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武帝朝堂(四)
21.以死杀人:一命换四命 张汤昭雪
所谓“以死杀人”,有两种含义,一是用自杀杀人,二是用被杀杀人。两者都是用自己死亡的方式杀人;但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自杀杀人”类似我们今天的自杀式爆炸,就是“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而死者被杀后还能杀人,我们几乎找不到例证,除非惊悚诡异故事中的怨魂复仇。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死人如何杀人?个体生命都不存在了,杀人的行为如何付诸实施?但是,汉武帝时代却偏偏出现了这样一个死后还能杀人的人,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被杀?他又怎样以被杀杀人呢?
【死于当死】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冬,第八任永相庄青翟手下的三位代理长史(相当于国务院代理秘书长)联名上书汉武帝,告发御史大夫(副丞相)张汤:
圣上有所不知,每次您颂布新的经济政策时,张汤总是事先将这些绝密的商业情报提供给商人田信,田信马上囤积货物。等到政策一出台,田信就能大捞一把,张汤也从中分得一半。您的英明还沒來得及惠及百姓,已经让这两小子赚得盆满钵流了。
武帝于是找到张汤,试探他的口气:我有件事情老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我准备提出的经济政策,商人总能事先做好准备,好像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一样。张汤马上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那一定是有人泄密了。
紧接着,另一个酷吏咸(jian,减)宣也來告状了,他揭发的还是张汤。咸宣说:
皇上!张汤和御史李文有矛盾,张汤的亲信鲁谒居就写匿名信污蔑李文,导致李文抱屈而死。作为答谢,鲁谒居生病时,张汤还亲自到他家中为他做足疗。请明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虽然此前,三位代理长史的告发已经令武帝大吃一惊,但还是将信将疑,并未打算深究。然而,随着有关张汤的负面新闻不断曝光,汉武帝也坐不住了。于是,先后派出八批使者轮番审问张汤。张汤拒绝承认自己有罪。
这一次,审问张汤的是酷吏赵禹。赵禹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张兄怎么这么糊涂呢?你平生办案,使多少人家灭族?还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如今有人告你,件件证据确凿。皇上如此兴师动众,你又何必苦苦狡辩呢?(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
张汤听了赵禹的话,恍然大悟。是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于是要求给汉武帝写信。信中说:张汤沒有尺寸之功,从文书小吏起家,得陛下宠幸,位列三公;如今我却辜负了皇上的期望,只好先走一步了。然而,您要知道,是丞相的三位长史陷害我。张汤写完信后就自杀了。
张汤死时,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棒禄和皇上的赏赐,并沒有其他产业。张汤兄弟和儿子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却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到诬告而死,何必厚葬?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沒有外椁(guo,果,外椁就是棺材外套的大棺材),弄到荒郊野外,草草下葬。
汉武帝有点动情了:沒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生不出这样清廉俭朴的儿子啊。同时,也深感张汤一案定有隐情。于是,再次深入追查,一桩冤案终于水落石出,三个长史全部被杀。(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此时已经被收监,想到自己前有文帝陵园的陪葬钱被盗失察之过,后有属下三位代理长史陷害张汤,肯定难逃一死,于是也在狱中自杀了。
这就是武帝一朝“以死杀人”的冤案。此案的确离奇,仅靠张汤死前留下的一封信,竟然导致在他死后,汉武帝一口气连杀丞相手下的三位长史,最后,逼得丞相也自杀了,一命换四命啊!
这封几十字的遗书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为什么张汤临死前不给家人留几句嘱托,而一定要给皇上写信呢?汉武帝因为张汤“家产五百金”,就能判定三长史诬告?要证明自己清白,张汤大可不必自杀,让皇帝查查自己的固定资产就行了。
作为武帝一朝的首席酷吏,真正让张汤打碎幻想,决心一死的,正是赵禹那句:君何不知分也(你难道不知道其中的分寸)!
【积怨致冤】
看起來,这桩“以死杀人”案已经真相大白。可是,张汤陷入了什么样的斗争漩涡,促使丞相庄青翟手下三位长史联名告状,置之死地?同为酷吏的咸宣为什么一定要“手足相煎”,压上张汤之死的最后一根稻草?冤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
原來这是多起连环事件引发的“案中案”。
事情缘起汉文帝陵园中的陪葬钱被盗。本來,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应当对此事负有责任。二人事先商定,上朝时一起向汉武帝认个罪,请求从轻发落就完了。但是,面见汉武帝的时候,张汤突然变卦。张汤认为:丞相本应每个季度去巡视一次陵园,现在出了问題,丞相该负全责,跟我无关。
汉武帝派张汤去查这个案子。张汤最初只想不承担责任以求自保;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张汤便想借此机会治丞相庄青翟一个知情不报、有意放人的罪。
丞相庄青翟一下子成了被告,心中很是郁闷。庄青翟手下的三位长史原來就非常恨张汤,现在一看丞相遭殃,便想找个理由反制张汤。
三长史中第一个是朱买臣。朱买臣熟悉《楚辞》,深得汉武帝欣赏,后來从侍中升迁为中大夫,成为汉武帝“内朝”的重要成员之一。而那时,张汤还只是个跪在朱买臣面前听候差遣的小官。后來,张汤高升,成了朱买臣的长官。在审理淮南王案件时,张汤竟排挤自己的恩人庄助,朱买臣对此非常不齿。
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朱买臣也从会稽太守的任上调任主爵都尉(主管列侯),进人九卿之列。但是,几年以后,朱买臣因为犯法被罢官,做了丞相府的代理长史。而丞相府的另外两位长史王朝和边通,也都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原來官阶都比张汤大,却都被贬留在丞相府任长史。这三位长史自尊心强,而张汤只要抓住机会,就羞辱他们。
这次,三长史一定要出口恶气,于是对丞相说:张汤出尔反尔,现在又大炒陵园被盗一事,他不过是想取代您的位置。您放心,他办不到!他有把柄在咱们手上。于是,三长史抓了张汤的商界朋友田信等人。
接着三长史给汉武帝写奏章,于是有了前面所讲的汉武帝向张汤质询国家商业机密是否泄密一事。
汉武帝认定张汤欺诈,除了三长史上书,还有咸宣告发。那么,咸宣告发张汤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其中还牵扯什么恩怨瓜葛呢?
原來,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李文曾经和张汤有隙,后來,李文当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属官),便多次从御史台的文书中寻找可以打击张汤的材料,且不留任何余地地加以使用(不能为地)。张汤有个下属叫鲁谒居,为了给上司出气,派人向汉武帝写了一封匿名信,告李文有不法之事。正好,汉武帝分派张汤审理此案,就借机杀了李文。张汤对鲁谒居的好意也是心知肚明。
后來鲁谒居有病,张汤登门探望,还亲自为他做足疗按摩,这件事不巧被赵王刘彭祖知道了。
赵王为什么关心张汤给鲁谒居做足疗这件事呢?
元狩四年(前119)以后,汉朝施行盐铁官营,不许地方诸侯和私人从事盐铁经营;而赵国以冶炼铸造作为支柱产业,赵王刘彭祖屡次寻衅滋事,张汤因此常常在朝堂之上打击他,赵王于是四处搜集张汤的隐私。
赵王抓住了张汤为鲁谒居做足疗这件事,上书告发,张汤身为大臣,他的下属鲁谒居有病,竟然亲自为他做足疗,太反常了。我怀疑他们俩一定做了什么大坏事。(汤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事。)
汉武帝将这件事交给廷尉审理,鲁谒居已经病亡,案件牵涉到鲁谒居的弟弟。于是,廷尉就把鲁渴居的弟弟关押在导官。张汤凑巧到导官审理案件,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就想暗中相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鲁谒居的弟弟,也不去看他;但是,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的想法,心中怨恨张汤无情,等不及张汤出手相救,就派人上书,将张汤和鲁谒居合谋陷害李文一事抖了出來。案件落到咸宣手中,咸宣自然不会轻轻放过,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三长史举报张汤泄露国家机密,咸宣告发张汤谋害大臣,汉武帝终于认定张汤是欺诈之徒。于是回到了我们开篇所讲的张汤自杀。这就是“以死杀人”案的始末。
张汤谋害丞相庄青翟,**三长史,积怨太多;枉杀李文,法理不容。张汤之死虽为冤案,但自身人品太差,终至恶报。
所谓“以死杀人”,有两种含义,一是用自杀杀人,二是用被杀杀人。两者都是用自己死亡的方式杀人;但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自杀杀人”类似我们今天的自杀式爆炸,就是“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而死者被杀后还能杀人,我们几乎找不到例证,除非惊悚诡异故事中的怨魂复仇。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死人如何杀人?个体生命都不存在了,杀人的行为如何付诸实施?但是,汉武帝时代却偏偏出现了这样一个死后还能杀人的人,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被杀?他又怎样以被杀杀人呢?
【死于当死】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冬,第八任永相庄青翟手下的三位代理长史(相当于国务院代理秘书长)联名上书汉武帝,告发御史大夫(副丞相)张汤:
圣上有所不知,每次您颂布新的经济政策时,张汤总是事先将这些绝密的商业情报提供给商人田信,田信马上囤积货物。等到政策一出台,田信就能大捞一把,张汤也从中分得一半。您的英明还沒來得及惠及百姓,已经让这两小子赚得盆满钵流了。
武帝于是找到张汤,试探他的口气:我有件事情老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我准备提出的经济政策,商人总能事先做好准备,好像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一样。张汤马上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那一定是有人泄密了。
紧接着,另一个酷吏咸(jian,减)宣也來告状了,他揭发的还是张汤。咸宣说:
皇上!张汤和御史李文有矛盾,张汤的亲信鲁谒居就写匿名信污蔑李文,导致李文抱屈而死。作为答谢,鲁谒居生病时,张汤还亲自到他家中为他做足疗。请明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虽然此前,三位代理长史的告发已经令武帝大吃一惊,但还是将信将疑,并未打算深究。然而,随着有关张汤的负面新闻不断曝光,汉武帝也坐不住了。于是,先后派出八批使者轮番审问张汤。张汤拒绝承认自己有罪。
这一次,审问张汤的是酷吏赵禹。赵禹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张兄怎么这么糊涂呢?你平生办案,使多少人家灭族?还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如今有人告你,件件证据确凿。皇上如此兴师动众,你又何必苦苦狡辩呢?(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
张汤听了赵禹的话,恍然大悟。是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于是要求给汉武帝写信。信中说:张汤沒有尺寸之功,从文书小吏起家,得陛下宠幸,位列三公;如今我却辜负了皇上的期望,只好先走一步了。然而,您要知道,是丞相的三位长史陷害我。张汤写完信后就自杀了。
张汤死时,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棒禄和皇上的赏赐,并沒有其他产业。张汤兄弟和儿子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却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到诬告而死,何必厚葬?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沒有外椁(guo,果,外椁就是棺材外套的大棺材),弄到荒郊野外,草草下葬。
汉武帝有点动情了:沒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生不出这样清廉俭朴的儿子啊。同时,也深感张汤一案定有隐情。于是,再次深入追查,一桩冤案终于水落石出,三个长史全部被杀。(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此时已经被收监,想到自己前有文帝陵园的陪葬钱被盗失察之过,后有属下三位代理长史陷害张汤,肯定难逃一死,于是也在狱中自杀了。
这就是武帝一朝“以死杀人”的冤案。此案的确离奇,仅靠张汤死前留下的一封信,竟然导致在他死后,汉武帝一口气连杀丞相手下的三位长史,最后,逼得丞相也自杀了,一命换四命啊!
这封几十字的遗书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为什么张汤临死前不给家人留几句嘱托,而一定要给皇上写信呢?汉武帝因为张汤“家产五百金”,就能判定三长史诬告?要证明自己清白,张汤大可不必自杀,让皇帝查查自己的固定资产就行了。
作为武帝一朝的首席酷吏,真正让张汤打碎幻想,决心一死的,正是赵禹那句:君何不知分也(你难道不知道其中的分寸)!
【积怨致冤】
看起來,这桩“以死杀人”案已经真相大白。可是,张汤陷入了什么样的斗争漩涡,促使丞相庄青翟手下三位长史联名告状,置之死地?同为酷吏的咸宣为什么一定要“手足相煎”,压上张汤之死的最后一根稻草?冤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
原來这是多起连环事件引发的“案中案”。
事情缘起汉文帝陵园中的陪葬钱被盗。本來,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应当对此事负有责任。二人事先商定,上朝时一起向汉武帝认个罪,请求从轻发落就完了。但是,面见汉武帝的时候,张汤突然变卦。张汤认为:丞相本应每个季度去巡视一次陵园,现在出了问題,丞相该负全责,跟我无关。
汉武帝派张汤去查这个案子。张汤最初只想不承担责任以求自保;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张汤便想借此机会治丞相庄青翟一个知情不报、有意放人的罪。
丞相庄青翟一下子成了被告,心中很是郁闷。庄青翟手下的三位长史原來就非常恨张汤,现在一看丞相遭殃,便想找个理由反制张汤。
三长史中第一个是朱买臣。朱买臣熟悉《楚辞》,深得汉武帝欣赏,后來从侍中升迁为中大夫,成为汉武帝“内朝”的重要成员之一。而那时,张汤还只是个跪在朱买臣面前听候差遣的小官。后來,张汤高升,成了朱买臣的长官。在审理淮南王案件时,张汤竟排挤自己的恩人庄助,朱买臣对此非常不齿。
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朱买臣也从会稽太守的任上调任主爵都尉(主管列侯),进人九卿之列。但是,几年以后,朱买臣因为犯法被罢官,做了丞相府的代理长史。而丞相府的另外两位长史王朝和边通,也都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原來官阶都比张汤大,却都被贬留在丞相府任长史。这三位长史自尊心强,而张汤只要抓住机会,就羞辱他们。
这次,三长史一定要出口恶气,于是对丞相说:张汤出尔反尔,现在又大炒陵园被盗一事,他不过是想取代您的位置。您放心,他办不到!他有把柄在咱们手上。于是,三长史抓了张汤的商界朋友田信等人。
接着三长史给汉武帝写奏章,于是有了前面所讲的汉武帝向张汤质询国家商业机密是否泄密一事。
汉武帝认定张汤欺诈,除了三长史上书,还有咸宣告发。那么,咸宣告发张汤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其中还牵扯什么恩怨瓜葛呢?
原來,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李文曾经和张汤有隙,后來,李文当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属官),便多次从御史台的文书中寻找可以打击张汤的材料,且不留任何余地地加以使用(不能为地)。张汤有个下属叫鲁谒居,为了给上司出气,派人向汉武帝写了一封匿名信,告李文有不法之事。正好,汉武帝分派张汤审理此案,就借机杀了李文。张汤对鲁谒居的好意也是心知肚明。
后來鲁谒居有病,张汤登门探望,还亲自为他做足疗按摩,这件事不巧被赵王刘彭祖知道了。
赵王为什么关心张汤给鲁谒居做足疗这件事呢?
元狩四年(前119)以后,汉朝施行盐铁官营,不许地方诸侯和私人从事盐铁经营;而赵国以冶炼铸造作为支柱产业,赵王刘彭祖屡次寻衅滋事,张汤因此常常在朝堂之上打击他,赵王于是四处搜集张汤的隐私。
赵王抓住了张汤为鲁谒居做足疗这件事,上书告发,张汤身为大臣,他的下属鲁谒居有病,竟然亲自为他做足疗,太反常了。我怀疑他们俩一定做了什么大坏事。(汤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事。)
汉武帝将这件事交给廷尉审理,鲁谒居已经病亡,案件牵涉到鲁谒居的弟弟。于是,廷尉就把鲁渴居的弟弟关押在导官。张汤凑巧到导官审理案件,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就想暗中相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鲁谒居的弟弟,也不去看他;但是,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的想法,心中怨恨张汤无情,等不及张汤出手相救,就派人上书,将张汤和鲁谒居合谋陷害李文一事抖了出來。案件落到咸宣手中,咸宣自然不会轻轻放过,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三长史举报张汤泄露国家机密,咸宣告发张汤谋害大臣,汉武帝终于认定张汤是欺诈之徒。于是回到了我们开篇所讲的张汤自杀。这就是“以死杀人”案的始末。
张汤谋害丞相庄青翟,**三长史,积怨太多;枉杀李文,法理不容。张汤之死虽为冤案,但自身人品太差,终至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