尔给程宴秋讲一些时事,他把天下人划为三六九等,最上面那一等是官僚资本家,中间是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底下是老百姓,他起了个名字叫无产阶级。张先生说,过去是皇帝,现在是官僚资本家,是国家最反动最腐朽的一群人,是骑在老百姓头上的沉重大山。张先生告诉程宴秋,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强大国家富强,不能靠反动的腐朽的人,而是要靠最底层的穷苦大众。程宴秋笑道:“按照先生的划法,我们家该划到中间那一层。”张先生道:“当然,对官僚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中开明的人士,要分化和团结。”他说无产阶级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政党,他骄傲的说:“那是一个先进的革命组织,是一个代表劳苦大众的党。”他又说,很快的,全国劳苦大众将紧紧跟随自己的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富强繁荣的国家,老百姓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张先生讲得滔滔不绝,程宴秋听得云里雾里,不甚了了。张先生还讲到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事,叹息政府无能,竟让小小日本倭奴跑到中国来撒野。程宴秋不关心这些事,他根本想象不出什么是官僚资本家,听那个无产阶级的党要没收像他家一样的地主阶级的土地时,他说这样做不对的,爹从来不欺负佃户长工,时不时还给他们减租子,涨工钱,关山下几百口子人靠他家的土地生活。张先生说:“将来某一天,你家的土地要分开那些佃户和长工。你要好好学习,做个自食其力的有用的人,不要做寄生虫。”程宴秋哂笑,想:“先生这次错了。”
学堂里的生活平淡无奇,枯燥无聊的很。时间就像城边的河水,慢得仿佛停下来了。同学们一个个拉长了脸,长大嘴巴,瞪着眼睛,伸长耳朵,都希望发生点意料之外的事,哪怕两个同学之间吵个架,也会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点佐料,至少让大家觉得活着是有意义的。那么,就在关山那边下雪的时候,城里也下了一场大雪。雪改变了世界,世界改变了颜色,大家大呼大叫着冲出教室,冲进了飞雪的世界中,加入到纷乱的天地间。
于是,学堂活了。
于是,年轻的学生们活了。
张超之带着大家爬上东山,一边在树林里打雪仗,一边唱奇怪的歌,那些歌程宴秋从未听过,缠绵好听。张先生说,上海和省城那样的大城市中,唱歌跳舞是青年男女最喜欢的事。程宴秋就开始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张先生课堂上斯斯文文的一个人,雪地里忽然变得疯狂起来,对着大山“嗷嗷嗷”喊叫,抓起一团雪,照着学生冷不丁打过去,打着了放肆的哈哈大笑,一副顽童调皮样子,于是学生们开始还击,张先生头上身上中了无数的“弹”,脖子里也灌了不少雪,一会儿衣领就湿透了,他却一点不生气,拽着程宴秋雪地里翻滚,最后一个个都成了雪球。
程宴秋觉得生活有意义了。
他想念关山了,想念关山的人,也想念关山的山山水水,真希望听见一点那儿的信息,哪怕来一个不相干的关山的人,陪他说说话也是好的。
陇东那边好像出大事情了,从省城开往陇东的队伍持续不断,年轻士兵的脸上流淌着难言的神色,厚重的鞋子踏出整齐划一的响声,“咔咔咔”,从会州城外新辟的一条马路上响过去,前望不见其首,后看不到其尾。士兵后面,汽车拉着大炮,慢悠悠走,走得像牛拉车一样吃力,却不时的放出一阵很响的屁。街道里眯了眼的老汉叹息道:“又要打仗了啊。”
几天的时间,城中像开锅的水,旋转着,沸腾了,要把天际中厚实的黑云掀翻了,人心变得躁乱不安。谁把一桶屎尿泼到县长大人的门口,程宴秋表哥,县治安队的队长刘举才带着人满城里追查,一连抓走了二三十个嫌疑人,最后破案了,竟是南关一个瘸腿叫花子,刘举才抓他时,他身边正好有一只盛屎尿的木桶,那就跑到天边也说不清楚了。至于作案动机,那叫花子倒坦诚,几棍子下去就交代了,因为讨不到吃的,半夜饿肚子睡不着,就跑县衙里报复。好在他是叫花子,而且瘸一条腿,事情虽恶心了县长大人,毕竟县长大人宽宏大量,打了一顿就放了。这股急躁的风终于吹进了学堂,吹得学堂里燥热哄哄,先生不踏实教书了,学生不想进教室了,不教书不进教室就没事可干,吃过饭凑一块儿东拉西扯辩论,俄国革命巴黎公社外国的东西辩论过了,开始辩论咱们国家的,有人说秦始皇是明君,雄才大略,中国现在就缺他那样的领导。有人说儒家学说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建议把文庙拆了当柴火烧。还有人说外国实行男女同校,枝阳学堂应该招女学生来。反正说话不上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程宴秋觉得有意思,想倘若学堂招收女学生,一定求张先生,把秋月招进来,秋月勤快,她来了自己再不用辛苦洗衣服。
学堂里最近经常开大会,县公署派人来作动员,关于形势的话讲了又讲,要学生们振奋思想,从精神上讨伐一支红色的队伍。校长亲自带领学生们上街游行,然后到大路上欢迎从陇东前线撤下来的队伍,再欢送要到那边去的将士。仗打得好像并不顺利,撤下来的人,一个个憋屈着一张黑脸,前线的形势就明白写在那一张张脸上。有人瘸了一条腿,有人少了一条胳膊,包扎的纱布渗出红红的血,血的红就感染了一座县城。撤下来的伤员士兵一天多过一天,听说前方战士护士损伤严重,鲁大帅决定在会州城征召一些未婚青年男女,男的去当兵打仗,女的当护士,吓得会州城中有男孩子有姑娘的人家,这几天着急忙乱的嫁姑娘娶媳妇,抱怨声调充塞了整座城。几天后县公署大门口贴出一张告示,声明拉女孩子当兵的事,是敌人造谣滋事,扰乱社会,省里并没有征召女兵的计划,前方仗也打得顺利,请大家千万不要上了敌人的当,安心过日子。之后的一天,枝阳学堂门口也贴出了一张告示,跟县公署大门口那张意思相反,看了叫人哭笑不得,这张开宗明义,凡有志报国之青年学子,应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以当兵为最高之光荣云云。程宴秋街道上转了一圈,看人来人往,闹哄哄的,心烦意乱,便折了回来,学堂门口有人指指点点,凑过去看,听见谁说道:“什么参军光荣,不如说当兵有肉吃吸引人。”另一个声音说道:“县衙学堂,臭穴两张,一个拉屎,一个屙尿。”程宴秋心头沉甸甸的难受,莫名其妙的惆怅起来,抬脚走,看见学堂拱门上悬挂起一条长长的横幅,斗大的字在寒风中瑟瑟颤抖,很醒目也很招眼:
“向我们的伟大领袖致敬!”
学生们大道上自成队列,热血沸腾,振臂高呼:
“领袖万岁!”
“民国万岁!”
程宴秋拉住一人问道:“兄弟,大伙做什么呢?”那人大为不满,有点出离愤怒,没好气回道:“如此大事你为何不知道,我们上街游行去,坚决支持委员长抗日剿匪。”两件不挨边的事,扯一块儿了?程宴秋展眼瞥见张先生背靠着一棵大槐树站立着,神情忧郁,想他在看天气吧,有点寒冷。
之后几天,学堂彻底开锅了,学生们人人疯狂。一个叫杨爵的学生更是蠢蠢欲动,拉人谈话,大搞串联,几天时间竟然搞出了一个“会州爱国者请愿团”,参加者有学生有先生,还有街道上居民流民,此人身轻如燕,吊三角眼,鼻高嘴塌,面目奇特,却能量极大,不可小觑。程宴秋先前只知道这位杨爵同学是三青团的干部,一副好口才,没想到他善于拉山头,搞组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杨爵同学干得不亦乐乎,拉了几十人到大礼堂中做旗帜,写标语,排演节目,准备上街游行一圈,再到县公署请愿剿匪的事,最后去慰问凯旋归来的三军将士。目前形势好的不能再好,杨爵兴冲冲去向校长汇报,校长听了十分高兴,狠狠表扬了杨爵几句,其后每次开会总要提到杨爵的名字,要大家向他学习,标杆已经树立,同学们向他学习吧。程宴秋心底有点羡慕杨爵。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有人向杨爵推荐程宴秋,杨爵亲自跑来请他去帮忙,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不过发挥他的特长,写一些标语,写几封慰问前线将士们的信札而已,这对程宴秋来说,小菜一碟,驾轻就熟,漂亮的字信手拈来,赞美的话张口就是。生活原本枯燥无味,忽然间有了既新鲜又刺激的事,大家的热情很高,感染了程宴秋,他兴致勃勃跟着杨爵上街演讲,又写了两篇文章,登在会州公报上。那天他写了一夜标语,大清早拉了一位同学上街去张贴,一路贴过去,直贴到了南门外,方贴完,回头看看满大街花花绿绿,旧貌换了新颜,那都是自己的杰作,免不得自豪一下,请那位同学吃了一碗羊肉泡,这才踏着朝阳兴冲冲回来。进了学堂,门口看见张先生在柳荫大道上晨练,伸胳膊蹬腿,又靠着柳树打倒立,脸上渗出汗水,知道他已练了一会儿了,便过去打招呼。张先生看见他过来,却不像往日那么亲热,停下来和他说说话,嘱咐他好好学习,等他走开了再锻炼。今日明明看见了,却假装糊涂,继续蹦蹦跳跳的耍了一套他自创的体操,已是大汗如雨,并未停下。
程宴秋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只得定在那棵大柳树下,问了声“先生早上好”。张先生练完体操,方走过来,却不是要找程宴秋说话,他的衣服搭在程宴秋身后那棵柳树杈上,扯下衣服,一边拿起衣袖擦汗,一边看着程宴秋,那脸色和天气一样寒冷,嘴角上却又带出一丝笑,是在嘲笑他,还是在赞许他?程宴秋又问声好,张先生伸出手,点了点他的脸和衣服,程宴秋低头看,才知道衣服胸前和袖子上落满了浆糊,两只手黑乌乌的,全是墨迹,估计脸上更脏乱难看,怯怯朝张先生傻傻一笑,准备离开。
张超之却说:“跟我来。”
程宴秋不安的跟着张超之走,不是去他的庭舍,而是走向大礼堂。大礼堂中几张条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纸张,毛笔墨汁胡乱扔在桌上地上。那彩纸是程宴秋写好了但尚未张贴出去的布告和标语。另外那几张白纸上,小楷字写得整整齐齐,是他给部队写的慰问信,没顾上寄出去。张先生一把拿过来,高声朗诵道:“今日之世,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异党猖獗,大好河山,民不聊生。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何以绥靖地方,保民安邦?吾以为,当以三民主义教育吾人思想,继之用武力戡乱以定世风,世风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盗贼不起,盗贼不起则人民安居乐业。国难思良将,家贫思孝子,……”张先生边读边不停的冷笑,咋舌道:“真正的大手笔啊!”
程宴秋脸上一热,他听出张先生是在揶揄自己,想解释那是按校长的意思办的,文章而已,忽然看见张先生神色落寞,神情伤感,就不敢吱声了,静静站着不动。张先生丢下信札,走到一个窗前,望向窗外的天与地,天色阴沉,大地辽阔,都被冬日的阴冷包裹着,死气沉沉,忍不住叹息一声,痛惜似的说:“世人昏昏,独我愦愦。我对你的要求是高了些。真理不是一天产生的,也就不是一天可以灌输进脑子里的。该讲的该说的以前都讲过说过了,回去慢慢思考吧。我担心的是,能力越强,破坏力就越大,你会成为他们祸国殃民的帮手。今天再说一点,眼睛能看见的,耳朵能听到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凡事该有自己的主见。”
程宴秋点头又摇头。
回到宿舍,程宴秋想睡会儿觉,刚才回来时路上还丢梦打盹,躺下了却睡不着了,张先生的话在心头萦绕盘旋,他从未见过张先生如此忧郁过如此伤感过,那张年轻俊朗的脸上,忽然没有了笑容,没有了阳光,是什么东西叫他如此伤怀不安呢?难道自己跟杨爵走得近有错吗?张先生常讲要热爱祖国,爱国不在说在做,难道为浴血沙场的将士歌功颂德错了吗?毕竟累了一夜,想着慢慢睡着了。睡到中午起床,刚洗了脸,烧水准备吃几口馍馍,杨爵就进来了,床边坐下说话,说一会儿去开个会,下午了陪校长一起去看望队伍,又叮嘱他赶紧着写一封演讲稿,下午校长要用。程宴秋略一犹豫,说:“不巧的很,刚才一不小心叫开水烫着手了,哪里拿得住毛笔,肯定写不成字了,还是请别人写吧。”
杨爵听了冷笑,说道:“我看不是手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早上张超之先生找你什么事?他跟你都说了些什么话?我看你是个有水平有前途的人,诚恳劝你一句,跟张超之离远点吧,还不怕你知道,张超之宣传异党言论,思想反动之极,县公署中已挂了号了,小心受他蛊惑,走上歧途不是耍的。”
程宴秋一笑,道:“多谢杨同学关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杨爵哼了一声,道:“知道就好,保重。”转身走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