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五章
一
王立进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使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在永盛电器厂,他领导着一个唯一赢利的大班组。他的班在永盛电器厂分厂的一个角落里。这是一条中、小电机的生产流水线,依靠着这条装配流水线的装配和试验能力,两年前,他主动请缨,领着这个班从分厂和工段里独立了出来。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财务上,在分厂财务科给他们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独立的收和付。他以极短的时间使这个班由亏转赢后,在分厂车间后边的荒地上,建造了一个专供冲床使用的简易车间,从总厂挪过几台闲置的冲床干起了电机定转子冲片的生产,一方面解决自己对冲片的需求,同时也供应总厂和分厂对矽钢片冲片的不时之需,同时还对外销售,赢利越来越多。通过一系列的电机配件外加工,王立进的电机生产线在这一年的六月份达到了月产两千台电机的规模。一个只有三十几个人的大班组,其规模和效益,工人的收入,让总厂和分厂的干部职工们看了,人人都眼馋。
后来,为了继续的扩大生产,王立进又看上了冲片车间周围那一片撂荒地,他打算把那里的土包子平掉,把一片旧作坊的遗址清除,先期先把那里绿化一下,以后再派用场。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决定不从外边找人,而是用总厂和分厂愿意在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职工来干。当然,说好除中午供应工作餐以外,日补贴人民币七十元,当日交割。这就发生了除了总厂和分厂的主要领导,两厂相加剩下的九百名干部职工全数参加了“义务劳动”的空前盛况。那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会战,两天下来,人人都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那么快快乐乐,经受了洗礼一般的感到“爽!”。
可是,这次事先没料到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好心策划,却引起了总厂和分厂的领导们的特别注意,先是总厂的领导们一次次的下来到这个班看他们的情况,看他们盖的简易车间,看清出来的车间后边的空地,后来便是分厂的领导陪着总厂的领导来看。时间不长,总厂和分厂的领导一致的做出了决定:“王立进所经营的中、小电机生产流水线,积蓄的生产利润三百万元,交由总厂财务作统一使用,用以缓解总厂和分厂的长期困难。”王立进当然不交。他的理由是这些积累是班组的全体人员的汗水,不进则退,他们还要利用这点积累求取进一步的发展。二是谁创造了效益谁就应该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大厂全部拿去不合理,最少也要留一半给班组作为奖励,以赢得职工继续努力的信心。
王立进主动请缨经营中、小电机生产流水线的以前,这条流水线包括了三十几个人,其中有试验、质检、保管员、验货员十几人,占了大部分。其他一小部分干活的工人也因为没活干和工作量不足而处在半工半休的状态。自从王立进开始经营这条流水线,所有的前管理人员都参加了生产,没有了工人和管理人员之分,连王立进这个唯一的管理员也是财务、销售、供应、开车、甚至装卸货物一起干。管理人员从以前每月的几百元工资上升到近两千元,不但没有人因为从管理岗位下放成生产人员而有怨言,反而因为王立进改变了他们以前那种空耗生命且自聊自/慰自圆的囧境而十分感激他。王立进之所以把大家凝聚到了这个份上,其中的要诀便是分配的合理,对每一个人的公平对待。在这里,任何的失察、失信都是要拿生产经营的负增长作为代价的。现在,厂领导要拿他们的努力成果去敷衍所谓的“全局”,这不但要使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法干,不好再干,这也不是王立进的性格所能自圆、所能妥协和容许的。
于是,总厂和分厂的领导在不能说服王立进服从“全局利益”的情况下,作出了把王立进调离这个班,让他上办公楼到行政科任职,由分厂另安排干部管理这个班的决定。
过了一段时间,永盛电器厂分厂车间后边那间简易的冲片车间的机器声开始渐行渐远,后来便完全的沉寂了下来。中、小电机生产线也因为配件的全线断档而停产。王立进既没有按照总厂和分厂的意思把积累起来的发展资金上交,也没有到办公楼的行政科去报到,在总厂和分厂一致决定由他们工段的工段长兼任这个班的班长之初,他离开了永盛电器厂。随后,因为拿惯了两千元工资的流水线的工人们,不愿意再去拿在国家政策的管治下厂方不能不给的最低保障工资,也纷纷离去。只留下了这个班里几个五十岁以上的老工人,他们在这个厂都已经工作了三十年以上;还有一个是受过工伤跟这个工厂结下了一生缘的一名中年妇女;还有原来干管理,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体格的一男一女;一共是七个人。
二
徐凯华来到永盛电器厂后,厂里把他安排在了分厂。分厂和总厂同在一块地界里,只是总厂占两栋车间,分厂自己单独占一栋车间。分厂给徐凯华派了一位干车床的名字叫袁怀理的师傅带他。袁怀理跟徐凯华年龄一样大,但是在工厂里,师徒如父子,袁怀理对徐凯华不但严厉,而且关怀备至。刚开始的时候,袁怀理干活,只让徐凯华在他旁边看,但是徐凯华不能离开他的左右。徐凯华看了几天,后来伸手干了干,袁怀理看了,说:“哟!没白上了高职。”便让徐凯华干,自己坐在旁边看着徐凯华干,看到徐凯华动作不利索时,就让徐凯华靠一边站着,他来做示范,同时他自己也会干一阵子让徐凯华休息,直到徐凯华反复的要求自己干,他才停下手,让在一旁,但是并不离开机床左右。袁怀理一边一刻不离的坐在旁边看着徐凯华操作,看见这个工段的工段长走过来,便很不客气的说:“周主任,你给徐凯华找一个工具橱,要好一点的。”被称作周主任的周贵福中等个子,四方脸,他听了袁怀理的吩咐,笑得眯缝了双眼,说:“那里还有很好的,你要多么好?”袁怀理说:“商丽丽留下的那一个,给徐凯华。”周贵福躬腰点头的说:“好好好,那一个给你们,你和徐、什么来着?去弄吧。”在这之前,袁怀理已经为徐凯华要了工作服,去食堂吃饭用的整套餐具、毛巾、手套,一应厂里可以提供的用品。
但可惜的是每个月袁怀理只有六、七天班可以上。他是干记件的,没有活的时候待在厂里分文工资没有。徐凯华是类似于学徒期的徒工,全月上班,拿得是月工资:八百元。袁怀理不上班的时候,徐凯华也没了什么事干,只能在车间里游荡。这时候车间里的人还很多,技工们干完了活都回家了,可是车间里还有很多打扫卫生的,打杂的,有没有工时定额的钳工,维修工,管理人员。永盛电器厂的这些车间是现代化的钢结构建筑,虽然面积不一样大,但都可以说是非常之大。这是用原来在市中心的旧厂址置换的资金和土地建造的。徐凯华来到的这个分厂车间,在内部分成了三大段。徐凯华在中段,这里有五十多台车、铣、刨、磨、滚、镗机床,各种打孔钻孔冲孔设备,生产电机轴用的数控车床,生产模具用的高级线切割设备,大型车、刨设备。车间的西边是生产中、小电机的装配流水线,生产电焊机和自耦调压器的安装线。车间东边则是一片电机维修场地,待修的各类电机放的到处都是。
徐凯华到这里来了一个多月,已经见到几批想定货的单位来人到这里考察,听说总厂也不断的派高管人员去那些单位考察虚实,最后的结果都是以不敢接定单而告终。
徐凯华在车间里转的时候,最常去的是钳工区那个康爱芬那里。康爱芬四十多岁,中等个子,长圆脸,大眼睛,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薄薄的粉,嘴唇上涂了口红。因为无所事事的人多,许多男人都围着她。徐凯华没有事的时候,她就不时的喊徐凯华,让他过去。徐凯华走过去,有点难为情的站着,康爱芬便嗔怪的问:
“串悠什么呢?不老老实实的在一个地方待着?乱串!”
徐凯华听了只是“嘿嘿嘿嘿”的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在她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康爱芬便脉脉含情的盯着徐凯华的脸看,问他:
“你怎么来这里就业呢?你很随你师傅。你在这里挣不着钱的。”
徐凯华问:“怎么随呀?”
康爱芬说:“随就是随吧,你不懂吗?就是像!”她拿着一条小铁棍在她面前的工作案子上敲打着,情切切的看着徐凯华,教育他说:“别那么傻呆呆的,一副没人疼的样子,只知道死干。”
康爱芬归周贵福管,她称呼周贵福不称呼主任,也不叫师傅、老周什么的,而是称他为“哥”,亲亲切切的。她整月都上班,一点活儿磨蹭着干几天,徐凯华给她仔仔细细的估算了一下,她一个月干的活,比不上袁怀理三天干的活多,这还不说她干的活不是技术活,而是谁也能干的杂活。可是她的工资一千还多,比袁怀理多三倍,比周贵福的月工资九百也多。平时,康爱芬还很喜欢可怜人,也是四十多岁负责打扫中段这一片区域卫生的中年男子张胜利,因为只打扫卫生开钱少,摇尾乞怜的巴结康爱芬,康爱芬居然找他周哥给他造出来许多零活,月月也都能开上千把块钱。所以康爱芬在整个车间里人气很旺,不但一些男职工围着她转,听她吆三喝四,女职工们也很听她的,对她很拥戴。
徐凯华刚来的时候,常常看见王立进也在车间里转悠,一边转一边手机捂在耳朵上跟人谈业务。他高个子,长方脸,当他看着徐凯华的时候眼神柔柔的,慈善又和蔼。徐凯华知道他是在打这些设备的主意,这么好这么多的设备,利用不起来,他们的电机生产线用的轴、机壳、端盖、转子却全都要外加工,从外边进成品。兹后不久,徐凯华也参加了王立进所组织的九百人的整地绿化大会战,那场景真是让人振奋让人痛快。可是再过不久,徐凯华便再一次见识了上百人相送王立进离开这里、永远都不要再回来的那一副悲伤的场面。那一天,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三
这一天下午,康爱芬观察了一下车间里边,趁着没有人注意,腋下夹着一个灰布书包进了周贵福的办公室。一间只有四壁、不设房顶、搭在车间内的小房子。康爱芬进去的时候周贵福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趴在桌子上写什么。看到办公室里没有别的人,康爱芬从灰布书包里拿出来一条香烟,用烟触了触周贵福的胳膊,说:“赶快,把它放到抽屉里。”周贵福从眼镜上边看了看站在跟前的康爱芬,伸手接过香烟拉开抽屉放了进去。他看见康爱芬站在旁边,一双洗得白白嫩嫩的手按在桌子上,便顺势把自己的一只胖手放在了康爱芬的手背上,不轻不重的压着,问:“你有什么事么妹妹?”康爱芬一抬手甩开了周贵福的胖手,仍然把手按回到原处说:“是有事!”她的口气很硬,说:“你为什么要惩罚人家徐凯华?人家怎么了?你是不是看见人家在我那里坐了坐你嫉妒了?我告诉你,你不能欺负人家!听见了没有?”
周贵福并不回答康爱芬的问话,他指了指已经放到抽屉里的香烟问:“这是送给我的?”
康爱芬说:“我家老头子拿回家的,他又不抽烟,所以给你拿来了。”
周贵福说:“那我可就谢谢了。”又说:“我那不是惩罚他,给他点活干,省得他有劲没处使。”
“你就是惩罚人家!”康爱芬不满的说。
“好好好!就算是惩罚他吧,那还不是为了心疼你吗!你总在喊他,可是他总是不过去,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吗?他那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你对我这么好?”康爱芬瞪大了眼睛问。
周贵福又把手放在了康爱芬的手上,拖长了声音说:“妹妹哎——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他对你不好,他就不好。”
康爱芬这一次没把手拿开,说:“其实我看着这个徐凯华也不顺眼,他跟他师傅真是一个样。”
“我说是吧?”周贵福幸灾乐祸的说:“我嫉妒什么?说到底他还不是得听我们的,听你的。”
听了周贵福的话,康爱芬这才笑起来,周贵福也眯缝了眼睛跟着她笑。
他们正说得开心,孟桂芳进来了。孟桂芳的年龄也有四十岁,她领导着一支全是妇女的十多人的队伍,专门给电焊机和自耦调压器绕线圈,平时也没有多少活儿。但是孟桂芳的班组完全可以说是纪律严明,上下一致,铁板一块;这些年龄不等的女子情愿的聚拢在孟桂芳周围,由孟桂芳代表着她们笼络着周贵福,每月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别的班组多受到不少照顾。
看见孟桂芳进来,周贵福把放在康爱芬手背上的胖手收了回来,康爱芬则转身高兴的对孟桂芳说:“来呀,来坐坐,我听说咱们的主任要高升了是不是?”孟桂芳娇气的甜笑着,造作的朗声说道:“是呀,我也是为这事来道喜的呀!”康爱芬说:“这一回好了,他们制修那边别以为是什么人似的,高人一等,满嘴里没有人话,和袁怀理他们叨唧叨唧的骂咱们。”孟桂芳说:“哪些人真是些恶人,等咱们周哥,现在已经车间主任了,等主任腾下空来,修理修理他们!”
这几天,周贵福已经接到了分厂领导的指示,要他接管车间内全部工段的生产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要他来当这个大车间的名符其实的车间主任。分厂的主要领导,正副经理平日里在办公楼上处理财务、销售等一揽子事,主要在每天早晨到车间里转一会儿,其它的时间很少在车间里。原来,车间内三个工段的工段长,平时大家也都称呼他们为主任,他们有事要分别上楼去找经理,或者是经理下来分别与他们处理事情。其中尤其让领导头疼的是电机制修工段的主任苏浩林。苏浩林这个人因为懂电机,也是分厂现如今唯一剩下的一名懂电机的行家,干个工段主任,对下边吆吆喝喝,对分厂的领导也是坚持己见,不论人员安排,报酬分配,技术处理,都按自己的一套行事,长期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并且有恃无恐,以为领导办不了他。周贵福这一次升为总管车间的主任,就是分厂领导要用他来压苏浩林一头,杀苏浩林的嚣张气焰的。
周贵福这时候听着他的下属们给他道喜,自然是喜不自胜,不过这时候他并没有象康爱芬和孟桂芳想的那样要怎么着去设计未来的工作,他这时候的一门心思,想到的是要怎样报答领导对他的厚爱。他打算着以后要更勤的更经常的多拿出时间上楼汇报工作,多请示多汇报,隔三差五的也还是要到领导家里走一下,让领导给自己多拿主意。做人就是要这样,两条腿不值啥,多跑跑。这就好象冬天在棉袄外边再加一件很大的破棉袄是一样:难看但是赚便宜。这样的道理可不是那些傻小子们能懂的。
康爱芬和孟桂芳这时候都在等着周贵福发话给她们撑腰,看见他走了神似的在犯瘟,便晃着他的胳膊喊:“哎!你怎么了?”
周贵福一愣怔,问:“什么?你们说的?”
“修理修理他们!”康爱芬和孟桂芳一起说。
周贵福听了,想了好一会儿,拖长了声音说:“哎——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
康爱芬和孟桂芳听了,颇多惊讶,孟桂芳嘘道:“哎呀哥!你什么时候变得成菩萨了,这么好心?”
周贵福被孟桂芳逗得眯缝了眼笑起来,说:“心本来就不坏,就是心眼小,谁要是敢欺负咱,能饶吗?”
他的话又逗得孟桂芳和康爱芬欢笑起来,拍着手说:“好!好!这才是俺周哥!”
在易粪而食的名利场下,/从那铺展而多的垃圾的缝隙里,/你看到了光灿,/这是金子。/在污染到窒息的酒糟气中,/你感觉到有清风拂过,/心胸为之开阔,/心血为之畅流,/这是你心之向往的开怀而又放心的生活。/这是她的气息!
王立进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使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在永盛电器厂,他领导着一个唯一赢利的大班组。他的班在永盛电器厂分厂的一个角落里。这是一条中、小电机的生产流水线,依靠着这条装配流水线的装配和试验能力,两年前,他主动请缨,领着这个班从分厂和工段里独立了出来。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财务上,在分厂财务科给他们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独立的收和付。他以极短的时间使这个班由亏转赢后,在分厂车间后边的荒地上,建造了一个专供冲床使用的简易车间,从总厂挪过几台闲置的冲床干起了电机定转子冲片的生产,一方面解决自己对冲片的需求,同时也供应总厂和分厂对矽钢片冲片的不时之需,同时还对外销售,赢利越来越多。通过一系列的电机配件外加工,王立进的电机生产线在这一年的六月份达到了月产两千台电机的规模。一个只有三十几个人的大班组,其规模和效益,工人的收入,让总厂和分厂的干部职工们看了,人人都眼馋。
后来,为了继续的扩大生产,王立进又看上了冲片车间周围那一片撂荒地,他打算把那里的土包子平掉,把一片旧作坊的遗址清除,先期先把那里绿化一下,以后再派用场。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决定不从外边找人,而是用总厂和分厂愿意在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职工来干。当然,说好除中午供应工作餐以外,日补贴人民币七十元,当日交割。这就发生了除了总厂和分厂的主要领导,两厂相加剩下的九百名干部职工全数参加了“义务劳动”的空前盛况。那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会战,两天下来,人人都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那么快快乐乐,经受了洗礼一般的感到“爽!”。
可是,这次事先没料到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好心策划,却引起了总厂和分厂的领导们的特别注意,先是总厂的领导们一次次的下来到这个班看他们的情况,看他们盖的简易车间,看清出来的车间后边的空地,后来便是分厂的领导陪着总厂的领导来看。时间不长,总厂和分厂的领导一致的做出了决定:“王立进所经营的中、小电机生产流水线,积蓄的生产利润三百万元,交由总厂财务作统一使用,用以缓解总厂和分厂的长期困难。”王立进当然不交。他的理由是这些积累是班组的全体人员的汗水,不进则退,他们还要利用这点积累求取进一步的发展。二是谁创造了效益谁就应该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大厂全部拿去不合理,最少也要留一半给班组作为奖励,以赢得职工继续努力的信心。
王立进主动请缨经营中、小电机生产流水线的以前,这条流水线包括了三十几个人,其中有试验、质检、保管员、验货员十几人,占了大部分。其他一小部分干活的工人也因为没活干和工作量不足而处在半工半休的状态。自从王立进开始经营这条流水线,所有的前管理人员都参加了生产,没有了工人和管理人员之分,连王立进这个唯一的管理员也是财务、销售、供应、开车、甚至装卸货物一起干。管理人员从以前每月的几百元工资上升到近两千元,不但没有人因为从管理岗位下放成生产人员而有怨言,反而因为王立进改变了他们以前那种空耗生命且自聊自/慰自圆的囧境而十分感激他。王立进之所以把大家凝聚到了这个份上,其中的要诀便是分配的合理,对每一个人的公平对待。在这里,任何的失察、失信都是要拿生产经营的负增长作为代价的。现在,厂领导要拿他们的努力成果去敷衍所谓的“全局”,这不但要使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法干,不好再干,这也不是王立进的性格所能自圆、所能妥协和容许的。
于是,总厂和分厂的领导在不能说服王立进服从“全局利益”的情况下,作出了把王立进调离这个班,让他上办公楼到行政科任职,由分厂另安排干部管理这个班的决定。
过了一段时间,永盛电器厂分厂车间后边那间简易的冲片车间的机器声开始渐行渐远,后来便完全的沉寂了下来。中、小电机生产线也因为配件的全线断档而停产。王立进既没有按照总厂和分厂的意思把积累起来的发展资金上交,也没有到办公楼的行政科去报到,在总厂和分厂一致决定由他们工段的工段长兼任这个班的班长之初,他离开了永盛电器厂。随后,因为拿惯了两千元工资的流水线的工人们,不愿意再去拿在国家政策的管治下厂方不能不给的最低保障工资,也纷纷离去。只留下了这个班里几个五十岁以上的老工人,他们在这个厂都已经工作了三十年以上;还有一个是受过工伤跟这个工厂结下了一生缘的一名中年妇女;还有原来干管理,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体格的一男一女;一共是七个人。
二
徐凯华来到永盛电器厂后,厂里把他安排在了分厂。分厂和总厂同在一块地界里,只是总厂占两栋车间,分厂自己单独占一栋车间。分厂给徐凯华派了一位干车床的名字叫袁怀理的师傅带他。袁怀理跟徐凯华年龄一样大,但是在工厂里,师徒如父子,袁怀理对徐凯华不但严厉,而且关怀备至。刚开始的时候,袁怀理干活,只让徐凯华在他旁边看,但是徐凯华不能离开他的左右。徐凯华看了几天,后来伸手干了干,袁怀理看了,说:“哟!没白上了高职。”便让徐凯华干,自己坐在旁边看着徐凯华干,看到徐凯华动作不利索时,就让徐凯华靠一边站着,他来做示范,同时他自己也会干一阵子让徐凯华休息,直到徐凯华反复的要求自己干,他才停下手,让在一旁,但是并不离开机床左右。袁怀理一边一刻不离的坐在旁边看着徐凯华操作,看见这个工段的工段长走过来,便很不客气的说:“周主任,你给徐凯华找一个工具橱,要好一点的。”被称作周主任的周贵福中等个子,四方脸,他听了袁怀理的吩咐,笑得眯缝了双眼,说:“那里还有很好的,你要多么好?”袁怀理说:“商丽丽留下的那一个,给徐凯华。”周贵福躬腰点头的说:“好好好,那一个给你们,你和徐、什么来着?去弄吧。”在这之前,袁怀理已经为徐凯华要了工作服,去食堂吃饭用的整套餐具、毛巾、手套,一应厂里可以提供的用品。
但可惜的是每个月袁怀理只有六、七天班可以上。他是干记件的,没有活的时候待在厂里分文工资没有。徐凯华是类似于学徒期的徒工,全月上班,拿得是月工资:八百元。袁怀理不上班的时候,徐凯华也没了什么事干,只能在车间里游荡。这时候车间里的人还很多,技工们干完了活都回家了,可是车间里还有很多打扫卫生的,打杂的,有没有工时定额的钳工,维修工,管理人员。永盛电器厂的这些车间是现代化的钢结构建筑,虽然面积不一样大,但都可以说是非常之大。这是用原来在市中心的旧厂址置换的资金和土地建造的。徐凯华来到的这个分厂车间,在内部分成了三大段。徐凯华在中段,这里有五十多台车、铣、刨、磨、滚、镗机床,各种打孔钻孔冲孔设备,生产电机轴用的数控车床,生产模具用的高级线切割设备,大型车、刨设备。车间的西边是生产中、小电机的装配流水线,生产电焊机和自耦调压器的安装线。车间东边则是一片电机维修场地,待修的各类电机放的到处都是。
徐凯华到这里来了一个多月,已经见到几批想定货的单位来人到这里考察,听说总厂也不断的派高管人员去那些单位考察虚实,最后的结果都是以不敢接定单而告终。
徐凯华在车间里转的时候,最常去的是钳工区那个康爱芬那里。康爱芬四十多岁,中等个子,长圆脸,大眼睛,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薄薄的粉,嘴唇上涂了口红。因为无所事事的人多,许多男人都围着她。徐凯华没有事的时候,她就不时的喊徐凯华,让他过去。徐凯华走过去,有点难为情的站着,康爱芬便嗔怪的问:
“串悠什么呢?不老老实实的在一个地方待着?乱串!”
徐凯华听了只是“嘿嘿嘿嘿”的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在她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康爱芬便脉脉含情的盯着徐凯华的脸看,问他:
“你怎么来这里就业呢?你很随你师傅。你在这里挣不着钱的。”
徐凯华问:“怎么随呀?”
康爱芬说:“随就是随吧,你不懂吗?就是像!”她拿着一条小铁棍在她面前的工作案子上敲打着,情切切的看着徐凯华,教育他说:“别那么傻呆呆的,一副没人疼的样子,只知道死干。”
康爱芬归周贵福管,她称呼周贵福不称呼主任,也不叫师傅、老周什么的,而是称他为“哥”,亲亲切切的。她整月都上班,一点活儿磨蹭着干几天,徐凯华给她仔仔细细的估算了一下,她一个月干的活,比不上袁怀理三天干的活多,这还不说她干的活不是技术活,而是谁也能干的杂活。可是她的工资一千还多,比袁怀理多三倍,比周贵福的月工资九百也多。平时,康爱芬还很喜欢可怜人,也是四十多岁负责打扫中段这一片区域卫生的中年男子张胜利,因为只打扫卫生开钱少,摇尾乞怜的巴结康爱芬,康爱芬居然找他周哥给他造出来许多零活,月月也都能开上千把块钱。所以康爱芬在整个车间里人气很旺,不但一些男职工围着她转,听她吆三喝四,女职工们也很听她的,对她很拥戴。
徐凯华刚来的时候,常常看见王立进也在车间里转悠,一边转一边手机捂在耳朵上跟人谈业务。他高个子,长方脸,当他看着徐凯华的时候眼神柔柔的,慈善又和蔼。徐凯华知道他是在打这些设备的主意,这么好这么多的设备,利用不起来,他们的电机生产线用的轴、机壳、端盖、转子却全都要外加工,从外边进成品。兹后不久,徐凯华也参加了王立进所组织的九百人的整地绿化大会战,那场景真是让人振奋让人痛快。可是再过不久,徐凯华便再一次见识了上百人相送王立进离开这里、永远都不要再回来的那一副悲伤的场面。那一天,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三
这一天下午,康爱芬观察了一下车间里边,趁着没有人注意,腋下夹着一个灰布书包进了周贵福的办公室。一间只有四壁、不设房顶、搭在车间内的小房子。康爱芬进去的时候周贵福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趴在桌子上写什么。看到办公室里没有别的人,康爱芬从灰布书包里拿出来一条香烟,用烟触了触周贵福的胳膊,说:“赶快,把它放到抽屉里。”周贵福从眼镜上边看了看站在跟前的康爱芬,伸手接过香烟拉开抽屉放了进去。他看见康爱芬站在旁边,一双洗得白白嫩嫩的手按在桌子上,便顺势把自己的一只胖手放在了康爱芬的手背上,不轻不重的压着,问:“你有什么事么妹妹?”康爱芬一抬手甩开了周贵福的胖手,仍然把手按回到原处说:“是有事!”她的口气很硬,说:“你为什么要惩罚人家徐凯华?人家怎么了?你是不是看见人家在我那里坐了坐你嫉妒了?我告诉你,你不能欺负人家!听见了没有?”
周贵福并不回答康爱芬的问话,他指了指已经放到抽屉里的香烟问:“这是送给我的?”
康爱芬说:“我家老头子拿回家的,他又不抽烟,所以给你拿来了。”
周贵福说:“那我可就谢谢了。”又说:“我那不是惩罚他,给他点活干,省得他有劲没处使。”
“你就是惩罚人家!”康爱芬不满的说。
“好好好!就算是惩罚他吧,那还不是为了心疼你吗!你总在喊他,可是他总是不过去,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吗?他那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你对我这么好?”康爱芬瞪大了眼睛问。
周贵福又把手放在了康爱芬的手上,拖长了声音说:“妹妹哎——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他对你不好,他就不好。”
康爱芬这一次没把手拿开,说:“其实我看着这个徐凯华也不顺眼,他跟他师傅真是一个样。”
“我说是吧?”周贵福幸灾乐祸的说:“我嫉妒什么?说到底他还不是得听我们的,听你的。”
听了周贵福的话,康爱芬这才笑起来,周贵福也眯缝了眼睛跟着她笑。
他们正说得开心,孟桂芳进来了。孟桂芳的年龄也有四十岁,她领导着一支全是妇女的十多人的队伍,专门给电焊机和自耦调压器绕线圈,平时也没有多少活儿。但是孟桂芳的班组完全可以说是纪律严明,上下一致,铁板一块;这些年龄不等的女子情愿的聚拢在孟桂芳周围,由孟桂芳代表着她们笼络着周贵福,每月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别的班组多受到不少照顾。
看见孟桂芳进来,周贵福把放在康爱芬手背上的胖手收了回来,康爱芬则转身高兴的对孟桂芳说:“来呀,来坐坐,我听说咱们的主任要高升了是不是?”孟桂芳娇气的甜笑着,造作的朗声说道:“是呀,我也是为这事来道喜的呀!”康爱芬说:“这一回好了,他们制修那边别以为是什么人似的,高人一等,满嘴里没有人话,和袁怀理他们叨唧叨唧的骂咱们。”孟桂芳说:“哪些人真是些恶人,等咱们周哥,现在已经车间主任了,等主任腾下空来,修理修理他们!”
这几天,周贵福已经接到了分厂领导的指示,要他接管车间内全部工段的生产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要他来当这个大车间的名符其实的车间主任。分厂的主要领导,正副经理平日里在办公楼上处理财务、销售等一揽子事,主要在每天早晨到车间里转一会儿,其它的时间很少在车间里。原来,车间内三个工段的工段长,平时大家也都称呼他们为主任,他们有事要分别上楼去找经理,或者是经理下来分别与他们处理事情。其中尤其让领导头疼的是电机制修工段的主任苏浩林。苏浩林这个人因为懂电机,也是分厂现如今唯一剩下的一名懂电机的行家,干个工段主任,对下边吆吆喝喝,对分厂的领导也是坚持己见,不论人员安排,报酬分配,技术处理,都按自己的一套行事,长期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并且有恃无恐,以为领导办不了他。周贵福这一次升为总管车间的主任,就是分厂领导要用他来压苏浩林一头,杀苏浩林的嚣张气焰的。
周贵福这时候听着他的下属们给他道喜,自然是喜不自胜,不过这时候他并没有象康爱芬和孟桂芳想的那样要怎么着去设计未来的工作,他这时候的一门心思,想到的是要怎样报答领导对他的厚爱。他打算着以后要更勤的更经常的多拿出时间上楼汇报工作,多请示多汇报,隔三差五的也还是要到领导家里走一下,让领导给自己多拿主意。做人就是要这样,两条腿不值啥,多跑跑。这就好象冬天在棉袄外边再加一件很大的破棉袄是一样:难看但是赚便宜。这样的道理可不是那些傻小子们能懂的。
康爱芬和孟桂芳这时候都在等着周贵福发话给她们撑腰,看见他走了神似的在犯瘟,便晃着他的胳膊喊:“哎!你怎么了?”
周贵福一愣怔,问:“什么?你们说的?”
“修理修理他们!”康爱芬和孟桂芳一起说。
周贵福听了,想了好一会儿,拖长了声音说:“哎——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
康爱芬和孟桂芳听了,颇多惊讶,孟桂芳嘘道:“哎呀哥!你什么时候变得成菩萨了,这么好心?”
周贵福被孟桂芳逗得眯缝了眼笑起来,说:“心本来就不坏,就是心眼小,谁要是敢欺负咱,能饶吗?”
他的话又逗得孟桂芳和康爱芬欢笑起来,拍着手说:“好!好!这才是俺周哥!”
在易粪而食的名利场下,/从那铺展而多的垃圾的缝隙里,/你看到了光灿,/这是金子。/在污染到窒息的酒糟气中,/你感觉到有清风拂过,/心胸为之开阔,/心血为之畅流,/这是你心之向往的开怀而又放心的生活。/这是她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