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铭记忻口,铭记那些伤痛(十)
第19军沒能守住崞县,但在撤退途中骚扰起民众來却一点都不示弱。在宏道镇,杨锡九看到,散兵们像脱缰的野马,一群一伙四处乱窜,大肆行劫,宏道镇的商人都跑光了,大街两旁的商店大门和护窗板被砸得东倒西歪,店铺里乱得不成样子,红糖、白糖、红枣、大豆等货物撒得遍地都是,酒缸里的酒,士兵们随便去喝,有的灌满了壶,有的端着碗边走边喝,互相传递着喝,烧酒味弥漫在空气中----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素质。虽然杨锡九那年还不到20岁,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有爱国爱民之心的青年,沿途所见令他十分痛心。
部队开到忻口后,士气这才为之一振。
大约在进入阵地后的第四天夜里,他们迎來了一场恶战。杨锡九借着照明弹的光亮,看到四五十个日军端着刺刀向前冲锋,弟兄们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连长党增瑞终于打出了信号弹,4连的7挺轻机枪一齐开火,步枪手们不停地甩手榴弹,随后,全连在冲锋号声中冲下山坡,一个小时后,他们将这股日军消灭。4连付出了伤亡60余人的代价,伤亡人数约占全连的一半。
天亮了,忽然有人发现阵地右前方约百米处的山坡下,有个人影在蠕动,两名士兵从掩体里跳出,飞快地跑过去,把那人抓住了----原來是一名负了伤的日军上尉。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收获,4连的阵地上像开了锅一样热闹,人们仿佛忘记了刚才残酷的厮杀。连长党增瑞派人将日军上尉押送到团部,交给团长卢仪欧,并领回300块现大洋分给大家。
又过去两三天,杨锡九被派往团部修理电话机。回來的途中,杨锡九看到班里的士兵王宝山背着班长王清友走过來,王清友的双脚刚刚被日军的炮弹炸掉。杨锡九赶忙迎上前。王清友说:“副班长,我不行了,你要替我报仇。抗战胜利了,给我家写封信。”杨锡九对王宝山说:“你好好照顾班长,我去找担架。”但是,等他扛着担架急急往回走时,老远就听见王宝山在放声大哭。王清友已经咽气。想起王清友活泼可爱的模样和以往对自己的关照,杨锡九忍不住失声痛哭。
许久,他们擦干眼泪,向阵地走去。路上又见两个士兵架着一个军官往下走,那人赤着右臂,满脸鲜血,前额骨被掀掉了一块,淡红色的脑膜皮露在外面,十分吓人。而且他边走边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国土!”
杨锡九问那两个士兵:“他是谁?怎么这么眼熟。”
“你小子瞎了眼吗?他是咱们党连长!”
杨锡九接替了王清友担任7班班长。一天下午,在与日军肉搏时,他的右腿负伤。但他坚持着抠响手中的冲锋枪,击毙了3个鬼子。
作为第19军主力的第429团经数日战斗,所剩人员仅能编成一个营。团长卢仪欧在率部攻打一个高地时,身中五弹阵亡。
许多年过去了,杨锡九总觉得忻口之战就像发生在昨天……
10月24日,从天津调來的日军萱岛支队到达忻口前线。板垣征四郎命令以该支队为主力,再次向忻口正面发起攻势。守军顽强反击,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冲锋。
近几日來,日军虽然每天都对守军发动几次攻击,但攻击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小,持续的时间也一次不如一次。至此,在原平指挥作战的板垣感到他已无力突破忻口中国守军的防线。
《伦敦时报》东京通讯社称:“日军在晋进行缓慢,大有拿破仑在俄国受困时之状。”
10月25日,汉口《大公报》载文:日军“自认处于绝境,士兵每相顾落泪……支那军队之英勇,实出于日人意料之外。近日受支那军前后夹击,两翼包抄,日人死伤惨重,忻口前线三易指挥官仍难挽回颓势……惧敌夜袭,昼夜不敢熟睡,患传染病者极多,吃尽山地战之苦……敌军抵抗力意外顽强,且攻击巧妙,前方守军顽抗,后方八路袭扰,粮食、汽油俱绝,深为陷溺。数次断粮,且最近饼干、面包、烟草均感缺乏,士兵饿极时,也吃起了晋北红高粱、黑豆充饥,官兵相对哭泣……”
至今,忻州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日本人吃高粱----沒法子呀!”
一天夜里,一辆小汽车停在忻口后沟第9号窑洞门口,从车里走下第19军军长王靖国。傅作义被阎锡山调离忻口前线后,王靖国住进了傅作义在金山铺的指挥所,他名义上还是中央兵团的总指挥,陈长捷仅是前敌总指挥,但王靖国实际并未插手指挥,只负责在后面调动部队。
数日前,最后一支增援忻口的部队----第201旅路过金山铺时,王靖国边吃喝从太原送來的鲜牛奶泡蛋糕,边对旅长王丕荣说:“这个陈介三太任性了,部队牺牲过大,弄得情况很紧张。你们是咱晋绥军的最后一点力量,我的意思,不要再往坑里填啦!”在陈长捷的坚持下,第201旅还是开了上去,并且在日军初次使用毒气弹、204高地失陷时,第201旅一个冲锋夺回了高地。当然,同所有的部队一样,第201旅的牺牲是巨大的。
对于王靖国的深夜到來,陈长捷一时不解其意。王靖国郑重而神秘地告诫他:“介三,慎重些,不要冒险!长官(指阎锡山)嘱咐你:要保存实力,不能硬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烧。如果把这点家当拼完了,就是日本人不进來,老蒋能容许我们存在吗?”
陈长捷顿时无语。
忻县。这些日子,卫立煌明显地消瘦了,黑了,身上长满了虱子。
最初,他曾有过把板垣师团歼灭于云中河谷地的设想,但是,双方交锋之后,他立即发现这一计划显然难以实现。好在前方将士用命,和优势日军硬拼了半个多月,沒有垮下來。但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将士四五万人的巨大牺牲,使他这个久经战阵、打仗最多、最狠的人都感到了无法遏制的创痛。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到第一线视察,面前的景象令他想起《桃花扇》里苏昆生所唱的曲子:“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城郭萧条……”
进入10月下旬后,日军的攻势陷于萎顿,空军和炮兵优势已不复存在,而且八路军在敌后和正面的守军南北夹击,基本形成了一个包围日军的态势。他意识到又一个机会摆在了面前。
大约在10月25日,陈长捷打來电话说,当面日军已开始就地大批焚尸,向后转移物资,表现出撤退迹象。
卫立煌眼睛一亮。他立即叫來参谋长郭寄峤,商讨战局。郭寄峤是合肥人,同卫立煌是地地道道的同乡。郭寄峤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从他父亲往上数,十一代都是秀才。17岁那年,他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是读书人家的子弟,娴熟读写,身体又强健、脑子聪明,所以进入军界不久,就被誉为“文武兼备之才”。1929年,经同乡介绍,郭寄峤投靠卫立煌,他尽心尽力辅佐这个沉着、老练、富于军事才华的“主人”,深得卫立煌的赏识。卫是一个纯粹军人风格的将军,不屑于案牍劳神,有了这个善于代其当家的幕僚长,也就“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双方配合得非常好。后來蒋介石赞扬郭寄峤说:“像这样的参谋长,才是标准的参谋长。”郭寄峤更加声誉鹊起。
10月16日,第9军军长郝梦龄在忻口前线牺牲后,卫立煌在鏖战之际力保郭寄峤接任,蒋介石居然痛快地批准了----在蒋介石的部队里,沒有当过师长的人一下子坐到军长位置上,这种先例非常少见。当上第9军军长后,郭寄峤却很少到前线去,因为卫立煌更需要他,他还兼着卫的参谋长,卫时时刻刻要和他商量事情。
部队开到忻口后,士气这才为之一振。
大约在进入阵地后的第四天夜里,他们迎來了一场恶战。杨锡九借着照明弹的光亮,看到四五十个日军端着刺刀向前冲锋,弟兄们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连长党增瑞终于打出了信号弹,4连的7挺轻机枪一齐开火,步枪手们不停地甩手榴弹,随后,全连在冲锋号声中冲下山坡,一个小时后,他们将这股日军消灭。4连付出了伤亡60余人的代价,伤亡人数约占全连的一半。
天亮了,忽然有人发现阵地右前方约百米处的山坡下,有个人影在蠕动,两名士兵从掩体里跳出,飞快地跑过去,把那人抓住了----原來是一名负了伤的日军上尉。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收获,4连的阵地上像开了锅一样热闹,人们仿佛忘记了刚才残酷的厮杀。连长党增瑞派人将日军上尉押送到团部,交给团长卢仪欧,并领回300块现大洋分给大家。
又过去两三天,杨锡九被派往团部修理电话机。回來的途中,杨锡九看到班里的士兵王宝山背着班长王清友走过來,王清友的双脚刚刚被日军的炮弹炸掉。杨锡九赶忙迎上前。王清友说:“副班长,我不行了,你要替我报仇。抗战胜利了,给我家写封信。”杨锡九对王宝山说:“你好好照顾班长,我去找担架。”但是,等他扛着担架急急往回走时,老远就听见王宝山在放声大哭。王清友已经咽气。想起王清友活泼可爱的模样和以往对自己的关照,杨锡九忍不住失声痛哭。
许久,他们擦干眼泪,向阵地走去。路上又见两个士兵架着一个军官往下走,那人赤着右臂,满脸鲜血,前额骨被掀掉了一块,淡红色的脑膜皮露在外面,十分吓人。而且他边走边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国土!”
杨锡九问那两个士兵:“他是谁?怎么这么眼熟。”
“你小子瞎了眼吗?他是咱们党连长!”
杨锡九接替了王清友担任7班班长。一天下午,在与日军肉搏时,他的右腿负伤。但他坚持着抠响手中的冲锋枪,击毙了3个鬼子。
作为第19军主力的第429团经数日战斗,所剩人员仅能编成一个营。团长卢仪欧在率部攻打一个高地时,身中五弹阵亡。
许多年过去了,杨锡九总觉得忻口之战就像发生在昨天……
10月24日,从天津调來的日军萱岛支队到达忻口前线。板垣征四郎命令以该支队为主力,再次向忻口正面发起攻势。守军顽强反击,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冲锋。
近几日來,日军虽然每天都对守军发动几次攻击,但攻击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小,持续的时间也一次不如一次。至此,在原平指挥作战的板垣感到他已无力突破忻口中国守军的防线。
《伦敦时报》东京通讯社称:“日军在晋进行缓慢,大有拿破仑在俄国受困时之状。”
10月25日,汉口《大公报》载文:日军“自认处于绝境,士兵每相顾落泪……支那军队之英勇,实出于日人意料之外。近日受支那军前后夹击,两翼包抄,日人死伤惨重,忻口前线三易指挥官仍难挽回颓势……惧敌夜袭,昼夜不敢熟睡,患传染病者极多,吃尽山地战之苦……敌军抵抗力意外顽强,且攻击巧妙,前方守军顽抗,后方八路袭扰,粮食、汽油俱绝,深为陷溺。数次断粮,且最近饼干、面包、烟草均感缺乏,士兵饿极时,也吃起了晋北红高粱、黑豆充饥,官兵相对哭泣……”
至今,忻州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日本人吃高粱----沒法子呀!”
一天夜里,一辆小汽车停在忻口后沟第9号窑洞门口,从车里走下第19军军长王靖国。傅作义被阎锡山调离忻口前线后,王靖国住进了傅作义在金山铺的指挥所,他名义上还是中央兵团的总指挥,陈长捷仅是前敌总指挥,但王靖国实际并未插手指挥,只负责在后面调动部队。
数日前,最后一支增援忻口的部队----第201旅路过金山铺时,王靖国边吃喝从太原送來的鲜牛奶泡蛋糕,边对旅长王丕荣说:“这个陈介三太任性了,部队牺牲过大,弄得情况很紧张。你们是咱晋绥军的最后一点力量,我的意思,不要再往坑里填啦!”在陈长捷的坚持下,第201旅还是开了上去,并且在日军初次使用毒气弹、204高地失陷时,第201旅一个冲锋夺回了高地。当然,同所有的部队一样,第201旅的牺牲是巨大的。
对于王靖国的深夜到來,陈长捷一时不解其意。王靖国郑重而神秘地告诫他:“介三,慎重些,不要冒险!长官(指阎锡山)嘱咐你:要保存实力,不能硬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烧。如果把这点家当拼完了,就是日本人不进來,老蒋能容许我们存在吗?”
陈长捷顿时无语。
忻县。这些日子,卫立煌明显地消瘦了,黑了,身上长满了虱子。
最初,他曾有过把板垣师团歼灭于云中河谷地的设想,但是,双方交锋之后,他立即发现这一计划显然难以实现。好在前方将士用命,和优势日军硬拼了半个多月,沒有垮下來。但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将士四五万人的巨大牺牲,使他这个久经战阵、打仗最多、最狠的人都感到了无法遏制的创痛。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到第一线视察,面前的景象令他想起《桃花扇》里苏昆生所唱的曲子:“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城郭萧条……”
进入10月下旬后,日军的攻势陷于萎顿,空军和炮兵优势已不复存在,而且八路军在敌后和正面的守军南北夹击,基本形成了一个包围日军的态势。他意识到又一个机会摆在了面前。
大约在10月25日,陈长捷打來电话说,当面日军已开始就地大批焚尸,向后转移物资,表现出撤退迹象。
卫立煌眼睛一亮。他立即叫來参谋长郭寄峤,商讨战局。郭寄峤是合肥人,同卫立煌是地地道道的同乡。郭寄峤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从他父亲往上数,十一代都是秀才。17岁那年,他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是读书人家的子弟,娴熟读写,身体又强健、脑子聪明,所以进入军界不久,就被誉为“文武兼备之才”。1929年,经同乡介绍,郭寄峤投靠卫立煌,他尽心尽力辅佐这个沉着、老练、富于军事才华的“主人”,深得卫立煌的赏识。卫是一个纯粹军人风格的将军,不屑于案牍劳神,有了这个善于代其当家的幕僚长,也就“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双方配合得非常好。后來蒋介石赞扬郭寄峤说:“像这样的参谋长,才是标准的参谋长。”郭寄峤更加声誉鹊起。
10月16日,第9军军长郝梦龄在忻口前线牺牲后,卫立煌在鏖战之际力保郭寄峤接任,蒋介石居然痛快地批准了----在蒋介石的部队里,沒有当过师长的人一下子坐到军长位置上,这种先例非常少见。当上第9军军长后,郭寄峤却很少到前线去,因为卫立煌更需要他,他还兼着卫的参谋长,卫时时刻刻要和他商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