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正文 第六章 武帝平叛 (四)

    【皇恩浩荡实捧杀】

    那么,淮南厉王事件确如民间传言那样,是一个兄弟相残的阴谋吗?如果传言成立,厉王之子刘安的叛乱就是为父复仇。如果不成立,难道另有隐情?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刘安被封淮南王。史书记载,刘安对其父之死耿耿于怀,时时伺机复仇(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所以,我们说淮南厉王事件是刘安后來叛乱的第一动因。

    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刘安六岁,是年,他失去了父亲。

    10年后,刘安16岁,加封为淮南王(前164),他时刻牢记汉廷杀父之仇。

    又一个10年,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淮南王刘安26岁,决定起兵叛乱。由于国相从中阻挠,未能举事。

    由此可见,刘安从未忘记这场皇家恩怨,他最后的叛乱与其父之死关系密切。

    既然刘安叛乱与其父之死互为因果,那么,这里又有一个问題:淮南厉王刘长之死与汉文帝有沒有关系?

    答案是肯定的:有关系!淮南厉王在被汉文帝流放蜀郡的途中绝食自杀,汉文帝肯定有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有两个层面:一是有意谋杀,一是无意伤害。

    无意伤害?有证据吗?

    有!

    第一,坚决不杀。

    淮南厉王因谋反罪被召回京城后,大臣们朝议,应将其依法治罪。但是,汉文帝称不忍对弟弟执行法律,要求大臣重议(制曰:肤不忍致法于王,其与列侯二千石议)。

    大臣们二次朝议,维持原判。汉文帝还是不答应判淮南厉死刑,最后只废掉他的王位(制曰:肤不忍致法于王,其赦长死罪,废勿王)。

    于是第三次朝议,大臣们要求将淮南厉王押解到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嫔妃随行,由县署为他们建房,供给生活用品。

    汉文帝这才定案,并规定每天供应淮南厉王五斤肉,二斤酒;将淮南厉王用带篷的货车囚禁起來,一县一县依次押送。

    看上去汉文帝对淮南厉王不薄啊!

    第二,用心良苦。

    汉文帝让淮南厉王到蜀郡监视居住,只是权宜之计,按汉文帝的原话,是“吾特苦之耳”,就是让他受点苦。言外之义我很快会赦免他,让他回來。由此可以推论,汉文帝惩治淮南厉王的出发点是好的,并非有意杀弟。

    第三,严惩“渎职”。

    淮南厉王绝食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汉文帝大放悲声(上哭甚悲),将沿途不给淮南厉王开封的官员,全部处死。

    从史书中,我们找不到文帝“不准揭封”的诏令。但是,《史记》《汉书》对厉王之死前后的记载有微妙的不同。

    《史记》记载的顺序是:

    1.吾特苦之耳,令复之;

    2.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

    3.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

    4.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按照《史记》上述记载顺序,厉王之死与不发封有关,但是,雍令为什么敢发封,这说明文帝并沒有不发封的诏令。

    《汉书》记载的顺序是:

    1.吾特苦之耳,令复之;

    2.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

    3.县传淮南王者,不敢发车封;

    4.至雍,雍令发之,以死闻。

    按照《汉书》的记载顺序,厉王不食死在前,不敢发车封在后,厉王之死与不敢发车封关系不大。

    但是,不管怎么讲,以下几点是肯定的:

    1.文帝沒有下“不发车封”的诏令,这种授人以柄的事,文帝绝对不会干,但一句“特苦之耳”,就沒有人敢照顾厉王了;

    2.文帝内心是想处死厉王的,但他必须考虑舆论方面的影响,故不敢公开动手;

    3.厉王死后,文帝必然尽力洗刷自己,沿途的“渎职”官员就因此成为牺牲品。

    第四,隆重安葬。

    淮南厉王自杀之后,汉文帝以列侯之礼仪安葬淮南厉王,并安排三十户人家,世代为刘长守陵。

    第五,封其四子。

    文帝前元八年(前172),加封淮南厉王四个幼子为侯;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除了已经故去的大儿子外,刘长的另外三个儿子全部加封为王;长子刘安封淮南王。

    班固《汉书·贾谊传》记载:文帝封四子为侯时,贾谊已知文帝将封厉王之后为王,上疏谏:

    淮南王之悖逆无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

    这是一望即知的历史的正面;那么,我们再來看看历史的背面:汉文帝谋杀了淮南厉王刘长。

    一,老谋深算。

    淮南厉王弄了七十个人去发动叛乱,简直是过家家。相形之下,汉文帝则是老谋深算。

    吕后称制其间,三个刘姓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相继被杀死在赵王任上,“赵王”对刘邦的儿子们而言,几乎就是阎王殿的代名词。三个赵王死后,吕后让代王刘恒继任赵王,这等于催促刘恒踏上不归路。但是,刘恒以为嫡母守边拒绝到任。而且,在吕后专权的十几年中,刘恒一直装弱智,不仅骗过了吕后,也骗过了精明的陈平,骗过了朝中所有大臣。所以,陈平、周勃灭吕后,选中自以为容易控制的代王刘恒继位。其实,在荡平诸吕中,出大力的是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刘兴居。

    朱虚侯刘章杀死吕产,走出平定诸吕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刘章立此大功,而且又是刘邦的孙子,完全可立为继位之君。但是,陈平、周勃有私心,他们目睹刘章的勇武和智慧,知道刘章太能干了。如果让年轻的刘章登上帝位,他们这些老臣很难控制朝政。出于私心,手握立君大权的陈平、周勃一致推举代王刘恒继位。对帝王将相的历史,百姓总是觉得天机难测。其实哪有什么天机,哪是什么天命!偶然或者必然,原在一念之间。

    汉文帝一到京城,周勃才知道上了大当,刘恒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个窝囊废,而是心机重重、极有手腕,远不如年轻气盛、一览无余的朱虚侯刘章单纯。但是,一切都晚了,刘恒骗过所有的人,稳稳当当地继位了。这种政治智慧,岂是淮南厉王所能相比的?

    二,欲擒故纵。

    以汉文帝的城府,他难道不知道放纵淮南厉王的后果?

    文帝继位之后,对他政治命运有威胁的刘章、刘兴居二人很快被打发出京,封到外地。剩下來可能取代他的,就是弟弟淮南厉王刘长。

    但是,汉文帝还是在“宠爱”的旗帜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刘长无法无天:

    刘长不顾君臣大分,称自己为“大哥”(大兄),他不反驳;

    刘长公然杀死辟阳侯审食其,他不问罪;

    刘长在淮南一切按皇帝的规格生活,进出要清道戒严,命令称“制”,他不过问;

    袁盎看到淮南厉王肆意违法,劝汉文帝“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他充耳不闻;

    淮南厉王叛乱那年(文帝前元六年,),刘长在淮南国驱逐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吏,擅任国相、二千石高官,这已突破做臣子的底线;但是,“帝曲意从之”,他竟然默许。

    淮南厉王擅自杀死无罪之人,擅自赏人爵位至关内侯,他视而不见;

    发展到最后,淮南厉王上书的言辞已极不像话,汉文帝沒有训斥,只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写信劝说(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喻之),他轻描淡写;

    回首吕后当政,皇族子弟人人自危,朝廷上下一片肃杀,独人微言轻的刘长平安顺泰,位居淮南王;而今太平盛世,人心和谐,又独备受皇宠的刘长起兵造反,命丧黄泉。这一切的确耐人寻味。

    三,借刀杀人。

    在处理淮南厉王的过程中,汉文帝屡屡驳回大臣们处死淮南厉王的意见,最终以流放蜀郡宽大处理。但是,刘长被关押在大货车上,“死罪可免”,貌似宽大,却是连续不断又不动声色地侮辱刘长的人格。极度自卑和自尊的刘长岂能受此**,最终选择自杀是必然的。

    刘长自杀汉文帝应该想得到;即使想不到,袁盎也曾提醒他:淮南王性格刚烈,如今这样粗暴地对待他,我担心他会突然死在途中。陛下一旦落个杀弟的恶名,又该怎么办呢?(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

    汉文帝固执己见,答案只有一个:希望淮南厉王死在路上,一劳永逸地解除刘长与自己争夺帝位的忧虑。

    淮南厉王自杀后,汉文帝又是失声痛哭,又是大为自责,还要处死沿途“渎职”的官员,两年后又一一加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一切都在印证汉文帝的虚伪、残忍。

    就以上两个方面而言,我更倾向汉文帝谋杀了其弟淮南厉王刘长。

    汉文帝杀害淮南厉王刘长,种下了淮南王刘安对朝廷仇恨的种子,导致淮南王再次踏上叛逆之路。“淮南王”的爵位就像一道咒语,预示着“谋逆”和“夭亡”。刘长的其他儿子并沒有封侯“淮南王”,他们是否能摆脱这个咒语呢?他们甘心对自己的杀父仇人逆來顺受、尽职尽忠吗?这场皇族恩怨会在刘安这一页宣告完结吗?

    请看:一错再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