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四)

    §§§第七节 要将真相告诉孩子

    如果悲痛的心情得不到很好的把握,不仅成年人的生活会变得扭曲,儿童也会如此。在死亡这一问題上,成年人常常会欺骗儿童,这种做法所酿成的人间悲剧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例如,一个父亲死了,抛下了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当进行葬礼的时候,母亲将孩子送到了一个不经常來往的远亲家中。这位母亲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对这个孩子隐瞒实情。从此之后,再也沒有人在这个孩子的面前提及父亲的名字,如果是偶然提到了,也会迅速地转移到别的话題之上。对于父亲去世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大人们之所以保持一种欺骗性的沉默,是因为害怕孩子会受到伤害和打击:“他实在太小了,不能让他知道真相。”这个动机无疑是好的,但整个隐瞒的过程会极度地扭曲孩子的情感,这又是多么的不幸啊!

    以上的说法不仅仅是一些推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常常遇到这样的例子。这些病例充分地说明了,向孩子隐瞒真相是何等的危险,尤其是在悲痛和死亡这些重大的问題上更是如此。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四岁,另一个是五岁,他们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不幸去世了,他们的母亲是一个谨慎、腼腆的女人,认为过于悲痛的场面与社会行为准则是很不协调的,于是便将两个儿子送到了他们的一个叔叔那儿,不让他们看到葬礼的仪式。三个星期过后,两个孩子回到了家中,当然也就看不见父亲了。当他们问及父亲的时候,有人告诉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了。这些人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们不会继续地追问了。

    实际上,孩子们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他们开始动用不成熟的想象力了。这两个孩子苦思冥想。最终得出了一个可怕的推测:是他们的母亲将他们的父亲杀死了,然后将父亲的尸体藏了起來。尽管他们并沒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可怕的想法,但他们确实是带着这种想法长大的。

    在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兄弟俩的头脑中总是缠绕着这个可怕的念头:父亲是被母亲杀害的。久而久之,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恐惧症。哥哥总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杀人凶手,而弟弟老是幻想自己将被别人谋杀。在兄弟俩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的人格已经完全被扭曲了,觉得极其病态,只好被迫地接受定期的精神病治疗。但只有找到了他们精神错乱的根源之后,他们的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治愈。这个根源其实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失去父亲之后,沒有被告诉事情的真相。

    近來,我又遇见了一个更令人震惊、令人不可思议的病例。一个17岁女孩子患上了严重的溃疡性肠炎,被带到医院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并沒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病因。经过深入地探究后才发现:在这个女孩3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了。由于这个女孩平时非常崇拜她的母亲,喜欢模仿母亲,无论母亲做什么事情,她都会跟在后面模仿。当她的母亲死后,她立刻被送到了外地。当她回來之时,面对的是一个悲伤、冷清的家,再也沒有人提及她母亲的名字了。她的外公外婆对待她父亲的时候像是在对待罪犯一样,在私底下说父亲是杀死母亲的凶手。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成为了父亲和外祖父母之间矛盾的无辜的牺牲品。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深爱着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沒有人告诉自己她到底去那儿了。但从听到的只言片语中以及亲人们痛苦的眼神和愤怒的表情中,小女孩认为母亲的胃出了问題,她母亲已经成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她的胃受到了惩罚。

    不久之后,这个3岁的小女孩就像她想象中的母亲那样患上了严重的胃病。通过治疗,胃病看起來是治愈了,但她的头脑中却无论如何也拼凑不起母亲那清晰的形象了,也不能与她的父亲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她想如同过去一样去爱父亲,但自从在外公、外婆那儿偷听到父亲是害死母亲的凶手的消息后,她就不知所措了。她的情感生活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刚刚进入青春期,就难以忍受这巨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压力,女孩彻底垮掉了,不久就死了。

    倘若当时她的父亲以女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她,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为什么外祖母会那么的伤心和愤怒,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了。如果这个小女孩对父亲是信任的,父亲也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放开心结和女儿一起痛哭一场,将情感宣泄出來,父女俩就会建立起新的亲子关系了。这样,女儿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心灵倚靠,就不会发生以后的悲剧了。

    其实,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是能够经受住灾难和悲痛打击的,但最令他们不可容忍的是那些谎言和托辞。如果成年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告诉这个小女孩真相,她是能够调整与父亲和外祖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也是能够面对母亲去世这一悲惨现实的,那么悲剧就不会再发生了,但现在讲这些已经为时太晚了。

    我明白,这些病例听起來有些不合情理。最起码,一个3岁或5岁的孩子竟然能够被他(她)早已遗忘的一段痛苦经历折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但是,在儿童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恰恰会在他以后的一生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正是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事实证明,人生早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心灵。

    不久以前,当我们在乡村生活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在失去他自己的父亲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妻子便将他们7岁的女儿送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沒有向她透露任何事情的真相。这个女孩也从來沒有离开过她父母半步,所以她预感到这次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她也预感到,父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了。

    当我问起为什么将这个孩子送走时,她的父母告诉了我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反问我为什么不赞同们的做法:“你是应该理解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为她着想。她太小了,是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巨大悲痛的。”“我告诉他们,以我的观点來看,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应该马上将孩子接回來,大概地告诉她,爷爷已经去世了,父亲需要得到她的安慰,只有她才能够帮助父亲摆脱对死者的依赖,从而减轻痛苦。她应该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去安慰她的父亲”。

    这对夫妇听从了我的建议,并将女儿接了回去。女儿让父亲坐在地板上和她一起玩耍,这样,处于相同的氛围中,父女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融洽了。她的父母发现,在女儿被送走的这段时间内,女儿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结,脑中产生了一些可怕的念头,总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感到十分的孤独无依。

    我并不是想说,家长们应当将亲人逝世的全部细节都叙述给孩子。在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将死亡的神秘性也牵涉进去,对他们隐瞒一些东西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告诉儿童关于死亡的事实时,不要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不要向他们揭示死亡那怪诞和恐惧的一面。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万不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笼罩一片恐惧的阴云。

    但话又说回來了,在成年人的头脑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很大的成见,即认为儿童承受不了悲痛和哀伤,因此,应该将他们保护起來,不要让他们接触任何与悲伤气氛有联系的事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儿童往往能够承受得起悲伤和眼泪,但他们唯一不能忍受的便是谎言和托辞。

    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应该允许他们像分享家庭的幸福一样去分享家庭的痛苦。儿童远沒有我们平时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不会因为眼睛里流出几滴眼泪就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被告知实情而身心崩溃。相反,将儿童从家庭圈子中隔离出去才是他们最不愿意去忍受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成年人的逃避,半真半假的托辞,冷漠的情感以及虚伪的面孔。

    §§§第八节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至此,我已经详尽地说明了关于悲痛的方方面面。悲痛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会遭遇到现实带來的问題。尤其在我们处于的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这个问題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整个人世间存在的事实恰好印证了这么一种宗教直觉,即悲痛是人类都必须经历的,这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逃避只是自欺欺人,也必将自食其果。

    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在这儿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了处于悲痛处境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这充分地说明了,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真情实感熟视无睹,将悲痛压抑下去,使其潜藏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日后总会对我们进行反击与报复。

    整个悲痛的过程也说明,我们在对别人真诚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真诚,这样才能获得在精神上的幸福和在心灵的宁静。

    生活告诉我们:“你要尊重你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顾虑外界的盘根错节;同时也要在所有的社交生活中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态,无论是对待老年人还是对待年轻人,都要一视同仁;要坚信自己是能够经得起生活中各种突如其來的灾难和打击的;要懂得,掌握着真理的上帝一定有办法治愈我们的创伤。尽管世界上不幸有了伤痛,但我们也能够精选良药,将我们的伤口奇迹般地抚平。我们要要相信生活,不要在它面前虚情假意,躲躲藏藏,这样就一定能够走出悲伤的困扰,将各种悲痛打翻在地。”

    有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至亲,对他们而言,后半生也许只有半条面包了。但直面现实,勇敢地吃下这半条面包,那也会比吃一整条上面长满了自怜和悲痛的绿毛、发霉变质的面包好得多。陷入自怜和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才是对逝去亲人的不尊敬,不要忘记,正是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和前途而牺牲了自己。

    也许,这算是一种补偿,一个失去某种官能的人,他的另一官能就会异常地敏锐起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困境中走出來,勇敢地去开发我们的新兴趣,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失去亲人这一损失的一种补偿。

    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能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种结成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不仅现在拥有,即使到了中年和老年也照样拥有。只要你还在呼吸,就不要荒废这种能力,它能够使你更加富有,更加风趣,更富于创造力和人格魅力。

    倘使沒有悲痛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会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态度去生活。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许多心理上的疑难病症也就得到了治愈,困扰儿童和成年人的精神紊乱现象也会随之消逝。

    通过“悲痛递减法”的学习,人类一定能够越过冰冷的悲痛之巅,顺利抵达宁静的心灵港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