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

正文 第22章 汉儒评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但是,这位皇帝大人却是一个盖棺而难以定论的皇帝。从他死后不久的汉初开始,直至今天,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说,有定量的功过说(合有功有过、功过不相掩、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过三七开或四六开等)。我想,我们评价秦始皇,还是回归历史,看一看历代王朝对秦始皇评价的演变及其原因,这样做也许对我们今天理性评价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当年自称始皇帝时,大言不惭地说,从他开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等于断定大秦帝国一定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了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这场起义迅速蔓延,整个大秦帝国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仅仅三年,大秦帝国就像911恐怖袭击中的世贸大厦一样在这场大火中轰然坍塌。目睹这一场景的汉初政治家、思想家内心都极为震撼!他们都在思考、议论着一个重大问題:一个成功兼并六国的强大帝国为什么短短十五年就荡然无存了呢?问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看汉代学者如何评论秦始皇,必须把西汉文帝时期洛阳才子贾谊和他的代表作《过秦论》当作重点。顺便说一句,“过秦论”即论述大秦帝国的过失,将此三字倒过來读为“论秦过”正好。

    为什么我们回顾两汉四百年的儒家评秦独独要把贾谊和他的《过秦论》作为重点呢?

    理由有三点:

    第一,《过秦论》是《史记》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结尾全文转引了贾谊的《过秦论》(《史记》引一位非传主文章的做法极为罕见)。因此,我们读《史记》,讲秦皇,绝对不能不提《秦始皇本纪》中的贾谊名文《过秦论》。司马迁把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纪》的后面,就是想借贾谊表达他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也说明司马迁对贾谊的看法是认同的,司马迁和贾谊对秦始皇的评判是大体一致的。

    第二,《过秦论》是经典名作。自《史记》全文引述之后,中国历代文章总集无不将此文列为经典范文。从南朝萧统《文选》,到晚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再到今天的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都将此文列入。所以,贾谊的《过秦论》,尤其是萧统《文选》所选的《过秦论》上篇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

    第三,代表性强。贾谊《过秦论》的观点集中代表了汉儒评论秦始皇的主要观点,这是司马迁把此文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回顾历代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必须面对的事实。读了贾谊的《过秦论》,整个汉儒评秦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贾谊是何许人呢?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因为曾担任过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贾谊少年时受洛阳郡守吴公赏识,成为吴公的得意门生。吴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学生,学问极好。汉文帝继位后,吴公因为政绩突出被调至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吴公到中央政府任职后,向汉文帝举荐了十八岁的青年才俊贾谊。于是,贾谊被召至朝中任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的迅速升迁引起了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诋毁贾谊。在当年追随其父打江山的元老重臣“老干部”与贾谊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干部”的对抗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前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了京城。后來贾谊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身亡,贾谊异常自责,三十三岁郁闷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贾谊和屈原合传为《屈原贾生列传》,可见司马迁也是很推重贾谊的。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过秦论》是他政治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明确指出了大秦帝国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大臣失语;第三,不施仁义;第四,民心尽失。

    先谈第一点:三主失误。贾谊说: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贾谊第一次明确提出,大秦帝国的速亡,三代国君都有责任。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灭亡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始皇的过失是“足己不问”。

    “足己”就以己为足,自以为是,“遂过而不变”是坚持错误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责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延续了秦始皇的错误,且变本加厉,使大秦帝国的暴政苛法更为严酷。秦王子婴是“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

    第二点:大臣失语。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帝国的上层政权中不是沒有深谋远虑的智者,也不是沒有能够匡正秦始皇过失的大臣,只是忠臣们已经患了集体失语症(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沒矣)。

    第三点:不施仁义。

    贾谊在《过秦论》中非常肯定地谈到了大秦帝国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他从儒家立场出发,点到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一个死穴。

    贾谊非常明确地指出:秦国在兼并天下之时表现得非常强大,在取得天下之后不施仁义,攻取天下与掌管天下之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大秦帝国由强大而变得非常脆弱!仁义之政是谓德政。秦始皇不行仁政是大秦帝国的一大失策。

    第四点:民心尽失!

    《过秦论》通过秦取天下时的强大与失天下时的弱小相对比,发现秦失天下的症结在于人心尽失。由于秦的暴政苛法,“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天下百姓人人自危,所以,陈胜一呼,万夫响应。如果民心稳定,“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贾谊对大秦帝国速亡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

    第一,关于“三主失误”。贾谊认为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速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二世是沿袭秦始皇的错误不加悔改,秦王子婴是孤立无奈。

    应当说,这个分析是恰当的。

    我们看看掌权时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从二十二岁亲政到五十岁病故,实际执政长达二十八年;秦二世在位仅仅三年;秦王子婴继位仅四十六天。单单从时间上看,对于大秦帝国的速亡,秦始皇绝对难辞其咎。秦二世在位虽只有三年,但是,这三年大秦帝国政治极度混乱,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到秦王子婴继位,秦始皇的儿女全部被杀,重臣能臣全部被剪灭,秦国无人可用,无兵可用。唯一可以支撑残局的章邯也在此前被秦二世逼降项羽。所以,真正失误的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秦王子婴只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因此,贾谊对秦始皇、秦二世的问责是有道理的。对子婴,贾谊并未苛责,看法也极有见地。由于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所以,讨论大秦帝国的速亡实际上就是对秦始皇的评价。

    第二,关于“大臣失语”。贾谊认为,大臣失语是大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看法点到了命门上。不过,贾谊并沒有把这个问題讲透,而且,他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題讲清楚。

    为什么“大臣失语”关乎国家要害?因为它关系到帝国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

    秦始皇个人犯错误并不要紧,如果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是一个完善的制度,它自身一定会有一种自我修复功能,能够给皇帝以必要的修正。

    综观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挽救一个帝国败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罪己,二是大臣劝谏成功,三是皇帝易人。

    第一种,皇帝罪己。这一种方法最为不易,当皇帝者必须痛切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且有认错改过的决心(至少能装装样子)。汉武帝就是下“罪己诏”改变治国过失的皇帝。汉武帝即位之后,发动了长达四十年的对匈奴的作战,造成了天下人口锐减、财力匮乏的严重局面,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崩溃的边缘。在这一危急时刻,汉武帝当机立断,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与民休息,大大缓和了严重激化的社会矛盾,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大臣劝谏成功。这种情况最多。皇帝制度下的自我调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臣的劝谏。后代帝王还设置专门的谏官言官,负责对皇帝的施政进行劝谏。

    第三,皇帝易人。皇帝制度是典型的终身制。老皇帝总是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小车不倒只管推;所以,老皇帝不死,新皇帝不立,老皇帝的弊政就不能终止。皇帝易人有三种模式:一是皇帝死亡,二是宫廷政变,三是易代易帝。

    但是,这三点都不容易。

    先说皇帝死亡。皇帝死亡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生命的代谢有它自己的规律,因此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位昏君尽早过世。

    既然昏君不死,那就只好以另一种办法,人为地除掉他。这就是政变!

    政变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且,即使政变成功谁也无法保证继位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明君。

    最后一招就是通过易代易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下而上的民变,或者称之为农民起义;一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军事力量逼迫皇帝退位。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王朝,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王朝,都是易代易帝。

    综观中国皇帝制度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政变、易代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成功率都不高,因为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要皇帝认错,下罪己诏也极其不易;唯独大臣们的劝谏是皇帝制度下自我修复的一种最易实施的措施。

    大臣失语对任何帝国都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一位独断专行的皇帝时时事事都处理得当,朝议是在常态下修复帝国偏颇的最佳途径。秦始皇称帝之后,朝议渐渐成为一种形式,因为,“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大臣们面对这样的皇帝还能说什么,还能做什么?大臣的失语是皇帝制度的必然。

    一个王朝的制度到了大臣们都不敢为它的长远利益进行评说的程度,这种制度岂不是完全僵化了吗?它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这一点不仅贾谊看到,早于贾谊的汉初名臣贾山也说过: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诔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汉书·贾山传》)。

    秦始皇确实不知道他已经把大秦帝国推到死亡线上了!原因是秦始皇已经丧失了自我认识和判断的能力,他手下的大臣们又不能发表意见。

    贾谊认识的局限在于他只看到了大臣的失语,但是,他认识不到大臣失语的原因是什么。大秦帝国一向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看不出秦始皇晚年的种种过失吗?如果看出來了为什么他们不发表言论呢?大臣失语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