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四面楚歌
汉四年十月,项羽“兵罢食尽”,无力再与刘邦打下去,于是接受了刘邦“中分天下”的建议,“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放回了被扣两年四个月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但是,刘邦在得到被扣两年多的父亲、妻子后,立即撕毁协议,一路追杀项羽,直至固陵。此时,刘邦虽然已经在全国战场上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但是,由于韩信、彭越不按时出兵合围,刘邦的战略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刘邦实际上是孤军追击;所以,项羽十万军队一个反击战就把刘邦二十万军队打得只能困守固陵,不敢出战。刘邦在主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至此仍然沒有得到彻底扭转。刘邦怎么才能改变主战场的被动局面呢?项羽能够最终逃脱失败的命运吗?
30.刘邦临阵结盟韩彭刘邦二十万军队打不过项羽十万军队的现实让刘邦很无奈,只好问计于张良,张良能够向刘邦提出什么高明之见呢?
张良讲了两点:第一,韩信、彭越为什么不來?
张良认为,西楚很快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韩信、彭越两个人却沒有封地。而且,他们不來是有道理的(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韩信被封为齐王,并不是刘邦的本意(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韩信自己也知道刘邦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愿意封他做齐王(信亦不自坚)。
彭越平定了整个梁地,功劳很大(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当初,因为有魏王,所以,只封彭越做了魏国的相国(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如今,魏王已经死了,彭越早就希望当梁王,但是,刘邦却不封他为梁王(今豹死母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
第二,刘邦应该怎么办?
张良认为,如果刘邦能和韩信、彭越共同分享天下,可以立即使他们到來(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如果现在能够把睢阳以北直到谷城的地全封给彭越,让彭越当梁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地封给韩信――因为韩信是楚人,他希望得到楚地(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如果大王能捐出这两块地给他们两个人(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那么,他们两个人就会各自为战(使各自为战),楚兵就容易被打败了。
张良的回答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当封未封,二是共享天下。
所谓“当封未封”是指韩信、彭越立有大功却沒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所谓“共享天下”是要求刘邦要能够与消灭项羽的功臣共享天下。
前面我们讲过,当君王的人要“三善”:善听、善用、善赏罚。刘邦非常善听,也善用人,赏罚也基本恰当。
为什么一个善于封赏的刘邦此时却想不起來割地封王这一杀手锏了呢?
关键在张良“共天下”三个字上。“共天下”是要求刘邦与韩信、彭越这些大功臣共同享有天下,这对此时的刘邦來说实在是很难接受。
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而归的途中曾经主动提出过要将函谷关以东的地捐出來,以招纳贤士、共同破楚(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马上向他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
彭城大战彻底打破了刘邦迅速统一天下的美梦,对刘邦的刺激非常之大。迫于五十六万大军打不过项羽三万骑兵的残酷现实,刘邦不得不利用捐地作为破楚的工具。尽管刘邦沒有明确说出“共天下”三字,但是,刘邦的“捐关以东”实际上就是要和破楚的功臣“共天下”。
刘邦兵败固陵之时与他兵败彭城之时已经大不相同。兵败彭城,他第一次尝到了楚军的勇猛;兵败固陵,他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因此,兵败彭城,他主动提出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兵败固陵,刘邦拥有的战略优势使他不愿重提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的主张。
但是,张良比刘邦清醒。张良知道仅靠刘邦军团不可能最终战胜项羽,所以,他提出如果能够与韩信、彭越“共天下”,就可以立即将他们招过來;否则会怎样,张良沒有讲。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这样做,刘邦绝不可能单独消灭项羽。
听了张良一番话后,刘邦再一次发挥了他善听的特点,立即派人与韩信、彭越订立盟约。韩信、彭越得到刘邦如此明确的封赏,立即带兵与刘邦会合。
31.四面楚歌霸王惊心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到了,从北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一月,刘邦手下的刘贾策反了西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周殷(周殷的叛楚,对项羽是致命一击),联合九江王黥布,从南面合围项羽;刘邦、彭越从西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各路联军合围垓下。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被韩信、彭越、刘邦、刘贾等围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都用楚声唱歌(四面皆楚歌),项羽心中大吃一惊。因为,四面楚歌说明汉军已经占领了西楚的大部分国土。于是,项羽起身,在帐中饮酒。
垓下之战是项羽和韩信的对决。韩信当时统率三十万大军,项羽只有十万军队。韩信首先进兵,然而,打得不顺,向后退却(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韩信的左、右军包攻上去,项羽抵挡不住,韩信又从正面杀了个回马枪,项羽大败(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关于韩信与项羽对决垓下韩信首先接战而后退兵,有人以为这是韩信惯用的示人以弱的谋略,有人以为项羽仍然是雄猛的困兽。但是,无论如何,韩信最终以优势兵力击败了项羽。
项羽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后人颇多议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军心涣散――四面楚歌。
战国的楚地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黥布、刘贾,加上最终背叛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西楚国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被刘邦控制。刘邦利用汉军中的楚地士兵大唱楚歌,给项羽军团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相,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
二是军力悬殊――十万疲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合围。
当时双方兵力究竟如何呢?
汉军这面,韩信带了三十万大军;刘邦追赶项羽带有二十万大军;这两方面是五十万。彭越军团有多少人呢?汉二年四月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彭越当时就有三万士兵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彭越军团至少应在三万之上。
南方战线有两股力量,一是黥布、刘贾的军团,二是刚刚被收编的楚大司马周殷的兵团。
上述几股力量的总兵力至少应当在六十万以上。
此时项羽只有十万军队。
三是军粮匮乏――项羽因军粮匮乏而不得不同意中分鸿沟,此时,项羽军团的军粮更加困难。
32.二八壮士五千追兵垓下兵败之后,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向南突围。尽管汉兵有六十万之众,但是,项羽仍然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出重围(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而且未被汉军发现,这也一个奇迹。
直到天亮,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逃亡,刘邦命他的骑兵司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
等到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八百骑兵仅有一百多人跟了上來。
赶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了道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项羽向田边的一位老农问路,这位老农骗他说:“向左走”(问一田父,田父?曰左)。结果,左边是一片大沼泽地,战马陷入沼泽地跑不动,延误了行军时间,被汉军追了上來(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忙带兵向东,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从,而身后汉军则有追兵五千。
项羽知道已无法脱身。于是,他对身边的二十八名随从骑兵说: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而我最终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能打,是上天要亡我(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天我要决一死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冲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汉军军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他将随从他的二十八位骑兵分为四队,从四个方向同时向山下冲,并且约定到山下后再会合为三队。无论是分为四队往下冲,还是会合为三队,项羽的目的都是为了不让汉军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一队。项羽冲下山,随手斩杀一员汉将。汉军不知这三处哪一处有项羽,又分兵三处包围。项羽又冲了出去,再斩一员汉将,同时杀死汉兵几十人,再次聚集他的二十八骑,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他的部下:怎么样?众骑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时,刘邦手下的一位骑兵将领杨喜追杀项羽(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羽瞪着眼冲杨喜大吼一声,杨喜连人带马都大吃一惊,一下子倒退了几里地(项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韩信在历经磨难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时曾向刘邦谈到项羽时说: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
“喑?叱咤”是怒喝之声,“废”的含义是“瘫”。这是说项羽大吼一声,上千人都吓得瘫在地下。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郎中”,因此,他很了解项羽的这一特点。杨喜连人带马被项羽大吼一声倒退几里地,自属当然。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位骑兵与刘邦的五千骑兵相周旋,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勇武过人。
项羽为什么要以二十八骑与五千汉军打这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呢?
项羽的目的是要证实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不能打(非战之罪),而是天之亡我。项羽直至此时仍满足于二十六位随从的“如大王言”。
30.刘邦临阵结盟韩彭刘邦二十万军队打不过项羽十万军队的现实让刘邦很无奈,只好问计于张良,张良能够向刘邦提出什么高明之见呢?
张良讲了两点:第一,韩信、彭越为什么不來?
张良认为,西楚很快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韩信、彭越两个人却沒有封地。而且,他们不來是有道理的(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韩信被封为齐王,并不是刘邦的本意(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韩信自己也知道刘邦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愿意封他做齐王(信亦不自坚)。
彭越平定了整个梁地,功劳很大(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当初,因为有魏王,所以,只封彭越做了魏国的相国(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如今,魏王已经死了,彭越早就希望当梁王,但是,刘邦却不封他为梁王(今豹死母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
第二,刘邦应该怎么办?
张良认为,如果刘邦能和韩信、彭越共同分享天下,可以立即使他们到來(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如果现在能够把睢阳以北直到谷城的地全封给彭越,让彭越当梁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地封给韩信――因为韩信是楚人,他希望得到楚地(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如果大王能捐出这两块地给他们两个人(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那么,他们两个人就会各自为战(使各自为战),楚兵就容易被打败了。
张良的回答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当封未封,二是共享天下。
所谓“当封未封”是指韩信、彭越立有大功却沒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所谓“共享天下”是要求刘邦要能够与消灭项羽的功臣共享天下。
前面我们讲过,当君王的人要“三善”:善听、善用、善赏罚。刘邦非常善听,也善用人,赏罚也基本恰当。
为什么一个善于封赏的刘邦此时却想不起來割地封王这一杀手锏了呢?
关键在张良“共天下”三个字上。“共天下”是要求刘邦与韩信、彭越这些大功臣共同享有天下,这对此时的刘邦來说实在是很难接受。
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而归的途中曾经主动提出过要将函谷关以东的地捐出來,以招纳贤士、共同破楚(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马上向他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
彭城大战彻底打破了刘邦迅速统一天下的美梦,对刘邦的刺激非常之大。迫于五十六万大军打不过项羽三万骑兵的残酷现实,刘邦不得不利用捐地作为破楚的工具。尽管刘邦沒有明确说出“共天下”三字,但是,刘邦的“捐关以东”实际上就是要和破楚的功臣“共天下”。
刘邦兵败固陵之时与他兵败彭城之时已经大不相同。兵败彭城,他第一次尝到了楚军的勇猛;兵败固陵,他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因此,兵败彭城,他主动提出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兵败固陵,刘邦拥有的战略优势使他不愿重提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的主张。
但是,张良比刘邦清醒。张良知道仅靠刘邦军团不可能最终战胜项羽,所以,他提出如果能够与韩信、彭越“共天下”,就可以立即将他们招过來;否则会怎样,张良沒有讲。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这样做,刘邦绝不可能单独消灭项羽。
听了张良一番话后,刘邦再一次发挥了他善听的特点,立即派人与韩信、彭越订立盟约。韩信、彭越得到刘邦如此明确的封赏,立即带兵与刘邦会合。
31.四面楚歌霸王惊心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到了,从北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一月,刘邦手下的刘贾策反了西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周殷(周殷的叛楚,对项羽是致命一击),联合九江王黥布,从南面合围项羽;刘邦、彭越从西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各路联军合围垓下。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被韩信、彭越、刘邦、刘贾等围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都用楚声唱歌(四面皆楚歌),项羽心中大吃一惊。因为,四面楚歌说明汉军已经占领了西楚的大部分国土。于是,项羽起身,在帐中饮酒。
垓下之战是项羽和韩信的对决。韩信当时统率三十万大军,项羽只有十万军队。韩信首先进兵,然而,打得不顺,向后退却(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韩信的左、右军包攻上去,项羽抵挡不住,韩信又从正面杀了个回马枪,项羽大败(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关于韩信与项羽对决垓下韩信首先接战而后退兵,有人以为这是韩信惯用的示人以弱的谋略,有人以为项羽仍然是雄猛的困兽。但是,无论如何,韩信最终以优势兵力击败了项羽。
项羽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后人颇多议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军心涣散――四面楚歌。
战国的楚地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黥布、刘贾,加上最终背叛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西楚国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被刘邦控制。刘邦利用汉军中的楚地士兵大唱楚歌,给项羽军团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相,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
二是军力悬殊――十万疲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合围。
当时双方兵力究竟如何呢?
汉军这面,韩信带了三十万大军;刘邦追赶项羽带有二十万大军;这两方面是五十万。彭越军团有多少人呢?汉二年四月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彭越当时就有三万士兵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彭越军团至少应在三万之上。
南方战线有两股力量,一是黥布、刘贾的军团,二是刚刚被收编的楚大司马周殷的兵团。
上述几股力量的总兵力至少应当在六十万以上。
此时项羽只有十万军队。
三是军粮匮乏――项羽因军粮匮乏而不得不同意中分鸿沟,此时,项羽军团的军粮更加困难。
32.二八壮士五千追兵垓下兵败之后,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向南突围。尽管汉兵有六十万之众,但是,项羽仍然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出重围(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而且未被汉军发现,这也一个奇迹。
直到天亮,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逃亡,刘邦命他的骑兵司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
等到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八百骑兵仅有一百多人跟了上來。
赶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了道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项羽向田边的一位老农问路,这位老农骗他说:“向左走”(问一田父,田父?曰左)。结果,左边是一片大沼泽地,战马陷入沼泽地跑不动,延误了行军时间,被汉军追了上來(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忙带兵向东,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从,而身后汉军则有追兵五千。
项羽知道已无法脱身。于是,他对身边的二十八名随从骑兵说: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而我最终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能打,是上天要亡我(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天我要决一死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冲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汉军军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他将随从他的二十八位骑兵分为四队,从四个方向同时向山下冲,并且约定到山下后再会合为三队。无论是分为四队往下冲,还是会合为三队,项羽的目的都是为了不让汉军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一队。项羽冲下山,随手斩杀一员汉将。汉军不知这三处哪一处有项羽,又分兵三处包围。项羽又冲了出去,再斩一员汉将,同时杀死汉兵几十人,再次聚集他的二十八骑,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他的部下:怎么样?众骑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时,刘邦手下的一位骑兵将领杨喜追杀项羽(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羽瞪着眼冲杨喜大吼一声,杨喜连人带马都大吃一惊,一下子倒退了几里地(项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韩信在历经磨难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时曾向刘邦谈到项羽时说: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
“喑?叱咤”是怒喝之声,“废”的含义是“瘫”。这是说项羽大吼一声,上千人都吓得瘫在地下。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郎中”,因此,他很了解项羽的这一特点。杨喜连人带马被项羽大吼一声倒退几里地,自属当然。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位骑兵与刘邦的五千骑兵相周旋,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勇武过人。
项羽为什么要以二十八骑与五千汉军打这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呢?
项羽的目的是要证实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不能打(非战之罪),而是天之亡我。项羽直至此时仍满足于二十六位随从的“如大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