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磨难 第一百三十二章 止步胭脂河
老话讲,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张氏父子自然不愿在北伐军大举进攻之时,容忍阎老七在自己的腹地胡作非为。于是在命令第十军攻打侵入腹地的晋军孙楚部队同时,派第三军团参谋长鲍文樾任总指挥,率一个师攻打盘踞涿州城的傅作义旅。
孙楚并非等闲之辈,是阎锡山的爱将。阎冯与北伐军联手之初,阎锡山便擢升孙楚为33师师长,占领望都。望都又名庆都,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望都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保定市,地理位置突具优势,堪称军事重镇。并且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太行山远望在际,境属华北平原坦荡如砥,地势西高东低缓缓倾斜。
望都虽被孙楚一个师占领,但双拳难敌四手。待王树常率领的刘辅廷的第十师和张廷枢(张作相次子,原名柏庭,字蔚久,国民党陆军中将。)的第一百一十二师,两个独立师进攻孙楚部队时,孙望风而遁。根本不敢与其交锋。稍作抵抗便向太原方向退却。于是王树常率部乘势追击,一路追至阜平、龙泉关一带。与此同时奉军主力正沿京汉路南下,想与北伐军一决雌雄。
却说王树常率领两个师追到保定阜平时,正赶上天将暴雨,道路泥泞湿滑,行军缓慢,辎重托运艰难。当行至阜平沙河支流胭脂河上游城南庄马棚村村口时,忽见前面探马来报,说胭脂河渡口处原来的浮桥已被孙楚炸毁,部队正踌躇不前,等待王树常做出决定。王树常站在卫兵打着的黄油伞下,伞外大雨瓢泼,眼前烟波袅袅,风雨不住。他脱掉头上的大檐帽,托在左手上,用右手单了单帽摺上的灰尘和雨珠,仰脸看看天上泼洒的雨帘,心里想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走。虽说晋军想趁人之危,如今狼狈逃串,但毕竟整体实力还在,况且有冯玉祥接应,再有北伐军外部牵制,看来奉军最终败北已成定局。这会奉军团长命令穷追不舍,不过是做做样子,好让冯阎二人收敛一下嚣张气焰,不能把奉军视为软柿子,给他们一下教训而已。不过,无论如何,一两个师的兵力抵制晋军,不论进入晋军管地,还是孤军深入,弄不好就会吃大亏。现在的进军策略就是打打停停,只要遏制一下晋军的进攻势头便可。至于解决眼前的不利局面,只有到胭脂河盼亲眼所见才能再做裁决。想到这他他吩咐探马前面引路,带领军部将领和卫队骑马前往胭脂河渡口。阜平只有一条主要河流,名叫沙河,它由北向东南,横贯整个阜平县境,它的支流不仅有胭脂河,还有平阳河、板峪河、鹞子河和北流河。支流中胭脂河算是最大最长的支流,全场接近130里,王树常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胭脂河的上游,河宽320米。这里水深5米左右,水流湍急,由西向东如瀑布般飞流直下。这种状况几十年来被当地人认知的,为交通方便,由当地殷实之户筹款兴建3米宽木板浮桥。尤其在现在暴雨滂沱之季,原有的被炸浮桥在雨季里风雨飘摇,两条手腕粗的铸铁缆绳牢固地拴在由木板搭就桥板两侧的木桩上,尽管雨大风急,尽管微微摇晃如同襁褓里催眠嗷嗷待哺的婴儿摇车,但总是险中有稳,不至于让不敢路过的人望桥兴叹。这会唯一的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被晋军炸毁,桥板、木桩,甚至是固定在水上的铁板及汽油桶也不知被炸得漂往何处,唯有插入河水底部的露出些许白茬和岸边应然冒着丝丝黑眼的残段木桩,在述说着不久前被摧残的故事。几条残肢不全死鱼,被残忍地炸死在岸边砂砾石质河床的草丛里,不怕风雨的三条野狗也许多天寻找不到可以食用的食物,这会也顾不得面前车马如流,人声鼎沸的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在草丛中嗷嗷乱叫,互相撕咬着争夺属于自己的战利品。
王树常穿着雨靴从战马上下来踩着泥泞的山石路,深一脚浅一脚由山坡上向胭脂河渡口走来,卫兵接二连三争先恐后地在他的前后打着雨伞,生怕大雨会淋湿他们的主帅。离桥头50米远处他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对面景象一片模糊,隐约可见对面郁郁葱葱不足百米高的山峦,耳边狂风一阵紧是一阵,不知是雨声还是山谷中的流水声,响彻山野,在面前的空间里磔磔回荡。远处粉红色的水面上,不时激起跳跃着的银白的层层水帘,似乎在欢迎面前的这支队伍,又像是在给他们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位副官知道王树常每到一处都会给他们讲那里的风土人情,他实在很钦佩他的学问。此时本想打听一下面前的河为啥叫胭脂河,看到王树常一脸彷徨,两眼茫然,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于是刚到嘴边的问话只好咽了下去。要是放在平时,王军长一定会不问自言。当下在他心里想的事情肯定不会是向他们介绍地理,而是急于怎样解决眼前的不利局面。其实他完全猜错了,王树常对于解决眼下的困难,早已在探马来报的当儿就已经想好了应对方案。这会确如跟从们想的,他在记忆当中努力寻找胭脂河的来历,打仗对他来说胜似闲庭信步,所以也就养成了在危难面前以风雅的姿态,决胜千里的儒雅态度来调整心态,更好地理清思路,所谓不必为困难患得患失。他看看眼前的河水,不禁想起胭脂河的来历。胭脂河发源地在阜平县夏庄乡花塔村,因源头有南胭脂和西胭脂两个村而得名。传说中两个村都不叫胭脂村,后来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胭脂姑娘谁父母路经此地,被两个村的富户儿子看上,分别求媒人向胭脂父母求婚,无奈胭脂姑娘之前已经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后生私定终身,怎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以抗拒,结婚那天她乘船由南村向西村行驶,传行至河中央,他忽听背后山头上那个年轻后生在拼命呼喊她的名字,于是她为了表示忠贞,撇下彩礼,抱着胭脂河毅然跳入河中,饮水深且冰凉刺骨,不久胭脂姑娘便慢慢从水中飘起来,两手抱着盒子,而盒中的粉红胭脂却飘洒在清冽的水面上,以后这潭河水便变成粉红胭脂色,多少年不褪色。对于这种奇异现象,两村人都相传这是胭脂姑娘的血洒进河水,是期盼和祝福这里的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的好日子,同时也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这美好的寄托,两村族人互不相让,都说胭脂姑娘是死在各自的水面上,争执不下才在一个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劳贡生调和之下把两村分别命名为胭脂南村和胭脂西村。两村这才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忽然副官终于忍不住打断王树常的深思手指着10米开外的一块如同拱北老人形状的大石头嚷道:
“军长,军长,快看前面的石头长得这么奇怪!”
“哦,你问的是那个。”王树常随他手势看去,平缓地说道:“那是腰痛石,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也是自然现象。不过倒是有个神奇的说法。”几个副官听了都觉新奇,虽未接话,但都以渴求的目光期待军长把其中的奥秘快快说出来。
------------------------------------------------------
《军长》还在连载,之前的烦恼这会儿似乎有所减轻,但不见诸君前来一顾,所以我的客栈似乎显得冷清,不过请放心,文字会继续,精彩也会继续。军长的故事如同不能干涸的小溪会一直流淌到你的心里。
孙楚并非等闲之辈,是阎锡山的爱将。阎冯与北伐军联手之初,阎锡山便擢升孙楚为33师师长,占领望都。望都又名庆都,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望都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保定市,地理位置突具优势,堪称军事重镇。并且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太行山远望在际,境属华北平原坦荡如砥,地势西高东低缓缓倾斜。
望都虽被孙楚一个师占领,但双拳难敌四手。待王树常率领的刘辅廷的第十师和张廷枢(张作相次子,原名柏庭,字蔚久,国民党陆军中将。)的第一百一十二师,两个独立师进攻孙楚部队时,孙望风而遁。根本不敢与其交锋。稍作抵抗便向太原方向退却。于是王树常率部乘势追击,一路追至阜平、龙泉关一带。与此同时奉军主力正沿京汉路南下,想与北伐军一决雌雄。
却说王树常率领两个师追到保定阜平时,正赶上天将暴雨,道路泥泞湿滑,行军缓慢,辎重托运艰难。当行至阜平沙河支流胭脂河上游城南庄马棚村村口时,忽见前面探马来报,说胭脂河渡口处原来的浮桥已被孙楚炸毁,部队正踌躇不前,等待王树常做出决定。王树常站在卫兵打着的黄油伞下,伞外大雨瓢泼,眼前烟波袅袅,风雨不住。他脱掉头上的大檐帽,托在左手上,用右手单了单帽摺上的灰尘和雨珠,仰脸看看天上泼洒的雨帘,心里想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走。虽说晋军想趁人之危,如今狼狈逃串,但毕竟整体实力还在,况且有冯玉祥接应,再有北伐军外部牵制,看来奉军最终败北已成定局。这会奉军团长命令穷追不舍,不过是做做样子,好让冯阎二人收敛一下嚣张气焰,不能把奉军视为软柿子,给他们一下教训而已。不过,无论如何,一两个师的兵力抵制晋军,不论进入晋军管地,还是孤军深入,弄不好就会吃大亏。现在的进军策略就是打打停停,只要遏制一下晋军的进攻势头便可。至于解决眼前的不利局面,只有到胭脂河盼亲眼所见才能再做裁决。想到这他他吩咐探马前面引路,带领军部将领和卫队骑马前往胭脂河渡口。阜平只有一条主要河流,名叫沙河,它由北向东南,横贯整个阜平县境,它的支流不仅有胭脂河,还有平阳河、板峪河、鹞子河和北流河。支流中胭脂河算是最大最长的支流,全场接近130里,王树常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胭脂河的上游,河宽320米。这里水深5米左右,水流湍急,由西向东如瀑布般飞流直下。这种状况几十年来被当地人认知的,为交通方便,由当地殷实之户筹款兴建3米宽木板浮桥。尤其在现在暴雨滂沱之季,原有的被炸浮桥在雨季里风雨飘摇,两条手腕粗的铸铁缆绳牢固地拴在由木板搭就桥板两侧的木桩上,尽管雨大风急,尽管微微摇晃如同襁褓里催眠嗷嗷待哺的婴儿摇车,但总是险中有稳,不至于让不敢路过的人望桥兴叹。这会唯一的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被晋军炸毁,桥板、木桩,甚至是固定在水上的铁板及汽油桶也不知被炸得漂往何处,唯有插入河水底部的露出些许白茬和岸边应然冒着丝丝黑眼的残段木桩,在述说着不久前被摧残的故事。几条残肢不全死鱼,被残忍地炸死在岸边砂砾石质河床的草丛里,不怕风雨的三条野狗也许多天寻找不到可以食用的食物,这会也顾不得面前车马如流,人声鼎沸的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在草丛中嗷嗷乱叫,互相撕咬着争夺属于自己的战利品。
王树常穿着雨靴从战马上下来踩着泥泞的山石路,深一脚浅一脚由山坡上向胭脂河渡口走来,卫兵接二连三争先恐后地在他的前后打着雨伞,生怕大雨会淋湿他们的主帅。离桥头50米远处他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对面景象一片模糊,隐约可见对面郁郁葱葱不足百米高的山峦,耳边狂风一阵紧是一阵,不知是雨声还是山谷中的流水声,响彻山野,在面前的空间里磔磔回荡。远处粉红色的水面上,不时激起跳跃着的银白的层层水帘,似乎在欢迎面前的这支队伍,又像是在给他们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位副官知道王树常每到一处都会给他们讲那里的风土人情,他实在很钦佩他的学问。此时本想打听一下面前的河为啥叫胭脂河,看到王树常一脸彷徨,两眼茫然,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于是刚到嘴边的问话只好咽了下去。要是放在平时,王军长一定会不问自言。当下在他心里想的事情肯定不会是向他们介绍地理,而是急于怎样解决眼前的不利局面。其实他完全猜错了,王树常对于解决眼下的困难,早已在探马来报的当儿就已经想好了应对方案。这会确如跟从们想的,他在记忆当中努力寻找胭脂河的来历,打仗对他来说胜似闲庭信步,所以也就养成了在危难面前以风雅的姿态,决胜千里的儒雅态度来调整心态,更好地理清思路,所谓不必为困难患得患失。他看看眼前的河水,不禁想起胭脂河的来历。胭脂河发源地在阜平县夏庄乡花塔村,因源头有南胭脂和西胭脂两个村而得名。传说中两个村都不叫胭脂村,后来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胭脂姑娘谁父母路经此地,被两个村的富户儿子看上,分别求媒人向胭脂父母求婚,无奈胭脂姑娘之前已经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后生私定终身,怎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以抗拒,结婚那天她乘船由南村向西村行驶,传行至河中央,他忽听背后山头上那个年轻后生在拼命呼喊她的名字,于是她为了表示忠贞,撇下彩礼,抱着胭脂河毅然跳入河中,饮水深且冰凉刺骨,不久胭脂姑娘便慢慢从水中飘起来,两手抱着盒子,而盒中的粉红胭脂却飘洒在清冽的水面上,以后这潭河水便变成粉红胭脂色,多少年不褪色。对于这种奇异现象,两村人都相传这是胭脂姑娘的血洒进河水,是期盼和祝福这里的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的好日子,同时也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这美好的寄托,两村族人互不相让,都说胭脂姑娘是死在各自的水面上,争执不下才在一个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劳贡生调和之下把两村分别命名为胭脂南村和胭脂西村。两村这才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忽然副官终于忍不住打断王树常的深思手指着10米开外的一块如同拱北老人形状的大石头嚷道:
“军长,军长,快看前面的石头长得这么奇怪!”
“哦,你问的是那个。”王树常随他手势看去,平缓地说道:“那是腰痛石,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也是自然现象。不过倒是有个神奇的说法。”几个副官听了都觉新奇,虽未接话,但都以渴求的目光期待军长把其中的奥秘快快说出来。
------------------------------------------------------
《军长》还在连载,之前的烦恼这会儿似乎有所减轻,但不见诸君前来一顾,所以我的客栈似乎显得冷清,不过请放心,文字会继续,精彩也会继续。军长的故事如同不能干涸的小溪会一直流淌到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