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夏至;芳邻
我生生被自己的呼噜给吵醒了,桑拿天儿的那股热气让人觉得有点儿憋气,毛巾被跟被单儿都潮乎乎的,我就像成都小吃店笼屉里的蒸包。窗户外头还是黑的,我翻了个身想接着睡,可没抓着梦尾巴,反倒越来越清醒,索性仰面躺着,长出了口气,墙角这时候也传来呼哧呼哧地响动,马上,黑子蹦到床上,呜呜着,在我肚子上颠啊颠,好像上了游乐场的蹦床。
一会儿,它腻味了,跳下地,颠儿颠儿地蹭到门口,回过头,乌溜溜的黑眼珠儿激动地瞅着我。我其实看不见它的表情,但我估摸着它很激动,每次夜里去二十四小时店吃烤串儿的时候它都很激动。
我下了床,脚贴着水泥地面,嘿,沁心凉!下半夜就打地铺吧!
月亮很好,我走到窗前,捧起茶缸咕咚咕咚灌了一气,院儿外,屋瓦杂物的轮廓显得沉甸甸的,看得我眼皮发沉,困意又上来了,把茶缸放回去的当儿,棉布窗帘抖了一下。
影子和我隔着窗。
皮影戏似地,黑影慢慢地动,巨大的,没有皮的皮影。
周围不再是安静的了,不管用鼻子还是用嘴呼吸,都会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黑影的手指划过木梁和门上的玻璃,发出纤细刺耳的声响,声音停住,敲门,没声音地敲。我常忘了插门,这会儿,门闩有气无力地耷拉着,门其实一拉就开。
外面传来轻微的、但却确实的声音,像有人沉沉地呵出一口气。我似乎能看到那团呼出的气体穿过玻璃,吹起门帘,在我面前四散开。
那轻微的一声响,打开了我脑海里几乎快生了锈的、通向恐怖世界的门,我该拎起凳子大喝一声推开门,或者打电话报警,或者做点儿其它的什么,但我没动,甚至没喘气,没转脖子,连眼珠都没骨碌,更别提弯腰举凳子了,我承受不住一点儿声响。
但我还是弄出了声,许是举累了,手中的杯底碰着了五斗橱:啪。身体里紧绷的弦松动了一下,声音把我激活了,我试着转转脖子,没事。当然没事!不过是个贼,是邻居也说不定,这么想着,我觉着有必要强迫自己从缝隙里往外看,我瞅瞅黑子,它也正看着我,我挑开门帘——
什么都没有。当然什么都没有,三更半夜的我本来就不清醒,许是花了眼。黑子这会儿挠着门,眼巴巴地瞅着我,低声地呜呜。
我让它闭嘴,邻居会以为它闹狗,黑子很生气,我一提闹狗它就生气,好像这种事很低俗,只有猫才干,它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似的。不过这么一折腾,我也睡不着了,又喝了口凉白开,这下就像喝了口二锅头,感觉浑身是胆,我抓了件衣服出门,黑子抢在我前面蹿出去。
黑子在我前头晃悠,胡同里路灯很亮,我打心眼里感谢这灯光,我点了根烟,沿着墙慢慢走,路灯下有很多小飞虫,我靠着墙,深深地吸了口烟,吐出来的时候,重新听见了蟋蟀的叫声,远处街上汽车开过的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晃悠悠地经过,链条发出规律的响声,黑子开始不耐烦,在我周围哼唧,从呜呜到汪汪,当它发现我没在胡同口左拐去24小时店的时候,马上飙升到狂吠。我怕吵人休息,抱起它往家走,黑子没受过这么大委屈,想吃羊肉串的渴望一定在它心里翻腾,它不停反抗,还要咬我,我也恨不得咬它,我们较着劲走进院门,一团东西差点打在我的脸上,我扭头时,那东西已经飞到了路灯下,是只蝙蝠,拍着翅膀上下左右地忙乎地吃大餐,忽忽悠悠,好像飞不稳似的,黑子趁机蹿下来,冲到屋子里呜咽,为了梦想中的肉串儿。
撑开眼,天大亮,加菲猫肚子上的秒针还在嘀嗒。黑子没像往常一样叫我,事实上,整个早晨,当我急火火地洗漱的时候,它都耷拉着脸,我到哪儿它就趴在哪儿,像块活动的绊脚石,带它小便,它不抬腿儿,博美跟它打招呼,它不摆屁股,我和博美主人打招呼时,它忽然高射炮似地往人家刚买的菜上撒尿,尿液顺着新鲜的丝瓜嘀嗒,博美主人边说不碍事边匆忙拎着又上了一次肥的菜小跑回家,博美小碎步紧跟在后。我出院门时,黑子像进门的脚垫趴在门槛前的石板上,我得搬起自行车才能跨过它。
小时候,电影里的警犬全是德国黑背,所以我特想有只黑背。长大后有一天,我去胡同里的卤煮店,看见有只小狗在鞋盒里站着,脑袋尾巴使劲儿摇,热情地仰视每个人,我吃完后它还在,头搁在鞋盒檐上不摇了。没人要它倒没什么,没人吃它已经不错了。我抱它回家,为纪念黑背的梦想,叫它黑子。我给黑子上了户口,当时是我两个月的工资,我上户口都不用这么多钱。黑子长到京巴那么大就不长了,像千万条京巴一样,它一身白毛,走路摇晃,不爱运动,腰椎间盘突出。它是只普通的京巴,普通得有时候我都不想认它是我的狗,就像有时候它不愿意承认我是它主人。
出了胡同的这条街在以前可是最繁华的地段,现在也有好多店,但说商业街那就排不上了。别的地方都在发展,我们这儿没怎么变。这块儿有好几条胡同,有两条胡同叫“北丰收”、“南丰收”,还有条小胡同“御花园”把它们连在一起,“玉花园”中间有条三四十米的死胡同,其实都算不得胡同,就是个死路,里边有五个院子,我家就在最里头的院儿里。我把车停到在早点摊前,等着心爱的糖油饼。
“韩大厨来啦,指导指导?”卖油饼的大婶儿说。
“可不敢,您这独一份儿,‘油饼赵’。”韩冬是我发小儿,看样子许是刚下夜班。
“呦!让你一说我都成老字号了!”大婶显然挺高兴,夹起个糖油饼给韩冬,“来,让专家鉴定鉴定,拿着!”
韩冬掏钱,大婶不要,我趁机拿过他手里的饭盒,里面是六个码放整齐的兔子形状糕点,红眼长耳短尾,栩栩如生,白中透明,像配了红宝的冰种玉石。
我囫囵个塞到嘴里:“豆沙馅儿的?我不喜欢豆沙馅!”
“嘿你个——那是给我妹的!”
我躲过韩冬,飞身上车,加入自行车的队伍。豆沙细腻的余香和糖油饼粗犷的甜味敲打着味蕾,激起我万丈的工作豪情。
气温似乎每天都会高上那么一度,我不是一般的怕热,坐着就呼呼冒汗,跟刚从河里出来似的,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憋闷。一连几天天天“桑拿”,我车都快骑不动了,我开始盘算攒的第一笔钱要置办一部汽车,吉普就先算了,实在不行先来辆二手夏利。这样打算着,我满脑子就都是车的事了,一骑车就开始畅想舒坦的开车生活。
一天早晨,当我快拐出北丰收的时候,打身后飚来一辆簇新的越野车,我一见越野车眼就直,不禁停下仔细打量,可巧,这时又有辆车往胡同里拐,哪辆都占了胡同的大半,加上我的“凤凰”,正是三车相遇。大爷大妈停了聊天,看我们怎么错车。我恨不得挤进墙里,越野压根儿不敢动了,司机把车窗摇下,想要折回后视镜,但对面的黑车根本没减速,少说也得四十迈,不知是傻了还是没时间,越野司机也没吭声,按理说他该按喇叭的,大爷们也该嚷嚷“蹭上了蹭上了”——所有人都没说话,车从越野旁边开过去,拐进“御花园”。大爷大妈接茬儿聊天。
傍晚的时候,太阳只剩下余辉,暑气反倒更浓,一斤空气里能拧出二斤水,我的车轮恰好撞开院门,车似乎长出了一口气,大概是说“总算到家了!”黑子依着姜老太太,看见我把头扭开,姜老太太穿着件人造棉短袖素花上衣,上衣因为洗过太多的次数,看着像她一样老,她摸着黑子的长毛,手像枯黄的树叶,黑子和她在一起显得特壮。“强子回来啦。”姜老太太笑着,“白雪也不知道哪儿去了,你看房上有她没?”
白雪是姜老太太的猫,通身漆黑,四爪雪白,额头正中有条白道。它刚生下来的时候,胡同里有老人就说它的白蹄儿像戴孝,不吉利。姜奶奶不在乎,反正她一直不吉利,临老也不怕再添点儿,胡同里的老人但凡觉得自己命苦的,想想姜老太太就平衡了。姜老太太有一口肉也紧着猫吃,几年下来,猫毛像黑缎子一样锃亮,腿脚上的白毛一尘不染,好像每天出门都换白袜子,姜老太太说,老年间这种猫叫“四蹄踏雪”,所以叫它白雪。和黑子一贯躺着不同,白雪喜欢像埃及猫神一样坐着,姜老太太把它当闺女待,常跟它说话:
“看着点儿,锅里炖着菜呢!”
“喵。”
如果白雪没在坐着,那么它就在舔自己或者打算舔自己,姜老太太每每看到这情景就说“这闺女爱干净,怪不得俊!”它那么频繁地使劲地舔遍自己的每一寸毛发,我都替它舌头疼。除此之外,白雪还喜欢每天沿着既定路线走上那么一大圈:从姜老太太家门口的台阶跳上酸菜缸,从酸菜缸跃到杂物垛上的竹制旧童车,从童车把手迈到捆在一起的烟囱管,走到烟囱管的最上头,也就相当于爬上了杂物垛的最高点,再一跃跳上房顶,跨过废轮胎、笤帚疙瘩和压着房毡的砖头,走过长长的插满玻璃的外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一次它坐在屋角眺望远方,那样子让人想起宫殿殿顶的吻兽。
白雪和黑子前后脚被收养,一起度过了猫飞狗跳的童年,它们有时亲密无间,有时不共戴天。尽管不是一个重量级,但黑子基本上没赢过,一旦开始瞪视对方,黑子就先从气势上输了,它输了,就哀怨地望着我,彻底击碎我德国黑背的梦,我还得请它吃肉串安慰它受伤的心灵,有时还有受伤的肉体。
房上没白雪的影儿。
“哪去了这丫头?搁平常这时候她不出门。”姜老太太叨咕。
正说着,耳畔忽然一声响:“回来啦强子!”——这嗓子,外国人乍一听觉着是中国人唱京剧,北京人则会以为是花腔女高音,响动一出,黑子嗖地进屋,姜老太太也不提找猫的话茬儿,转身回屋。
“哎呦老姐姐您也在呐,吃了吗?”——前院儿一下被花婶儿填满了。
花婶儿穿件及膝的圆领无袖大袍,浑身上下包裹在一袭亮蓝色裙子里,裙子上印着脐橙一样的太阳,下面是沙滩椰树男女,看她穿成这样,我也好像到了夏威夷。花婶儿并没在意姜老太太回什么话,她金刚鹦鹉一样向前探,像要啄我:“吃了吗强子?”花婶儿嘴里射出股韭菜味儿。
花婶是这样的人:生就一张无敌八卦金刚嘴,打遍胡同无敌手,轻松喷倒周星驰。常常她刚开始说时天大亮着,几小时后她的眼睛在夜色中放光。听众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她坚挺。这次,她神秘兮兮地靠近我:“知道吗,咱院儿新搬来位格格!” 花婶水泥管一样的发卷随着格格这俩字颤了两颤,听口气好像她是福晋。
当时《还珠格格》播得如火如荼,每到晚上八点,胡同里的大小院落都响着小燕子的大呼小叫,花婶儿更是一集不落,原来她常自比新凤霞,看了这部剧后就把自己比赵薇了。此刻,她脸上的肉凝住,牛魔王一样的眼睛忽闪忽闪,见我反应冷淡,又加了些神秘:“就住我对面那屋。”
这个院分前后两个小院,进门儿有个旧影壁,我和姜老太太住对门儿,后院西、北的三间房原来住着花婶儿一家四口,朝东的房子住着一对夫妻,后来那对夫妻去了美国,花婶的一双儿女出去单住,后院儿只剩下他们老两口,花婶儿说的就是那间东屋。
“坐着那——么长一辆大黑车来的,就一人儿,一天没出屋,新来的起码该向邻居问声好不是?也不知道猫里头干嘛呢!”花婶很不满,觉得那“格格”不是贩毒的就是特务。
一股凉风钻进院子,吹得我浑身清爽。花婶儿背后传来一声猫叫——姜奶奶的白雪慵懒地卧在臂弯里,花婶说的格格抱着白雪来了,她的头发被银色镂空发卡卡住垂在衬衫上,眼睛和嘴唇在夕阳下发着光。可能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虎视眈眈望着她,她选择了三人中眼神最慈祥的姜老太太:“您家的猫吗?可真好看。”
白雪下了地,伸伸腰,在姜老太太身旁坐下,尾巴尖精确地落在右爪前。
姜老太太道:“您刚来就给您添麻烦。”
花婶儿不答理我了,呼扇呼扇走过去,拉起她的手,让人想起电视里的送温暖:“姑娘,就你一人住这儿?”
她点点头。
“怎么称呼?”
“我叫罗婷。”
“噢,”花婶儿应到,“像个外国名儿,呦,我看你眼珠有点儿黄,你该不是个混血儿吧?”花婶儿又把“混血”两个字咬得格外重,听着有点儿瘆人,配上表情,《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竟不能及。
罗婷一笑,没接话。
“少数民族?”
又摇头。
花婶儿自己起承转合:“姑娘吃了吗?花婶儿那儿有饺子!”
罗婷答谢回绝,径自回了里院儿。
她的忽然离去显然让花婶儿有点儿落寞和恼怒,我转身回屋,被花婶儿喊住:“哎强子——上月多亏你帮花婶儿修彩电,这才没耽误了我看‘小燕子’,哎呦你猜怎么着呢,现在紫薇姑娘也偷偷儿进了宫了,皇上还不知道呢!我呀,真比那尔康还揪心——”
我趁她吸气的当截断话茬:“您是让我——?”
“我们家那洗衣机,甩得还没我拧得干,那叫什么甩干呐!上次你不是刚弄过吗,怎么没几天又坏了!”花婶儿半嗔怪地看了我一眼。
“上次不是甩干的事。”
“咳!洗衣机才多大!毛病还不都挨着,就跟人似的,胃疼了肠子不也跟着受罪?”花婶边说边杵杵我肚子,“你鼓捣鼓捣,两分钟准得!再说了,你学的不就这个吗?”
“我学计算机的。”
“唉呦!”花婶儿一弯腰,起身时忽然露出小燕子的招牌笑,“什么这个机那个机的,你花婶儿分不清这个!其实啊,胡同口儿有个修家电的——”
——原来你知道。
“可我偏就不信他们!守着大学生我犯得着跟那帮人起腻?”我以为花婶又要那样笑,好在她没有。
花婶儿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一件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让她三说两说就变成了你份内的事,你要不办那真是天理不容。我总希望花婶儿能够到个更适合她的工作岗位,比如让总统们都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让恐怖分子拆了炸弹立地成佛,立法禁止从活熊身上取胆汁什么的。
“好我看看。”
“哎——”花婶忙拦住我,“急个什么!先歇会儿,等《还珠》演完了你再来也不晚啊。”
“还不家去,都开始了!” 花大爷这一嗓子相当于两军阵前鸣锣收兵,花婶儿忽忽悠悠回家了。
花大爷拿着蒲扇:“甭理她强子,那洗衣机都十来年了,回头我买台新的,饺子煮得了,来家吃点儿?”
“还是吃我的吧,我都拎过来了。”——韩冬进了院——“呦,冬子来了,那是得吃大厨的!”
小时候,胡同里的人觉着我跟韩冬是亲哥俩——都胖乎乎的,乍一瞅差不多。上初中的时候,我俩开始南辕北辙,我高他矮、我胖他瘦、我黑他白,站在一起对比很强烈,但总体说,他长得比我帅:圆鼻头,厚嘴唇,中等身材,文质彬彬。
韩冬父母都是教师,一个教高数,一个教化学,他还有个妹妹叫韩清,父母从打韩冬出生时就坚信,不论是遗传基因还是后天培养,儿子如果不慎没有考取北大清华,总还能上个同济复旦。但是,韩冬读到初中就已经度日如年,他一看见“正弦余弦”、“硝酸硫酸”就如同坠入痛苦的深渊,他爸妈使出浑身解数,天天陪着儿子一起在深渊里熬着,但十几年教学经验根本无效,父母的激情被韩冬的沉默渐渐折磨殆尽,他们无计可施,韩冬也无言以对,他没考上高中,进了职高学厨师——那是他糊里糊涂填的——创下了学校教师子女录取志愿的新低,全家人自此背上了他们才感受得到的红字,韩冬铸成了书香门第难以洗雪的耻辱。
但从某个角度说,韩冬转运了。他学中餐触类旁通一点就透,做西餐兼容并蓄锦上添花,表扬他的话每天都有一捆。不过在家里,他却越来越孤单,以前,考试是他和家人沟通的重点,现在这话题不存在了,先进教师和落后儿子之间出现了鸿沟,韩冬努力把做饭当作桥梁,他有心和父母说说做菜,但他们对吃什么不感兴趣,他们可以吃食堂,他们没必要、也从来没把时间花在做饭和吃饭上,他们是教育家,不是美食家。每天,当父母看着韩冬在小厨房里炒菜时专注的神情,就越来越觉得他是个异类,他慢慢成了《变形记》里的甲虫,而韩冬,也诚心诚意地自惭形秽,他本来就轻如草芥,不是吗。
“头伏饺子二伏面。”今儿数伏,怪不得花婶儿家吃饺子。我直勾勾地看球赛,韩冬在我厨房里煮饺子,煮好后先端一盘给姜老太太,双方推让三分钟。韩冬又给我盛了两盘,我把醋和蒜泥直接浇到饺子上,黑子完全忘了新仇,热情洋溢地等着吃馅儿。
我妈健在的时候总希望我能有几个像样的朋友,比如有个当医生的朋友,从挂号到手术都方便,有个在铁路工作的朋友,买火车票方便,有个当律师的朋友,万一打官司省心……韩冬不干这些个,但他想着我,每有发明就端来给我尝,我是骆驼吃花儿,怎么都觉得香。
喝饺子汤的时候,足球输了,跟我猜得差不多,韩冬没说话,表情有点儿严肃,那该不是因为输了球,他从第二个抽屉里翻出我的烟点上,很快,香烟、饺子和夏天里潮湿的味道慢慢充满了房间。烟这东西韩冬一年抽一两根,所以抽得很业余,没节奏,吸进去又不吐出来,我想他可能是咽下去了,但像突然打开阀门的高压锅,烟笔直地从他的鼻孔喷出去。
我关上了电视。韩冬手上的烟蒂终于支撑不住,落到黑子面前的地板上,黑子闻闻,走到门口的狗洞呼吸新鲜空气。
“前几天下夜班遇到了个事——对了就那天,你吃糖油饼那天。”
“我哪天都吃。”
“——你哪天早上碰到我了呀?”
“噢——想起来了,你给你妹带兔糕来着,怎么了,碰上打劫的了?”见韩冬一副“竖子不足与谋”的表情,我闭了嘴。
“走到这儿的时候,”韩冬指了指小丁字路口的方向,“眼前一下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使劲儿揉眼睛,心想,怎么了这是?走急了?做梦呢吧?可我嘴里还有糖油饼的味儿呢,手里还拿着少半个呢!我冷,特冷,要做梦怎么可能这么冷?刚才还出汗呢,一眨眼就冻得喘不上气了,就好像被谁一下拽进冬天似的。四周围什么声都没有,有那么一会儿,我听见了,有风声,打着胡哨,我也看见了,我前面有堵墙,树影子在墙上乱晃,枯树枝,没树叶,一片都没有,电线杆没了,房子没了,胡同儿没了,到处都是破墙碎瓦——然后——我听见有人叹了口气,声音在我后头,一股冷风吹到我后脖颈,我想喊,可我冻住了,喊出不声儿!”
“后来呢?”
“后来——我就觉得好像是有人又给我从冰窖里拽出来了,后头有自行车铃声,有人说“劳驾——”我侧身——这动作当时做着都费劲,腿不听使唤,我恨不得把它搬过去,骑车的过去了,我还哆嗦着呢,觉得自己浑身挂霜,胳膊上起了层疙瘩。我站在那儿缓缓神,等回到家,又开始出汗了,我觉得自己有点儿发烧,就喝了点儿药,后来我妹问我,说‘哥,这是什么?’我这才看见,那剩下的糖油饼,就跟表面被烧了的书似的,甭提多恶心了,我也傻了,说‘那、那才是给你的’,她打开饭盒,然后让我看:‘这是给我的?’——也就是我妹镇静,我都傻了!我做的兔糕啊,给冻得——”韩冬掩面,那股劲儿就像真兔子死了,“红眼睛掉了,耳朵断了,身子梆硬,我一碰,碎了,里边的豆沙馅——全都成灰的了,死灰,我明明往里头填了豆沙,豆沙,可不是石灰,这下没法吃了,全倒了,唉,你可没看见,跟水泥似的,梆硬!我妹就好这口,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早上你都吃了得了——”
我胃里一阵翻腾。
韩冬看着窗外姜老太太家的屋檐,摇摇头,《还珠格格》主题曲从花婶家的电视里传出来,有个声音从门外劈进来,切断主题曲:“韩冬!在吗!”
我打开门,肖燕子宛如劳拉•;;;克莱福特立在门口,两腿分开,手插两侧,就差没拔枪射击。
黑子狂叫,肖燕子跨进门,盯住黑子,黑子呜咽一声钻进狗窝。
肖燕子梳着劳拉•;;;克莱福特的法式编辫,带宽银手镯,一双银色夹趾平跟凉鞋,穿一条军绿色贴身短裤,裤子全是兜,大兜外头有网兜、裤兜里面套小兜,小兜上还有拉锁,劳拉要穿这条裤子怕都忘了子弹揣哪儿,裤子后印着对银色翅膀,上面穿件白色紧身背心,前片纯白,后片竖着横着斜着印满“US ARMY”、“I LOVE YOU”、“SEXY GIRL”、“APPLE”、“BOOM!”等等。相比之下,我和韩冬简直像刚从八十年代回来。
肖燕子没理我,好像我是个饺子,她腿一伸,勾过一把椅子,跨坐在上面,胳膊搭着椅背,问韩冬:“还记得我吗?”
韩冬点头。
“帮着做顿饭成吗?后天我爸生日,他抠,不下馆子。”
“成啊!”韩冬帮邻居干活乐此不疲,我觉得他有劳动强迫症。
燕子抿嘴:“其实我挺会炒菜的。”
“我知道。”
“就是不太会做鳝糊。”
“我知道哪儿鳝鱼好。”
“钱该多少就多少。”
“不用,都是邻居。”
“别,我可不爱占人便宜,”说罢她起身往外走,路过我说:“还不减肥呐,等着得前列腺?”
门“咣”一声关上了。
我和韩冬大眼瞪小眼。
黑子钻出窝,确定相安无事,喝饺子汤压惊。
“我有那么胖吗?”我问韩冬。
门“咣”一声又开了,黑子一哆嗦,爪子踩进汤碗。
肖燕子敲下已经大开的门,探进半个身:“认识我家么你?”
全胡同都认识燕子家。她家院门口挂着了个“制衣”牌子,有十多年了。她爸是裁缝,南方人,燕子小学就到北京读书,那时候她怯生生的,是胡同里男孩儿女孩儿的欺负对象。女孩儿从来不带她跳皮筋,尽管燕子在旁边看得眼里直喷火星,这种请求的眼神让女孩儿们很舒爽,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特权,她们就不批,直到有一次没人抻筋,燕子这才有幸加入,她抻了半个多小时,到孩子们回家吃饭也没轮着跳一下。但燕子心满意足,她终于有玩伴了,终于和她们是一伙了!后来一次太偶然的机会,一方在比拼高难动作时几乎全军覆没,紧急关头,一个丫头瞥了眼燕子说:“等会儿!她还没跳呢,她是我们一头的!”其她人安静了几秒,也跟着嚷嚷。另一队的领头不紧不慢地说:“那就让她跳呗!”这么大方,是因为对方胜算太小,燕子要勾到头顶那么高的皮筋,连续做四组不出错,直到救下全队队员才成,太高难了,她又不是刘璇。那一队后来一定悔青了肠子,燕子之所以叫燕子不是没道理,她跳了一下,轻轻松松够到只比她矮一点的皮筋,身子弯成那样的弧度,摄影师能把那一刻拍下来肯定能得奖,这一跃赢来了队员们的尖叫,大家都是跳猴皮筋的油条,马上就知道好坏,她们示意彼此小声,别影响她发挥。其实完全不影响,燕子就像燕子,灵巧地腾跃,救到第二个的时候,抻筋的动了一下,这引起了双方的争吵,但一切都不妨碍燕子,她平稳地跳完另外两组,在附近挖沙坑的我们都停止了制造陷阱的活计,看傻了。
那是燕子小时候最辉煌的时刻,女孩儿们跟她说话,说好多话,都快到了巴结的程度,另外一组女孩要求为了公平,下一次燕子得是她们一头的,这又引起了争吵。燕子就站在旁边抿嘴笑,享受着从人在边缘飞升到众星捧月的快乐。
第二天,肖燕子发现那五分钟实在是什么都没改变,老师在发卷子时说:“你呀,把你那点儿跳皮筋的能耐用到功课上,比什么都强。”这句话招来了几个学生很使劲的笑。有些东西没法僭越,即便在孩子中间。
“燕子,”放学路上,有个男生叫她,“你爸做裤腰带就用跳猴皮筋儿的松紧带吧?”
“哎,你从小就抻裤腰带吧?”
“你呀,你也就能抻一辈子猴皮筋儿,”一个女生说,“我妈说你爸做活黑着呢!”
“连松紧带儿都省!”
“省下来再做一裤腰带!”
“哈哈哈哈——”
什么都没变,燕子依然是全胡同孩子的重点欺负对象。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二年级的男孩儿,才二年级,竟敢跟着高年级同学欠手欠脚地踢打燕子,还往她身上吐唾沫!我跟韩冬忍无可忍,拔刀相助,但双方势不均力不敌,韩冬在这方面没丁点儿天赋,燕子更甭提,我们集体挨了打,还得忍受那二年级小孩儿的怪叫:“佟强看上燕子喽!”他们起哄似地使劲笑,六年级的哥哥得意地推了下弟弟:“说什么呢你!”弟弟叫得更嚣张了,这时,我们快走到玉花园的小路口,我跟韩冬要在这儿拐弯,肖燕子深吸口气,低声说:“再见。”她往前跑几步,怕我们追上似的,我们就在胡同口站住,脚上像生了根,看着男生们大呼小叫连踢带揣地追上:“恐龙可赛,前来买菜!” 当二年级小孩儿攒足了吐沫吐她时,燕子打了他一下,这激起了全体男生的愤怒,落在她身上的拳脚更多了。燕子好不容易快走到白底红字的制衣牌子下头,就像难民看见红十字标志,男孩子们冲着院里怪叫“裤腰带,快出来,裤腰带,快出来!”没人出来,他们一时无聊,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挤兑二年级小不点儿。
这种事常发生,燕子从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告诉了就有用吗?家长没时间接你,老师没义务送你,那几句不痛不痒的批评还不够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自己的苦就得自己吃,吃不进就吞下去,打不赢就忍着,但就是忍着,也不做嚼舌告状的摇尾狗。不诉苦,不告状,这是燕子的骄傲,也是她的信条,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总结的信条。
有一次,那几个孩子被留下训练排球,小不点儿势单力薄也没来捣乱,那天虽然阴天,我们心情都挺好,韩冬和我凑了零钱,买了两根双棒冰棍,那时已经是深秋了,树叶都在脚下打转,但我们吃得挺欢,我一人吃一根,韩冬把另一根从中间分开,递给燕子,燕子不要,我俩坚持,她挺高兴地接受了,路上,燕子跟我们说,她家田里有野鸡,是那种北京动物园才有的、有翎毛的野鸡,叫中华帝雉的那种,野鸡飞得低,飞到远处火车道那边就不见了。还有,她们老家屋檐下就有燕子窝,她上学的时候,燕子就在她前边低低地飞,她家还有只大狗,她走到哪儿狗就跟到哪儿,她家狗凶,但跟她最好,从不乱叫。每次她回去那狗就在村口等她,我和韩冬羡慕得冰棍汤流到手上都忘了舔,想象着有条跟我们差不多高的狗在校门口等着该多威风,我问能不能放假一块儿去她老家,到了村口她先过去,别让狗咬我们,我们给它带肉肠,燕子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她得回家问问她爸。
后来我们没去燕子老家,那是我印象中最后一次跟燕子说话。我没少见大狗,尤其在夜里,在大马路旁像野兽一样跑,在城里它们太憋气了,野鸡动物园里也见过,倒是没怎么见过燕子,那玩意动物园不养,它们从来不在胡同里搭窝,虽然我们有的是屋檐,是燕子恨我们吧,总吃人家的窝,吃得人家妻离子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会儿,它腻味了,跳下地,颠儿颠儿地蹭到门口,回过头,乌溜溜的黑眼珠儿激动地瞅着我。我其实看不见它的表情,但我估摸着它很激动,每次夜里去二十四小时店吃烤串儿的时候它都很激动。
我下了床,脚贴着水泥地面,嘿,沁心凉!下半夜就打地铺吧!
月亮很好,我走到窗前,捧起茶缸咕咚咕咚灌了一气,院儿外,屋瓦杂物的轮廓显得沉甸甸的,看得我眼皮发沉,困意又上来了,把茶缸放回去的当儿,棉布窗帘抖了一下。
影子和我隔着窗。
皮影戏似地,黑影慢慢地动,巨大的,没有皮的皮影。
周围不再是安静的了,不管用鼻子还是用嘴呼吸,都会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黑影的手指划过木梁和门上的玻璃,发出纤细刺耳的声响,声音停住,敲门,没声音地敲。我常忘了插门,这会儿,门闩有气无力地耷拉着,门其实一拉就开。
外面传来轻微的、但却确实的声音,像有人沉沉地呵出一口气。我似乎能看到那团呼出的气体穿过玻璃,吹起门帘,在我面前四散开。
那轻微的一声响,打开了我脑海里几乎快生了锈的、通向恐怖世界的门,我该拎起凳子大喝一声推开门,或者打电话报警,或者做点儿其它的什么,但我没动,甚至没喘气,没转脖子,连眼珠都没骨碌,更别提弯腰举凳子了,我承受不住一点儿声响。
但我还是弄出了声,许是举累了,手中的杯底碰着了五斗橱:啪。身体里紧绷的弦松动了一下,声音把我激活了,我试着转转脖子,没事。当然没事!不过是个贼,是邻居也说不定,这么想着,我觉着有必要强迫自己从缝隙里往外看,我瞅瞅黑子,它也正看着我,我挑开门帘——
什么都没有。当然什么都没有,三更半夜的我本来就不清醒,许是花了眼。黑子这会儿挠着门,眼巴巴地瞅着我,低声地呜呜。
我让它闭嘴,邻居会以为它闹狗,黑子很生气,我一提闹狗它就生气,好像这种事很低俗,只有猫才干,它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似的。不过这么一折腾,我也睡不着了,又喝了口凉白开,这下就像喝了口二锅头,感觉浑身是胆,我抓了件衣服出门,黑子抢在我前面蹿出去。
黑子在我前头晃悠,胡同里路灯很亮,我打心眼里感谢这灯光,我点了根烟,沿着墙慢慢走,路灯下有很多小飞虫,我靠着墙,深深地吸了口烟,吐出来的时候,重新听见了蟋蟀的叫声,远处街上汽车开过的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晃悠悠地经过,链条发出规律的响声,黑子开始不耐烦,在我周围哼唧,从呜呜到汪汪,当它发现我没在胡同口左拐去24小时店的时候,马上飙升到狂吠。我怕吵人休息,抱起它往家走,黑子没受过这么大委屈,想吃羊肉串的渴望一定在它心里翻腾,它不停反抗,还要咬我,我也恨不得咬它,我们较着劲走进院门,一团东西差点打在我的脸上,我扭头时,那东西已经飞到了路灯下,是只蝙蝠,拍着翅膀上下左右地忙乎地吃大餐,忽忽悠悠,好像飞不稳似的,黑子趁机蹿下来,冲到屋子里呜咽,为了梦想中的肉串儿。
撑开眼,天大亮,加菲猫肚子上的秒针还在嘀嗒。黑子没像往常一样叫我,事实上,整个早晨,当我急火火地洗漱的时候,它都耷拉着脸,我到哪儿它就趴在哪儿,像块活动的绊脚石,带它小便,它不抬腿儿,博美跟它打招呼,它不摆屁股,我和博美主人打招呼时,它忽然高射炮似地往人家刚买的菜上撒尿,尿液顺着新鲜的丝瓜嘀嗒,博美主人边说不碍事边匆忙拎着又上了一次肥的菜小跑回家,博美小碎步紧跟在后。我出院门时,黑子像进门的脚垫趴在门槛前的石板上,我得搬起自行车才能跨过它。
小时候,电影里的警犬全是德国黑背,所以我特想有只黑背。长大后有一天,我去胡同里的卤煮店,看见有只小狗在鞋盒里站着,脑袋尾巴使劲儿摇,热情地仰视每个人,我吃完后它还在,头搁在鞋盒檐上不摇了。没人要它倒没什么,没人吃它已经不错了。我抱它回家,为纪念黑背的梦想,叫它黑子。我给黑子上了户口,当时是我两个月的工资,我上户口都不用这么多钱。黑子长到京巴那么大就不长了,像千万条京巴一样,它一身白毛,走路摇晃,不爱运动,腰椎间盘突出。它是只普通的京巴,普通得有时候我都不想认它是我的狗,就像有时候它不愿意承认我是它主人。
出了胡同的这条街在以前可是最繁华的地段,现在也有好多店,但说商业街那就排不上了。别的地方都在发展,我们这儿没怎么变。这块儿有好几条胡同,有两条胡同叫“北丰收”、“南丰收”,还有条小胡同“御花园”把它们连在一起,“玉花园”中间有条三四十米的死胡同,其实都算不得胡同,就是个死路,里边有五个院子,我家就在最里头的院儿里。我把车停到在早点摊前,等着心爱的糖油饼。
“韩大厨来啦,指导指导?”卖油饼的大婶儿说。
“可不敢,您这独一份儿,‘油饼赵’。”韩冬是我发小儿,看样子许是刚下夜班。
“呦!让你一说我都成老字号了!”大婶显然挺高兴,夹起个糖油饼给韩冬,“来,让专家鉴定鉴定,拿着!”
韩冬掏钱,大婶不要,我趁机拿过他手里的饭盒,里面是六个码放整齐的兔子形状糕点,红眼长耳短尾,栩栩如生,白中透明,像配了红宝的冰种玉石。
我囫囵个塞到嘴里:“豆沙馅儿的?我不喜欢豆沙馅!”
“嘿你个——那是给我妹的!”
我躲过韩冬,飞身上车,加入自行车的队伍。豆沙细腻的余香和糖油饼粗犷的甜味敲打着味蕾,激起我万丈的工作豪情。
气温似乎每天都会高上那么一度,我不是一般的怕热,坐着就呼呼冒汗,跟刚从河里出来似的,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憋闷。一连几天天天“桑拿”,我车都快骑不动了,我开始盘算攒的第一笔钱要置办一部汽车,吉普就先算了,实在不行先来辆二手夏利。这样打算着,我满脑子就都是车的事了,一骑车就开始畅想舒坦的开车生活。
一天早晨,当我快拐出北丰收的时候,打身后飚来一辆簇新的越野车,我一见越野车眼就直,不禁停下仔细打量,可巧,这时又有辆车往胡同里拐,哪辆都占了胡同的大半,加上我的“凤凰”,正是三车相遇。大爷大妈停了聊天,看我们怎么错车。我恨不得挤进墙里,越野压根儿不敢动了,司机把车窗摇下,想要折回后视镜,但对面的黑车根本没减速,少说也得四十迈,不知是傻了还是没时间,越野司机也没吭声,按理说他该按喇叭的,大爷们也该嚷嚷“蹭上了蹭上了”——所有人都没说话,车从越野旁边开过去,拐进“御花园”。大爷大妈接茬儿聊天。
傍晚的时候,太阳只剩下余辉,暑气反倒更浓,一斤空气里能拧出二斤水,我的车轮恰好撞开院门,车似乎长出了一口气,大概是说“总算到家了!”黑子依着姜老太太,看见我把头扭开,姜老太太穿着件人造棉短袖素花上衣,上衣因为洗过太多的次数,看着像她一样老,她摸着黑子的长毛,手像枯黄的树叶,黑子和她在一起显得特壮。“强子回来啦。”姜老太太笑着,“白雪也不知道哪儿去了,你看房上有她没?”
白雪是姜老太太的猫,通身漆黑,四爪雪白,额头正中有条白道。它刚生下来的时候,胡同里有老人就说它的白蹄儿像戴孝,不吉利。姜奶奶不在乎,反正她一直不吉利,临老也不怕再添点儿,胡同里的老人但凡觉得自己命苦的,想想姜老太太就平衡了。姜老太太有一口肉也紧着猫吃,几年下来,猫毛像黑缎子一样锃亮,腿脚上的白毛一尘不染,好像每天出门都换白袜子,姜老太太说,老年间这种猫叫“四蹄踏雪”,所以叫它白雪。和黑子一贯躺着不同,白雪喜欢像埃及猫神一样坐着,姜老太太把它当闺女待,常跟它说话:
“看着点儿,锅里炖着菜呢!”
“喵。”
如果白雪没在坐着,那么它就在舔自己或者打算舔自己,姜老太太每每看到这情景就说“这闺女爱干净,怪不得俊!”它那么频繁地使劲地舔遍自己的每一寸毛发,我都替它舌头疼。除此之外,白雪还喜欢每天沿着既定路线走上那么一大圈:从姜老太太家门口的台阶跳上酸菜缸,从酸菜缸跃到杂物垛上的竹制旧童车,从童车把手迈到捆在一起的烟囱管,走到烟囱管的最上头,也就相当于爬上了杂物垛的最高点,再一跃跳上房顶,跨过废轮胎、笤帚疙瘩和压着房毡的砖头,走过长长的插满玻璃的外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一次它坐在屋角眺望远方,那样子让人想起宫殿殿顶的吻兽。
白雪和黑子前后脚被收养,一起度过了猫飞狗跳的童年,它们有时亲密无间,有时不共戴天。尽管不是一个重量级,但黑子基本上没赢过,一旦开始瞪视对方,黑子就先从气势上输了,它输了,就哀怨地望着我,彻底击碎我德国黑背的梦,我还得请它吃肉串安慰它受伤的心灵,有时还有受伤的肉体。
房上没白雪的影儿。
“哪去了这丫头?搁平常这时候她不出门。”姜老太太叨咕。
正说着,耳畔忽然一声响:“回来啦强子!”——这嗓子,外国人乍一听觉着是中国人唱京剧,北京人则会以为是花腔女高音,响动一出,黑子嗖地进屋,姜老太太也不提找猫的话茬儿,转身回屋。
“哎呦老姐姐您也在呐,吃了吗?”——前院儿一下被花婶儿填满了。
花婶儿穿件及膝的圆领无袖大袍,浑身上下包裹在一袭亮蓝色裙子里,裙子上印着脐橙一样的太阳,下面是沙滩椰树男女,看她穿成这样,我也好像到了夏威夷。花婶儿并没在意姜老太太回什么话,她金刚鹦鹉一样向前探,像要啄我:“吃了吗强子?”花婶儿嘴里射出股韭菜味儿。
花婶是这样的人:生就一张无敌八卦金刚嘴,打遍胡同无敌手,轻松喷倒周星驰。常常她刚开始说时天大亮着,几小时后她的眼睛在夜色中放光。听众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她坚挺。这次,她神秘兮兮地靠近我:“知道吗,咱院儿新搬来位格格!” 花婶水泥管一样的发卷随着格格这俩字颤了两颤,听口气好像她是福晋。
当时《还珠格格》播得如火如荼,每到晚上八点,胡同里的大小院落都响着小燕子的大呼小叫,花婶儿更是一集不落,原来她常自比新凤霞,看了这部剧后就把自己比赵薇了。此刻,她脸上的肉凝住,牛魔王一样的眼睛忽闪忽闪,见我反应冷淡,又加了些神秘:“就住我对面那屋。”
这个院分前后两个小院,进门儿有个旧影壁,我和姜老太太住对门儿,后院西、北的三间房原来住着花婶儿一家四口,朝东的房子住着一对夫妻,后来那对夫妻去了美国,花婶的一双儿女出去单住,后院儿只剩下他们老两口,花婶儿说的就是那间东屋。
“坐着那——么长一辆大黑车来的,就一人儿,一天没出屋,新来的起码该向邻居问声好不是?也不知道猫里头干嘛呢!”花婶很不满,觉得那“格格”不是贩毒的就是特务。
一股凉风钻进院子,吹得我浑身清爽。花婶儿背后传来一声猫叫——姜奶奶的白雪慵懒地卧在臂弯里,花婶说的格格抱着白雪来了,她的头发被银色镂空发卡卡住垂在衬衫上,眼睛和嘴唇在夕阳下发着光。可能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虎视眈眈望着她,她选择了三人中眼神最慈祥的姜老太太:“您家的猫吗?可真好看。”
白雪下了地,伸伸腰,在姜老太太身旁坐下,尾巴尖精确地落在右爪前。
姜老太太道:“您刚来就给您添麻烦。”
花婶儿不答理我了,呼扇呼扇走过去,拉起她的手,让人想起电视里的送温暖:“姑娘,就你一人住这儿?”
她点点头。
“怎么称呼?”
“我叫罗婷。”
“噢,”花婶儿应到,“像个外国名儿,呦,我看你眼珠有点儿黄,你该不是个混血儿吧?”花婶儿又把“混血”两个字咬得格外重,听着有点儿瘆人,配上表情,《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竟不能及。
罗婷一笑,没接话。
“少数民族?”
又摇头。
花婶儿自己起承转合:“姑娘吃了吗?花婶儿那儿有饺子!”
罗婷答谢回绝,径自回了里院儿。
她的忽然离去显然让花婶儿有点儿落寞和恼怒,我转身回屋,被花婶儿喊住:“哎强子——上月多亏你帮花婶儿修彩电,这才没耽误了我看‘小燕子’,哎呦你猜怎么着呢,现在紫薇姑娘也偷偷儿进了宫了,皇上还不知道呢!我呀,真比那尔康还揪心——”
我趁她吸气的当截断话茬:“您是让我——?”
“我们家那洗衣机,甩得还没我拧得干,那叫什么甩干呐!上次你不是刚弄过吗,怎么没几天又坏了!”花婶儿半嗔怪地看了我一眼。
“上次不是甩干的事。”
“咳!洗衣机才多大!毛病还不都挨着,就跟人似的,胃疼了肠子不也跟着受罪?”花婶边说边杵杵我肚子,“你鼓捣鼓捣,两分钟准得!再说了,你学的不就这个吗?”
“我学计算机的。”
“唉呦!”花婶儿一弯腰,起身时忽然露出小燕子的招牌笑,“什么这个机那个机的,你花婶儿分不清这个!其实啊,胡同口儿有个修家电的——”
——原来你知道。
“可我偏就不信他们!守着大学生我犯得着跟那帮人起腻?”我以为花婶又要那样笑,好在她没有。
花婶儿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一件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让她三说两说就变成了你份内的事,你要不办那真是天理不容。我总希望花婶儿能够到个更适合她的工作岗位,比如让总统们都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让恐怖分子拆了炸弹立地成佛,立法禁止从活熊身上取胆汁什么的。
“好我看看。”
“哎——”花婶忙拦住我,“急个什么!先歇会儿,等《还珠》演完了你再来也不晚啊。”
“还不家去,都开始了!” 花大爷这一嗓子相当于两军阵前鸣锣收兵,花婶儿忽忽悠悠回家了。
花大爷拿着蒲扇:“甭理她强子,那洗衣机都十来年了,回头我买台新的,饺子煮得了,来家吃点儿?”
“还是吃我的吧,我都拎过来了。”——韩冬进了院——“呦,冬子来了,那是得吃大厨的!”
小时候,胡同里的人觉着我跟韩冬是亲哥俩——都胖乎乎的,乍一瞅差不多。上初中的时候,我俩开始南辕北辙,我高他矮、我胖他瘦、我黑他白,站在一起对比很强烈,但总体说,他长得比我帅:圆鼻头,厚嘴唇,中等身材,文质彬彬。
韩冬父母都是教师,一个教高数,一个教化学,他还有个妹妹叫韩清,父母从打韩冬出生时就坚信,不论是遗传基因还是后天培养,儿子如果不慎没有考取北大清华,总还能上个同济复旦。但是,韩冬读到初中就已经度日如年,他一看见“正弦余弦”、“硝酸硫酸”就如同坠入痛苦的深渊,他爸妈使出浑身解数,天天陪着儿子一起在深渊里熬着,但十几年教学经验根本无效,父母的激情被韩冬的沉默渐渐折磨殆尽,他们无计可施,韩冬也无言以对,他没考上高中,进了职高学厨师——那是他糊里糊涂填的——创下了学校教师子女录取志愿的新低,全家人自此背上了他们才感受得到的红字,韩冬铸成了书香门第难以洗雪的耻辱。
但从某个角度说,韩冬转运了。他学中餐触类旁通一点就透,做西餐兼容并蓄锦上添花,表扬他的话每天都有一捆。不过在家里,他却越来越孤单,以前,考试是他和家人沟通的重点,现在这话题不存在了,先进教师和落后儿子之间出现了鸿沟,韩冬努力把做饭当作桥梁,他有心和父母说说做菜,但他们对吃什么不感兴趣,他们可以吃食堂,他们没必要、也从来没把时间花在做饭和吃饭上,他们是教育家,不是美食家。每天,当父母看着韩冬在小厨房里炒菜时专注的神情,就越来越觉得他是个异类,他慢慢成了《变形记》里的甲虫,而韩冬,也诚心诚意地自惭形秽,他本来就轻如草芥,不是吗。
“头伏饺子二伏面。”今儿数伏,怪不得花婶儿家吃饺子。我直勾勾地看球赛,韩冬在我厨房里煮饺子,煮好后先端一盘给姜老太太,双方推让三分钟。韩冬又给我盛了两盘,我把醋和蒜泥直接浇到饺子上,黑子完全忘了新仇,热情洋溢地等着吃馅儿。
我妈健在的时候总希望我能有几个像样的朋友,比如有个当医生的朋友,从挂号到手术都方便,有个在铁路工作的朋友,买火车票方便,有个当律师的朋友,万一打官司省心……韩冬不干这些个,但他想着我,每有发明就端来给我尝,我是骆驼吃花儿,怎么都觉得香。
喝饺子汤的时候,足球输了,跟我猜得差不多,韩冬没说话,表情有点儿严肃,那该不是因为输了球,他从第二个抽屉里翻出我的烟点上,很快,香烟、饺子和夏天里潮湿的味道慢慢充满了房间。烟这东西韩冬一年抽一两根,所以抽得很业余,没节奏,吸进去又不吐出来,我想他可能是咽下去了,但像突然打开阀门的高压锅,烟笔直地从他的鼻孔喷出去。
我关上了电视。韩冬手上的烟蒂终于支撑不住,落到黑子面前的地板上,黑子闻闻,走到门口的狗洞呼吸新鲜空气。
“前几天下夜班遇到了个事——对了就那天,你吃糖油饼那天。”
“我哪天都吃。”
“——你哪天早上碰到我了呀?”
“噢——想起来了,你给你妹带兔糕来着,怎么了,碰上打劫的了?”见韩冬一副“竖子不足与谋”的表情,我闭了嘴。
“走到这儿的时候,”韩冬指了指小丁字路口的方向,“眼前一下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使劲儿揉眼睛,心想,怎么了这是?走急了?做梦呢吧?可我嘴里还有糖油饼的味儿呢,手里还拿着少半个呢!我冷,特冷,要做梦怎么可能这么冷?刚才还出汗呢,一眨眼就冻得喘不上气了,就好像被谁一下拽进冬天似的。四周围什么声都没有,有那么一会儿,我听见了,有风声,打着胡哨,我也看见了,我前面有堵墙,树影子在墙上乱晃,枯树枝,没树叶,一片都没有,电线杆没了,房子没了,胡同儿没了,到处都是破墙碎瓦——然后——我听见有人叹了口气,声音在我后头,一股冷风吹到我后脖颈,我想喊,可我冻住了,喊出不声儿!”
“后来呢?”
“后来——我就觉得好像是有人又给我从冰窖里拽出来了,后头有自行车铃声,有人说“劳驾——”我侧身——这动作当时做着都费劲,腿不听使唤,我恨不得把它搬过去,骑车的过去了,我还哆嗦着呢,觉得自己浑身挂霜,胳膊上起了层疙瘩。我站在那儿缓缓神,等回到家,又开始出汗了,我觉得自己有点儿发烧,就喝了点儿药,后来我妹问我,说‘哥,这是什么?’我这才看见,那剩下的糖油饼,就跟表面被烧了的书似的,甭提多恶心了,我也傻了,说‘那、那才是给你的’,她打开饭盒,然后让我看:‘这是给我的?’——也就是我妹镇静,我都傻了!我做的兔糕啊,给冻得——”韩冬掩面,那股劲儿就像真兔子死了,“红眼睛掉了,耳朵断了,身子梆硬,我一碰,碎了,里边的豆沙馅——全都成灰的了,死灰,我明明往里头填了豆沙,豆沙,可不是石灰,这下没法吃了,全倒了,唉,你可没看见,跟水泥似的,梆硬!我妹就好这口,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早上你都吃了得了——”
我胃里一阵翻腾。
韩冬看着窗外姜老太太家的屋檐,摇摇头,《还珠格格》主题曲从花婶家的电视里传出来,有个声音从门外劈进来,切断主题曲:“韩冬!在吗!”
我打开门,肖燕子宛如劳拉•;;;克莱福特立在门口,两腿分开,手插两侧,就差没拔枪射击。
黑子狂叫,肖燕子跨进门,盯住黑子,黑子呜咽一声钻进狗窝。
肖燕子梳着劳拉•;;;克莱福特的法式编辫,带宽银手镯,一双银色夹趾平跟凉鞋,穿一条军绿色贴身短裤,裤子全是兜,大兜外头有网兜、裤兜里面套小兜,小兜上还有拉锁,劳拉要穿这条裤子怕都忘了子弹揣哪儿,裤子后印着对银色翅膀,上面穿件白色紧身背心,前片纯白,后片竖着横着斜着印满“US ARMY”、“I LOVE YOU”、“SEXY GIRL”、“APPLE”、“BOOM!”等等。相比之下,我和韩冬简直像刚从八十年代回来。
肖燕子没理我,好像我是个饺子,她腿一伸,勾过一把椅子,跨坐在上面,胳膊搭着椅背,问韩冬:“还记得我吗?”
韩冬点头。
“帮着做顿饭成吗?后天我爸生日,他抠,不下馆子。”
“成啊!”韩冬帮邻居干活乐此不疲,我觉得他有劳动强迫症。
燕子抿嘴:“其实我挺会炒菜的。”
“我知道。”
“就是不太会做鳝糊。”
“我知道哪儿鳝鱼好。”
“钱该多少就多少。”
“不用,都是邻居。”
“别,我可不爱占人便宜,”说罢她起身往外走,路过我说:“还不减肥呐,等着得前列腺?”
门“咣”一声关上了。
我和韩冬大眼瞪小眼。
黑子钻出窝,确定相安无事,喝饺子汤压惊。
“我有那么胖吗?”我问韩冬。
门“咣”一声又开了,黑子一哆嗦,爪子踩进汤碗。
肖燕子敲下已经大开的门,探进半个身:“认识我家么你?”
全胡同都认识燕子家。她家院门口挂着了个“制衣”牌子,有十多年了。她爸是裁缝,南方人,燕子小学就到北京读书,那时候她怯生生的,是胡同里男孩儿女孩儿的欺负对象。女孩儿从来不带她跳皮筋,尽管燕子在旁边看得眼里直喷火星,这种请求的眼神让女孩儿们很舒爽,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特权,她们就不批,直到有一次没人抻筋,燕子这才有幸加入,她抻了半个多小时,到孩子们回家吃饭也没轮着跳一下。但燕子心满意足,她终于有玩伴了,终于和她们是一伙了!后来一次太偶然的机会,一方在比拼高难动作时几乎全军覆没,紧急关头,一个丫头瞥了眼燕子说:“等会儿!她还没跳呢,她是我们一头的!”其她人安静了几秒,也跟着嚷嚷。另一队的领头不紧不慢地说:“那就让她跳呗!”这么大方,是因为对方胜算太小,燕子要勾到头顶那么高的皮筋,连续做四组不出错,直到救下全队队员才成,太高难了,她又不是刘璇。那一队后来一定悔青了肠子,燕子之所以叫燕子不是没道理,她跳了一下,轻轻松松够到只比她矮一点的皮筋,身子弯成那样的弧度,摄影师能把那一刻拍下来肯定能得奖,这一跃赢来了队员们的尖叫,大家都是跳猴皮筋的油条,马上就知道好坏,她们示意彼此小声,别影响她发挥。其实完全不影响,燕子就像燕子,灵巧地腾跃,救到第二个的时候,抻筋的动了一下,这引起了双方的争吵,但一切都不妨碍燕子,她平稳地跳完另外两组,在附近挖沙坑的我们都停止了制造陷阱的活计,看傻了。
那是燕子小时候最辉煌的时刻,女孩儿们跟她说话,说好多话,都快到了巴结的程度,另外一组女孩要求为了公平,下一次燕子得是她们一头的,这又引起了争吵。燕子就站在旁边抿嘴笑,享受着从人在边缘飞升到众星捧月的快乐。
第二天,肖燕子发现那五分钟实在是什么都没改变,老师在发卷子时说:“你呀,把你那点儿跳皮筋的能耐用到功课上,比什么都强。”这句话招来了几个学生很使劲的笑。有些东西没法僭越,即便在孩子中间。
“燕子,”放学路上,有个男生叫她,“你爸做裤腰带就用跳猴皮筋儿的松紧带吧?”
“哎,你从小就抻裤腰带吧?”
“你呀,你也就能抻一辈子猴皮筋儿,”一个女生说,“我妈说你爸做活黑着呢!”
“连松紧带儿都省!”
“省下来再做一裤腰带!”
“哈哈哈哈——”
什么都没变,燕子依然是全胡同孩子的重点欺负对象。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二年级的男孩儿,才二年级,竟敢跟着高年级同学欠手欠脚地踢打燕子,还往她身上吐唾沫!我跟韩冬忍无可忍,拔刀相助,但双方势不均力不敌,韩冬在这方面没丁点儿天赋,燕子更甭提,我们集体挨了打,还得忍受那二年级小孩儿的怪叫:“佟强看上燕子喽!”他们起哄似地使劲笑,六年级的哥哥得意地推了下弟弟:“说什么呢你!”弟弟叫得更嚣张了,这时,我们快走到玉花园的小路口,我跟韩冬要在这儿拐弯,肖燕子深吸口气,低声说:“再见。”她往前跑几步,怕我们追上似的,我们就在胡同口站住,脚上像生了根,看着男生们大呼小叫连踢带揣地追上:“恐龙可赛,前来买菜!” 当二年级小孩儿攒足了吐沫吐她时,燕子打了他一下,这激起了全体男生的愤怒,落在她身上的拳脚更多了。燕子好不容易快走到白底红字的制衣牌子下头,就像难民看见红十字标志,男孩子们冲着院里怪叫“裤腰带,快出来,裤腰带,快出来!”没人出来,他们一时无聊,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挤兑二年级小不点儿。
这种事常发生,燕子从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告诉了就有用吗?家长没时间接你,老师没义务送你,那几句不痛不痒的批评还不够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自己的苦就得自己吃,吃不进就吞下去,打不赢就忍着,但就是忍着,也不做嚼舌告状的摇尾狗。不诉苦,不告状,这是燕子的骄傲,也是她的信条,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总结的信条。
有一次,那几个孩子被留下训练排球,小不点儿势单力薄也没来捣乱,那天虽然阴天,我们心情都挺好,韩冬和我凑了零钱,买了两根双棒冰棍,那时已经是深秋了,树叶都在脚下打转,但我们吃得挺欢,我一人吃一根,韩冬把另一根从中间分开,递给燕子,燕子不要,我俩坚持,她挺高兴地接受了,路上,燕子跟我们说,她家田里有野鸡,是那种北京动物园才有的、有翎毛的野鸡,叫中华帝雉的那种,野鸡飞得低,飞到远处火车道那边就不见了。还有,她们老家屋檐下就有燕子窝,她上学的时候,燕子就在她前边低低地飞,她家还有只大狗,她走到哪儿狗就跟到哪儿,她家狗凶,但跟她最好,从不乱叫。每次她回去那狗就在村口等她,我和韩冬羡慕得冰棍汤流到手上都忘了舔,想象着有条跟我们差不多高的狗在校门口等着该多威风,我问能不能放假一块儿去她老家,到了村口她先过去,别让狗咬我们,我们给它带肉肠,燕子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她得回家问问她爸。
后来我们没去燕子老家,那是我印象中最后一次跟燕子说话。我没少见大狗,尤其在夜里,在大马路旁像野兽一样跑,在城里它们太憋气了,野鸡动物园里也见过,倒是没怎么见过燕子,那玩意动物园不养,它们从来不在胡同里搭窝,虽然我们有的是屋檐,是燕子恨我们吧,总吃人家的窝,吃得人家妻离子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