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4
4
按照奶奶的吩咐,德权手提母亲李兰芝装好馍馍的篮子来到了四爷爷姜尚才家。“四奶奶,我给你送油饼来啦!”德权人还没进屋,声音已先到了。
听到德权在门外的声音, 姜尚才赶紧撑起门帘招呼侄孙进了屋子:“孩子,你爷爷奶奶过年好吧?”他从德权手里接过小竹篮放到桌上,李冬菊也已从炕上下来。
“好着哩!奶奶说,叫四爷爷、四奶奶尝尝我家的油饼和花卷。”德权说话乖巧。
李冬菊从套间拿出一个磁盘,把竹篮的花卷油饼放到盘里后,又从裤兜掏出一个包着的小手帕,一层层拨开拿出了2角钱。“德权,这是四奶奶给你的,回家问奶奶好。”德权点点头,不好意思接钱,李冬菊硬把钱塞到他手里。从四爷爷姜尚才家出来的德权高兴得很,手提竹篮蹦蹦跳跳向家里跑去,他要告诉奶奶,四奶奶给了他2角压岁钱。
相对于德权家,姜德林家的春节就没李兰芝准备的丰盛。德林初中毕业后,家里已没能力供他继续上学,但凡姜家的长辈们都很惋惜,却也无能为力助他。德林心里苦,但看看父母亲日渐老去的身影,也只有认命。春节前,母亲万秀花托媒婆杨兰花给儿子提亲,双方见面后,女孩看上了未来的女婿,只是嫌德林家成份有些高。经杨兰花撮合,女方家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按照双方商定的日子,春节过后,德林要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为凑够20元的彩礼,春节办年货时,万秀花与姜广喜两口子商量了一番,真可谓省了又省,就连两个小儿子各2毛压岁钱都没舍得给。德林为这事心里很难过,总觉得对不起两个弟弟。
正月初一上午,德林背着母亲偷偷给两个弟弟各塞给2毛钱。德强年龄大,还不好意思从哥手里拿钱呢,德庆却小声夸大哥好。弟兄三人哪知他们的举动被提水桶进门的母亲万秀花看见了,她心里自然不好受。要不是为了德林找媳妇,也不至于如此啊!万秀花强忍着满嗓子的酸涩使劲咳嗽了一声,三个孩子望着进门的母亲有些慌乱,尤其德林。万秀花却对孩子们笑笑,提着水桶进了套间伙房。
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吃炒菜白面馍馍,看社火,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欢乐的日子。
欢乐的三天春节里,德权与妹妹们玩得很高兴。正月初二那天,德权领上妹妹与珺琳、堂哥德强、德庆等小伙伴一块去看社火。孩子们看社火,其实也就是去凑凑热闹。这一年的春节社火节目比较多,除祁连村里的秧歌队,邻村跑旱船、踩高跷、铁芯子的社火队也都被请了过来。让孩子们有些好奇的就是踩高跷和铁芯子。 高跷就是用较好的木椽制成木腿,高约 1。2米左右 ,在木腿上端 50厘米左右处安装木脚。将两腿绑于高跷台上,然后起立行走,步幅较大,踩高跷者多扮成历史戏剧中的人物,只走不唱。铁芯子以钢筋为主,固定于木桌之上,将10岁左右男女小孩扮成剧装,绑于弯曲的钢筋上,不露扎绑痕迹,一台有 2-3 人。演员巧立于宝剑、马鞭或花朵之上,临空摇曳,前后摇摆,但不出声说唱,仅以扮装奇巧著称,让看的人惊叹。尤其不懂铁芯子如何装扮孩子们,特别好奇。德权的妹妹惠敏,一定要堂哥把她抱起来看个究竟。德权与两个堂哥给她解释不清楚,惠敏缠着不走,珺琳过来才把她哄住。
看完社火后回家的路上,德强问德权:“昨天,你爷爷奶奶给了多少压岁钱?”
德权多少带有自豪的语气:“加上我爹与叔叔和四奶奶给的,一共收了8毛钱。”
德庆一听,伸长了舌头:“这么多啊!”
德强也留露出羡慕的表情,但他知道为给哥哥找媳妇,已经够难为母亲了,他和德庆那敢向母亲要钱。
正月初三已过,以示年已过完,人们又要开始营生。民间说这一天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过去的困难岁月。短暂的春节很快过去,吃过年饭只有三天,时间也太短了,德权遗憾地问母亲李兰芝:“妈妈,谁规定过年只有三天的时间啊?”
兰芝妈妈笑道:“傻孩子,这是老天定的,天天过年那还了得,以后的日子吃什么?”
德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蹦跳跳出去玩了。其实,谁都清楚,还不就生活困难
的原因,那个人不愿吃点好的。
桂莲自知道母亲李冬菊与王副大队长的事后,心灵受到了很大刺激。小学六年级毕业那年,已满16岁的她清楚家里已经无法供着继续上学,靠念书改变命运的愿望已成泡影,桂莲心里很痛苦。难道就这样贫穷下去吗?有主见的她实在不甘心 ,桂莲想到了谭福龙。他们两人已经非常要好,怎么不和他商量呢?要是他能帮忙,说不定还有转机。夏日的星期天旁晚,桂莲来到测量队工棚前,刚要叫谭福龙说事,他人却出来了。
“小谭,正要找你呢。”桂莲已经习惯这样称呼他了。
“有事吗?”谭福龙喜出望外,根本没想到桂莲会来找他,两人边说边往村东头走去。
桂莲和谭福龙漫步来到了村里的小树林。太阳还没落下山顶,树林里许多的小鸟还在自由自在的欢快飞翔、歌唱。继续往里走,村里林子管护员看不到的地方,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把垂柳茎拴接在一起正荡秋千。桂莲与谭福龙只好向树林的西边走去,这里没有孩子们的吵闹,他俩找了一处干净的地方坐下。
“小谭,我就要毕业,家里可能不让我继续上学了。”桂莲满脸的忧愁,“你说该怎么办哩?”
谭福龙稍稍沉默了一会,试探着玩笑道:“到我家里就能继续读书。”忧愁的桂莲还没反应过来,谭福龙紧接着又笑道:“不知你愿不愿意啊?”
桂莲脸红了,揪住面前垂下的柳枝低着头:“你真坏,我怎么能到你家里念书呢?”
“怎么不能?就看你有没有胆量去,我爸妈肯定会喜欢的。”
“我一人哪里敢去啊!”桂莲心动了,说话的声音又细又绵。
“我送你去还不行吗?”谭福龙移动了一下身体,慢慢挨近桂莲抱住她亲吻起来。
“你可不能骗我啊!”桂莲细语喃喃,没反对谭福龙的亲吻举动……
李冬菊哪里知道女儿与谭福龙早已好上,就觉得丫头家的不当睁眼瞎就行,嫁个好人家比多识几个字强。桂莲与谭福龙偷着约会的第二天,她没去上学,李冬菊只随便问了原因,桂莲支吾身体不适请了一天假。下午,她把家里的被单和父亲姜尚才脱下的衣服都给洗干净,一件件挂在家中晾晒衣服的绳子上后,静静地在小木墩上坐了一大会,眼泪汪汪的桂莲好难受啊!既怨母亲,又疼父亲。她知道,跟着谭福龙私奔肯定会招来村里人白眼,瞧不起她父母。姜尚才劳动回来,看见女儿洗了那么多东西,关心地问道: “孩子,身体不适,咋还洗衣服啊?”
“爹爹,现在好多了。”桂莲望着父亲黝黑皱褶的脸庞,眼睛酸酸的。怕父亲看见她流泪,桂莲转身用袖口擦了一下双眼,实诚的姜尚才没注意女儿的细微动作,拍拍身上的尘土进屋了。桂莲心里好苦啊!她走了,在家的父亲就是受气筒子。
桂莲离家出走的头天晚上,她又和谭福龙见了面。在村里的小树林里,桂莲搂着谭福龙腰际低声哭泣了好久,她说她对不起父母,尤其担心老实巴交的爹爹。谭福龙好言劝慰了一大阵儿,桂莲方才停止哭泣。
“小谭,我现在好害怕啊!”
“害怕什么呀?”
“我们走了,我爹妈怎么办?村里人的议论他们哪能受得了啊!”
“那你说咋办?”
“我就要你拿主意吗,以前的聪明到哪里去了?”
“我现在也没啥好办法。”
“那我就不跟你去。”
“到了外面再说吧,我手里还有100多元钱,若不行就回我们浙江家里。
桂莲又小声啼哭起来,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生活了16年的家,她突然产生一丝动摇,谭福龙看出了桂莲的心思,又是一阵安慰,桂莲才同意跟着他出走。
由于家庭的贫穷和对母亲行为的不满,桂莲最终跟着测量公路的工人小谭跑了。小谭是浙江人,是否把桂莲领到老家读书,谁也不清楚,因为谭福龙也丢了工作。女儿离家出走后,李冬菊在家大哭了一场,蒙头盖被整整睡了三天,还是自家侄儿媳妇李兰芝过来劝了她。刚开始,亲戚们都说桂莲被谭福龙拐跑的。可没过几天,这事已经在全村子沸沸扬扬地传开,闲话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
“桂莲这丫头也太绝,怎么说走就走了。”“连她妈妈都不知。”村里听了桂莲出走之事的女人们开始议论。
闺女跟人私奔多丢人啊!姜尚才佝偻着身子,整个人都像矮了一截,一出门就觉得别人在议论他。尤其是村里盛有才的大嘴老婆马翠花那张嘴,见到人不说这事,好像不过瘾似的,拿姜桂莲离家出走的事添油加醋地乱说。一时间,马翠花的那张嘴几乎成了桂莲离家出走之事的转播站。村头的老杨树底下,爱说闲话的婆姨们又和马翠花凑到了一起。
“我要养下像姜老四那不争气的丫头一样的女子,可就丢大人了!”马翠花又开始喋喋不休。
“听说桂莲丫头是李冬菊亲自送走的。”媒婆杨兰花突然冒出一句,几个女人诧异的目光即刻被引了过去。
“你怎么知道的?”快嘴张三婶着急问道,虽刚刚40出头,头发已经花白。
“听村上看病的周先生说,李冬菊领着丫头进城看过病。”杨兰花神秘兮兮地说着,突然闭紧了两片薄嘴唇,一双有些浑浊的小眼睛扭头向四周看看。
平时,这几个女人凑在一起,大嘴马翠花是说闲话的主角。可媒婆杨兰花今天话题特别,马翠花才遗憾姜桂莲离家出走的事,她知道的太少。见别人都在等着听媒婆杨兰花的下文,马翠花故意显出不屑一顾的模样:“到城里看看病有啥了不起,谁又不是没去过。”
快嘴张三婶没理睬马大嘴,催问杨兰花:“卖啥关子啊!李冬菊领上丫头看什么病?”
杨兰花张开两片薄嘴唇低声说道:“姜桂莲的肚子被那个工人搞大,到医院里引产没办成,不让人家领走咋能行啊?”
简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听话的几个女人面面相觑。大嘴马翠花满脸的鄙夷: “有其母便有其女,真是伤风败俗啊!这样子跟个南方老扁跑,把咱们祁连村的脸都丢尽了。”
几个女人还在叽叽咕咕地议论着,眼尖的媒婆杨兰花使劲咳嗽了一声。李冬菊已朝她们走了过来,婆娘们一下散开,还不时的掉头看着李冬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按照奶奶的吩咐,德权手提母亲李兰芝装好馍馍的篮子来到了四爷爷姜尚才家。“四奶奶,我给你送油饼来啦!”德权人还没进屋,声音已先到了。
听到德权在门外的声音, 姜尚才赶紧撑起门帘招呼侄孙进了屋子:“孩子,你爷爷奶奶过年好吧?”他从德权手里接过小竹篮放到桌上,李冬菊也已从炕上下来。
“好着哩!奶奶说,叫四爷爷、四奶奶尝尝我家的油饼和花卷。”德权说话乖巧。
李冬菊从套间拿出一个磁盘,把竹篮的花卷油饼放到盘里后,又从裤兜掏出一个包着的小手帕,一层层拨开拿出了2角钱。“德权,这是四奶奶给你的,回家问奶奶好。”德权点点头,不好意思接钱,李冬菊硬把钱塞到他手里。从四爷爷姜尚才家出来的德权高兴得很,手提竹篮蹦蹦跳跳向家里跑去,他要告诉奶奶,四奶奶给了他2角压岁钱。
相对于德权家,姜德林家的春节就没李兰芝准备的丰盛。德林初中毕业后,家里已没能力供他继续上学,但凡姜家的长辈们都很惋惜,却也无能为力助他。德林心里苦,但看看父母亲日渐老去的身影,也只有认命。春节前,母亲万秀花托媒婆杨兰花给儿子提亲,双方见面后,女孩看上了未来的女婿,只是嫌德林家成份有些高。经杨兰花撮合,女方家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按照双方商定的日子,春节过后,德林要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为凑够20元的彩礼,春节办年货时,万秀花与姜广喜两口子商量了一番,真可谓省了又省,就连两个小儿子各2毛压岁钱都没舍得给。德林为这事心里很难过,总觉得对不起两个弟弟。
正月初一上午,德林背着母亲偷偷给两个弟弟各塞给2毛钱。德强年龄大,还不好意思从哥手里拿钱呢,德庆却小声夸大哥好。弟兄三人哪知他们的举动被提水桶进门的母亲万秀花看见了,她心里自然不好受。要不是为了德林找媳妇,也不至于如此啊!万秀花强忍着满嗓子的酸涩使劲咳嗽了一声,三个孩子望着进门的母亲有些慌乱,尤其德林。万秀花却对孩子们笑笑,提着水桶进了套间伙房。
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吃炒菜白面馍馍,看社火,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欢乐的日子。
欢乐的三天春节里,德权与妹妹们玩得很高兴。正月初二那天,德权领上妹妹与珺琳、堂哥德强、德庆等小伙伴一块去看社火。孩子们看社火,其实也就是去凑凑热闹。这一年的春节社火节目比较多,除祁连村里的秧歌队,邻村跑旱船、踩高跷、铁芯子的社火队也都被请了过来。让孩子们有些好奇的就是踩高跷和铁芯子。 高跷就是用较好的木椽制成木腿,高约 1。2米左右 ,在木腿上端 50厘米左右处安装木脚。将两腿绑于高跷台上,然后起立行走,步幅较大,踩高跷者多扮成历史戏剧中的人物,只走不唱。铁芯子以钢筋为主,固定于木桌之上,将10岁左右男女小孩扮成剧装,绑于弯曲的钢筋上,不露扎绑痕迹,一台有 2-3 人。演员巧立于宝剑、马鞭或花朵之上,临空摇曳,前后摇摆,但不出声说唱,仅以扮装奇巧著称,让看的人惊叹。尤其不懂铁芯子如何装扮孩子们,特别好奇。德权的妹妹惠敏,一定要堂哥把她抱起来看个究竟。德权与两个堂哥给她解释不清楚,惠敏缠着不走,珺琳过来才把她哄住。
看完社火后回家的路上,德强问德权:“昨天,你爷爷奶奶给了多少压岁钱?”
德权多少带有自豪的语气:“加上我爹与叔叔和四奶奶给的,一共收了8毛钱。”
德庆一听,伸长了舌头:“这么多啊!”
德强也留露出羡慕的表情,但他知道为给哥哥找媳妇,已经够难为母亲了,他和德庆那敢向母亲要钱。
正月初三已过,以示年已过完,人们又要开始营生。民间说这一天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过去的困难岁月。短暂的春节很快过去,吃过年饭只有三天,时间也太短了,德权遗憾地问母亲李兰芝:“妈妈,谁规定过年只有三天的时间啊?”
兰芝妈妈笑道:“傻孩子,这是老天定的,天天过年那还了得,以后的日子吃什么?”
德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蹦跳跳出去玩了。其实,谁都清楚,还不就生活困难
的原因,那个人不愿吃点好的。
桂莲自知道母亲李冬菊与王副大队长的事后,心灵受到了很大刺激。小学六年级毕业那年,已满16岁的她清楚家里已经无法供着继续上学,靠念书改变命运的愿望已成泡影,桂莲心里很痛苦。难道就这样贫穷下去吗?有主见的她实在不甘心 ,桂莲想到了谭福龙。他们两人已经非常要好,怎么不和他商量呢?要是他能帮忙,说不定还有转机。夏日的星期天旁晚,桂莲来到测量队工棚前,刚要叫谭福龙说事,他人却出来了。
“小谭,正要找你呢。”桂莲已经习惯这样称呼他了。
“有事吗?”谭福龙喜出望外,根本没想到桂莲会来找他,两人边说边往村东头走去。
桂莲和谭福龙漫步来到了村里的小树林。太阳还没落下山顶,树林里许多的小鸟还在自由自在的欢快飞翔、歌唱。继续往里走,村里林子管护员看不到的地方,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把垂柳茎拴接在一起正荡秋千。桂莲与谭福龙只好向树林的西边走去,这里没有孩子们的吵闹,他俩找了一处干净的地方坐下。
“小谭,我就要毕业,家里可能不让我继续上学了。”桂莲满脸的忧愁,“你说该怎么办哩?”
谭福龙稍稍沉默了一会,试探着玩笑道:“到我家里就能继续读书。”忧愁的桂莲还没反应过来,谭福龙紧接着又笑道:“不知你愿不愿意啊?”
桂莲脸红了,揪住面前垂下的柳枝低着头:“你真坏,我怎么能到你家里念书呢?”
“怎么不能?就看你有没有胆量去,我爸妈肯定会喜欢的。”
“我一人哪里敢去啊!”桂莲心动了,说话的声音又细又绵。
“我送你去还不行吗?”谭福龙移动了一下身体,慢慢挨近桂莲抱住她亲吻起来。
“你可不能骗我啊!”桂莲细语喃喃,没反对谭福龙的亲吻举动……
李冬菊哪里知道女儿与谭福龙早已好上,就觉得丫头家的不当睁眼瞎就行,嫁个好人家比多识几个字强。桂莲与谭福龙偷着约会的第二天,她没去上学,李冬菊只随便问了原因,桂莲支吾身体不适请了一天假。下午,她把家里的被单和父亲姜尚才脱下的衣服都给洗干净,一件件挂在家中晾晒衣服的绳子上后,静静地在小木墩上坐了一大会,眼泪汪汪的桂莲好难受啊!既怨母亲,又疼父亲。她知道,跟着谭福龙私奔肯定会招来村里人白眼,瞧不起她父母。姜尚才劳动回来,看见女儿洗了那么多东西,关心地问道: “孩子,身体不适,咋还洗衣服啊?”
“爹爹,现在好多了。”桂莲望着父亲黝黑皱褶的脸庞,眼睛酸酸的。怕父亲看见她流泪,桂莲转身用袖口擦了一下双眼,实诚的姜尚才没注意女儿的细微动作,拍拍身上的尘土进屋了。桂莲心里好苦啊!她走了,在家的父亲就是受气筒子。
桂莲离家出走的头天晚上,她又和谭福龙见了面。在村里的小树林里,桂莲搂着谭福龙腰际低声哭泣了好久,她说她对不起父母,尤其担心老实巴交的爹爹。谭福龙好言劝慰了一大阵儿,桂莲方才停止哭泣。
“小谭,我现在好害怕啊!”
“害怕什么呀?”
“我们走了,我爹妈怎么办?村里人的议论他们哪能受得了啊!”
“那你说咋办?”
“我就要你拿主意吗,以前的聪明到哪里去了?”
“我现在也没啥好办法。”
“那我就不跟你去。”
“到了外面再说吧,我手里还有100多元钱,若不行就回我们浙江家里。
桂莲又小声啼哭起来,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生活了16年的家,她突然产生一丝动摇,谭福龙看出了桂莲的心思,又是一阵安慰,桂莲才同意跟着他出走。
由于家庭的贫穷和对母亲行为的不满,桂莲最终跟着测量公路的工人小谭跑了。小谭是浙江人,是否把桂莲领到老家读书,谁也不清楚,因为谭福龙也丢了工作。女儿离家出走后,李冬菊在家大哭了一场,蒙头盖被整整睡了三天,还是自家侄儿媳妇李兰芝过来劝了她。刚开始,亲戚们都说桂莲被谭福龙拐跑的。可没过几天,这事已经在全村子沸沸扬扬地传开,闲话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
“桂莲这丫头也太绝,怎么说走就走了。”“连她妈妈都不知。”村里听了桂莲出走之事的女人们开始议论。
闺女跟人私奔多丢人啊!姜尚才佝偻着身子,整个人都像矮了一截,一出门就觉得别人在议论他。尤其是村里盛有才的大嘴老婆马翠花那张嘴,见到人不说这事,好像不过瘾似的,拿姜桂莲离家出走的事添油加醋地乱说。一时间,马翠花的那张嘴几乎成了桂莲离家出走之事的转播站。村头的老杨树底下,爱说闲话的婆姨们又和马翠花凑到了一起。
“我要养下像姜老四那不争气的丫头一样的女子,可就丢大人了!”马翠花又开始喋喋不休。
“听说桂莲丫头是李冬菊亲自送走的。”媒婆杨兰花突然冒出一句,几个女人诧异的目光即刻被引了过去。
“你怎么知道的?”快嘴张三婶着急问道,虽刚刚40出头,头发已经花白。
“听村上看病的周先生说,李冬菊领着丫头进城看过病。”杨兰花神秘兮兮地说着,突然闭紧了两片薄嘴唇,一双有些浑浊的小眼睛扭头向四周看看。
平时,这几个女人凑在一起,大嘴马翠花是说闲话的主角。可媒婆杨兰花今天话题特别,马翠花才遗憾姜桂莲离家出走的事,她知道的太少。见别人都在等着听媒婆杨兰花的下文,马翠花故意显出不屑一顾的模样:“到城里看看病有啥了不起,谁又不是没去过。”
快嘴张三婶没理睬马大嘴,催问杨兰花:“卖啥关子啊!李冬菊领上丫头看什么病?”
杨兰花张开两片薄嘴唇低声说道:“姜桂莲的肚子被那个工人搞大,到医院里引产没办成,不让人家领走咋能行啊?”
简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听话的几个女人面面相觑。大嘴马翠花满脸的鄙夷: “有其母便有其女,真是伤风败俗啊!这样子跟个南方老扁跑,把咱们祁连村的脸都丢尽了。”
几个女人还在叽叽咕咕地议论着,眼尖的媒婆杨兰花使劲咳嗽了一声。李冬菊已朝她们走了过来,婆娘们一下散开,还不时的掉头看着李冬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