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千芳一哭(一)
一
日月山海拔3500米,以绝对高度论,五岳最高处尚不及其肩,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只到其腰,如果千里迢迢到面前只为一览巍峨的尊容,却注定扫兴而归。以日月如此大的名目,却丝毫见不到日月般的威威赫赫,高度只有百米,不过是一座碌碌的小丘。原以为要费一翻登攀的力气,却发现从车上下來,只要几十级台阶就到了山顶。在青藏高原随便找一个土丘,它的海拔都是令人惊诧的,人类欣赏的所谓高大,其实只是相对的超拔,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度。
不过你千万不要因此而小看了这座小山丘,它之所以名声在外,很大程度上缘自特殊的地理位置。血缘上,它属于祁连山的支脉,自有其高贵的家族血统;位置上,它横亘于西宁入藏的必经之路,过去很长时间内是中原进入西藏的唯一通路,自有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从地理的概念上讲,这里是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季风性气候和非季风性气候的分界线。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大唐王朝和吐蕃的国境线,验证了大唐与吐蕃的恩怨。吐蕃的战马滚滚而來,大唐的铁甲浩浩而去,中间有多少攻戮杀伐,多少血流如注,多少马革裹尸,山岳自知,而一言不发,足可以见其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沉稳。当你了解到这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它在你心目中的地位还仅仅是一个低矮的土堆吗?
日月山山顶两边高而中间低,状如驼峰,在两个高点上是一对相貌相同的小亭,看起來不象什么古物,估计是今人的效颦之做。在天高地阔,四顾茫茫的青藏高原的雄浑背景之上,伫立着这么一对茕茕孑立的小亭,显得突兀而孤单。楼台亭榭是有太多人间味道的东西,应当是在花团锦簇、柳丝弄晴的地方幽雅而婀娜的伫立,而在高原天风吹拂下,在广袤无人的阒寂里,这样的情景只觉怪异中又有一点落寞,仿佛一个红妆艳态的少女,独对无际的虚无苍凉。
登上山顶,四顾眺望,前方是芊绵的芳草直达天穹,背后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想古时西去吐蕃的人们,故国的万里江山已在身后,目的地似乎在天穹之上,登临此地应是高处不胜寒吧。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虽不是同样的情境,却有相似的心境。
远处的玛尼堆上,以碧蓝的天空青色的草原为背景,经幡在随风飘荡。虔诚的藏民们相信印在幡上的经文会随风飘散,传播四方,不知道这來自天穹的梵音,是否可以化解人世的恩怨和忧伤。
二
去日月山时山下正在修葺一个巨型塑像,高度几可与日月山争荣。塑像大体已完工,可见一个古代少女,衣带飘飘,面含春风,手捧哈达,面朝东方做迎宾状。那是文成公主的造像。
中国似乎有一种传统,风景名胜一定要有人文的背景才更加彰显,如果沒有帝王的驻足封禅,至少也要有墨客骚人的屐痕诗句。日月山地域偏远,风景荒凉,既不能吸引帝王的目光,也不曾引发诗人的雅兴,不知道是谁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沾上边的贵胄----文成公主。既然唐代入藏,这里是必经之路,又是唐蕃边界,文成公主怎么可能和日月山沒有一点联系呢。文成公主是日月山的品牌代言人,因此造型类似黄山迎客松也顺理成章。
传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日月山,将一面唐太宗赠与她的日月镜抛于此处,因而山以此名。至于文成公主为什么把一面镜子抛在地上,则衍生出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唐太宗告诉她思念家乡的时候,看一看这面宝镜,便能望见长安城中的情景,而当公主拿出宝镜的时候,镜中却只有自己削瘦的脸,便绝望地抛下宝镜。令一种说法则完全不同,说文成公主为了显示自己不再眷念故国,一心维护唐蕃团结,故而将宝镜丢下,大义凛然地西去。
传说终究是传说,若从人情的角度來衡量,倒是前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一个遥远的异国,一副荒瀚的风景,一个别家去国的红颜,独自面对一面故国的明镜潸然泪落。也许还有一声叹息吧,叹息命运的操纵与戏弄。似曾相识的故事,隐藏着历史的恢弘与无情。朱雀门外的斜阳,霸桥的烟柳,燕子的翅膀再阔,也飞不过昆仑,只有在日月山边踯躅。
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一条河流,文成公主思乡的泪水汇聚成一条潺潺河水,与所有的河流逆道而驰,由东至西流淌,这条河就在日月山的附近,叫倒淌河。
对一个旅行者來说,每一个地方杜撰记载的或真或假的故事也许很快就会被遗忘,直到另一次旅行,让我重新想起日月山。
三
深秋的塞外,风中已充满寒意,令草原枯朽,令青山黯然,我到呼和浩特的郊外去凭吊一个曾经倾城倾国的女人。她的坟茔就在呼和浩特的郊外,其实那并是她的埋骨之所,不过是后人为凭吊而设的一个衣冠冢。然而,凭着这一点遗迹,不散的一缕香魂,就足以惊世骇俗了。据说当塞外秋风瑟瑟,遍地枯黄的时候,她的坟茔之上仍是一片绿草萋萋。呼和浩特,蒙古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她的墓叫“青冢”。
可惜当我到达的时候,坟上早已枯草漫漫,萧瑟于塞外无遮拦的风中。坟茔高大,更像一个土丘,绝对高度恐怕比日月山还要高。同样高大的塑像立于坟前,不过是两个人,于马上并辔而行,同样的面带春风,只不过双目对视中多了脉脉含情。其中一个配角是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她则是千古吟诵的出塞故事中的女主角----王昭君。
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远行的起点都是长安,不过她要比文成公主早动身将近七百年。唐太宗沒有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异邦,而选择了一个据说是自己族弟的女儿文成公主,唐太宗也明白这样的远嫁并不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汉元帝则干脆找一个宫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去担负安抚蛮夷的使命。意料之外,这位埋沒于深宫的宫女竟然天香国色,如今将要拱手送与他人,汉元帝后悔了,但是一言既出,以九五至尊,岂能言而无信。贵为一国之君而身不由己,元帝也只能把满腔怨愤发泄到倒霉的画匠毛延寿身上。王安石的《明妃曲》道出个中缘由: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來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來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也许是离别故土远赴异乡的前夕,那一点梨花带雨的意态打动了帝王的心,假若昭君一生在宫廷之内,只怕红衰色残,也未必得到君王的侧目。昭君自愿选择远嫁,不愿让青春在寂寞宫闱之内虚耗,宁可在塞外荒原忍受朔风的锤打,恐怕也是绝望中的选择。即使昭君真的得到君王的宠幸,又何尝便是幸福,中国宫廷之中妃嫔争宠攻讦,引发的血淋淋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赵飞燕相比王昭君,究竟谁更加不幸?
然而塞外终究不是故乡,虽然贵为阏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王昭君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呼韩邪单于死后,不得不按照匈奴的习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而塞外苦寒,几十年异乡的生活,对于家在秭归的南方女子,究竟是如何适应的,我们从典籍中已经无从了解。也许从《李陵答苏武书》这段文字里,可以约略窥见一点当时的情景:
韦鞲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士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境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此心,能不悲哉!
经考证,这是后人伪托李陵名义写的一篇文章,但词句中的塞外生活,一派荒寂凄凉,却是写实的笔触,我们不难想象昭君在异邦的情境。
穹庐之内,轻轻抚弄琵琶,寒天冻地,霜河冷落,一曲终了,帐外胡笳声起,女子的心中是否漾起故乡的春水呢?还是在梦衾的余温里,望见老屋后鲜妍的桃花?
王昭君何时离开人世,埋骨于何方,无人知晓,青冢之上,只有一方石碑,王昭君的造像,独自于塞外的风中。大青山在北面,汉家的旧地在南方,一个寂寞女子的灵魂将归于何地?
四
殷商的覆亡归罪于妲己,西周的破败始于千金一笑的褒姒,满清入主中原,大明江山易手的缘起也可以找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中国的史官对于红颜祸水的想象力登峰造极。而对于和亲这种似乎有损大国尊严的事情,照例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为我们熟知的,也不过是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的故事。其实在历史发黄的卷册里,我们可以在很多不经意被人遗忘的角落,找到这类的注脚。
仅以汉初为例,和亲政策曾是很长时间内汉朝对付匈奴的方法。刘邦定鼎之后,曾雄心勃勃亲率三军讨伐匈奴,却在白登一战,被围七日七夜。最后如何脱困,史书语焉不详,只记载听从了陈平的计策。野史有一种说法,说陈平以大量财物珍宝贿赂阏氏,并伪称将把一美貌女子献于单于以求匈奴罢兵。阏氏担心自己失宠,故劝单于网开一面,放刘邦逃遁。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并不高,以如此拙劣的手段也可以退却匈奴的四十万雄兵,未免近于儿戏。但从那以后,刘邦以和亲的策略笼络匈奴,求得汉初的和平,却是不争的事实。此种策略文帝景帝一直延续,直至武帝,才令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开战,消除边患。
中国历史上汉唐皆为盛世,可说雄踞海内,睥睨四方,是中华强盛壮大的年代。以刘邦威加海内的气魄,李世民贞观盛世的国力,仍旧要以和亲來弥平边患,究竟是何种原因呢?
和亲的策略是否让边患消弭于无形呢?汉代自刘邦开始和亲,直至武帝,匈奴对于汉朝边疆的滋扰从未停止,促使文景不得不一直使用和亲的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不到二十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王位,唐蕃开战,尚在人世的文成公主只有眼睁睁看着父母之邦与终身托寄之国兵刃相见,却无法制止。
汉文帝或是唐太宗,都不会不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却甘于让历史的悲剧轮回。对于男性主宰的社会而言,女人只是政治角逐中的一个棋子,强者股掌中的的玩偶。用之弃之奉之贬之,女人都要用娇柔的躯体承受,那不是命运的手指,那是男人的意志。用一个女人的幸福來换取换取荣华富贵声名权位,甚至江山社稷,即使是镜花水月,哪个男人不愿意一试呢?专诸为刺王僚,以酬答知己之恩,可以让别人杀死自己的妻子,唐太宗只是让自己的亲戚远嫁,已算人道的做为了。
悲剧注定要重新演绎,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用另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而后在历史的浓墨重彩里成了一块小小的留白,欲言又止。《红楼梦》中有一种茶叫“千芳一窟”,有一种酒叫“万艳同杯”,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意。也许曹雪芹真的听到传自历史深处的哭声,才把深深庭院里的生死悲泪,铺衍成一部千古绝唱。
五
陈寅恪曾为柳如是做传,柳如是不过是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如此的身份背景历來是不入文人骚客的法眼,最多不过是野史鄙闻,聊做谈资而已。但其夫大儒钱谦益的做为,却令柳如是的形貌在陈寅格的笔下骤显高洁。钱谦益号称当时士林领袖,著作等身,满口忠义仁孝之辈,而一旦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却为了苟延性命,委身事敌,还妄谈什么操守气节。倒是一个章台女子,尚知廉耻,愿意与自己的丈夫共赴国难,以身相殉,然而她所眷恋依托的男人,却怯懦的退缩。托付一生的人,竟会是如此模样,柳如是想是有所托非人之慨,但既知又能如何,只能和自己的丈夫共同忍受清流之士鄙夷的眼神。《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只有青灯古佛,了度余生,舆论漩涡中的陈圆圆,当吴三桂举兵反清事败之后,究竟归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迷。可叹“十四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浮萍随水,如果流水无法承载落叶,御苑的红叶也只有落寞于秋风。
想起文成公主在日月山下抛下宝镜的刹那,轻轻松开纤弱的双手,似乎不胜重累,玲珑的明镜缓缓坠落,砰然粉碎,镜中的山河与容颜一同支离破碎,一抛之间的千古寂寞,谁能做黑暗中倾听的人?
幽怨的出塞曲,余音仍在,似乎一颗无声的泪滴,堕入黑暗的古潭,惊起一只夜鸟,扑簌着,飞向遥远的星天。
正宗兰州牛肉拉面
提到兰州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一个东西。我认识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兰州在什么位置,但他一定知道一样东西和兰州有关:牛肉拉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兰州牛肉拉面为兰州扬名立万,你可以不知道兰州是靠着湖南,还是离西藏比较近,但你不能沒听说过兰州牛肉拉面。全国各地那么多招牌幌子,赫然巍然撰写着 “正宗兰州牛肉拉面”的大字,有几人沒进去吃上一碗的?
在北京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所谓的兰州牛肉拉面了,味道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难吃!其实沒有去兰州之前,在街上吃牛肉面也沒感觉有多难吃,虽然谈不上美味,但用來果腹还是不错的,而且价钱便宜,正适合我辈平民。直到兰州才发现,原來我吃的根本就不是兰州牛肉拉面,你说不出來其他地方的牛肉拉面是什么风味,他有牛肉,沒错,也是拉面,但肯定不是兰州牛肉拉面。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学习了几年的中文,感觉已流利自如,和自己的中国老师可以无碍地交流,于是满心欢喜地飞到北京,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果却发现他说的话沒有人听懂,别人说的话他也不明白,最后找到一个广东人才恍然大悟,他那位中国老师交授给他的是广东话!什么是正宗,在你沒有见过正宗之前,千万不要枉下结论。
日月山海拔3500米,以绝对高度论,五岳最高处尚不及其肩,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只到其腰,如果千里迢迢到面前只为一览巍峨的尊容,却注定扫兴而归。以日月如此大的名目,却丝毫见不到日月般的威威赫赫,高度只有百米,不过是一座碌碌的小丘。原以为要费一翻登攀的力气,却发现从车上下來,只要几十级台阶就到了山顶。在青藏高原随便找一个土丘,它的海拔都是令人惊诧的,人类欣赏的所谓高大,其实只是相对的超拔,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度。
不过你千万不要因此而小看了这座小山丘,它之所以名声在外,很大程度上缘自特殊的地理位置。血缘上,它属于祁连山的支脉,自有其高贵的家族血统;位置上,它横亘于西宁入藏的必经之路,过去很长时间内是中原进入西藏的唯一通路,自有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从地理的概念上讲,这里是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季风性气候和非季风性气候的分界线。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大唐王朝和吐蕃的国境线,验证了大唐与吐蕃的恩怨。吐蕃的战马滚滚而來,大唐的铁甲浩浩而去,中间有多少攻戮杀伐,多少血流如注,多少马革裹尸,山岳自知,而一言不发,足可以见其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沉稳。当你了解到这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它在你心目中的地位还仅仅是一个低矮的土堆吗?
日月山山顶两边高而中间低,状如驼峰,在两个高点上是一对相貌相同的小亭,看起來不象什么古物,估计是今人的效颦之做。在天高地阔,四顾茫茫的青藏高原的雄浑背景之上,伫立着这么一对茕茕孑立的小亭,显得突兀而孤单。楼台亭榭是有太多人间味道的东西,应当是在花团锦簇、柳丝弄晴的地方幽雅而婀娜的伫立,而在高原天风吹拂下,在广袤无人的阒寂里,这样的情景只觉怪异中又有一点落寞,仿佛一个红妆艳态的少女,独对无际的虚无苍凉。
登上山顶,四顾眺望,前方是芊绵的芳草直达天穹,背后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想古时西去吐蕃的人们,故国的万里江山已在身后,目的地似乎在天穹之上,登临此地应是高处不胜寒吧。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虽不是同样的情境,却有相似的心境。
远处的玛尼堆上,以碧蓝的天空青色的草原为背景,经幡在随风飘荡。虔诚的藏民们相信印在幡上的经文会随风飘散,传播四方,不知道这來自天穹的梵音,是否可以化解人世的恩怨和忧伤。
二
去日月山时山下正在修葺一个巨型塑像,高度几可与日月山争荣。塑像大体已完工,可见一个古代少女,衣带飘飘,面含春风,手捧哈达,面朝东方做迎宾状。那是文成公主的造像。
中国似乎有一种传统,风景名胜一定要有人文的背景才更加彰显,如果沒有帝王的驻足封禅,至少也要有墨客骚人的屐痕诗句。日月山地域偏远,风景荒凉,既不能吸引帝王的目光,也不曾引发诗人的雅兴,不知道是谁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沾上边的贵胄----文成公主。既然唐代入藏,这里是必经之路,又是唐蕃边界,文成公主怎么可能和日月山沒有一点联系呢。文成公主是日月山的品牌代言人,因此造型类似黄山迎客松也顺理成章。
传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日月山,将一面唐太宗赠与她的日月镜抛于此处,因而山以此名。至于文成公主为什么把一面镜子抛在地上,则衍生出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唐太宗告诉她思念家乡的时候,看一看这面宝镜,便能望见长安城中的情景,而当公主拿出宝镜的时候,镜中却只有自己削瘦的脸,便绝望地抛下宝镜。令一种说法则完全不同,说文成公主为了显示自己不再眷念故国,一心维护唐蕃团结,故而将宝镜丢下,大义凛然地西去。
传说终究是传说,若从人情的角度來衡量,倒是前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一个遥远的异国,一副荒瀚的风景,一个别家去国的红颜,独自面对一面故国的明镜潸然泪落。也许还有一声叹息吧,叹息命运的操纵与戏弄。似曾相识的故事,隐藏着历史的恢弘与无情。朱雀门外的斜阳,霸桥的烟柳,燕子的翅膀再阔,也飞不过昆仑,只有在日月山边踯躅。
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一条河流,文成公主思乡的泪水汇聚成一条潺潺河水,与所有的河流逆道而驰,由东至西流淌,这条河就在日月山的附近,叫倒淌河。
对一个旅行者來说,每一个地方杜撰记载的或真或假的故事也许很快就会被遗忘,直到另一次旅行,让我重新想起日月山。
三
深秋的塞外,风中已充满寒意,令草原枯朽,令青山黯然,我到呼和浩特的郊外去凭吊一个曾经倾城倾国的女人。她的坟茔就在呼和浩特的郊外,其实那并是她的埋骨之所,不过是后人为凭吊而设的一个衣冠冢。然而,凭着这一点遗迹,不散的一缕香魂,就足以惊世骇俗了。据说当塞外秋风瑟瑟,遍地枯黄的时候,她的坟茔之上仍是一片绿草萋萋。呼和浩特,蒙古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她的墓叫“青冢”。
可惜当我到达的时候,坟上早已枯草漫漫,萧瑟于塞外无遮拦的风中。坟茔高大,更像一个土丘,绝对高度恐怕比日月山还要高。同样高大的塑像立于坟前,不过是两个人,于马上并辔而行,同样的面带春风,只不过双目对视中多了脉脉含情。其中一个配角是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她则是千古吟诵的出塞故事中的女主角----王昭君。
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远行的起点都是长安,不过她要比文成公主早动身将近七百年。唐太宗沒有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异邦,而选择了一个据说是自己族弟的女儿文成公主,唐太宗也明白这样的远嫁并不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汉元帝则干脆找一个宫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去担负安抚蛮夷的使命。意料之外,这位埋沒于深宫的宫女竟然天香国色,如今将要拱手送与他人,汉元帝后悔了,但是一言既出,以九五至尊,岂能言而无信。贵为一国之君而身不由己,元帝也只能把满腔怨愤发泄到倒霉的画匠毛延寿身上。王安石的《明妃曲》道出个中缘由: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來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來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也许是离别故土远赴异乡的前夕,那一点梨花带雨的意态打动了帝王的心,假若昭君一生在宫廷之内,只怕红衰色残,也未必得到君王的侧目。昭君自愿选择远嫁,不愿让青春在寂寞宫闱之内虚耗,宁可在塞外荒原忍受朔风的锤打,恐怕也是绝望中的选择。即使昭君真的得到君王的宠幸,又何尝便是幸福,中国宫廷之中妃嫔争宠攻讦,引发的血淋淋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赵飞燕相比王昭君,究竟谁更加不幸?
然而塞外终究不是故乡,虽然贵为阏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王昭君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呼韩邪单于死后,不得不按照匈奴的习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而塞外苦寒,几十年异乡的生活,对于家在秭归的南方女子,究竟是如何适应的,我们从典籍中已经无从了解。也许从《李陵答苏武书》这段文字里,可以约略窥见一点当时的情景:
韦鞲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士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境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此心,能不悲哉!
经考证,这是后人伪托李陵名义写的一篇文章,但词句中的塞外生活,一派荒寂凄凉,却是写实的笔触,我们不难想象昭君在异邦的情境。
穹庐之内,轻轻抚弄琵琶,寒天冻地,霜河冷落,一曲终了,帐外胡笳声起,女子的心中是否漾起故乡的春水呢?还是在梦衾的余温里,望见老屋后鲜妍的桃花?
王昭君何时离开人世,埋骨于何方,无人知晓,青冢之上,只有一方石碑,王昭君的造像,独自于塞外的风中。大青山在北面,汉家的旧地在南方,一个寂寞女子的灵魂将归于何地?
四
殷商的覆亡归罪于妲己,西周的破败始于千金一笑的褒姒,满清入主中原,大明江山易手的缘起也可以找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中国的史官对于红颜祸水的想象力登峰造极。而对于和亲这种似乎有损大国尊严的事情,照例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为我们熟知的,也不过是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的故事。其实在历史发黄的卷册里,我们可以在很多不经意被人遗忘的角落,找到这类的注脚。
仅以汉初为例,和亲政策曾是很长时间内汉朝对付匈奴的方法。刘邦定鼎之后,曾雄心勃勃亲率三军讨伐匈奴,却在白登一战,被围七日七夜。最后如何脱困,史书语焉不详,只记载听从了陈平的计策。野史有一种说法,说陈平以大量财物珍宝贿赂阏氏,并伪称将把一美貌女子献于单于以求匈奴罢兵。阏氏担心自己失宠,故劝单于网开一面,放刘邦逃遁。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并不高,以如此拙劣的手段也可以退却匈奴的四十万雄兵,未免近于儿戏。但从那以后,刘邦以和亲的策略笼络匈奴,求得汉初的和平,却是不争的事实。此种策略文帝景帝一直延续,直至武帝,才令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开战,消除边患。
中国历史上汉唐皆为盛世,可说雄踞海内,睥睨四方,是中华强盛壮大的年代。以刘邦威加海内的气魄,李世民贞观盛世的国力,仍旧要以和亲來弥平边患,究竟是何种原因呢?
和亲的策略是否让边患消弭于无形呢?汉代自刘邦开始和亲,直至武帝,匈奴对于汉朝边疆的滋扰从未停止,促使文景不得不一直使用和亲的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不到二十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王位,唐蕃开战,尚在人世的文成公主只有眼睁睁看着父母之邦与终身托寄之国兵刃相见,却无法制止。
汉文帝或是唐太宗,都不会不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却甘于让历史的悲剧轮回。对于男性主宰的社会而言,女人只是政治角逐中的一个棋子,强者股掌中的的玩偶。用之弃之奉之贬之,女人都要用娇柔的躯体承受,那不是命运的手指,那是男人的意志。用一个女人的幸福來换取换取荣华富贵声名权位,甚至江山社稷,即使是镜花水月,哪个男人不愿意一试呢?专诸为刺王僚,以酬答知己之恩,可以让别人杀死自己的妻子,唐太宗只是让自己的亲戚远嫁,已算人道的做为了。
悲剧注定要重新演绎,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用另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而后在历史的浓墨重彩里成了一块小小的留白,欲言又止。《红楼梦》中有一种茶叫“千芳一窟”,有一种酒叫“万艳同杯”,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意。也许曹雪芹真的听到传自历史深处的哭声,才把深深庭院里的生死悲泪,铺衍成一部千古绝唱。
五
陈寅恪曾为柳如是做传,柳如是不过是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如此的身份背景历來是不入文人骚客的法眼,最多不过是野史鄙闻,聊做谈资而已。但其夫大儒钱谦益的做为,却令柳如是的形貌在陈寅格的笔下骤显高洁。钱谦益号称当时士林领袖,著作等身,满口忠义仁孝之辈,而一旦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却为了苟延性命,委身事敌,还妄谈什么操守气节。倒是一个章台女子,尚知廉耻,愿意与自己的丈夫共赴国难,以身相殉,然而她所眷恋依托的男人,却怯懦的退缩。托付一生的人,竟会是如此模样,柳如是想是有所托非人之慨,但既知又能如何,只能和自己的丈夫共同忍受清流之士鄙夷的眼神。《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只有青灯古佛,了度余生,舆论漩涡中的陈圆圆,当吴三桂举兵反清事败之后,究竟归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迷。可叹“十四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浮萍随水,如果流水无法承载落叶,御苑的红叶也只有落寞于秋风。
想起文成公主在日月山下抛下宝镜的刹那,轻轻松开纤弱的双手,似乎不胜重累,玲珑的明镜缓缓坠落,砰然粉碎,镜中的山河与容颜一同支离破碎,一抛之间的千古寂寞,谁能做黑暗中倾听的人?
幽怨的出塞曲,余音仍在,似乎一颗无声的泪滴,堕入黑暗的古潭,惊起一只夜鸟,扑簌着,飞向遥远的星天。
正宗兰州牛肉拉面
提到兰州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一个东西。我认识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兰州在什么位置,但他一定知道一样东西和兰州有关:牛肉拉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兰州牛肉拉面为兰州扬名立万,你可以不知道兰州是靠着湖南,还是离西藏比较近,但你不能沒听说过兰州牛肉拉面。全国各地那么多招牌幌子,赫然巍然撰写着 “正宗兰州牛肉拉面”的大字,有几人沒进去吃上一碗的?
在北京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所谓的兰州牛肉拉面了,味道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难吃!其实沒有去兰州之前,在街上吃牛肉面也沒感觉有多难吃,虽然谈不上美味,但用來果腹还是不错的,而且价钱便宜,正适合我辈平民。直到兰州才发现,原來我吃的根本就不是兰州牛肉拉面,你说不出來其他地方的牛肉拉面是什么风味,他有牛肉,沒错,也是拉面,但肯定不是兰州牛肉拉面。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学习了几年的中文,感觉已流利自如,和自己的中国老师可以无碍地交流,于是满心欢喜地飞到北京,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果却发现他说的话沒有人听懂,别人说的话他也不明白,最后找到一个广东人才恍然大悟,他那位中国老师交授给他的是广东话!什么是正宗,在你沒有见过正宗之前,千万不要枉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