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风流才子亡国之君李煜

我的霸业我的痛 第四十章 唯一的状元伍乔

    陈忠看见常梦锡走来,上前言道:“常学士,陛下让我在此迎侯。”

    “有劳陈总管,陛下现在何处?”

    “在千春阁,我带你去。”

    千春阁,皇宫建筑之一,在延英殿旁边。根据《江南余载》这部史料记载:玄宗罢朝,多御延英殿听公卿奏事。因即其处为阁甚壮,有司请置额名,上以生月在孟春,御题为千春阁。

    这里的玄宗,就是指南唐中主李璟,庙号元宗,也称玄宗,并非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臣常梦锡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梦锡啊,你回来就好啊。你走的这段日子,朕还经常念叨你。对了,你的病好些了吗?”

    “承蒙陛下挂念。臣的旧疾好多了,到了扬州,周留守劝我戒酒,戒了一段时间,确实有效,胃也不那么疼痛了。”

    李璟劝道:“喝酒是为了销愁,喝醉了就忘记了忧愁。可是一醒来呢,忧愁还在,是销不去的。所以李太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喝酒要有度,喝多就伤身了。”

    “臣谨记陛下教诲。”

    “梦锡啊,可惜现在是深秋,花木都凋零了。要是春天的话,那景色就大不一样了。当年工部建成这座楼阁,让朕题字。当时正是初春,所以朕就御题了千春阁三个字。你看字写得如何?”

    常梦锡起身回道:“臣不精书法,不敢妄加评议。”

    “坐下,坐下。这又不是在朝堂,不必拘礼。就以你的眼光来看,评论一下。”

    “是。陛下诗文、书法都堪称一流,朝野皆知。但民间只是陛下诗文精妙,却不知陛下书法超群。大概是诗文容易传播,而陛下墨宝难得一见的原因吧。陛下自幼研习书法,崇尚书圣王羲之,多年临摹不辍,所以书法颇有二王神韵,臣等不及。”

    李璟笑道:“你呀……一半是真心话,一半是奉承话,不过朕都爱听。要论书法,在咱们江南就数韩熙载和徐铉。韩熙载的楷书,有颜柳的风骨。徐铉的小篆,不逊秦朝的李斯。徐铉现在舒州……,不提他了,提起来就生气。你中午就不要回去了,在宫里陪朕用膳吧。”

    “遵旨。”

    常梦锡下午出宫,到孙晟府上,恰巧韩熙载也在,三人寒暄了一会。

    韩熙载感慨道:“保大四年(946年),我因为反对宋齐丘结党,被贬到和州任司马,不久又调到宣州任节度推官。在外呆了四年,到保大八年才调回京城,先后担任虞部员外郎、郎中,史馆修撰,如今做到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宦海浮沉,漂泊无定啊。”

    史书上没有记录韩熙载回京的时间,只是说在外数年回京。我根据他所经历的事情,推测他可能是保大八年,就是950年被调回京城的。

    “是呀。我也是两次被贬,在外做官。就想不明白,像冯氏兄弟那样的小人,陛下怎么不将其革职,反而还重用?”常梦锡有些咬牙切齿。

    孙晟回答道:“冯氏兄弟和你们两个一样,都是东宫的旧臣。陛下为太子的时候,你们都曾经辅佐过,所以对你们很器重。至于冯氏兄弟奸诈,而没有被革职。我想是因为陛下的性格有两面性,一是他们兄弟文才一流,陛下可以找到知音。再者陛下可以用他们来制约我们,达到一种平衡。”

    “仆射所言,可谓一语中的。”二人表示赞同。

    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二月

    满朝公卿齐聚勤政殿,李璟言道:“自朱温逆贼纂权夺位,天下大乱。中原五朝更替,四海数国并立。连年征战,不重文化。唯我江南,延续大唐国祚,尊儒重教,开科举士。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寒窗苦读,为的什么?就是为了登科及第,报效朝廷。”

    冯延巳出列附和道:“陛下肺腑之言,臣等感触颇深。秦汉时期,朝廷让州县举荐孝廉之人,出来做官。到了魏晋之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一制度后来就腐化了,有名望的大家族通过行贿,让自己的儿孙出来做官,真正有才学的人却报国无门。隋文帝即位以后,看到这一弊端,决心改革,实行分科取士。到隋炀帝时,实行考策论,来录取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了。”

    “冯相总结的很好啊。治国以人才为重,所以科举就是重中之重。自先帝以来,科举已经进行数次,很见成效。现在是二月,又到了科举的时间,这次有谁担任主考官,你们议一议。”

    朝堂上大臣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很是热闹。之后纷纷建言,李璟含笑不答。

    “都别争了,争不出个名堂。常梦锡!”

    “臣在。”

    “你别当卫尉卿了,让你去管理仪仗,那是大材小用了。去吏部任侍郎吧,对了,恢复你翰林学士一职。你文才好,就主持这一年的贡举吧。以前是江文蔚主考,可惜他去世了,朕希望你以他为楷模,公正第一,为国选才。”

    “臣谨记圣训,不辱使命。”

    宋太祖在位时,才设立殿试。从这时起,科举考试分三级,分别是州试、省试、殿试,也就是明清两朝所说的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三年一考,逢子、午、卯、酉年秋天开考,由秀才参加,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就曾中过解元。

    乡试第二年的二月,举人有资格到京城礼部参加会试,考中的统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后一个月,就是三月,在皇宫举行殿试,由皇帝主考,考中的统称进士,为天子门生。

    进士又分三等,也叫三甲。第一等叫赐进士及第,只录取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民族英雄文天祥21岁就中了状元。第二等赐进士出身,名额不确定。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名额也不确定。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是刘春霖,他参加完科举之后,清政府在1905年就废除了科举,所以他自嘲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执事者立于礼部贡院门口,高喊:“开考。请举子入内考试。”

    一群举子入内依次坐好,常梦锡言道:“常某不才,陛下命我担任今年科举的考官。汝等乃国家之人才,不仅要注重才能,而且还要注重人品道德。如果发现有舞弊之事,立刻逐出考场,革去功名,今后不准参加科考。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今年的试题是《八卦赋》和《霁后望钟山诗》,按照以往的惯例,选成绩优异者三人,升堂饮酒。希望诸位举子都能一举高中。”

    宋贞观首先交卷,又回到座位等候。常梦锡看罢,连连点头。执事者明白意思,高喊:“请举子宋贞观升堂饮酒。”

    常梦锡又看了几张不满意,看到张洎(ji)的名字,点了点头。执事者高喊:“请举子张洎升堂饮酒。”因为张洎比宋贞观的文章好,所以宋贞观退到次席,张洎坐了首席。

    常梦锡与二人喝了一会酒,所有的举子都交卷了,看过都不如意,等看到伍乔的文章,拍案叫绝。

    “快把伍乔请进来,让他坐首席。”张洎、宋贞观次之。

    等到放榜当天,果真是伍乔第一,张洎第二,宋贞观第三。李璟看过伍乔的文章之后,称赞道:“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真是难得的好文章啊。伍乔得状元,名副其实啊。传旨,将伍乔的这篇《八卦赋》,刻于石碑上,立于国子监门前,让诸位士子拜读,以此为榜样。”

    常梦锡言道:“臣遵旨,即刻就办。”

    伍乔,安徽庐江人,五代十国时期有史可查的唯一的状元。生卒年不详,我也进行过考证。

    根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在后主李煜当国之时,官至考功员外郎,曾主持过南唐王朝最后一年,也是最后一届的科举,在二月举行。

    另有史料记载:975年十一月南唐灭亡,他没有随李煜到宋朝做官,而是隐居九华山。后来回到故乡,数年而卒,终年七十左右。

    咱们按照他在南唐灭亡以后,又活了八年来算,他应该是在983年病故。按照终年七十的说法,他应该生于913年,那么他中状元这一年应该是42岁左右。

    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庐江府志》记载:伍乔墓地在庐江城南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

    再说张洎,这个人文才虽好,却是个十足的小人,在后面的章节里会提到他。

    这一章主要是通过科举这一侧面,再结合过去章节,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让大家对南唐有个全面的了解。第一卷就写完了,希望诸位有所收获,我们第二卷见。

    初写历史小说,难免有误,恳请指正。希望诸位以举手之劳,帮忙推荐一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