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水浒新传》与《八十一梦》
历史新编,小说翻写,力鼓抗战士气;梦有所托,幻有所真,直指腐败现实。
在父亲众多的抗战小说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水浒新传》和《八十一梦》两部。在这里我愿把这两部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作一个说明。
父亲到了四川后,就很少为外省市写稿了。尽管他和上海《新闻报》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也因交通的阻隔,时局的变化,联系中断了1年多。原來战前,父亲在南京的时候,为《新闻报》写了长篇小说《夜深沉》,连载到一半,战事迫近南京,父亲逃难到重庆,这部小说也就停顿了。后來《新闻报》通过香港转來信函,要求父亲把己连载过一半的《夜深沉》续写完,并说上海虽已成了孤岛,但该报受到租界的庇护,未被日本人攫取,因而父亲就把《夜深沉》续完。《夜深沉》这部小说写完后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四川出了单行本,不久又被改编成电影,由周璇、韩非、吕玉堃联袂主演,影片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后來成为著名影星的韩非,在这部片中是初登银幕,颇有纪念意义。续完了《夜深沉》后,父亲感到很难直言,就不愿继续供稿了,但是该报编辑再三函请,表示可以用暗示的方法來写抗战。父亲一想,这也是个向上海及华东地区宣传抗日的机会,就又写了《秦淮世家》,虽然仍旧受到读者欢迎,但他仍然感到用笔过于隐晦,不能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苦思,他打算写一部历史小说,充分描写中国男儿在反侵略战争中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这样对上海读者会是抗日的鼓舞,又可以避开敌伪的麻烦。考量的结果,觉得北宋末年的情形,最合乎选用。本來想选用岳飞、韩世忠两人作为主角,作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手边缺少参考书,而又以《说岳》一书在前,容易重复不好动笔,因而迟迟未作。父亲就又翻阅《宋史》,无意中读到《张叔夜传》,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大可利用此人做线索,牵出梁山一百零八人参与勤王抗金,描写宋江及梁山群雄抗战,既可引起读者的兴趣,又是现成的故事,不怕敌伪向报馆找茬儿。这样,经过认真的构思,《水浒新传》于1940年初夏正式问世了。
我们知道,父亲对历史向來有着浓厚的兴趣,《宋史》是苦读过的,《水浒》就读过几十遍了,可说是烂熟于胸,倒背如流,但是为了写好《水浒新传》,他除了依据《水浒》原书,又将《宣和遗事》、《朱史》、《金史》、《靖康实录》等书作为参考。小说中的人物衣冠,屋宇陈设,都依据上述各书,绝不闭门造车地杜撰。书中的地形、地势、地名都按照宋时名称。但《水浒》原书有误,又无法补救,只好含混地依承原传。至于官职、年月也都引经据典,按照史实,可说是无一处无來历。至于语言对话,为了保持《水浒》原貌,他尽可能模仿原书口吻,无可模仿处,则参酌宋人小说及宋懦语录,以增读者兴趣,父亲为了“保存《水浒》气氛,不得不如此耳。”
读者都知道,父亲写小说,一向以细腻入微闻名,但《水浒》如柳宗元之文风,妙在简练,因而父亲一改自己的笔法,在行文落笔处尽量采用原书手法。早在1932年父亲就写过一部《水浒别传》,虽沒有引起热烈的反响,但却为创作《水浒新传》打下了写作基础,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父亲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硬套原书,他在学习《水浒》的简练笔法时,又加以风景描写和“小动作”,以增强描述的气势和情趣。他还有两个较大的改动,一是从來章回小说都是以斗将为决定两军的胜败,父亲改为两军对阵间多叙述武将的韬略,而不以单骑决战做胜败的关键。二是删掉了原传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神话,变为纯历史军事小说。在那时,写历史小说,能像父亲那样,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严肃对待的,可说是绝无仅有,凤毛麟角了。
《水浒新传》这一炮,果然打响了!在上海连载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读者竟为了书中极小的问題写航空信到重庆來和父亲讨论。这说明他的抗日宣传有了明显的效果和反响,上海读者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直到1941年底,上海全境沦于敌手,父亲才停止邮寄稿件,《水浒新传》也停笔不写了。可是他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欢这部小说,他们都怂恿他把《水浒新传》写完。虽然父亲认为朋友们不过是阿私所好,但是此书已经写了五分之三,弃之可惜,但又因为忙,总也抽不出时间,正在踌躇不定之时,到了1942年夏季,他忽然接到朋友來信,说是上海小报已请人接了他的稿子继续写,而且居然用原名公然登载。虽然父亲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好”,有道是“敝帚自珍”,在敌伪的控制下的文字,是不能强调梁山好汉的民族抗敌精神的,可能会有很大的歪曲。父亲在一气之下,就于是年冬季从四十七回接着往下写。《水浒新传》于1943年由重庆建中出版社发行单行本,此书一出便风行整个大西南,受到了各个阶层读者的热烈欢迎,有意思的是,《水浒新传》竟然得到了两位国学大师的赞许,并且各自赋了一首七律,作为读后感。一是章士钊先生,一是陈寅恪先生。陈先生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恰好读完《水浒新传》,十分感动,并有感而赋:
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
感赋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惕纵横。
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么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章士钊先生当时在重庆,读后亦赋诗,大为赞赏。1961年,事隔十几年后,父亲在中央文史馆与章先生相遇,章先生再度谈起他读《水浒新传》赋诗的情况,言下大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胜唏嘘!数日后,章先生以耄耋高龄,亲笔在宣纸上用行书写了原诗并題以跋语,送给父亲。父亲从文史馆回來,让我看了这首诗,并说:“章先生的字,写得真好!”事隔多年,跋与诗已不记得,记得这条幅題为《读水浒新传有感》,一直由我保存,但是在“文革”中,如果被“红卫兵”小将发现,那还了得!为了保护父亲,是我亲手焚烧了它,我在写这段往事时,感到心痛,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章先生的友情!
《八十一梦》是父亲在抗战期间,影响最大,最受欢迎,也是最畅销的作品。张友鸾叔把此书和《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说成是“张恨水四大代表作”,父亲自己对此书,从构思、立意及社会反响,都较为满意,认为是“痛快之作”。可见《八十一梦》在父亲的小说作品中,是多么重要了,因而很多读者都对它的写作背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尽我所知,向读者作个介绍。
日军入侵,本是国难当头,可是一些政要和巨商,在这大敌当前民族存亡的时刻,却是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一面是官僚、奸商的纸醉金迷,酒肉征食,一面是抗日健儿的浴血奋战,当时重庆《新民报》曾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为新闻标題,由于它的形象生动,一针见血,曾经风传一时。这些黑暗的现象,使父亲痛心疾首,他认为“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谋求生存的问題,但是民众沒有起码的生活,就难以争取永久的生存。”所以他就由写抗日游击战的作品,改为写民众的生活问題,如《牛马走》(后易名为《魍魉世界》)、《第二条路》(后易名为《傲霜花》)、《丹凤街》、《偶像》等。可是写这类作品,又有了新问題,因为大权在握的“新闻检查”,可以不让你登,如果你触到了他们的痛处,他就把这一段删去,报纸上左一块空白,右一块空白,人们嘲讽地称之为“开天窗”,为了使自己写的东西不会“开天窗”,父亲确是煞费苦心,经过冥思苦想,他使出了“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写了《八十一梦》。因为是“说梦”,就可以放开手,笔酣墨畅,纵情挥洒,把那些间接有助于胜利的问題,那些直接、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都说出來,抖落在光天化日之下,痛加鞭笞,毫不留情。
《八十一梦》写于1939年,同年12月1日起连载于重庆《新民报》,1942年初发行单行本。此书自连载之日,就像向江河里投出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巨大的浪涛,而且是层层推动,社会反响的强烈,可说是罕见的。父亲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知道《八十一梦》会遇到各种掣肘和刁难,所以他在开首《楔子 鼠齿下的剩余》就预先告诉读者:“总是为了自己不爱惜自己心血的原故,让小孩子淋了些残汤剩汁在上面,在梦本之上,多添了一点油腥气。这就刺激了老鼠的特殊嗅觉器官,误认这一本空虚无所可求的梦稿,也可以是咀嚼的东西,到了晚上,直钻进我的故纸堆中把它的牙与爪,切切实实将这本子磨勘一顿。”还说“耗子大王,虽有始皇之威;而我也就是伏生之未死,还能拿出《尚书》于余烬呢。”父亲的预见,果然不幸言中,《八十一梦》惹來不少麻烦,险些梦断重庆。其中的《我是孙悟空》、《天堂之游》、《号外号外》、《在钟馗帐下》等篇都受到读者强烈的共鸣。例如《天堂之游》一篇中,写了一个豪门,有一条路通到半空,路尽处的门是一个大金钱,上写“孔道通天”;再如龙女打警察耳光等等,所谓“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明眼人一看就知指谁。父亲采用这种看似荒诞,其实却是现实写照的手法,把那些权要的嘴脸,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來,真是燃犀烛照,让他们原形毕露,无处躲藏,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是不少读者也知道《八十一梦》揭了不少权要的底,捅了马蜂窝,是个“娄子”,都替父亲捏了一把汗。陈独秀先生当时住在江津,他是安徽怀宁人,和我家是邻县,可说是小同乡,所以和父亲常有往來,他看了《八十一梦》后,担心地说:张恨水骂别人不要紧,骂了三尊菩萨,恐怕要惹麻烦!这些担心,果然应验。
不久,父亲的信件受到检查,行动也受到监视。据说陈果夫为了父亲曾经给《渐华日报》写稿,怒斥当时宣传部的负责人说:张恨水这样有影响的作家,怎么也被《新华日报》拉去了!为了《八十一梦》某要人也是安徽人,专门把父亲接到一个华美精舍,先是酒肉招待,叙叙同乡之谊,最后竟问父亲:“是不是有意到贵州息烽去休息几年?”息烽,是当时秘密监狱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八十一梦》被迫结束了。父亲心有不甘,在《尾声》中,他暗示读者,“本是八十一梦,写的也是八十一梦,不幸被耗子咬残了,不能全部拿出來”。关于《八十一梦》还有一事也需要说明,1954年,《八十一梦》要再版,这是父亲旧作在建国后的第一次再版,出版社要父亲写点“认识”之类的文字。但是父亲大病缠绵有3年,对于新的理论有些生疏,不知如何去谈“自己的认识”,就请友鸾叔代笔,友鸾叔义不容辞地代父亲写了“序”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954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八十一梦》张恨水“自序”,这件由别人代笔父亲署名,并由父亲首肯的事,在他一生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此一例。我在这里郑重写出,一为文学史界作一说明,二为纪念父亲和友鸾叔的深厚友谊。
父亲除了《水浒新传》、《八十一梦》两书外,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还有一部精心构制,长达80多万言的小说:《牛马走》(后易名《魍魉世界》),这也是被读者及文学界公认的是他此一时期抗战文学中的力作。“牛马走”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牛马走。”注云:“走犹仆也。”父亲借用这句话作为书名,一语双关,巧妙而形象地点明了当时重庆普通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一个刚正不阿、饱读诗书的穷知识分子区庄正一家,和一个投机取巧、挂着心理学博士幌子而实际上做掮客的西门德夫妇为正副两条线,交织描述,牵引出了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商界的各色人物,把官即是商,官商勾结,沆瀣一气的社会现实描述得淋漓尽致。深刻而鲜明地展示了那些走滇缅贩私货、投机倒把,操纵市场,寡廉鲜耻者,大发国难财;而刚正不阿者,则求一饱而不能,教员转业,医生改行做小贩,在金钱的面前,有的被腐蚀得心灵恶浊,有的出卖肉体,有的则安贫若素,任它物欲横流,却能淡泊自甘,书中的语言,极富地方特色,犀利泼辣,幽默冷峻,散发着浓浓的川东气息,是一幅雾都重庆的众生图。
1955年,香港《大公报》连载这部小说时,认为《牛马走》不够通俗,请父亲改个书名,父亲拟了两个,一个为《一叶知秋》,一为《魍魉世界》,《大公报》选了后者,因而此书就以《魍魉世界》闻名于世。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也用《魍魉世界》书名出了单行本,但他们不经父亲同意,擅自删去了三分之一的字数,父亲拿到书后,十分不满意,但木己成舟,奈何,奈何!
事隔数十年后,我和大舍妹明明,经过多方搜集,经香港和北京两地,终于得到了《牛马走》全文,将來有机会付梓,让读者得窥全豹,则是再与读者结一层文字缘!
在父亲众多的抗战小说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水浒新传》和《八十一梦》两部。在这里我愿把这两部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作一个说明。
父亲到了四川后,就很少为外省市写稿了。尽管他和上海《新闻报》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也因交通的阻隔,时局的变化,联系中断了1年多。原來战前,父亲在南京的时候,为《新闻报》写了长篇小说《夜深沉》,连载到一半,战事迫近南京,父亲逃难到重庆,这部小说也就停顿了。后來《新闻报》通过香港转來信函,要求父亲把己连载过一半的《夜深沉》续写完,并说上海虽已成了孤岛,但该报受到租界的庇护,未被日本人攫取,因而父亲就把《夜深沉》续完。《夜深沉》这部小说写完后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四川出了单行本,不久又被改编成电影,由周璇、韩非、吕玉堃联袂主演,影片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后來成为著名影星的韩非,在这部片中是初登银幕,颇有纪念意义。续完了《夜深沉》后,父亲感到很难直言,就不愿继续供稿了,但是该报编辑再三函请,表示可以用暗示的方法來写抗战。父亲一想,这也是个向上海及华东地区宣传抗日的机会,就又写了《秦淮世家》,虽然仍旧受到读者欢迎,但他仍然感到用笔过于隐晦,不能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苦思,他打算写一部历史小说,充分描写中国男儿在反侵略战争中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这样对上海读者会是抗日的鼓舞,又可以避开敌伪的麻烦。考量的结果,觉得北宋末年的情形,最合乎选用。本來想选用岳飞、韩世忠两人作为主角,作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手边缺少参考书,而又以《说岳》一书在前,容易重复不好动笔,因而迟迟未作。父亲就又翻阅《宋史》,无意中读到《张叔夜传》,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大可利用此人做线索,牵出梁山一百零八人参与勤王抗金,描写宋江及梁山群雄抗战,既可引起读者的兴趣,又是现成的故事,不怕敌伪向报馆找茬儿。这样,经过认真的构思,《水浒新传》于1940年初夏正式问世了。
我们知道,父亲对历史向來有着浓厚的兴趣,《宋史》是苦读过的,《水浒》就读过几十遍了,可说是烂熟于胸,倒背如流,但是为了写好《水浒新传》,他除了依据《水浒》原书,又将《宣和遗事》、《朱史》、《金史》、《靖康实录》等书作为参考。小说中的人物衣冠,屋宇陈设,都依据上述各书,绝不闭门造车地杜撰。书中的地形、地势、地名都按照宋时名称。但《水浒》原书有误,又无法补救,只好含混地依承原传。至于官职、年月也都引经据典,按照史实,可说是无一处无來历。至于语言对话,为了保持《水浒》原貌,他尽可能模仿原书口吻,无可模仿处,则参酌宋人小说及宋懦语录,以增读者兴趣,父亲为了“保存《水浒》气氛,不得不如此耳。”
读者都知道,父亲写小说,一向以细腻入微闻名,但《水浒》如柳宗元之文风,妙在简练,因而父亲一改自己的笔法,在行文落笔处尽量采用原书手法。早在1932年父亲就写过一部《水浒别传》,虽沒有引起热烈的反响,但却为创作《水浒新传》打下了写作基础,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父亲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硬套原书,他在学习《水浒》的简练笔法时,又加以风景描写和“小动作”,以增强描述的气势和情趣。他还有两个较大的改动,一是从來章回小说都是以斗将为决定两军的胜败,父亲改为两军对阵间多叙述武将的韬略,而不以单骑决战做胜败的关键。二是删掉了原传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神话,变为纯历史军事小说。在那时,写历史小说,能像父亲那样,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严肃对待的,可说是绝无仅有,凤毛麟角了。
《水浒新传》这一炮,果然打响了!在上海连载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读者竟为了书中极小的问題写航空信到重庆來和父亲讨论。这说明他的抗日宣传有了明显的效果和反响,上海读者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直到1941年底,上海全境沦于敌手,父亲才停止邮寄稿件,《水浒新传》也停笔不写了。可是他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欢这部小说,他们都怂恿他把《水浒新传》写完。虽然父亲认为朋友们不过是阿私所好,但是此书已经写了五分之三,弃之可惜,但又因为忙,总也抽不出时间,正在踌躇不定之时,到了1942年夏季,他忽然接到朋友來信,说是上海小报已请人接了他的稿子继续写,而且居然用原名公然登载。虽然父亲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好”,有道是“敝帚自珍”,在敌伪的控制下的文字,是不能强调梁山好汉的民族抗敌精神的,可能会有很大的歪曲。父亲在一气之下,就于是年冬季从四十七回接着往下写。《水浒新传》于1943年由重庆建中出版社发行单行本,此书一出便风行整个大西南,受到了各个阶层读者的热烈欢迎,有意思的是,《水浒新传》竟然得到了两位国学大师的赞许,并且各自赋了一首七律,作为读后感。一是章士钊先生,一是陈寅恪先生。陈先生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恰好读完《水浒新传》,十分感动,并有感而赋:
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
感赋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惕纵横。
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么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章士钊先生当时在重庆,读后亦赋诗,大为赞赏。1961年,事隔十几年后,父亲在中央文史馆与章先生相遇,章先生再度谈起他读《水浒新传》赋诗的情况,言下大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胜唏嘘!数日后,章先生以耄耋高龄,亲笔在宣纸上用行书写了原诗并題以跋语,送给父亲。父亲从文史馆回來,让我看了这首诗,并说:“章先生的字,写得真好!”事隔多年,跋与诗已不记得,记得这条幅題为《读水浒新传有感》,一直由我保存,但是在“文革”中,如果被“红卫兵”小将发现,那还了得!为了保护父亲,是我亲手焚烧了它,我在写这段往事时,感到心痛,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章先生的友情!
《八十一梦》是父亲在抗战期间,影响最大,最受欢迎,也是最畅销的作品。张友鸾叔把此书和《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说成是“张恨水四大代表作”,父亲自己对此书,从构思、立意及社会反响,都较为满意,认为是“痛快之作”。可见《八十一梦》在父亲的小说作品中,是多么重要了,因而很多读者都对它的写作背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尽我所知,向读者作个介绍。
日军入侵,本是国难当头,可是一些政要和巨商,在这大敌当前民族存亡的时刻,却是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一面是官僚、奸商的纸醉金迷,酒肉征食,一面是抗日健儿的浴血奋战,当时重庆《新民报》曾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为新闻标題,由于它的形象生动,一针见血,曾经风传一时。这些黑暗的现象,使父亲痛心疾首,他认为“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谋求生存的问題,但是民众沒有起码的生活,就难以争取永久的生存。”所以他就由写抗日游击战的作品,改为写民众的生活问題,如《牛马走》(后易名为《魍魉世界》)、《第二条路》(后易名为《傲霜花》)、《丹凤街》、《偶像》等。可是写这类作品,又有了新问題,因为大权在握的“新闻检查”,可以不让你登,如果你触到了他们的痛处,他就把这一段删去,报纸上左一块空白,右一块空白,人们嘲讽地称之为“开天窗”,为了使自己写的东西不会“开天窗”,父亲确是煞费苦心,经过冥思苦想,他使出了“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写了《八十一梦》。因为是“说梦”,就可以放开手,笔酣墨畅,纵情挥洒,把那些间接有助于胜利的问題,那些直接、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都说出來,抖落在光天化日之下,痛加鞭笞,毫不留情。
《八十一梦》写于1939年,同年12月1日起连载于重庆《新民报》,1942年初发行单行本。此书自连载之日,就像向江河里投出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巨大的浪涛,而且是层层推动,社会反响的强烈,可说是罕见的。父亲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知道《八十一梦》会遇到各种掣肘和刁难,所以他在开首《楔子 鼠齿下的剩余》就预先告诉读者:“总是为了自己不爱惜自己心血的原故,让小孩子淋了些残汤剩汁在上面,在梦本之上,多添了一点油腥气。这就刺激了老鼠的特殊嗅觉器官,误认这一本空虚无所可求的梦稿,也可以是咀嚼的东西,到了晚上,直钻进我的故纸堆中把它的牙与爪,切切实实将这本子磨勘一顿。”还说“耗子大王,虽有始皇之威;而我也就是伏生之未死,还能拿出《尚书》于余烬呢。”父亲的预见,果然不幸言中,《八十一梦》惹來不少麻烦,险些梦断重庆。其中的《我是孙悟空》、《天堂之游》、《号外号外》、《在钟馗帐下》等篇都受到读者强烈的共鸣。例如《天堂之游》一篇中,写了一个豪门,有一条路通到半空,路尽处的门是一个大金钱,上写“孔道通天”;再如龙女打警察耳光等等,所谓“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明眼人一看就知指谁。父亲采用这种看似荒诞,其实却是现实写照的手法,把那些权要的嘴脸,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來,真是燃犀烛照,让他们原形毕露,无处躲藏,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是不少读者也知道《八十一梦》揭了不少权要的底,捅了马蜂窝,是个“娄子”,都替父亲捏了一把汗。陈独秀先生当时住在江津,他是安徽怀宁人,和我家是邻县,可说是小同乡,所以和父亲常有往來,他看了《八十一梦》后,担心地说:张恨水骂别人不要紧,骂了三尊菩萨,恐怕要惹麻烦!这些担心,果然应验。
不久,父亲的信件受到检查,行动也受到监视。据说陈果夫为了父亲曾经给《渐华日报》写稿,怒斥当时宣传部的负责人说:张恨水这样有影响的作家,怎么也被《新华日报》拉去了!为了《八十一梦》某要人也是安徽人,专门把父亲接到一个华美精舍,先是酒肉招待,叙叙同乡之谊,最后竟问父亲:“是不是有意到贵州息烽去休息几年?”息烽,是当时秘密监狱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下,《八十一梦》被迫结束了。父亲心有不甘,在《尾声》中,他暗示读者,“本是八十一梦,写的也是八十一梦,不幸被耗子咬残了,不能全部拿出來”。关于《八十一梦》还有一事也需要说明,1954年,《八十一梦》要再版,这是父亲旧作在建国后的第一次再版,出版社要父亲写点“认识”之类的文字。但是父亲大病缠绵有3年,对于新的理论有些生疏,不知如何去谈“自己的认识”,就请友鸾叔代笔,友鸾叔义不容辞地代父亲写了“序”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954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八十一梦》张恨水“自序”,这件由别人代笔父亲署名,并由父亲首肯的事,在他一生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此一例。我在这里郑重写出,一为文学史界作一说明,二为纪念父亲和友鸾叔的深厚友谊。
父亲除了《水浒新传》、《八十一梦》两书外,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还有一部精心构制,长达80多万言的小说:《牛马走》(后易名《魍魉世界》),这也是被读者及文学界公认的是他此一时期抗战文学中的力作。“牛马走”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牛马走。”注云:“走犹仆也。”父亲借用这句话作为书名,一语双关,巧妙而形象地点明了当时重庆普通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一个刚正不阿、饱读诗书的穷知识分子区庄正一家,和一个投机取巧、挂着心理学博士幌子而实际上做掮客的西门德夫妇为正副两条线,交织描述,牵引出了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商界的各色人物,把官即是商,官商勾结,沆瀣一气的社会现实描述得淋漓尽致。深刻而鲜明地展示了那些走滇缅贩私货、投机倒把,操纵市场,寡廉鲜耻者,大发国难财;而刚正不阿者,则求一饱而不能,教员转业,医生改行做小贩,在金钱的面前,有的被腐蚀得心灵恶浊,有的出卖肉体,有的则安贫若素,任它物欲横流,却能淡泊自甘,书中的语言,极富地方特色,犀利泼辣,幽默冷峻,散发着浓浓的川东气息,是一幅雾都重庆的众生图。
1955年,香港《大公报》连载这部小说时,认为《牛马走》不够通俗,请父亲改个书名,父亲拟了两个,一个为《一叶知秋》,一为《魍魉世界》,《大公报》选了后者,因而此书就以《魍魉世界》闻名于世。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也用《魍魉世界》书名出了单行本,但他们不经父亲同意,擅自删去了三分之一的字数,父亲拿到书后,十分不满意,但木己成舟,奈何,奈何!
事隔数十年后,我和大舍妹明明,经过多方搜集,经香港和北京两地,终于得到了《牛马走》全文,将來有机会付梓,让读者得窥全豹,则是再与读者结一层文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