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5
5
女儿离家出走后,李冬菊本来就感觉低人一头,看着几个婆娘散开时的怪模怪样,就知道又凑在一起说她的闲话。李冬菊气不打一处来,大声骂了一句:“看什么看,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老娘们,就知道拌嘴说闲话。我等着,你们家就不要出事!”回到家里,李冬菊哭哭啼啼,非要姜老四把女儿找回来。女儿离家这么长时间,老实巴交的姜老四本来痛苦,让老婆一折腾,突然来了牛劲:“就知道哭哭哭,天下这么大,你叫我上哪儿去找啊?”
姜老四竟敢耍脾气,这可是李冬菊和他结婚快二十年从来没见过的,她立刻停止哭泣,呵斥姜老四:“你这没出息的老东西,你不去找女儿,难道让老娘找不成?亏你还是个男人。”
李冬菊几句话骂得姜老四低下头不再言语,他想老婆可能在外面又听了什么,这个不争气死丫头啊,无奈的姜老四蹲在地下,只有叹气得份儿。
苦苦思念女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姜老四的儿子姜广元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了学,桂莲离家杳无音信也已经6个年头,这件事渐渐从祁连村人们的脑海中淡出。姜广元如同父亲一般憨厚老实,不多言语,如今已20出头,在乡村的小伙子中年龄也算不小。老两口请过好几个媒婆给儿子说媳妇,都无结果,让姜老四夫妻很是发愁。当地的婚俗,男女双方结亲之前,女方父母先要随媒婆一同来男方家,这一步骤至关重要的,也叫看家,媒婆会事先把这一情况事先告诉男方家里。女方父母一到,男方主妇便把烙好的白面清油饼端上来,再沏上调有白糖的浓浓红茶水,只要女方的父母不打推辞,能够吃清油饼喝红茶水,婚事十有八九就会定下来。如果女方客人只喝口茶水不吃清油饼,媒婆就出来打个圆场,算是给男方留个面子,遂与女方父母离去,这样的事李冬菊已经过两次,每次都让她失望。
一天,媒婆杨兰花又领着邻村姓郑的一对中年夫妇来到姜老四家。进屋后看他们虽皱了眉头,但喝茶吃饼的程序一点没落下,李冬菊端上的12个清油饼,只剩下2个。这两个人太能吃,坐在一边陪吃的媒婆杨兰花都差点伸出舌头。她看两个人吃得差不多了,遂征询意见,回答是家里收拾得还算整洁,过几天再给个话。性急的李冬菊听话音有希望,赶紧杀鸡做饭,招呼客人。
半月时间过去了,媒婆杨兰花到姓郑的夫妇村上没见到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对好吃懒做两口子,哪里还有未出嫁的女儿,他们就凭借此手段混吃骗喝。杨兰花做媒婆近20年,没想到栽了这样一个跟头,又不好意思把实情告诉李冬菊,她最怕丢了媒婆这口饭碗。等不急的李冬菊催问时,杨兰花说对方嫌姜尚才家太穷。李冬菊听后气不达一处来:“分明是一对骗子,嫌我家穷,为啥还要喝红茶吃油啊!”
她这句话让杨兰花脸面有些挂不住了:“婶子,你这样说话,谁还敢为你家儿子说媒?”李冬菊被杨兰花的一句话呛得半天没吭声,因为儿子说媳妇还要求人家的。
不管那一对混吃骗喝的男女咋样,姜尚才屋内设施也确实简陋。走进正门靠上墙是一张泥砌的土桌,桌子周围抹了点洋灰(水泥),桌面用一块红花布罩着,中间放着一个小香炉,香炉左边是盛炒面的一只长方形小木头匣子,右边摆放着装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土桌边就一条三条腿的板凳,炕上空落落的竹席子上面叠着两床被子。为这,李冬菊总是少不了抱怨,姜老四每每坐在三条腿的长板凳上抱着头一声不吭。
说起他家的这条三条腿长板凳,已经有些历史,它可是当年姜志彬三个儿子分家时,姜尚才得来的。年轻时姜尚才和媳妇打架耍了个威风,踏坏板凳一端的两条腿。媳妇李冬菊一看折了腿的板凳无用,准备把它劈了当柴烧,被姜尚才看见后,从媳妇的手中夺下柴刀:“ 你这疯婆子,这板凳可是从老爷手里传下来的。”
“老爷怎么没把值钱的传给你,还好意思说!”李冬菊鄙夷的一句。姜尚才嘿嘿笑着,算是对媳妇的回答。
缺腿的板凳躲过了一劫,一天下午,他找了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木棒,比好长短后用锯子截断,钉在了板凳缺腿的那端,老实的姜尚才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因为这是祖上留下的财产。从此,三条腿板凳一直使用到现在。但凡来姜老四家的客人,都坐过他家这条老式的三条腿板凳。女儿离家出走后,儿子媳妇又没找下,本来寡言少语的姜尚才说话又少了许多。
1963年的冬天,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持续时间达三年之久。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在社教工作组的领导下,祁连村的贫下中农们积极响应,纷纷起来搞运动。村里的“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四清”运动中,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由于不适当地把阶级斗争看得过分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也错误地打击了一批基层干部。对当时阶级成分高的家庭户主,挨批判斗争在所难免。
社教运动开始不久,村里有人提出姜广泰家的成份定的不合适,姜尚明当过民国政府的保长,应该是漏划的富农。当有好心人把这件事告诉姜广泰时,他果真吓坏了,若家庭成份被定为富农,他姜广泰的父亲就得戴顶富农分子的帽子,成为贫下中农专政的对象。那段时间,姜广泰与家人提心吊胆,害怕厄运降临。好在这股呼声时间不长就过去了,德权奶奶在上房屋里敬香磕头,谢天谢地,一家总算安稳下来。
姜广喜就不那么幸运,因戴有富农分子的帽子,社交工作组进村后,他便与村里“四不清”干部一起成了批斗和教育的对象 。
姜广喜挨批斗还不仅仅是富农分子的原因。那个年代村里识字人少 ,姜广喜头上虽有富农分子的帽子,但这顶帽子是从他父亲姜尚国那里“继承”下来的,村上的干部们也不太过于关注。每年全大队决算,都要请文化人姜广喜帮忙。社教运动一开始,工作组就抓住这事不放过。祁连村的工作组里有个黄同志对姜广喜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只要姜广喜揭发村干部多吃多占的贪污行为,有可能摘取他富农分子的帽子。为人谨慎的姜广喜说没什么可揭发的,黄同志认为他这是包庇“四不清”,像姜广喜这样的富农分子,帮村上算账,肯定有好处才不愿揭发。为从姜广喜身上打开缺口,批斗他的会议在生产小队进行了几次,姜广喜有点害怕。胡乱揭发出一个人吧,良心过不去,硬抗下去社教工作组不罢休。挨批斗的那段日子,姜广喜思想压力非常大,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冬日的一个晚上,姜广喜找黄同志汇报思想,他想如实地把帮生产大队每年搞决算的情况做个交代。大队部里只看到黄同志办公室微弱的煤油灯光,姜广喜没敲门,他慢慢推开门进去,屋里光线昏暗,眼睛有些近视的姜广喜看见床上有人已经盖着被子睡下。他刚想叫一声黄同志,嘴还没张开,睡着的人突然光着膀子坐起:“谁,这么晚来干啥?”
原来王副大队长的声音,姜广喜马上应答:“我是姜广喜啊!”
“谁让你来的?”王副大队长有些紧张。
“我找黄同志汇报思想。”姜广喜小声回答,他没看清被子里还裹着一个人。
“工作组的人今天到公社开会都没回来,你,你回去吧。”王副大队长想把姜广喜快点支走,说话的口气和平时不一样,多少有些结巴。
姜广喜不知道王副大队长今天说话为啥这样,仍对他说:“那,请大队长明天告诉黄同志,今天晚上我来找过他了。”
“知道了,赶,赶快走吧!”王副大队长催姜广喜越发紧了。
“那你休息吧。”姜光喜点点头,刚要退出门, “吭、吭、吭,”床上发出女人的声音,她使劲咳嗽着,真可是憋不住了。紧接着她又抱着被子坐了起来,仍然不停的咳嗽。姜广喜仔细一看,傻眼了,他所看到的人竟是婶子李冬菊。眼前的情景让姜广喜发晕了,臊得赶快退了出来,这不是活见鬼吗?老姜家怎么出了这样一个不知廉耻的女人……
好长一段时间,李冬菊只要看见姜广喜,仍然避着走。姜广喜是个细心人,没向任何人说过李冬菊和王副大队长如何如何,包括他的老婆万秀花 。因为他毕竟读书人,这档子事如果传到外面,他们老姜家也跟着丢人,谁都不会光彩。可近段时间,姜广喜有一种感觉,工作组的黄同志盯他很紧。
一天晚上,社教工作组黄同志又把姜广喜传唤到生产大队部。黄同志是个天水人,30来岁的年纪,人长得矮小,眼睛也小,但做事比较精明。他在社教运动中整人的点子多,很得工作组长赏识。“四清”运动中被批斗的村干部和地主富农分子都有些怕他,调皮的乡里孩子们背后都叫他“黄老鼠”。姜广喜来到黄同志的办公室后,立正姿势站着等候黄同志训话。
“姜广喜,今天叫你来大队部干什么,清楚吗?”黄同志问话表情严肃。
“我不知道。”姜广喜看看黄同志,小心地回答。
“真不知道吗?你这个富农分子,装什么蒜 !”黄同志说话的口气严厉,要姜广喜揭发祁连村里一个个的“四不清”是如何侵占集体利益的。
“黄同志,我真不知道什么,总不能让我冤枉人啊!”姜广喜乞求的口气。
“谁是你的同志,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人,今晚不交代问题,明天组织全大队的社员来斗争你,看着办吧!”黄同志的小眼睛里露出恐吓的目光。
姜广喜害怕了,过去虽然被斗争,但那是在生产小队,全大队的上千人要斗争他,多丢人啊!自己好歹也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姜广喜默默想着,一大会没说话。黄同志居高临下的架势,但说话的口气稍稍缓和了一下:“姜广喜,我们党的政策你是知道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要能揭发出他人,就会减轻自己的罪过。”
姜广喜又沉默了一阵:“我说了,工作组能为我保密码?”他很紧张,知道自己不说点什么,黄同志不放过他。
“姜广喜,你一个富农分子,还敢讲条件啊!”黄同志似笑非笑的模样。
姜广喜的额上渗出了汗珠,毕竟是第一次揭发别人啊!怎么能说得出口。就让自己的小舅子万兴和受点罪吧,他是第三生产队的会计。万兴和家虽是富裕中农,但他有文化,做事也小心,生产队选他做了会计。
“我向工作组交代一件事情吧,去年大队决算第三生产队的分配账目,我与万兴和商量后,给他多算了5斤口粮。”说完这话,姜广喜满头是汗,脸色非常难看。
黄同志一听眼睛发亮,这虽不是大收获,可总算有所突破。阶级斗争时时没有处处有,万兴和与富农分子姐夫勾结,侵害贫下中农利益,不就证明这一点吗?黄同志知道从姜广喜口中再不会得到什么,因为他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供出来了。为了收场,黄同志一口的官腔:“回家后再好好想想,还有什么事没交代,想好就来找我。”
姜广喜从大队部出来后,已近后半夜。回家的路上他越想越后悔,越想越害怕。妻弟万兴和明天挨批斗,他这个姐夫怎么有脸见人啊!不就多占5斤口粮吗,为啥要揭发他?冬夜的寒风里,姜广喜孤独地走着,离家越来越近,他现在最害怕见到老婆。她要问起今晚到大队部的事,怎么说啊!他可从来没编过谎。姜广喜想找堂弟姜广泰说说话拿个主意,当走到姜广泰家街门时,他抬头看看天空的三星已偏晌,又有些犹豫,太迟了,他转身向自家走去。寒冷的冬夜格外寂静,天空里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偶尔听见生产队牧羊狗的几声哀叫,它也可能是太冷太饿的缘故吧。
冷得瑟瑟发抖的姜广喜来到自家门前,从街门缝里看,屋里还亮着灯,一股暖流从心头涌起,老伴还在等他。姜广喜准备敲门,却又无力地放下手臂。他心里话:我怎么这样缺德,咋能把自己的内弟供出来,实在对不起他们姐弟二人啊!他觉得没有脸进自家街门。黑夜里的姜广喜慢慢转过身子,痛苦的挣扎。他来到生产队社员吃水的涝池土围墙一边坐下,此时的姜广喜已不知什么叫寒冷,神经也脆弱到极点。口袋的烟盒里还有几支经济牌香烟,孤独绝望的他吸完一支,又点上一支,最后只剩一空烟盒在手中捏着。姜广喜掏出折叠好的一页纸装进烟盒里面,又随手拿起一块石片把纸烟盒压在涝池边的土墙上,然后慢慢向涝池里人们舀水的冰窟窿走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女儿离家出走后,李冬菊本来就感觉低人一头,看着几个婆娘散开时的怪模怪样,就知道又凑在一起说她的闲话。李冬菊气不打一处来,大声骂了一句:“看什么看,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老娘们,就知道拌嘴说闲话。我等着,你们家就不要出事!”回到家里,李冬菊哭哭啼啼,非要姜老四把女儿找回来。女儿离家这么长时间,老实巴交的姜老四本来痛苦,让老婆一折腾,突然来了牛劲:“就知道哭哭哭,天下这么大,你叫我上哪儿去找啊?”
姜老四竟敢耍脾气,这可是李冬菊和他结婚快二十年从来没见过的,她立刻停止哭泣,呵斥姜老四:“你这没出息的老东西,你不去找女儿,难道让老娘找不成?亏你还是个男人。”
李冬菊几句话骂得姜老四低下头不再言语,他想老婆可能在外面又听了什么,这个不争气死丫头啊,无奈的姜老四蹲在地下,只有叹气得份儿。
苦苦思念女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姜老四的儿子姜广元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了学,桂莲离家杳无音信也已经6个年头,这件事渐渐从祁连村人们的脑海中淡出。姜广元如同父亲一般憨厚老实,不多言语,如今已20出头,在乡村的小伙子中年龄也算不小。老两口请过好几个媒婆给儿子说媳妇,都无结果,让姜老四夫妻很是发愁。当地的婚俗,男女双方结亲之前,女方父母先要随媒婆一同来男方家,这一步骤至关重要的,也叫看家,媒婆会事先把这一情况事先告诉男方家里。女方父母一到,男方主妇便把烙好的白面清油饼端上来,再沏上调有白糖的浓浓红茶水,只要女方的父母不打推辞,能够吃清油饼喝红茶水,婚事十有八九就会定下来。如果女方客人只喝口茶水不吃清油饼,媒婆就出来打个圆场,算是给男方留个面子,遂与女方父母离去,这样的事李冬菊已经过两次,每次都让她失望。
一天,媒婆杨兰花又领着邻村姓郑的一对中年夫妇来到姜老四家。进屋后看他们虽皱了眉头,但喝茶吃饼的程序一点没落下,李冬菊端上的12个清油饼,只剩下2个。这两个人太能吃,坐在一边陪吃的媒婆杨兰花都差点伸出舌头。她看两个人吃得差不多了,遂征询意见,回答是家里收拾得还算整洁,过几天再给个话。性急的李冬菊听话音有希望,赶紧杀鸡做饭,招呼客人。
半月时间过去了,媒婆杨兰花到姓郑的夫妇村上没见到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对好吃懒做两口子,哪里还有未出嫁的女儿,他们就凭借此手段混吃骗喝。杨兰花做媒婆近20年,没想到栽了这样一个跟头,又不好意思把实情告诉李冬菊,她最怕丢了媒婆这口饭碗。等不急的李冬菊催问时,杨兰花说对方嫌姜尚才家太穷。李冬菊听后气不达一处来:“分明是一对骗子,嫌我家穷,为啥还要喝红茶吃油啊!”
她这句话让杨兰花脸面有些挂不住了:“婶子,你这样说话,谁还敢为你家儿子说媒?”李冬菊被杨兰花的一句话呛得半天没吭声,因为儿子说媳妇还要求人家的。
不管那一对混吃骗喝的男女咋样,姜尚才屋内设施也确实简陋。走进正门靠上墙是一张泥砌的土桌,桌子周围抹了点洋灰(水泥),桌面用一块红花布罩着,中间放着一个小香炉,香炉左边是盛炒面的一只长方形小木头匣子,右边摆放着装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土桌边就一条三条腿的板凳,炕上空落落的竹席子上面叠着两床被子。为这,李冬菊总是少不了抱怨,姜老四每每坐在三条腿的长板凳上抱着头一声不吭。
说起他家的这条三条腿长板凳,已经有些历史,它可是当年姜志彬三个儿子分家时,姜尚才得来的。年轻时姜尚才和媳妇打架耍了个威风,踏坏板凳一端的两条腿。媳妇李冬菊一看折了腿的板凳无用,准备把它劈了当柴烧,被姜尚才看见后,从媳妇的手中夺下柴刀:“ 你这疯婆子,这板凳可是从老爷手里传下来的。”
“老爷怎么没把值钱的传给你,还好意思说!”李冬菊鄙夷的一句。姜尚才嘿嘿笑着,算是对媳妇的回答。
缺腿的板凳躲过了一劫,一天下午,他找了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木棒,比好长短后用锯子截断,钉在了板凳缺腿的那端,老实的姜尚才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因为这是祖上留下的财产。从此,三条腿板凳一直使用到现在。但凡来姜老四家的客人,都坐过他家这条老式的三条腿板凳。女儿离家出走后,儿子媳妇又没找下,本来寡言少语的姜尚才说话又少了许多。
1963年的冬天,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持续时间达三年之久。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在社教工作组的领导下,祁连村的贫下中农们积极响应,纷纷起来搞运动。村里的“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四清”运动中,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由于不适当地把阶级斗争看得过分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也错误地打击了一批基层干部。对当时阶级成分高的家庭户主,挨批判斗争在所难免。
社教运动开始不久,村里有人提出姜广泰家的成份定的不合适,姜尚明当过民国政府的保长,应该是漏划的富农。当有好心人把这件事告诉姜广泰时,他果真吓坏了,若家庭成份被定为富农,他姜广泰的父亲就得戴顶富农分子的帽子,成为贫下中农专政的对象。那段时间,姜广泰与家人提心吊胆,害怕厄运降临。好在这股呼声时间不长就过去了,德权奶奶在上房屋里敬香磕头,谢天谢地,一家总算安稳下来。
姜广喜就不那么幸运,因戴有富农分子的帽子,社交工作组进村后,他便与村里“四不清”干部一起成了批斗和教育的对象 。
姜广喜挨批斗还不仅仅是富农分子的原因。那个年代村里识字人少 ,姜广喜头上虽有富农分子的帽子,但这顶帽子是从他父亲姜尚国那里“继承”下来的,村上的干部们也不太过于关注。每年全大队决算,都要请文化人姜广喜帮忙。社教运动一开始,工作组就抓住这事不放过。祁连村的工作组里有个黄同志对姜广喜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只要姜广喜揭发村干部多吃多占的贪污行为,有可能摘取他富农分子的帽子。为人谨慎的姜广喜说没什么可揭发的,黄同志认为他这是包庇“四不清”,像姜广喜这样的富农分子,帮村上算账,肯定有好处才不愿揭发。为从姜广喜身上打开缺口,批斗他的会议在生产小队进行了几次,姜广喜有点害怕。胡乱揭发出一个人吧,良心过不去,硬抗下去社教工作组不罢休。挨批斗的那段日子,姜广喜思想压力非常大,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冬日的一个晚上,姜广喜找黄同志汇报思想,他想如实地把帮生产大队每年搞决算的情况做个交代。大队部里只看到黄同志办公室微弱的煤油灯光,姜广喜没敲门,他慢慢推开门进去,屋里光线昏暗,眼睛有些近视的姜广喜看见床上有人已经盖着被子睡下。他刚想叫一声黄同志,嘴还没张开,睡着的人突然光着膀子坐起:“谁,这么晚来干啥?”
原来王副大队长的声音,姜广喜马上应答:“我是姜广喜啊!”
“谁让你来的?”王副大队长有些紧张。
“我找黄同志汇报思想。”姜广喜小声回答,他没看清被子里还裹着一个人。
“工作组的人今天到公社开会都没回来,你,你回去吧。”王副大队长想把姜广喜快点支走,说话的口气和平时不一样,多少有些结巴。
姜广喜不知道王副大队长今天说话为啥这样,仍对他说:“那,请大队长明天告诉黄同志,今天晚上我来找过他了。”
“知道了,赶,赶快走吧!”王副大队长催姜广喜越发紧了。
“那你休息吧。”姜光喜点点头,刚要退出门, “吭、吭、吭,”床上发出女人的声音,她使劲咳嗽着,真可是憋不住了。紧接着她又抱着被子坐了起来,仍然不停的咳嗽。姜广喜仔细一看,傻眼了,他所看到的人竟是婶子李冬菊。眼前的情景让姜广喜发晕了,臊得赶快退了出来,这不是活见鬼吗?老姜家怎么出了这样一个不知廉耻的女人……
好长一段时间,李冬菊只要看见姜广喜,仍然避着走。姜广喜是个细心人,没向任何人说过李冬菊和王副大队长如何如何,包括他的老婆万秀花 。因为他毕竟读书人,这档子事如果传到外面,他们老姜家也跟着丢人,谁都不会光彩。可近段时间,姜广喜有一种感觉,工作组的黄同志盯他很紧。
一天晚上,社教工作组黄同志又把姜广喜传唤到生产大队部。黄同志是个天水人,30来岁的年纪,人长得矮小,眼睛也小,但做事比较精明。他在社教运动中整人的点子多,很得工作组长赏识。“四清”运动中被批斗的村干部和地主富农分子都有些怕他,调皮的乡里孩子们背后都叫他“黄老鼠”。姜广喜来到黄同志的办公室后,立正姿势站着等候黄同志训话。
“姜广喜,今天叫你来大队部干什么,清楚吗?”黄同志问话表情严肃。
“我不知道。”姜广喜看看黄同志,小心地回答。
“真不知道吗?你这个富农分子,装什么蒜 !”黄同志说话的口气严厉,要姜广喜揭发祁连村里一个个的“四不清”是如何侵占集体利益的。
“黄同志,我真不知道什么,总不能让我冤枉人啊!”姜广喜乞求的口气。
“谁是你的同志,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人,今晚不交代问题,明天组织全大队的社员来斗争你,看着办吧!”黄同志的小眼睛里露出恐吓的目光。
姜广喜害怕了,过去虽然被斗争,但那是在生产小队,全大队的上千人要斗争他,多丢人啊!自己好歹也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姜广喜默默想着,一大会没说话。黄同志居高临下的架势,但说话的口气稍稍缓和了一下:“姜广喜,我们党的政策你是知道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要能揭发出他人,就会减轻自己的罪过。”
姜广喜又沉默了一阵:“我说了,工作组能为我保密码?”他很紧张,知道自己不说点什么,黄同志不放过他。
“姜广喜,你一个富农分子,还敢讲条件啊!”黄同志似笑非笑的模样。
姜广喜的额上渗出了汗珠,毕竟是第一次揭发别人啊!怎么能说得出口。就让自己的小舅子万兴和受点罪吧,他是第三生产队的会计。万兴和家虽是富裕中农,但他有文化,做事也小心,生产队选他做了会计。
“我向工作组交代一件事情吧,去年大队决算第三生产队的分配账目,我与万兴和商量后,给他多算了5斤口粮。”说完这话,姜广喜满头是汗,脸色非常难看。
黄同志一听眼睛发亮,这虽不是大收获,可总算有所突破。阶级斗争时时没有处处有,万兴和与富农分子姐夫勾结,侵害贫下中农利益,不就证明这一点吗?黄同志知道从姜广喜口中再不会得到什么,因为他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供出来了。为了收场,黄同志一口的官腔:“回家后再好好想想,还有什么事没交代,想好就来找我。”
姜广喜从大队部出来后,已近后半夜。回家的路上他越想越后悔,越想越害怕。妻弟万兴和明天挨批斗,他这个姐夫怎么有脸见人啊!不就多占5斤口粮吗,为啥要揭发他?冬夜的寒风里,姜广喜孤独地走着,离家越来越近,他现在最害怕见到老婆。她要问起今晚到大队部的事,怎么说啊!他可从来没编过谎。姜广喜想找堂弟姜广泰说说话拿个主意,当走到姜广泰家街门时,他抬头看看天空的三星已偏晌,又有些犹豫,太迟了,他转身向自家走去。寒冷的冬夜格外寂静,天空里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偶尔听见生产队牧羊狗的几声哀叫,它也可能是太冷太饿的缘故吧。
冷得瑟瑟发抖的姜广喜来到自家门前,从街门缝里看,屋里还亮着灯,一股暖流从心头涌起,老伴还在等他。姜广喜准备敲门,却又无力地放下手臂。他心里话:我怎么这样缺德,咋能把自己的内弟供出来,实在对不起他们姐弟二人啊!他觉得没有脸进自家街门。黑夜里的姜广喜慢慢转过身子,痛苦的挣扎。他来到生产队社员吃水的涝池土围墙一边坐下,此时的姜广喜已不知什么叫寒冷,神经也脆弱到极点。口袋的烟盒里还有几支经济牌香烟,孤独绝望的他吸完一支,又点上一支,最后只剩一空烟盒在手中捏着。姜广喜掏出折叠好的一页纸装进烟盒里面,又随手拿起一块石片把纸烟盒压在涝池边的土墙上,然后慢慢向涝池里人们舀水的冰窟窿走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