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二
三年后的一个早晨,一辆小车拖着长长的遮天蔽日的尘土,驶进了李家湾村的场院里。车里走下一个浓眉大眼,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村民一眼就认出来,那不是李兴吗?李兴遇到了好心人,大难不死,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并且上完了大学,今天他回来了。在场的人向他打招呼,他有礼貌且大度地向大爷大娘们点头问安。李大年闻讯后从山道走过来拉着儿子的手,从头止脚打量个不够,随之情不自禁拥抱在一起,父子俩热泪盈眶,父子的激动也感染了在场的父老乡亲,人们也陪他们流下了莫名其妙的泪水。回到家,李兴从包里掏出一封信,交给父亲,李大年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道:
年兄台鉴:
当年惜别,光阴似箭,转眼近三十年矣。甚念,知兄嫂无恙心慰也。
吾托祖德,借时代契机,辗转蹉跎,今事业有成,望兄勿念。
人荣毋忘艰难,当年寄住他乡,托你照顾,虽清茶淡饭,恩似海河,没齿难忘。尔吾之情潆绕在心,憾有缘无果,现悔之莫及。
天有机缘,逢儿兴得病遇难,吾儿偶遇。现学业有成,想留在敝处深造,然他志高远大,不能固执,故随其所愿,让他归来,完其夙愿。
尔吾有其子甚感骄傲,国家者青年之国家,尔吾未成之业,应让他们担当,继续奋斗。
改革机缘千载一遇,西部开发整装待戈。只要同心同德,上下合力,我们的目的定能达到。
凡要兴业,总遇诸多困难,尔吾当有智献智,有力出力。倾其余力,在所不惜。
李家湾吾第二故乡也,愿献微薄之力,以表寸心,完夙愿而谢乡亲。知老支书已仙逝多年,甚感悲痛,活着的人,应当传承他的遗愿……
可叙之言如山泉之水,妹愚钝,有心无力,望贤兄谅耳。
祝:阖家安泰
妹:华芸 手挱
××年×月××日
冃有阴睛园缺,人有悲欢离合。这种自然法则对李大年而言,他的“欢”“合”绝非“自然”隅成。每一个人都逃不过悲欢离合的刼数,但结局却非相同,不是天灾难却,尤甚的可能是人祸,有人在“悲”与“离”的噩运临头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不是他八子好,与生具带,用哲人的话讲:“格性决定人的命运”。通俗一点:积善之人终有报。一个人积怨,并不是个人行为,要累积儿孫,要下代甚止几代人,付岀自己行为所造成付面影响几倍的代价……在现时社会尤为现时,因为角色的转換不受制于任何人,在超乎所有人的思维高速运转,价值观的畸形人们越来越讲求恩怨分明,养光韬诲有人认可吗?除了有价获取图个即得利益,情感上也不例外,但然不乏忘恩负义者,痛定思痛,现代人对情感的投入步入一种新的审势态度,冷静。思考……常感到现在的人知心执友越来越难找?不是人人都口实心非,阳顺阴违,而是人们对择友的标准在提高,社会教会人们怎么去认识人类自巳的同伴,逃避一些假象,虚伪,他们不能左右世风,但他们希望自己经营的一小片“自留地”要纯洁,充满真正的相知和感情……
一场大灾过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相遇,李大年拿着信,心情起伏澎湃。有些像阴霾天的冷热气流,交汇翻动。人,一个有良知的人总少不了对自己以往的生活轨迹去疏理,去规纳,虽然平淡,但理念,作人的那个尺度不能丢,那个鲜为人知,自已制约自己的衡量度,丈量他毎一天,权衡着他每一件事,岁月如棱,在湧动的社会潮流中他是失去比别人暴发的机遇,他仍很坦然,有时觉得迷茫失落, 他还是教肓自已的儿子家人去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他今年五十四岁,多半辈子的人生史,在心头辗转翻滚,历历在目。
儿子是李家湾唯一的亮牌大学生。“大学生”这三个字对他是太熟悉了,大学生活,上大学的理想,在大学时的激动他能忘了吗?大学毕业那年,教授跳楼自杀的惨景,他对学问产生怀疑。刚刚回到家,父亲因旧社会有产业,是地主,被逼上吊,留下遗嘱,八个字:“莫积银钱,淡泊人生。”他把毕业证用布包了起来,隐姓埋名,流落到李家湾,招赘李氏,安分守己,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一事无成。
儿子大学毕业,村里一等一的大喜事,自然有人放鞭炮挂彩。这地方的风俗,谁家有一点事,非要升一次“温”,大吃大喝一顿,名为恭喜,实为拔毛。有鸡杀鸡,有羊杀羊。等忙完了,醉汉混混也闹散了,不打架吵口算你祖上有德。李大年虽是一个山民,但他绝非一般人的素质,总算平安过了一关,没出事情。
躺下来思绪像潮水般又涌了上来:
李兴大学毕业,学的是农业,这华芸用心良苦。一面是老父亲的临终遗嘱,一面是有恩人的用心栽培。再想想自己的一生,可把李大年摆在了十字路口。想了一夜也没个注意,两眼鳏鳏,这一夜他失眠了。
李兴家住在李家湾的西山坡上,全村七八十户人家,分布在南北一沟,东西两坡上,对面能讲话,相逢得半天。
几千亩山田就摆在村子的周围,沟里有水浇不了地,山头有草牧不了羊。天高皇帝远,镇里的领导顾及不上这几十户人家,现在的政府财大气粗,报个困难村,马拖车拉,扶贫就是了。山外面的村子搞好+个,遮一个丑,说得过去。这个地方谁提谁摇头。当年老支书为村里操劳立下汗马功劳,享受政府补贴顺其自然,你不就是个老大难嘛,自然是老大难,又有特殊原因。村支书常年不在村,搞自己的小日月,老百姓日明而起,日落而居,男人跑四方,女人守家园。原来的水田现在浇不上水,荒芜了长满蒿草,无人问津。儿子一个儒生,这大一个烂摊子,治起来谈何容易。
让儿子到外面某个职业,大鱼大肉有得吃,凭一张文凭可以天下飞。可华芸信上的最后一句话,能酌不出个滋味吗?早饭后李大年与李兴坐在院子里,“工作分了吗?”李大年问。
“分了,市水电局。”李兴答。
“嗯,”李大年点点头问:“啥时准备上班?”
“……”沉默,李兴在想什么。
“你有别的打算吗?”李大年明知故问。“还不成熟。”李兴含糊其辞。“那就再考虑考虑吧。”李大年起身。其实他希望儿子能留下来,但他不能主宰儿子的意志,李家湾需要一个老支书似的人挑这份担子,让百姓们奔好日子。地里的麦子熟了,庄稼不等人,他要割麦去了。
李大妈早把毛驴车套好。小四轮卖了钱给李兴治病花了,现在还没有添上新的,只得老牛破车,甘苦自己尝了。
李兴没有心情跟父母谋这一亩三分地,他换了一双胶皮底的鞋,穿一身迷彩服,带着笔记本也上山了。这地方他忒熟悉了,没有闲心去游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短短走过来的岁月想的太多太多了。自己是一个从死亡线上被人拽回来的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几年受人恩惠,学成归来,人家是有希冀的。华阿姨不就在李家湾生活了八年,她对李家湾的那份感情,那份真挚,深深触动了李兴的心灵。不是华阿姨心血来潮,而是一种责任心。李家湾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太残酷,得需要人来改造。谁都望而畏之,不去承担这份责任,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从何谈起呢?李兴想试一试,这决非一厢情愿,乡亲们的情绪,老父亲的念念不忘,世上古来有三百六十行,农字当头,各司其职本没非意,眼下种田人不思种田,当起流冦,青壮年一个劲往城里跑,村里几千亩田种了多少,天知道,亩产多少政府知道,李家除了几户人家歌舞升平,大多数则是波于奔命,……他想逆潮流而动,创一条共同致富的路,虽然此道荊棘密佈,他想一试,就是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了。他何尝不知道这是一块没有一丝血肉的硬骨头,但他的心从萌动到现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李家湾的人苦比别人吃得多,为什么总是在贫困线上挣扎?走在大路上也受到别人的歧视呢?从李兴七岁读书到现在这种压抑他再也承受不了了,他的决心已经浸透到骨头脑髓里。还有个至死不谕的人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影响着他,那个人就是他的外公——老支书。对于老支书,人们敬仰他,可谁都不愿提及他。饮马河水从李家湾顺流而下。前些年搞过几次截流,因为天灾人祸,都塌了。李兴站在河床的源头,望着早已躺在草丛中,为修水坝献身的几位亲人的坟头,这里面就有他念念不忘的外公。用手捧起河床中清澈见底的河水,喝了几口,那么甘甜凉爽。他自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马河,你怎么就不能养活李家湾的人呢?”李家湾西侧的山梁下炮声隆隆,机械声声,这里有矿藏。一座铜矿前些年就在开发,村里镇里借国家企业承包的风,把铜矿承包给外地人,李家湾的人不是矿业主,自然也沾不上矿的边,只能舍近求远去外地打工谋生。自己不就是高中毕业无法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包工头携款逃跑,被困在工棚里回不了家,又饿又冻,患上了重病,差点要了命。
站在高山岗,展望远方,思绪万千。空旷的山峦大地在视线里似乎静的让人窒息,有一种凄凉无顾的愁肠,世人都以土、风、沙、苍凉形容家乡,形容家乡所在的大西北。毋庸置疑,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艰苦是不争的实事,千百年来有些部落和民族,无力抗衡风沙干旱,整体迁移,放弃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也有一些人种留了下来。他们择地而居,适者生存,李兴自己不就是留下来的人种的后裔之一吗。
翻开历史,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镌刻下多少壮丽昌盛的华丽篇章。
并不遥远的古楼兰的传说;蓝天碧水,辽阔无际的塞外居延海,浪击鱼翔,船移帆动,留给后人未尽的遐想;惊动世人,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经久不衰,继续演绎在丝绸古道上的传奇故事,让世人神往……亚洲首屈一指的天然养马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铁塔的耸立,两弹爆炸成功的试验地……这里的人像祁连山一样,站立在风沙扬动中,像芨芨草一样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中,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人中骄子,祁连山的儿子王进喜就是大西北人的骄傲,大西北人的排头兵……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铭志。”
在李兴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一面人镜,时至今日这个人的身影无时不刻在眼前萦绕。少时的他对此人是崇拜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萌动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一种动力。现在的他已从哪些幼稚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对这个人的一生有了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人用一生诠释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他带领李家湾的村民奋斗一辈子,最后饮血而亡。他虽然倒下了,他一辈子的奋斗虽然没有划上尽善尽美的句号,却给后人,特别是李兴留下了一笔特别珍贵的精神遗产。他的一生跌跌撞撞,但留下的脚印永远激励着李兴,李兴的血管里有他的血脉,未尽的事业他要挑起来,走下去……
李兴望着不远处,掩饰在松柏之中的一座墓碑,身不由己走过去。这里掩埋着李家湾的老支书,他心目中的那个大英雄——李兴的外公。
“没有父母焉能有儿女,没有眼下的这些大山大沟焉能有李家湾的这些父老?没有成百上千家李家湾这样的自然村舍又如何组成华夏大地?”在最困难的时候,外公不怨天尤人,他会拿这些最简单的话语启迪大家:“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人类要呵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哪家的儿女嫌自己的爹妈丑?有人说李家湾穷山恶水不养人,我们远走高飞让其沙化。丢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就丢了根,成了浮萍,变成没娘的孩子……”李家湾的人放弃了几次动迁的念头,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外公的这些话,儿童时代的李兴并没啥启示。现在重温,他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在血管里冲撞。
在涌动的经济大潮中,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旋转,相互依赖又排挤,相互包容又欺诈的转盘之中,各自实践着自己心中树立的哪种欲望――价值观;不惜用全部精力诠释哪个欲望的成功。这就是社会。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组织成一个整合体,在演绎生活,演绎社会。
有享天下之利而不足的贪婪之辈,更有一生为他身边的人奉献而无怨无悔的孺子牛。圣贤造“人”字为什么一撇一捺左右分开?试想很早以前人类文明初萌时就不可能是单纯的,统一思维的,如果有人那么说,可能也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智商的进化不可避免的产生幻想竞争与掠夺,不可避免形成两级分裂的势态,善与恶。这两种势态的较量也可能就是人类不断完善不断文明的催化剂。所以李兴的所为来之有因,他不是傻子,是有性情的汉子。
自古就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李兴坚定了信心,也就有了准备好的课题,打好了腹稿,他记起来爱默生的一句话:“敢于去做,才会有力量。”只有将想法付诸行动,才会有价值,有动力。
“勇气”和“力量”在浩瀚的汉语词典里只不过是两个最简单的单词,但在人生的实践中去践行这两个单词,做出一篇华丽的文章来,却需要千百倍的努力,而且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才能出类拔萃,否则,也只能随从于大流,或者昙花一鲜,混迹一生。
“干,就是累死,也要为李家湾的人远离贫困,过上好日子,为了完成外公临死的遗愿拼一把。”李兴最后下定了留下来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年兄台鉴:
当年惜别,光阴似箭,转眼近三十年矣。甚念,知兄嫂无恙心慰也。
吾托祖德,借时代契机,辗转蹉跎,今事业有成,望兄勿念。
人荣毋忘艰难,当年寄住他乡,托你照顾,虽清茶淡饭,恩似海河,没齿难忘。尔吾之情潆绕在心,憾有缘无果,现悔之莫及。
天有机缘,逢儿兴得病遇难,吾儿偶遇。现学业有成,想留在敝处深造,然他志高远大,不能固执,故随其所愿,让他归来,完其夙愿。
尔吾有其子甚感骄傲,国家者青年之国家,尔吾未成之业,应让他们担当,继续奋斗。
改革机缘千载一遇,西部开发整装待戈。只要同心同德,上下合力,我们的目的定能达到。
凡要兴业,总遇诸多困难,尔吾当有智献智,有力出力。倾其余力,在所不惜。
李家湾吾第二故乡也,愿献微薄之力,以表寸心,完夙愿而谢乡亲。知老支书已仙逝多年,甚感悲痛,活着的人,应当传承他的遗愿……
可叙之言如山泉之水,妹愚钝,有心无力,望贤兄谅耳。
祝:阖家安泰
妹:华芸 手挱
××年×月××日
冃有阴睛园缺,人有悲欢离合。这种自然法则对李大年而言,他的“欢”“合”绝非“自然”隅成。每一个人都逃不过悲欢离合的刼数,但结局却非相同,不是天灾难却,尤甚的可能是人祸,有人在“悲”与“离”的噩运临头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不是他八子好,与生具带,用哲人的话讲:“格性决定人的命运”。通俗一点:积善之人终有报。一个人积怨,并不是个人行为,要累积儿孫,要下代甚止几代人,付岀自己行为所造成付面影响几倍的代价……在现时社会尤为现时,因为角色的转換不受制于任何人,在超乎所有人的思维高速运转,价值观的畸形人们越来越讲求恩怨分明,养光韬诲有人认可吗?除了有价获取图个即得利益,情感上也不例外,但然不乏忘恩负义者,痛定思痛,现代人对情感的投入步入一种新的审势态度,冷静。思考……常感到现在的人知心执友越来越难找?不是人人都口实心非,阳顺阴违,而是人们对择友的标准在提高,社会教会人们怎么去认识人类自巳的同伴,逃避一些假象,虚伪,他们不能左右世风,但他们希望自己经营的一小片“自留地”要纯洁,充满真正的相知和感情……
一场大灾过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相遇,李大年拿着信,心情起伏澎湃。有些像阴霾天的冷热气流,交汇翻动。人,一个有良知的人总少不了对自己以往的生活轨迹去疏理,去规纳,虽然平淡,但理念,作人的那个尺度不能丢,那个鲜为人知,自已制约自己的衡量度,丈量他毎一天,权衡着他每一件事,岁月如棱,在湧动的社会潮流中他是失去比别人暴发的机遇,他仍很坦然,有时觉得迷茫失落, 他还是教肓自已的儿子家人去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他今年五十四岁,多半辈子的人生史,在心头辗转翻滚,历历在目。
儿子是李家湾唯一的亮牌大学生。“大学生”这三个字对他是太熟悉了,大学生活,上大学的理想,在大学时的激动他能忘了吗?大学毕业那年,教授跳楼自杀的惨景,他对学问产生怀疑。刚刚回到家,父亲因旧社会有产业,是地主,被逼上吊,留下遗嘱,八个字:“莫积银钱,淡泊人生。”他把毕业证用布包了起来,隐姓埋名,流落到李家湾,招赘李氏,安分守己,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一事无成。
儿子大学毕业,村里一等一的大喜事,自然有人放鞭炮挂彩。这地方的风俗,谁家有一点事,非要升一次“温”,大吃大喝一顿,名为恭喜,实为拔毛。有鸡杀鸡,有羊杀羊。等忙完了,醉汉混混也闹散了,不打架吵口算你祖上有德。李大年虽是一个山民,但他绝非一般人的素质,总算平安过了一关,没出事情。
躺下来思绪像潮水般又涌了上来:
李兴大学毕业,学的是农业,这华芸用心良苦。一面是老父亲的临终遗嘱,一面是有恩人的用心栽培。再想想自己的一生,可把李大年摆在了十字路口。想了一夜也没个注意,两眼鳏鳏,这一夜他失眠了。
李兴家住在李家湾的西山坡上,全村七八十户人家,分布在南北一沟,东西两坡上,对面能讲话,相逢得半天。
几千亩山田就摆在村子的周围,沟里有水浇不了地,山头有草牧不了羊。天高皇帝远,镇里的领导顾及不上这几十户人家,现在的政府财大气粗,报个困难村,马拖车拉,扶贫就是了。山外面的村子搞好+个,遮一个丑,说得过去。这个地方谁提谁摇头。当年老支书为村里操劳立下汗马功劳,享受政府补贴顺其自然,你不就是个老大难嘛,自然是老大难,又有特殊原因。村支书常年不在村,搞自己的小日月,老百姓日明而起,日落而居,男人跑四方,女人守家园。原来的水田现在浇不上水,荒芜了长满蒿草,无人问津。儿子一个儒生,这大一个烂摊子,治起来谈何容易。
让儿子到外面某个职业,大鱼大肉有得吃,凭一张文凭可以天下飞。可华芸信上的最后一句话,能酌不出个滋味吗?早饭后李大年与李兴坐在院子里,“工作分了吗?”李大年问。
“分了,市水电局。”李兴答。
“嗯,”李大年点点头问:“啥时准备上班?”
“……”沉默,李兴在想什么。
“你有别的打算吗?”李大年明知故问。“还不成熟。”李兴含糊其辞。“那就再考虑考虑吧。”李大年起身。其实他希望儿子能留下来,但他不能主宰儿子的意志,李家湾需要一个老支书似的人挑这份担子,让百姓们奔好日子。地里的麦子熟了,庄稼不等人,他要割麦去了。
李大妈早把毛驴车套好。小四轮卖了钱给李兴治病花了,现在还没有添上新的,只得老牛破车,甘苦自己尝了。
李兴没有心情跟父母谋这一亩三分地,他换了一双胶皮底的鞋,穿一身迷彩服,带着笔记本也上山了。这地方他忒熟悉了,没有闲心去游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短短走过来的岁月想的太多太多了。自己是一个从死亡线上被人拽回来的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几年受人恩惠,学成归来,人家是有希冀的。华阿姨不就在李家湾生活了八年,她对李家湾的那份感情,那份真挚,深深触动了李兴的心灵。不是华阿姨心血来潮,而是一种责任心。李家湾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太残酷,得需要人来改造。谁都望而畏之,不去承担这份责任,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从何谈起呢?李兴想试一试,这决非一厢情愿,乡亲们的情绪,老父亲的念念不忘,世上古来有三百六十行,农字当头,各司其职本没非意,眼下种田人不思种田,当起流冦,青壮年一个劲往城里跑,村里几千亩田种了多少,天知道,亩产多少政府知道,李家除了几户人家歌舞升平,大多数则是波于奔命,……他想逆潮流而动,创一条共同致富的路,虽然此道荊棘密佈,他想一试,就是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了。他何尝不知道这是一块没有一丝血肉的硬骨头,但他的心从萌动到现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李家湾的人苦比别人吃得多,为什么总是在贫困线上挣扎?走在大路上也受到别人的歧视呢?从李兴七岁读书到现在这种压抑他再也承受不了了,他的决心已经浸透到骨头脑髓里。还有个至死不谕的人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影响着他,那个人就是他的外公——老支书。对于老支书,人们敬仰他,可谁都不愿提及他。饮马河水从李家湾顺流而下。前些年搞过几次截流,因为天灾人祸,都塌了。李兴站在河床的源头,望着早已躺在草丛中,为修水坝献身的几位亲人的坟头,这里面就有他念念不忘的外公。用手捧起河床中清澈见底的河水,喝了几口,那么甘甜凉爽。他自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马河,你怎么就不能养活李家湾的人呢?”李家湾西侧的山梁下炮声隆隆,机械声声,这里有矿藏。一座铜矿前些年就在开发,村里镇里借国家企业承包的风,把铜矿承包给外地人,李家湾的人不是矿业主,自然也沾不上矿的边,只能舍近求远去外地打工谋生。自己不就是高中毕业无法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包工头携款逃跑,被困在工棚里回不了家,又饿又冻,患上了重病,差点要了命。
站在高山岗,展望远方,思绪万千。空旷的山峦大地在视线里似乎静的让人窒息,有一种凄凉无顾的愁肠,世人都以土、风、沙、苍凉形容家乡,形容家乡所在的大西北。毋庸置疑,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艰苦是不争的实事,千百年来有些部落和民族,无力抗衡风沙干旱,整体迁移,放弃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也有一些人种留了下来。他们择地而居,适者生存,李兴自己不就是留下来的人种的后裔之一吗。
翻开历史,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镌刻下多少壮丽昌盛的华丽篇章。
并不遥远的古楼兰的传说;蓝天碧水,辽阔无际的塞外居延海,浪击鱼翔,船移帆动,留给后人未尽的遐想;惊动世人,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经久不衰,继续演绎在丝绸古道上的传奇故事,让世人神往……亚洲首屈一指的天然养马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铁塔的耸立,两弹爆炸成功的试验地……这里的人像祁连山一样,站立在风沙扬动中,像芨芨草一样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中,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人中骄子,祁连山的儿子王进喜就是大西北人的骄傲,大西北人的排头兵……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铭志。”
在李兴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一面人镜,时至今日这个人的身影无时不刻在眼前萦绕。少时的他对此人是崇拜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萌动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一种动力。现在的他已从哪些幼稚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对这个人的一生有了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人用一生诠释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他带领李家湾的村民奋斗一辈子,最后饮血而亡。他虽然倒下了,他一辈子的奋斗虽然没有划上尽善尽美的句号,却给后人,特别是李兴留下了一笔特别珍贵的精神遗产。他的一生跌跌撞撞,但留下的脚印永远激励着李兴,李兴的血管里有他的血脉,未尽的事业他要挑起来,走下去……
李兴望着不远处,掩饰在松柏之中的一座墓碑,身不由己走过去。这里掩埋着李家湾的老支书,他心目中的那个大英雄——李兴的外公。
“没有父母焉能有儿女,没有眼下的这些大山大沟焉能有李家湾的这些父老?没有成百上千家李家湾这样的自然村舍又如何组成华夏大地?”在最困难的时候,外公不怨天尤人,他会拿这些最简单的话语启迪大家:“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人类要呵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哪家的儿女嫌自己的爹妈丑?有人说李家湾穷山恶水不养人,我们远走高飞让其沙化。丢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就丢了根,成了浮萍,变成没娘的孩子……”李家湾的人放弃了几次动迁的念头,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外公的这些话,儿童时代的李兴并没啥启示。现在重温,他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在血管里冲撞。
在涌动的经济大潮中,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旋转,相互依赖又排挤,相互包容又欺诈的转盘之中,各自实践着自己心中树立的哪种欲望――价值观;不惜用全部精力诠释哪个欲望的成功。这就是社会。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组织成一个整合体,在演绎生活,演绎社会。
有享天下之利而不足的贪婪之辈,更有一生为他身边的人奉献而无怨无悔的孺子牛。圣贤造“人”字为什么一撇一捺左右分开?试想很早以前人类文明初萌时就不可能是单纯的,统一思维的,如果有人那么说,可能也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智商的进化不可避免的产生幻想竞争与掠夺,不可避免形成两级分裂的势态,善与恶。这两种势态的较量也可能就是人类不断完善不断文明的催化剂。所以李兴的所为来之有因,他不是傻子,是有性情的汉子。
自古就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李兴坚定了信心,也就有了准备好的课题,打好了腹稿,他记起来爱默生的一句话:“敢于去做,才会有力量。”只有将想法付诸行动,才会有价值,有动力。
“勇气”和“力量”在浩瀚的汉语词典里只不过是两个最简单的单词,但在人生的实践中去践行这两个单词,做出一篇华丽的文章来,却需要千百倍的努力,而且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才能出类拔萃,否则,也只能随从于大流,或者昙花一鲜,混迹一生。
“干,就是累死,也要为李家湾的人远离贫困,过上好日子,为了完成外公临死的遗愿拼一把。”李兴最后下定了留下来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