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三章 年事
过年了,是喜庆的日子,鞭炮在烟雾缭绕中纷纷炸开,三个孩子欢喜雀跃,灿烂地笑着迎接新一岁的到来。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边吃花生,灯是熄灭的,还是煤油灯,炉火很旺,将整个屋子映的亮堂堂的。
孩子们是不知道守夜的,耐不住困倦的引诱,一个个倒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
“学校过年也没发什么?”菡萏丢了一粒花生到嘴里,眯缝着眼很古怪的问丈夫。
“有什么发的,也不是赚钱的生意,”祥子瞪了眼,牛脾气翻腾着就想上来。
“可人家西春咋都有白糖和点心呢?”
“是人家教的好,学校奖给他的吧?”祥子飞快躲闪,毕竟是作假,表情也瞬间被伪装了,但不是老手,留了半张红脸在炉光里。
“你呀!大年三十还给老婆说假话,看你那三个儿子,你不脸红吗?”
“哼!”祥子不服。
“给你妈了,养你几个兄弟了,是啊!天下第一孝子,可你知道明天就是春节,老婆孩子得有新衣服穿,中,我不要了,儿子呢?三个儿子呀?也不是一尺布,两尺布就能遮羞挡丑的。”
祥子侧耳听着,舔了两下嘴唇,继续剥手里的花生。
“唉,嫁给你这好人,算是嫁对了!”
菡萏说完话站起身,扔了花生皮在篮里,到床边把几个孩子叫醒来,帮助他们脱了衣服,自个也躺了下去。
祥子给炉子加了点碳,不再吃花生了,没有多少了,得留些给娃们吃,他把手伸到炉子上面,立即拦下不少的红光,反射到脸上,热乎乎的,他当然明白妻子所讲的,其实,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是让他甘心情愿把温暖送给妈妈和爹,而置自己更应当关怀的妻儿于不顾,也许,真是菡萏所讲的孝顺,可这样毕竟不公平,难道孝顺也有错吗?如果,如果……,弟弟妹妹又太小,爹妈也有了年纪。
祥子在矛盾中来回,一时竟然找不到出口,远远的听到有炮竹的声响,就推测到了时间,也不看表,出了屋门就在后院点燃了自家的鞭炮,刚响两声, 前院噼里啪啦的炮声紧随上来,是二弟,终于有了一丝欣慰,在新年初始给了他,他暗自笑了,封了炉火,倒在床边就想睡去。
“想通了,大孝子!”菡萏显然是被刚才的炮声给惊醒的,话语并不清亮,但还是吓了祥子。
“想通了,老婆,睡吧!”
“屁!”
夜几乎是眨眼之间过去的,春季和光明一块来到,还有银装素裹的村庄,铺满大地的皑皑白雪。
祥子并不愿醒来,沉睡是那样的清闲,没有闲杂琐事来烦心,也不用为吃穿而劳作,不用想,不用思索,真的不用。
但是,孩子们已经开始蠕动,像脱壳的蛹。
“晓,这是你的新衣裳,套在袄外面!”
菡萏扔了衣服过去,呼啦啦的顶着祥子的耳膜,再不起来,恐怕真的要有口水战了。
祥子睁开眼,看见妻子正没好气的瞪着自己,忍俊不禁,扑哧就笑了。
“翀他娘,今天可是好日子,千万不要过不去呀!”
一边说话,他一边把手撑在背后,一使劲,坐了起来。
“给,这是你的新衣服,试试大小!”紧跟着,一团蓝色的布被扔了过来,祥子摊开,是件中山装。
儿子们想起床,但又讨厌棉衣里的凉,虽然衣服都放在夹被里,可若不是搭在炉火上烘一下,感觉上总是不舒服。
幸亏菡萏早早捅开了炉子,加了大块的碳,她把三个孩子的棉衣依次拿到炉子上烤了一会,又用极快的速度让它们贴近孩子们的身体,把老三的攀带裤穿工整时,她猛然感觉到有人在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于是,她猛一转身,短小的俩簇马尾辫也明显的一颤。
“过年了,我的老先生,起床吧?别让孩子们抢在你的前面。”
祥子没有顶嘴,其实他被感动了,妻子没有添新衣服,不光如此,叁个儿子,每人一双新棉鞋,清一色的千层底,是她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这就是妻子。
孩子们并不在乎吃早饭,敷衍应付了事,便扯了爹到爷爷那里领压岁钱。
爷爷和奶奶起得更早,扫了院子,还早早的把牛牵到了门外,看到孙子们来了,老两口乐滋滋地用宽阔的瓷盘端了糖果出来,就放在院子里的方凳上。
“翀,你们三个,去给爷爷奶奶搬两个凳子,等一下要拜年,得跪下的。”
翀搬了一个,晓和锴则抬了一个。
“您们坐下吧?”祥子乐呵呵的说,好像要演戏。
“哪有那么多的规矩,”孩子们的奶奶一边从口袋里摸索,一边也笑了。
“哎!得教育他们尊老的!”
孩子们的爷爷也一直在笑,听祥子这样说,赞许地点了点头,坐下来,老两口安坐好了,老二的正华、正伟,老三的正娜也相继过来,这一辈的小家伙们依了大小排开,听祥子的口令跪下,磕头自然少不了,倒是争先恐后,看谁得多。
崭新的五角,两张是一块,已经很知足了,掖在手里,就想回去。
“照张相吧?”老二不知从那里借来一个相机,挥舞了提议。
“好、好!”孩子们又欢呼起来。
“菡萏呢?”孩子的爷爷问祥子,
“她在洗碗吧?”
“你呀!真是个好男人,这是春节,是你的,也是她的,而你还是一家之主呢?”
被爹怪了两句,祥子奇怪地想到爹上次说过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脚一转向,就要回去。
“快些呀!爹,”锴大声的喊,眼里憋着眼泪,也不知是埋怨爹,还是生气妈妈,就想照相,留下童年的记忆。
初二道理上是要到娘家去的,菡萏的爹去了阴曹地府,娘改嫁他乡,娘家名存实亡,倒是舅舅住的并不远。
早上吃了些饭,由翀提着准备好的大肉和点心,一家五口浩浩荡荡就上路了。
初春的上午风和日丽,大路上满是走亲戚的乡亲们,有认识的乐呵呵的打着招呼。积雪已经开始融化,但还没有裸露出下面令人讨厌的泥巴,有些早知的草儿泛着明亮的绿色,还有迎春花成片的开放。
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嬉笑打闹着跑在前面,他们认得路,舅爷是个很好的爷爷,他像外婆一样喜欢这三个外孙。
走进舅爷住的村子,在面前来回晃动的就不熟悉了,爹和妈妈还能认识几个人,仍然得时不时地笑笑,站住唠几句。
看见舅爷家房子的时候,翀和弟弟们又像找到了胆儿,呼啸着咬了牙使劲的跑,看谁得第一。
妗奶是个胖女人,看上去很笨拙,但她有双善良的眼睛,并且一直眯缝着,给人一种安全的温柔。
妗奶和邻居还在说话,但脸是朝着大路这边的,所以,当晓气喘吁吁地露头时,她咯咯的笑着快步走过来,拦腰抱起蹲在后头喘气的锴,并对提着篮子的翀喊:“加油呀!”
一家人有说有笑的进了院子,上房檐下坐着的舅爷已经放下烟斗,顺着台阶下来,舅舅也从屋子深处走出来。院子边有几棵很大的树,遮住不少的光亮,所以屋子很黑,看上去还没有牛圈舒服。
小舅带锴进了屋子,但不几分钟,锴又不吱声溜了出来。
“太黑了,桌子上还有个大照片。”孩子说话时明显害怕的表情。
“那是你爷……,”祥子想解释,话出了口突然觉得不对劲儿,
“你咋算的,那是你爷才对,怎么会是孩子他爷呢?”
祥子这才反应过来,那是孩子们的外老爷,“可是,咱爹的呢?”
“谁知道咱妈把它塞到那里去了,烧了也不一定。”
“瞎说啥!”舅舅听不下去了,白了菡萏一眼,这才转了话题,互相说了些家常理短,妗奶搓着手从厨房出来,张罗着就要吃饭。
菜不多,但算是很精致的,有荤有素,特别是那盘炒鸡丁,味道香极了,大人们几乎没有动筷,舅爷和妗奶干脆远远的坐着,看孩子们愉快的贪婪模样。
然后,又是说话,孩子们则在舅舅的书堆里翻寻好看的小人书,找到了,就会想了办法藏在其他地方,等回家的时候带回去。
翀是最稳重的,搬了小板凳坐在爹的旁边,听大人们说话。
舅爷是贩牛的,从牛价低的外地贩牛回来卖掉,或者从家里买牛去出价高的地方出售,但由于来回都要徒步赶牛过去,不光人累的很,照护不到的话,牛还会有意外,病了死了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很难做。
“不做了吗?”菡萏插话进来,
“那怎么行,前民还得娶媳妇,前军还要上学。”
“前军还在上学?”祥子好奇地问。
“我们商量要他毕业,真考不上学,还想再上。”
两位舅舅坐在门槛上,他们和他们的娘一块无声的笑着,这些和晓和锴的吵闹声巧妙的帮衬着,组成了一副乌托邦般的祥和。
临走时,妗奶又做了菜叫吃,这次是大人们的时间,三个小家伙没了食欲,一心盼望的还是那带色彩的纸儿。
妗奶给了晓和锴一人五角,翀没有。
“翀大了,妗奶就不给了!”
舅爷一句话叫翀预备好的推让终没派上用场,甚至于一只小手也停在裤兜和妗奶之间。
“给啥哩?压也压不住了!”菡萏接过来说。
走到门口时,妗奶突然转过身回去,大家在路口分手,孩子们像马儿一样又跑开了,妗奶追过来,把手里拿的一把葱放在篮里。
初三还有事情做,锴却一个劲的耍赖,不要去了。
“你说为啥吗?”菡萏问他,
“我不想去,姨奶家那么远,走着太累。”
“那叫你爹背你,中不?”
锴低下头,也不说话,菡萏给祥子使了眼色,
“中,我背你,小兔崽子,走!”
其实,路边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没走出村子,锴便强烈要求下来走。
走过好几个村庄,还是不见姨奶所在村子边的大桥,锴又落在后头,一会蹲下,一会挪几步,摆明了又想爬到爹的背上,舒服一阵子。在他的影响下,翀和晓也没了精神,一个个懒散的就想坐在路上。
“锴,你过来!”
听到爹喊自己,锴紧走几步。
“咚”的一声闷响,再看锴双手捂着屁股,哭丧着脸看着爹。
“你就不能好好走几步,看你那熊样,哪一点像我?”说这话时,祥子小心地看了菡萏一眼,“走,在前面走!”
锴没有哭出声,他很清楚哭声对自己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转过了身,还是被挨了一脚。
“快点,只要被我追上,就是一脚。”
锴赶忙快走了几步,又放不下心,回转身看了看,两个哥哥藏在爹的背后正偷偷的笑呢?一时没了面子,嘴一张,哭出声来。
但仍没人理他,妈妈拉着二哥的手,就像拳击场的裁判,准备宣布这场比赛的获胜者,孤立无援,还有选择吗?
还有风,吹的雪水凝在了一块,泪也干了,空空的又嚎了两声,锴索性不哭了,他像突然间想到了什么,回头大喊:“二哥,你追不上我的。”
锴和晓一前一后跑开了,他们是亲兄弟,心灵相通,还有翀,每一句话通过他们的耳朵传递的都是同一个信息,这是血缘的真谛。
下了大坡,过了桥,就是姨奶住的那个村子了。
孩子们像传令兵一样纷纷跑远了,后面祥子提着篮子,忽然无声的笑了,菡萏刚要给他说话,看他咧着嘴,皱着脸皮,眯缝着眼睛,随口来了句:“憨了。”
“翀他娘,我在想以前,你抱老三,我抱老二,有时还得轮换着背老大,少不得让出手提篮子,多么壮观。”
“是不是很想念那段时光。”
“那样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孩子们的成长是以我们的青春的消逝为代价的,他们渴望长大,我们理当衰老。”
“又咬文嚼字了,我又不是老三届,但你的话也有理,孩子们大了,你也该收些大公无私的心思,多点时间考虑他们了。”
“老一套!”祥子不愿再听,绷紧了脸,大步走开了。
春节过后,很快就到了十五,村里有社火,方圆二十里的乡亲们串亲戚样的游逛,各村更是显山露水,暗中比较各自的文化生活,组织村民娱乐。
村子正中的街道靠近戏楼的地方,组织者用长的钢管搭起很高的秋千,却不是叫人坐在上面的那种,一个人站在上面,先晃悠着有了滑翔,然后,再在向后摆的时候收缩了身子,形成后坠的架势,到了惯性的末端,又迅速地站起来,像要冲杀陷阵一般,风一样再回去,身体同样的要缓缓的伏下,再极快的起来,可以两个人,面对面。翀和弟弟们只有看的份儿,不光因为胆小,还有要双手抓牢的两根绳子,它们的距离是翀伸开双臂所不能触及的;围观的人多了,便有很勇敢的熟练者献技,一层层地荡开,一点点的上去,最后平了上面的横杠,人也平在空中。
“能不能翻过去,转个大圈呀?”
下面不知痛痒的观看者没了胃口,信口开河地说,
上面的人好像听到了,却不再使劲,蹲在踏板上,等秋千落下了。
两个人先后跳了下来,一个蹲到一边去呕吐了,一个手叉着腰,就用眼在人群中扫,“哪个讲的话,这是耍猴哪?”
人群一哄而散,大好的天气,没谁会在这里呕气,戏院里还有唱戏的,吱吱呀呀的管弦之声悠扬传来,戏子唱的文雅,腔调也不一样长,所以,很难听的完整的一句来。
但农民是喜悦的,争先恐后急着看,也有人随着哼哼,大概是略知一二的。戏楼的顶上有四个字“人民剧院”,是草书 ,在碎花一样杂乱扑打成的水泥长框里很耀眼。不管是这名字还是字的笔法都很有魄力,虽然没有署名,但翀坚持认为那就是爹写的。
其实,戏楼刚开张的那会才好看呢?
最精彩的要数破台。
戏是一种演变,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夸张的化妆,拿完全抽象的语言来演绎生活的部分,这是精神,灵魂世界的大合唱;所以,有寄托,希望安好,没有稀奇古怪的或许存在的鬼怪来作梗使坏。
拿枪来射吊在戏楼前檐下的两个灯泡,灯是亮着的,虽然天已经大亮,仍然有清楚可辩的微弱的光在闪。
前台的人都到了后台,台下的人们乱乱的。当手持土枪的壮汉在距戏楼足够远的地方站定,立刻,前面的人们呼啦啦的退回去,有主事的村干部拿了扩音器大声的喊:“乡亲们,破台了,有避讳的回避一下啦!”
菡萏就催翀到戏院的外面去,
“为什么,就叫我一个人去呢?”翀当然不愿意,
“妈给你说,这两个灯泡就是两只虎眼,所谓的避讳就是属虎的娃们得背过去,大人可以不在乎的。”
“为什么是虎眼?”
“今年是虎年!”
翀仍然不乐意,但又不敢冲了忌讳,无奈地走出了戏院。
枪很快响了,两只灯泡被准确命中,爆出一股青烟,灭掉了。
“真厉害,神枪手呀!”锴称赞起那个枪手。
“傻呀?那是土枪,射出去是成片的钢砂,别说他,我也射的。”晓已经知道了许多,不失时机的显摆起来。
“可是,……”锴还想问,但已经开演了,人群潮一样又涌到台前,一个个睁大了眼睛。
晚上,翀的眼睛奇怪的痛了,流的泪一直没停,祥子从村医那里拿了瓶眼药水滴上,才算止了痛,可菡萏母子仍不放心,担心破台时冲撞了什么。
“什么?能有什么?妇人之见,”祥子说话,叫翀想到了鲁迅踢鬼的故事。
戏子是很好看的,特别是女的,她们沿耳朵前面伸展到下巴的那一绺假发。虽然说是假发,又黑又亮,还油光闪闪,像真的一样,可谓是浓妆艳抹,当然会失真,所以像仙女一样,只能在台上走动。
钟馗是捉鬼的英雄,后来被封为阎王。
既然能捉鬼,一定有特别之处,演员出来的时候,锴只看了一眼,便低了头,不敢再看。
那人戴一顶乌沙,和包公戴的那个相仿,只是耳朵边伸出两个向上的刺儿,很艳的红色,还系了很长的红布条,脸上用的也有红色,衣服前后蓬的很高,就像其中放了把椅子,还会走路,当然恐怖了。
如此,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后来就远离了戏楼,凑在戏院门边的杂货摊边。
爷爷开了个小卖部,就在自家院子里,逢年过节,就得搬到外面去。就算他不吱声,孩子们也会早早的自发过来搬东西,加上距离戏院并不近,人欢马叫的装到车上,到地卸好再摆好,也得大半个小时。
孩子们并不贪吃,却还是想吃,伸手去拿的勇气还没有,所以就给爷爷看摊,货缺时,小腿一使劲,跑回去拿,老先生有了心情,伸手抓把瓜子儿,孙们便挤了掬了小手做出捧的样子,一把不够,两把还不够,抬头时,就看见正华分开一只手往裤兜里装,老先生嗯了一声,就不再奖赏他们了。
兄弟们都怪正华,说他做了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正华不悦了,拉了正伟要到别处玩,
“哥,为什么不和锴他们玩了?”
“他们欺负你哥,你也不帮我。”
“什么呀?”
“他们一个爹妈,我们一个爹妈,你还不懂吗?”正华大弟弟肆岁,说话时,脾气就从眼睛里流了出来。
“嗯!”正伟随便应了一声,到底还是没搞懂。
姑姑也带了一家人来看戏,她胖了许多,也许是因为生了孩子的缘故。
孩子叫赵历,是个男孩。
姑父人很好,个子也高,但家境贫寒,这可能是他在家中位置不居首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应该在于姑姑的妈妈,翀的奶奶,她是一家之主。
姑姑仍然喜欢说话,并有些像主持人。在阴凉干燥的做商店的房子里,她把赵历抱在柜台上,叫他坐在上面抓糖吃。
“吃吧,这是咱家的。”
小房子没有窗户,所以里面的各种糖类、烟酒、点心的味儿便杂在一起,虽然怪怪的,却真的很好闻,锴喜欢,连同姑姑的话一并被他“嗅”到,并传了出去。
地方上有俗语:小孩嘴里套实话。
以锴的话为原型的各式样的仿制品在老李家很快慢开了,妯娌们经常有意无意地聚在一起,伸着手势,瞪大了眼睛咬耳朵;孩子们也像接受了特殊的命令,冷不丁地出现在商店里。也有动真格的,晓伸手从柜台里抓了两个龙虾糖,塞在裤兜里,但不知怎么就慢了一步,爷爷的眼睛抓住了他的慌张神色。晓低着头,脸上火烧,仿佛挨了爹的耳光。爷爷伸手摸了摸他的耳朵,又笑了笑,若无其事地说:“晓,明天陪爷爷看戏吧?”
本来晓是答应了,但菡萏没有放他去,说是有寒假作业没做完。
姑姑一家终于走了,家务事并未结束,围绕她的得失,几个嫂子计较了好久,事情并没有个推测,哥哥们也有默不作声的,毕竟,她是泼出去的水。
没有太大的表示,芥蒂却有了基础,一点点的长了起来。
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性标志,灯笼是神奇的,它们一直把人们前行的路照亮,所以,人们纪念它们。
三叔给晓糊了个飞机样的灯笼,原本是给自己女儿做的,他闺女硬说不好,恰恰晓过去玩,捡了个便宜。
因为很逼真,所以很快吸引了邻居的孩子们过来看,几乎都在手里捉了东西牵着灯笼,家里有工家人的,便有从县城买来的哗众取宠的带色彩的,再穷的就把茶缸口朝前执着,半截短的蜡烛竖在里面,美其名曰“探照灯”,晓的是稀罕的,因为独一无二,花钱也买不来。
锴也伸手扶着飞机灯笼,好像是说自己也是它的主人。
晓站在最前面,领着背后十几个提着各式样灯笼的孩子们沿街走了起来。
可能是锴想提着灯笼走一段,晓又没有过瘾,就不舍得撒手,兄弟之间是讲不清你我的,而且还是孩子。锴不悦意了,瞪眼就来了气,一使劲,支撑灯笼的棍子居然断了,还是很干脆的断成两截,要命的是,四只小手全聚在后面,灯笼很轻盈地掉了下去,随即就起火了。
孩子们呼啦围过来,就想看热闹。
锴有心把灯笼提起来,但晓推开他,抬腿把火踩灭了。
望着面目全非的灯笼,晓气急败坏,他转过身愤怒的看着弟弟,粗粗地喘着气。
“你,你,你赔我的飞机!”
锴被哥哥推坐在地上,委屈地哭了,他甚至觉的最伤心的应该是自己,而哥哥竟然会给他讨债,就在前天,他还帮哥哥从妈妈那里骗取了信任,让哥哥少了一顿责骂,其实,晓的鞋子是他踢石子玩时搞破的,并没有摔跤的故事。
“哥,你信不信我把你鞋的事告咱妈?”锴咧着嘴,声音很大。
“那又怎样,别忘了,是你给妈说我在路上摔倒的。”晓长着一双小眼睛,这时刻眨着翻起来,一副得意的样子。
锴突然嚎啕起来,显然被又一次激怒,却又无可奈何,谁叫自己少吃了三年饭呢?他从地上站起来,恨恨地向家里走去,又像在等待什么,不停回头张望。
果然不出所料,晓提着破灯笼跟在后头,也有嘤嘤的声音,难得一个十五,却被儿童的眼泪给淹没了。
翀在相中的英语竞赛中得了奖,学校给他发了笔记本,一张盖有学校印章的奖状,他兴高采烈的回到家,把奖状交给了妈妈。
“妈,这是我得的奖状!”
菡萏摊开来看,眉开眼笑。
“还是第一名呢,晓,你什么时候能给你妈也领张奖状回来呀?”
这时,晓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眼睛胡乱地看着周围,嘴巴动了几下,干脆闭上了。
“妈,我也要拿奖状回来!”锴钻过来凑热闹。
“是呀,过几天,你和我一块到学校去,看能不能上育红班。
祥子已经从学校回来了,三个孩子的负担是他的薪水和菡萏一个人的劳动所不能支撑的,他的知识已经多余了,如果不放下老三届的身份,叫单薄的书生身体在接下来的劳动中得以硬化的话,不敢想上帝还会不会给饭来吃。
村里还分有队,也叫组,祥子是很有名的,当了组长已经很委屈了。
开会分地这招棋是乱七八糟的村委的主意,几个人就有几种心思,说白了,这组有难剃的头——老刘。
老刘就姓刘,说是异乡人,很远的。
他们一家人在村子里落户,并不给大家住在一起,在村子北面承包了一片果园,在林子边上盖了房子住,因为是独居,和村子里的来往便较少,脾气又古怪,加上脑门上的青筋很突出,和他较量的人多是捏了一把汗。
第一次开会就在上房正厅,全组社员每家每户都来了人,恰好是礼拜天,翀和晓也都在家。
祥子从柜子里取笔记来念,逐条对人说事情。
“老刘,你的果园边的荒地是咱队里的,虽说是你开出来的,仍然得交回组里,这一季收罢,就不要再种什么了。”
“你说那是球,给村里说的完全不一样!”老刘站了起来,从床边来到祥子跟前,祥子坐个小板凳,笔记本放在面前的小方桌上。
“说什么呢?你是老刘,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别人让你!”祥子说话很慢,声调也不高,但脸涨涨的,像有血在脸皮涌动。
“咚”小方桌被老刘踢倒了。
“你这是咋呼谁呀?我能怕你吗?老子是做啥的?你又知道多少?”老刘狂的很,全然不在乎之自己身在何处。
“狗日的,你以为你是土匪呀,翀,拿绳子把这坏家伙给绑起来,”祥子也发了火,吵吵的声音震的三个儿子一排站直了,不知所措。
“去呀!”菡萏拍了翀的脑袋,孩子愣过神到后院拿绳子去了。
“哼!”老刘心有余悸,仍不愿表露出来,出了屋子就想走。
“站住!”大门有人站岗,是锴。
“我爹说了,叫我们把你给捆起来,你是坏蛋。”
老刘又好气又好笑,走过来却被晓抱住了腿,那边翀也找来了绳子,急急地跑过来。
这下老刘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地笑起来,引得屋子里的人都挤了出来看。
翀抓着老刘的一只手,正试图把手里的一团麻绳缠到他的胳膊上呢?
我终于发现:母亲赐予我的力量,原本就在额头最深的那条纹络中间……!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边吃花生,灯是熄灭的,还是煤油灯,炉火很旺,将整个屋子映的亮堂堂的。
孩子们是不知道守夜的,耐不住困倦的引诱,一个个倒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
“学校过年也没发什么?”菡萏丢了一粒花生到嘴里,眯缝着眼很古怪的问丈夫。
“有什么发的,也不是赚钱的生意,”祥子瞪了眼,牛脾气翻腾着就想上来。
“可人家西春咋都有白糖和点心呢?”
“是人家教的好,学校奖给他的吧?”祥子飞快躲闪,毕竟是作假,表情也瞬间被伪装了,但不是老手,留了半张红脸在炉光里。
“你呀!大年三十还给老婆说假话,看你那三个儿子,你不脸红吗?”
“哼!”祥子不服。
“给你妈了,养你几个兄弟了,是啊!天下第一孝子,可你知道明天就是春节,老婆孩子得有新衣服穿,中,我不要了,儿子呢?三个儿子呀?也不是一尺布,两尺布就能遮羞挡丑的。”
祥子侧耳听着,舔了两下嘴唇,继续剥手里的花生。
“唉,嫁给你这好人,算是嫁对了!”
菡萏说完话站起身,扔了花生皮在篮里,到床边把几个孩子叫醒来,帮助他们脱了衣服,自个也躺了下去。
祥子给炉子加了点碳,不再吃花生了,没有多少了,得留些给娃们吃,他把手伸到炉子上面,立即拦下不少的红光,反射到脸上,热乎乎的,他当然明白妻子所讲的,其实,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是让他甘心情愿把温暖送给妈妈和爹,而置自己更应当关怀的妻儿于不顾,也许,真是菡萏所讲的孝顺,可这样毕竟不公平,难道孝顺也有错吗?如果,如果……,弟弟妹妹又太小,爹妈也有了年纪。
祥子在矛盾中来回,一时竟然找不到出口,远远的听到有炮竹的声响,就推测到了时间,也不看表,出了屋门就在后院点燃了自家的鞭炮,刚响两声, 前院噼里啪啦的炮声紧随上来,是二弟,终于有了一丝欣慰,在新年初始给了他,他暗自笑了,封了炉火,倒在床边就想睡去。
“想通了,大孝子!”菡萏显然是被刚才的炮声给惊醒的,话语并不清亮,但还是吓了祥子。
“想通了,老婆,睡吧!”
“屁!”
夜几乎是眨眼之间过去的,春季和光明一块来到,还有银装素裹的村庄,铺满大地的皑皑白雪。
祥子并不愿醒来,沉睡是那样的清闲,没有闲杂琐事来烦心,也不用为吃穿而劳作,不用想,不用思索,真的不用。
但是,孩子们已经开始蠕动,像脱壳的蛹。
“晓,这是你的新衣裳,套在袄外面!”
菡萏扔了衣服过去,呼啦啦的顶着祥子的耳膜,再不起来,恐怕真的要有口水战了。
祥子睁开眼,看见妻子正没好气的瞪着自己,忍俊不禁,扑哧就笑了。
“翀他娘,今天可是好日子,千万不要过不去呀!”
一边说话,他一边把手撑在背后,一使劲,坐了起来。
“给,这是你的新衣服,试试大小!”紧跟着,一团蓝色的布被扔了过来,祥子摊开,是件中山装。
儿子们想起床,但又讨厌棉衣里的凉,虽然衣服都放在夹被里,可若不是搭在炉火上烘一下,感觉上总是不舒服。
幸亏菡萏早早捅开了炉子,加了大块的碳,她把三个孩子的棉衣依次拿到炉子上烤了一会,又用极快的速度让它们贴近孩子们的身体,把老三的攀带裤穿工整时,她猛然感觉到有人在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于是,她猛一转身,短小的俩簇马尾辫也明显的一颤。
“过年了,我的老先生,起床吧?别让孩子们抢在你的前面。”
祥子没有顶嘴,其实他被感动了,妻子没有添新衣服,不光如此,叁个儿子,每人一双新棉鞋,清一色的千层底,是她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这就是妻子。
孩子们并不在乎吃早饭,敷衍应付了事,便扯了爹到爷爷那里领压岁钱。
爷爷和奶奶起得更早,扫了院子,还早早的把牛牵到了门外,看到孙子们来了,老两口乐滋滋地用宽阔的瓷盘端了糖果出来,就放在院子里的方凳上。
“翀,你们三个,去给爷爷奶奶搬两个凳子,等一下要拜年,得跪下的。”
翀搬了一个,晓和锴则抬了一个。
“您们坐下吧?”祥子乐呵呵的说,好像要演戏。
“哪有那么多的规矩,”孩子们的奶奶一边从口袋里摸索,一边也笑了。
“哎!得教育他们尊老的!”
孩子们的爷爷也一直在笑,听祥子这样说,赞许地点了点头,坐下来,老两口安坐好了,老二的正华、正伟,老三的正娜也相继过来,这一辈的小家伙们依了大小排开,听祥子的口令跪下,磕头自然少不了,倒是争先恐后,看谁得多。
崭新的五角,两张是一块,已经很知足了,掖在手里,就想回去。
“照张相吧?”老二不知从那里借来一个相机,挥舞了提议。
“好、好!”孩子们又欢呼起来。
“菡萏呢?”孩子的爷爷问祥子,
“她在洗碗吧?”
“你呀!真是个好男人,这是春节,是你的,也是她的,而你还是一家之主呢?”
被爹怪了两句,祥子奇怪地想到爹上次说过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脚一转向,就要回去。
“快些呀!爹,”锴大声的喊,眼里憋着眼泪,也不知是埋怨爹,还是生气妈妈,就想照相,留下童年的记忆。
初二道理上是要到娘家去的,菡萏的爹去了阴曹地府,娘改嫁他乡,娘家名存实亡,倒是舅舅住的并不远。
早上吃了些饭,由翀提着准备好的大肉和点心,一家五口浩浩荡荡就上路了。
初春的上午风和日丽,大路上满是走亲戚的乡亲们,有认识的乐呵呵的打着招呼。积雪已经开始融化,但还没有裸露出下面令人讨厌的泥巴,有些早知的草儿泛着明亮的绿色,还有迎春花成片的开放。
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嬉笑打闹着跑在前面,他们认得路,舅爷是个很好的爷爷,他像外婆一样喜欢这三个外孙。
走进舅爷住的村子,在面前来回晃动的就不熟悉了,爹和妈妈还能认识几个人,仍然得时不时地笑笑,站住唠几句。
看见舅爷家房子的时候,翀和弟弟们又像找到了胆儿,呼啸着咬了牙使劲的跑,看谁得第一。
妗奶是个胖女人,看上去很笨拙,但她有双善良的眼睛,并且一直眯缝着,给人一种安全的温柔。
妗奶和邻居还在说话,但脸是朝着大路这边的,所以,当晓气喘吁吁地露头时,她咯咯的笑着快步走过来,拦腰抱起蹲在后头喘气的锴,并对提着篮子的翀喊:“加油呀!”
一家人有说有笑的进了院子,上房檐下坐着的舅爷已经放下烟斗,顺着台阶下来,舅舅也从屋子深处走出来。院子边有几棵很大的树,遮住不少的光亮,所以屋子很黑,看上去还没有牛圈舒服。
小舅带锴进了屋子,但不几分钟,锴又不吱声溜了出来。
“太黑了,桌子上还有个大照片。”孩子说话时明显害怕的表情。
“那是你爷……,”祥子想解释,话出了口突然觉得不对劲儿,
“你咋算的,那是你爷才对,怎么会是孩子他爷呢?”
祥子这才反应过来,那是孩子们的外老爷,“可是,咱爹的呢?”
“谁知道咱妈把它塞到那里去了,烧了也不一定。”
“瞎说啥!”舅舅听不下去了,白了菡萏一眼,这才转了话题,互相说了些家常理短,妗奶搓着手从厨房出来,张罗着就要吃饭。
菜不多,但算是很精致的,有荤有素,特别是那盘炒鸡丁,味道香极了,大人们几乎没有动筷,舅爷和妗奶干脆远远的坐着,看孩子们愉快的贪婪模样。
然后,又是说话,孩子们则在舅舅的书堆里翻寻好看的小人书,找到了,就会想了办法藏在其他地方,等回家的时候带回去。
翀是最稳重的,搬了小板凳坐在爹的旁边,听大人们说话。
舅爷是贩牛的,从牛价低的外地贩牛回来卖掉,或者从家里买牛去出价高的地方出售,但由于来回都要徒步赶牛过去,不光人累的很,照护不到的话,牛还会有意外,病了死了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很难做。
“不做了吗?”菡萏插话进来,
“那怎么行,前民还得娶媳妇,前军还要上学。”
“前军还在上学?”祥子好奇地问。
“我们商量要他毕业,真考不上学,还想再上。”
两位舅舅坐在门槛上,他们和他们的娘一块无声的笑着,这些和晓和锴的吵闹声巧妙的帮衬着,组成了一副乌托邦般的祥和。
临走时,妗奶又做了菜叫吃,这次是大人们的时间,三个小家伙没了食欲,一心盼望的还是那带色彩的纸儿。
妗奶给了晓和锴一人五角,翀没有。
“翀大了,妗奶就不给了!”
舅爷一句话叫翀预备好的推让终没派上用场,甚至于一只小手也停在裤兜和妗奶之间。
“给啥哩?压也压不住了!”菡萏接过来说。
走到门口时,妗奶突然转过身回去,大家在路口分手,孩子们像马儿一样又跑开了,妗奶追过来,把手里拿的一把葱放在篮里。
初三还有事情做,锴却一个劲的耍赖,不要去了。
“你说为啥吗?”菡萏问他,
“我不想去,姨奶家那么远,走着太累。”
“那叫你爹背你,中不?”
锴低下头,也不说话,菡萏给祥子使了眼色,
“中,我背你,小兔崽子,走!”
其实,路边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没走出村子,锴便强烈要求下来走。
走过好几个村庄,还是不见姨奶所在村子边的大桥,锴又落在后头,一会蹲下,一会挪几步,摆明了又想爬到爹的背上,舒服一阵子。在他的影响下,翀和晓也没了精神,一个个懒散的就想坐在路上。
“锴,你过来!”
听到爹喊自己,锴紧走几步。
“咚”的一声闷响,再看锴双手捂着屁股,哭丧着脸看着爹。
“你就不能好好走几步,看你那熊样,哪一点像我?”说这话时,祥子小心地看了菡萏一眼,“走,在前面走!”
锴没有哭出声,他很清楚哭声对自己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转过了身,还是被挨了一脚。
“快点,只要被我追上,就是一脚。”
锴赶忙快走了几步,又放不下心,回转身看了看,两个哥哥藏在爹的背后正偷偷的笑呢?一时没了面子,嘴一张,哭出声来。
但仍没人理他,妈妈拉着二哥的手,就像拳击场的裁判,准备宣布这场比赛的获胜者,孤立无援,还有选择吗?
还有风,吹的雪水凝在了一块,泪也干了,空空的又嚎了两声,锴索性不哭了,他像突然间想到了什么,回头大喊:“二哥,你追不上我的。”
锴和晓一前一后跑开了,他们是亲兄弟,心灵相通,还有翀,每一句话通过他们的耳朵传递的都是同一个信息,这是血缘的真谛。
下了大坡,过了桥,就是姨奶住的那个村子了。
孩子们像传令兵一样纷纷跑远了,后面祥子提着篮子,忽然无声的笑了,菡萏刚要给他说话,看他咧着嘴,皱着脸皮,眯缝着眼睛,随口来了句:“憨了。”
“翀他娘,我在想以前,你抱老三,我抱老二,有时还得轮换着背老大,少不得让出手提篮子,多么壮观。”
“是不是很想念那段时光。”
“那样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孩子们的成长是以我们的青春的消逝为代价的,他们渴望长大,我们理当衰老。”
“又咬文嚼字了,我又不是老三届,但你的话也有理,孩子们大了,你也该收些大公无私的心思,多点时间考虑他们了。”
“老一套!”祥子不愿再听,绷紧了脸,大步走开了。
春节过后,很快就到了十五,村里有社火,方圆二十里的乡亲们串亲戚样的游逛,各村更是显山露水,暗中比较各自的文化生活,组织村民娱乐。
村子正中的街道靠近戏楼的地方,组织者用长的钢管搭起很高的秋千,却不是叫人坐在上面的那种,一个人站在上面,先晃悠着有了滑翔,然后,再在向后摆的时候收缩了身子,形成后坠的架势,到了惯性的末端,又迅速地站起来,像要冲杀陷阵一般,风一样再回去,身体同样的要缓缓的伏下,再极快的起来,可以两个人,面对面。翀和弟弟们只有看的份儿,不光因为胆小,还有要双手抓牢的两根绳子,它们的距离是翀伸开双臂所不能触及的;围观的人多了,便有很勇敢的熟练者献技,一层层地荡开,一点点的上去,最后平了上面的横杠,人也平在空中。
“能不能翻过去,转个大圈呀?”
下面不知痛痒的观看者没了胃口,信口开河地说,
上面的人好像听到了,却不再使劲,蹲在踏板上,等秋千落下了。
两个人先后跳了下来,一个蹲到一边去呕吐了,一个手叉着腰,就用眼在人群中扫,“哪个讲的话,这是耍猴哪?”
人群一哄而散,大好的天气,没谁会在这里呕气,戏院里还有唱戏的,吱吱呀呀的管弦之声悠扬传来,戏子唱的文雅,腔调也不一样长,所以,很难听的完整的一句来。
但农民是喜悦的,争先恐后急着看,也有人随着哼哼,大概是略知一二的。戏楼的顶上有四个字“人民剧院”,是草书 ,在碎花一样杂乱扑打成的水泥长框里很耀眼。不管是这名字还是字的笔法都很有魄力,虽然没有署名,但翀坚持认为那就是爹写的。
其实,戏楼刚开张的那会才好看呢?
最精彩的要数破台。
戏是一种演变,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夸张的化妆,拿完全抽象的语言来演绎生活的部分,这是精神,灵魂世界的大合唱;所以,有寄托,希望安好,没有稀奇古怪的或许存在的鬼怪来作梗使坏。
拿枪来射吊在戏楼前檐下的两个灯泡,灯是亮着的,虽然天已经大亮,仍然有清楚可辩的微弱的光在闪。
前台的人都到了后台,台下的人们乱乱的。当手持土枪的壮汉在距戏楼足够远的地方站定,立刻,前面的人们呼啦啦的退回去,有主事的村干部拿了扩音器大声的喊:“乡亲们,破台了,有避讳的回避一下啦!”
菡萏就催翀到戏院的外面去,
“为什么,就叫我一个人去呢?”翀当然不愿意,
“妈给你说,这两个灯泡就是两只虎眼,所谓的避讳就是属虎的娃们得背过去,大人可以不在乎的。”
“为什么是虎眼?”
“今年是虎年!”
翀仍然不乐意,但又不敢冲了忌讳,无奈地走出了戏院。
枪很快响了,两只灯泡被准确命中,爆出一股青烟,灭掉了。
“真厉害,神枪手呀!”锴称赞起那个枪手。
“傻呀?那是土枪,射出去是成片的钢砂,别说他,我也射的。”晓已经知道了许多,不失时机的显摆起来。
“可是,……”锴还想问,但已经开演了,人群潮一样又涌到台前,一个个睁大了眼睛。
晚上,翀的眼睛奇怪的痛了,流的泪一直没停,祥子从村医那里拿了瓶眼药水滴上,才算止了痛,可菡萏母子仍不放心,担心破台时冲撞了什么。
“什么?能有什么?妇人之见,”祥子说话,叫翀想到了鲁迅踢鬼的故事。
戏子是很好看的,特别是女的,她们沿耳朵前面伸展到下巴的那一绺假发。虽然说是假发,又黑又亮,还油光闪闪,像真的一样,可谓是浓妆艳抹,当然会失真,所以像仙女一样,只能在台上走动。
钟馗是捉鬼的英雄,后来被封为阎王。
既然能捉鬼,一定有特别之处,演员出来的时候,锴只看了一眼,便低了头,不敢再看。
那人戴一顶乌沙,和包公戴的那个相仿,只是耳朵边伸出两个向上的刺儿,很艳的红色,还系了很长的红布条,脸上用的也有红色,衣服前后蓬的很高,就像其中放了把椅子,还会走路,当然恐怖了。
如此,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后来就远离了戏楼,凑在戏院门边的杂货摊边。
爷爷开了个小卖部,就在自家院子里,逢年过节,就得搬到外面去。就算他不吱声,孩子们也会早早的自发过来搬东西,加上距离戏院并不近,人欢马叫的装到车上,到地卸好再摆好,也得大半个小时。
孩子们并不贪吃,却还是想吃,伸手去拿的勇气还没有,所以就给爷爷看摊,货缺时,小腿一使劲,跑回去拿,老先生有了心情,伸手抓把瓜子儿,孙们便挤了掬了小手做出捧的样子,一把不够,两把还不够,抬头时,就看见正华分开一只手往裤兜里装,老先生嗯了一声,就不再奖赏他们了。
兄弟们都怪正华,说他做了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正华不悦了,拉了正伟要到别处玩,
“哥,为什么不和锴他们玩了?”
“他们欺负你哥,你也不帮我。”
“什么呀?”
“他们一个爹妈,我们一个爹妈,你还不懂吗?”正华大弟弟肆岁,说话时,脾气就从眼睛里流了出来。
“嗯!”正伟随便应了一声,到底还是没搞懂。
姑姑也带了一家人来看戏,她胖了许多,也许是因为生了孩子的缘故。
孩子叫赵历,是个男孩。
姑父人很好,个子也高,但家境贫寒,这可能是他在家中位置不居首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应该在于姑姑的妈妈,翀的奶奶,她是一家之主。
姑姑仍然喜欢说话,并有些像主持人。在阴凉干燥的做商店的房子里,她把赵历抱在柜台上,叫他坐在上面抓糖吃。
“吃吧,这是咱家的。”
小房子没有窗户,所以里面的各种糖类、烟酒、点心的味儿便杂在一起,虽然怪怪的,却真的很好闻,锴喜欢,连同姑姑的话一并被他“嗅”到,并传了出去。
地方上有俗语:小孩嘴里套实话。
以锴的话为原型的各式样的仿制品在老李家很快慢开了,妯娌们经常有意无意地聚在一起,伸着手势,瞪大了眼睛咬耳朵;孩子们也像接受了特殊的命令,冷不丁地出现在商店里。也有动真格的,晓伸手从柜台里抓了两个龙虾糖,塞在裤兜里,但不知怎么就慢了一步,爷爷的眼睛抓住了他的慌张神色。晓低着头,脸上火烧,仿佛挨了爹的耳光。爷爷伸手摸了摸他的耳朵,又笑了笑,若无其事地说:“晓,明天陪爷爷看戏吧?”
本来晓是答应了,但菡萏没有放他去,说是有寒假作业没做完。
姑姑一家终于走了,家务事并未结束,围绕她的得失,几个嫂子计较了好久,事情并没有个推测,哥哥们也有默不作声的,毕竟,她是泼出去的水。
没有太大的表示,芥蒂却有了基础,一点点的长了起来。
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性标志,灯笼是神奇的,它们一直把人们前行的路照亮,所以,人们纪念它们。
三叔给晓糊了个飞机样的灯笼,原本是给自己女儿做的,他闺女硬说不好,恰恰晓过去玩,捡了个便宜。
因为很逼真,所以很快吸引了邻居的孩子们过来看,几乎都在手里捉了东西牵着灯笼,家里有工家人的,便有从县城买来的哗众取宠的带色彩的,再穷的就把茶缸口朝前执着,半截短的蜡烛竖在里面,美其名曰“探照灯”,晓的是稀罕的,因为独一无二,花钱也买不来。
锴也伸手扶着飞机灯笼,好像是说自己也是它的主人。
晓站在最前面,领着背后十几个提着各式样灯笼的孩子们沿街走了起来。
可能是锴想提着灯笼走一段,晓又没有过瘾,就不舍得撒手,兄弟之间是讲不清你我的,而且还是孩子。锴不悦意了,瞪眼就来了气,一使劲,支撑灯笼的棍子居然断了,还是很干脆的断成两截,要命的是,四只小手全聚在后面,灯笼很轻盈地掉了下去,随即就起火了。
孩子们呼啦围过来,就想看热闹。
锴有心把灯笼提起来,但晓推开他,抬腿把火踩灭了。
望着面目全非的灯笼,晓气急败坏,他转过身愤怒的看着弟弟,粗粗地喘着气。
“你,你,你赔我的飞机!”
锴被哥哥推坐在地上,委屈地哭了,他甚至觉的最伤心的应该是自己,而哥哥竟然会给他讨债,就在前天,他还帮哥哥从妈妈那里骗取了信任,让哥哥少了一顿责骂,其实,晓的鞋子是他踢石子玩时搞破的,并没有摔跤的故事。
“哥,你信不信我把你鞋的事告咱妈?”锴咧着嘴,声音很大。
“那又怎样,别忘了,是你给妈说我在路上摔倒的。”晓长着一双小眼睛,这时刻眨着翻起来,一副得意的样子。
锴突然嚎啕起来,显然被又一次激怒,却又无可奈何,谁叫自己少吃了三年饭呢?他从地上站起来,恨恨地向家里走去,又像在等待什么,不停回头张望。
果然不出所料,晓提着破灯笼跟在后头,也有嘤嘤的声音,难得一个十五,却被儿童的眼泪给淹没了。
翀在相中的英语竞赛中得了奖,学校给他发了笔记本,一张盖有学校印章的奖状,他兴高采烈的回到家,把奖状交给了妈妈。
“妈,这是我得的奖状!”
菡萏摊开来看,眉开眼笑。
“还是第一名呢,晓,你什么时候能给你妈也领张奖状回来呀?”
这时,晓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眼睛胡乱地看着周围,嘴巴动了几下,干脆闭上了。
“妈,我也要拿奖状回来!”锴钻过来凑热闹。
“是呀,过几天,你和我一块到学校去,看能不能上育红班。
祥子已经从学校回来了,三个孩子的负担是他的薪水和菡萏一个人的劳动所不能支撑的,他的知识已经多余了,如果不放下老三届的身份,叫单薄的书生身体在接下来的劳动中得以硬化的话,不敢想上帝还会不会给饭来吃。
村里还分有队,也叫组,祥子是很有名的,当了组长已经很委屈了。
开会分地这招棋是乱七八糟的村委的主意,几个人就有几种心思,说白了,这组有难剃的头——老刘。
老刘就姓刘,说是异乡人,很远的。
他们一家人在村子里落户,并不给大家住在一起,在村子北面承包了一片果园,在林子边上盖了房子住,因为是独居,和村子里的来往便较少,脾气又古怪,加上脑门上的青筋很突出,和他较量的人多是捏了一把汗。
第一次开会就在上房正厅,全组社员每家每户都来了人,恰好是礼拜天,翀和晓也都在家。
祥子从柜子里取笔记来念,逐条对人说事情。
“老刘,你的果园边的荒地是咱队里的,虽说是你开出来的,仍然得交回组里,这一季收罢,就不要再种什么了。”
“你说那是球,给村里说的完全不一样!”老刘站了起来,从床边来到祥子跟前,祥子坐个小板凳,笔记本放在面前的小方桌上。
“说什么呢?你是老刘,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别人让你!”祥子说话很慢,声调也不高,但脸涨涨的,像有血在脸皮涌动。
“咚”小方桌被老刘踢倒了。
“你这是咋呼谁呀?我能怕你吗?老子是做啥的?你又知道多少?”老刘狂的很,全然不在乎之自己身在何处。
“狗日的,你以为你是土匪呀,翀,拿绳子把这坏家伙给绑起来,”祥子也发了火,吵吵的声音震的三个儿子一排站直了,不知所措。
“去呀!”菡萏拍了翀的脑袋,孩子愣过神到后院拿绳子去了。
“哼!”老刘心有余悸,仍不愿表露出来,出了屋子就想走。
“站住!”大门有人站岗,是锴。
“我爹说了,叫我们把你给捆起来,你是坏蛋。”
老刘又好气又好笑,走过来却被晓抱住了腿,那边翀也找来了绳子,急急地跑过来。
这下老刘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地笑起来,引得屋子里的人都挤了出来看。
翀抓着老刘的一只手,正试图把手里的一团麻绳缠到他的胳膊上呢?
我终于发现:母亲赐予我的力量,原本就在额头最深的那条纹络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