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37
最近一段时间,德林母亲万秀花的身体越来越差,80多岁的老人了,一直盼着能报上重孙。前几天,德林告诉她,晓刚与慧慧的婚礼五一放假举行,老人听了儿子的话,天天都在掰着指头算日子。现在晓刚出国执行任务,原定的结婚时间自然不行。怎么给老母亲说这事情呢?让德林左右为难。他怕告诉了实情,老人不能接受,最怕老母亲有个三长两短。
晚上,德林连看电视的心情都没有,都快晚上11点了,他与荞花也没商量出如何告诉母亲的办法。
“老婆子,干脆不告诉母亲成吗?”德林征求荞花意见。
“老人家要问起这事怎么给她说哩?”荞花也没有主意。
“真是难死人啊!谁知节骨眼上晓刚要出国。如果到那个时间,母亲要问,就说晓刚不同意在家操办,与慧慧旅游结婚去了。”德林认为目前只有用这个办法瞒哄母亲。
“你和德强、德庆还要说好这事,他们要说漏嘴,可就麻烦了。”荞花提醒德林。
第二天一大早,德林就把晓刚要出国,婚期推迟的事告诉了德强。德强电话里听大哥这么说,愣了半天。侄儿与慧慧岁数都不小了,他早就与霍兰珍珠商量好,晓刚结婚,他们全家都要过来,顺便看看老母亲,现在成这样,德强也只能是惋惜。
“哥,妈妈知道吗?”德强想老母亲要知道,可接受不了的。
“德强,哥就给你说这事呢!以后给妈妈打电话,千万不能说漏嘴啊!”德林叮咛道。
“这不是老天爷故意和我们老姜家作对吗?”德强的急脾气又在电话里表现出来。
“德强,先不着急,我和你嫂子的意见,慧慧到部队给他们完婚,家里正做工作。”德林给弟弟说明家里人的想法。
“哥,部队不是家里,由得你说嘛!”德强说的是实话。
“这么做是德权提出的建议,你就等消息吧!”德林知道德强还没转过弯来。
“哥,那就这样吧,你得给妈说好啊!”
“你放心吧,兄弟。”
结束与德强的通话后,德林心里空空落落的,想想德强刚才说的话,他心里又放了一块石头,部队那边不行,又怎么办呢?他踌躇不定。
晓刚又一次与慧慧通了话,他将自己执行维和任务的基本情况给慧慧做了简单介绍。维和警察部队来自警察学院以及13个市州公安机关,最年长的队员已经47岁,年纪最小的只有26岁。他们要奔赴联合国非洲区执行维和任务。晓刚在电话里开玩笑道:“慧慧姐,情况就这么个情况,我这一去又是一年,你还能等得住吗?”
“傻蛋,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还能领个非洲妮子来不成?”电话里传来慧慧的笑声。其实,慧慧强忍着自己的伤痛,她怕晓刚听出她的担忧心声。一对真心相爱的‘姐弟’在电话里倾吐衷肠,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双方才结束通话。当慧慧放下手机时,她已泣不成声……
德林希望慧慧到部队完婚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晓刚婉言拒绝了爸爸的要求。晓刚在电话里说,不是儿子不通人情,是因为部队纪律要求,还请爸爸理解,无奈的德林只好做罢。置身于特定的身份,晓刚只能接受祖国的挑选,因为这个世界还特别需要和平发展的温馨空气!
晓刚奶奶万秀花这几天身体状况比较好,她一点不知道晓刚将要走出国门,踏上异国之路,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万奶奶一直祈盼着为孙子举行婚礼的日子到来,晓刚是她襁褓中带大的孩子,能亲眼看着孙儿居家成婚,是老人最大的心愿。然而,谁敢把晓刚出国的事告诉她呢,大家的心都悬着啊!
县委书记与县长陪着几个穿军装的领导来德林家慰问,多荣耀的事啊!德林与领导握手时,显得即紧张又激动,奶奶万秀花拄着拐棍从她休息的屋里出来,很疑惑,甚至有点害怕。街门开着,门上还停下了几辆小车。
“德林,咱们家又出啥事了?”万秀花不安地问儿子,老人可能想起了当年德强被抓的事。
“妈,咱晓刚在部队立了功,上面领导来慰问呢!”德林赶紧把母亲扶到屋里,告诉她再不要出来。县长要跟着进去,被荞花拦住了,说她婆婆神智不太清楚。此时的荞花眼里已噙满泪水,她赶紧转过身子,用头巾擦去快要流出的眼泪。县长听说万老奶奶身体有病,当即要求县民政局局长,放下2000元慰问金。荞花听县长这样讲,非常感动,赶忙对县长说她婆婆是老病了,无啥大碍,不能要公家的钱。
朴实的语言从一位普通农家妇女的口中说出,县长很激动:“同志们,这就是咱们姜晓刚同志的母亲,大家鼓掌!”
“哗啦啦,”一阵掌声在德林家院落响起,倒让荞花不自然起来。
慰问德林家的领导走后,晓刚成了村里家家户户说叨的人物。尤其老媒婆杨兰花逢人就讲,她那个说话的样子,就像是自家儿子去了国外。
“荞花真个是有福气的婆娘。”“这是老姜家祖上显灵了。过去,谁见过祁连村里来过肩上有四颗五角星的大官啊!”“要不是晓刚出国维什么和?他们咋会来到这个穷山旮旯。”“可不是吗!德林家的两个孩子真有出息。”
……
傍晚,村头的大杨树下,杨兰花等几个婆娘与几个年轻媳妇围坐在一起,又议论发生在祁连村最新奇的事情,尤其杨兰花说的最欢,她总是忘不了当年把荞花介绍给德林,老姜家接二连三的出喜事,难道不是她的功劳?
“荞花嫁给姜德林,还真有福气,她丫头在省城里当了官,晓刚又出国当警察!”
“你是不又想说荞花是你介绍过来的?”一个年轻媳妇从他人口里知道荞花婶子的当年历史,遂对杨兰花开玩笑道。
“可不是吗!杨兰花总忘不了这事。不过,姜家人早感谢过她了。”张三婶心里痒痒的总想挂刺一下杨兰花,因为珺琳与德权的原因,她不好把话说重。围在一起说闲话的女人们都笑了,村里没人随便和 张三婶开玩笑,杨兰花也如此。
“三婶,您给我们讲讲,姜家人是怎么感谢兰花婶这个大媒婆的啊?”有一个小媳妇玩笑问道。
“直接问你兰花婶不就得了。”张三婶笑着回道。
“那就看荞花婶子心里有没有她。”也不知那个婆娘的一声,一伙女人哈哈连天地笑着散去了……
晓刚作为西北边缘省份第一个参加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警察,也是他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那里的一切对晓刚来说都是陌生的,战胜自我,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为西北警察争彩,晓刚暗自下着决心:一定把“和平勋章”捧到手里。
当晓刚走进这个非洲国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完全超出了他在国内的想象。他与战友们到达任务区后,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维和警察一起执法,同时,还要肩负对当地的警察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维和警察所在的任务区,并不是同一个国家的警察住在一个营地。维和警察指挥部将他们分派到各个地区,住宿和伙食都必须考自己料理。这里生活条件艰苦不说,维和警察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不通的挑战。晓刚因为在大学就读时,英语水平已达到四级,在国内培训时,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用语,与同事交流还算能应付下来。
晓刚他们的任务区没有办公楼。他与几个同事住一间当地政府提供的破旧民房,房屋主人因为骚乱早已逃离家乡。房屋条件非常差,窗户连玻璃都没有,蚊虫便可自由出入,叮咬非常厉害,防不胜防。一日三餐的用水都个靠他们到军营拖运,吃的蔬菜就更不能提了。工作之余,晓刚与同事们开了一块地,自己种菜吃。晓刚想,要是远隔万水千山的荞花妈妈和慧慧姐知道他目前的处境,不心疼死才怪。苦中找乐,他常常靠回忆与慧慧姐美好的恋情,缓解心中的压力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
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一天天在过去,刚来的那阵子,晓刚感觉精神都快要崩溃了。有时睡到半夜,被蚊子咬醒是常事。当初,选拔维和警察时,晓刚只怕自己选不上,哪会知道现在的样子。跨洋隔海,又不能把自己苦处说给家中的亲人。三个月过去后,晓刚才慢慢适应过来,他常常自我勉励:坚持就是胜利,可不能让家乡父老看笑话,因为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任务区,无论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工作环境有多么困难,晓刚始终牢记自己是是一名中国军人,是170万中国警察的代表。
地处热带的非洲,黄热病、疟疾等传染病多见。晓刚与他的同事到达这个国家时正赶上旱季,天气炎热不说,外面的形势非常紧张,到处都能听到啪啪啪,砰砰砰的枪炮声。面对生活上各种困难和工作上的压力,没有想法的人很少,但出了国就得坚持,你若想抱怨,发发牢骚,没人会理睬你,因为你就是来执行维和任务的。晓刚还发现了一个秘密,无论哪一国来的警察,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家的时候,都会把所带的全家福或情人照片拿出来看看,大家相互一笑就完事了。
由于外国势力的渗透,派别纷争,这个非洲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这里的人民在呼唤安宁的家园。战乱不仅给他们生活带来灾难,随着灾难而来的还有各种传染疾病。当地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晓刚与同事执行任务,有时候会路过当地的一些墓地,常会看到有老人带着衣衫褴褛的孩子给亲人扫墓。同样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同样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可他们却要遭受如此大的创伤,晓刚总感到有一种无法用准确语言来形容的悲哀。这里虽然山川优美漂亮,但因为战争,它却伤痕累累,残垣断壁。有一条小路是晓刚和他的战友从军营走去海边的必经之路,每次经过,总会看到一家因战乱而在树林里临时搭建的四面透风的小房子。
树林里一名黑衣女子在捡柴,她很瘦、很虚弱,每捡一支干柴,每一次蹲站都那么费劲,仿佛都要倒下去了。虽然满地都有枯干的树枝,可她捡拾起来像用了好大的力气。她的旁边坐着一个约10多岁左右的小男孩,晓刚与战友们每每经过,这位母亲的眼神中,似乎在期待地望着什么,不过,她从没有开口说出来。
晓刚将这一情况向维和警察司令部作了详细汇报,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对母子的
情况。得到上司的允许,晓刚再次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带着翻译主动上去和黑衣女子交流,她道出原委:每天,她捡生活用柴需要近一个小时,提水需要近一个小时,生活过得很辛苦。前几天,儿子脚背被蚊子咬了,长了一个很大的脓包,疼痛难忍无法站立。晓刚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带着孩子到了维和警察部队所属的卫生所进行诊治,黑衣女子泪流满面,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连连向医生维和警察鞠躬。经过一个简单的小手术,换了几次药,一个星期后,小男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可爱。以后的日子,晓刚每次与战友们经过的时候,这一对母子总是站在那里对他们微笑这打招呼。
又一段时间过去,晓刚与同事们执行巡逻任务,经过那个树林时都感觉少了什么?翻译突然说不见了那一对黑人母子,大家都有些紧张。等他们走到那临时搭建的小木屋,只看到地上一只再不能用的破瓷碗……
在异国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里,天天写日记,已经成了晓刚必不可少的事情。他要把每天的工作感受,每天对家中亲人的思念,都要写入日记。晓刚想,回国后,他要把异国的趣事讲给朋友,讲给家里的亲人,讲给亲爱的慧慧姐。
晓刚执行维和任务,已经过了半年时间。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给父亲与荞花妈妈打来国际长途,这是他第一次在异国他乡与父母通话,从电话机里可听得出晓刚的激动。荞花守在丈夫一旁侧耳细听,接儿子电话的德林也是激动万分:“晓刚,你好吗?我和你荞花妈妈都非常想你啊!”德林一旁的荞花已经流泪不止,不过她没哭声来。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们这里一切都好,请不要牵挂儿子。”电话里,晓刚的声音不是特别清晰。
“晓刚,你荞花妈妈要和你说话。”德林感觉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说不出话来,他赶紧把手机递给老伴。
“晓刚,我是妈妈,你在国外生活还习惯吧?”荞花努力控制自己情绪。
“妈妈,我还习惯,您身体好吧?”
“孩子,我和爸爸都好,你一定要爱护身体,全家人都盼着你……平平安安回来啊!”荞花几乎说不下去了,泪水从脸颊刷刷直流。
“妈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国际长途不便多说,您和爸爸保重身体!再见,”
“再见!”手机嘟嘟叫着,荞花仍拿着手机难过地流泪。
儿子成熟了,德林从今天的通话感觉到,那是一种不需要你当面察颜观色就能听得出的理解与感受,只是身在异国他乡,苦了孩子。电话里晓刚口气从容淡定,再不是过去的那种急躁,德林为儿子骄傲。他觉得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只是暂时的,尽显微笑的时候总会到来。有了一次次的流泪,更加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儿子瞬间长大,他仿佛从晓刚身上看到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晚上,德林连看电视的心情都没有,都快晚上11点了,他与荞花也没商量出如何告诉母亲的办法。
“老婆子,干脆不告诉母亲成吗?”德林征求荞花意见。
“老人家要问起这事怎么给她说哩?”荞花也没有主意。
“真是难死人啊!谁知节骨眼上晓刚要出国。如果到那个时间,母亲要问,就说晓刚不同意在家操办,与慧慧旅游结婚去了。”德林认为目前只有用这个办法瞒哄母亲。
“你和德强、德庆还要说好这事,他们要说漏嘴,可就麻烦了。”荞花提醒德林。
第二天一大早,德林就把晓刚要出国,婚期推迟的事告诉了德强。德强电话里听大哥这么说,愣了半天。侄儿与慧慧岁数都不小了,他早就与霍兰珍珠商量好,晓刚结婚,他们全家都要过来,顺便看看老母亲,现在成这样,德强也只能是惋惜。
“哥,妈妈知道吗?”德强想老母亲要知道,可接受不了的。
“德强,哥就给你说这事呢!以后给妈妈打电话,千万不能说漏嘴啊!”德林叮咛道。
“这不是老天爷故意和我们老姜家作对吗?”德强的急脾气又在电话里表现出来。
“德强,先不着急,我和你嫂子的意见,慧慧到部队给他们完婚,家里正做工作。”德林给弟弟说明家里人的想法。
“哥,部队不是家里,由得你说嘛!”德强说的是实话。
“这么做是德权提出的建议,你就等消息吧!”德林知道德强还没转过弯来。
“哥,那就这样吧,你得给妈说好啊!”
“你放心吧,兄弟。”
结束与德强的通话后,德林心里空空落落的,想想德强刚才说的话,他心里又放了一块石头,部队那边不行,又怎么办呢?他踌躇不定。
晓刚又一次与慧慧通了话,他将自己执行维和任务的基本情况给慧慧做了简单介绍。维和警察部队来自警察学院以及13个市州公安机关,最年长的队员已经47岁,年纪最小的只有26岁。他们要奔赴联合国非洲区执行维和任务。晓刚在电话里开玩笑道:“慧慧姐,情况就这么个情况,我这一去又是一年,你还能等得住吗?”
“傻蛋,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还能领个非洲妮子来不成?”电话里传来慧慧的笑声。其实,慧慧强忍着自己的伤痛,她怕晓刚听出她的担忧心声。一对真心相爱的‘姐弟’在电话里倾吐衷肠,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双方才结束通话。当慧慧放下手机时,她已泣不成声……
德林希望慧慧到部队完婚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晓刚婉言拒绝了爸爸的要求。晓刚在电话里说,不是儿子不通人情,是因为部队纪律要求,还请爸爸理解,无奈的德林只好做罢。置身于特定的身份,晓刚只能接受祖国的挑选,因为这个世界还特别需要和平发展的温馨空气!
晓刚奶奶万秀花这几天身体状况比较好,她一点不知道晓刚将要走出国门,踏上异国之路,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万奶奶一直祈盼着为孙子举行婚礼的日子到来,晓刚是她襁褓中带大的孩子,能亲眼看着孙儿居家成婚,是老人最大的心愿。然而,谁敢把晓刚出国的事告诉她呢,大家的心都悬着啊!
县委书记与县长陪着几个穿军装的领导来德林家慰问,多荣耀的事啊!德林与领导握手时,显得即紧张又激动,奶奶万秀花拄着拐棍从她休息的屋里出来,很疑惑,甚至有点害怕。街门开着,门上还停下了几辆小车。
“德林,咱们家又出啥事了?”万秀花不安地问儿子,老人可能想起了当年德强被抓的事。
“妈,咱晓刚在部队立了功,上面领导来慰问呢!”德林赶紧把母亲扶到屋里,告诉她再不要出来。县长要跟着进去,被荞花拦住了,说她婆婆神智不太清楚。此时的荞花眼里已噙满泪水,她赶紧转过身子,用头巾擦去快要流出的眼泪。县长听说万老奶奶身体有病,当即要求县民政局局长,放下2000元慰问金。荞花听县长这样讲,非常感动,赶忙对县长说她婆婆是老病了,无啥大碍,不能要公家的钱。
朴实的语言从一位普通农家妇女的口中说出,县长很激动:“同志们,这就是咱们姜晓刚同志的母亲,大家鼓掌!”
“哗啦啦,”一阵掌声在德林家院落响起,倒让荞花不自然起来。
慰问德林家的领导走后,晓刚成了村里家家户户说叨的人物。尤其老媒婆杨兰花逢人就讲,她那个说话的样子,就像是自家儿子去了国外。
“荞花真个是有福气的婆娘。”“这是老姜家祖上显灵了。过去,谁见过祁连村里来过肩上有四颗五角星的大官啊!”“要不是晓刚出国维什么和?他们咋会来到这个穷山旮旯。”“可不是吗!德林家的两个孩子真有出息。”
……
傍晚,村头的大杨树下,杨兰花等几个婆娘与几个年轻媳妇围坐在一起,又议论发生在祁连村最新奇的事情,尤其杨兰花说的最欢,她总是忘不了当年把荞花介绍给德林,老姜家接二连三的出喜事,难道不是她的功劳?
“荞花嫁给姜德林,还真有福气,她丫头在省城里当了官,晓刚又出国当警察!”
“你是不又想说荞花是你介绍过来的?”一个年轻媳妇从他人口里知道荞花婶子的当年历史,遂对杨兰花开玩笑道。
“可不是吗!杨兰花总忘不了这事。不过,姜家人早感谢过她了。”张三婶心里痒痒的总想挂刺一下杨兰花,因为珺琳与德权的原因,她不好把话说重。围在一起说闲话的女人们都笑了,村里没人随便和 张三婶开玩笑,杨兰花也如此。
“三婶,您给我们讲讲,姜家人是怎么感谢兰花婶这个大媒婆的啊?”有一个小媳妇玩笑问道。
“直接问你兰花婶不就得了。”张三婶笑着回道。
“那就看荞花婶子心里有没有她。”也不知那个婆娘的一声,一伙女人哈哈连天地笑着散去了……
晓刚作为西北边缘省份第一个参加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警察,也是他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那里的一切对晓刚来说都是陌生的,战胜自我,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为西北警察争彩,晓刚暗自下着决心:一定把“和平勋章”捧到手里。
当晓刚走进这个非洲国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完全超出了他在国内的想象。他与战友们到达任务区后,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维和警察一起执法,同时,还要肩负对当地的警察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维和警察所在的任务区,并不是同一个国家的警察住在一个营地。维和警察指挥部将他们分派到各个地区,住宿和伙食都必须考自己料理。这里生活条件艰苦不说,维和警察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不通的挑战。晓刚因为在大学就读时,英语水平已达到四级,在国内培训时,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用语,与同事交流还算能应付下来。
晓刚他们的任务区没有办公楼。他与几个同事住一间当地政府提供的破旧民房,房屋主人因为骚乱早已逃离家乡。房屋条件非常差,窗户连玻璃都没有,蚊虫便可自由出入,叮咬非常厉害,防不胜防。一日三餐的用水都个靠他们到军营拖运,吃的蔬菜就更不能提了。工作之余,晓刚与同事们开了一块地,自己种菜吃。晓刚想,要是远隔万水千山的荞花妈妈和慧慧姐知道他目前的处境,不心疼死才怪。苦中找乐,他常常靠回忆与慧慧姐美好的恋情,缓解心中的压力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
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一天天在过去,刚来的那阵子,晓刚感觉精神都快要崩溃了。有时睡到半夜,被蚊子咬醒是常事。当初,选拔维和警察时,晓刚只怕自己选不上,哪会知道现在的样子。跨洋隔海,又不能把自己苦处说给家中的亲人。三个月过去后,晓刚才慢慢适应过来,他常常自我勉励:坚持就是胜利,可不能让家乡父老看笑话,因为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任务区,无论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工作环境有多么困难,晓刚始终牢记自己是是一名中国军人,是170万中国警察的代表。
地处热带的非洲,黄热病、疟疾等传染病多见。晓刚与他的同事到达这个国家时正赶上旱季,天气炎热不说,外面的形势非常紧张,到处都能听到啪啪啪,砰砰砰的枪炮声。面对生活上各种困难和工作上的压力,没有想法的人很少,但出了国就得坚持,你若想抱怨,发发牢骚,没人会理睬你,因为你就是来执行维和任务的。晓刚还发现了一个秘密,无论哪一国来的警察,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家的时候,都会把所带的全家福或情人照片拿出来看看,大家相互一笑就完事了。
由于外国势力的渗透,派别纷争,这个非洲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这里的人民在呼唤安宁的家园。战乱不仅给他们生活带来灾难,随着灾难而来的还有各种传染疾病。当地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晓刚与同事执行任务,有时候会路过当地的一些墓地,常会看到有老人带着衣衫褴褛的孩子给亲人扫墓。同样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同样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可他们却要遭受如此大的创伤,晓刚总感到有一种无法用准确语言来形容的悲哀。这里虽然山川优美漂亮,但因为战争,它却伤痕累累,残垣断壁。有一条小路是晓刚和他的战友从军营走去海边的必经之路,每次经过,总会看到一家因战乱而在树林里临时搭建的四面透风的小房子。
树林里一名黑衣女子在捡柴,她很瘦、很虚弱,每捡一支干柴,每一次蹲站都那么费劲,仿佛都要倒下去了。虽然满地都有枯干的树枝,可她捡拾起来像用了好大的力气。她的旁边坐着一个约10多岁左右的小男孩,晓刚与战友们每每经过,这位母亲的眼神中,似乎在期待地望着什么,不过,她从没有开口说出来。
晓刚将这一情况向维和警察司令部作了详细汇报,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对母子的
情况。得到上司的允许,晓刚再次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带着翻译主动上去和黑衣女子交流,她道出原委:每天,她捡生活用柴需要近一个小时,提水需要近一个小时,生活过得很辛苦。前几天,儿子脚背被蚊子咬了,长了一个很大的脓包,疼痛难忍无法站立。晓刚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带着孩子到了维和警察部队所属的卫生所进行诊治,黑衣女子泪流满面,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连连向医生维和警察鞠躬。经过一个简单的小手术,换了几次药,一个星期后,小男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可爱。以后的日子,晓刚每次与战友们经过的时候,这一对母子总是站在那里对他们微笑这打招呼。
又一段时间过去,晓刚与同事们执行巡逻任务,经过那个树林时都感觉少了什么?翻译突然说不见了那一对黑人母子,大家都有些紧张。等他们走到那临时搭建的小木屋,只看到地上一只再不能用的破瓷碗……
在异国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里,天天写日记,已经成了晓刚必不可少的事情。他要把每天的工作感受,每天对家中亲人的思念,都要写入日记。晓刚想,回国后,他要把异国的趣事讲给朋友,讲给家里的亲人,讲给亲爱的慧慧姐。
晓刚执行维和任务,已经过了半年时间。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给父亲与荞花妈妈打来国际长途,这是他第一次在异国他乡与父母通话,从电话机里可听得出晓刚的激动。荞花守在丈夫一旁侧耳细听,接儿子电话的德林也是激动万分:“晓刚,你好吗?我和你荞花妈妈都非常想你啊!”德林一旁的荞花已经流泪不止,不过她没哭声来。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们这里一切都好,请不要牵挂儿子。”电话里,晓刚的声音不是特别清晰。
“晓刚,你荞花妈妈要和你说话。”德林感觉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说不出话来,他赶紧把手机递给老伴。
“晓刚,我是妈妈,你在国外生活还习惯吧?”荞花努力控制自己情绪。
“妈妈,我还习惯,您身体好吧?”
“孩子,我和爸爸都好,你一定要爱护身体,全家人都盼着你……平平安安回来啊!”荞花几乎说不下去了,泪水从脸颊刷刷直流。
“妈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国际长途不便多说,您和爸爸保重身体!再见,”
“再见!”手机嘟嘟叫着,荞花仍拿着手机难过地流泪。
儿子成熟了,德林从今天的通话感觉到,那是一种不需要你当面察颜观色就能听得出的理解与感受,只是身在异国他乡,苦了孩子。电话里晓刚口气从容淡定,再不是过去的那种急躁,德林为儿子骄傲。他觉得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只是暂时的,尽显微笑的时候总会到来。有了一次次的流泪,更加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儿子瞬间长大,他仿佛从晓刚身上看到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