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武帝新政(五)
【莫须之有无需问】
其次,众人冷酷。
窦婴也死于人心冷漠。一是田蚡。田蚡用心险恶,有恃无恐;从窦婴家宴,到城南索地,再到使酒骂坐,东朝廷辩;田蚡以灌夫为缺口,打太后之旗号,极尽挑拨构陷之能事,终于拔掉了窦婴、灌夫这两颗眼中钉。
矫诏事件后,汉武帝并未下决心处死窦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流言蜚语漫天飞。汉武帝到底听到了什么?谁布的流言?一概不知。
景帝遗诏为什么在皇宫中没有存档?令人唏嘘不已的窦婴之死,谁才是幕后的黑手?
细察历史的蛛丝马迹,此次事件,田蚡当是最大的疑犯。
一是大臣。东朝廷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除了韩安国踢了一脚回球,连朝中最放言无忌的汲黯、郑当时,都不敢坚持己见。
汉武帝本以为是一次周密的拯救行动,不料遭遇冷场;田蚡有姐姐王太后做坚强后盾,窦婴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气得汉武帝退朝时大骂内史郑当时:你平时不是最喜欢品头论足吗?一忽而窦婴如何如何,一忽而田蚡如何如何。今天怎么哑巴了?联真想杀了你们!
可谁敢得罪太后?汉武帝尚且要摆摆阵势,搞个答辩会掩盖一己好恶,哪个臣子敢做这出头椽子呢?
一是王太后。王太后对灌夫事件纠缠不放,推波助澜,不可小觑。仗着是她下的婚宴诏书,田蚡才敢抓灌夫;而迫于她的皇太后身份,群臣才集体“失语”;最后她闹绝食,搞请愿,以死要挟汉武帝。正是她的包庇纵容,田蚡才一步一步把窦婴押上了断头台。
一是汉武帝。无论王太后如何施加影响,汉武帝是最后的仲裁官;不必借助朝臣,他一人就可以定案。汉武帝此时不过二十岁,还是政治上的雏儿。你既可怜窦婴,又为何将廷辩安排在东宫?那是王太后的势力范围,怎能奢望突然翻盘?
再有,东朝庭辩,窦婴仅“不敬”丞相由蚡,哪至于被捕?景帝遗诏没有副本就说明窦婴矫诏呜?窦婴三朝元老,怎不知矫诏其罪当诛?到底是遗诏没有副本,还是副本被毁?如果有副本,谁能销毁副本?
最后,景帝遗诏。这是汉武帝朝的一大疑案,后人争论不休,列举出三种可能:
第一,窦婴伪造;第二,没有存档;第三,存档被毁。没有存档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景帝忘了存档,二是景帝故意不存档。被毁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王太后和田蚡毁诏,二是汉武帝毁诏。
关于窦婴伪造诏书,从逻辑上看决无可能。
第一;根据史书的记载,窦婴虽然有时意气用事,但是,窦婴是景帝朝的直臣、重臣,岂能伪造先帝诏书?那是奸臣所为。
第二,窦婴以遗诏自救,而他出示伪诏,岂不是自蹈死地吗?
关于不存档,从逻辑上讲,我认为也不可能。
皇帝诏书,历来都是一正一副,必须存档。这么重大的诏书,如果没有存档,很难令人相信。至于景帝有意不存档,绝无可能。窦婴在景帝朝有三件大事,一是纠正景帝传位梁王的“失言”,二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三是谏止废立太子。
第一件事,窦婴的纠正给了景帝一个很好的台阶:既可以不传位梁王,又没有得罪其母窦太后。恐怕汉景帝当时对窦婴还心怀感激。
第二件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虽说窦婴不肯领命在先,但他后来也确实立下大功,还被封为魏其侯。将功抵过,汉景帝对窦婴也不会有恶意。
只有第三件事,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一事,窦婴和汉景帝意见相左。但是,窦婴是皇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保护刘荣是他的职责所在,并无大错啊!唯一不妥就是他在反对废太子刘荣失败后,跑到山里泡病假,不上朝。但是,汉景帝恐怕没有必要算计一个大臣到如此地步!
关于存档被毁,我不相信。
谁这么大胆,敢于毁掉先帝遗诏?王太后、田蚡固然气焰熏天,但是:一是窦婴家中的遗诏不足以威胁田蚡,二是毁诏非常不易;他们不可能毁档。
至于汉武帝毁诏,更不可能。
一是窦婴手中遗诏,对汉武帝不存在任何特别要求。汉武帝有可能是第一个看到窦婴家中存放的景帝遗诏的人,他看到的景帝遗诏仅仅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无非是发生意外之时,有一个面见汉武帝的特权。难道汉武帝畏惧王太后,到了面见罪臣的勇气都没有了?如果汉武帝敢于见窦婴,何必亲自毁诏?
二是汉武帝一直是同情窦婴的(“上然之”、“赐魏其食”),他没有理由用毁诏来加害窦婴。汉武帝将窦婴下狱完全是迫于其母主太后的强大压力。
三是汉武帝不会因为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打击外戚,置窦婴于死地。他从来没有把打击外戚作为加强皇权的一种策略。汉武帝重用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个个是外戚出身。临终之际他托孤的霍光也是外戚!所以,窦婴的死与他的外戚身份无关。
四是窦婴下狱以后汉武帝仍然不想处死窦婴。《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中记载:处死灌夫之后,汉武帝已经商定好了不杀窦婴(议定不死矣);汉武帝是最后听到了有关遗诏的流言蜚语,才下决心处死窦婴。
五是田蚡死后汉武帝的反应。
田蚡死后,牵涉田蚡的淮南王刘安谋反一事,浮出水面。
《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中认为,汉武帝从田窦交恶起,就不倾向武安侯田蚡,不过碍于王太后的颜面,才无法力保窦婴。听说淮南王竟然送金给武安侯,汉武帝说:假如武安侯活到今天,那就要灭族了。(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上述三种可能的判断都难以服人。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没有算到其中,那就是主管国家档案的官员受王太后、田蚡的影响没有据实报告汉武帝景帝遗诏的存档情况。清人沈钦韩说: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大行遗诏岂无副而独藏私家者?此主者畏蚡,助成其罪也。
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难说!
第一,主管国家档案的官员有这么大的胆子吗?欺骗皇上可是欺君之罪啊!
第二,王太后、田蚡的权势有这么大吗?
总之,窦婴伪造诏书一事,云遮雾罩,疑窦丛生,而又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已成历史定评,那就是:汉武帝在位54年,窦婴是他自主选拔的首任丞相,也是第一个蒙冤屈死的丞相。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汉武帝年少,头顶窦太后、王太后两座大山。窦太后归西,王太后背后的田氏家族,早就对窦氏家族霜剑风刀紧相逼。窦婴一死,窦家彻底败落。汉武帝、王太后只怕都松了口气。所以,窦婴之死,还死于家族的权势败落。
元光四年(前131)十月,灌夫以大不敬罪被处死。
十二月二十九,窦婴以伪造诏书罪被处死。
元光四年三月,田蚡得了一种怪病,一个劲喊着“认罪”、“认罪”,离奇死去。(汉武帝时期用的是秦朝历法,以每年十月为岁首,即以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因此,十月在前,下面依次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等。所以,十月在前,四月在后,田蚡死于窦婴之后。)
两代外戚,生死较量,终于落下帷幕。
尽管王太后有时难免掣肘,但汉武帝注定要一意孤行,完成属于他的历史使命。新政已定,外戚瓦解,汉武帝的眼光又会投向何处呢?
请看:汉匈交兵。
其次,众人冷酷。
窦婴也死于人心冷漠。一是田蚡。田蚡用心险恶,有恃无恐;从窦婴家宴,到城南索地,再到使酒骂坐,东朝廷辩;田蚡以灌夫为缺口,打太后之旗号,极尽挑拨构陷之能事,终于拔掉了窦婴、灌夫这两颗眼中钉。
矫诏事件后,汉武帝并未下决心处死窦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流言蜚语漫天飞。汉武帝到底听到了什么?谁布的流言?一概不知。
景帝遗诏为什么在皇宫中没有存档?令人唏嘘不已的窦婴之死,谁才是幕后的黑手?
细察历史的蛛丝马迹,此次事件,田蚡当是最大的疑犯。
一是大臣。东朝廷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除了韩安国踢了一脚回球,连朝中最放言无忌的汲黯、郑当时,都不敢坚持己见。
汉武帝本以为是一次周密的拯救行动,不料遭遇冷场;田蚡有姐姐王太后做坚强后盾,窦婴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气得汉武帝退朝时大骂内史郑当时:你平时不是最喜欢品头论足吗?一忽而窦婴如何如何,一忽而田蚡如何如何。今天怎么哑巴了?联真想杀了你们!
可谁敢得罪太后?汉武帝尚且要摆摆阵势,搞个答辩会掩盖一己好恶,哪个臣子敢做这出头椽子呢?
一是王太后。王太后对灌夫事件纠缠不放,推波助澜,不可小觑。仗着是她下的婚宴诏书,田蚡才敢抓灌夫;而迫于她的皇太后身份,群臣才集体“失语”;最后她闹绝食,搞请愿,以死要挟汉武帝。正是她的包庇纵容,田蚡才一步一步把窦婴押上了断头台。
一是汉武帝。无论王太后如何施加影响,汉武帝是最后的仲裁官;不必借助朝臣,他一人就可以定案。汉武帝此时不过二十岁,还是政治上的雏儿。你既可怜窦婴,又为何将廷辩安排在东宫?那是王太后的势力范围,怎能奢望突然翻盘?
再有,东朝庭辩,窦婴仅“不敬”丞相由蚡,哪至于被捕?景帝遗诏没有副本就说明窦婴矫诏呜?窦婴三朝元老,怎不知矫诏其罪当诛?到底是遗诏没有副本,还是副本被毁?如果有副本,谁能销毁副本?
最后,景帝遗诏。这是汉武帝朝的一大疑案,后人争论不休,列举出三种可能:
第一,窦婴伪造;第二,没有存档;第三,存档被毁。没有存档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景帝忘了存档,二是景帝故意不存档。被毁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王太后和田蚡毁诏,二是汉武帝毁诏。
关于窦婴伪造诏书,从逻辑上看决无可能。
第一;根据史书的记载,窦婴虽然有时意气用事,但是,窦婴是景帝朝的直臣、重臣,岂能伪造先帝诏书?那是奸臣所为。
第二,窦婴以遗诏自救,而他出示伪诏,岂不是自蹈死地吗?
关于不存档,从逻辑上讲,我认为也不可能。
皇帝诏书,历来都是一正一副,必须存档。这么重大的诏书,如果没有存档,很难令人相信。至于景帝有意不存档,绝无可能。窦婴在景帝朝有三件大事,一是纠正景帝传位梁王的“失言”,二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三是谏止废立太子。
第一件事,窦婴的纠正给了景帝一个很好的台阶:既可以不传位梁王,又没有得罪其母窦太后。恐怕汉景帝当时对窦婴还心怀感激。
第二件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虽说窦婴不肯领命在先,但他后来也确实立下大功,还被封为魏其侯。将功抵过,汉景帝对窦婴也不会有恶意。
只有第三件事,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一事,窦婴和汉景帝意见相左。但是,窦婴是皇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保护刘荣是他的职责所在,并无大错啊!唯一不妥就是他在反对废太子刘荣失败后,跑到山里泡病假,不上朝。但是,汉景帝恐怕没有必要算计一个大臣到如此地步!
关于存档被毁,我不相信。
谁这么大胆,敢于毁掉先帝遗诏?王太后、田蚡固然气焰熏天,但是:一是窦婴家中的遗诏不足以威胁田蚡,二是毁诏非常不易;他们不可能毁档。
至于汉武帝毁诏,更不可能。
一是窦婴手中遗诏,对汉武帝不存在任何特别要求。汉武帝有可能是第一个看到窦婴家中存放的景帝遗诏的人,他看到的景帝遗诏仅仅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无非是发生意外之时,有一个面见汉武帝的特权。难道汉武帝畏惧王太后,到了面见罪臣的勇气都没有了?如果汉武帝敢于见窦婴,何必亲自毁诏?
二是汉武帝一直是同情窦婴的(“上然之”、“赐魏其食”),他没有理由用毁诏来加害窦婴。汉武帝将窦婴下狱完全是迫于其母主太后的强大压力。
三是汉武帝不会因为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打击外戚,置窦婴于死地。他从来没有把打击外戚作为加强皇权的一种策略。汉武帝重用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个个是外戚出身。临终之际他托孤的霍光也是外戚!所以,窦婴的死与他的外戚身份无关。
四是窦婴下狱以后汉武帝仍然不想处死窦婴。《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中记载:处死灌夫之后,汉武帝已经商定好了不杀窦婴(议定不死矣);汉武帝是最后听到了有关遗诏的流言蜚语,才下决心处死窦婴。
五是田蚡死后汉武帝的反应。
田蚡死后,牵涉田蚡的淮南王刘安谋反一事,浮出水面。
《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中认为,汉武帝从田窦交恶起,就不倾向武安侯田蚡,不过碍于王太后的颜面,才无法力保窦婴。听说淮南王竟然送金给武安侯,汉武帝说:假如武安侯活到今天,那就要灭族了。(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上述三种可能的判断都难以服人。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没有算到其中,那就是主管国家档案的官员受王太后、田蚡的影响没有据实报告汉武帝景帝遗诏的存档情况。清人沈钦韩说: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大行遗诏岂无副而独藏私家者?此主者畏蚡,助成其罪也。
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难说!
第一,主管国家档案的官员有这么大的胆子吗?欺骗皇上可是欺君之罪啊!
第二,王太后、田蚡的权势有这么大吗?
总之,窦婴伪造诏书一事,云遮雾罩,疑窦丛生,而又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已成历史定评,那就是:汉武帝在位54年,窦婴是他自主选拔的首任丞相,也是第一个蒙冤屈死的丞相。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汉武帝年少,头顶窦太后、王太后两座大山。窦太后归西,王太后背后的田氏家族,早就对窦氏家族霜剑风刀紧相逼。窦婴一死,窦家彻底败落。汉武帝、王太后只怕都松了口气。所以,窦婴之死,还死于家族的权势败落。
元光四年(前131)十月,灌夫以大不敬罪被处死。
十二月二十九,窦婴以伪造诏书罪被处死。
元光四年三月,田蚡得了一种怪病,一个劲喊着“认罪”、“认罪”,离奇死去。(汉武帝时期用的是秦朝历法,以每年十月为岁首,即以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因此,十月在前,下面依次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等。所以,十月在前,四月在后,田蚡死于窦婴之后。)
两代外戚,生死较量,终于落下帷幕。
尽管王太后有时难免掣肘,但汉武帝注定要一意孤行,完成属于他的历史使命。新政已定,外戚瓦解,汉武帝的眼光又会投向何处呢?
请看:汉匈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