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正文 第54章 水样的春愁

    周作人有一篇《初恋》,谈到自己的第一次暗恋。大意是说十四岁那年去杭州,隔壁有一位杨三姑娘,常到楼上看周作人写字帖,周作人虽“不曾和她谈过一句,也不曾仔细的看过她的面貌与姿态”,却对她深感亲近,私心恋慕,那只是朦胧的喜悦,不曾往男女关系的方面去想。一天,周作人祖父的妾宋姨太提到阿三,说阿三不是什么好货,将來要做**,周作人心里想到:“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來”。半年之后周作人回绍兴,一个月后有人告诉他,杨三姑娘得霍乱死了。周作人一方面不快,一方面又很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知堂的风格一贯平和雅淡,不故作惊人语,纵常人看來极大的哀痛悲伤,也淡淡道來,似无味,而又微苦。对于初恋也不做煽情而夸张的描述,更不曾唏嘘感叹,只是若无其事地说來,似一个茶余的故事,偶尔的闲谈絮语,倒更像谈一个别人的事情。而背后的那一点苍凉,却仿佛苦茶入喉后的一缕微味,慢慢萦回。

    中国人谈情,似总不及西方人的热烈奔放,直捷坦率,周作人浸淫中国文化日久,自是难脱士大夫的韵味。即使是文字大胆,对性描写颇为露骨的郁达夫,写到自己的初恋,也蕴藉委婉,全不似小说《沉沦》、《迷羊》内的笔触。不过比起周作人,郁达夫的笔致还是多了诗意和抒情,当是个性差异使然。若干年前,读过郁达夫的八篇自传,由他的出生一直谈到东渡扶桑,第四篇《水样的春愁》里就说到了初恋。收拾完书柜,把郁达夫的散文集翻出來重温。

    郁达夫的初恋也是一个和他住处较近的女孩,姓赵,是通过他的一个同学而相识的。郁达夫经常在路上碰见她,一个点头,一个微笑,就令郁达夫头昏心跳耳热,想避免和她相见,却又盼望着再有一次机会。后來因为同学的关系,也经常出入赵家,却始终也沒有什么发生。同样是十四岁那年,郁达夫小学毕业,正月十三的晚上摆起送别毕业生的酒宴。大概是薄酒之后的一点微醺,郁达夫有“一种不能抑制的欢欣”,自然而然的走向赵家:

    推门进去,我只见她一个人拖着了一条长长的辫子,坐在大厅上的桌子边上洋灯底下练习写字听见了我的脚步声音,她头也不朝转來,只曼声地问了一声“是谁?”我故意屏着声,提着脚,轻轻地上了她的背后,一使劲一口就把她面前的那盏洋灯吹灭了。月光如潮水似地浸满了这一座朝南的大厅,她于一声高叫之后,马上就把头朝了转來。我在月光里看见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嫩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么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了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手臂。两人的中间,她也不发一语,我也并无一言,她是扭转了身坐着,我是向她立着的。她只微笑着看看我看看月亮,我也只微笑着看看她看看中庭的空处,虽然此处的动作,轻薄的邪念,明显的表示,一点儿也沒有,但不晓怎样一般满足,深沈,陶醉的感觉,竟同四周的月光一样,包满了我的全身。

    两人这样的在月光里沉默着相对,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她轻轻地开始说话了:“今晚上你在喝酒?”“是的,是在学堂里喝的。”到这里我才放开了两手,向她边上的一张椅子里坐了下去。“明天你就要上杭州去考中学去么?”停了一会,她又轻轻地问了一声。“嗳,是的,明朝坐快班船去。”两人又沈默着,不知坐了几多时候,忽听见门外头她母亲和女仆说话的声音渐渐儿的近了,她于是就忙着立起來擦洋火,点上了洋灯。

    虽也是近乎白描的手法,而沉醉的情绪较之知堂的冷静平淡却是浓烈得多。灯火熄灭后静静的月光,纯净宁和染着一缕浅浅的忧伤,恰似初恋一般。

    大概所有的初恋都是这样,有一点“极淡极淡,同水一样的春愁”,也许你记住的是那晚的月光,也许是那个人潮穿梭的街口,而春梦无痕,留下的也就是淡淡一点碎影,却挥而不去,只为梦回时使你惆怅。

    杨柳春风歌犹在

    1923年9月29日,徐志摩和胡适等人同游西湖,行至三潭印月,弃舟登岸买栗子莲子,徐志摩的《西湖记》是这样记述的:

    “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骂了康圣人一顿。后來走过去在桥上发现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我正想对仲坚说他们倒有意思,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來很熟,定睛看时,原來他就是康大圣人!”

    试想这是一幅多么奇妙的场景,月色溶溶,月影摇摇,人间天上琉璃世界,胡适、徐志摩剥着栗子,嚼着莲子,一路谈笑,同坐在桥上品茗的康有为擦身而过。一个戊戌年的改革者,一个新文学改良的旗手,一个新诗的诗人。如果我在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该是文化史上多么奇妙的一段邂逅。长桥依旧,月色如昨,曾经璀璨的流星皆已滑过天穹。

    康有为的对联是这样写的: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清水秀,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凭心而论,徐志摩和胡适的嘲弄是有道理的,康有为的这段话语境烂熟,词句平淡,不过是应景时文,“霸业销烟,禅心止水”从康圣人口中而出,也印着自嘲和无奈。

    苏东坡有一首《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阳修持节扬州,曾住平山堂,苏轼任扬州太守來拜谒老师的故宅,写下此词。当时欧阳修早已故去,感慨系之。如今楹联不在,壁上龙蛇飞入云烟,永叔和东坡,徐志摩和康有为,霸业禅心,风流洒脱,都抵不过流年似水。人世如梦,只留下温暖而凄楚的字句,依旧沐浴在杨柳春风。

    母亲的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

    这个世界上珍馐佳肴不可胜数,各地有各地的风味,大馆名厨有自己的招牌菜拿手活,如果有胃口、金钱和闲暇,自可如净坛使者般一家家吃过去。可不管走过多少地方,尝了千家口味,大概还是母亲的厨艺最合自己的胃口,咸甜酸辣,风味口感,恰到好处。母亲永远记得你的嗜好,天涯万里,经年累月,只要你归來,最爱吃的菜一定备好,热腾腾的等着你。

    梁实秋早年在清华上学,历时八年,民初交通不比今朝,高楼鳞次栉比车塞路堵的海淀当日还只是一个小镇,清华附近更是荒郊一片,榛莽未除。清华校规森严,不允许擅出校门,梁实秋只有每周归家一次,骑驴或是坐人力车,都要一个小时才到。梁家是大户人家,仆役齐备,母亲很少下厨,但为了梁实秋回來却要亲动刀俎。拿手菜是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菜里浇一勺花雕酒,香气扑鼻。梁实秋八十高龄,仍念念不忘此味,只是别人炒的口感总不及自己的母亲,奈何母亲过世多年,那味道和母爱只在回味中了。

    比梁实秋更依恋母亲的是冰心,《往事》、《寄小读者》里屡屡谈及母亲,情深意笃,每有动人之处。1923年8月,冰心与许地山等燕京大学毕业生前往美国留学,同船的还有一批清华赴美留学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梁实秋。梁谢二人初次见面,话題并不愉快,梁实秋问冰心赴美修习什么,冰心答:“文学”,冰心反问梁实秋学什么,梁说:“文学批评”,于是相对无语。后來二人成了莫逆之交,此事也成了一桩趣谈。

    虽然初次见面不愉快,同船诸人在天风海涛间飘荡无所事事,雅兴不减,办了一张壁报,梁实秋和谢冰心自然是其中主将,冰心有一首诗最初就写在那张简陋的壁报上,名为“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除了在梦中,纸船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现实的风浪让脆薄的梦想瞬间沉沒,只有母亲的眼神是远远亮着的灯火。儿女梦中想起了母亲,谁又知道母亲梦中曾多少次出现儿女的容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