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一章 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一)

    §§§第一节 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

    在人的一生中,追求心灵的宁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哲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让心灵重归宁静,我们该向何方探寻?向何处诉求?采取何种态度?坚守何种原则呢?

    在不安的恐惧和焦躁中,人们在努力地寻求自我解救之道,以便让自己度过心理危机,并怀着足够的勇气直面所遇到的困难。他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全体人类都需要的)拯救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事实上,这样的解决方法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心理上的波澜不惊,这种心灵、精神上的境界可以帮助你抗拒一切外界的混乱和灾难。

    当然,这里所说的心灵宁静并不是要你躲进象牙塔里面,试图逃避喧嚣的世界,就像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追求心灵的宁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而是这样一种心态:我们能够平静地接受世事的困扰和命运的打击,但依然对生活充满热忱,因为我们懂得,人生旅途中的困扰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这样的打击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依旧会积极地投人到生活中去,我们仍然努力地去创造、去奋斗。

    在人的一生中,追求心灵的宁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哲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让心灵重归宁静,我们该向何方探寻?向何处诉求?采取何种态度?坚守何种原则呢?

    在我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着许多美好和远大的梦想。一次,一位年老的智者让我们列出自己认为在将来的生活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事物,很多人列出的是:巨额财富,而我却列出了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所有东西:健康、爱情、美貌、才华、权利、财富和声望,以及其他那些我认为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的事物。

    在我绞尽脑汁,将所有美好的事物统统列在这个清单上后,我把这张单子递给了年老的智者——他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和道德榜样。由于年轻,我当时很自负,或许是为了在他面前佯装自己成熟且志趣广博,我很自信地对这位智者说:“人生中全部的美好事物都囊括其中了,如果谁拥有这些,他就会生活在无比美满的幸福之中,就像上帝一样。”

    在这位智者的眼里,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丝从容的微笑。他沉思片刻之后,淡淡地对我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人生答案,我看得出你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列出这张清单的。但是,我亲爱的朋友,你漏掉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如果你缺少这一点,即便你拥有清单上列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生活也会变成可怕的泥淖,你列出的这些东西将成为你整个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沉重负累。”

    智者的话可谓当头棒喝,我一下子变得忐忑不安了,用有些不高兴的声音问道:“我漏掉什么了吗?”

    他用铅笔将清单上的所有答案都划掉——这轻描淡写地一划在不经意间摧毁了我年轻时代的美好梦想。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几个字:心如止水。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是上帝为他的眷顾者留下的特殊的礼物。上帝将才能和美丽赋予了许多人,拥有健康和名望的人也为数不少。但是,只有心灵的宁静才是他赐予人们的最后恩典,是上帝之爱的最好显示,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赋予人类中的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未能得到这份礼物,有些人终其一生,直到行将就木时也没有盼来这份礼物的降临。”

    见我双眉紧锁,他进一步地解释说:“这可不是我个人得出的观点,我只是在解释大卫王的《诗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及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的观点特别令人信服,但他却总是将自己的智慧归于前人的智慧,这更让人尊敬)的观点。这些智者无一例外地认为,上帝(或自然)是宇宙之王,他们将世俗的财富和堆积在庸人的脚下,但是降临在他们自己身上的却是安宁的甘泉,赐予自己的则是一颗宁静的心灵。”

    那个时候,对于年轻气盛的我来说,能够毫无保留地全部接受这位智者的观点,是极其困难的。但二十多年过去后,我个人的经验与职业上的阅历却证实了他的观点。我现在终于能够领会:心灵的宁静乃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将其定位为生活的真正目标。此时,我已经明白,任何财富也不能换来这种心灵上的宁静。

    此外,我也明白了,即使是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甚至没有健康的体魄,人也能够长久地保持心灵的宁静。经过生活的磕磕绊绊和艰难困苦,我逐渐地意识到:只要内心是安宁的,再困苦的生活也阻挡不了你追求幸福的乐趣;而一旦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躁动,即使有着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你也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保持内心的安宁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深人研究一下人类历史,你会发现,所有伟大的哲人,佛陀、迈蒙尼德、托马斯……你不难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学说,其实都源于同样一种胸怀,即伟大、安宁的心。

    在各个时代,无助的人们都给自己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他们的祈祷,便会发现,他们都只是在祈求同样的生活目标——赖以为生的面包和心灵上的安宁。

    成熟的人们不会再徒劳地追求毫无价值的东西,当他们热泪盈眶地直面往后的人生时,他们追求的是力量、勇气和理解。

    今天,当人们祈祷时,他们在向上帝发出同样悲痛的呼号,他们祈求内心的平静。因为宁静的心灵是人们对抗动荡与不安的最后堡垒,也是躲避喧嚣俗世的避难所。

    当人们沿着美其名曰为“文明”的道路阔步前行时,他们的内心却遭受着焦虑的侵蚀,甚至一些人的人格因为情感的剧烈冲突而濒临分裂的边缘。物质上的匮乏困扰着他们,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及嘲笑讥讽冲击着他们。他们因此而变得垂头丧气,十分脆弱。在人生一帆风顺之际,他们会欢欣雀跃。但在屡遭挫折后,却焦虑不安,一蹶不振,仿佛头上始终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自身的生存。他们战栗、恐惧,试图用醉生梦死的萎靡生活来麻痹自己的灵魂。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暴露了出来,他们感到身心疲惫,恐慌无助,就像著名作家托马斯·艾略特笔下的普鲁弗洛克一样。

    §§§第二节 保持平静的心并不等于逃避生活

    严肃的社会改革者也许会对我的论点嗤之以鼻,他们会问:“世界一片混乱,亟须重建。人们有保持心灵宁静的权利吗?人们有条件去保持心灵的宁静吗?”我们的回答是:“首先必须重建个人的心灵世界,这样才能谈得上重建社会。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内心失衡,怎么可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个人才会安分,社会才会稳定——人们内心的安宁是保持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力量来自人们的内心世界。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说:“人们应该在内心时时加固灵魂的圣殿。否则,圣殿将会轰然倒塌,化为灰烬。”是的,只有灵魂保持安宁时,我们才能时时加固精神的圣殿。

    §§§第三节 内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

    寻求内心的安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心灵的安宁从来不是装在瓶子中的,可以像别的物品那样随意买到,也不像化妆品那样涂在皮肤上即可增加美丽。在饭前学一点,或者进修一下心理调节的课程,这样是不可能获得心灵的宁静的。

    我一直认为,经常读书,尤其是文学、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助于帮助人们净化心灵。这种想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也一定有着这样的体验。但我又想到,很多伟大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并不总是宁静的,而常常表现出常人没有的焦躁不安和悲哀痛苦,他们经常由于自己的事业而陷入疯狂。

    这也说明,智力活动并不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著名作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那些不安的当代人的真实写照。浮士德努力钻研一切学问,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他无所不通,但他并没有获得快乐,这位痛苦的悲剧式英雄,发现自己只有在与邪恶力量持续战斗时,才会寻找到生命的满足。

    通常,人们在聆听贝多芬的伟大乐章时能够变得特别平静,在听肖邦的《黄昏的沉思》时,也会得到同样的安慰。但是,音乐只能给予人们一时的宁静。

    除了音乐,视觉上的美感体验也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安慰,虽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因为田园诗般的美景而得到心理的完全放松。优美的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多样的色彩和协调的比例,也会给观看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以便他们获得心灵的安宁。但是,绘画作品并不能无限地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

    除了音乐和绘画之外,想要保持心灵的宁静,还有什么方法呢?千万不可以求助于酒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酗酒,而且喝酒的人数大有上升之势,过度饮酒和慢性毒药几乎没有区别。更不可求助于镇静剂和安眠药——在美国,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镇静,吞服了大量的催眠药剂。此外,我们也不该在情欲的放纵下寻求安慰,尽管有许多电影和报刊将情欲夸大为生命的全部内容。

    当然,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也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英国诗人,著名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对此有着精辟的看法,他说:“追求名声是高贵心灵的致命弱点。”同样的,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不会得到一颗平静的心。

    很多人妄图抓住巨额的财富,但却避免不了财富像水银一般从指间流走。暂时的灵魂麻痹也无法使人摆脱心灵的桎梏。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麻醉,但这种麻醉的做法一旦停止,原先的焦躁不安就会加倍地发作。最后,爱也不是寻求心灵安定的可靠港湾。爱只是造成完美幸福的幻想,它有时甚至会造成伤害,破坏人们的幸福。

    在人生中,既然追求宁静的心灵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哲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让心灵重归宁静,我们该向何方探寻?向何处诉求?采取何种态度?坚守何种原则呢?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并给出最真诚的答案。如果我们试图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在英国诗人马太·阿诺德的《埃特纳火山上的恩贝多克利》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线索。

    恩贝多克利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埃特纳火山上自言自语,对山脚下纷扰世界的人情世故进行了沉思,剖析了人们痛苦的根源。他用全部才智去回答这个问题,即如何在无边的烦恼中寻求有限的快意和满足。

    恩贝多克力认为,是人们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众多的不安和痛苦:

    我们本应该具有宁静的心灵

    但却不愿意到内心深处去探寻

    ……

    “但却不愿意到内心深处去探寻!”一个简短的句子精确而又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固执任性和讳疾忌医。将一块镜子放在我们衰老的脸庞前?绝对不行!如此探本究源的检査,会让我们的病根暴露无遗——我们那不为外人所知的焦躁的灵魂。这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当我们确实查出我们的疾病之时,却像癌症晚期一样无法医治了。如此一来,我们将会在懦弱和自欺中度过余生。

    事实上,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最近,都是由宗教人士来教人们如何去修炼内心的。精神上的反省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在孤独的境界中,灵魂也进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内在的交流和反省将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提升。古犹太教就非常注重沉思的价值——沉思能够治愈人们心灵的疾病。为此,犹太教安排了很多神圣的日子,让人们有勇气去做自我反省和忏悔。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