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

正文 第二十二节 何去何从

    劫波渡尽兄弟在,家书一封抵万金。大战之后,还能坐在一起喝酒,这个情分比酒肉朋友要来得深得多。人生三大铁,其中袍泽之情是最为人称道的。汝南城中,刘备军大战之后的接风宴加压惊酒已经喝得七七八八了,但是刘玄德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跟男人一张床睡觉。虽然陆羽很不情愿,但是酒后乱性,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刘备的床上,心中真的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所幸衣衫完好无损。

    当然,领导不会永远失态,当他对你表示超出一般人的信任时,很可能也是在试探你是否能做到宠辱不惊,亦或者他准备和你讨论一些推心置腹的话题。陆羽刚起床,刘备三兄弟就又把他拉到密室中喝酒去了。

    中国人的酒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似乎几杯酒下肚之后没有什么话题不能聊,没有什么生意不能谈,没有什么交易不可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出卖。哪怕是做出关乎刘备军今后生死存亡的决策时,也不能没有酒当陪衬。

    参加这次在季汉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议的共有七人。除了刘备外,其余六人后来被视为刘备早期的元老,奠定了他们在论功行赏时的江湖地位。他们是关羽、张飞、糜竺、陆羽、孙乾、赵云,其实真正的元老还应该加上简雍,但是这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所以给予政治局委员的待遇,不参见常委会议罢了。

    但凡是演义小说中要密谋什么大事时,参与的人数常常都是七个,比如石碣村密谋劫生辰纲,就是七星聚义。宋江在梁山上的心腹也不多不少正是七个:吴用、花荣、李逵、戴宗、王英、秦明、呼延灼。这次,也不例外。

    众人坐定,陆羽问刘备一大清早干什么去了,刘备面露喜色,道:“方才有一人率宗族数十人来投,因与备同宗,故而相谈甚欢。”

    陆羽问道:“此何人也?”

    “姓刘名琰,乃鲁国人,待人相厚,此人仪表非常,谈吐无碍,闻名于乡党。因避战乱,移居汝南,吾辟其为从事。”

    “主公,羽有一言,不吐不快,望主公不要见怪。”这下倒把刘备搞愣住了,自己把心腹叫到密室,摆明了是领导有话要说,按与会之人的政治素质是不应该有人跳出来抢领导台词的啊。你怕领导尴尬,找几句不咸不淡的话充充场面,缓和一下气氛是可以的,怎么能把频道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我说过,研究历史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刘备是个什么样的领导呢?按陈寿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就很奇怪了,按陈寿的记载,刘备在求学时是一个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少年,但是偏偏这个深沉的少年很喜欢出去打猎跑马,还喜欢听古典音乐,穿前卫服饰,可谓是走在流行之前的弄潮儿。这不是前后矛盾么?难道陈寿弄虚作假么?要知道,听古典音乐,穿前卫服饰,成天出去跑马打猎,那都是纨绔子弟的高消费活动,刘备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织席贩履的人,连学费都是叔父赞助的,他能负担的起么?

    其实陈寿没有作假,他只是由于语言风格的问题,使大家容易产生歧义罢了。三国志人物的传记通常比较简略,尤其是蜀汉方面的人物,由于史料缺乏,很多人都“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只能通过整段文字记载的描述而进行自我脑补,如果你逐字逐句的分析,很容易前后矛盾,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这是由于陈寿个人能力有限而给《三国志》带来的一大硬伤,偏偏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又家喻户晓,所以很多人在史料缺乏的时候,自然会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描述去脑补。这是大谬不然的。

    任何史料,我们都无法证明它的真伪,因为它们都是过去式。而我们现在被大家公认的所谓正史中亦有许多后人删改的痕迹。所以研究历史,千万不能扣住字眼不放,或者用一段文字记载去证明另一段文字记载,这样的文字游戏或者笔墨官司,我是坚决不打的,因为那不是历史,而是抬杠。

    所谓历史,都是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既然是人,就不会跳出人的思维方式,在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推断有关他们的史料真伪,甚至进行合理的想象,以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这都是允许的。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是属于自己的历史,只要你想的合理,那都可以看成是真的。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不过是统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一部分,至于是否真实,你自己心中要有数,而判定真伪的唯一方法就是淡定的,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记住,不是感**彩,去自我分析。下面我就拿刘备为例,为大家做一个示范。今后我对于历史人物的推断描写也都是这个套路,请大家慢慢揣摩。

    刘备,从小没有父亲,靠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所以刘备小时候经常要“织席贩履”以补贴家用。既然是做生意,那就要和人接触,要学会看人脸色,学会忍气吞声。所以刘备一生看人几乎从未失手,而且性格坚忍,意志坚强,这和他同年的经历不无关系,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到了十五岁,在叔父的资助下,他和堂兄刘德然一起去了当时家乡最有名的私塾——儒家大师卢植的府上求学。这三年的求学生涯几乎奠定了刘备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研究刘备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尽管它在正史记载中只有一句话,但只要你会联想,合理地联想,你会知道很多秘密。

    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上过大学。大学里肯定有条件好的同学,也有条件差的学生。那些名牌大学里的贫困生一定和刘备刚去卢植家一样,沉默寡言,生怕被别人笑话自己是乡巴佬。刘备不仅条件差,而且理论基础也不过关,因为他几乎没有受过儒家的启蒙教育,一下子就去了高等学府,想必学起来一定很吃力。既然学得吃力,那我就不学了。于是他跟着自己的同宿舍的好哥们——富二代公孙瓒一起逃学,一起打电动,一起泡网吧,一起出去兜风,在那个时候,他们是一对铁哥们。

    有刘备的粉丝一定会骂我了,先主怎么可能有你说的这样不求上进呢?简直是造谣。其实我对刘备的评价很高,否则我也不会写这本书。但是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会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立志于要拯救万民于水火,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陈寿不免俗套的虚构了刘备从小就异于常人,胸怀大志的描述,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老刘家的遗传罢了。

    刘邦当皇帝前说过:“大丈夫当如此。”这是真的,因为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相比,这不过是个乡巴佬羡慕帝王富贵的正常感慨,就像我也会羡慕那些中亿万彩票的人一样,是人之常情。但是后来老刘家想当皇帝的人为了表示他和高祖一样是天生龙种,虽然不敢像刘邦那样为了表明自己的龙种不惜给自己老爸带绿帽,差一点因为司马迁的如实记载把龙种搞成了野种。至少学高祖发一句感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刘秀曾说过:“仕宦当仕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已经有杜撰的成分了,到刘备这里,没有皇帝仪仗给他看了,怎么办,那就指着和皇帝车盖很像的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当然,尽管是童言无忌,却还是要有一个叔父及时地捂住他的嘴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一个从小“织席贩履”的穷小孩,突然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如此堕落,他怎么可能不动心?为了能享受这样美好的生活,就算暂时给公孙瓒当小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们知道,这个老大很够意思。更何况在刘备看来读书可能也没有什么用,卢植老师书读得那么好,不也只能在家里教像我这样的乡下小孩么。也许刘备隐约的感觉到了,这个世道似乎是出了那么一点问题,像卢植老师这样的好人、牛人是不应该只能去当教书先生的,但是,刘备知道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他也不想去解决。

    就这样浑浑噩噩、花天酒地的玩了三年,终于有一天,私塾要解散了。因为他们的老师被朝廷起复去豫章担任太守,原因是那里有人叛乱。当时卢植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还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平乱,很多学生都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去。刘备其实也舍不得老师离开,因为一旦私塾解散他就只能回去“织席贩履”了,再也不能享受腐朽堕落的生活了。

    但是卢植的一番话点醒了这个迷途的孩子,让他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卢植说:“天下已经纷乱好一阵子了,既然朝廷能想到我,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我为了自己能活得更久一点,就谢绝朝廷的征召,那百姓还能指望谁呢?虽然我恐怕是回不来了,但只要能让百姓多过一天好日子,我也是在所不辞的。”果然,卢植去豫章之后,在任上病逝,以身殉职。

    卢植的话让刘备明白了,天下还是有那么一群人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书中的那些道理第一次被人实践,却深深地打动了刘备的心灵。平时看上去很温文儒雅的老师居然是如此的心如铁石,虽死无悔,读书看来并不是没有用处的,只可惜以后再也没机会听老师的教诲了。

    少年心中都是崇拜英雄的,那一刻卢植的身影在刘备心中就是一个顶天立地,以万民为己任的大英雄,而这将是他今后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

    理想很高大,现实很残酷,刘备终于还是回去卖草鞋了。但是这一次,他不可能卖一辈子草鞋,在卖草鞋的同时他和汉高祖、明太祖一样结识了许多草莽英雄。因为跟着公孙瓒混过的刘备知道,想要当英雄没有小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刘备回家之后就变得“好交结豪侠”。而要当好老大,你就必须“善下人”,要讲义气,要平易近人,要能够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你就必须学会信任别人。你要当老大,就要有老大的威严,所以才要“喜怒不形于色”。而刘备既能“善下人”又“喜怒不形于色”,也就是既有亲和力又有威信力,所以才能“年少争附之”。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半是读书人。刘备清楚地知道,像卢植老师家里的那些所谓的好学生是不可能跟着一个乡巴佬做小弟的,所以他只能和关羽、张飞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称兄道弟。但这不影响他对知识分子的崇拜,尤其是擅长高谈阔论,举止风流不羁的知识分子,因为卢植老师看上去就是这个样子的。每次上课的时候,尽管他和同学们讨论的刘备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他们真的就是这样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的说着那些刘备听不懂的话,说到高兴的时候还会哈哈大笑,尽管刘备听不懂,但他还是会跟着笑起来。这样的人,刘备终于遇到了。他就是简雍。这个人也是一个善于辩论,口若悬河的家伙,更为关键的是他说的话刘备能听懂,因为这个人喜欢说笑话,甚至我怀疑是成人笑话。所以这个人之所以能和刘备混在一起,大概也是由于正统的知识分子嫌他太不像君子了。

    简雍性格简单直接,不拘小节,幽默风趣,口才又好,刘备自然和他关系很好。而刘琰可以说就是简雍的翻版,又和刘备同宗,难怪刘备会旧病复发。而这个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会让刘备丢了徐州,所以陆羽不得不把话语权抢在自己手里,因为改变历史的机会,真的不多。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更新最快(问天夏日小说网、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