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磨难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战役的序幕
就在张作霖为南口战役胜利,大排宴筵,喜不自禁之时,从吴佩孚抵挡广东北伐军的前线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吴佩孚临时组建的直系乌合之师,难以招架北伐军英勇无敌,前仆后继的猛烈进攻,汀泗桥、贺胜桥一战,吴佩孚折戟沉沙,被北伐军第四军叶挺部打得大败而逃,狼奔豕突,不得不率残部去四川依靠杨森。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形势急转直下,张作霖坐不住了,也高兴不起来了,眼看他的逐鹿中原,成为盟主的梦想就要破灭,他岂能善罢甘休。于是他拼凑从前线落荒而逃的直系部队,又与吴佩孚联合,他成立安国军,宣誓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对北伐军进行垂死挣扎,并向吴佩孚假道进军河南讨伐北伐“赤匪”。
有些事情就是让人难以意料,如同意料吴佩孚让北伐军不费吹灰之力打得落花流水。更难意料的是因奉军大举进攻北伐军的同时,其实不经意间已经是三面受敌,四面楚歌了。连王树常也没有想到,于珍,他的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可谓身经数战,却在此次河南大战中成了王树常替换第十军军长的重要角色。没有他,王树常第十军军长的威名便不能被世人永久称颂。
正向上文所说,于珍在1927年的2月,作为奉军的断后部队,由北京沿着京汉铁路徒步西进。当接近黄河黑岗子渡口时,总部突然变于珍第十军为最前队,并让其抢渡黄河向开封进发,刘辅庭第四旅先行渡河掩护主力,可他求功冒进,孤军深入,而于珍过河后又忙于酬酢地方士绅,抢占地盘,为其将要做督军做好准备,疏忽军事部署,造成4旅、37旅占领开封后立足未稳,便遭到河南杂牌军袭击而溃败,4旅刘辅庭部按令连续三次后撤,收拢溃散部队乘夜跑出开封南门,沿黄河大堤向兰考方向败走。此时直系杂牌军并未未遂而来,此时的于珍和参谋长戢翼翘却乘夜渡过黄河,弃刘辅庭于黄河南岸于不顾。退走兰考的刘辅庭,身心疲惫,一脸苦色。坐在兰考镇上一家大车店里的一条长条凳上,双目迷茫地看着脚下泥盆里红堂堂的木炭,沉默无语。他责备自己的过失,同时也无法理解于珍军长的冷漠无情。他在埋怨:如果这时那帮杂牌军对自己穷追不舍,置自己于死地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没有做。一旦来做,后果不堪设想。他不知道此时于珍军长是出于何种考虑,是大局为重,还是有意而为之。究竟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某非是因为看自己跟随张氏父子唯命是从,马首是瞻,心生嫉妒,还是对自己强突冒进想给自己一个深刻教训。总之他不该这样对人,自己一个人生命是小,全体官兵生命,奉军的命运是大。想到此处不由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于是命勤务兵把各团团长及参谋长找来,嘱咐他们要好自为之,听后调遣,自己却擅离职守,在一个排士兵的护送下,潜回天津私邸,躲藏起来,做起不闻世事,隔岸观火之人。
他在天津居遁不久,于珍和他的部下都给他发来电报,催他归队,他怀着极度悲愤和怅惘的心情首先去了军团司令部找张学良和韩麟春。见了张韩二人,他本以为会招来一阵痛责,更严重一点说不定会军法从事。反正自己已经犯下大错,任凭处置,凭天由命。于是他首先开口说道:
“少帅,卑职是来负荆请罪的,我贪功好胜,不听指挥,造成全军失利,罪该万死,非但如此,还自作主张,本该收拢部队,从整士气,将功补过,却弃军不辞而别,实为军法所不容,卑职认罪!”说完,扑通一声双腿跪地,低头不语。可他心里在想:如果于珍军长能有一点袍泽之意,也不至于被杂牌军打得屁滚尿流,如果他前来支援而不是弃我过河,我怎能伤心之余隐退家中,闭门思过。不过这种时候,不能把自己本来的想法说出来,一则是怕更会惹起于珍的嫉恨,二则怕本来罪责严重的基础上有加一条推托责任的罪名,三则更怕由此引起各部长官们的强烈谴责,那样不禁自己罪行昭彰,还会名声扫地,遭人唾骂。张学良和韩麟春听到部下的一番自责,并未气恼,而是双双走上前来,双手把刘辅庭从地上搀起,刘辅庭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花,尽管鼻子酸酸,但还是勉强抑制住眼泪的流出,他扒拉几下膝盖上的尘土,感激地望着站在面前的两位长官。这时就听张学良说道:
“辅庭老兄,你可知道,当你们从开封撤退的时候,正是军团部第十六、第七等军乘火车到达郑州被靳云鹏部将高汝桐围困之时,好在有第十军炮兵神勇,郑州被围三天后,因高汝桐司令部被炮火炸飞,高汝桐当场毙命,帅旗一倒,兵自溃散,这才解了郑州之围,如果专指你们围魏救赵,岂不黄瓜菜都凉了。不过我还是很欣赏你的才能,所谓的兵不逞一时之勇,将不不念一事之败,况且责任不全在你,而在于珍军事部署不利,记住此次教训,你还是回你的部队,重整旗鼓,效命沙场吧。”刘辅庭哽咽一抱拳:
“谢谢少帅!谢谢韩将军!”,看着刘辅庭走后,张学良马上命人拟了两道公函。一个是立即削去于珍第十军军长职务,命其返回北京,听后大帅重新安排;一个是马上抽调第十六军军长王树常接替于珍第十军军长职务,第十军军长由副军长接任。然后又给坐镇北京的张作霖拍去电报,报告他在军事上的人员变动情况。
之后,王树常率领第十军向开封进发,决心夺回开封,为于珍兵败雪耻。
---------------------------------------------------------
《军长》还在连载,之前的烦恼这会儿似乎有所减轻,但不见诸君前来一顾,所以我的客栈似乎显得冷清,不过请放心,文字会继续,精彩也会继续。军长的故事如同不能干涸的小溪会一直流淌到你的心里。
有些事情就是让人难以意料,如同意料吴佩孚让北伐军不费吹灰之力打得落花流水。更难意料的是因奉军大举进攻北伐军的同时,其实不经意间已经是三面受敌,四面楚歌了。连王树常也没有想到,于珍,他的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可谓身经数战,却在此次河南大战中成了王树常替换第十军军长的重要角色。没有他,王树常第十军军长的威名便不能被世人永久称颂。
正向上文所说,于珍在1927年的2月,作为奉军的断后部队,由北京沿着京汉铁路徒步西进。当接近黄河黑岗子渡口时,总部突然变于珍第十军为最前队,并让其抢渡黄河向开封进发,刘辅庭第四旅先行渡河掩护主力,可他求功冒进,孤军深入,而于珍过河后又忙于酬酢地方士绅,抢占地盘,为其将要做督军做好准备,疏忽军事部署,造成4旅、37旅占领开封后立足未稳,便遭到河南杂牌军袭击而溃败,4旅刘辅庭部按令连续三次后撤,收拢溃散部队乘夜跑出开封南门,沿黄河大堤向兰考方向败走。此时直系杂牌军并未未遂而来,此时的于珍和参谋长戢翼翘却乘夜渡过黄河,弃刘辅庭于黄河南岸于不顾。退走兰考的刘辅庭,身心疲惫,一脸苦色。坐在兰考镇上一家大车店里的一条长条凳上,双目迷茫地看着脚下泥盆里红堂堂的木炭,沉默无语。他责备自己的过失,同时也无法理解于珍军长的冷漠无情。他在埋怨:如果这时那帮杂牌军对自己穷追不舍,置自己于死地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没有做。一旦来做,后果不堪设想。他不知道此时于珍军长是出于何种考虑,是大局为重,还是有意而为之。究竟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某非是因为看自己跟随张氏父子唯命是从,马首是瞻,心生嫉妒,还是对自己强突冒进想给自己一个深刻教训。总之他不该这样对人,自己一个人生命是小,全体官兵生命,奉军的命运是大。想到此处不由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于是命勤务兵把各团团长及参谋长找来,嘱咐他们要好自为之,听后调遣,自己却擅离职守,在一个排士兵的护送下,潜回天津私邸,躲藏起来,做起不闻世事,隔岸观火之人。
他在天津居遁不久,于珍和他的部下都给他发来电报,催他归队,他怀着极度悲愤和怅惘的心情首先去了军团司令部找张学良和韩麟春。见了张韩二人,他本以为会招来一阵痛责,更严重一点说不定会军法从事。反正自己已经犯下大错,任凭处置,凭天由命。于是他首先开口说道:
“少帅,卑职是来负荆请罪的,我贪功好胜,不听指挥,造成全军失利,罪该万死,非但如此,还自作主张,本该收拢部队,从整士气,将功补过,却弃军不辞而别,实为军法所不容,卑职认罪!”说完,扑通一声双腿跪地,低头不语。可他心里在想:如果于珍军长能有一点袍泽之意,也不至于被杂牌军打得屁滚尿流,如果他前来支援而不是弃我过河,我怎能伤心之余隐退家中,闭门思过。不过这种时候,不能把自己本来的想法说出来,一则是怕更会惹起于珍的嫉恨,二则怕本来罪责严重的基础上有加一条推托责任的罪名,三则更怕由此引起各部长官们的强烈谴责,那样不禁自己罪行昭彰,还会名声扫地,遭人唾骂。张学良和韩麟春听到部下的一番自责,并未气恼,而是双双走上前来,双手把刘辅庭从地上搀起,刘辅庭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花,尽管鼻子酸酸,但还是勉强抑制住眼泪的流出,他扒拉几下膝盖上的尘土,感激地望着站在面前的两位长官。这时就听张学良说道:
“辅庭老兄,你可知道,当你们从开封撤退的时候,正是军团部第十六、第七等军乘火车到达郑州被靳云鹏部将高汝桐围困之时,好在有第十军炮兵神勇,郑州被围三天后,因高汝桐司令部被炮火炸飞,高汝桐当场毙命,帅旗一倒,兵自溃散,这才解了郑州之围,如果专指你们围魏救赵,岂不黄瓜菜都凉了。不过我还是很欣赏你的才能,所谓的兵不逞一时之勇,将不不念一事之败,况且责任不全在你,而在于珍军事部署不利,记住此次教训,你还是回你的部队,重整旗鼓,效命沙场吧。”刘辅庭哽咽一抱拳:
“谢谢少帅!谢谢韩将军!”,看着刘辅庭走后,张学良马上命人拟了两道公函。一个是立即削去于珍第十军军长职务,命其返回北京,听后大帅重新安排;一个是马上抽调第十六军军长王树常接替于珍第十军军长职务,第十军军长由副军长接任。然后又给坐镇北京的张作霖拍去电报,报告他在军事上的人员变动情况。
之后,王树常率领第十军向开封进发,决心夺回开封,为于珍兵败雪耻。
---------------------------------------------------------
《军长》还在连载,之前的烦恼这会儿似乎有所减轻,但不见诸君前来一顾,所以我的客栈似乎显得冷清,不过请放心,文字会继续,精彩也会继续。军长的故事如同不能干涸的小溪会一直流淌到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