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武帝朝堂(五)
【酷吏能臣】
除去清廉的外衣,真实的张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张汤是杜县(今西安市)人,他的父亲是长安县的县丞(主管县中司法)。
张汤还是小孩的时候,一天,他的父亲外出,留下他看家。父亲回來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走了,就把张汤揍了一顿。张汤也很窝火。于是,他在屋里找鼠洞,找到了偷肉的鼠和被偷的肉,“鼠赃并获”。然后,小张汤坐在堂屋中间,从拷打审问老鼠开始,记录审讯过程,宣布判决书,最后当堂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整套程序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张汤的父亲目睹张汤审鼠全过程,大为震惊。“三岁看老”,他意识到这个人小鬼大的小儿子是块做狱吏的料,于是,让他学习判案的文书。
父亲故去后,张汤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长安县小吏。
不久,张汤因为工作出色,调任茂陵(汉武帝的陵园)尉,主持陵墓的修建,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我们知道,张汤从小就是一个做事有步骤、头脑很精明的“鬼灵精”,如今步入仕途,他又将怎样规划自己的仕途的呢?
投靠权门。
张汤起家缘于善待田胜。田胜是汉武帝的舅舅。田胜因事入狱,张汤竭力讨好他,随后他并得到其兄丞相田蚡的提携,进入中央政府,做了内史(主管京城治安的“首都公安局长”)。后來,张汤受到田家兄弟强力推荐,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
严刑峻法。
张汤一直在司法部门工作,他处理案件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力图株连旁人,执行酷吏政治,最典型的莫过于处理陈阿娇的巫蛊案件。对阿娇事件,汉武帝很恼火,但阿娇是长公主的女儿,又是自己的亲表姐,汉武帝尚有网开一面的意思。张汤洞悉圣意,除了放过陈阿娇,对其他涉案人员,极尽株连之能事,致使长安城数十豪门家破人亡。
因处理陈皇后(阿娇)巫蛊事件有功,张汤被汉武帝誉为能臣(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后任太中大夫,负责和赵禹一块儿制订严刑峻法,控制官员。
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深知酷吏之害;所以,对张汤肆意株连的行径,他不吝揭露。司马迁清醒地认识到,酷吏依循的并非律法,而是帝王的意志。
迎合武帝。
张汤得到重用,从根本上讲是得到武帝的欣赏。一个刀笔小吏,如何得到汉武帝的器重和欣赏呢?张汤自有一整套“作战计划”。
一是奉迎汉武帝尊儒。
武帝打僧家旗号,引法家之实的一套把戏,有三个大臣看得很清楚,一是公孙弘,二是张汤,三是汲黯。公孙弘正因为会迎合汉武帝“尊儒爱法”,所以后半生踏上星光大道、顺风顺水。
张汤也巧妙地利用了汉武帝的这个心思。张汤判决大案之时,往往想方设法附会儒家学说,并且聘用一些攻读’《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补为廷尉的文秘,负责检查平反疑案(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汉武帝看着十分满意。
二是奉迎武帝自尊。
尊儒只是做给世人看的。汉武帝气吞宇内,最欣赏的还是自己。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根本原因是伤害了汉武帝的自尊。张汤可不是司马迁,他有的是小聪明。
张汤判案,往往事先向武帝剖析案情。汉武帝认为对的,他就记录下來,作为以后判案的法令,并且广而告之,宣传武帝的英明。如果武帝批评他,他马上认错:下属也提过类似意见,就像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沒有采纳,真是愚蠢。
张汤处理案件,有四种模式:
其一,如果他认为是汉武帝想严办的人,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人去审理;
其二,如果他认为是汉武帝想宽恕的人,他就交给执法宽松、公平的人去审理;
其三,如果他审理的是豪强,他一定要想着法子予以重判;
其四,如果审理的对象是平民百姓,他常常向汉武帝口述,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还是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宽释了张汤所说的人。
可见,张汤审案,完全是揣摸汉武帝的心理倾向办案,毫无执法的公平性可言。
不过,张汤多少有些草根情结,对于一般平民,相对比较宽宥。但是,他对于豪强的打击,不能片面、天真地看作是劫富济贫、平民思维;他之所以如此,根本还是为了取悦汉武帝。
三是奉迎武帝的对匈用兵。
张汤是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坚定支持者,并借此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一次,匈奴的使者來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有一位叫狄山的博士率先发言:和亲有利。汉武帝问他:利在何处呢?狄山回答:武器是凶器,不能屡屡动用。如今皇上兴兵攻打匈奴,国库空虚,边地的百姓困苦不堪。由此看來,用兵不如和亲。(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已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
汉武帝一听,这不是摆明了挑朕的不是吗?于是想利用张汤还击他。张汤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愚蠢的儒生之言。如果狄山就此住嘴也就沒事了。偏偏狄山并不示弱,反唇相讥:我固然是愚忠,但是,御史大夫张汤却是伪忠。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两案,严刑峻法,离间骨肉,使天下诸侯都惶恐不安。
“打狗还要看主子”啊!汉武帝脸色大变,问狄山:我派你守一个郡,你能阻挡住匈奴入侵吗?狄山说:不能。给你一个县呢?狄山回答:不能。武帝又问:给你一个边地要塞呢?狄山想:如果自己辞穷而无法回答,一定会被投入狱中。只好硬着头皮说:可以。于是,汉武帝派博士狄山到边地驻守一个要塞。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攻下要寒,砍下狄山人头。消息传來,群臣震慑,再沒有人敢于反对用兵匈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于是上遣山乘障,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以后,群臣震慑。)
四是奉迎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对匈作战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危机让汉武帝颇为头疼。
张汤看准了汉武帝的这一大心病,力主进行财政改革:一是进行更换货币,二是盐铁国营,三是征收资产税。同时,严厉镇压趁改革之便大肆贪污的各级官僚。这一时期,张汤一上朝就跟汉武帝大谈财政改革,一谈就是一天,太阳落山了,皇上都忘了吃饭。丞相此时倒成了一个摆设,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张汤。(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当然,财政改革的许多具体措施并不出自张汤,但是,如果沒有张汤在汉武帝面前的大力鼓吹,沒有张汤对贪官的严厉打击,这些措施都很难执行。
五是以顶撞相迎合。
张汤也不是事事都顺着汉武帝;偶尔也会顶撞抗议,但是,顶撞带给他的不是汉武帝的反感,反而是更大更深的信任。
比如张汤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一律穷追到底。汉武帝本想宽恕从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和武帝争辩:伍被是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大臣,竟然私交诸侯。如不严惩,以后就要乱套了。皇上只好同意。(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
为什么张汤顶撞汉武帝,坚持己见,不但沒有引起汉武帝的不满,反而还会受到汉武帝重用呢?
像汉武帝这样刚愎自用的人,百依百顺并非就能博得他的青睐。他需要被人时不时无伤大雅地挑战一番。“无伤大雅”不是像狄山一样,一根筋地触犯他的基本尊严;而是让他体会一点英雄惜英雄的豪情。其实,张汤的顶撞是为维护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服务,策划谋反的人,私自与诸侯相交的大臣,从根本上说,都和汉武帝极力要维护的中央集权为敌。张汤的坚持,表面上是和汉武帝过不去;实际上与汉武帝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因此,这种顶撞,让汉武帝感到张汤是真正的直臣、忠臣。
张汤病时,汉武帝亲赴慰问,可见,张汤所受待遇,非比寻常(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
武帝一朝当面顶撞汉武帝最为严重的并不是张汤,而是另一位大臣;他沒有张汤那么官运亨通,却也做到了善始善终。这位大臣是谁?他为什么要顶撞汉武帝?汉武帝会怎么对待他呢?
请看:童言无忌。
除去清廉的外衣,真实的张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张汤是杜县(今西安市)人,他的父亲是长安县的县丞(主管县中司法)。
张汤还是小孩的时候,一天,他的父亲外出,留下他看家。父亲回來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走了,就把张汤揍了一顿。张汤也很窝火。于是,他在屋里找鼠洞,找到了偷肉的鼠和被偷的肉,“鼠赃并获”。然后,小张汤坐在堂屋中间,从拷打审问老鼠开始,记录审讯过程,宣布判决书,最后当堂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整套程序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张汤的父亲目睹张汤审鼠全过程,大为震惊。“三岁看老”,他意识到这个人小鬼大的小儿子是块做狱吏的料,于是,让他学习判案的文书。
父亲故去后,张汤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长安县小吏。
不久,张汤因为工作出色,调任茂陵(汉武帝的陵园)尉,主持陵墓的修建,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我们知道,张汤从小就是一个做事有步骤、头脑很精明的“鬼灵精”,如今步入仕途,他又将怎样规划自己的仕途的呢?
投靠权门。
张汤起家缘于善待田胜。田胜是汉武帝的舅舅。田胜因事入狱,张汤竭力讨好他,随后他并得到其兄丞相田蚡的提携,进入中央政府,做了内史(主管京城治安的“首都公安局长”)。后來,张汤受到田家兄弟强力推荐,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
严刑峻法。
张汤一直在司法部门工作,他处理案件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力图株连旁人,执行酷吏政治,最典型的莫过于处理陈阿娇的巫蛊案件。对阿娇事件,汉武帝很恼火,但阿娇是长公主的女儿,又是自己的亲表姐,汉武帝尚有网开一面的意思。张汤洞悉圣意,除了放过陈阿娇,对其他涉案人员,极尽株连之能事,致使长安城数十豪门家破人亡。
因处理陈皇后(阿娇)巫蛊事件有功,张汤被汉武帝誉为能臣(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后任太中大夫,负责和赵禹一块儿制订严刑峻法,控制官员。
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深知酷吏之害;所以,对张汤肆意株连的行径,他不吝揭露。司马迁清醒地认识到,酷吏依循的并非律法,而是帝王的意志。
迎合武帝。
张汤得到重用,从根本上讲是得到武帝的欣赏。一个刀笔小吏,如何得到汉武帝的器重和欣赏呢?张汤自有一整套“作战计划”。
一是奉迎汉武帝尊儒。
武帝打僧家旗号,引法家之实的一套把戏,有三个大臣看得很清楚,一是公孙弘,二是张汤,三是汲黯。公孙弘正因为会迎合汉武帝“尊儒爱法”,所以后半生踏上星光大道、顺风顺水。
张汤也巧妙地利用了汉武帝的这个心思。张汤判决大案之时,往往想方设法附会儒家学说,并且聘用一些攻读’《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补为廷尉的文秘,负责检查平反疑案(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汉武帝看着十分满意。
二是奉迎武帝自尊。
尊儒只是做给世人看的。汉武帝气吞宇内,最欣赏的还是自己。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根本原因是伤害了汉武帝的自尊。张汤可不是司马迁,他有的是小聪明。
张汤判案,往往事先向武帝剖析案情。汉武帝认为对的,他就记录下來,作为以后判案的法令,并且广而告之,宣传武帝的英明。如果武帝批评他,他马上认错:下属也提过类似意见,就像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沒有采纳,真是愚蠢。
张汤处理案件,有四种模式:
其一,如果他认为是汉武帝想严办的人,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人去审理;
其二,如果他认为是汉武帝想宽恕的人,他就交给执法宽松、公平的人去审理;
其三,如果他审理的是豪强,他一定要想着法子予以重判;
其四,如果审理的对象是平民百姓,他常常向汉武帝口述,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还是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宽释了张汤所说的人。
可见,张汤审案,完全是揣摸汉武帝的心理倾向办案,毫无执法的公平性可言。
不过,张汤多少有些草根情结,对于一般平民,相对比较宽宥。但是,他对于豪强的打击,不能片面、天真地看作是劫富济贫、平民思维;他之所以如此,根本还是为了取悦汉武帝。
三是奉迎武帝的对匈用兵。
张汤是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坚定支持者,并借此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一次,匈奴的使者來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有一位叫狄山的博士率先发言:和亲有利。汉武帝问他:利在何处呢?狄山回答:武器是凶器,不能屡屡动用。如今皇上兴兵攻打匈奴,国库空虚,边地的百姓困苦不堪。由此看來,用兵不如和亲。(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已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
汉武帝一听,这不是摆明了挑朕的不是吗?于是想利用张汤还击他。张汤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愚蠢的儒生之言。如果狄山就此住嘴也就沒事了。偏偏狄山并不示弱,反唇相讥:我固然是愚忠,但是,御史大夫张汤却是伪忠。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两案,严刑峻法,离间骨肉,使天下诸侯都惶恐不安。
“打狗还要看主子”啊!汉武帝脸色大变,问狄山:我派你守一个郡,你能阻挡住匈奴入侵吗?狄山说:不能。给你一个县呢?狄山回答:不能。武帝又问:给你一个边地要塞呢?狄山想:如果自己辞穷而无法回答,一定会被投入狱中。只好硬着头皮说:可以。于是,汉武帝派博士狄山到边地驻守一个要塞。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攻下要寒,砍下狄山人头。消息传來,群臣震慑,再沒有人敢于反对用兵匈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于是上遣山乘障,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以后,群臣震慑。)
四是奉迎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对匈作战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危机让汉武帝颇为头疼。
张汤看准了汉武帝的这一大心病,力主进行财政改革:一是进行更换货币,二是盐铁国营,三是征收资产税。同时,严厉镇压趁改革之便大肆贪污的各级官僚。这一时期,张汤一上朝就跟汉武帝大谈财政改革,一谈就是一天,太阳落山了,皇上都忘了吃饭。丞相此时倒成了一个摆设,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张汤。(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当然,财政改革的许多具体措施并不出自张汤,但是,如果沒有张汤在汉武帝面前的大力鼓吹,沒有张汤对贪官的严厉打击,这些措施都很难执行。
五是以顶撞相迎合。
张汤也不是事事都顺着汉武帝;偶尔也会顶撞抗议,但是,顶撞带给他的不是汉武帝的反感,反而是更大更深的信任。
比如张汤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一律穷追到底。汉武帝本想宽恕从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和武帝争辩:伍被是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大臣,竟然私交诸侯。如不严惩,以后就要乱套了。皇上只好同意。(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
为什么张汤顶撞汉武帝,坚持己见,不但沒有引起汉武帝的不满,反而还会受到汉武帝重用呢?
像汉武帝这样刚愎自用的人,百依百顺并非就能博得他的青睐。他需要被人时不时无伤大雅地挑战一番。“无伤大雅”不是像狄山一样,一根筋地触犯他的基本尊严;而是让他体会一点英雄惜英雄的豪情。其实,张汤的顶撞是为维护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服务,策划谋反的人,私自与诸侯相交的大臣,从根本上说,都和汉武帝极力要维护的中央集权为敌。张汤的坚持,表面上是和汉武帝过不去;实际上与汉武帝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因此,这种顶撞,让汉武帝感到张汤是真正的直臣、忠臣。
张汤病时,汉武帝亲赴慰问,可见,张汤所受待遇,非比寻常(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
武帝一朝当面顶撞汉武帝最为严重的并不是张汤,而是另一位大臣;他沒有张汤那么官运亨通,却也做到了善始善终。这位大臣是谁?他为什么要顶撞汉武帝?汉武帝会怎么对待他呢?
请看:童言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