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序言
太阳月亮照耀苏宅
自 序
人之于世,如大江大河中的一滴水粒,实在渺小得多。经常听到有人凿凿有声地向着社会宣称: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其实,那都是嫩公鸡啼鸣,不得深浅的话。无论是谁,都左右不了自己,或者刚愎自用,或者飞扬跋扈,或者俗不可耐,或者妄自菲薄,或者乐不思蜀……他们这样说话行事的时候,好像是全由着自己,过后细想,就觉得一律是鬼使神差。这个鬼神,其实就是自然与社会的意志。说话行事者似乎想得着社会与历史的敬服赞赏或者是同情与怜悯,却不料世人给予他们的却是一律的鄙夷和不屑。
自然的意志是由上帝控制着,而社会的意志常常体现在掌握了权力的人们身上。从大的方面说。社会意志一定要服从自然意志,而从小的方面说,社会意志却可以有暂时和局部的自由,不过,违逆自然意志的事情总是不得长久。
许多时候,面对了王朝倾颓、家道败落的事实,人们就去咒骂那些当朝的天子或者是当家的主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昏庸和愚昧、如何如何的懦弱和无能。比如说那几个所谓的“后主”,什么蜀后主、陈后主、李后主……就尽遭了后世人的辱骂,认为是他们的作为,糟践了帝祚,毁坏了王朝。那么,他们的祖先刘备、诸葛亮、陈霸先、李昇等人的才华与做派,应该是世人首肯的吧?其实在他们的手里,王朝的根基就是建立在沙浆灰土之上,靠了几根力量衰枯的立柱,将朝堂勉强地支撑起来。这样的朝堂,不遇风雨,兀自飘摇;一遇风雨,焉有不倾之理?然而他们轰轰烈烈咋咋呼呼地折腾了一世之后,满足地撒手去了,将那个摇摇欲坠的朝堂,一股脑儿放在后人的肩上。结果是被他们叱咤风云的姿态吓坏了而又只乐于养尊处优的子孙们费尽了吃奶的气力,也掮不住那些重器,于是鸣呼号叫,苦不堪言。仅止于此吗?不是的,那些先辈们消灭不了的敌人,正在他们的头脸身上,做着重重的捶楚殴击,于是他们很快撒手,释去重负。与其说他们是失去了江山,莫如说他们是抛却了负担。当刘禅面对了歌舞酒肉,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的时候,我们在滑稽可笑之余,就没有感觉到一点无奈的豁达吗?在司马昭面前,究竟是刘禅表现得愚蠢呢还是郤正表现的无聊?真是有些说不太清楚。韩擒虎兵临城下,陈叔宝还在城头上搂着妃子张丽华听歌看舞呢,然后要手下人将他俩用绳索吊到井下去,等到韩擒虎走了之后,再把他们拉上来继续拨弄他的《玉树后庭花》。在陈后主的心目中,逐鹿江山有点像小孩子玩“过家家”,到了时候,韩擒虎就会被他的母亲叫回去吃中饭,吃完了出来在玩。这是何等可爱的想法?这是何等天真的皇帝?这样的帝王,我们恨得起来吗?李后主似乎要好一点,亡国灭种之后,还能用了诗词的形式,将内心的悲苦写出来。不过,写到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时候,也就不得不饮鸩止渴了。他的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作为招致的下场,真还有点不如其他两位后主豁达烂性招致的下场好呢。而从实质上看,刘禅的天真的自白,陈叔宝的苟且的歌乐,李煜的悲伤的吟哦,在我看来,都是绝好的命运慨叹,也是绝好的情感抒写,人性与文化的意味一样地浓烈。平庸浅薄却要指点江山;一脑袋的是非却要廓清宇内;只懂得吟风弄月却要称帝称王;更有甚者,只会喂奶洗尿布的女人们,也要煞有介事地挂起一张帘子来指天画地。这就是中国的帝王,他们在违逆自然与社会的意志,玩弄着天地,玩弄着百姓,也玩弄着他们自己。
刘备、陈霸先他们创造了他们的帝国,同时也创造了动乱的社会。然而,这些想做皇帝的人们还是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打着拯救苍生的幌子,然后让他们心爱的苍生们在他们各自的高高飘扬的幌子下面抛头洒血,直到他们的理想彻底地变为现实或者是彻底地破灭。有时候我想,刘备哭哭啼啼地带着一县的百姓在长坂坡上流离踬踣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先把和曹操之间的战争停止下来,他还是回去编他的草鞋,诸葛亮还是回去种自家的土地,让那些饱受涂炭的老百姓安安稳稳地睡在自家的土炕上。然而刘备决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即使刘备可以安然织席编屦,然而,董卓曹操们也还是要犯上作乱、搅扰百姓的。所以,他宁可对着赵云将他的儿子阿斗摔得小脑震荡,也一定要把当皇帝的事业做下去,他要跟别的要做皇帝的人斗下去,而他的赌注的内容,也还是百姓的生命。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对着他的同僚范质痛哭流涕,倾诉他被逼着做皇帝的痛苦与无奈;然而同时又指挥着他的部下罗彦瑰把刀架在范质的脖子上,逼迫范质接受眼前的现实。这个把戏即使在幼稚的人们看来,也会感到表演得浅薄而可笑,但最终他还是做了皇帝,同时很要脸面的范质也做了他的大臣。在拥有了绝对权力的人面前,莫说是平头百姓,就是做了三朝宰辅的范质,也不得不跪倒在尘埃之中。不过,范质死后,嘱托自己的儿孙们不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任何的文字,大概就是因为他觉得帝王们的事情不是能够好好说清楚的;当然,他自己的不能以死守节,应该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从帝王们的角度说,那就叫做社会意志,而从百姓的角度说,这就叫做世劫与命运。
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和一个算命的先生一合计,就要上演一场建立王朝的大戏,而最终的结果还真是演成了;然后,一个太监的子孙和一个无赖的子孙们又要逼着小贩和算命先生的后人再演一场王朝覆灭的戏,当然也演成了。这样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那些演戏的人们的能耐,莫如说是因为那些用生命与血汗买票来看戏的人们的善良与愚堕。于是我又想,今天的社会决然不会出现一县的百姓跟着刘备逃难的场景了,且不说今天的人们绝没有当时的人们具有的那种向往正统的观念,即使有这样的观念,单是家家积攒起来的子女玉帛,也是没法携带的,他们愿意摈弃了锦绣一般的家产,随了一个织屦编席的人去亡命江湖吗?其实,刘皇叔们也应该为自己的子民们做一点打算,在自己窘困潦倒的时候,就不要硬要百姓随顺依附自己,因为自己的意志在制造着无数百姓的悲剧。这样说来,雄才大略的刘备倒不如愚懦昏庸的刘禅了,当刘禅只管自己酒足饭饱、乐在其中的时候,百姓也可以安然地去过他们的日子,虽然贫窭局促,也可以恬然自适。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是谁也没有改变了什么。仁慈贤德的刘备和他的昏聩无能的儿子刘禅没有做出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聪明狡诈的陈霸先和他奢侈淫逸的后人也对人类没有什么好的贡献;李煜父子们更是拿着江山玩耍了一回然后唱着哭着走了。这些所谓的英主和庸主们,其实都是小丑。
说到头来,社会意志的实质又是大众之心,大众之心的实质又是自然之心。个人的观念与作为,是顺章成理呢还是逆情悖理,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只不过许多人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涎着脸皮硬性地做了下去,看着自己手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血腥的场面,也还不愿意收手。这种意志,实在是恶魔的意志。
恶魔的意志是违逆自然与社会的,他们给人类造成了无尽的灾难。不知道这些恶魔们什么时候才能自行收手或者是绝灭。
我在这篇小说里所写的元家,就全然是社会的产物,无论荣枯,似乎都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左右的。他们就像是一场场闹剧中的一个个跑龙套的脚色,在所谓的帝王将相的拨弄之下,站场,跑溜城,打斗,翻跟头;喜怒哀乐、生死顿踣,都由不得他们自己;到了大戏收场的时候,他们就随着挂幕一同寂灭。这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吗?
假使那种恶魔的意志有所收敛的话,我觉得,元家的悲剧就应该能够发生得少一些。
这是我的愿望。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自 序
人之于世,如大江大河中的一滴水粒,实在渺小得多。经常听到有人凿凿有声地向着社会宣称: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其实,那都是嫩公鸡啼鸣,不得深浅的话。无论是谁,都左右不了自己,或者刚愎自用,或者飞扬跋扈,或者俗不可耐,或者妄自菲薄,或者乐不思蜀……他们这样说话行事的时候,好像是全由着自己,过后细想,就觉得一律是鬼使神差。这个鬼神,其实就是自然与社会的意志。说话行事者似乎想得着社会与历史的敬服赞赏或者是同情与怜悯,却不料世人给予他们的却是一律的鄙夷和不屑。
自然的意志是由上帝控制着,而社会的意志常常体现在掌握了权力的人们身上。从大的方面说。社会意志一定要服从自然意志,而从小的方面说,社会意志却可以有暂时和局部的自由,不过,违逆自然意志的事情总是不得长久。
许多时候,面对了王朝倾颓、家道败落的事实,人们就去咒骂那些当朝的天子或者是当家的主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昏庸和愚昧、如何如何的懦弱和无能。比如说那几个所谓的“后主”,什么蜀后主、陈后主、李后主……就尽遭了后世人的辱骂,认为是他们的作为,糟践了帝祚,毁坏了王朝。那么,他们的祖先刘备、诸葛亮、陈霸先、李昇等人的才华与做派,应该是世人首肯的吧?其实在他们的手里,王朝的根基就是建立在沙浆灰土之上,靠了几根力量衰枯的立柱,将朝堂勉强地支撑起来。这样的朝堂,不遇风雨,兀自飘摇;一遇风雨,焉有不倾之理?然而他们轰轰烈烈咋咋呼呼地折腾了一世之后,满足地撒手去了,将那个摇摇欲坠的朝堂,一股脑儿放在后人的肩上。结果是被他们叱咤风云的姿态吓坏了而又只乐于养尊处优的子孙们费尽了吃奶的气力,也掮不住那些重器,于是鸣呼号叫,苦不堪言。仅止于此吗?不是的,那些先辈们消灭不了的敌人,正在他们的头脸身上,做着重重的捶楚殴击,于是他们很快撒手,释去重负。与其说他们是失去了江山,莫如说他们是抛却了负担。当刘禅面对了歌舞酒肉,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的时候,我们在滑稽可笑之余,就没有感觉到一点无奈的豁达吗?在司马昭面前,究竟是刘禅表现得愚蠢呢还是郤正表现的无聊?真是有些说不太清楚。韩擒虎兵临城下,陈叔宝还在城头上搂着妃子张丽华听歌看舞呢,然后要手下人将他俩用绳索吊到井下去,等到韩擒虎走了之后,再把他们拉上来继续拨弄他的《玉树后庭花》。在陈后主的心目中,逐鹿江山有点像小孩子玩“过家家”,到了时候,韩擒虎就会被他的母亲叫回去吃中饭,吃完了出来在玩。这是何等可爱的想法?这是何等天真的皇帝?这样的帝王,我们恨得起来吗?李后主似乎要好一点,亡国灭种之后,还能用了诗词的形式,将内心的悲苦写出来。不过,写到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时候,也就不得不饮鸩止渴了。他的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作为招致的下场,真还有点不如其他两位后主豁达烂性招致的下场好呢。而从实质上看,刘禅的天真的自白,陈叔宝的苟且的歌乐,李煜的悲伤的吟哦,在我看来,都是绝好的命运慨叹,也是绝好的情感抒写,人性与文化的意味一样地浓烈。平庸浅薄却要指点江山;一脑袋的是非却要廓清宇内;只懂得吟风弄月却要称帝称王;更有甚者,只会喂奶洗尿布的女人们,也要煞有介事地挂起一张帘子来指天画地。这就是中国的帝王,他们在违逆自然与社会的意志,玩弄着天地,玩弄着百姓,也玩弄着他们自己。
刘备、陈霸先他们创造了他们的帝国,同时也创造了动乱的社会。然而,这些想做皇帝的人们还是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打着拯救苍生的幌子,然后让他们心爱的苍生们在他们各自的高高飘扬的幌子下面抛头洒血,直到他们的理想彻底地变为现实或者是彻底地破灭。有时候我想,刘备哭哭啼啼地带着一县的百姓在长坂坡上流离踬踣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先把和曹操之间的战争停止下来,他还是回去编他的草鞋,诸葛亮还是回去种自家的土地,让那些饱受涂炭的老百姓安安稳稳地睡在自家的土炕上。然而刘备决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即使刘备可以安然织席编屦,然而,董卓曹操们也还是要犯上作乱、搅扰百姓的。所以,他宁可对着赵云将他的儿子阿斗摔得小脑震荡,也一定要把当皇帝的事业做下去,他要跟别的要做皇帝的人斗下去,而他的赌注的内容,也还是百姓的生命。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对着他的同僚范质痛哭流涕,倾诉他被逼着做皇帝的痛苦与无奈;然而同时又指挥着他的部下罗彦瑰把刀架在范质的脖子上,逼迫范质接受眼前的现实。这个把戏即使在幼稚的人们看来,也会感到表演得浅薄而可笑,但最终他还是做了皇帝,同时很要脸面的范质也做了他的大臣。在拥有了绝对权力的人面前,莫说是平头百姓,就是做了三朝宰辅的范质,也不得不跪倒在尘埃之中。不过,范质死后,嘱托自己的儿孙们不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任何的文字,大概就是因为他觉得帝王们的事情不是能够好好说清楚的;当然,他自己的不能以死守节,应该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从帝王们的角度说,那就叫做社会意志,而从百姓的角度说,这就叫做世劫与命运。
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和一个算命的先生一合计,就要上演一场建立王朝的大戏,而最终的结果还真是演成了;然后,一个太监的子孙和一个无赖的子孙们又要逼着小贩和算命先生的后人再演一场王朝覆灭的戏,当然也演成了。这样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那些演戏的人们的能耐,莫如说是因为那些用生命与血汗买票来看戏的人们的善良与愚堕。于是我又想,今天的社会决然不会出现一县的百姓跟着刘备逃难的场景了,且不说今天的人们绝没有当时的人们具有的那种向往正统的观念,即使有这样的观念,单是家家积攒起来的子女玉帛,也是没法携带的,他们愿意摈弃了锦绣一般的家产,随了一个织屦编席的人去亡命江湖吗?其实,刘皇叔们也应该为自己的子民们做一点打算,在自己窘困潦倒的时候,就不要硬要百姓随顺依附自己,因为自己的意志在制造着无数百姓的悲剧。这样说来,雄才大略的刘备倒不如愚懦昏庸的刘禅了,当刘禅只管自己酒足饭饱、乐在其中的时候,百姓也可以安然地去过他们的日子,虽然贫窭局促,也可以恬然自适。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是谁也没有改变了什么。仁慈贤德的刘备和他的昏聩无能的儿子刘禅没有做出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聪明狡诈的陈霸先和他奢侈淫逸的后人也对人类没有什么好的贡献;李煜父子们更是拿着江山玩耍了一回然后唱着哭着走了。这些所谓的英主和庸主们,其实都是小丑。
说到头来,社会意志的实质又是大众之心,大众之心的实质又是自然之心。个人的观念与作为,是顺章成理呢还是逆情悖理,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只不过许多人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涎着脸皮硬性地做了下去,看着自己手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血腥的场面,也还不愿意收手。这种意志,实在是恶魔的意志。
恶魔的意志是违逆自然与社会的,他们给人类造成了无尽的灾难。不知道这些恶魔们什么时候才能自行收手或者是绝灭。
我在这篇小说里所写的元家,就全然是社会的产物,无论荣枯,似乎都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左右的。他们就像是一场场闹剧中的一个个跑龙套的脚色,在所谓的帝王将相的拨弄之下,站场,跑溜城,打斗,翻跟头;喜怒哀乐、生死顿踣,都由不得他们自己;到了大戏收场的时候,他们就随着挂幕一同寂灭。这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吗?
假使那种恶魔的意志有所收敛的话,我觉得,元家的悲剧就应该能够发生得少一些。
这是我的愿望。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