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65 第六十五章 汉武玉庭5
作品名:汉玉作者:一叶飘萍
“过去的木匠拜师学艺,有句口诀:‘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说明了学艺的前三年不过是获得一种吃饭的本领,做些式子活,再学三年的话就是对造物的创意,是修养的物化,是发挥自己的灵性和才智了。我治玉五十多年了,只是一门心思地读玉、解玉、治玉,有规律地生活着,很少参加外面的活动。我的家里挂着启功的四个字“修身如玉”,我每天和自己手中的活计一同修炼着,每做完一件活儿,便又像是将自己清洗一番,逐渐从玉璞修炼成美玉。我们在雕琢完善一块玉的同时,其实玉也在雕琢完善着我们。像我有一次遇到一块料,是块上好的洒金皮白籽玉,部分区域已经接近羊脂了,十分难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籽料的中间部分,斜斜的从上到下贯穿着一道深深的绺裂。材料的主人也建议说将它铡成两半。但这道绺裂就使我想起了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年的喇嘛,想起了他那平静的脸和暗红色的袈裟。这一绺裂应和的恰恰是那袈裟的边缘。那一笔一画下来,这块玉料的整体布局就定下来了。最终我做的这尊《放下》和尚像。原料的三分之二都没有动,还保留着大自然赋予它的原样,但是那动的少部分地方就雕琢得很精致细腻,并诱导着人们去欣赏没动的地方。为什么命名为“放下”呢?在制作到木鱼的时候,我的心里静极了、静极了。‘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和尚静静的坐在那里,左手拿着一个木鱼,右手拿着一个槌,在耳边一下、一下、一下的敲木鱼。并不念经,而是无事思量,静静地听着木鱼缓慢而有节奏的“当、当”声。一切都放下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琢磨玉器的人,雕工只是雕虫小艺而已,入门的人都应该会,而的是思想。你有思想了,你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生命了,别人就会从你的作品之中感悟到你的意念了。”看着众人都在沉思着,暗暗琢磨着自己的话,李浦秋又再解释说,“很多人说,玉石雕刻是一种“减法”艺术,但我却认为,成熟的玉雕艺术家应该有“加法意识”,博洽多闻,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升自己的造型能力,才能将玉的气质与人的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遵循‘量料施工,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这样琢磨出来的玉器才会有灵魂,才会感动人,受到人们的喜爱。”
李浦秋深情地看着这群年纪轻轻,朝气蓬勃的磨玉先生说:“千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流水的滋润成就了玉石,它是上苍的造化、自然的结晶。万年冰河变作浅溪,人们挽着裤筒从小河中将它捡起,感情温润细腻,并拿起简陋的工具,一把水一把砂,脚蹬手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对上天的造型进行精神的弥补,并赋予了它诸多涵义,‘多子多福’、‘谦谦君子’、‘平安吉祥’……每一颗玉籽里,无论是旧作还是新工,总满载着做玉者深深地祝福,传承着这个民族千秋万代的良善愿望。‘王子身边不能没有一点玉’,几千年来,玉与中国代代皇家相伴。而每当孔孟之学兴盛之时,玉作便越加盛行,因为玉始终与君子温润坚韧之道相随。环佩铿锵,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身份的自制,腰间玉器随步动而发出悦耳的‘铿锵’之乐,去除杂念,达到自律,修身养性。治玉的艺人们,一代一代,在玉作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巧思心神,佩玉便又多了几许深藏的玩味,大师的落款究竟在哪里,居然是在佛的耳朵里找到的……你们想想,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项工作啊!”
李浦秋无限深情地慨叹到:“我们琢玉者就像电影《红舞鞋》中的主角一样,一旦穿上它你就再也脱不掉了,你只能不停地跳着,直到生命的终结。因为我们琢玉者创作、雕琢每一件作品的整个过程,就好像身陷囵囫中的囚徒在牢房的墙壁上凿破一个企图逃狱的洞的过程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是那么的兴奋渴望,全力以赴,不顾一切,一旦完成作品,就仿佛来到了一个自由、广阔,春风拂面的世界当中,但这种解脱感到底能维持多久呢?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又进入下一次的轮回,于是乎又振作起精神,再次凿洞,如此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在这痛苦到喜悦,苦与乐的一次次轮回之中诞生了一件件的玉雕作品,同时也不断地雕琢着自我、完善着自我。而玉文化也随着那一件件玉雕作品在你们的手中传播出去,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随之推广出去。我们这一辈琢玉者已经老了!传承玉文化的重任要交付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手上了,希望今后你们能够把玉文化继续代代相传,那就是我们老一辈琢玉者最大的安慰和心愿了!”
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地回味着李浦秋的话,徐秋寒知道李浦秋的话已经引起他们的深思了,他担心李浦秋会过于劳累,于是便提议他们回自己的办公室休息一会儿。
翁海峰、邹健健他们依依不舍地送李浦秋走出工场,一直目送着这位年过七旬的治玉者转入展示厅之中。翁海峰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位身材依然魁梧的老人让他们心生敬仰之情,李浦秋穷其一生为推广玉文化,传播玉文化不遗余力,琢磨玉器对于李浦秋来说早已不是生存的手段,甚至不是一门专业的技艺,而是与其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项事业,是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付诸实践,并灿然光大的一方天地。李浦秋与汉武玉庭这群治玉者短短的相聚时光,寥寥的几句话,给他们的启迪却是终身受用无穷的,翁海峰他们从李浦秋的话语中明了到:他们既然选择了琢玉这一行,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玉匠,这工作也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过日子而已,拿起了琢磨玉器的刀具,同时他们也背负起了把玉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中华民族上下几千的历史不光是靠文字去表述的,玉器之中蕴藏着大乾坤,中国的历史、人文、风景、风土、人情、宗教、思想……无一不可在玉器中表现淋漓,怎样做?做什么?如何表现?这就要靠他们的不断学习和钻研了,如何无愧于大师的教诲,如何无愧于前辈的厚望,这就留待他们去深思,去琢磨,自己未来要如何走自己的路了。
徐秋寒的办公室是古色古香的装饰,窗帘是紫色的织锦,宽大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璞石,应该都是等待着徐秋寒去读、去解的玉吧,透过楠木的展示架,一幅古篆体的书法:“剑胆琴心”挂在其中,其字笔势浑厚有力,铁划银钩,古意嫣然。徐秋寒看到李浦秋在欣赏这幅字画,便不好意思地说:“这并不是什么名家之作,是西安的一位书法家所写的,展示厅里我们公司的品牌‘汉珏’那两个字才是当今中国书法大家沈鹏的笔迹。”
“是不是名家并不!”李浦秋微微一笑,“的是从字画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好,你这里装饰简洁、大方,一如你的个人,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四个字‘剑胆琴心’,我李浦秋纵横琢玉界这么多年,今天终于见识到什么叫王者风范了,中国的治玉界就是需要你这种有大将之风,儒者之心的精英做领航,你我对玉的尊崇是一脉相承的,我相信你今后一定能在这个领域独领风骚,成就一番事业!”
()e
s
“过去的木匠拜师学艺,有句口诀:‘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说明了学艺的前三年不过是获得一种吃饭的本领,做些式子活,再学三年的话就是对造物的创意,是修养的物化,是发挥自己的灵性和才智了。我治玉五十多年了,只是一门心思地读玉、解玉、治玉,有规律地生活着,很少参加外面的活动。我的家里挂着启功的四个字“修身如玉”,我每天和自己手中的活计一同修炼着,每做完一件活儿,便又像是将自己清洗一番,逐渐从玉璞修炼成美玉。我们在雕琢完善一块玉的同时,其实玉也在雕琢完善着我们。像我有一次遇到一块料,是块上好的洒金皮白籽玉,部分区域已经接近羊脂了,十分难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籽料的中间部分,斜斜的从上到下贯穿着一道深深的绺裂。材料的主人也建议说将它铡成两半。但这道绺裂就使我想起了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年的喇嘛,想起了他那平静的脸和暗红色的袈裟。这一绺裂应和的恰恰是那袈裟的边缘。那一笔一画下来,这块玉料的整体布局就定下来了。最终我做的这尊《放下》和尚像。原料的三分之二都没有动,还保留着大自然赋予它的原样,但是那动的少部分地方就雕琢得很精致细腻,并诱导着人们去欣赏没动的地方。为什么命名为“放下”呢?在制作到木鱼的时候,我的心里静极了、静极了。‘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和尚静静的坐在那里,左手拿着一个木鱼,右手拿着一个槌,在耳边一下、一下、一下的敲木鱼。并不念经,而是无事思量,静静地听着木鱼缓慢而有节奏的“当、当”声。一切都放下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琢磨玉器的人,雕工只是雕虫小艺而已,入门的人都应该会,而的是思想。你有思想了,你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生命了,别人就会从你的作品之中感悟到你的意念了。”看着众人都在沉思着,暗暗琢磨着自己的话,李浦秋又再解释说,“很多人说,玉石雕刻是一种“减法”艺术,但我却认为,成熟的玉雕艺术家应该有“加法意识”,博洽多闻,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升自己的造型能力,才能将玉的气质与人的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遵循‘量料施工,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这样琢磨出来的玉器才会有灵魂,才会感动人,受到人们的喜爱。”
李浦秋深情地看着这群年纪轻轻,朝气蓬勃的磨玉先生说:“千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流水的滋润成就了玉石,它是上苍的造化、自然的结晶。万年冰河变作浅溪,人们挽着裤筒从小河中将它捡起,感情温润细腻,并拿起简陋的工具,一把水一把砂,脚蹬手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对上天的造型进行精神的弥补,并赋予了它诸多涵义,‘多子多福’、‘谦谦君子’、‘平安吉祥’……每一颗玉籽里,无论是旧作还是新工,总满载着做玉者深深地祝福,传承着这个民族千秋万代的良善愿望。‘王子身边不能没有一点玉’,几千年来,玉与中国代代皇家相伴。而每当孔孟之学兴盛之时,玉作便越加盛行,因为玉始终与君子温润坚韧之道相随。环佩铿锵,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身份的自制,腰间玉器随步动而发出悦耳的‘铿锵’之乐,去除杂念,达到自律,修身养性。治玉的艺人们,一代一代,在玉作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巧思心神,佩玉便又多了几许深藏的玩味,大师的落款究竟在哪里,居然是在佛的耳朵里找到的……你们想想,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项工作啊!”
李浦秋无限深情地慨叹到:“我们琢玉者就像电影《红舞鞋》中的主角一样,一旦穿上它你就再也脱不掉了,你只能不停地跳着,直到生命的终结。因为我们琢玉者创作、雕琢每一件作品的整个过程,就好像身陷囵囫中的囚徒在牢房的墙壁上凿破一个企图逃狱的洞的过程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是那么的兴奋渴望,全力以赴,不顾一切,一旦完成作品,就仿佛来到了一个自由、广阔,春风拂面的世界当中,但这种解脱感到底能维持多久呢?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又进入下一次的轮回,于是乎又振作起精神,再次凿洞,如此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在这痛苦到喜悦,苦与乐的一次次轮回之中诞生了一件件的玉雕作品,同时也不断地雕琢着自我、完善着自我。而玉文化也随着那一件件玉雕作品在你们的手中传播出去,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随之推广出去。我们这一辈琢玉者已经老了!传承玉文化的重任要交付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手上了,希望今后你们能够把玉文化继续代代相传,那就是我们老一辈琢玉者最大的安慰和心愿了!”
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地回味着李浦秋的话,徐秋寒知道李浦秋的话已经引起他们的深思了,他担心李浦秋会过于劳累,于是便提议他们回自己的办公室休息一会儿。
翁海峰、邹健健他们依依不舍地送李浦秋走出工场,一直目送着这位年过七旬的治玉者转入展示厅之中。翁海峰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位身材依然魁梧的老人让他们心生敬仰之情,李浦秋穷其一生为推广玉文化,传播玉文化不遗余力,琢磨玉器对于李浦秋来说早已不是生存的手段,甚至不是一门专业的技艺,而是与其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项事业,是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付诸实践,并灿然光大的一方天地。李浦秋与汉武玉庭这群治玉者短短的相聚时光,寥寥的几句话,给他们的启迪却是终身受用无穷的,翁海峰他们从李浦秋的话语中明了到:他们既然选择了琢玉这一行,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玉匠,这工作也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过日子而已,拿起了琢磨玉器的刀具,同时他们也背负起了把玉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中华民族上下几千的历史不光是靠文字去表述的,玉器之中蕴藏着大乾坤,中国的历史、人文、风景、风土、人情、宗教、思想……无一不可在玉器中表现淋漓,怎样做?做什么?如何表现?这就要靠他们的不断学习和钻研了,如何无愧于大师的教诲,如何无愧于前辈的厚望,这就留待他们去深思,去琢磨,自己未来要如何走自己的路了。
徐秋寒的办公室是古色古香的装饰,窗帘是紫色的织锦,宽大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璞石,应该都是等待着徐秋寒去读、去解的玉吧,透过楠木的展示架,一幅古篆体的书法:“剑胆琴心”挂在其中,其字笔势浑厚有力,铁划银钩,古意嫣然。徐秋寒看到李浦秋在欣赏这幅字画,便不好意思地说:“这并不是什么名家之作,是西安的一位书法家所写的,展示厅里我们公司的品牌‘汉珏’那两个字才是当今中国书法大家沈鹏的笔迹。”
“是不是名家并不!”李浦秋微微一笑,“的是从字画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好,你这里装饰简洁、大方,一如你的个人,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四个字‘剑胆琴心’,我李浦秋纵横琢玉界这么多年,今天终于见识到什么叫王者风范了,中国的治玉界就是需要你这种有大将之风,儒者之心的精英做领航,你我对玉的尊崇是一脉相承的,我相信你今后一定能在这个领域独领风骚,成就一番事业!”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