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序一 我全能
“我能”是一句广告词,更是一个励志口号。
但是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尤其对于体操来说,仅仅“我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最高追求、最高理想、最高境界,一定是“我全能”。
我认为“我全能”的概念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最伟大的体操运动员、载入奥运会史册的体操运动员一定是全能型的,过去叫“奥林匹克绝对冠军”。而我的学生杨威就是这样一个运动员,他在体操生涯中,创造了许多别人难以逾越的纪录——他是81 年间第一个蝉联世锦赛男子全能金牌的运动员;他是中国体操队获得团体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他是在世界大赛上全能成绩最好的中国运动员……
“我全能”的第二个内容,是“全面发展”,杨威在这方面也是一个代表,他是一个智商、情商、逆商、德商都很出众的运动员。
就智商和情商而言,杨威的出色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任何一位高水平运动员都是高智商的,并且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很高的情商,这不用我多说,我在这里要尤其说说他的逆商和德商。逆商是人身处逆境中的勇气和能力,在这方面,杨威出类拔萃。从一开始练体操,他就不是一个条件优秀的“苗子”,甚至简直就不算一个“苗子”,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而在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挫折之后,他的再次爆发,更证明了他的逆商之高强。更可贵的是杨威的德商,他是一个在关键时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条道路的人,作为他的师傅,我甚至觉得我要感谢他在道义上对我的支持。
“我全能”的第三个内容,就更适合杨威了。
在他辉煌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他的表现很“全能”:他和杨云的美满姻缘很快结出了硕果,这在体操界里人人羡慕;他很快就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湖北省体操中心的领导,肩负起湖北这个体操大省的未来重任;他作为奥运会体操转播的专家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电视信号制作,在他的指导下,这届奥运会的体操转播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一次……
而且他还写了这本书!
很多年前,我也写过书,我知道那对于一个体育人来说,是一件比训练和比赛困难很多的事情。杨威写书,不是为了出名,因为他已经足够有名了。他的这本书,是在如今很多人对于中国体育说三道四的时候写的,他是出于责任写的这本书。假如他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写这本书,或许会有更好的销量,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经过了4 年的沉淀和思考之后,在积累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感悟之后才坐下来写书,这反而更有价值。
所以我希望:所有中国体操运动员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这本书将教会你们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所有中国体操界的人士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记录的不仅是杨威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体操最近20 年的奋斗史;所有关心中国体育的人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最辉煌的2008 !
黄玉斌
2012 年8 月3 日
序二 缘
我和杨威有缘。
杨威是1980 年出生的,那年我第一次获得全国冠军并进入了国家队;杨威正式成为仙桃体操学校的队员是1986 年,那年我最后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杨威进入专业队是1990 年,那是李宁品牌诞生的一年;杨威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是1999 年,那年我被评为“20 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杨威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全能冠军是2008 年,那年我是奥运会的火炬手。杨威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和荣誉点,也是我事业的重要节点。
杨威是获得全能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全能冠军是体操的最高荣誉,我听我的师傅张健指导说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翻译“全能冠军”是翻译成“绝对冠军”的,杨威就是中国体操史上仅有的三位“绝对冠军”之一,他获得过团体和全能的奥运会金牌以及世锦赛的全能金牌,这都是我没有赢得过的荣誉。
我从1981 年开始参加世锦赛到1987 年,7 年的时间里获得过世界大赛的金牌或者奖牌,而杨威则在世界顶尖选手的行列里屹立了11 年。更难得的是,他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悉尼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也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挫折,为年青一代运动员做出了坚持不懈的榜样和表率。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写书是比较难的事情,但杨威拿出了他练全能的那种毅力写出了这本书。杨威曾经告诉我他写这本书的动机不是为了名利,因为奥运会金牌带给他的已经足够了,他之所以决心做这件事,首先是为了责任。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举国体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我有责任告诉大家我所理解的竞技体育。”除了责任之外,还有缘分——他和体操的缘分、他和体育的缘分,以及他和杨云的缘分。
2012 年7 月1 日
序三 我的师弟杨威
杨威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师弟,我为他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杨威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那是20 年前,在一次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上,11 岁的他,坐在赛场上压腿。小男孩很精神, 坐姿很好,很轻巧,也很规矩。
他做动作时体现出的能力很强。他的嘴唇很扁很薄,我戏称他“小扁扁”。
他是我的仙桃老乡。仙桃是中国体操之乡,我俩都曾在仙桃业校训练,他是我的同门小师弟;在国家队,也都师承黄玉斌。我退役离开国家队时,他很快从省队到了国家队,一年后就拿到了冠军。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是中国体操“滑铁卢之战”,此后,中国体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师傅黄玉斌也离开一线,杨威在这个低谷中也浮沉着、挣扎着,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洗礼。在中国体操最艰难的时刻,杨威选择坚强、选择梦想,挺身而上,在2006 年的丹麦世锦赛上,他率队夺回男团冠军,并在单项中一举拿下全能、双杠冠军,成为三冠王。
人们看得到杨威的那一块块金牌、那一串串荣誉,但是杨威对中国体操的贡献,还有外界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外表温柔、内心强大、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和逆境中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境界,这都振奋了全队士气、带动了全队奋勇向前。
一个老运动员,在伤病、体能下降、教练离开、失去方向、孤独感与精神压力下的种种磨难到底有多深,我深有体会。外界是看不到运动员光鲜背后的这种痛苦的。
北京奥运会前,我经常去运动员公寓看望杨威,他见到我总是特别高兴、总是双哥双哥地很亲热,每次,我们都聊得很多。我知道,他已经完全具备夺冠的实力,只需要临场正常发挥。杨威的同龄人早已纷纷退役,孤独的他就是在这种外界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痛苦中,搏命训练,为的是证明自己,成就梦想。
杨威现在正在经历从冠军运动员到体育局管理岗位的转变。我相信他有信心、有能力、有毅力把工作做好,在新的人生舞台上为体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就更宏伟的梦想。
2012 年9 月1 日
序四 写在前面的话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国家队“世界冠军榜”的那一年是1995 年,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会跟“为国争光”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后来我进入国家队,披上了“国服”,成了冠军,开始和“为国争光”有了关系,现在,这样的关系已经通过体操融入到我的血液里。
当我们这一代运动员通过举国体制成为为国争光的人,我想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去捍卫一个体育项目、一个国家的荣誉与尊严。
写这本书其实是想记录下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我并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直到去参加国际性比赛为止。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当你看到高鼻梁、深眼眶的外国人,当你有能力去让祖国的旗帜挂在最高处时,那颗爱国的心瞬间被唤醒,即使再平和的人也会充满斗志,也会勇夺第一!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给那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练体育的家长一些建议,即在这条路上该怎样取舍。练体育的最初目的是强身健体,如果能有这样的原始初衷,我想作为中国体育的塔基,家长和孩子都会轻松很多。最终夺金需要很多因素的叠加,但是艰辛的付出一定是排在首位的!
我在竞技体育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走了更多年,每一位体育人我都从心底里尊敬,我的教练、我的领导、我的师兄、我的兄弟姐妹……体育这条路不好走,只有真正踏实付出的人才能走好这条路,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2012 年9 月28 日
“我能”是一句广告词,更是一个励志口号。
但是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尤其对于体操来说,仅仅“我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最高追求、最高理想、最高境界,一定是“我全能”。
我认为“我全能”的概念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最伟大的体操运动员、载入奥运会史册的体操运动员一定是全能型的,过去叫“奥林匹克绝对冠军”。而我的学生杨威就是这样一个运动员,他在体操生涯中,创造了许多别人难以逾越的纪录——他是81 年间第一个蝉联世锦赛男子全能金牌的运动员;他是中国体操队获得团体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他是在世界大赛上全能成绩最好的中国运动员……
“我全能”的第二个内容,是“全面发展”,杨威在这方面也是一个代表,他是一个智商、情商、逆商、德商都很出众的运动员。
就智商和情商而言,杨威的出色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任何一位高水平运动员都是高智商的,并且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很高的情商,这不用我多说,我在这里要尤其说说他的逆商和德商。逆商是人身处逆境中的勇气和能力,在这方面,杨威出类拔萃。从一开始练体操,他就不是一个条件优秀的“苗子”,甚至简直就不算一个“苗子”,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而在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挫折之后,他的再次爆发,更证明了他的逆商之高强。更可贵的是杨威的德商,他是一个在关键时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条道路的人,作为他的师傅,我甚至觉得我要感谢他在道义上对我的支持。
“我全能”的第三个内容,就更适合杨威了。
在他辉煌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他的表现很“全能”:他和杨云的美满姻缘很快结出了硕果,这在体操界里人人羡慕;他很快就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湖北省体操中心的领导,肩负起湖北这个体操大省的未来重任;他作为奥运会体操转播的专家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电视信号制作,在他的指导下,这届奥运会的体操转播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一次……
而且他还写了这本书!
很多年前,我也写过书,我知道那对于一个体育人来说,是一件比训练和比赛困难很多的事情。杨威写书,不是为了出名,因为他已经足够有名了。他的这本书,是在如今很多人对于中国体育说三道四的时候写的,他是出于责任写的这本书。假如他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写这本书,或许会有更好的销量,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经过了4 年的沉淀和思考之后,在积累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感悟之后才坐下来写书,这反而更有价值。
所以我希望:所有中国体操运动员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这本书将教会你们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所有中国体操界的人士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记录的不仅是杨威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体操最近20 年的奋斗史;所有关心中国体育的人都应该读杨威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最辉煌的2008 !
黄玉斌
2012 年8 月3 日
序二 缘
我和杨威有缘。
杨威是1980 年出生的,那年我第一次获得全国冠军并进入了国家队;杨威正式成为仙桃体操学校的队员是1986 年,那年我最后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杨威进入专业队是1990 年,那是李宁品牌诞生的一年;杨威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是1999 年,那年我被评为“20 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杨威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全能冠军是2008 年,那年我是奥运会的火炬手。杨威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和荣誉点,也是我事业的重要节点。
杨威是获得全能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全能冠军是体操的最高荣誉,我听我的师傅张健指导说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翻译“全能冠军”是翻译成“绝对冠军”的,杨威就是中国体操史上仅有的三位“绝对冠军”之一,他获得过团体和全能的奥运会金牌以及世锦赛的全能金牌,这都是我没有赢得过的荣誉。
我从1981 年开始参加世锦赛到1987 年,7 年的时间里获得过世界大赛的金牌或者奖牌,而杨威则在世界顶尖选手的行列里屹立了11 年。更难得的是,他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悉尼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也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挫折,为年青一代运动员做出了坚持不懈的榜样和表率。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写书是比较难的事情,但杨威拿出了他练全能的那种毅力写出了这本书。杨威曾经告诉我他写这本书的动机不是为了名利,因为奥运会金牌带给他的已经足够了,他之所以决心做这件事,首先是为了责任。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举国体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我有责任告诉大家我所理解的竞技体育。”除了责任之外,还有缘分——他和体操的缘分、他和体育的缘分,以及他和杨云的缘分。
2012 年7 月1 日
序三 我的师弟杨威
杨威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师弟,我为他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杨威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那是20 年前,在一次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上,11 岁的他,坐在赛场上压腿。小男孩很精神, 坐姿很好,很轻巧,也很规矩。
他做动作时体现出的能力很强。他的嘴唇很扁很薄,我戏称他“小扁扁”。
他是我的仙桃老乡。仙桃是中国体操之乡,我俩都曾在仙桃业校训练,他是我的同门小师弟;在国家队,也都师承黄玉斌。我退役离开国家队时,他很快从省队到了国家队,一年后就拿到了冠军。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是中国体操“滑铁卢之战”,此后,中国体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师傅黄玉斌也离开一线,杨威在这个低谷中也浮沉着、挣扎着,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洗礼。在中国体操最艰难的时刻,杨威选择坚强、选择梦想,挺身而上,在2006 年的丹麦世锦赛上,他率队夺回男团冠军,并在单项中一举拿下全能、双杠冠军,成为三冠王。
人们看得到杨威的那一块块金牌、那一串串荣誉,但是杨威对中国体操的贡献,还有外界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外表温柔、内心强大、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和逆境中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境界,这都振奋了全队士气、带动了全队奋勇向前。
一个老运动员,在伤病、体能下降、教练离开、失去方向、孤独感与精神压力下的种种磨难到底有多深,我深有体会。外界是看不到运动员光鲜背后的这种痛苦的。
北京奥运会前,我经常去运动员公寓看望杨威,他见到我总是特别高兴、总是双哥双哥地很亲热,每次,我们都聊得很多。我知道,他已经完全具备夺冠的实力,只需要临场正常发挥。杨威的同龄人早已纷纷退役,孤独的他就是在这种外界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痛苦中,搏命训练,为的是证明自己,成就梦想。
杨威现在正在经历从冠军运动员到体育局管理岗位的转变。我相信他有信心、有能力、有毅力把工作做好,在新的人生舞台上为体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就更宏伟的梦想。
2012 年9 月1 日
序四 写在前面的话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国家队“世界冠军榜”的那一年是1995 年,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会跟“为国争光”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后来我进入国家队,披上了“国服”,成了冠军,开始和“为国争光”有了关系,现在,这样的关系已经通过体操融入到我的血液里。
当我们这一代运动员通过举国体制成为为国争光的人,我想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去捍卫一个体育项目、一个国家的荣誉与尊严。
写这本书其实是想记录下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我并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直到去参加国际性比赛为止。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当你看到高鼻梁、深眼眶的外国人,当你有能力去让祖国的旗帜挂在最高处时,那颗爱国的心瞬间被唤醒,即使再平和的人也会充满斗志,也会勇夺第一!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给那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练体育的家长一些建议,即在这条路上该怎样取舍。练体育的最初目的是强身健体,如果能有这样的原始初衷,我想作为中国体育的塔基,家长和孩子都会轻松很多。最终夺金需要很多因素的叠加,但是艰辛的付出一定是排在首位的!
我在竞技体育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走了更多年,每一位体育人我都从心底里尊敬,我的教练、我的领导、我的师兄、我的兄弟姐妹……体育这条路不好走,只有真正踏实付出的人才能走好这条路,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2012 年9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