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自毁长城 (二)
项羽手下有一位大将钟离昧,其人非常善战,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陈平以重金收买项羽手下的人,散布谣言,说“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钟离昧等将领想和刘邦联手消灭项羽,然后分了项羽的地。结果,项羽果然上当,不相信钟离昧等忠心耿耿的将领(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其实,钟离昧最忠诚。汉四年(前203),项羽第二次东归打击断楚军粮道的彭越,派了两个庸才曹咎、司马欣守成皋,这两人仅仅五天就丢城自杀。当项羽听说成皋丢失之后,立即回师,当项羽赶回成不时,“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楚军在成皋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唯有钟离昧指挥自己的军队在死守。如果钟离昧要背叛项羽,岂不早就归降刘邦了?如果钟离昧是庸才,他能独木支撑残局,直到项羽杀回成皋吗?可以说,钟离昧是忠诚与才能兼备。
项羽死后,钟离昧逃亡。钟离昧早年与韩信的私交极好(素与信善),就逃到韩信之处(亡归信)。刘邦杀了项羽之后,非常恼恨钟离昧,得知钟离昧藏在韩信的楚地,专门下诏书要韩信逮捕钟离昧。有人向韩信建议:“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于是亲自來见钟离昧,钟离昧知道韩信的意图后,对韩信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韩信本想卖友自保,结果,逼杀钟离昧仍然不免被捕。
项羽死后刘邦都不愿宽恕钟离昧,可见钟离昧当年打得刘邦多惨。如此忠诚、善战的部下,项羽不信任、不使用,竟然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疏远钟离昧,自毁长城,多么可悲。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陈平的反间计,而且这个反间计叫我们今天看起來,是末流之计,是不入流的计策,而就这就能骗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沒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钟离昧的良机,如果让钟离昧守成皋,还会失守吗?
项羽的幸与不幸上面我们讲了项羽刚愎自用的四个“失”。但是,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为什么会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沒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來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來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沒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他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是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刘邦的能与不能和项羽对比,我们再看看刘邦。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间,我们沒有看到刘邦自己出过一个金点子;刘邦的许多重大决策也并不都是张良、陈平提出來的。比如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举义旗伐楚;辕生提出调动项羽,使项羽的力量分散;郑忠建议增援彭越,加大对楚国后勤补给线的破坏;韩信提出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极有见地的意见。
辕生和郑忠的建议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董公是谁?史无明载。但是,董公的建议让刘邦在政治上占了大便宜。
为什么刘邦能够听到新城董公、辕生、郑忠这些小人物献的奇策?为什么项羽很少听到这些小人物的奇谋?
韩信曾说项羽吝啬,刻好官印,放在手里左玩右把,棱角都磨平了,还不愿封赏给他人(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其实,韩信看到的吝啬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是项羽太自负,自负到只认可自己,不认可他人。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里也是认为刘邦不行,他那点本事还能做关中王?只有他自己是英雄,只有他自己行。这种自负使项羽很难和他人结为同盟。刘邦善于在关键时刻封官许愿,大搞统一战线,拉拢韩信、彭越,为消灭主要对手项羽服务。
天下的诸侯王本來都是项羽封的,本來他们和项羽就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有几位诸侯王是项羽的铁杆盟友?有谁愿意在关键时刻帮助项羽?过于自负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们再看军事。军事方面,有项羽在,有韩信在,刘邦撑破天也只是个二流。
刘邦政治二流,军事二流,他凭什么自负?他沒有自信的资本啊!但刘邦有个特点,就是从谏如流,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说刘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过项羽;出谋划策,他周围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说张良、韩信、萧何,包括辕生、郑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
像刘邦这样一个人,一不会打仗,二不会治国,三不会出谋,为什么能够作为君主,作为一把手统领那么多人?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文人叫刘劭,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一本书叫《人物志》。刘劭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人才的书。刘劭在《人物志》里,把天下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叫特殊人才,谁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类是普通人才,这个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刘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臣子,无论是将还是相,或者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叫做偏才,只有国君才叫做通才。
刘劭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大厨师做菜,会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盐放多了,叫打死卖盐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为烧菜的“主帅”。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什么是主帅呢?刘劭说,这个大厨师做菜,作为主帅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帅,咸了,倒进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刘劭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想想刘邦,再想想刘劭的《人物志》。刘邦就是那无色无味的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尝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沒有,那就是主帅。
项羽是什么呢?项羽是那个辣椒,项羽只能烧出一盘让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刘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们要是看了刘劭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帅其实不需要有某种具体的才能。主帅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会领兵打仗,当上将军去吧;会治国理财,当相国去吧;会出谋划策,当谋士吧。主帅干什么?主帅三件事:善听,善用,善赏罚。
先说善听。
善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别人提了个好意见,你一听立即付诸实行,这叫善听。善听还有另一层意思,别人不提意见,你要怎么样?你要会向别人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善听!别人给你提了好建议你听了,这不算真正的善听。真正的善听是别人不说话你能问他“为之奈何”,这叫真正的善听。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咸,该放多少?哪个人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叫善用。
最后一条,善赏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做到这“三会”,你就能当那个无味之水,你就能统领天下。
我们回过來,再看看那个“沐猴而冠”的故事。那个“说者”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呢?悲剧就在于他找了一个不善听的人去说话了。所以,提建议你还得看看你的君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君主只会说一个字――“烹”,那你可千万别提意见!一说准“烹”,找死啊!要找那个善听的人去提建议,这样才能够把你的建议变成实际的行动,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从另一个方面看,“说者”的意见很对,项羽沒有听“说者”的意见,他也不会听其他的人的意见,这是项羽的悲剧。
26.心胸狭窄缺乏宽容黥布叛楚为哪桩再说项羽对待黥布。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而且,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
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年冬十二月入关,次年正月就封英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正好处五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黥布以有病为由沒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加平齐。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沒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英布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夸大项羽和英布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英布动摇而叛楚。
英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缺乏宽容看刘项刘邦待人同样也不宽容。
刘邦平定陈?之乱时,曾向天下诸侯征兵,彭越沒有亲自率兵参战,只派了手下一位将军带兵参战。刘邦对此十分不满,派使者严责彭越。彭越因此而内心恐慌,这成为彭越手下的战将扈辄规劝彭越谋反的重要诱因。虽然彭越沒有听从扈辄谋反的劝说,但也沒有处罚扈辄。这就为告密者提供了口实。尽管彭越并沒有反叛,但是,刘邦也沒有放过彭越,只是刘邦处理功臣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方法,所以,彭越并沒有马上被处死,但是彭越最终是被醢(剁成肉酱),在汉初被杀的功臣中,彭越最冤枉,下场也最惨。
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灭了项羽、当了皇帝之后,因此,刘邦不宽容异姓诸侯王,只是逼反了些异姓诸侯王,尚未影响到大汉江山。
项羽的不宽容,发生在楚汉相争之际,因此,同样是不宽容,项羽付出的代价比刘邦大得多。毕竟项羽的事业正处在爬坡之时,正处在需要大量人才为他打江山的时候。刘邦则不同,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已经登上事业的最高峰之时。
项羽理应宽容地对待他所封的天下诸侯,尽量让天下诸侯站在自己一边。此时任何不宽容都可能为刘邦所利用,成为自己与刘邦争夺天下的阻力。
事实证明,项羽的不够宽容,失去了黥布,后果极为严重。
待人不够宽容,往往只看到他人的弱项,看不到自己的弱项,导致自己失去必要的支持,严重妨碍了自己事业的成功。项羽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所以我们前面讲项羽军事上如何如何,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实那都是表象,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
其实,钟离昧最忠诚。汉四年(前203),项羽第二次东归打击断楚军粮道的彭越,派了两个庸才曹咎、司马欣守成皋,这两人仅仅五天就丢城自杀。当项羽听说成皋丢失之后,立即回师,当项羽赶回成不时,“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楚军在成皋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唯有钟离昧指挥自己的军队在死守。如果钟离昧要背叛项羽,岂不早就归降刘邦了?如果钟离昧是庸才,他能独木支撑残局,直到项羽杀回成皋吗?可以说,钟离昧是忠诚与才能兼备。
项羽死后,钟离昧逃亡。钟离昧早年与韩信的私交极好(素与信善),就逃到韩信之处(亡归信)。刘邦杀了项羽之后,非常恼恨钟离昧,得知钟离昧藏在韩信的楚地,专门下诏书要韩信逮捕钟离昧。有人向韩信建议:“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于是亲自來见钟离昧,钟离昧知道韩信的意图后,对韩信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韩信本想卖友自保,结果,逼杀钟离昧仍然不免被捕。
项羽死后刘邦都不愿宽恕钟离昧,可见钟离昧当年打得刘邦多惨。如此忠诚、善战的部下,项羽不信任、不使用,竟然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疏远钟离昧,自毁长城,多么可悲。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陈平的反间计,而且这个反间计叫我们今天看起來,是末流之计,是不入流的计策,而就这就能骗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沒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钟离昧的良机,如果让钟离昧守成皋,还会失守吗?
项羽的幸与不幸上面我们讲了项羽刚愎自用的四个“失”。但是,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为什么会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沒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來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來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沒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他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是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刘邦的能与不能和项羽对比,我们再看看刘邦。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间,我们沒有看到刘邦自己出过一个金点子;刘邦的许多重大决策也并不都是张良、陈平提出來的。比如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举义旗伐楚;辕生提出调动项羽,使项羽的力量分散;郑忠建议增援彭越,加大对楚国后勤补给线的破坏;韩信提出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极有见地的意见。
辕生和郑忠的建议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董公是谁?史无明载。但是,董公的建议让刘邦在政治上占了大便宜。
为什么刘邦能够听到新城董公、辕生、郑忠这些小人物献的奇策?为什么项羽很少听到这些小人物的奇谋?
韩信曾说项羽吝啬,刻好官印,放在手里左玩右把,棱角都磨平了,还不愿封赏给他人(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其实,韩信看到的吝啬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是项羽太自负,自负到只认可自己,不认可他人。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里也是认为刘邦不行,他那点本事还能做关中王?只有他自己是英雄,只有他自己行。这种自负使项羽很难和他人结为同盟。刘邦善于在关键时刻封官许愿,大搞统一战线,拉拢韩信、彭越,为消灭主要对手项羽服务。
天下的诸侯王本來都是项羽封的,本來他们和项羽就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有几位诸侯王是项羽的铁杆盟友?有谁愿意在关键时刻帮助项羽?过于自负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们再看军事。军事方面,有项羽在,有韩信在,刘邦撑破天也只是个二流。
刘邦政治二流,军事二流,他凭什么自负?他沒有自信的资本啊!但刘邦有个特点,就是从谏如流,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说刘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过项羽;出谋划策,他周围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说张良、韩信、萧何,包括辕生、郑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
像刘邦这样一个人,一不会打仗,二不会治国,三不会出谋,为什么能够作为君主,作为一把手统领那么多人?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文人叫刘劭,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一本书叫《人物志》。刘劭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人才的书。刘劭在《人物志》里,把天下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叫特殊人才,谁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类是普通人才,这个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刘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臣子,无论是将还是相,或者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叫做偏才,只有国君才叫做通才。
刘劭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大厨师做菜,会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盐放多了,叫打死卖盐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为烧菜的“主帅”。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什么是主帅呢?刘劭说,这个大厨师做菜,作为主帅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帅,咸了,倒进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刘劭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想想刘邦,再想想刘劭的《人物志》。刘邦就是那无色无味的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尝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沒有,那就是主帅。
项羽是什么呢?项羽是那个辣椒,项羽只能烧出一盘让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刘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们要是看了刘劭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帅其实不需要有某种具体的才能。主帅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会领兵打仗,当上将军去吧;会治国理财,当相国去吧;会出谋划策,当谋士吧。主帅干什么?主帅三件事:善听,善用,善赏罚。
先说善听。
善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别人提了个好意见,你一听立即付诸实行,这叫善听。善听还有另一层意思,别人不提意见,你要怎么样?你要会向别人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善听!别人给你提了好建议你听了,这不算真正的善听。真正的善听是别人不说话你能问他“为之奈何”,这叫真正的善听。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咸,该放多少?哪个人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叫善用。
最后一条,善赏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做到这“三会”,你就能当那个无味之水,你就能统领天下。
我们回过來,再看看那个“沐猴而冠”的故事。那个“说者”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呢?悲剧就在于他找了一个不善听的人去说话了。所以,提建议你还得看看你的君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君主只会说一个字――“烹”,那你可千万别提意见!一说准“烹”,找死啊!要找那个善听的人去提建议,这样才能够把你的建议变成实际的行动,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从另一个方面看,“说者”的意见很对,项羽沒有听“说者”的意见,他也不会听其他的人的意见,这是项羽的悲剧。
26.心胸狭窄缺乏宽容黥布叛楚为哪桩再说项羽对待黥布。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而且,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
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年冬十二月入关,次年正月就封英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正好处五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黥布以有病为由沒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加平齐。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沒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英布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夸大项羽和英布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英布动摇而叛楚。
英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缺乏宽容看刘项刘邦待人同样也不宽容。
刘邦平定陈?之乱时,曾向天下诸侯征兵,彭越沒有亲自率兵参战,只派了手下一位将军带兵参战。刘邦对此十分不满,派使者严责彭越。彭越因此而内心恐慌,这成为彭越手下的战将扈辄规劝彭越谋反的重要诱因。虽然彭越沒有听从扈辄谋反的劝说,但也沒有处罚扈辄。这就为告密者提供了口实。尽管彭越并沒有反叛,但是,刘邦也沒有放过彭越,只是刘邦处理功臣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方法,所以,彭越并沒有马上被处死,但是彭越最终是被醢(剁成肉酱),在汉初被杀的功臣中,彭越最冤枉,下场也最惨。
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灭了项羽、当了皇帝之后,因此,刘邦不宽容异姓诸侯王,只是逼反了些异姓诸侯王,尚未影响到大汉江山。
项羽的不宽容,发生在楚汉相争之际,因此,同样是不宽容,项羽付出的代价比刘邦大得多。毕竟项羽的事业正处在爬坡之时,正处在需要大量人才为他打江山的时候。刘邦则不同,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已经登上事业的最高峰之时。
项羽理应宽容地对待他所封的天下诸侯,尽量让天下诸侯站在自己一边。此时任何不宽容都可能为刘邦所利用,成为自己与刘邦争夺天下的阻力。
事实证明,项羽的不够宽容,失去了黥布,后果极为严重。
待人不够宽容,往往只看到他人的弱项,看不到自己的弱项,导致自己失去必要的支持,严重妨碍了自己事业的成功。项羽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所以我们前面讲项羽军事上如何如何,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实那都是表象,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