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山西的朋友來电话,说他们那边又在播《雍正王朝》电视剧,台湾的朋友來电话。说他们那里又在播《雍正王朝》;马來西亚的朋友來电话,说他们那里又在播《雍正王朝》,已经是第八次播出,仍有忠实观众收视不误。
《雍正王朝》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出來的。当初媒体蜂拥前來采访,有人问我“给这电视剧打多少分?”我回答“59.5分。”唐国强去年來南阳,说:“听说你对电视剧颇有微词?”我回答“那不是指(演员)表演艺术,是谈剧本。”剧本创作人刘和平是很有才气的,对我也十分尊重。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对雍正其人的宏观把握是有点问題的。一本白话文本,怎么会改编得变调?这事我仔细想过,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太爱雍正了,不愿意谈他的毛病和惹人烦的缺憾;二是他太了解观众的需要了。
我打59 .5分,观众们可能还要认为我在“保卫自己”----其实跳出“我自己”这圈子,我还是赏识这部剧的,论收视率,论焦晃唐国强们的演技,不能打这个分。所以当时我说“我是特殊观众,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剧的。”刘和平是把小说中雍正抓“反腐倡廉”的情节大肆张扬了一下,引发了如许的共鸣。
我一直认为,腐败是社会病,准确地说是社会糖尿病,为此我已经连着写了几篇文章。一是腐败不会导致政权速亡,二是腐败导致必亡[糖尿病倘不疗治,你试试看!),三是腐败症、糖尿病的晚期是免疫力全面崩溃,任何风吹雨打都可能招致并发症突发,而成不治之症,唐王朝的“并发症”是藩镇割据,明王朝是李自成加上满人侵凌;元王朝可怜,强悍的蒙古人当初何等英雄,最后被病魔折腾得一点气一点力都沒有。这样的例子是太多太多了…--与此同时,我不认为腐败与某一种意识形态有关。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公德的恶行,任何权力、法制社会,它都腐蚀,因此它是“社会公敌”。常看到一些官员腐败贪贿被拿,临刑之时写的检查认罪,说是“因受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害,一步一步变成人民罪人”,这是临死说的胡话,无论资产阶级还是“封建”抑或什么“拜金主义”,各自都是有“社会规矩”的,甚至贼匪劫盗,那也是“盗亦有道”,有他们“道上的规矩”----比如劫匪不抢邮差,比如按期缴钱不撕票(杀人质)等等,哪有允许人暗室受贿颠倒公理的“世界观”?正因为这是最令人厌恶痛恨的东西.当你抨击恶攻它时,人们自然就“心理迎合莫名欣慰”----现实中招人恨的贪赃之员,刘和平在电视剧中替我宰了----老包铡了陈世美,秦香莲们一齐叫好。
中国专权历史中,有三位皇帝“反腐力度”大。一位是武则天,她设“密报箱”成批地抓,成批地杀贪。
一个是朱元璋,他放一个码子《标准),过了码子,不是杀头,而是剥皮《洪武时府吏衙门都设有剥皮亭),剥了皮风干,晾在那里让后來的官员“儆尤”;再就是雍正,他和前两位有所不同的是,他不轻易杀人,而是要穷遍财产,一定把“损失了的”全部彻底地收回国库。他用的是密折制度--这就有了政策水准,他执行这政策的腕力,也是极大、极狠的。就这一点说,刘和平把握得还是到位的。
在我看來,武则天和雍正都是“贵族性质”地解决问題,靠方略靠政策办事,朱元璋是社会底层出身,他是靠直觉杀贪,带一点社会报复的朴素情结。但他实际上都解决得颇有成效。
我写《雍正皇帝》的主旨不单纯是“反贪”.也不纯是反腐,而是如实地表现当时的社会情态,“落霞”绚丽与消亡前向它投去最后的一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也有对它的深沉思索与哀婉。就这一点而言,《王朝》电视剧是不胜负荷的。
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是颠扑不破地要存在下去的。一部作品,无论是什么形式,它的生命力在时间和人群之中。
小说装扮
现在我们的时尚是什么?我看是“沒有自己”。
一辈子沒用过雪花膏,更遑论香水发蜡----请原谅,我举不出任何一种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名目----我的记忆力是上好的,也有人说是“惊人的”,但就是记不住它们。只在小说和文章里见过,似乎是法国的玩意儿好。有国外朋友來访,常送一个小盒子,很精致的,一律洋文介绍说明,打开看,一排、两排、三排的精巧小瓶子,晓得是化妆品,随手就送人了。受的人常高兴得脸上眼里都放光,说是“值好几千呢”,我也只一笑置之。
想起來,挺对不起朋友的。大老远的,从美国、法国、台湾地区……拖着一大堆行李坐飞机來,给你送东西,就这样轻率地“转赠”了。然而再一想,仍旧沒有“歉疚”这分心思,这种感觉----种东西,倘它是有用的,便宜的也是好的,我们吃腻了鸡鸭鱼肉,有人选一盒六必居的老咸菜;孔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后,他老人家口中淡出,送他一碗红烧肘子如何?冻得直打哆嗦,偏偏送來的是婚纱礼服,肯定拿去卖钱买棉衣了。清末谴责小说里写了一个人物,爱面子,总说自己见了某位大人,吃了什么好东西,腻得发烦,他的朋友深知这一层,每次來就请他喝茶,一头肚里饿得咕咕叫,一头还要装模作样地弄“派”,死要面子活受罪,真的不如说“來碗阳春面吧”。
我不是说大概地反对装扮,女人爱这个,从古至今一个样,而且是一个时期一个“摩登”。最早见到的资料是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淡扫娥眉轻施粉黛之后,要在眼睑下方擦抹,擦得像刚偷泣过那样,薄薄一层泪晕,显得娇媚柔弱可怜。还有个“张敞画眉”不知是用黛石还是用墨?他因打扮老婆成了历史名人。《红楼梦》里的女孩子沒有一个不化妆的,林黛玉是“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非蹙笼烟眉”,害得我放下笔,在马路旁看过往女人,來來往往成千上万的美女,竟沒有一个是我心目中那样子的“林黛玉”,只好怅然而归,浩叹“林黛玉化妆术太高明了”。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这窗户很需要一个好窗框,老虎狮子的眼单摘出來,也“水灵灵”的,猴子的眼也“活泼泼”的,成吗?说句題外的话,“眉眼眉眼,‘眉’的重要性还要在眼之上呢”----这其实是打扮的要诀。赵飞燕、杨玉环、武则天都是化妆高手,不然她们哄不了皇帝。“燕瘦环肥”就是那时人的审美时尚。
龙门石窟里卢舍那佛据说是照武则天相貌雕琢的,这肯定是那时的“时代趣味”。打扮就是这个样儿:按潮流來。
现在我们的时尚是什么?我看是“沒有自己”。全部按外国时尚,今天看电影,人家拉“离子烫”,赶紧我也去拉一个,明天看烫发好,急忙又去把“离子”弄成鸡窝。眉毛纹得漆黑,眼皮割得翻着肉红,施粉无度,抹油也无章,远看还是个人,近看其实惨不忍睹。我在街上很看到些个“这样的”,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食堂里也见到几个“角”,她们卸了妆,看去绝无镜头那般芳姿,也都是“这样的”。或许这是职业需要,我不能说什么,但不能禁心里想“娘希匹的,化妆原來如此”l就是上了妆的在那里吃饭,离得近看得清,那整个是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脸像“什么,什么”东西上挂了霜,眼皮一动就掉渣,又担心落到碗里什么味?”这说的女人。男人呢?也在那里扎小辫描眉毛,“淡扫春山”。一个个看去都油乎乎的.有的还擦口红。我相信,他是有他的情趣的,泰国的人妖也有他的情趣,这时代允许。《第三帝国的兴亡》里写希特勒,这个特号战犯早年也是个“画家”,画的画儿人物都像食尸鬼。他也自有他的“情趣”。物反常即妖。男人打扮我也不反对,但我主张该是扮出來“更是自己”,而不是变成怪物妖精。
女人打扮男人打扮都是为了对方的需要,哪个正常的女孩,会“需要”妖精呢?说说也就是说说。在时尚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谁也无力扭转乾坤。何况二月河小小的。今年春节在海南碰见石三八,她是搞美容的,是打扮专家,她弟媳也搞这个,吃饭说话一高兴,把老伴、女儿都送了她们店里去。
人各有志,我照旧,理发时对师傅说,我对各种油脂化学品过敏,打打肥皂刮洗就成。
“面人”效应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小平的话。于国家民族是真理.放在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人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香港一家报纸前几年來采访,回去写了一篇文章。
谈到初见我的印象“好像很易欺侮的样子”,那意思是说我绵善,无横霸之气的吧?这句话混在几百句话中,很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然而到今天,通篇文章都已之无皆忘,模糊不知所云,唯独这几个字还印在脑子里,铸在心里,想起來滚烫,簇新。因为它真实,从记者锐利的目光,只扫了我一眼,就击中了我心灵的这个暗区。
倘注意一下我的小说,凡是欺侮人的地棍、恶霸、流氓。几乎都是在当时现场现世,现报.立即倒霉吃亏.甚至丢了性命。我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恶有恶报”那是真的,但有个“时刻不到”的事。
有的欺侮错了对象:比如拦路抢劫拦了泰森,被他一拳打得满地找牙----这种事只是说说而已。有撬门入室的贼,在主人家突发心脏病,反而求主人抢救的事。我还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件事----个梁上君子半夜回宿舍,辛辛苦苦爬到十楼,双手扒着阳台沿喘息未定,谁知这家养了只鹦鹉在笼子里突然发话问:“你是谁?,,这位吃一大惊,双手一松直落下去。这都是新闻,之所以是新闻,是因为它发生的少,是奇事,而在我的书中却是频频的。不厌其烦地,变着花样地发生。我也知道这不是“生活的真实”,但这是我的心理状态使然,我仇恨他们----那些仗势、仗权、仗力无缘无故整治压迫人的人。哪怕是这样,车匪路霸上车抢劫,碰上了持枪砸银行的在逃犯----这种事也自有几分舒心的愉快,读來令人解恨。
比如一个在逃杀人犯突发“非典”,被隔离,被发现,治好了病再毙掉,也是很教人痛快的。
这样积极地扬善惩恶,和我创作“社会小说”的宗旨是不恰当的。这纯是我的个人心理在作用。我的这个家族,是个很易欺侮的家族:我祖父在日寇侵华时,先后把两个儿子送进抗日队伍,一九三七年送一个我伯伯,一九三八年又送一个我父亲,伯伯战死。父亲在空墓穴中藏身,与日本人周旋七年,家中二十四亩地,困乏劳力用了个长工,被划为富农----地富反坏右(派)那是“阶级敌人”,专政对象。我始终认为,祖父是深明大义的,个人却身遭不幸。因了他给我们的这个“成分”,真的对我们贻害无穷。一九四二年我父亲已是县武委会主任,又打仗又立功,样样积极,处处小心一丁点不敢犯过,辗转到一九五八年,复又到一个县当武装部政委----退是沒有退步,然而半步也沒进。他一直到死。都是勤谨慎微,小心、亦步亦趋地“照着社论”办事,影响得我们兄妹也都是大晴天出门带桑我入党那年,志愿书已填,迟迟不见批准。后來组织找我谈话,劈头就问:“你还有个姑姑,是地主,为什么不填?你对土改家中挨斗,是什么认识,什么态度?’'家中如此,我在学校功课不佳.也是底子,老师白眼,同学讥嘲的事也自然难免,好在学校还不把我看成是“富农子弟”,不然,真的沒法过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小平的话,于国家民族是真理,放在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人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贫弱就要挨打,沒有理可说。所以***取消成分说,父亲讲“就这一件事,足见他是历史第--伟人。”
他讲的是当代史,是他自己的历史----我是这样理解的,就中国整个历史,何况无贱民阶层?解放贱民这件事,似乎只有雍正做过,且是很不彻底,留着许多尾巴,再就是***,他真的是快手,一刀就劈碎了这玩意儿,于个人“五类分子”是“见了天日”,于国家也不拘一格了,不然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位总理。
这团笼在头上的乌云,在我们家上空盘旋了半个世纪,散去了。但半个世纪了,就是达摩面壁,也只十年,在石头上且印下了影子,何况我二月河,“好像很易欺侮的样子”----不是面壁,是“面人”的效应。
《雍正王朝》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出來的。当初媒体蜂拥前來采访,有人问我“给这电视剧打多少分?”我回答“59.5分。”唐国强去年來南阳,说:“听说你对电视剧颇有微词?”我回答“那不是指(演员)表演艺术,是谈剧本。”剧本创作人刘和平是很有才气的,对我也十分尊重。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对雍正其人的宏观把握是有点问題的。一本白话文本,怎么会改编得变调?这事我仔细想过,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太爱雍正了,不愿意谈他的毛病和惹人烦的缺憾;二是他太了解观众的需要了。
我打59 .5分,观众们可能还要认为我在“保卫自己”----其实跳出“我自己”这圈子,我还是赏识这部剧的,论收视率,论焦晃唐国强们的演技,不能打这个分。所以当时我说“我是特殊观众,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剧的。”刘和平是把小说中雍正抓“反腐倡廉”的情节大肆张扬了一下,引发了如许的共鸣。
我一直认为,腐败是社会病,准确地说是社会糖尿病,为此我已经连着写了几篇文章。一是腐败不会导致政权速亡,二是腐败导致必亡[糖尿病倘不疗治,你试试看!),三是腐败症、糖尿病的晚期是免疫力全面崩溃,任何风吹雨打都可能招致并发症突发,而成不治之症,唐王朝的“并发症”是藩镇割据,明王朝是李自成加上满人侵凌;元王朝可怜,强悍的蒙古人当初何等英雄,最后被病魔折腾得一点气一点力都沒有。这样的例子是太多太多了…--与此同时,我不认为腐败与某一种意识形态有关。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公德的恶行,任何权力、法制社会,它都腐蚀,因此它是“社会公敌”。常看到一些官员腐败贪贿被拿,临刑之时写的检查认罪,说是“因受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害,一步一步变成人民罪人”,这是临死说的胡话,无论资产阶级还是“封建”抑或什么“拜金主义”,各自都是有“社会规矩”的,甚至贼匪劫盗,那也是“盗亦有道”,有他们“道上的规矩”----比如劫匪不抢邮差,比如按期缴钱不撕票(杀人质)等等,哪有允许人暗室受贿颠倒公理的“世界观”?正因为这是最令人厌恶痛恨的东西.当你抨击恶攻它时,人们自然就“心理迎合莫名欣慰”----现实中招人恨的贪赃之员,刘和平在电视剧中替我宰了----老包铡了陈世美,秦香莲们一齐叫好。
中国专权历史中,有三位皇帝“反腐力度”大。一位是武则天,她设“密报箱”成批地抓,成批地杀贪。
一个是朱元璋,他放一个码子《标准),过了码子,不是杀头,而是剥皮《洪武时府吏衙门都设有剥皮亭),剥了皮风干,晾在那里让后來的官员“儆尤”;再就是雍正,他和前两位有所不同的是,他不轻易杀人,而是要穷遍财产,一定把“损失了的”全部彻底地收回国库。他用的是密折制度--这就有了政策水准,他执行这政策的腕力,也是极大、极狠的。就这一点说,刘和平把握得还是到位的。
在我看來,武则天和雍正都是“贵族性质”地解决问題,靠方略靠政策办事,朱元璋是社会底层出身,他是靠直觉杀贪,带一点社会报复的朴素情结。但他实际上都解决得颇有成效。
我写《雍正皇帝》的主旨不单纯是“反贪”.也不纯是反腐,而是如实地表现当时的社会情态,“落霞”绚丽与消亡前向它投去最后的一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也有对它的深沉思索与哀婉。就这一点而言,《王朝》电视剧是不胜负荷的。
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是颠扑不破地要存在下去的。一部作品,无论是什么形式,它的生命力在时间和人群之中。
小说装扮
现在我们的时尚是什么?我看是“沒有自己”。
一辈子沒用过雪花膏,更遑论香水发蜡----请原谅,我举不出任何一种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名目----我的记忆力是上好的,也有人说是“惊人的”,但就是记不住它们。只在小说和文章里见过,似乎是法国的玩意儿好。有国外朋友來访,常送一个小盒子,很精致的,一律洋文介绍说明,打开看,一排、两排、三排的精巧小瓶子,晓得是化妆品,随手就送人了。受的人常高兴得脸上眼里都放光,说是“值好几千呢”,我也只一笑置之。
想起來,挺对不起朋友的。大老远的,从美国、法国、台湾地区……拖着一大堆行李坐飞机來,给你送东西,就这样轻率地“转赠”了。然而再一想,仍旧沒有“歉疚”这分心思,这种感觉----种东西,倘它是有用的,便宜的也是好的,我们吃腻了鸡鸭鱼肉,有人选一盒六必居的老咸菜;孔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后,他老人家口中淡出,送他一碗红烧肘子如何?冻得直打哆嗦,偏偏送來的是婚纱礼服,肯定拿去卖钱买棉衣了。清末谴责小说里写了一个人物,爱面子,总说自己见了某位大人,吃了什么好东西,腻得发烦,他的朋友深知这一层,每次來就请他喝茶,一头肚里饿得咕咕叫,一头还要装模作样地弄“派”,死要面子活受罪,真的不如说“來碗阳春面吧”。
我不是说大概地反对装扮,女人爱这个,从古至今一个样,而且是一个时期一个“摩登”。最早见到的资料是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淡扫娥眉轻施粉黛之后,要在眼睑下方擦抹,擦得像刚偷泣过那样,薄薄一层泪晕,显得娇媚柔弱可怜。还有个“张敞画眉”不知是用黛石还是用墨?他因打扮老婆成了历史名人。《红楼梦》里的女孩子沒有一个不化妆的,林黛玉是“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非蹙笼烟眉”,害得我放下笔,在马路旁看过往女人,來來往往成千上万的美女,竟沒有一个是我心目中那样子的“林黛玉”,只好怅然而归,浩叹“林黛玉化妆术太高明了”。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这窗户很需要一个好窗框,老虎狮子的眼单摘出來,也“水灵灵”的,猴子的眼也“活泼泼”的,成吗?说句題外的话,“眉眼眉眼,‘眉’的重要性还要在眼之上呢”----这其实是打扮的要诀。赵飞燕、杨玉环、武则天都是化妆高手,不然她们哄不了皇帝。“燕瘦环肥”就是那时人的审美时尚。
龙门石窟里卢舍那佛据说是照武则天相貌雕琢的,这肯定是那时的“时代趣味”。打扮就是这个样儿:按潮流來。
现在我们的时尚是什么?我看是“沒有自己”。全部按外国时尚,今天看电影,人家拉“离子烫”,赶紧我也去拉一个,明天看烫发好,急忙又去把“离子”弄成鸡窝。眉毛纹得漆黑,眼皮割得翻着肉红,施粉无度,抹油也无章,远看还是个人,近看其实惨不忍睹。我在街上很看到些个“这样的”,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食堂里也见到几个“角”,她们卸了妆,看去绝无镜头那般芳姿,也都是“这样的”。或许这是职业需要,我不能说什么,但不能禁心里想“娘希匹的,化妆原來如此”l就是上了妆的在那里吃饭,离得近看得清,那整个是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脸像“什么,什么”东西上挂了霜,眼皮一动就掉渣,又担心落到碗里什么味?”这说的女人。男人呢?也在那里扎小辫描眉毛,“淡扫春山”。一个个看去都油乎乎的.有的还擦口红。我相信,他是有他的情趣的,泰国的人妖也有他的情趣,这时代允许。《第三帝国的兴亡》里写希特勒,这个特号战犯早年也是个“画家”,画的画儿人物都像食尸鬼。他也自有他的“情趣”。物反常即妖。男人打扮我也不反对,但我主张该是扮出來“更是自己”,而不是变成怪物妖精。
女人打扮男人打扮都是为了对方的需要,哪个正常的女孩,会“需要”妖精呢?说说也就是说说。在时尚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谁也无力扭转乾坤。何况二月河小小的。今年春节在海南碰见石三八,她是搞美容的,是打扮专家,她弟媳也搞这个,吃饭说话一高兴,把老伴、女儿都送了她们店里去。
人各有志,我照旧,理发时对师傅说,我对各种油脂化学品过敏,打打肥皂刮洗就成。
“面人”效应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小平的话。于国家民族是真理.放在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人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香港一家报纸前几年來采访,回去写了一篇文章。
谈到初见我的印象“好像很易欺侮的样子”,那意思是说我绵善,无横霸之气的吧?这句话混在几百句话中,很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然而到今天,通篇文章都已之无皆忘,模糊不知所云,唯独这几个字还印在脑子里,铸在心里,想起來滚烫,簇新。因为它真实,从记者锐利的目光,只扫了我一眼,就击中了我心灵的这个暗区。
倘注意一下我的小说,凡是欺侮人的地棍、恶霸、流氓。几乎都是在当时现场现世,现报.立即倒霉吃亏.甚至丢了性命。我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恶有恶报”那是真的,但有个“时刻不到”的事。
有的欺侮错了对象:比如拦路抢劫拦了泰森,被他一拳打得满地找牙----这种事只是说说而已。有撬门入室的贼,在主人家突发心脏病,反而求主人抢救的事。我还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件事----个梁上君子半夜回宿舍,辛辛苦苦爬到十楼,双手扒着阳台沿喘息未定,谁知这家养了只鹦鹉在笼子里突然发话问:“你是谁?,,这位吃一大惊,双手一松直落下去。这都是新闻,之所以是新闻,是因为它发生的少,是奇事,而在我的书中却是频频的。不厌其烦地,变着花样地发生。我也知道这不是“生活的真实”,但这是我的心理状态使然,我仇恨他们----那些仗势、仗权、仗力无缘无故整治压迫人的人。哪怕是这样,车匪路霸上车抢劫,碰上了持枪砸银行的在逃犯----这种事也自有几分舒心的愉快,读來令人解恨。
比如一个在逃杀人犯突发“非典”,被隔离,被发现,治好了病再毙掉,也是很教人痛快的。
这样积极地扬善惩恶,和我创作“社会小说”的宗旨是不恰当的。这纯是我的个人心理在作用。我的这个家族,是个很易欺侮的家族:我祖父在日寇侵华时,先后把两个儿子送进抗日队伍,一九三七年送一个我伯伯,一九三八年又送一个我父亲,伯伯战死。父亲在空墓穴中藏身,与日本人周旋七年,家中二十四亩地,困乏劳力用了个长工,被划为富农----地富反坏右(派)那是“阶级敌人”,专政对象。我始终认为,祖父是深明大义的,个人却身遭不幸。因了他给我们的这个“成分”,真的对我们贻害无穷。一九四二年我父亲已是县武委会主任,又打仗又立功,样样积极,处处小心一丁点不敢犯过,辗转到一九五八年,复又到一个县当武装部政委----退是沒有退步,然而半步也沒进。他一直到死。都是勤谨慎微,小心、亦步亦趋地“照着社论”办事,影响得我们兄妹也都是大晴天出门带桑我入党那年,志愿书已填,迟迟不见批准。后來组织找我谈话,劈头就问:“你还有个姑姑,是地主,为什么不填?你对土改家中挨斗,是什么认识,什么态度?’'家中如此,我在学校功课不佳.也是底子,老师白眼,同学讥嘲的事也自然难免,好在学校还不把我看成是“富农子弟”,不然,真的沒法过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小平的话,于国家民族是真理,放在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人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贫弱就要挨打,沒有理可说。所以***取消成分说,父亲讲“就这一件事,足见他是历史第--伟人。”
他讲的是当代史,是他自己的历史----我是这样理解的,就中国整个历史,何况无贱民阶层?解放贱民这件事,似乎只有雍正做过,且是很不彻底,留着许多尾巴,再就是***,他真的是快手,一刀就劈碎了这玩意儿,于个人“五类分子”是“见了天日”,于国家也不拘一格了,不然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位总理。
这团笼在头上的乌云,在我们家上空盘旋了半个世纪,散去了。但半个世纪了,就是达摩面壁,也只十年,在石头上且印下了影子,何况我二月河,“好像很易欺侮的样子”----不是面壁,是“面人”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