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神语创世

正文 第127章培训师的培养(三)(求订阅)

    中午休息之后,范世宇又开始给狮子团的学员们讲《参与性培训方法》。

    “人是如何记忆的?”范世宇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

    “就是天生就会记忆的。”有学员回答。

    “我也不知道。就是小时候就会记忆了。”

    “记忆?没考查过!总不能将大脑打开吧?”(学员们笑。)

    “谁说记忆与大脑有关了!记忆与心有关!”

    “不了解!不清楚!”

    ……

    学员们一时议论纷纷。确实,大家没有探究过这个事情。

    “好,我来说吧。”范世宇笑了笑说道。大家的回答,他心里还是有准备的。这个世界对大脑的了解还很“低级”。“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这里强调一下,记忆是由大脑来完成的。以后不需要我再强调了吧?(学员们笑,刚才说‘谁说记忆与大脑有关’的学员也摸着自己的头笑)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背’。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记清楚是什么。

    当你感知过一个事物后,当这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在你的头脑中,还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比如,你在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大象了,可是,你还是记得大象的样子。这叫做记忆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每每提到大象,你就会想到大象的样子——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好像就在眼前,但不如大象就在眼前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你在电视上看到过亚洲象、非洲象,看到过成年象、小象,看到过公象、母象,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的特点。你通过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是你对大象形象的概括性的认识。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并且能够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

    “那 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的呢?”范世宇又问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大家的回答还是不太一样,那么,还是我来回答吧。”范世宇笑了笑。学员们也都笑了笑。“我们对自己最早的记忆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五岁?三岁?一岁?其实,两岁半是一个平均点。即一般人只能记得二到五岁之后发生的事,在此之前发生的事情,我们一般都记不住。比如,这里有人能记住自己一岁时发生的事情吗?没有吧。因为大家都不记得。如果你真的记得的话,那么你已经非常厉害了!你就已经是近乎 神的存在了!(学员们又笑了)但是真的就没有人记得他一岁时的情况吗?也许是有的。但有可能只是零碎的片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全。没有记忆能力吗?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声称可以记得更小的时候躺在摇篮里看到的景象?

    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大脑的记忆。人类大脑是如何存贮和调出记忆的,这从来都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课题。我先不谈人类对事实数据的记忆。我们先谈人类对自身的记忆。也就是‘自传体记忆’。虽然婴儿的神经系统仍处于发育早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记忆能力。在一项远古的研究中,研究者让摇篮中的婴儿可以通过蹬腿让头顶的玩具转动,他们发现参加实验的婴儿不仅可以搞清楚这种关联,而且能保持对这种关联的记忆,两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保持三天,六个月的婴儿则可以保持两周。我们所没有的,是对婴儿时期的‘自传体记忆’,一种将自己置身于记忆中央的能力。所以一般认为要形成‘自传体记忆’,一定还需要其他与记忆过程本身无关的因素的参与。一些对早期记忆的研究发现,最早的记忆一般出现在学会说话之后的几个月内,说明很有可能是儿童通过语言建立自我意识之后,才能构建‘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确实是‘构建’而非‘存贮’的。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并不是像存文件一样一条条存起来,而是只存贮一些信息的碎片,当我们需要回忆时,大脑临时将这些碎片组织起来,构建出一个故事出来。

    对大脑的研究还发现,记忆与想像,这两种活动在大脑活跃区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发现支持了‘想像膨胀’的观点,即通过对想像的强化,有可能使之成为记忆,‘以假当真’,假记忆在生动性和合理度上有时并不亚于真记忆。这就解释了我开头的那个问题,即有些‘自传体回忆’其实是成年之后凭着其他线索,比如父母的回忆等等构建起来的。

    所以说,我们即使有在摇篮里的记忆,那也是我们后来拼凑起来的‘自传体回忆’。所以,我们真正的记忆,基本是两岁以后才开始构建的。也就是我们开始学语言,开始说话之后开始构建的。”

    “那么除了自传体记忆外,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记忆。让我们再了解一下。”范世宇继续讲道。“远古时期,曾经有一个人患了失忆症,他除了小时候的事情能记住以外,其他发生的事情大多只能记住20到30秒。也就是说,你现在跟他说的话,半分钟之后他就会忘掉。他死后,有当时最其名的医师给他的大脑做了‘切片’研究。也就是将他的大脑切成了2000多片进行研究。那么,人类的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我们可以认识回家的路?为什么我们能够背诵诗词?为什么我们可以分辨文字、阅读文章?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大脑的一项特殊功能——记忆。而那个失忆的人.之所以失忆,也就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记忆和认知的关键部位海马—这是大脑必有的关键器官,被大部分切除了。记忆的机制问题可以说是大胜出最神秘、最吸引人,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无数医师努力奋斗,为的就是解开记忆之谜。

    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我们现在发现,我们的记忆分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

    根据大脑特定区域受损病人表现出的选择性记忆缺失,可以将记忆分成两大类,即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记忆,如我们可以回忆出昨天做了什么事情,刚才和谁在一起等。这类记忆的特点是形成快、消失快,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与之相对应的是非陈述性记忆,这种记忆包括感知觉、运动技巧、程序和规则的学习等。这类记忆的特点是形成缓慢、消失缓慢。

    帮助我们理解这两种记忆形式的最好例子就是骑自行车。你可以回想起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的情景:有谁在场,谁教会了你,摔了几次跤。这种记忆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假设你会骑自行车,有人请你描述如何骑自行车,你会发现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即使你好久没有骑过自行车,只要你一骑上去,就可以正常地行驶起来。这种骑车的技巧性记忆就是一种非陈述性记忆。

    我们也要善于将短时记忆可转为长时记忆

    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人们又把记忆划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比较短,一般在几秒钟到几小时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形成快速但不稳定的记忆形式,短时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短,容量有限。但是,这种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多次强化,就可以形成稳定的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

    回想一下我们要找一个同伴,我们会知道他的地点,通过地址簿查询,看几秒钟后就可以短暂地背下这条信息。也许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后还是可以记住同伴的地址,但是,一天或者几天后就忘记了。这就是一种短时记忆。如果经常联系这位同伴,多次记诵这个号码,经过多次强化记忆,以后就不需要看地址簿直接可以背下他的地址,便形成了长时记忆。

    再比如,老师让学生背古文时,通常会要求他们反复看、反复背。其实,这是非常符合大脑记忆规律的。当我们反复背诵一个单词时,它会印在大脑中,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7遍。大脑通过被重复记忆,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