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三)

    §§§第五节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深入地潜进人类灵魂的底层,我们会发现,受到心灵最深处那可怕的压力的挤压,情感的自流井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喷发。是精神病理学将这口深井打通,是它为人类找到了一眼养料齐全的喷泉----使用起來却必须慎之又慎的喷泉。

    因为关于情感的问題涉及到一个可怕事实:除非那股情感之流是自由酣畅的,否则就会堵塞灵魂的通道。是的,这对我是如此,对你也是一样,因为沒有那个灵魂不希望被自然的情感所浸润。

    在现代心理学的帮助之下,宗教必须能够认识到,它们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已经步入上一条可怕的歧路。近代的自由主义宗教也沾染上了近几个世纪的习气----理性主义。如果将这看做是对正统教会过多地诉诸情感的一种反应,或许这一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认为,那么多的传统信念都只是游于人类的情感之海,而控制人类命运的却是迷信或某种神秘教义。但是,为了反抗这种毫无原则的情感主义,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用冰冷的、抽象的理性之柱搭建起了寒气逼人的人性大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宗教介于这二者之间,一面是很浮躁的情感,一面这是冷冰冰的、理性化了的信仰。

    对情感的恐惧和排斥不仅仅是自由派宗教的特点,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从17世纪以來,人们对情感不是充满了恐惧之感,就是满怀鄙夷之情,而对抽象的理性却像圣物一样顶礼膜拜。正如怀特海与芒福德一直强调的那样,在这一时期,情感和品质被贬低到了主观和偏见之中,而现实则应该由原子、分子、电子和数学公式來加以说明。

    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贬抑包含着可怕的错误,所以后來竟然很少有人看到我们的生命已经变得异常失衡。

    每个人都在蔑视人性的理性学科的驱策之下,而蔑视人性的科学也对感觉和感情肆意地嘲弄轻视。只有客观、理性才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们都开始羞于将主观情感引入到人类的理性王国。

    难怪我们的生活变得越來越浅薄,人性变得越來越僵硬、迟钝、麻木不仁!还能有别的可能吗?当人类将纯粹理性变为神物顶礼膜拜之时,人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结果就是,感情容易成为邪恶之人或残暴统治者们的劫掠品。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独裁者们都曾认清了这一事实:人类正由于食用了这些抽象的拙劣食品而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变得营养不良。于是,他们手提以鲜血锻造成的武器,侵入了人类情感的领地。

    他们认识到,在抽象死板的物理学规则中,人类的精神已经变得饥不择食。人们不再被看做是具有创造性的、有诸多官能的、能经受住负面情感的人,而是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

    这个真理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假如人类情感沒有合理的疏散通道,如果道德宗教都满足不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诸如种族灭绝主义等不道德情感便会将其狂想宣布为唯一的真理。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类将情感看做是自身天性中非常原始和幼稚的一个方面,这已经是最公允的看法了。但自弗洛伊德之后,情感就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理性之母,成了艺术、科学和宗教之源,这已经成为常识了。

    人们或许可以在口头上逃避感情,但绝不可能在行为上也逃脱感情。正是精神的力量让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使文明的每一次创新都生机盎然。情感并不是让人类羞涩的东西,更不是什么辅助性的、次要的东西,而是人类生活中非常合理的存在,是人性中最尊贵和最成熟的部分。

    当然,情感不能任由其随便发泄。它必须被规范起來,必须加以引导,但再也不能将其看做是生命这座庙宇中卑微的奴隶了。无论我们是否能够认清,情感都贵为生命的国君。虽然你常常意识不到,但它仍旧是一国之主宰。自由派宗教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条真理了,只有将这人性的生机系于理性之上,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幸福时代才会降临。

    犹太教的早期,牧师们就已发现了情感在以色列人集体生活中的作用。犹太教的创建者运用情感來稀释人们的躁动、愤怒和迷幻。让我们來欣赏一下犹太教的重大节日的隆重场面吧!元旦和赎罪日是一个倾诉罪孽的日子,部族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带着平和的心以求净化。沒有谁强迫人们说出他们的缺点、不足和罪孽。帐棚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喜庆节日,人们载歌载舞,成群狂欢,以表达对天地的遵从。

    还有一些节日可以让人们发泄那些带有征伐欲望的情感,让他们的愤怒和仇恨得以化解。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发泄,他们再次重归内心的平和。

    逾越节是用來纪念摩西时代,表达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而设立的。安息日这样的节日则是用以表示接纳“律令”。在犹太人的日历中,用倾诉情感的方式來获得内心宁静的节日安排是如此明智,足见其充满了古老民族的智慧,这样的节日安排如今被精神病理学家称之为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在默默地祈祷中,在欢快的歌舞中,在家庭的聚会和宗教的典礼上,犹太人一起倾诉着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情感,共同寻找到了心理上的健康。由于这种充满智慧的调节情感的办法,他们也一起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并成功抵制住了外界的诱惑。

    在黑暗的年代中,犹太教的圣日和各种节日成为将犹太人从困境和屈辱中解救出來的良药。东欧的哈希德教派和中东的巴勒斯坦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來宣泄情感,这不仅使他们能够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也给他们提供了对上帝和生命表达敬仰之情的机会。

    然而,由于受到偶像崇拜的理性主义的迷惑,现代犹太教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常忽略当代人的感情生活,使得情感的土壤日益贫瘠。

    §§§第六节 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一直以來,我们都在追求内心的平和,渴望我们的心灵能够重归宁静,在此过程的终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宗教与心理学竟然殊途同归。

    两种不同的体系均强调宽容和平和,既强调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也强调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平和。人类结成兄弟间的情谊,各个民族普遍地融合----这一数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知们就曾教育过我们的道理----也正是现代心理学家们的目标所在。宗教宣称上帝要统合人世间的一切,而心理学则从人类自身中挖掘出统一与和谐,二者是可以进行比照的。

    数千年之前,犹太教就对今天个人与社会社会置身的黑暗境地有所觉察,这个如先知般敏锐的宗教确实能够对未來有所洞见。而精神病理学家进一步加强了宗教对未來的这种自觉式智慧,因为心理学坚持认为人类只有对未來充满希望----在这破碎的现实中还蕴含着未來发展的种子----人类就可能存续下去。

    先知般的宗教强调信仰在获取个人幸福与内心平静中的重要性。这种信仰是对人类大同观念的认同,是对依照现实而非遵从快乐原则生活的信念,是对与人类为伴与人类连成一体的信念,而这一切都有别于宗教的信念。

    人类的生命其实要比那些看上去晦暗、惨淡的表面现象要丰富得多。将生活的表现当作是生活的全部,这种看法是何等的荒谬与无知!

    虽然我们从來看不见所谓的潜意识,但它确实一直在其中起着作用。同样的道理,尽管我们从未看见过上帝的样子,但上帝的感召力却在我们当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并且从根本上支撑着我们。二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都是隶属于这个茫茫宇宙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之所以说真实,可以由它们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影响所留下的踪迹中得到证实。

    关于人性和宇宙的言论不仅仅是乌托邦式的臆想,也是关于人类真实本性的最好说明。宗教來到人间,带着丰润的希望----这是一个基于真理、兄弟般的友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仁爱和宽容的坚定原则之上的世界。而心理学正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以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公式,而非圣歌和祈祷者的语言----去加强和证实这些宗教信仰。

    宗教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在承认错误之后,要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创造一个生活更幸福、心灵更自由的人类社会而努力。

    同样,宗教还必须放下身段,借着精神病理学提供的工具,去敲击人性的神秘之门----为什么人类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却仍然离幸福平和如此的遥远。

    这一秘密借助着当今心理学的新发现就可以部分地得到解释。如果他被一种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而倍感痛苦,如果他从不明白自爱的艺术,而是受困于一种强制的、贪欲的、永不知足的野心之中,如果他的内心一直被阴暗的恐怖气氛所笼罩,而不能坦然地面对痛苦,不懂得如何去超越痛苦,不愿意负担起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这样的人又如何能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又怎么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这样人的又如何会懂得保持人世间应有的平和,并保持心灵的宁静呢?

    正是借助于心理学,我们才进一步理解了情感的抑制和混乱是多么可怕,目前的知识已经足以解放如今备受各种困扰煎熬的人们,让我们努力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将这些新道德的训导铭刻在心头吧!

    不要对任何來自心灵的冲动感到恐惧。

    要超越内心的焦灼,要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勇气。

    直面痛苦,毫不妥协。不要否认内心中的悲痛,也不要为之徘徊不前,而要学会超越痛苦。对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施以援手会帮助你战胜痛苦。

    永远尊重真理,尊重事实的真相,对他人要宽厚、仁慈。通过追求真理,你会得到自我拯救。

    反观自己的内心,搜寻那些幼稚性格的蛛丝马迹,切莫害怕成熟与自由。不要懒散怠惰,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屈从于那些社会中所谓的万能领袖。作为人类中的光荣一员,要永远地和人类群体站在一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