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现场采访
(一)
直到傍晚时分,辛苦了一天的军、宪、特、警们,除了拉回四名机组人员和三名特工的七俱尸体外,至命的“秃鹰计划”不见踪影。几小时前,有人把军部加急电报送到现场来,指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查清事实,如是烧掉了要有证据说明,否则就是丢失,务必迅速侦查找回秘件。此刻,影佐祯昭机关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是烧掉了他责任不是十分重大,被人拾去找不回来就大祸临头,身为帝国驻上海“梅机关”掌门人难辞其咎。可以预见,从此刻起,为寻找这份该死的计划,各路特工、间谍和有心之人将会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刀光剑影的大搏杀徐徐拉开了帷幕。
北野一郎的行动是迅速的,搜索的大队伍刚从松山回到市区,他这名日本《朝日新闻》的大记者就从小路摸黑出发了。
用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自以为截足先登,可是他忘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训,居然有人比他先到,前后发现《申报》、《亦报》、《商报》和香港驻上海《大公报》等几家的记者在活动。他原来打算,晚上随便找几个目击者摸摸底,等明天再按在路上打好的腹稿提纲展开采访,现在看来不行了,非夜战不可。
说实话,北野对记者这行入门不深,不是驾轻就熟,但一般原则是懂的,记者写新闻,新闻突出一个“新”字,只有抢在人家前面,否则写出的文章便是旧文。他还知道,那批与自己争抢新闻的同行们,各自怀的目的不同:不少人抱着幸灾乐祸,看日本人笑话,飞机被中国空军打下来了,确定主题便妙笔生辉;也有些记者负有特殊使命,消息灵通,知道飞机上有份绝密文件,不仅出于猎奇,更是为了获取此秘件。北野作为日本第一大报记者,决不可落人后面,即便写好的文章不能作为新闻发表在《朝日新闻》上,也应登在内参中,要不然,日本帝国养着你个大饭桶干什么。刻不容缓,十万火急,秘件决不可落入他人之手。是什么样的秘件呢?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方案?是国际谍团中国方面的潜伏名单?是密杀令?或许是调兵南下?脑海中一个闪念:会不会是“山本计划”?猜是猜不出来的,只有抢先找到那份神密的文本。
一个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的夜晚,两眼一摸黑,人地生疏,如何进行采访(调查)?思来想去只有把钞票撒出去。
哪有不知道人性的弱点——见钱眼开,有钱好办事。他跑到飞机机头落地现场最近的村庄,将它编为1号村,当然不是去山坡上找东西,而是附近找人。没费多少力气,找到几名目睹机头落地和看见一百多人搜索的知情人,每人给50元现金,说要赶写一篇空难新闻,请他们反映当时情况,越详细越好。几名乡间人根本认不得他记者证上是日文还是俄文,北野说是苏联驻上海的记者,看形体面貌大家信以为真,把知道的情况都说了,50元钱,能买一百多斤大米呢。
无论北野如何引导,他所希望的“素材”总是离题千里,反反复复都是“飞机在空中爆炸起火,后来机头掉在松山坡上,过不久大批日军和警察满世畀找尸体,没发现找到书本、纸张的物件” 等等,软磨硬套,总与密件不搭架。
没办法,他只好转移地方,到2号村庒继续“采访”……
(二)
北野尚未进入2号村口,欢迎他的是狗儿们的狂吠,虽是屋宇稠密,村子大,他作急得很,村民们可不急,他们得睡觉,明天还要为生活而奔忙,处在大战时期兵荒马乱的,半夜三更有谁会开门迎客?何况是个外国人。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定到第一现场去看看,新闻也好内参也罢,机头落地点必须写上几个文字,那是绝对不能省略的,不实地考察谁写得出来?
按照1号村民的描述,路不远往西走,小山恰巧在1号与2号村的西头。
活人寻死目标太容易了,不到半小时,星光下他走近了称之为“松山”的第一现场。看上去名符其实,黑森森满山的松树,不时发出阵阵松涛声。路是现成的,白天不知千百双脚将杂草荆棘踩倒在地,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而且有种汽油与橡胶燃烧后的怪味扑鼻而来,在一株大红松树前的斜坡上,终于看到一个巨大的新鲜洞穴,呈不规则的长条型,约有10来平方米宽、2米多深,遗憾的是没留下任何金属碎片,都被军警们检走了。
他在大洞边绕了三圈,整整站了20多分钟,抽了2支烟,思潮起伏想了很多。村里的公鸡打鸣了,开始一声二声,接着是成片的喧闹,此起彼伏,听着人间这美妙的传唱,犹如天籁之音,不由得双眼朦胧起来。
床铺是天然的,疲乏的身体下面是厚厚而柔软的松针,温暖又香气浓郁,据说长年睡在松针上可治百病,体健如牛。他心想,大自然里确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松山就是一块宝地,山下一条小河蜿蜒而去,极目远眺,前面一马平川,大小村庄星罗棋布,夜色笼罩下模糊一片,起早的人家炊烟袅袅;收回目光,山包上那株夹杂其间的巨大红松,挺拔俊秀,遮天蔽日,直刺长空……心想,有朝一日如果可能讨得三尺地,愿长眠于红松之下亦不失为是个良好的归宿……这种心灵感应预示着什么?此刻谁也说不准。
“嗬嗬,这位老兄可真会享受,天当被子地当床,在此呼呼大睡!身上盖床毛毯不怕冻出病来。”沈探长带着一中队江萌等人巡查而来:“又是一名记者,看见他身旁的行头吗?”
“看到了,记者就象苍蝇寻臭鸡蛋,嗡嗡着不肯离开,头儿,你说我们警察能把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赶走吗?他们号称‘无冕之王’, 又受国际公约保护,权力大得很呢,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挎着相机,哪儿有事往那儿跑。”
“赶不走也得赶,日本人实行新闻管制,担忧新闻泛滥,会把他们的秘密抖露在世界人民面前。”
“你们是……是警察?”北野被吵醒了,揩了一阵惺忪的眼睛,看到面前2名穿黒警服的人:“你们说话把我的美梦打破了,真是扫兴。”
“你做梦娶媳妇吧?美得你,快起来打道回府去!”江萌带笑地说。
“我的采访尚未结束,为什么要回去?”
“日本皇军的命令!你们记者所谓现场采访,到处捕风捉影,接着笔下生花,凭空想象,乱写一通,有损他们的尊严。”沈探长解释。
“此种情况也许有,但不能以一概全,再说,事实胜于雄辨,不偷不抢还怕人家骂你是贼吗?”记者回答。
“你倒有新闻记者的良心,是哪家报社的?”沈钧昊问。
北野掏出记者证递过去。
“北野一郎,日本朝日新闻报记者?”沈钧昊边念边从记者证上抬起头,尖锐的目光审视面前的高个子。
“不象日本人?是的,我是母亲的遗传基因,我象苏俄人。”
原来如此,“日苏混血儿” ,沈钧昊心里说,他相信了。
“二位可是明白?我写内参,不再赶我走了吧?”
“可是上峰没交待,日本记者可以留在现场呀。”江萌回答。
“驻军那边我会疏通的,没你们的事,请警察先生辛苦,去把其他记者赶回去,他们中确实有些居心不良者。”
“北野君,你可不要文人自轻、同行生妒啊,记者职业是神圣的,誉为国家之喉舌、长官之臂膀。”沈钧昊颂扬道。
“表面上是如此,其实很多事都坏在记者手里,这支队伍中的成分太复杂了,流氓、无赖、骗子、瘪三、吹鼓手、搅屎棍大有人在。有的多管闲事,暴人隐私;有的无事生非,挟私报复;有的吹牛拍马,捞取好处;有的扩大事实,唯恐天下不乱,把人们引入歧途。”他唯独没有说,记者队伍中特务、间谍不少。
“北野先生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江萌亦赞道。
“你们发现哪几家报馆的记者,人多吗?”
“不少呢。”沈钧昊回答:“刚才看到驻沪的美国《大美晚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法兰西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字林西报》、《文汇报》等几家的记者,上下三村都有,经劝说陆续走了一批。”
警察走后北野笑了起来:“妙哉,警察!我正耽心素材被人抡了去,你们给我扫清了障碍,今日是个好兆头!”
天,巳经蒙蒙亮了。
于是,北野不动声色,走下山返回2号大村庄。他改变方法,以寻访乡间诊所、私人医生、老师和学生为主,态度谦和,点头哈腰,一整天下来不仅腰酸腿痛,脸部因长时间咧嘴媚眼,强装笑容,使得肌肉僵硬难受……。
(三)
北野一郎第二天傍晚才结束“采访”,云里雾里般,不知怎么回到了吴淞路下榻的旅馆,距离宪兵司令部200码左右,是梅机关早安排好的住所。
辛苦了一天一夜,他洗了个热水澡,叫来一份外卖,吃过晚饭后便倒在床上,确实很累了,不几分钟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紧张了20多个小时的采访,印象太深刻了,一合上眼尽是一些零碎的现场,到手的素材也是杂乱无章的一团乱麻。他只好归类整理、前后调动、回忆补记、冲洗底片、剪裁取舍,说来奇怪,完成以上过程,一篇题为《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的内参文章出现在面前。
大作交上去之后,在最高层反响空前,震惊朝野,正反两种意见之争,几乎达到举枪动刀的地步,不亚于几个月前山本五十六将军“z作战计划”的声势。正方观点认为:北野的文章抓住本质,正视现实,指出问题,切中时弊,字字玑珠,掷地有声,是一篇以小见大,呼吁大日本帝国最高决策层,把握世界政治风云而确立国策的檄文;反方则认为:文章的每字每句见血封喉,无不诋毁东京的太阳,日不落帝国的天空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大和民族将灾难深重,战无不胜之皇军将土崩瓦解……。
他惊醒了,从梦魇中争脱过来,好一阵回不过神,不知是喜还是忧。
文章一定要写,否则不好交差,上峰会说你是大报派往前线的战地记者,既然间谍似的秘密潜入事故现场,辛苦一天一夜,难道专程去寻找那份帝国的秘件?是何居心?到时解释不淸。
那么,题目就用《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所谓内参,格调与新闻报道有所区别,议论的编幅要大,表明作者对事件的理解,谨供长官们参考。即便如梦中情况,产生正反意见,目的也就达到了,是非只有越辨越明。
他睡足了,精神好得很,情绪特别高,于是坐下来写提纲,全文分为两大部份。
一、空难记事。记叙空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现场清理、组织调查、补救措施等等,用5分之2的篇幅。
二、深刻反思。用5分之3的篇幅。
1、大战时期,国家绝密级文件不宜专机或专车送达,“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法最危险,盟国德军前两年就有过专机送绝密失败的惨痛教训,未引起重视。
2、保密措施不到位,国内情报泄秘,使国际谍团有可乘之机,中国方张网以待,是事件的主要原因。
3、东京与上海有效联络缺失,致使上海驻军高炮滞后,失去防护良机,让敌机逃跑后高炮才到位。
4、秘件未装防护设施,比如紧急情况可引燃或引爆,自行消毁,杜绝后患。
5、清场动作过大,可在中心点四周设岗,由适量专职特工搜索,效果会更好,又可防止影响扩大。
6、补救方法混乱,未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职人员,限时侦查秘件下落。
洋洋洒洒数千言,初稿完成后束之高阁,他有事担误了一段时间。这日突然想起,才将提纲写成初稿,润色修改,赶紧逞了上去。无可否定,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内参文章,因他掌控着事件的核心机密,轻而易举窥测了主要破绽,所以从小痕迹到大裂纹高举板斧无情地劈下去,字字喷脓吐血,确实使日军高层震惊不巳。
(四)
西郊18公里。这儿是一望无艮的广袤沃野,村镇星罗棋布,人丁兴旺发达,总能听到阵阵都市的喧嚣,眼前有着小桥流水的风光,松山,菜农、果农们以种植疏菜水果、养殖家畜家禽为主,供应大上海获得丰厚收益,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描绘出一幅美丽富绕的田园生活画卷。然而,自从日寇的铁蹄踏践之后,成为兵祸重灾区,把人文和地理全都破坏了,躲兵灾,讨生活,青壮年男女几乎全都背井离乡,几年下来,村镇凋弊,菜农们苦不堪言。好象只有马致远先生反而流浪到此,总是背颂他那篇不朽的箸名短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然而,自从天空那声炮响和巨大黑烟落地之后,松山四周骤然沸腾了起来,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不知是谁谣传,那里发现了宝藏,一旦找到可装一列火车的金子,尽管城里日本人的梅机关、宪兵、伪警察、76号特务荷枪实弹,高调镇压,老百姓死伤甚众,血流阡陌,并不能遏制一批又一批寻宝人奔来,先是大批各国记者,接着是上海市民,后来是周边百姓,不分白天黑夜,上山下河,石洞草丛,闹得上下三村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寻宝者们总是一枚铜板都捡不到。
直到有一天,城里传来消息,宝藏被一名苏联人找到了,并不是大批金子,是一份日本鬼子打南洋的绝密文件,人们这才大呼上当,扫兴而回。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直到傍晚时分,辛苦了一天的军、宪、特、警们,除了拉回四名机组人员和三名特工的七俱尸体外,至命的“秃鹰计划”不见踪影。几小时前,有人把军部加急电报送到现场来,指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查清事实,如是烧掉了要有证据说明,否则就是丢失,务必迅速侦查找回秘件。此刻,影佐祯昭机关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是烧掉了他责任不是十分重大,被人拾去找不回来就大祸临头,身为帝国驻上海“梅机关”掌门人难辞其咎。可以预见,从此刻起,为寻找这份该死的计划,各路特工、间谍和有心之人将会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刀光剑影的大搏杀徐徐拉开了帷幕。
北野一郎的行动是迅速的,搜索的大队伍刚从松山回到市区,他这名日本《朝日新闻》的大记者就从小路摸黑出发了。
用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自以为截足先登,可是他忘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训,居然有人比他先到,前后发现《申报》、《亦报》、《商报》和香港驻上海《大公报》等几家的记者在活动。他原来打算,晚上随便找几个目击者摸摸底,等明天再按在路上打好的腹稿提纲展开采访,现在看来不行了,非夜战不可。
说实话,北野对记者这行入门不深,不是驾轻就熟,但一般原则是懂的,记者写新闻,新闻突出一个“新”字,只有抢在人家前面,否则写出的文章便是旧文。他还知道,那批与自己争抢新闻的同行们,各自怀的目的不同:不少人抱着幸灾乐祸,看日本人笑话,飞机被中国空军打下来了,确定主题便妙笔生辉;也有些记者负有特殊使命,消息灵通,知道飞机上有份绝密文件,不仅出于猎奇,更是为了获取此秘件。北野作为日本第一大报记者,决不可落人后面,即便写好的文章不能作为新闻发表在《朝日新闻》上,也应登在内参中,要不然,日本帝国养着你个大饭桶干什么。刻不容缓,十万火急,秘件决不可落入他人之手。是什么样的秘件呢?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方案?是国际谍团中国方面的潜伏名单?是密杀令?或许是调兵南下?脑海中一个闪念:会不会是“山本计划”?猜是猜不出来的,只有抢先找到那份神密的文本。
一个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的夜晚,两眼一摸黑,人地生疏,如何进行采访(调查)?思来想去只有把钞票撒出去。
哪有不知道人性的弱点——见钱眼开,有钱好办事。他跑到飞机机头落地现场最近的村庄,将它编为1号村,当然不是去山坡上找东西,而是附近找人。没费多少力气,找到几名目睹机头落地和看见一百多人搜索的知情人,每人给50元现金,说要赶写一篇空难新闻,请他们反映当时情况,越详细越好。几名乡间人根本认不得他记者证上是日文还是俄文,北野说是苏联驻上海的记者,看形体面貌大家信以为真,把知道的情况都说了,50元钱,能买一百多斤大米呢。
无论北野如何引导,他所希望的“素材”总是离题千里,反反复复都是“飞机在空中爆炸起火,后来机头掉在松山坡上,过不久大批日军和警察满世畀找尸体,没发现找到书本、纸张的物件” 等等,软磨硬套,总与密件不搭架。
没办法,他只好转移地方,到2号村庒继续“采访”……
(二)
北野尚未进入2号村口,欢迎他的是狗儿们的狂吠,虽是屋宇稠密,村子大,他作急得很,村民们可不急,他们得睡觉,明天还要为生活而奔忙,处在大战时期兵荒马乱的,半夜三更有谁会开门迎客?何况是个外国人。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定到第一现场去看看,新闻也好内参也罢,机头落地点必须写上几个文字,那是绝对不能省略的,不实地考察谁写得出来?
按照1号村民的描述,路不远往西走,小山恰巧在1号与2号村的西头。
活人寻死目标太容易了,不到半小时,星光下他走近了称之为“松山”的第一现场。看上去名符其实,黑森森满山的松树,不时发出阵阵松涛声。路是现成的,白天不知千百双脚将杂草荆棘踩倒在地,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而且有种汽油与橡胶燃烧后的怪味扑鼻而来,在一株大红松树前的斜坡上,终于看到一个巨大的新鲜洞穴,呈不规则的长条型,约有10来平方米宽、2米多深,遗憾的是没留下任何金属碎片,都被军警们检走了。
他在大洞边绕了三圈,整整站了20多分钟,抽了2支烟,思潮起伏想了很多。村里的公鸡打鸣了,开始一声二声,接着是成片的喧闹,此起彼伏,听着人间这美妙的传唱,犹如天籁之音,不由得双眼朦胧起来。
床铺是天然的,疲乏的身体下面是厚厚而柔软的松针,温暖又香气浓郁,据说长年睡在松针上可治百病,体健如牛。他心想,大自然里确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松山就是一块宝地,山下一条小河蜿蜒而去,极目远眺,前面一马平川,大小村庄星罗棋布,夜色笼罩下模糊一片,起早的人家炊烟袅袅;收回目光,山包上那株夹杂其间的巨大红松,挺拔俊秀,遮天蔽日,直刺长空……心想,有朝一日如果可能讨得三尺地,愿长眠于红松之下亦不失为是个良好的归宿……这种心灵感应预示着什么?此刻谁也说不准。
“嗬嗬,这位老兄可真会享受,天当被子地当床,在此呼呼大睡!身上盖床毛毯不怕冻出病来。”沈探长带着一中队江萌等人巡查而来:“又是一名记者,看见他身旁的行头吗?”
“看到了,记者就象苍蝇寻臭鸡蛋,嗡嗡着不肯离开,头儿,你说我们警察能把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赶走吗?他们号称‘无冕之王’, 又受国际公约保护,权力大得很呢,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挎着相机,哪儿有事往那儿跑。”
“赶不走也得赶,日本人实行新闻管制,担忧新闻泛滥,会把他们的秘密抖露在世界人民面前。”
“你们是……是警察?”北野被吵醒了,揩了一阵惺忪的眼睛,看到面前2名穿黒警服的人:“你们说话把我的美梦打破了,真是扫兴。”
“你做梦娶媳妇吧?美得你,快起来打道回府去!”江萌带笑地说。
“我的采访尚未结束,为什么要回去?”
“日本皇军的命令!你们记者所谓现场采访,到处捕风捉影,接着笔下生花,凭空想象,乱写一通,有损他们的尊严。”沈探长解释。
“此种情况也许有,但不能以一概全,再说,事实胜于雄辨,不偷不抢还怕人家骂你是贼吗?”记者回答。
“你倒有新闻记者的良心,是哪家报社的?”沈钧昊问。
北野掏出记者证递过去。
“北野一郎,日本朝日新闻报记者?”沈钧昊边念边从记者证上抬起头,尖锐的目光审视面前的高个子。
“不象日本人?是的,我是母亲的遗传基因,我象苏俄人。”
原来如此,“日苏混血儿” ,沈钧昊心里说,他相信了。
“二位可是明白?我写内参,不再赶我走了吧?”
“可是上峰没交待,日本记者可以留在现场呀。”江萌回答。
“驻军那边我会疏通的,没你们的事,请警察先生辛苦,去把其他记者赶回去,他们中确实有些居心不良者。”
“北野君,你可不要文人自轻、同行生妒啊,记者职业是神圣的,誉为国家之喉舌、长官之臂膀。”沈钧昊颂扬道。
“表面上是如此,其实很多事都坏在记者手里,这支队伍中的成分太复杂了,流氓、无赖、骗子、瘪三、吹鼓手、搅屎棍大有人在。有的多管闲事,暴人隐私;有的无事生非,挟私报复;有的吹牛拍马,捞取好处;有的扩大事实,唯恐天下不乱,把人们引入歧途。”他唯独没有说,记者队伍中特务、间谍不少。
“北野先生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江萌亦赞道。
“你们发现哪几家报馆的记者,人多吗?”
“不少呢。”沈钧昊回答:“刚才看到驻沪的美国《大美晚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法兰西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字林西报》、《文汇报》等几家的记者,上下三村都有,经劝说陆续走了一批。”
警察走后北野笑了起来:“妙哉,警察!我正耽心素材被人抡了去,你们给我扫清了障碍,今日是个好兆头!”
天,巳经蒙蒙亮了。
于是,北野不动声色,走下山返回2号大村庄。他改变方法,以寻访乡间诊所、私人医生、老师和学生为主,态度谦和,点头哈腰,一整天下来不仅腰酸腿痛,脸部因长时间咧嘴媚眼,强装笑容,使得肌肉僵硬难受……。
(三)
北野一郎第二天傍晚才结束“采访”,云里雾里般,不知怎么回到了吴淞路下榻的旅馆,距离宪兵司令部200码左右,是梅机关早安排好的住所。
辛苦了一天一夜,他洗了个热水澡,叫来一份外卖,吃过晚饭后便倒在床上,确实很累了,不几分钟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紧张了20多个小时的采访,印象太深刻了,一合上眼尽是一些零碎的现场,到手的素材也是杂乱无章的一团乱麻。他只好归类整理、前后调动、回忆补记、冲洗底片、剪裁取舍,说来奇怪,完成以上过程,一篇题为《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的内参文章出现在面前。
大作交上去之后,在最高层反响空前,震惊朝野,正反两种意见之争,几乎达到举枪动刀的地步,不亚于几个月前山本五十六将军“z作战计划”的声势。正方观点认为:北野的文章抓住本质,正视现实,指出问题,切中时弊,字字玑珠,掷地有声,是一篇以小见大,呼吁大日本帝国最高决策层,把握世界政治风云而确立国策的檄文;反方则认为:文章的每字每句见血封喉,无不诋毁东京的太阳,日不落帝国的天空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大和民族将灾难深重,战无不胜之皇军将土崩瓦解……。
他惊醒了,从梦魇中争脱过来,好一阵回不过神,不知是喜还是忧。
文章一定要写,否则不好交差,上峰会说你是大报派往前线的战地记者,既然间谍似的秘密潜入事故现场,辛苦一天一夜,难道专程去寻找那份帝国的秘件?是何居心?到时解释不淸。
那么,题目就用《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所谓内参,格调与新闻报道有所区别,议论的编幅要大,表明作者对事件的理解,谨供长官们参考。即便如梦中情况,产生正反意见,目的也就达到了,是非只有越辨越明。
他睡足了,精神好得很,情绪特别高,于是坐下来写提纲,全文分为两大部份。
一、空难记事。记叙空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现场清理、组织调查、补救措施等等,用5分之2的篇幅。
二、深刻反思。用5分之3的篇幅。
1、大战时期,国家绝密级文件不宜专机或专车送达,“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法最危险,盟国德军前两年就有过专机送绝密失败的惨痛教训,未引起重视。
2、保密措施不到位,国内情报泄秘,使国际谍团有可乘之机,中国方张网以待,是事件的主要原因。
3、东京与上海有效联络缺失,致使上海驻军高炮滞后,失去防护良机,让敌机逃跑后高炮才到位。
4、秘件未装防护设施,比如紧急情况可引燃或引爆,自行消毁,杜绝后患。
5、清场动作过大,可在中心点四周设岗,由适量专职特工搜索,效果会更好,又可防止影响扩大。
6、补救方法混乱,未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职人员,限时侦查秘件下落。
洋洋洒洒数千言,初稿完成后束之高阁,他有事担误了一段时间。这日突然想起,才将提纲写成初稿,润色修改,赶紧逞了上去。无可否定,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内参文章,因他掌控着事件的核心机密,轻而易举窥测了主要破绽,所以从小痕迹到大裂纹高举板斧无情地劈下去,字字喷脓吐血,确实使日军高层震惊不巳。
(四)
西郊18公里。这儿是一望无艮的广袤沃野,村镇星罗棋布,人丁兴旺发达,总能听到阵阵都市的喧嚣,眼前有着小桥流水的风光,松山,菜农、果农们以种植疏菜水果、养殖家畜家禽为主,供应大上海获得丰厚收益,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描绘出一幅美丽富绕的田园生活画卷。然而,自从日寇的铁蹄踏践之后,成为兵祸重灾区,把人文和地理全都破坏了,躲兵灾,讨生活,青壮年男女几乎全都背井离乡,几年下来,村镇凋弊,菜农们苦不堪言。好象只有马致远先生反而流浪到此,总是背颂他那篇不朽的箸名短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然而,自从天空那声炮响和巨大黑烟落地之后,松山四周骤然沸腾了起来,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不知是谁谣传,那里发现了宝藏,一旦找到可装一列火车的金子,尽管城里日本人的梅机关、宪兵、伪警察、76号特务荷枪实弹,高调镇压,老百姓死伤甚众,血流阡陌,并不能遏制一批又一批寻宝人奔来,先是大批各国记者,接着是上海市民,后来是周边百姓,不分白天黑夜,上山下河,石洞草丛,闹得上下三村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寻宝者们总是一枚铜板都捡不到。
直到有一天,城里传来消息,宝藏被一名苏联人找到了,并不是大批金子,是一份日本鬼子打南洋的绝密文件,人们这才大呼上当,扫兴而回。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