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身向云山那畔行
春日渐去,昨夜风雨今日便是重重寒意,只一夜而已,却化成了山雨欲来之势。今早醒来后的一切都换了个模样。
窗外风雨飘摇,殿内兰心如烬。
赫舍里坐在这七宝琉璃榻上,雨势未减,殿内光线晦暗,错金青鸾雕花的长窗透进单薄的微光,此刻越显得她面色苍白。想到今早皇上别有深意地看着桌案上的香炉,那眼神锋利得仿佛要嗜出血来。她从来没有见过皇上对自己发怒,想到皇上临走前留下的话,泪水就像这窗外的雨止也止不住。
“你已经贵为皇后了,还要耍这样的心思,朕可有专宠过后宫任何一个嫔妃,朕可曾有给过你压力?!是不是这样你就真的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
“皇上,臣妾做错了什么吗,臣妾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不明白?!好啊,真是好极了,皇后的一句不明白就什么都带过了,既然皇后不明白,那皇后身边的人总会明白吧?!”
此时的宫里哪还有什么人,不论太监宫女都被拉出去杖刑,今早的坤宁宫竟然比冷宫还凄惨。从小到大赫舍里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入宫七年了,皇上也从来没有给过她脸色看。
可是,仍不知道,昨晚的缠绵依偎,满怀深情,不过是承蒙他人的影子。今日重罚责备才是皇上真正给自己的,而没有人会为她分担。
随风而来的,终会随风而去。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殿檐上,落在地砖上,落在海棠上,落在回廊的栏杆上,一点点,一滴滴,彷佛都落在心头一般,是绵长不绝的悲伤。
奈何,奈何,君心不似妾意。
皇上自离开坤宁宫后脸色就一直不好,怒火在眼中烧。梁九功连忙提醒身旁的人,今日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切不可让万岁爷动怒,皇上这样的神情可是要杀人的。
康熙刚出坤宁宫没多久就看见曹寅慌慌张张地跑向自己,也不向他行礼,气就不打一处来,怒目向他,道: “枉你还是御前侍卫,连御前的规矩都不懂。”
曹寅心下一紧,慌忙跪下呈上奏折,道:“皇上,云南急报。”
康熙心里一沉,连忙打开奏折,顿时脸色煞白。
一阵风过,满院枝叶簌然有声,甚至还带着轻薄的花香,却觉得背后凉浸浸的漫上层层寒意。
吴三桂,你果然按捺不住了。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瞥了眼还跪在地上的曹寅,吩咐道:“召内阁大臣,御书房见驾。”
曹寅知道事关重大,“嗻”了一声赶忙去上书房请各位大臣。
康熙还没跨进御书房的门槛,已见明珠,索尔图,陈廷敬,周培公早就在御书房候着了。
看了眼明珠,明珠立刻会意,上前一步走到康熙身边。只听他说道:“皇上,昨夜吴三桂起兵,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将吴应琪领兵七万已攻下了荆州。”
果然是来势汹汹,动作这么快。康熙还在沉思,却又听见:“启禀皇上,前方战报。”
明珠立刻接过侍卫递过来的八百里加急。康熙知道一定是更糟的消息来了,蹙眉道:
“念。”
大殿里只听见明珠的声音:“吴将胡园桂领兵六万进驻长沙,匪首吴三桂发兵十二路分取萍乡、洞庭湖口,云南巡抚朱国治,”明珠念到这里手竟然抖了下,强制平复了心中的波涛汹涌才继续念道:“云南巡抚,朱国治,不愿降吴,厉斥吴三桂,惨遭杀害,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大殿内一时无声,只听得殿外的落雨滴滴答答地撞击在廊檐上。
康熙低着头,手无力地撑着,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脑中一热,眼睛有些痛。朱国治自顺治年间便是朝中难得的良臣,为人刚正不曲。当初派朱国治出使云南,是知道吴三桂狼子野心,须得有个忠义之臣留守云南,一来让吴三桂有所顾忌,二来朝廷也不至于对云南的动向一无所知。谁知竟是送羊入虎口。
那是先皇留给自己的臣子,自己居然都保不住。
康熙怅然一叹,低声道: “明珠,传旨史官,将朱国治列入忠义册,供我爱新觉罗后世子孙永记。”
“臣领旨。”明珠正身领旨,这一跪不知是跪这眼前的天子,还是那逝去的英魂。
“报,前方急报。”又一个传令官匆匆忙忙地进了大殿,索尔图接过折子,有些犹豫。
康熙抬头看着窗外初开的木芙蓉花已被这狂风吹的枝摇叶颤,定了定神道:“念吧。”
索尔图看出皇上的脸色很不好,轻轻应了声“是。”才打开折子,念道:“吴军攻占了湖南衡州、常德,前锋直达澧州。安亲王岳乐,靖寇大将军,郡王联名上奏称宜避其锋芒,坚守阵地,望圣上,暂不出兵以守为攻……”
只见康熙神色一震,转身暴怒道:“巧言避战,一派胡言!!!大清自己的国土,朱国治还是个汉臣都已经为国捐躯了,他们一个个皇亲国戚手握重兵,竟然这个时候还要互相观望,要等到战乱四起好伸手向朝廷要官要权是吗?!”
要不是朝臣们平日里一人一句,三藩不宜撤,只道他们的好,都不肯说实情, 自己怎么会把心思全花在统一朝野政见上而无暇其他。现如今吴三桂先下手为强,来势汹汹,猝不及防,抢尽了先机。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满人侵略了汉人,占据了他们的国土,统治了他们的人民,可是最后慷慨就义身先士卒的却还是汉人。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后宫里自认心思单纯还算有真心情意的皇后为了独宠也开始耍心机,却还以为是自己棋高一着,白白的跑去让人设计。
朝堂之上,忠臣生护不得,死亦护不得,眼看叛臣大军压境,这些当年备受皇恩的大臣竟无人出来应战。康熙第一次觉得面对这样的朝堂竟是如此无力,这重任,压肩欲催!
朝臣们见皇上脸上隐隐发青,一双眼里,似燃着两簇幽暗火苗般的怒意。知道皇上是动了大怒了。
均是一并跪下,低头齐声劝道:“皇上息怒。”
康熙此时心中惊悔急怒相交,一时间只觉得眼前昏暗,全身冰冷,站立不稳,摇摇欲堕,却有人抢先一步扶住自己,握住袖中冰冷的手。
此举可算御前失仪,但心里终有了一丝安定,彷佛是置身于冰雪积峰上行走不幸失足眼看要跌落山谷了,却被人一把拉住。
“皇上。”
容若站在康熙的身后扶着他,尽量不着痕迹得让他靠着自己,感觉得他的身上冰冰凉凉的,让人心里好生难受。
容若的声音仍是不急不缓,铿锵有力:“皇上,古来征战几人回,朱大人宁折不弯,是朝臣们的典范,可臣相信大清朝绝不止一个朱国治,大清也不只是满人的大清,在这里生活的还有汉人,而天下间汉人便占了八成。恕微臣直言,如果确是圣上治国不力,要动乱,不会等到吴三桂来带兵。皇上,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古往今来,百姓们最想要的就是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战乱,臣相信皇上一定能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臣也相信皇上一定能给忠臣们一个公道。”
康熙回过头来看着容若,虽然他的声音听不出任何的纷乱,但是被他紧握的手那么用力,是如此清晰地传达着他内心的担忧和他最真诚的宽慰。
容若你连说了两个相信,朕怎能辜负你对朕的期望。怎么能倒下,倒下了谁为那些死去的烈士正声,倒下了,谁给这些活着的人希望。
事出突然大臣们也是随声附议,垂首相劝希望皇上宽心。
没有人注意到金线龙纹的衣袖下康熙的手反握住容若,仿佛不如此用力就不足够表达,既已心意相通又何必言说。康熙看着容若,他的眼眸总是那么清澈,清澈得可以看清自己,既因这样的眼神而迷乱又因这样的眼神而清醒。
不知是不是刚才靠得太近,两个人的体温总比一个人来的暖和,现在也不像刚才觉得那么冷。
终究是康熙先松开了手,走到书岸旁,拢手负立,静静地吸了一口气。才回头看着这跪在地上的内阁大臣,脸色虽仍是苍白,可双眉入鬓,眼神也甚为刚毅,当真是龙章凤姿自然天成。只听他说道:“各位大人,先前所持的所有意见,朕既往不咎,现在,朕想听的是如何平藩。”
大臣们齐声答道:“是。”
康熙又问道:“各位爱卿有何破敌之策?”只见周培公,向前迈出一步。
“培公,你说。”
周培公颔首作答:“回皇上,臣以为眼下应该做三件事,其一迅速缉拿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其二,传旨尚可喜、耿精忠,暂停撤蕃,并好言安抚,稳定广州福建。其三,要稳住驻兵陕西的王辅臣,他拥兵十万算是朝中兵马最多的一支军队,现在吴三桂起兵我们定要严防他人响应。“
“臣附议。”明珠说道。“臣附议。”索尔图和陈廷敬也赞同。
只见康熙眼神似雪寒霜冷,哼道:“吴应熊,朕是留不得了。吴三桂以前为一己之私叛了前明,现又贪权忘义反了大清,大战一开就绝没有转寰的余地,这样的人朕没什么好留情的。培公你说的三件事朕都允了,着你亲办。”
周培公接旨道: “臣领旨。”
吴三桂你既残杀朕的大臣,那别怪朝廷断你骨血。
吴三桂当年为了陈圆圆当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让出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一副何等情深意重的样子,可如今不顾子孙的性命打着大明的旗号再反满清,虚伪小人世人看尽。
大臣们领了旨各自去办差了。此时康熙只觉得有些撑不住了,头疼欲裂,毕竟他还是个年方双十的少年。
康熙瞥了眼曹寅沉声问道:“这些奏章是昨夜到的,为何今早才呈上来?”
曹寅知道平藩一事,事关重大。昨晚容若来找自己的时候,就准备连夜禀报。可打听之下才知道皇上歇在皇后的寝宫,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办。
问容若,容若也不回答,只说陪众大臣们在御书房等着皇上。这上报的事就落在了自己身上,平日容若挺仗义的,可昨夜一声不吭的就将这烫手的山芋留给了自己。
“皇上,昨夜臣收到折子的时候,时辰已经很晚了,臣……臣就……”曹寅自己都觉得找不到理由说下去了。
康熙怒道:“曹寅,你知不知道你耽误了一个时辰,就不知那吴三桂又攻占了多少地方,又有多少百姓已身陷战乱之中!”
曹寅心下愧疚背后冷汗淋淋,跪下只等受罚。
却没想到侍立一旁的容若忽然开口,“皇上,昨夜曹寅听闻皇上宿在坤宁宫,犹豫良久,况且时辰已晚,没敢打扰皇上,一直在宫门外候着。”容若看着康熙眼神没有任何逃避,只是淡淡地为曹寅申辩着。
曹寅跪在地上,还不忘记扯着容若的衣袖,示意皇上正在怒气中,别再说下去了,自己受罚是在所难免,不想牵累容若。此事可大可小,更何况如今吴三桂来势汹汹,皇上真要重罚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一时静默无声,曹寅偷眼打量皇上,只瞧不出任何端倪,意外的是皇上并没有发脾气,反倒是看着容若半晌不语。
没料到皇上突然亲自扶起自己,眼中是一种让人读不懂的内疚。这内疚是康熙不敢让容若看见的,所以只能赶快转身对曹寅说道:“朕错怪你了,是朕自己疏忽了。”
曹寅心中一阵惶恐,从小伴着皇上一起长大,还是第一次听他是用这样的语气同自己说话。
风声在窗外的绿竹桃红中无拘穿过,簌簌入耳。容若静默,皇上亦是静默,更没有谁会去解开曹寅心中的疑惑。
翻手作云覆手雨,奈何是山河沉浮风飘絮,江山为重。
不知不觉又是日落月升,康熙竟以手支额在青玉案上睡着了。这几天忙得心力交瘁。睡梦中恍惚又听见他在叫自己,这样的梦到底有完没完。挣扎着睁开双眼,眼前出现的真的是容若。
容若没想到康熙一醒来便抓住自己的手腕不放,微微愕然,随即低声劝道: “皇上,要是累了,就去歇息一会儿吧。”
康熙眼神朦胧,依稀还在梦中,只听他低低地问道:“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宫里?”
容若点点头,没有回答。这个时候皇宫内外守卫森严,时局战乱,皇上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康熙似有倦意,又问道:“大臣们呢?”
容若答道:“都在上书房,臣去请大人们过来。”
康熙摇摇头,略想一想才道:“让曹寅去请吧,传周培公一个人来就行了。”
康熙吩咐完走到窗旁,推开窗子负手而立,任窗外寒风肆无忌惮的袭来。风雨相交的让人心里凉的通透,也能让人清醒,而帝王之路原本就是冰寒雨潇的。
容若注视着康熙,看着锦绣龙纹白色皱纱的外袍被风吹的猎猎作响,在这样的夜晚显得别样寂寞。原来这华贵的外表下,也难减轻他身上的重任,他的无奈和烦恼,先祖留下了大好河山,而他,注定要将这一生付诸于天下。
谁教生得满身香,却是添哽咽,足凄凉。想到这心里颇是惊动,容若不禁向他走近一步。
康熙突然想到了什么,猛地又关上窗子,差点忘记了容若是不能受寒的。
转过身来,瞬间的相对而视,似乎在容若的眼睛里看懂些什么,却不全懂。
此时周培公已候在门外了。康熙示意道:“进来吧,培公。”转身坐在御榻上,容若侧立于他身旁,御榻上搁着的琉璃灯罩温蕴的光映着这一对君臣,如玉如器。
康熙凝神问道:“培公,朕想知道你怎么看眼前局势的,不要遮掩,朕想听实话。”自吴三桂起兵以来,一时间,一些叛明降清的武将,督抚、提督还有总兵等相率附和,以致“伪檄一传,四方响应”,康熙心中焦躁不已。
周培公缓缓道来:“皇上,今日战局如此不利,原因众多。到目前为止,朝廷仍然只是信任满洲八旗。兵马有限,王公贵族骄奢已久,将士们居功自傲,而吴三桂的部下多为百战余生,所率兵马也一直在边境剿匪,这样就才拉开了局势。”
只听容若眸中微变,说道:“皇上,臣也以为,此时再有满汉亲疏之分,实非天下之福。”
康熙点头以示同意,“汉军熟悉地形环境,宜于西南山地作战,只是朕还没想好任谁为帅,何人统兵。”
周培公又道:“皇上,其实有一人可用。”
康熙双眸一亮,“哦,是谁?”
周培公答:“陕西的王辅臣——此人驻兵十万镇守甘陕一带,骁勇善战,若他能带兵抗吴,就算眼下三分天下,朝廷仍有其二。然则甘陕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若他响应吴贼……”
周培公说到这不免容色沉重,“若然,京城危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乱世纷争最怕的就是拥兵之臣倒戈相向。
听到“京城危矣”四字,容若心中一震,担心地看向康熙。
康熙也是面色苍白,思索沉吟道:“此人确实举足轻重,系天下安危。”
周培公正声说道:“臣愿前去说降。”
康熙神色一沉。此去确实凶多吉少,若是能说降当然是好,若然不能,那周培公就无异于另一个朱国治,朝廷又失一良臣。
康熙所想也正是容若所思之处,只见容若一拱手,少有如此郑重地对自己说道:“皇上,说服王辅臣,就让微臣去吧。”
“不可!”康熙霍然起身,竟有不可抑止的惊讶和紧张。周培公也颇为惊讶,王辅臣绝非白愚之辈,此去可是凶吉难测。
容若转身看着他说道:“培公,你刚才说汉臣中王辅臣实系天下安危,可是我认为培公才是汉军中第一将才,绝不可轻易犯险。再则现在朝廷已是重病缠身,皇上身边必须有人能帮衬主持大局。”
康熙面色沉重看着容若,语气并不严厉,目光精锐的竟让人生出一种怯意来,“容若,朕一个人就可以主持大局,再说朝中大臣众多,要去也不需要你去。”又强调道,“朕不许你去。”
容若凝眸看向康熙,眼中却有诀别之意,静了一静心绪才道:“皇上,可还记得臣额娘的父亲是阿济格,当年王辅臣就是被阿济格招降入清的,于理臣去比培公合适,于情谁又比臣合适呢?!”
康熙脱口而出:“不是还有你阿玛吗?!”
“皇上。”容若的语气有些不忍和责备。皇上此时怎么糊涂了。眼下正是缺粮用粮的时候,阿玛正在和陈廷敬两人为朝廷筹备军粮,忙得已是几夜没歇下了。此时此刻更不可离京。
周培公也沉吟道:“臣也以为明珠大人不可以去。”
康熙眼神一黯,好半晌才吩咐道:“培公你先下去。”周培公应了声,跪拜行礼后才退出御书房。
此时整个御书房只剩他们二人。康熙一直看着容若心里却难受,不明白,真是不明白。在这自顾不暇的时候,谁都像逃难似的闭门不闻天下事;你怎么哪里危险就要往哪里去。
康熙垂下双眸, “容若,别去。”语气不再像平时的强势,隐有哀求。
容若心中感动,却也只能微微苦笑,皇上所担心的,心里都明白。若不是正值朝廷危难之际,我也绝不离开半步。
他眼神淡定,神色极是中肯地问道:“皇上是觉得微臣说服不了他吗?”
“不是。”
“那皇上是不信任微臣?”
“不是。”
“那微臣明日就出发。”
真是拿他没办法,这人倔强起来的时候,任谁都说服不了他。
“你要去就让培公同你一起去。”康熙撂下这句,不容反驳。
容若心里微微一热,却还是要拒绝,“皇上,但凡进退,总在观其时,其时不待我,退一步又何妨。臣此去未必会有什么危险。皇上也常夸培公能文能武是济世之才,倘若培公同我前去,京城若再出什么岔子,远水救不了近火,皇上身边再派谁去应急。”
见康熙急忙想着应对自己的话,复又说道:“皇上,纵观朝廷,能激扬文字跃马沙场的不乏有数。眼下时局纷乱,虽朝中甚有才能之士,可真能忠心侍君的又有几人?培公留守京城,微臣才能放心。”
康熙心中刺痛,既感动又难过。感动的是他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安危,也念着这天下,难过的是竟然除了答应他的要求就别无他法。
看着他跪在灯下,康熙没有扶他起身,微微阖上双眼,声色无奈:“你去意已决,你说的头头是道,你在情在理,朕拦得住你吗?”
康熙转身走到书案上奋笔疾书,边写边吩咐道:“你此去口说无凭,未必就能取信王辅臣,朕给你一道旨意,你一同带去才能帮你。”
“臣谢皇上!”
听闻此语,康熙心里一怔,容若是朕该谢你,朕能帮你的太少了。缓缓抬头看着他,目光似轻柔的羽毛,声音也不觉变得温柔。
“容若你来。”
容若闻言缓步上前,却没想到康熙解开衣襟——不知他要做什么。心中一跳,无端的竟然脸红了,想起的竟是前日里康熙吟的卫风,只觉得脸颊发烫,往后便退一步。
他的每一个表情都落在康熙眼里,看他这副神情,一定还是在意昨日说过的话。想到他那时的沉默心里微酸却又忍不住问道:“前面不知道多凶险的地方都要去,现在你怕什么?”
“臣没有。”容若解释得虽快,语气里却失了平日的从容淡定。
康熙从衣领中解下的是一块如意龙纹汉玉佩,玉色晶莹,虽只一眼容若还是瞥见了,玉上以金丝嵌着细篆铭文,乃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取下这块玉佩,拉过容若,解开他的衣领,感觉到眼前的人十分紧张,身体轻颤了一下。一切来的太突然了,突然到还不知道该怎么拒绝,这玉佩就已挂在颈间,落入了衣衫里。
还带着对方身上的温度,只觉得触体温润。容若不由得用手握紧,才从震惊中恢复了过来。
“皇上,臣不能要。”康熙早就知道他会这么说,连拦着他跪下的准备都做好了。
这玉是何等的珍贵,何况上面还刻有当今天子的名讳。容若心下明白,这是皇上留给自己的护身符。若是真说服不了王辅臣,有了这块玉,王辅臣再傻也知道皇上对自己的重视,绝不会落得朱国治那般下场。可是若真是如此,以自己来要挟皇上,岂不有损国体。
还没等容若再说下一句,只觉得被人一拉,身子前倾就被他抱在怀里,对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龙涎香夹着莫名的温度包围着自己。此刻不再像刚才那般脸红心跳,反而是身处一种静谧安详中,一切来的是这么快又是这么自然。
皇上低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少了平日的锐气,坦然的就像他们初遇时的情景,“你想说的我都知道,我只要你平安回来。”
“皇上。”容若没有挣扎也没有动,只是任由他这样有些任性却满心无奈地拥着。
“我一定会带好消息回来的。”两人身高相若,容若的气息拂在自己的耳畔暖暖的让人不舍得放开他。
康熙静了静心强自镇定,即使心中万般不舍,仍是用最平淡的语气说道:“你知道的,我不会去送你,这不是道别。” 明明心里念着他却还要掘出一条沟渠假装不放在心上。
听闻此语,容若心里微微诧异似苦似甜,淡淡一笑:“我知道。”本是静垂两侧的手却忍不住环住了眼前的人,此时竟忘记了君臣之礼。
风雨摧,两相和,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
情未诉,话未了,山川几度谁与共,难为君来难为臣。
次日。
风停雨歇,未见朝阳。
容若便从御林军中挑上几个随从,一骑驰来身后扬起滚滚尘土。快出城门的时候,不由勒马停下。
回头望去,还未大亮的天空,直将这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中。
人去西楼雁杳,容若深知此去重任,只是不舍地看了一眼,便不再回头。马鞭一扬便渐行渐远,最后遥遥难以看清。
康熙一直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注视着他驰骋而去,看着那一道春山青松般的身影消失不见。他知道容若是看不见他的,他也不想让他看见。说不会送他,就是要让他不舍,就是让他心里念着。不然真怕他此去便做出些不在乎生死的事。
这段时间死的人太多了,从贫民百姓到烈士将军。康熙开始自省自己,为何会一败再败。随着容若的远去,他知道自己一定不可以再行差踏错了。
“容若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朕一定能护得了这天下,也必能护得了你。”
吴三桂,该占的先机,该占的便宜,你都占尽了。现在也是总该到尽头的时候了。
康熙望着远方,眼神却不知在看向何处,只听他吩咐道:“传图海将军来见朕。”
梁九功应了声,便去传旨。
世事堪预料,生死帝武门,究竟谁才能逐鹿天下。
清歌如梦广播剧第三期已出YS地址http:/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52&id=55568
窗外风雨飘摇,殿内兰心如烬。
赫舍里坐在这七宝琉璃榻上,雨势未减,殿内光线晦暗,错金青鸾雕花的长窗透进单薄的微光,此刻越显得她面色苍白。想到今早皇上别有深意地看着桌案上的香炉,那眼神锋利得仿佛要嗜出血来。她从来没有见过皇上对自己发怒,想到皇上临走前留下的话,泪水就像这窗外的雨止也止不住。
“你已经贵为皇后了,还要耍这样的心思,朕可有专宠过后宫任何一个嫔妃,朕可曾有给过你压力?!是不是这样你就真的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
“皇上,臣妾做错了什么吗,臣妾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不明白?!好啊,真是好极了,皇后的一句不明白就什么都带过了,既然皇后不明白,那皇后身边的人总会明白吧?!”
此时的宫里哪还有什么人,不论太监宫女都被拉出去杖刑,今早的坤宁宫竟然比冷宫还凄惨。从小到大赫舍里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入宫七年了,皇上也从来没有给过她脸色看。
可是,仍不知道,昨晚的缠绵依偎,满怀深情,不过是承蒙他人的影子。今日重罚责备才是皇上真正给自己的,而没有人会为她分担。
随风而来的,终会随风而去。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殿檐上,落在地砖上,落在海棠上,落在回廊的栏杆上,一点点,一滴滴,彷佛都落在心头一般,是绵长不绝的悲伤。
奈何,奈何,君心不似妾意。
皇上自离开坤宁宫后脸色就一直不好,怒火在眼中烧。梁九功连忙提醒身旁的人,今日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切不可让万岁爷动怒,皇上这样的神情可是要杀人的。
康熙刚出坤宁宫没多久就看见曹寅慌慌张张地跑向自己,也不向他行礼,气就不打一处来,怒目向他,道: “枉你还是御前侍卫,连御前的规矩都不懂。”
曹寅心下一紧,慌忙跪下呈上奏折,道:“皇上,云南急报。”
康熙心里一沉,连忙打开奏折,顿时脸色煞白。
一阵风过,满院枝叶簌然有声,甚至还带着轻薄的花香,却觉得背后凉浸浸的漫上层层寒意。
吴三桂,你果然按捺不住了。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瞥了眼还跪在地上的曹寅,吩咐道:“召内阁大臣,御书房见驾。”
曹寅知道事关重大,“嗻”了一声赶忙去上书房请各位大臣。
康熙还没跨进御书房的门槛,已见明珠,索尔图,陈廷敬,周培公早就在御书房候着了。
看了眼明珠,明珠立刻会意,上前一步走到康熙身边。只听他说道:“皇上,昨夜吴三桂起兵,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将吴应琪领兵七万已攻下了荆州。”
果然是来势汹汹,动作这么快。康熙还在沉思,却又听见:“启禀皇上,前方战报。”
明珠立刻接过侍卫递过来的八百里加急。康熙知道一定是更糟的消息来了,蹙眉道:
“念。”
大殿里只听见明珠的声音:“吴将胡园桂领兵六万进驻长沙,匪首吴三桂发兵十二路分取萍乡、洞庭湖口,云南巡抚朱国治,”明珠念到这里手竟然抖了下,强制平复了心中的波涛汹涌才继续念道:“云南巡抚,朱国治,不愿降吴,厉斥吴三桂,惨遭杀害,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大殿内一时无声,只听得殿外的落雨滴滴答答地撞击在廊檐上。
康熙低着头,手无力地撑着,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脑中一热,眼睛有些痛。朱国治自顺治年间便是朝中难得的良臣,为人刚正不曲。当初派朱国治出使云南,是知道吴三桂狼子野心,须得有个忠义之臣留守云南,一来让吴三桂有所顾忌,二来朝廷也不至于对云南的动向一无所知。谁知竟是送羊入虎口。
那是先皇留给自己的臣子,自己居然都保不住。
康熙怅然一叹,低声道: “明珠,传旨史官,将朱国治列入忠义册,供我爱新觉罗后世子孙永记。”
“臣领旨。”明珠正身领旨,这一跪不知是跪这眼前的天子,还是那逝去的英魂。
“报,前方急报。”又一个传令官匆匆忙忙地进了大殿,索尔图接过折子,有些犹豫。
康熙抬头看着窗外初开的木芙蓉花已被这狂风吹的枝摇叶颤,定了定神道:“念吧。”
索尔图看出皇上的脸色很不好,轻轻应了声“是。”才打开折子,念道:“吴军攻占了湖南衡州、常德,前锋直达澧州。安亲王岳乐,靖寇大将军,郡王联名上奏称宜避其锋芒,坚守阵地,望圣上,暂不出兵以守为攻……”
只见康熙神色一震,转身暴怒道:“巧言避战,一派胡言!!!大清自己的国土,朱国治还是个汉臣都已经为国捐躯了,他们一个个皇亲国戚手握重兵,竟然这个时候还要互相观望,要等到战乱四起好伸手向朝廷要官要权是吗?!”
要不是朝臣们平日里一人一句,三藩不宜撤,只道他们的好,都不肯说实情, 自己怎么会把心思全花在统一朝野政见上而无暇其他。现如今吴三桂先下手为强,来势汹汹,猝不及防,抢尽了先机。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满人侵略了汉人,占据了他们的国土,统治了他们的人民,可是最后慷慨就义身先士卒的却还是汉人。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后宫里自认心思单纯还算有真心情意的皇后为了独宠也开始耍心机,却还以为是自己棋高一着,白白的跑去让人设计。
朝堂之上,忠臣生护不得,死亦护不得,眼看叛臣大军压境,这些当年备受皇恩的大臣竟无人出来应战。康熙第一次觉得面对这样的朝堂竟是如此无力,这重任,压肩欲催!
朝臣们见皇上脸上隐隐发青,一双眼里,似燃着两簇幽暗火苗般的怒意。知道皇上是动了大怒了。
均是一并跪下,低头齐声劝道:“皇上息怒。”
康熙此时心中惊悔急怒相交,一时间只觉得眼前昏暗,全身冰冷,站立不稳,摇摇欲堕,却有人抢先一步扶住自己,握住袖中冰冷的手。
此举可算御前失仪,但心里终有了一丝安定,彷佛是置身于冰雪积峰上行走不幸失足眼看要跌落山谷了,却被人一把拉住。
“皇上。”
容若站在康熙的身后扶着他,尽量不着痕迹得让他靠着自己,感觉得他的身上冰冰凉凉的,让人心里好生难受。
容若的声音仍是不急不缓,铿锵有力:“皇上,古来征战几人回,朱大人宁折不弯,是朝臣们的典范,可臣相信大清朝绝不止一个朱国治,大清也不只是满人的大清,在这里生活的还有汉人,而天下间汉人便占了八成。恕微臣直言,如果确是圣上治国不力,要动乱,不会等到吴三桂来带兵。皇上,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古往今来,百姓们最想要的就是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战乱,臣相信皇上一定能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臣也相信皇上一定能给忠臣们一个公道。”
康熙回过头来看着容若,虽然他的声音听不出任何的纷乱,但是被他紧握的手那么用力,是如此清晰地传达着他内心的担忧和他最真诚的宽慰。
容若你连说了两个相信,朕怎能辜负你对朕的期望。怎么能倒下,倒下了谁为那些死去的烈士正声,倒下了,谁给这些活着的人希望。
事出突然大臣们也是随声附议,垂首相劝希望皇上宽心。
没有人注意到金线龙纹的衣袖下康熙的手反握住容若,仿佛不如此用力就不足够表达,既已心意相通又何必言说。康熙看着容若,他的眼眸总是那么清澈,清澈得可以看清自己,既因这样的眼神而迷乱又因这样的眼神而清醒。
不知是不是刚才靠得太近,两个人的体温总比一个人来的暖和,现在也不像刚才觉得那么冷。
终究是康熙先松开了手,走到书岸旁,拢手负立,静静地吸了一口气。才回头看着这跪在地上的内阁大臣,脸色虽仍是苍白,可双眉入鬓,眼神也甚为刚毅,当真是龙章凤姿自然天成。只听他说道:“各位大人,先前所持的所有意见,朕既往不咎,现在,朕想听的是如何平藩。”
大臣们齐声答道:“是。”
康熙又问道:“各位爱卿有何破敌之策?”只见周培公,向前迈出一步。
“培公,你说。”
周培公颔首作答:“回皇上,臣以为眼下应该做三件事,其一迅速缉拿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其二,传旨尚可喜、耿精忠,暂停撤蕃,并好言安抚,稳定广州福建。其三,要稳住驻兵陕西的王辅臣,他拥兵十万算是朝中兵马最多的一支军队,现在吴三桂起兵我们定要严防他人响应。“
“臣附议。”明珠说道。“臣附议。”索尔图和陈廷敬也赞同。
只见康熙眼神似雪寒霜冷,哼道:“吴应熊,朕是留不得了。吴三桂以前为一己之私叛了前明,现又贪权忘义反了大清,大战一开就绝没有转寰的余地,这样的人朕没什么好留情的。培公你说的三件事朕都允了,着你亲办。”
周培公接旨道: “臣领旨。”
吴三桂你既残杀朕的大臣,那别怪朝廷断你骨血。
吴三桂当年为了陈圆圆当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让出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一副何等情深意重的样子,可如今不顾子孙的性命打着大明的旗号再反满清,虚伪小人世人看尽。
大臣们领了旨各自去办差了。此时康熙只觉得有些撑不住了,头疼欲裂,毕竟他还是个年方双十的少年。
康熙瞥了眼曹寅沉声问道:“这些奏章是昨夜到的,为何今早才呈上来?”
曹寅知道平藩一事,事关重大。昨晚容若来找自己的时候,就准备连夜禀报。可打听之下才知道皇上歇在皇后的寝宫,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办。
问容若,容若也不回答,只说陪众大臣们在御书房等着皇上。这上报的事就落在了自己身上,平日容若挺仗义的,可昨夜一声不吭的就将这烫手的山芋留给了自己。
“皇上,昨夜臣收到折子的时候,时辰已经很晚了,臣……臣就……”曹寅自己都觉得找不到理由说下去了。
康熙怒道:“曹寅,你知不知道你耽误了一个时辰,就不知那吴三桂又攻占了多少地方,又有多少百姓已身陷战乱之中!”
曹寅心下愧疚背后冷汗淋淋,跪下只等受罚。
却没想到侍立一旁的容若忽然开口,“皇上,昨夜曹寅听闻皇上宿在坤宁宫,犹豫良久,况且时辰已晚,没敢打扰皇上,一直在宫门外候着。”容若看着康熙眼神没有任何逃避,只是淡淡地为曹寅申辩着。
曹寅跪在地上,还不忘记扯着容若的衣袖,示意皇上正在怒气中,别再说下去了,自己受罚是在所难免,不想牵累容若。此事可大可小,更何况如今吴三桂来势汹汹,皇上真要重罚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一时静默无声,曹寅偷眼打量皇上,只瞧不出任何端倪,意外的是皇上并没有发脾气,反倒是看着容若半晌不语。
没料到皇上突然亲自扶起自己,眼中是一种让人读不懂的内疚。这内疚是康熙不敢让容若看见的,所以只能赶快转身对曹寅说道:“朕错怪你了,是朕自己疏忽了。”
曹寅心中一阵惶恐,从小伴着皇上一起长大,还是第一次听他是用这样的语气同自己说话。
风声在窗外的绿竹桃红中无拘穿过,簌簌入耳。容若静默,皇上亦是静默,更没有谁会去解开曹寅心中的疑惑。
翻手作云覆手雨,奈何是山河沉浮风飘絮,江山为重。
不知不觉又是日落月升,康熙竟以手支额在青玉案上睡着了。这几天忙得心力交瘁。睡梦中恍惚又听见他在叫自己,这样的梦到底有完没完。挣扎着睁开双眼,眼前出现的真的是容若。
容若没想到康熙一醒来便抓住自己的手腕不放,微微愕然,随即低声劝道: “皇上,要是累了,就去歇息一会儿吧。”
康熙眼神朦胧,依稀还在梦中,只听他低低地问道:“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宫里?”
容若点点头,没有回答。这个时候皇宫内外守卫森严,时局战乱,皇上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康熙似有倦意,又问道:“大臣们呢?”
容若答道:“都在上书房,臣去请大人们过来。”
康熙摇摇头,略想一想才道:“让曹寅去请吧,传周培公一个人来就行了。”
康熙吩咐完走到窗旁,推开窗子负手而立,任窗外寒风肆无忌惮的袭来。风雨相交的让人心里凉的通透,也能让人清醒,而帝王之路原本就是冰寒雨潇的。
容若注视着康熙,看着锦绣龙纹白色皱纱的外袍被风吹的猎猎作响,在这样的夜晚显得别样寂寞。原来这华贵的外表下,也难减轻他身上的重任,他的无奈和烦恼,先祖留下了大好河山,而他,注定要将这一生付诸于天下。
谁教生得满身香,却是添哽咽,足凄凉。想到这心里颇是惊动,容若不禁向他走近一步。
康熙突然想到了什么,猛地又关上窗子,差点忘记了容若是不能受寒的。
转过身来,瞬间的相对而视,似乎在容若的眼睛里看懂些什么,却不全懂。
此时周培公已候在门外了。康熙示意道:“进来吧,培公。”转身坐在御榻上,容若侧立于他身旁,御榻上搁着的琉璃灯罩温蕴的光映着这一对君臣,如玉如器。
康熙凝神问道:“培公,朕想知道你怎么看眼前局势的,不要遮掩,朕想听实话。”自吴三桂起兵以来,一时间,一些叛明降清的武将,督抚、提督还有总兵等相率附和,以致“伪檄一传,四方响应”,康熙心中焦躁不已。
周培公缓缓道来:“皇上,今日战局如此不利,原因众多。到目前为止,朝廷仍然只是信任满洲八旗。兵马有限,王公贵族骄奢已久,将士们居功自傲,而吴三桂的部下多为百战余生,所率兵马也一直在边境剿匪,这样就才拉开了局势。”
只听容若眸中微变,说道:“皇上,臣也以为,此时再有满汉亲疏之分,实非天下之福。”
康熙点头以示同意,“汉军熟悉地形环境,宜于西南山地作战,只是朕还没想好任谁为帅,何人统兵。”
周培公又道:“皇上,其实有一人可用。”
康熙双眸一亮,“哦,是谁?”
周培公答:“陕西的王辅臣——此人驻兵十万镇守甘陕一带,骁勇善战,若他能带兵抗吴,就算眼下三分天下,朝廷仍有其二。然则甘陕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若他响应吴贼……”
周培公说到这不免容色沉重,“若然,京城危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乱世纷争最怕的就是拥兵之臣倒戈相向。
听到“京城危矣”四字,容若心中一震,担心地看向康熙。
康熙也是面色苍白,思索沉吟道:“此人确实举足轻重,系天下安危。”
周培公正声说道:“臣愿前去说降。”
康熙神色一沉。此去确实凶多吉少,若是能说降当然是好,若然不能,那周培公就无异于另一个朱国治,朝廷又失一良臣。
康熙所想也正是容若所思之处,只见容若一拱手,少有如此郑重地对自己说道:“皇上,说服王辅臣,就让微臣去吧。”
“不可!”康熙霍然起身,竟有不可抑止的惊讶和紧张。周培公也颇为惊讶,王辅臣绝非白愚之辈,此去可是凶吉难测。
容若转身看着他说道:“培公,你刚才说汉臣中王辅臣实系天下安危,可是我认为培公才是汉军中第一将才,绝不可轻易犯险。再则现在朝廷已是重病缠身,皇上身边必须有人能帮衬主持大局。”
康熙面色沉重看着容若,语气并不严厉,目光精锐的竟让人生出一种怯意来,“容若,朕一个人就可以主持大局,再说朝中大臣众多,要去也不需要你去。”又强调道,“朕不许你去。”
容若凝眸看向康熙,眼中却有诀别之意,静了一静心绪才道:“皇上,可还记得臣额娘的父亲是阿济格,当年王辅臣就是被阿济格招降入清的,于理臣去比培公合适,于情谁又比臣合适呢?!”
康熙脱口而出:“不是还有你阿玛吗?!”
“皇上。”容若的语气有些不忍和责备。皇上此时怎么糊涂了。眼下正是缺粮用粮的时候,阿玛正在和陈廷敬两人为朝廷筹备军粮,忙得已是几夜没歇下了。此时此刻更不可离京。
周培公也沉吟道:“臣也以为明珠大人不可以去。”
康熙眼神一黯,好半晌才吩咐道:“培公你先下去。”周培公应了声,跪拜行礼后才退出御书房。
此时整个御书房只剩他们二人。康熙一直看着容若心里却难受,不明白,真是不明白。在这自顾不暇的时候,谁都像逃难似的闭门不闻天下事;你怎么哪里危险就要往哪里去。
康熙垂下双眸, “容若,别去。”语气不再像平时的强势,隐有哀求。
容若心中感动,却也只能微微苦笑,皇上所担心的,心里都明白。若不是正值朝廷危难之际,我也绝不离开半步。
他眼神淡定,神色极是中肯地问道:“皇上是觉得微臣说服不了他吗?”
“不是。”
“那皇上是不信任微臣?”
“不是。”
“那微臣明日就出发。”
真是拿他没办法,这人倔强起来的时候,任谁都说服不了他。
“你要去就让培公同你一起去。”康熙撂下这句,不容反驳。
容若心里微微一热,却还是要拒绝,“皇上,但凡进退,总在观其时,其时不待我,退一步又何妨。臣此去未必会有什么危险。皇上也常夸培公能文能武是济世之才,倘若培公同我前去,京城若再出什么岔子,远水救不了近火,皇上身边再派谁去应急。”
见康熙急忙想着应对自己的话,复又说道:“皇上,纵观朝廷,能激扬文字跃马沙场的不乏有数。眼下时局纷乱,虽朝中甚有才能之士,可真能忠心侍君的又有几人?培公留守京城,微臣才能放心。”
康熙心中刺痛,既感动又难过。感动的是他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安危,也念着这天下,难过的是竟然除了答应他的要求就别无他法。
看着他跪在灯下,康熙没有扶他起身,微微阖上双眼,声色无奈:“你去意已决,你说的头头是道,你在情在理,朕拦得住你吗?”
康熙转身走到书案上奋笔疾书,边写边吩咐道:“你此去口说无凭,未必就能取信王辅臣,朕给你一道旨意,你一同带去才能帮你。”
“臣谢皇上!”
听闻此语,康熙心里一怔,容若是朕该谢你,朕能帮你的太少了。缓缓抬头看着他,目光似轻柔的羽毛,声音也不觉变得温柔。
“容若你来。”
容若闻言缓步上前,却没想到康熙解开衣襟——不知他要做什么。心中一跳,无端的竟然脸红了,想起的竟是前日里康熙吟的卫风,只觉得脸颊发烫,往后便退一步。
他的每一个表情都落在康熙眼里,看他这副神情,一定还是在意昨日说过的话。想到他那时的沉默心里微酸却又忍不住问道:“前面不知道多凶险的地方都要去,现在你怕什么?”
“臣没有。”容若解释得虽快,语气里却失了平日的从容淡定。
康熙从衣领中解下的是一块如意龙纹汉玉佩,玉色晶莹,虽只一眼容若还是瞥见了,玉上以金丝嵌着细篆铭文,乃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取下这块玉佩,拉过容若,解开他的衣领,感觉到眼前的人十分紧张,身体轻颤了一下。一切来的太突然了,突然到还不知道该怎么拒绝,这玉佩就已挂在颈间,落入了衣衫里。
还带着对方身上的温度,只觉得触体温润。容若不由得用手握紧,才从震惊中恢复了过来。
“皇上,臣不能要。”康熙早就知道他会这么说,连拦着他跪下的准备都做好了。
这玉是何等的珍贵,何况上面还刻有当今天子的名讳。容若心下明白,这是皇上留给自己的护身符。若是真说服不了王辅臣,有了这块玉,王辅臣再傻也知道皇上对自己的重视,绝不会落得朱国治那般下场。可是若真是如此,以自己来要挟皇上,岂不有损国体。
还没等容若再说下一句,只觉得被人一拉,身子前倾就被他抱在怀里,对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龙涎香夹着莫名的温度包围着自己。此刻不再像刚才那般脸红心跳,反而是身处一种静谧安详中,一切来的是这么快又是这么自然。
皇上低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少了平日的锐气,坦然的就像他们初遇时的情景,“你想说的我都知道,我只要你平安回来。”
“皇上。”容若没有挣扎也没有动,只是任由他这样有些任性却满心无奈地拥着。
“我一定会带好消息回来的。”两人身高相若,容若的气息拂在自己的耳畔暖暖的让人不舍得放开他。
康熙静了静心强自镇定,即使心中万般不舍,仍是用最平淡的语气说道:“你知道的,我不会去送你,这不是道别。” 明明心里念着他却还要掘出一条沟渠假装不放在心上。
听闻此语,容若心里微微诧异似苦似甜,淡淡一笑:“我知道。”本是静垂两侧的手却忍不住环住了眼前的人,此时竟忘记了君臣之礼。
风雨摧,两相和,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
情未诉,话未了,山川几度谁与共,难为君来难为臣。
次日。
风停雨歇,未见朝阳。
容若便从御林军中挑上几个随从,一骑驰来身后扬起滚滚尘土。快出城门的时候,不由勒马停下。
回头望去,还未大亮的天空,直将这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中。
人去西楼雁杳,容若深知此去重任,只是不舍地看了一眼,便不再回头。马鞭一扬便渐行渐远,最后遥遥难以看清。
康熙一直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注视着他驰骋而去,看着那一道春山青松般的身影消失不见。他知道容若是看不见他的,他也不想让他看见。说不会送他,就是要让他不舍,就是让他心里念着。不然真怕他此去便做出些不在乎生死的事。
这段时间死的人太多了,从贫民百姓到烈士将军。康熙开始自省自己,为何会一败再败。随着容若的远去,他知道自己一定不可以再行差踏错了。
“容若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朕一定能护得了这天下,也必能护得了你。”
吴三桂,该占的先机,该占的便宜,你都占尽了。现在也是总该到尽头的时候了。
康熙望着远方,眼神却不知在看向何处,只听他吩咐道:“传图海将军来见朕。”
梁九功应了声,便去传旨。
世事堪预料,生死帝武门,究竟谁才能逐鹿天下。
清歌如梦广播剧第三期已出YS地址http:/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52&id=5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