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的爱自己(三)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情适合自己的当前身份,而哪些事情是不适合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做到真正地尊重自己。长大成人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喜好,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就应该努力地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
“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一个人不但要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于内心的最深处,时刻提醒:“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抛弃过去的观念是非常令人痛苦的。年轻时候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步人他们的行列。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现实的伤害。但是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年少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危险的,也多半是徒劳无益的。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苛求太多。我们应该具有宽容的胸怀,像诗人卡尔·桑德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心口不一地随便说说,而是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前行。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在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的所有欲望和梦想,以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可能走向一条悲剧性的人生道路。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并不是悲观的,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那些欲望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沒有任何价值的,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放弃。
“我很清楚自己的内心仍然存在很多的不成熟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倘若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了勇敢的放弃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智慧,就不会觉得是在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会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科学家们不计名利地将自己奉献于对真知的探索中;还有很多坚强的殉道者,他们面对反动势力的迫害不为所动,坚持着他们的信念;许多理想主义者,不顾他人的愤怒,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情操。这些人能够勇敢地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放弃其他的东西,他们的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性力量。
他们深知: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稍纵即逝的快活,而是为了追求人生中的永恒价值。正是这些永恒价值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宁静。
§§§第六节 勇敢地接受自己
要学会尊重自己,另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接受自己----不仅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自己都有着双重的看法,在他们的想象中,两个不同的房间内挂有两幅不同的肖像。一个房间内的画像是用浓重的水墨画成的,全部表现为优秀的品质,沒有任何阴影。另外一个房间内挂的全是帆布画,画像稀奇古怪,就像是雅利安人的涂鸦之作,画面阴暗沉重,令人窒息。
我们不能将这两幅画像隔离起來,片面地看待自己,而是需要将其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然后合二为一。我们在意气风发之时,往往不敢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丧失斗志之际,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拥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新画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人常常会过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完美无缺,妄图和上帝一样无瑕,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在我们的身上都有暴君、批评家和勇士的某些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希望支配他人、算计他人,对别人的痛苦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但这些恶劣的品行是能够也是必须服从于人格中善的一面的。
有些人因为自己在某些时候产生消极的情绪或破坏性的感情,就觉得自己是邪恶的,于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很可惜。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少许的性格缺陷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不受尊敬的人。巴克尔曾经告诫人类说,以少数几个不受尊敬的人为例來看他们隶属的整个种族,这种狭隘的看法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做法。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具有攻击性,怀有仇恨,这些情感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必因此就讨厌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社会的弃儿。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在精神上获得超脱和自由。
如果能够轻松地接受自己身上的缺点,我们就不必戴着面具去生活了。我们会真正成为自己本身!道德上的过于自负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我们内心的巨大敌人。我们要学会经常地宽恕自己,要明白我们并非天使那样纯洁无瑕,倘若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它由多个民族、多样文明和多种价值观所构成。事实就是这样的,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也并不困难。在美国,我们为这种多元性而欢欣鼓舞,正是这种多元性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对待自己也应该采取这种多元主义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境、品质和情感,我们应该为之欢喜才是。
苏格兰作家史蒂文森曾经说:“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就像幸福王国的国王一样幸福快乐。”这句话虽然夹杂着孩子般的天真烂漫,但如果采取我前面所阐述的态度去感悟这句话,便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它的内涵。
当然,要想形成这种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不大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渐进的,有时候甚至让人灰心丧气。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位病人,这个病人酒精中毒,为此已经治疗了两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病人再次來看医生,要医生为他进行心理治疗。病人伤感地告诉医生说,前几天他刚刚被解雇了。当心理治疗结束后,病人又对医生说:“大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我是难以承受的。我想我本來应该做得更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但却未能做到,为此我会去酗酒。说实话,昨天晚上我还这么想呢。但现在我明白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正视它,坦然地接受它。失败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位精神病医生认为,病人能够对自己如此的宽宏大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正如医生所预测的那样,此后,在另外一个工作领域,这个患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如果人们能够坦然地接受生活的全部,那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能使他为之所动。
如果我们对自己也采取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具有的各种不良心境。沮丧、冷酷、固执……这些都只是短暂的情绪,是人所具有的诸多情绪之一。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极其脆弱的,他们常常会因为过分的自责而感到悲观。作为多元主义者,我们有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就是将自己想象得差一些也是无妨的,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毫无瑕疵。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败的因素,也有导致成功的因素。我们应该具有自知之明,把这两方面都看做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们,进而努力地发挥人性中的优点。
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地自爱,这是任何明智的宗教都应该关心的问題。只要人类对自身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们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如果人人都不喜欢自己,却又要求他们人人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又从何谈起呢?
§§§第七节 人性中含蕴着爱的无限潜能
西方的大多数宗教过分地美化了人性,这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与其他人沟通而寻求一致,使自己不至于太孤单,这是人性的深层次需求。宗教极力地对人性进行美化,是为了寻求这种一致,我们就力求达到那个虚假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我们不敢正视人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造成人们对自身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人们的心灵才会重归宁静。
我们应该深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独特的潜能,但社会却常常扼杀人们的个性,压制了人的独特潜能的发挥。宗教常常将虚幻的、美化了的人性强加给人类,还要求人类发挥这种人性。这就像是古代中国的妇女,她们从小被裹脚布摧残身体一样,是对精神的残酷压迫和无情摧毁。我们必须用毕生的力量來反抗这种精神上的奴役和压制。
人自诞生起就具有无限的潜能,对此我们应该笃信不移。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人们可以完成任何艰巨的任务,在爱情和事业上获得双丰收。但是,要想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我们必须从既定的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养料。在这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事情就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实际上,每个人独有的能力和倾向并沒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孩子因为喜欢刨根问底,凡事总是问个为什么而受到母亲的责备;因为去花岗岩采石场游玩探险,回來太晚,而挨了父亲的打;因为上课乱涂鸦而不去背数学公式,放学后被老师留下來。有太多的外在限制需要遵从,我们因此也被磨掉了自己的个性和自我,成为一个被称赞的“良民”。
人一來到这个世界,他的潜能就在处处受阻,得不到发挥。社会给他灌输了严格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他通常并沒有机会表达真正的自我。
当然,上述这些被称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和老师并非是有意地阻挡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而是他们自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孩子负责。在社会中,只有那些坚持自我个性的人才会取得人生的真正成功。为此,他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在英国的公立学校里,是培养不出像雪莱这样的天才诗人的。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口吃者,为了进行心理治疗徒步从芝加哥走到了纽约。尽管他们这类人为追求自我和发展个性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知道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毫无埋怨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中仍旧不忘追求自我。
不一定是天才或者圣人才会发现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只要我们坚信如下两条箴言便已足够:第一,要尊重自己;
第二,要相信自己。
尊重你自己,就要坦然地接受你的缺点和成就;同时,要相信自己就必须控制性格中的不良倾向,保持内心的庄重和宽容,在行动时才能大胆自信。只要我们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我们就不会再像别人那样轻视自己,从而做到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我们便能走向真正的自爱之路。
“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一个人不但要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于内心的最深处,时刻提醒:“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抛弃过去的观念是非常令人痛苦的。年轻时候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步人他们的行列。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现实的伤害。但是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年少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危险的,也多半是徒劳无益的。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苛求太多。我们应该具有宽容的胸怀,像诗人卡尔·桑德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心口不一地随便说说,而是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前行。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在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的所有欲望和梦想,以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可能走向一条悲剧性的人生道路。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并不是悲观的,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那些欲望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沒有任何价值的,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放弃。
“我很清楚自己的内心仍然存在很多的不成熟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倘若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了勇敢的放弃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智慧,就不会觉得是在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会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科学家们不计名利地将自己奉献于对真知的探索中;还有很多坚强的殉道者,他们面对反动势力的迫害不为所动,坚持着他们的信念;许多理想主义者,不顾他人的愤怒,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情操。这些人能够勇敢地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放弃其他的东西,他们的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性力量。
他们深知: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稍纵即逝的快活,而是为了追求人生中的永恒价值。正是这些永恒价值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宁静。
§§§第六节 勇敢地接受自己
要学会尊重自己,另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接受自己----不仅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自己都有着双重的看法,在他们的想象中,两个不同的房间内挂有两幅不同的肖像。一个房间内的画像是用浓重的水墨画成的,全部表现为优秀的品质,沒有任何阴影。另外一个房间内挂的全是帆布画,画像稀奇古怪,就像是雅利安人的涂鸦之作,画面阴暗沉重,令人窒息。
我们不能将这两幅画像隔离起來,片面地看待自己,而是需要将其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然后合二为一。我们在意气风发之时,往往不敢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丧失斗志之际,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拥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新画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人常常会过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完美无缺,妄图和上帝一样无瑕,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在我们的身上都有暴君、批评家和勇士的某些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希望支配他人、算计他人,对别人的痛苦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但这些恶劣的品行是能够也是必须服从于人格中善的一面的。
有些人因为自己在某些时候产生消极的情绪或破坏性的感情,就觉得自己是邪恶的,于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很可惜。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少许的性格缺陷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不受尊敬的人。巴克尔曾经告诫人类说,以少数几个不受尊敬的人为例來看他们隶属的整个种族,这种狭隘的看法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做法。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具有攻击性,怀有仇恨,这些情感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必因此就讨厌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社会的弃儿。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在精神上获得超脱和自由。
如果能够轻松地接受自己身上的缺点,我们就不必戴着面具去生活了。我们会真正成为自己本身!道德上的过于自负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我们内心的巨大敌人。我们要学会经常地宽恕自己,要明白我们并非天使那样纯洁无瑕,倘若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它由多个民族、多样文明和多种价值观所构成。事实就是这样的,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也并不困难。在美国,我们为这种多元性而欢欣鼓舞,正是这种多元性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对待自己也应该采取这种多元主义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境、品质和情感,我们应该为之欢喜才是。
苏格兰作家史蒂文森曾经说:“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就像幸福王国的国王一样幸福快乐。”这句话虽然夹杂着孩子般的天真烂漫,但如果采取我前面所阐述的态度去感悟这句话,便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它的内涵。
当然,要想形成这种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不大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渐进的,有时候甚至让人灰心丧气。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位病人,这个病人酒精中毒,为此已经治疗了两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病人再次來看医生,要医生为他进行心理治疗。病人伤感地告诉医生说,前几天他刚刚被解雇了。当心理治疗结束后,病人又对医生说:“大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我是难以承受的。我想我本來应该做得更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但却未能做到,为此我会去酗酒。说实话,昨天晚上我还这么想呢。但现在我明白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正视它,坦然地接受它。失败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位精神病医生认为,病人能够对自己如此的宽宏大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正如医生所预测的那样,此后,在另外一个工作领域,这个患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如果人们能够坦然地接受生活的全部,那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能使他为之所动。
如果我们对自己也采取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具有的各种不良心境。沮丧、冷酷、固执……这些都只是短暂的情绪,是人所具有的诸多情绪之一。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极其脆弱的,他们常常会因为过分的自责而感到悲观。作为多元主义者,我们有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就是将自己想象得差一些也是无妨的,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毫无瑕疵。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败的因素,也有导致成功的因素。我们应该具有自知之明,把这两方面都看做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们,进而努力地发挥人性中的优点。
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地自爱,这是任何明智的宗教都应该关心的问題。只要人类对自身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们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如果人人都不喜欢自己,却又要求他们人人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又从何谈起呢?
§§§第七节 人性中含蕴着爱的无限潜能
西方的大多数宗教过分地美化了人性,这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与其他人沟通而寻求一致,使自己不至于太孤单,这是人性的深层次需求。宗教极力地对人性进行美化,是为了寻求这种一致,我们就力求达到那个虚假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我们不敢正视人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造成人们对自身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人们的心灵才会重归宁静。
我们应该深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独特的潜能,但社会却常常扼杀人们的个性,压制了人的独特潜能的发挥。宗教常常将虚幻的、美化了的人性强加给人类,还要求人类发挥这种人性。这就像是古代中国的妇女,她们从小被裹脚布摧残身体一样,是对精神的残酷压迫和无情摧毁。我们必须用毕生的力量來反抗这种精神上的奴役和压制。
人自诞生起就具有无限的潜能,对此我们应该笃信不移。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人们可以完成任何艰巨的任务,在爱情和事业上获得双丰收。但是,要想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我们必须从既定的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养料。在这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事情就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实际上,每个人独有的能力和倾向并沒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孩子因为喜欢刨根问底,凡事总是问个为什么而受到母亲的责备;因为去花岗岩采石场游玩探险,回來太晚,而挨了父亲的打;因为上课乱涂鸦而不去背数学公式,放学后被老师留下來。有太多的外在限制需要遵从,我们因此也被磨掉了自己的个性和自我,成为一个被称赞的“良民”。
人一來到这个世界,他的潜能就在处处受阻,得不到发挥。社会给他灌输了严格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他通常并沒有机会表达真正的自我。
当然,上述这些被称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和老师并非是有意地阻挡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而是他们自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孩子负责。在社会中,只有那些坚持自我个性的人才会取得人生的真正成功。为此,他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在英国的公立学校里,是培养不出像雪莱这样的天才诗人的。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口吃者,为了进行心理治疗徒步从芝加哥走到了纽约。尽管他们这类人为追求自我和发展个性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知道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毫无埋怨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中仍旧不忘追求自我。
不一定是天才或者圣人才会发现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只要我们坚信如下两条箴言便已足够:第一,要尊重自己;
第二,要相信自己。
尊重你自己,就要坦然地接受你的缺点和成就;同时,要相信自己就必须控制性格中的不良倾向,保持内心的庄重和宽容,在行动时才能大胆自信。只要我们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我们就不会再像别人那样轻视自己,从而做到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我们便能走向真正的自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