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偏心眼儿”这心术心胸。用到哪里坏到哪里,用到什么时代。那时代总是好不起来。但破起来是万万分的艰难…·我们中国人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好听一点说“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亲近的人、熟人、同事、朋友、爱人……有家庭地位与有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有族权与社会权力的“当权”,眼见他们出毛病有过错,事关他的声名,铁定的绝口不言。换言之,非亲非故非掌权者呢?那就说有这一层礼,就可以飞长流短,嚼舌评批。
这时理论,也是“礼论”。明摆着看,是不公道,偏心眼儿,从暗地里说,这其实是坑了当事人,往往当事者糊涂一辈子,糊涂死了还不知道何故所因。
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人一事,这理论虽荒谬,尚无流毒害人。但对一个政权、一级政府,实践上的害处都是老百姓或者公民承受了。打开我们的史书看看,没有一例当朝人修当朝史的——都是等到它彻底完蛋了,换了“朝代”才去说昔日“前朝”的是非。他已经不是“当今”,你说他是猪、是狗、是王八蛋都没事,反正前朝是糊涂死的,糊涂在什么地方,前朝不晓得,我把它写出来。则是曲笔绕弯儿给“今上”瞧瞧。小心着别学那王八蛋……周而复始,一代一代犯糊涂,一代一代依样葫芦。这么着,混了两千多年。这在世界列国绝无仅有。
这么着做绝对安全,原因也很简单,人都喜欢听顺耳话,嗅马屁香。君权或钧权在握,你说他的“是”夸他的成绩,他就认为你居心中正,“可表天日”;你批他的“龙鳞”,痛得浑身乱额,他就对你不客气。“殷有三仁”是孔子的话,说的是箕子、微子和比干,箕子佯狂,微子是聪明人,比干生在孔子之前,还不懂“讳”的妙处,结果呢?剜心。几年前我曾到过比干墓,封土之处,所有的“比林”之木,都是一把把扫帚纵然昂然向天——没有树心,像是要扫天下的灰尘,又像是默然警示着后人什么。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汉朝人,他实录描摹了西汉前朝的史事,这人胆大,还有不少“太史公日”加了进去,不单写事,还加评论,是是非非指指点点,本来一片的赤诚,“上头”以为他“操心不善,应该割蛋”,真个让人家给下了宫刑。他自己悲愤得了不得,我以为汉武帝还是对他留了点情的。他的事放在“康雍乾”这盛世里试试——你还要出书?你就是秘史,躲在家里每日记“历史”,查出来也肯定是“凌迟”刮了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肯定是“不确”的。更多的人不是泰山,也不是鸿毛,而是沙、尘土、石头蛋子,倒是这些物件活得长久些,而且不断演创历史。“偏心眼儿”,用在史观上,就会说不讲理的话。比如说李世民,那是一代英主,能兼听、能从谏,开创了中华史上最值自豪的唐代盛世。他当初即位搞玄武门之变,真正的杀兄逼父,很少有人提起。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匣剑帷灯”的故事耐人寻味得很,也少有人谈,但一样是皇帝,论到雍正,什么弑父逼母,杀兄屠弟,饮酒好色…”十大罪状都出来……你细究去,条条罪状又似乎都有点“证据不足”。就这么浑浑噩噩三百多年……反正混账的时间长了,混账的东西也会变成“真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唐代离我们远,名声大且久远,“唐宗宋祖”听一听这词都带劲,而且是汉人的,雍正离我们近,他活着时就有恶名,“传位十四子”虽是假的,但无风不起浪,你肯定有点问题吧?不然你急什么?身正不怕影子斜——干吗要写《大义觉迷录》忙忙地辩白?种种可疑:有作案动机、有作案时间、有作案的种种蛛丝马迹,你又是个皇帝,是胜利者,皇帝有什么好说的?你不是犯罪嫌疑人是什么?且藏在心中深处,有没有“满人”暗示,我看也难说。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这份心理暗示是否还在呢?打开我们当代的小说,凡地富反坏,必定个个坏透。“墙头上挂洋葱——根焦叶烂心不死”,“拉屎攥拳头——暗使劲”,“梦想恢复…‘丢失的天堂”。大队长脑筋不清楚,老支书或女支书必定明察秋毫……一位单位领导搞腐败,上头必定“有人”,市长不好书记好,市长的后台必是“副省长”,书记上头则是正的“省委书记”……这些事不能说没有。但我们一窝蜂地都在弄,按照国有的教科书和国有的程式弄,白菊花、**花、绿菊花…··反正都是菊花。但作为“根据”,教科书和这程式未见得不是偏心眼的产物。“偏心眼儿”这心术心胸,用到哪里坏到哪里,用到什么时代,那时代总是好不起来,但破起来是万万分的艰难,比如“成分”这事,从秦始皇而始,我们经过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社会生活中才打破了“它”,真正做到了“有成分,不唯成分”,变得聪明和公正了些,这里头有些道理真的是很深奥又很简单。***这份聪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为全民族人吸收起来呢?马屁永恒只要是独裁政治。真话的空间便十分狭小马屁市场便无限广阔。
中央政府为了“听真话”,自古以来不知想了多少办法,从秦始皇起,就设了御史。这很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检察院一头盯着公安局,一头限制法院,你胡来我就抗诉。谁也不是“最高”。
封建皇帝才是“最高”。作为国家政府,社稷、庙堂最需要的是耳目灵动听到名副其实的情弊。然而一个无法克服的麻烦在于:作为个人,要听的是好话,阿谀逢迎的溜沟子舔屁股的话。而个人,既是政府的核心,却又完全属于个人!对国家做贡献,碧血黄沙悍马万里,远远不如一个响亮的马屁来得!楚王手下有两个人,一个研制出“不龟手药”,楚国军队到北方打仗,天寒地冻,手脸都裂了,常常为此吃败仗,“不龟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楚王很高兴,赏了他五乘车。另一个人呢?楚王得了痔疮,很难受,他来舔楚王的肛门,大约很受用,一下子赏了他一百乘车。再有一个慈禧,她老人家爱看戏,戏上赵子龙在长坂坡保阿斗,甘宁夫人叮嘱了几句,戏子也就是演员了,大袍一扬银枪高扫,一声“领懿旨”!满堂喝彩,慈禧脸上大放光,她认为这一嗓子喊出了同治王朝的实质。于是乘兴挥毫,连写几个“福”字赏了“赵子龙”,那些苦巴巴在前线九死一生,那年头叫“出兵放马”,打太平军、打捻军、打八国联军的将军,那些忧国忧民,一心想“挽狂澜于既倒”的刚勇忠贞之士,想要指望她赏个“福”字,比登天还难。“最要”是听真话,“最高”要听的是假话,这是中国历代中最臭的东西,皇上管着一切,当然包括御史他们在内,督察院不过是皇上手下一个跑耳目管人的差役衙门罢了,所以,凡历史上好一点的皇帝,是“兼听”,说是兼听则明,就是说顺耳的不顺耳的都听一听。魏徵写《十渐不克终疏》惹得李世民大怒,回到后宫,现在说法是下了班,还恼得咬牙切齿说,非杀了这老家伙不可。长孙皇后问明原因,陈说利害,“太宗爷”这才憬悟过来。他的过人处是讲理,理智。当然,老婆也很重要,这时候聊上几句,魏徵就死定了。好话坏话都听,这是好的,差劲的是只专听好话,听到丁点坏话立刻联想到“反对我”上头,这类皇帝倒居多。所以古人叹息,小人整君子,只是举手之劳,君子搏小人,犹如赤缚龙象,这上头吃亏的屈死鬼如恒河沙数。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古今中外的公理。什么叫公理,我记得我的一位教师说的有趣:“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狗都懂的道理。比如,直线距离最近这公理,你扔一个肉包子,那狗肯定直线扑过去,绝不会绕个弯奔去。…‘马屁不穿”这公理,恐怕受用到地老天荒地球人类消失,聪明人也逃不脱这利器,不过善于躲避一点罢了。当初海瑞上《治安疏》,他懂得里头说的话不中听,已是做了死的打算。嘉靖皇帝看了这奏折,把奏折甩在地下。思量着又捡起来看。如是几番,扔了捡,看几行又扔。史载这细节,很有个性特色,文学性也极强,史籍资料能如此传神刻记,洵为难得。由此可见,嘉靖并非不知好坏,他只是更想成仙,永远听马屁就是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选文吧?现在不知“下放”了没有。里头有精辟论述,下头对上有三条:一是怕,因为当政的可以让你富贵荣华极是享用膏腴,也可以让你潦倒困顿,穷蹙终生。他有这样的权柄,当然要舔他;二是爱,这类人是已经拍马成功的“过来人”,担心一个不慎掉下去,因而要继续拍马“巩固”阵地;三是“有求于”当政的,这是指下层普通人了,因为当政掌握着一切的分配权,三个核桃两个枣,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他,你和他又需求这核桃枣,于是马屁竞争赛开场,所以,只要是独裁政治,真话的空间便十分狭小,马屁市场便无限广阔。在为国家整体还是为个人舒张的选择上,主人们大抵谁也不肯放弃后者。
谁都不是“最高”。便是喜筵之通行的比试比较科学些: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杠子”,杠子呢?打老虎。这也是人类政治循环制约的一个链,抽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出大问题:比如没有棍子,靠老虎“自律”敢情它就不吃鸡了'它恐怕敢是“通吃”!这样的情形,马屁便永远不穿,真话便记过微弱。造就出的是李林甫、卢杞、赵高、魏忠贤,消灭的是比干和屈原们。
这时理论,也是“礼论”。明摆着看,是不公道,偏心眼儿,从暗地里说,这其实是坑了当事人,往往当事者糊涂一辈子,糊涂死了还不知道何故所因。
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人一事,这理论虽荒谬,尚无流毒害人。但对一个政权、一级政府,实践上的害处都是老百姓或者公民承受了。打开我们的史书看看,没有一例当朝人修当朝史的——都是等到它彻底完蛋了,换了“朝代”才去说昔日“前朝”的是非。他已经不是“当今”,你说他是猪、是狗、是王八蛋都没事,反正前朝是糊涂死的,糊涂在什么地方,前朝不晓得,我把它写出来。则是曲笔绕弯儿给“今上”瞧瞧。小心着别学那王八蛋……周而复始,一代一代犯糊涂,一代一代依样葫芦。这么着,混了两千多年。这在世界列国绝无仅有。
这么着做绝对安全,原因也很简单,人都喜欢听顺耳话,嗅马屁香。君权或钧权在握,你说他的“是”夸他的成绩,他就认为你居心中正,“可表天日”;你批他的“龙鳞”,痛得浑身乱额,他就对你不客气。“殷有三仁”是孔子的话,说的是箕子、微子和比干,箕子佯狂,微子是聪明人,比干生在孔子之前,还不懂“讳”的妙处,结果呢?剜心。几年前我曾到过比干墓,封土之处,所有的“比林”之木,都是一把把扫帚纵然昂然向天——没有树心,像是要扫天下的灰尘,又像是默然警示着后人什么。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汉朝人,他实录描摹了西汉前朝的史事,这人胆大,还有不少“太史公日”加了进去,不单写事,还加评论,是是非非指指点点,本来一片的赤诚,“上头”以为他“操心不善,应该割蛋”,真个让人家给下了宫刑。他自己悲愤得了不得,我以为汉武帝还是对他留了点情的。他的事放在“康雍乾”这盛世里试试——你还要出书?你就是秘史,躲在家里每日记“历史”,查出来也肯定是“凌迟”刮了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肯定是“不确”的。更多的人不是泰山,也不是鸿毛,而是沙、尘土、石头蛋子,倒是这些物件活得长久些,而且不断演创历史。“偏心眼儿”,用在史观上,就会说不讲理的话。比如说李世民,那是一代英主,能兼听、能从谏,开创了中华史上最值自豪的唐代盛世。他当初即位搞玄武门之变,真正的杀兄逼父,很少有人提起。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匣剑帷灯”的故事耐人寻味得很,也少有人谈,但一样是皇帝,论到雍正,什么弑父逼母,杀兄屠弟,饮酒好色…”十大罪状都出来……你细究去,条条罪状又似乎都有点“证据不足”。就这么浑浑噩噩三百多年……反正混账的时间长了,混账的东西也会变成“真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唐代离我们远,名声大且久远,“唐宗宋祖”听一听这词都带劲,而且是汉人的,雍正离我们近,他活着时就有恶名,“传位十四子”虽是假的,但无风不起浪,你肯定有点问题吧?不然你急什么?身正不怕影子斜——干吗要写《大义觉迷录》忙忙地辩白?种种可疑:有作案动机、有作案时间、有作案的种种蛛丝马迹,你又是个皇帝,是胜利者,皇帝有什么好说的?你不是犯罪嫌疑人是什么?且藏在心中深处,有没有“满人”暗示,我看也难说。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这份心理暗示是否还在呢?打开我们当代的小说,凡地富反坏,必定个个坏透。“墙头上挂洋葱——根焦叶烂心不死”,“拉屎攥拳头——暗使劲”,“梦想恢复…‘丢失的天堂”。大队长脑筋不清楚,老支书或女支书必定明察秋毫……一位单位领导搞腐败,上头必定“有人”,市长不好书记好,市长的后台必是“副省长”,书记上头则是正的“省委书记”……这些事不能说没有。但我们一窝蜂地都在弄,按照国有的教科书和国有的程式弄,白菊花、**花、绿菊花…··反正都是菊花。但作为“根据”,教科书和这程式未见得不是偏心眼的产物。“偏心眼儿”这心术心胸,用到哪里坏到哪里,用到什么时代,那时代总是好不起来,但破起来是万万分的艰难,比如“成分”这事,从秦始皇而始,我们经过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社会生活中才打破了“它”,真正做到了“有成分,不唯成分”,变得聪明和公正了些,这里头有些道理真的是很深奥又很简单。***这份聪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为全民族人吸收起来呢?马屁永恒只要是独裁政治。真话的空间便十分狭小马屁市场便无限广阔。
中央政府为了“听真话”,自古以来不知想了多少办法,从秦始皇起,就设了御史。这很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检察院一头盯着公安局,一头限制法院,你胡来我就抗诉。谁也不是“最高”。
封建皇帝才是“最高”。作为国家政府,社稷、庙堂最需要的是耳目灵动听到名副其实的情弊。然而一个无法克服的麻烦在于:作为个人,要听的是好话,阿谀逢迎的溜沟子舔屁股的话。而个人,既是政府的核心,却又完全属于个人!对国家做贡献,碧血黄沙悍马万里,远远不如一个响亮的马屁来得!楚王手下有两个人,一个研制出“不龟手药”,楚国军队到北方打仗,天寒地冻,手脸都裂了,常常为此吃败仗,“不龟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楚王很高兴,赏了他五乘车。另一个人呢?楚王得了痔疮,很难受,他来舔楚王的肛门,大约很受用,一下子赏了他一百乘车。再有一个慈禧,她老人家爱看戏,戏上赵子龙在长坂坡保阿斗,甘宁夫人叮嘱了几句,戏子也就是演员了,大袍一扬银枪高扫,一声“领懿旨”!满堂喝彩,慈禧脸上大放光,她认为这一嗓子喊出了同治王朝的实质。于是乘兴挥毫,连写几个“福”字赏了“赵子龙”,那些苦巴巴在前线九死一生,那年头叫“出兵放马”,打太平军、打捻军、打八国联军的将军,那些忧国忧民,一心想“挽狂澜于既倒”的刚勇忠贞之士,想要指望她赏个“福”字,比登天还难。“最要”是听真话,“最高”要听的是假话,这是中国历代中最臭的东西,皇上管着一切,当然包括御史他们在内,督察院不过是皇上手下一个跑耳目管人的差役衙门罢了,所以,凡历史上好一点的皇帝,是“兼听”,说是兼听则明,就是说顺耳的不顺耳的都听一听。魏徵写《十渐不克终疏》惹得李世民大怒,回到后宫,现在说法是下了班,还恼得咬牙切齿说,非杀了这老家伙不可。长孙皇后问明原因,陈说利害,“太宗爷”这才憬悟过来。他的过人处是讲理,理智。当然,老婆也很重要,这时候聊上几句,魏徵就死定了。好话坏话都听,这是好的,差劲的是只专听好话,听到丁点坏话立刻联想到“反对我”上头,这类皇帝倒居多。所以古人叹息,小人整君子,只是举手之劳,君子搏小人,犹如赤缚龙象,这上头吃亏的屈死鬼如恒河沙数。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古今中外的公理。什么叫公理,我记得我的一位教师说的有趣:“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狗都懂的道理。比如,直线距离最近这公理,你扔一个肉包子,那狗肯定直线扑过去,绝不会绕个弯奔去。…‘马屁不穿”这公理,恐怕受用到地老天荒地球人类消失,聪明人也逃不脱这利器,不过善于躲避一点罢了。当初海瑞上《治安疏》,他懂得里头说的话不中听,已是做了死的打算。嘉靖皇帝看了这奏折,把奏折甩在地下。思量着又捡起来看。如是几番,扔了捡,看几行又扔。史载这细节,很有个性特色,文学性也极强,史籍资料能如此传神刻记,洵为难得。由此可见,嘉靖并非不知好坏,他只是更想成仙,永远听马屁就是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选文吧?现在不知“下放”了没有。里头有精辟论述,下头对上有三条:一是怕,因为当政的可以让你富贵荣华极是享用膏腴,也可以让你潦倒困顿,穷蹙终生。他有这样的权柄,当然要舔他;二是爱,这类人是已经拍马成功的“过来人”,担心一个不慎掉下去,因而要继续拍马“巩固”阵地;三是“有求于”当政的,这是指下层普通人了,因为当政掌握着一切的分配权,三个核桃两个枣,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他,你和他又需求这核桃枣,于是马屁竞争赛开场,所以,只要是独裁政治,真话的空间便十分狭小,马屁市场便无限广阔。在为国家整体还是为个人舒张的选择上,主人们大抵谁也不肯放弃后者。
谁都不是“最高”。便是喜筵之通行的比试比较科学些: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杠子”,杠子呢?打老虎。这也是人类政治循环制约的一个链,抽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出大问题:比如没有棍子,靠老虎“自律”敢情它就不吃鸡了'它恐怕敢是“通吃”!这样的情形,马屁便永远不穿,真话便记过微弱。造就出的是李林甫、卢杞、赵高、魏忠贤,消灭的是比干和屈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