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附录三 (二)

    乐府\[宋\]李纲垓下读项羽传垓下事复而悲之因作歌以附。

    鸿沟已尽天下分,汉王未肯空回军。

    诸侯大会壁垓下,戈甲耀日如屯云。

    夜闻四面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巳。

    拔山盖世霸图空,却叹当时骓不逝。

    帐中美人自姓虞,悲歌起饮聊踟蹰。

    数行泣下竟长别,仓皇不得同驰驱。

    明眸皓齿为黄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依然听曲自低昂,岂忆平生离咽苦。

    这是宋人以乐府体咏叹项羽垓下之败的咏古诗。作者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首二句叙鸿沟议和之事。汉五年,项羽因为军粮断缺(项王兵罢食绝),不得不与刘邦议和。刘邦利用项羽求和的机会,派侯公说服项羽,放回被扣二十八个月的刘太公、吕雉等亲属。项羽之所以放回被扣二十八个月的刘邦的父亲、妻子、儿子、哥哥,是为了向刘邦传达一种善意。于是,双方约定: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但是,在项羽放回刘邦的父亲、妻子之后,刘邦却突然撕毁协议,追杀项羽(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鸿沟已尽天下分,汉王未肯空回军”二句即指此事。

    三、四两句写垓下之战。“诸侯大会壁垓下”,指韩信、彭越、黥布等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戈甲曜日如屯云”,写诸侯军军阵之盛。

    五、六两句写四面楚歌。诸侯合围项羽于垓下后,刘邦让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调唱楚地之歌,以此扰乱项羽的军心。项羽本人听到四面楚歌,都发出“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惊讶。“夜闻四面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项羽部下的军心因四面楚歌而涣散。

    七、八两句写项羽霸业失败却未能反思自己的过失。“拔山盖世”,用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霸图空”,霸业失败。项羽《垓下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之句,故此诗说项羽只知道感叹“骓不逝”,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为何失败。

    九、十两句写虞美人的生离死别。项羽《垓下歌》有“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所以,作者写项羽与虞美人生离死别之际的悲凉。但是,此诗从虞姬入笔,写她“起饮”“踟蹰”。“起饮”,即夜不能眠,起身饮酒。“踟蹰”,徘徊不定。

    十一、十二两句,写西楚霸王与虞姬洒泪而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虞姬告别之时,先“悲歌慷慨”地唱了《垓下歌》,歌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第十一句的“数行泣下”即缘于此。“长别”,即是永别。“仓皇”,形容项羽败逃时的狼狈之状。所谓“不得同驱驰”,写项羽逃命心切,连爱妾虞姬都不得同行。

    十三、十四两句,写虞姬的命运凄婉。“明眸皓齿”,写虞姬之美。但是,如此美丽的虞姬,最终却成为一?黄土,令人惋惜不已。“草木含愁”,以悲景写悲情,衬托虞姬命运之悲苦。“照今古”,自古至今。

    最后两句,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听曲自低昂”,写自己听音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但是,谁还能记得霸王与虞姬当年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咏叹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作者在诗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垓下读项羽传垓下事三复而悲之因作歌以附。可见此诗是李纲在垓下之地读《项羽本纪》,因此,格外有感。全诗以悲情为主,自项羽入笔,归结到虞姬,一唱三叹,令人欷?。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结局,岂不令人痛惜!

    项羽\[宋\]刘克庄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诗人。

    刘克庄这首诗并非全面评价项羽,而是紧紧抓住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细节展开议论,抒发感情。

    第一句,“顿无”,立即就沒有了。“英霸气”,即“霸气”。全句是说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气,似乎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句,“妇儿仁”,即“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时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于是,这一说法不胫而走,成为“定评”,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将项羽看做有“妇人之仁”的人。这一说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专论;但与本诗关联不大,姑且置而不论。

    第三、四两句点出,听说汉王刘邦悬赏万金求购我的人头,我就赏给你这位故人吧。这两句话源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将宝马赠予乌江亭长后,步行与汉军交战,他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一回头,他看见了刘邦手下的骑司马吕马童,于是,项羽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刘邦悬赏千金、封邑十万要我的人头,我做个人情给你吧!于是项羽遂自刎而死。

    项羽这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无数后人的激赏。此时,项羽身受十几处伤,寡不敌众,必死无疑;但是,他将头颅赠予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刘克庄用表面平静的语言叙述了这个悲壮的故事,但是,表面的平静之下充满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

    项羽庙\[元\]施钧当日荥阳可灭刘,却缘不听范增谋。

    徒劳百战争秦鹿,?得千年笑楚猴。

    父老江东能王我,故人垓下忍为侯。

    骓兮不逝虞兮别,泪洒西风一剑愁。

    咏史诗的高下在于诗人自己的史识。

    先看首二句,作者认为:当年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就可以灭掉刘邦,只是因为沒有听范增的话,才导致失败。此言差矣!荥阳对峙长达二十八个月,项羽两夺两失,虽然一直占着上风,但是,始终未能打开西入关中的道路。范增在荥阳之战确实发挥了作用,那是在刘邦绝粮的情况下求和,项羽原打算答应,范增坚决反对,所以,项羽猛攻荥阳,刘邦大败而逃。但是,刘邦因为得到了韩信在赵国的精兵,很快就杀了回來,并无“可灭刘”的时机。作者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故妄言项羽不听范增之谋而失去杀刘之机,与史实不符。

    第三、四句,“徒劳”,是白白辛苦。“百战”,形容战争之多,并非实指。“争秦鹿”,即秦失天下,刘、项争夺天下,故称之为“争秦鹿”。“笑楚侯”,用典。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后,打算带兵回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有一位说客劝项羽建都关中,项羽被说动了,但是,关中的秦宫已经被自己烧掉了,于是,沒有采纳这位说客的意见。这位说客出來之后,说了一句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思说,人家都说楚人是猴子戴帽像个人,其实并沒有人的智慧。项羽听说之后,就杀了这位说客。所以,此诗以“笑楚猴”讲项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为人耻笑的名声。

    第五、六句,“父老江东”,即江东父老。“王我”,立我为王,此用项羽对乌江亭长之言:“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独不愧于心乎?”第五句写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第六句,“故人”,指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的吕马童。项羽看到吕马童之后,愿意成全“故人”,刎颈自杀,吕马童因得到项羽的头颅被刘邦封后。所以,诗人通过“江东父老”与“故人”吕马童的对比,讥讽吕马童怎么忍心拿项羽的头作为自己晋升封侯的台阶呢?鄙视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句,一句写江东父老能够帮我重整江河,一句写吕马童以项羽之头封侯。一褒一贬,对比极为鲜明,成为本诗中最为出色的一联。

    最后两句,用项羽《垓下歌》中“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写霸王别姬之痛苦。末尾用“泪洒西风一剑愁”作结,慨叹项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此诗乍一看,作者对项羽似有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味,此诗实对项羽的败亡怀有深深的同情。

    明贬实褒成为此诗一大特色。

    项羽庙\[明\]曾?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

    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销沈一炬中。

    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

    首句中的“百战”,代指项羽自言的“身七十余战”。“休论”,意为不要说。“盖世功”,指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所立下的盖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图”,即称霸天下的雄图。“空”,最终成空。

    前二句非常有见地。作者认为,项羽不要夸自己身经七十余战,立下了灭秦的盖世之功,其实鸿门宴一结束,项羽的败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鸿门终宴”究竟是何意,是否与我提出的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的见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鸿门宴是项羽一生的转折点,是项羽由胜至败,由强至弱的分水岭,这一观点还是非常有见地的。

    “虞歌”,指《垓下歌》,因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项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业”即西楚霸王项羽的霸业。“销沈”,即毁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宫。

    三、四两句说,项羽在垓下被围时,面对虞姬与孤灯,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听;但是,西楚的霸业,其实在项羽火烧秦宫的一把火中已经被焚毁了。

    五、六两句说,古墙被夜露打湿,并且长满了深绿的秋藓,夕阳之下老树打上了寒霜。“藓碧”“霜含”,写出了日暮人非的沧桑之感。这两句是写景。作者在通篇论古中,插入两句写景之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而且,两句所写是萧瑟悲凉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诗的凄美之情。

    “英魂”,此指项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国重游之意。“忍听”,怎么忍心听。《大风》,指刘邦的《大风歌》。《大风歌》是刘邦战败项羽之后,平定黥布之乱的高祖十二年所作。此时,项羽已死八年。

    七、八两句说,如果项羽的英魂还能重游彭城,怎么忍听对手刘邦在胜利之后唱的《大风歌》呢?

    这首诗,題为《项羽庙》,实为感慨项羽一生犯的错误,一是未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二是不当一把火烧掉秦朝宫殿。这些错误,导致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本诗前四句亦叙亦论,后四句全在抒情,用凄美之景写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论。特别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项羽的英魂听到刘邦的《大风歌》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这种假想特别令人不忍卒读。

    项羽泣别图\[明\]朱诚泳手拂千金剑,灯前慷慨歌。

    虞兮骓不逝,泣下复如何。

    这是明代诗人朱诚泳为霸王别姬图所作的一首題画诗。由此可知,项羽泣别虞姬,在明代已经成为画家題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剑”,写项羽别姬时的雄姿。次句“灯前慷慨歌”,写项羽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骓不逝”,化用项羽《垓下歌》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两句为一句,写此时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心境。第四句“泣下复如何”,是作者对霸王别姬的评价:泪下又该如何呢?

    诗人认为:项羽与虞姬的慷慨悲歌并不能挽回二人生离死别的悲剧,也不能挽回项羽的败局。“泣下”又该如何,即是此意。

    这首題画诗前三句咏画面所画,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态度:明褒实贬。

    二、痛定思痛项羽\[宋\]张耒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首句的“沛公”,指刘邦。“百万”,极写刘邦的兵力之多,实际上刘邦入关时仅有十万军队。“保咸阳”,指刘邦入关之后,在张良、攀哙的劝导下,对咸阳采取了保护性措施,沒有对其实施报复性的屠杀,因而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

    次句的“柔仁”,指刘邦采取的仁义之举;“暴强”,指项羽入关前坑杀二十万秦降军,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并将咸阳秦宫付之一炬。“伏”,战胜。全句说:自古以來,仁义之师总是能最终战胜残暴之军。意即仁义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残暴的项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项羽垓下败亡之际唱的《垓下歌》。“君”,指项羽。“恨”,憾,遗憾。此句说:项王不必因为垓下兵败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遗憾。

    第四句,“拔山”“盖世”,皆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中的词语,“故应亡”,所以招致灭亡。此句言:正因为项羽认为自己力能拔山、气可盖世,武力强大,所以,必然灭亡。

    这首诗立意独特。作者从“柔仁”与“暴强”入手,以仁义与残暴相对比,说明刘邦胜利和项羽败亡的必然性,显示了诗人的史识高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