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7章 自毁长城

    前面我们详谈了导致项羽失败的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政治上的幼稚导致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刘邦是他真正的对手,屡屡错失消灭刘邦集团的良机;军事上对刘邦的战略包围缺乏足够的重视,更沒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导致他在战略上陷入严重的被动。政治、军事两方面的重大失误,使项羽在和刘邦的对峙中逐渐丧失了优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24.最重自尊不容逆耳围绕着项羽的故事,还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流传至今。比如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我们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场难以应付又不好推辞的酒宴,我们就会把这场酒宴叫做“鸿门宴”;再比如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來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个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说者”的冤枉这个成语是怎么來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他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來见项羽,这个人史籍上沒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说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你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陆游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提到“铁马秋风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沒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來,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來,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这就是“烹”。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建都今天的徐州,徐州的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沒有听进去。

    第二,这个“说者”既然史籍沒有记载他的姓名,应当说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是一种很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豁达的刘邦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因为项羽是与刘邦争天下,我们把刘、项两个人对比一下。刘邦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刘邦手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叫周昌,御史大夫在汉代的职位相当于副总理的职位。有一天他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高帝方拥戚姬)。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周昌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转脸就走。此时刘邦也看见周昌进來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來,赶上去,按着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总不能梗着脖子――周昌只好低下头弯下腰來,刘邦顺势一翩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刘邦这个做派确实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话。但是对于刘邦來说,小菜一碟,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得意洋洋地问周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乃桀纣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像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那样的暴君。周昌这句话很重,要是说到项羽的面前,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做的呢?刘邦一翩腿下來,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刘邦豁达,项羽小气,可见一斑。

    周昌(?~前192),刘邦同乡,沛(今属江苏)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所杀,他托病不朝。当然,我们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來,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25.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我觉得诸如此类的事和项羽的性格有关,因为性格就是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的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

    失察:韩信的寒心先说失察。

    因为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作为西楚国的国君,或者说作为当时诸侯联军的盟主,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观察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还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爵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韩信和项羽两个人。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來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再说失人。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來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沒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其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來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意见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沒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沒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沒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这样,他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一大批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再次谈失态。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來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來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这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东,欲?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是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失信:钟离昧被疑第四谈失信。

    项羽的失信主要指项羽很难相信别人。任何一个群体之中,总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类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这样一个结构划分,带來一种什么情况?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这种招嫉來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來自群体之内,比较有才干的人,他的机遇比较多,他的机会比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机会少,或者机会來了,沒有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这是一种招嫉。

    另外还有一种招嫉,如果是两个敌对的群体,比如说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某一个群体中间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对方的嫉恨。我们前面讲过,范增在项羽集团中间应当说是一个最有谋略的人。虽然这个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毕竟是项羽集团的唯一的谋士,这就招嫉了。

    陈平在荥阳对峙之时和刘邦分析过项羽的性格,说他“意忌信谗”,行反间计可以使项羽上下不和。所谓“意忌信谗”,就是指一个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谗言蛊惑,这是项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陈平之所以能献出此计,原因是陈平在项羽手下待过很长时间,比较了解项羽。

    刘邦听了陈平的话,给了陈平四万金,让他放手实施反间计,而且不问他的支出状况。陈平利用这些钱,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

    钟离昧(?~前200),汉朐县伊芦乡人。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素与韩信交情不错。汉高祖四年(前203)。因陈平反间计,项王疑忌忠臣,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昧还追随项王。项王败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汉王嫉恨钟离味,就诏令韩信把钟离昧逮捕,韩信不从。后无奈自刎。其实,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关系的计谋水平非常普通。

    项羽的使者來到刘邦的大营,陈平有意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送进去之后,看见项羽的使者,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原來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把准备好的丰盛的酒菜端下去,另外换上粗劣的饭菜(项王既往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使者回來后,向项羽作了汇报,项羽从此非常怀疑范增和刘邦有勾结(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说实话,陈平此计实在不高明,但是,对项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说项羽非常容易信谗。

    每一个人都会听到谗言,但是,听到谗言后的态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谗,有人不信谗;有人能够分辨出谗言,有人不能够分辨出谗言。

    为什么有些人信谗,有些人很难让他信谗?

    这和人的判断力有密切关系。判断力强,不容易“意忌信谗”;判断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谗”。

    同时,它和自信也有关系。沒有自信,容易信谗;过于自信,也非常容易信谗。沒有自信,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容易信谗;过于自信,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只听符合自己判断的话,自然也容易信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