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十九篇 男儿的双膝(上)
第十九篇 男儿的双膝(上)
一九八一年五月四日,蓝心月上班了。没有见着柳秋萍,也没有见着马仁启。
柳秋萍早就出院了,给她留了一封信。
马仁启没上班,回家处理丧事,母亲去世了。
马仁启本来每天晚饭后都要去看蓝心月的,可四月二十八日却没去。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母亲病危,叫他马上回去。
他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母亲房里点着灯,炕上躺着瘫痪的父亲、病危的母亲。母亲旁边跪着马仁启的未婚妻胡小妮。炕沿上坐着马仁启的妹妹马仁惠、妹夫胡大贵。板凳上坐着妹妹的公爹、胡小妮的父亲胡冬生。都在等他。母亲一定要等他回来,有话说。
他心急火燎地一掀帘子进了屋,急切地问:“妈怎么样了!”
“哥,怎么才回来,就等你了!”妹妹把位置让给马仁启。她正握着母亲的手,安抚着,说哥哥马上就回来。
“妈!我回来了。我是傻蛋。”马仁启小名叫傻蛋。
“傻蛋,让妈妈再看看你。”母亲拉着马仁启的手,颤颤巍巍地往怀里拽。
马仁启伏在炕沿上,把脸朝母亲眼前凑过去。叫了一声“妈妈”,便流下了眼泪。
“傻蛋,妈妈不行了。”母亲一面摩挲着马仁启的脸,一面断断续续地说,“你是妈妈的好孩子。有出息,给妈妈长了脸。”
“妈妈,你好好养着吧,会好起来的。”马仁启说。
“别说傻话了孩子。妈妈要走了,等你回来是想求你一件事。你答应不?”母亲说。
“妈妈,你想折傻蛋的寿呀!傻蛋是你的儿子,你说怎么就怎么。”
“妈妈想让你给小妮跪下。爸爸、妈妈欠她的,你也欠她的。欠得太多了,没法还。”母亲用恳求的目光看着马仁启。
“秀妹,使不得,使不得呀!”傻蛋的母亲叫胡秀秀,胡冬生称她为“秀妹”。胡冬生一边说着,一边从板凳上站起来,唯恐马仁启真的给自己的女儿下跪。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马仁启本来就在炕沿上伏着,听妈妈说这话,没有犹豫,只扭了一下身,双膝就跪在了地上,朝着炕上的胡小妮。
胡小妮正跪在马母旁边流泪呢,马仁启这一跪,吓她一跳,赶忙把脸扭向炕里,叫了一声“妈”,控制不住,便抽泣了起来。
胡冬生伸手想把马仁启扶起来,哪里扶得动?跪着的是一条站着按不下去、跪着扶不起来的汉子。
“好!好!你还是妈妈的那个傻蛋,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走了。七天后你和小妮成亲,妈妈在那边看着你。”说完马母便合上了眼,含着笑意。
屋里一片哭声。
马仁启,一个打不弯,折不弯的男子汉,四月二十八日给自己的未婚妻下了跪,五月六日和胡小妮成了亲。出于母命,也出于良心。
马仁启小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你看他长得那个样,圆头圆脑,呆呆傻傻的,什么也不顾,什么也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就知道他淘。
人家都说,孩子三翻六坐八爬,可他六个月就会爬了。从会爬开始,只要一醒,手脚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伸胳膊蹬脚,满炕爬,就像一个小猴子,一刻不停。
有一天,他睡着了,母亲把他放在大炕的最里边,周围用被摞和枕头挡着,之后便到堂屋点火烧水,准备晚饭。一袋烟的功夫,就听里屋有动静。母亲赶忙往里屋跑,看见他的时候,已经晚了,大半个身子已经窜出了炕沿,伸着两手,要探离炕一尺远的板凳。“咚”的一声落了地,接着就是“哇哇”大哭。母亲抱起来,头上肿起了一个大包。多亏是土地,要是砖地,后果怎么样,就不好说了。从那之后,他就有了一个雅号,叫“傻蛋”。
你说他傻不傻,才六个月,就想越过一尺远的空间,从炕上窜到板凳上。虽然他的本事大,翻过了被摞和枕头,可是想要越过一尺远的空间,那得会飞才行。
五岁的时候,他上树去掏家雀儿窝,差一点摔死。
他家院里有好几棵大槐树,大概是他爷爷种下的,好几十岁了,都很粗,一个人抱不过来。他试着往上爬过,不行,两个小胳膊连四分之一的树干都搂不过来,使不上劲。
墙角有一棵比较细的。不是家人种的,是老树根自己支出来的。岁数比傻蛋大不了多少,不过到支叉的地方,离地也有一丈开外了。他试过,能用上劲。更诱人的是,树枝上有个小小的家雀儿窝。老家雀儿一飞回来,窝里就会伸出好几个小嘴来,吱吱地叫着,抢妈妈嘴里的小虫子。傻蛋在树下观赏很久了,真想把那些小家伙们捧在自己的手心里。多好玩呀!
一天下午,爸爸下地去了,妈妈陪三岁的妹妹在屋里不知道做什么。机会到了,傻蛋开始行动。
他悄悄地往上爬,还好,已经离地好几尺了。他觉得能爬上去,不过这个滋味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好,树皮太糙,磨得大腿生疼生疼的。再坚持坚持吧,总不能下去呀!爸爸说过的,大男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受不了苦就不是大男人。我要是下去了,妹妹会笑我的。往上!往上!终于骑到了支叉上。
傻蛋骑在支叉上,觉得很威风,像骑在大马上一样。比骑在大马上威风多了,树比马高,从这里能望到墙外山坡上的庄稼地。不过想够到家雀儿窝还得费些劲,它在细枝上,离树叉还有老远呢。
傻蛋开始顺着细枝往前爬,他觉出来了,这细枝比树干要难爬。它细,不好掌握平衡。但是也有意思,颤悠颤悠的,挺好玩,而且越往前爬越颤悠。
快够到家雀儿窝了,再往前一点点,再住前一点点。
就在这时候,老家雀儿回来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回来又走了。当它第二次回来的时候,就不再是单个了,带来了一大群家雀儿。它们围着傻蛋飞,围着傻蛋叫。它们的小宝宝受到了威胁,要拼命。
一个家雀儿在傻蛋脸上啄了一下,傻蛋一挥手,身子失去了平衡,“哎呀”了一声,随着被压断的几个树枝掉了下去。
母亲在屋里做针线,听见家雀儿叫的声音不对劲,刚想出来看,就听到“哎呀”的一声,“咚”的一声,接着便是鸡飞狗叫声。母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忙往外跑。
看见了,鸡窝塌了,傻蛋斜着躺在里面,头上流着血,不省人事。
母亲吓坏了,“傻蛋”、“傻蛋”地喊着。把他抱出来,坐在地上抱着他。摇呀,晃呀,喊呀,哭呀,吓得妹妹也大声哭了起来。
还好,母亲的哭声把他唤醒了。这是妈妈的怀抱,这是他生命的发源地,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死的,妈妈的哭声把他从生死的岔道上召了回来。
这个傻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妈妈哭。只要妈妈一掉泪,他就听话了,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妈妈哭了,喊他回来,他就从通往阴间的道上返了回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救他一命的,不只是妈妈的哭喊,还有那个鸡窝。鸡窝顶是用秫秸编成的,上面抹了厚厚的泥。他掉下来的时候,接了他一下。再加上一个老母鸡正在窝里下蛋,做了牺牲品,又垫了他一下。算他命大。
后来,他慢慢长大了,除了妈妈,还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爸爸。
他听妈妈的话,那是因为妈妈一流泪他就心酸。他听爸爸的话,那是因为爸爸是棵大树,顶天立地,撑着这个家。只要有爸爸在,他就什么都不怕。
他差一点摔死,爸爸心疼极了。要知道,他们马家,三代了,都是单传。到了傻蛋这一代,弄不好又是单传。你看,傻蛋出生后,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妹妹三岁了,妈妈再也没有怀过孕。要是他有个三长两短,马家可能就会绝后。
“傻蛋,你怎么这么淘,上树干什么去了?”爸爸问他。
“掏雀儿窝。窝里有小雀儿,吱吱地叫,多好玩呀!。”他头上缠着布条,满脸稚气。
“你太小,会摔死的。你想要家雀儿,给爸爸说呀,爸爸给你捉。”
“爸爸能捉家雀儿?太棒了!教我好不好?”
打那之后,爸爸教他支箩筐扣家雀儿,捉住了好几个。“爸爸真神。”他心里想。
不过家雀儿养不住,气性太大。你捉住它它就绝食,什么也不吃,几天就死。后来爸爸说,家雀儿不是什么好东西,净糟害庄稼,像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咱们也打他好不好?傻蛋同意了,爸爸就给他做了一个小弹弓,教他打家雀儿。爸爸拿的是大弹弓,打得特准,他不行,几天也打不到一个。后来行了,再后来打得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给他做的弹弓越来越硬。
弹弓,在马仁启的家乡用处可大了。
这个地方,在海平的北山上,离城一百多里,地薄人稀。他家住的村民点,也就十几户人家,可是野物却很多。野鸡,野兔,狐狸,野猪,还有狼。农户一年到头做两件事,一是种地,一是打野物。打野物不只是为了吃野味,更是为了护家,护禽,护庄稼。野物糟害得很厉害,偷鸡,咬猪,刨土豆,拱庄稼,有时候还伤人,不打不行。
打野物应该用猎枪,哪怕火枪呢。可是没有,穷得很,谁家有钱买枪?方圆十几里,也没有一家有枪的,都是用弹弓。
不过用的不是一般的弹弓,也不是一般的弹丸。
弹弓的架子用硬硬的铁丝窝成。讲究得很,上方要对称、均匀,弯处要应手、圆润。它本身就是一个瞄准器。
皮条的长短厚薄,要看使用者劲道大小,像傻蛋他爸用的有砍柴刀的刀背厚,一尺二寸长。
弹丸用山底河床上的胶泥团成。探胶泥像探矿一样,没有经验找不到。找到了,可能会有一片。去掉表面的浮泥,像切硬豆腐那样一块一块切下来,挑上几担回家,用手团,蜡丸大小,阴干。这样的弹丸,打出去运行平稳,着物后内力强,不易破碎。打到狼头上,距离近能打死,距离远能打晕。
狼最猖狂的时候是一九五四年。城市开发建设,城郊的狼没有了藏身之处,都跑到北山上来了。村民在自己的院墙上画上几个大大的白灰圈,据说狼怕火,以为灰圈是火圈,不敢靠近。可是这一年不管用了,城郊来的狼见过世面,知道不是火圈,敢于跃上村民的房顶,坐在那里引颈长嚎。
有一条狼,胆也特大了些,在傻蛋家的北房顶上嚎了两个晚上。第一天晚上,爸爸没准备,紧闭屋门,没敢出去。它在卧室的房顶上,没法打。第二天晚上,爸爸以为它不会来了,也没准备。第三天晚上,爸爸在南屋里的窗户下等着。傻蛋十二了,要跟着,爸爸答应了。
半夜时光,那家伙来了。现身在东墙上,之后再跃上一层,到了北房顶上。嘴里还叼着一个什么东西,放在了房沿的正中央。再后,扒着房沿往下探了一探,左右扫视了一遍。又沿着房沿走到西头扫视了一番,再回到中央来。只见它一副自尊傲慢的样子,往那里一蹲,两条前腿一支,伸直脖子,冲着明晃晃的月亮嚎了起来。月光下,那血盆大口,让天不怕地不怕的傻蛋看了都害怕。
爸爸慢慢拉开了窗扇,对准它拉开了弹弓。只听“啪”的一声,狼嚎声变了一下调,噗通一下,像一袋米倒地一样倒下了。
静了半刻钟,没有动静。爸爸打开门,手里拿着砍柴刀,支了梯子,慢慢往房上爬。头探出房沿的时候先探视了一下,见那狼一动不动地躺着。爸爸冲它的头又补了一弹弓,见狼还不动,这才大胆地上去了。
爸爸上去后,傻蛋才从南屋出来上了房。爸爸用砍柴刀顺着狼的口腔由下往上捅了几下,看那狼没了任何复苏的可能性,说了声“睡觉”,便提了那狼叼来的东西和傻蛋下了地。狼叼的是只鸡。
第二天,爸爸就在房顶上剥狼皮。妈妈问怎么不弄下来,爸爸说放几天吧,还会有狼来的。这是条公的,母狼不见它回去,肯定会找来的。按爸爸的意思,狼皮也凉在了房顶上。
下午,爸爸好好地睡了一觉,晚上等那母狼来。没等着。
第二天又等,真的来了。也是从那东墙上来的,顺着公狼走过的路线上了北房。
上去了,却一声不叫。围着公狼的尸体转了又转,嗅了又嗅。之后走到架过梯子的地方嗅了嗅。
这狼可真叫厉害,把头向下探了探,从架过梯子的地方,一下就窜了下来。落地的时候,像猫落地一样,只发出了轻微的声响。
落地后,它东嗅西嗅,就嗅到了北屋的门口,开始用爪子抓门。一个爪子不行,就立了起来,用两个爪子抓,用牙咬。傻蛋亲耳听到的,咬得木门“咯吱”“咯吱”响。不过没咬几下,“叭”的一声,脑袋就开了花。
这南屋离北屋多近呀,任你狼的脑袋再硬,也受不了这弹弓的力道。
傻蛋家后来再也没有来过狼,因为有狼的血腥气,狼知道这里有它们的灾星,不敢来了。
爸爸是个英雄,连狼都怕他。傻蛋不怕他,但却崇拜他,听他的话。
要说百分之百地听话,也不是,大概只有百分之九十九。那百分之一呢?傻蛋保留着,因为有一件事他从心里不满意。
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傻蛋七岁。一天乡里集,爸爸带着妹妹去了。每次赶集都是带着傻蛋去的,这次不知为什么,带妹妹,不带他。去就去呗,还捉了一只老母鸡。家里一共也就五只,还靠着它们下蛋卖钱呢!
下午,爸爸回来了,妹妹没回来,却带回来一个小女孩儿,和妹妹大小差不多,只是不像妹妹那么秀气,那么机灵,比较丑,比较笨。傻蛋不高兴。
“爸爸,傻妞呢?”傻蛋问。妹妹小名叫傻妞,顺着傻蛋叫下来的。
“住亲戚家了。你过来认认这个妹妹吧,她叫小妮。以后就住咱家了,你要像待傻妞那样待她。”爸爸说。
“傻妞什么时候回来?”傻蛋问。
“过年过节回来。”爸爸说。
傻蛋不明白。应该每天都在家的呀,怎么过年过节才回来?好像过了年过了节还要走,为什么?
妈妈对小妮挺好。每当小妮不说不笑、眼望天空的时候,妈妈就把她抱起来。“妮妮乖,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这里就是你的家,有爸爸、妈妈,还有傻蛋哥哥陪你玩。”说完之后还给她哼个小曲什么的,再后就让傻蛋哄着,自己给小妮做面条去了。
知道小妮想家了,妈妈要暖暖孩子的心。
五岁了还让抱?好长时间都不抱傻妞了!傻蛋看了不高兴。
吃白面,在这家里并不是常事,可最近吃了好几次了。虽然傻蛋也可以陪着吃,可面条是为这个丑妮妮做的,傻蛋吃着不高兴。
不但吃着不高兴,而且吃得还心酸,因为妹妹不在家。一到吃面条的时候,傻蛋就特别想她,想得眼泪都快掉到碗里了。要是妹妹在家就好了,把我的这一碗给她吃。为啥妹妹在家的时候不给她做面条呀?这一点,傻蛋很是不满,觉得爸爸妈妈不公平。
你想想,一个孩子,心里有这么多怨气,他能对小妮好吗?冷淡,生硬,没好言语没好气,想叫她快点走又碍着面子不好说出口,这就是傻蛋对小妮的基本态度。
这种态度,时间长了,便成定式。一成定式,就延续了下去。一延就是十几年。
你不要说,这小妮虽然长的又丑又笨,可并不缺心眼。她来到这个家,新爸爸、新妈妈对她都挺好,她知道。傻蛋哥哥不喜欢她,甚至讨厌她,她也知道。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感到,这个不喜欢她的傻蛋哥哥对她特别重要。他和她家的那个亲哥哥不一样。那个亲哥哥喜欢她,什么都让着她,可是早晚会离开她的,不可以永远和她在一起。这个不喜欢她的傻蛋哥哥,好像不能离开她,必须永远和她在一起。再说了,这个傻蛋哥哥虽然对她很冷淡,可是她却喜欢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子,她喜欢。那粗声粗气的嗓音,她喜欢。那生硬简短的话语,她喜欢。那倔犟阳刚的脾气,她喜欢。她觉得,像他这样,才算是一个男子汉,跟他在一起心里踏实。正因为这样,她一到这个家,就有意无意地去讨好他。
第一次吃面条,妈妈做的是汤面。
盛了一碗放在小妮的面前,小妮把它挪给了傻蛋,说:“傻蛋哥哥,你吃!”
“我才不吃呢!那是妈妈给你做的。”傻蛋说着,把碗又挪了回去。
“都有,都有!”妈妈端上来第二碗,放在了傻蛋面前。
可是傻蛋并不动筷子。他在等,等爸爸、妈妈一块吃。
他不动筷子,小妮也不动筷子。她也在等,等傻蛋哥哥动筷子。
“你俩快吃吧,一会就凉了。”妈妈说。
“爸爸还没回来呢!我要等爸爸。”傻蛋说。
“别等了,快吃吧!爸爸下地了,回来还早呢。”妈妈说。
傻蛋不再说什么,走到大门外看了看。不见爸爸的影子,便坐到了门坎上,用手支着腮,向东望着,那是爸爸回来的方向。
傻蛋出来了,小妮也跟着出来了。傻蛋坐在门坎上,小妮也坐在门坎上。傻蛋向东望着,小妮也向东望着。
妈妈没办法,知道拗不过傻蛋,就只好由他们去了。
爸爸回来了,背着一捆秫秸。还离着老远,傻蛋就迎了上去,小妮也跟了过去。看见两个孩子在一起,爸爸心里高兴。
可是,一上饭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傻蛋不吃那碗汤面,因为爸爸、妈妈碗里是米汤。
“傻蛋,快吃吧,小妮等着你呢。”妈妈说。
“我也喝米汤。”傻蛋说。
“傻孩子,大人爱喝米汤,小孩儿爱吃汤面。快吃吧。再不吃妈妈就生气了。”妈妈说。
“我也是大人,都七岁了。”傻蛋还在犟。
“小妮,不要管他,吃你的。”妈妈不再理傻蛋,让小妮吃。
谁知小妮也犟了起来,傻蛋不吃,她也不吃。没办法,最后只好把两碗汤面分成了四份。每人一份,这顿饭才算吃了下去。
打那之后妈妈就知道了,要做汤面就得做全家的,不然的话谁也吃不成。
即使这样,傻蛋也还是不高兴。因为妹妹不在,妹妹吃不上汤面。
长大后,傻蛋和小妮都明白了,他们是换婚。
在这偏僻穷困的小山村,谁家生了儿子都高兴,谁家生了儿子都发愁。高兴的是有了后,发愁的是娶媳妇难。不要说外面的女孩子嫁到这里来,就是这里的女孩子也都想要嫁出去呢。如果能有妹妹或姐姐,那就是男孩子的福分,那就能换婚。把妹妹或姐姐嫁给人家当媳妇,把人家的姑娘娶过来给自己当媳妇。花不了几个钱,却能解决成家续后的大问题。
小妮家住北胡村,离傻蛋家也就五里地。父亲胡冬生和傻蛋的母亲胡秀秀是远房亲戚。两家原本走的并不近,可是却有缘分。胡家一儿一女,儿大女小,马家也一儿一女,儿大女小。傻蛋和小妮,傻蛋的妹妹和小妮的哥哥,生辰八字都相配,两家都很穷,门当户对,换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两家说好了,选了一个乡集的吉庆日子,傻蛋的爸爸领着傻蛋的妹妹到了集上,把那只老母鸡卖了,买了一斤驴肉、半斤花生米、半斤白酒,去了北胡村小妮家。胡冬生也略有准备,请了一个会写字的中人来,给四个孩子换了帖子,请中人喝了酒,这四个孩子的婚事也就定了。之后,傻妞就留在了胡家,小妮就来到了马家。小时候就换过来,长大就习惯了。这也是习俗。
四个孩子,两对未婚小夫妻。傻蛋的妹妹马仁惠和小妮的哥哥胡大贵发展得比较顺利,成年之后结了婚,还挺恩爱。可马仁启和胡小妮却成了大问题,一头热。胡小妮对马仁启柔顺体贴,敬畏依从,而马仁启对胡小妮却冷若冰霜,腻烦意懒。就是因为家里有个胡小妮,从到乡里上中学开始,马仁启就很少回家了。而上学的这条路,把马仁启和胡小妮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不仅是感情的问题了,文化层次、习俗认同都产生了难以填塞的沟壑。
马仁启接受的是现代教育,追求婚姻自主,注重男女情感,根本不承认换帖的婚姻约束。在他心里,胡小妮充其量也就是他的一个义妹。他是一个自由人,爱上谁就追谁。
胡小妮虽然也上过两年学,可整个身心完全浸透在传统乡俗的氛围中。在她心里,换了帖子她就是马仁启的人了。生是马家的人,死是马家的鬼。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马家,吃什么苦,受什么罪,她都认了。马仁启就是她的天,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问能不能做,也不问为什么做。
不过也有一次例外。
一九六三年国庆节,马仁启回家了。这是一桩稀罕事,全家都高兴。要按以往,除了春节之外,马仁启基本上是不回家的。你说这暑假,那可是四十天呢,他除了打工就是看书,从没着过一次家。
这次回家为什么?他有特殊任务。
后半晌,爸爸和小妮到自留地背谷,马仁启跟了去。
马仁启家是山区,温度较低,比其他地方收割谷子的季节晚了十几天。割倒后打成捆,再在地里放几天,让它干干。待谷粒饱满后,再抽时间往家背,在院里脱粒。
小妮已经十九了,一应农活全都干,是爸爸的好帮手。按往常,往家背谷,爸爸会陪着小妮的。她毕竟是个女孩子,走得慢。可今天不陪了,因为有马仁启在,正好让这小两口说说话。
马仁启也真是有话要给小妮说,这次回来就是为这个。
“丑妮,”小妮到马家第一天,马仁启就这样称呼她。习惯了,小妮听着挺亲切。“这个家多亏有你,要不爸爸、妈妈会更累。”马仁启说。
听到这话,小妮甜甜的。来马家十四年了,第一次听见傻蛋哥这样说话,也第一次听傻蛋哥说出这样的话。“我什么也做不了,只是给家里添了一张嘴。”她说。
“都是我不好,多少年在外面,让你受累。”马仁启说。
“不要这样说,傻蛋哥。你给这个家长了脸,全家人都觉得光彩。你看这方圆几十里,谁家有大学生呀!”小妮说得很兴奋。有马仁启这样的未婚夫,她觉得很骄傲。
“丑妮,十几年了,我真是对不起你。你一进门爸爸就对我说,要我像待傻妞那样待你,可是我没有。想起这些就后悔。从今往后,我就拿你当亲妹妹,你说好不好?”马仁启真的很内疚,说得很诚恳。
小妮听了偷偷乐,这个傻蛋哥今天怎么了?“本来你就是我的哥哥嘛!”说着,她有点害羞,把头低了下去,抿着嘴笑。
她说的也是真心话。在她心里,这个生硬冰冷的傻蛋哥比亲哥哥还要亲。她在等着那一天,像傻妞和她哥哥那样走到一起的那一天。傻妞去年十八,够了法定年龄,就和自己的哥哥结婚了。自己今年十九了,爸爸妈妈都有那个意思,可傻蛋哥上了大学。听说大学生不让结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管怎么说,总会有那一天的。到了那一天,自己一定把冰冷的傻蛋哥给暖过来。一定会的。
“傻妞去年结婚,我什么也没给她买,没钱。现在学校给我十五块的助学金,每月能攒个两三块,等你结婚的时候,买个你喜欢的东西,也算我们兄妹一场。你说好不好?”马仁启说。
“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待我好就行了。”小妮说。
“好也得有个表示吧!送你个喜欢的东西,也是做哥哥的一片心意。你已经不小了,平时留点心,找个自己喜欢的人嫁出去。恋爱是自己的自由,不能让人包办的。”马仁启进入了正题。
“什么?你叫我嫁人!”小妮抬起头,看着马仁启,难以置信。“原来你要当我的亲哥哥就是为了这个。可是我已经是你的人了啊!”小妮不解地说。
“谁说你已经是我的人了?”
“两家都换了帖子,你不知道?”
“现在是新社会,帖子又没有法律效力。”
“什么是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就是国家承认。”
“换了帖子国家不承认?”
“是的。国家只承认结婚证,只有扯了结婚证才算是夫妻。换帖子,那是旧社会的习俗。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不能按照旧习俗来。我们俩是兄妹,不是未婚夫妻。这一点你必须弄清楚,不然的话,会毁了你的一生。”
“这么说,你是不愿意和我扯结婚证?”
“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结婚那得有感情基础。”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没有感情?”
“丑妮,你听我说!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怎么会没有感情呢?说心里话,像你这么好的妹妹很难得。本来应该我干的活,你都替我干了。本来应该我孝敬老人的,你都替我孝敬了。这些我心里都有数。虽然我没有谢过你,可是心里却感激你,觉得欠了你好多。只是这婚姻问题不同一般,它得讲究情感。这种情感和兄妹的情感不一样。兄妹之间是亲情,那是骨肉之间的亲。婚姻应该有爱情,那是男女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是一种感觉。一种不见就思念、见了就想亲近的感觉。谁对谁有这种感觉,别人是感觉不到的,也不能由别人包办的。
“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会像待亲妹妹一样待你的。以前没有,那是因为用你换走了傻妞,我一下接受不了。后来你对我那么好,我就慢慢把你当成亲妹妹了,只是碍着那张帖子,不好说。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的事应该由我们自己拿主意。”
真是晴天霹雳,一下把小妮给震晕了。她走不动了,靠着背上的谷捆斜坐在了下山的坡路上。满脸是汗,浑身是汗。
马仁启赶忙用毛巾给她擦,生怕她虚脱了,这里连口水也没有。
“丑妮,你千万别急,有话慢慢说。我给你说的都是必须说的话,不说就会更对不起你。实际上你心里也是明白的,只是没有往自己身上想。我今天回来,就是要把这个关系理清楚。你可能一下接受不了,那就慢慢去想,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在理儿。”马仁启一边给她擦着,一边不停地说着。
小妮一动也不动,睁着眼,看着山坡下自己住了十四年的院落,任由马仁启不停地给她擦着,任由马仁启不停地给她说着。
一个人终生的盼望一下子落了空,生活的心气也就没了。没了心气,也就没了奔头,没了意思。她觉得浑身没了力气,再也背不起那捆谷子了。就在这儿坐坐吧,就在这儿歇歇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九八一年五月四日,蓝心月上班了。没有见着柳秋萍,也没有见着马仁启。
柳秋萍早就出院了,给她留了一封信。
马仁启没上班,回家处理丧事,母亲去世了。
马仁启本来每天晚饭后都要去看蓝心月的,可四月二十八日却没去。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母亲病危,叫他马上回去。
他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母亲房里点着灯,炕上躺着瘫痪的父亲、病危的母亲。母亲旁边跪着马仁启的未婚妻胡小妮。炕沿上坐着马仁启的妹妹马仁惠、妹夫胡大贵。板凳上坐着妹妹的公爹、胡小妮的父亲胡冬生。都在等他。母亲一定要等他回来,有话说。
他心急火燎地一掀帘子进了屋,急切地问:“妈怎么样了!”
“哥,怎么才回来,就等你了!”妹妹把位置让给马仁启。她正握着母亲的手,安抚着,说哥哥马上就回来。
“妈!我回来了。我是傻蛋。”马仁启小名叫傻蛋。
“傻蛋,让妈妈再看看你。”母亲拉着马仁启的手,颤颤巍巍地往怀里拽。
马仁启伏在炕沿上,把脸朝母亲眼前凑过去。叫了一声“妈妈”,便流下了眼泪。
“傻蛋,妈妈不行了。”母亲一面摩挲着马仁启的脸,一面断断续续地说,“你是妈妈的好孩子。有出息,给妈妈长了脸。”
“妈妈,你好好养着吧,会好起来的。”马仁启说。
“别说傻话了孩子。妈妈要走了,等你回来是想求你一件事。你答应不?”母亲说。
“妈妈,你想折傻蛋的寿呀!傻蛋是你的儿子,你说怎么就怎么。”
“妈妈想让你给小妮跪下。爸爸、妈妈欠她的,你也欠她的。欠得太多了,没法还。”母亲用恳求的目光看着马仁启。
“秀妹,使不得,使不得呀!”傻蛋的母亲叫胡秀秀,胡冬生称她为“秀妹”。胡冬生一边说着,一边从板凳上站起来,唯恐马仁启真的给自己的女儿下跪。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马仁启本来就在炕沿上伏着,听妈妈说这话,没有犹豫,只扭了一下身,双膝就跪在了地上,朝着炕上的胡小妮。
胡小妮正跪在马母旁边流泪呢,马仁启这一跪,吓她一跳,赶忙把脸扭向炕里,叫了一声“妈”,控制不住,便抽泣了起来。
胡冬生伸手想把马仁启扶起来,哪里扶得动?跪着的是一条站着按不下去、跪着扶不起来的汉子。
“好!好!你还是妈妈的那个傻蛋,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走了。七天后你和小妮成亲,妈妈在那边看着你。”说完马母便合上了眼,含着笑意。
屋里一片哭声。
马仁启,一个打不弯,折不弯的男子汉,四月二十八日给自己的未婚妻下了跪,五月六日和胡小妮成了亲。出于母命,也出于良心。
马仁启小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你看他长得那个样,圆头圆脑,呆呆傻傻的,什么也不顾,什么也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就知道他淘。
人家都说,孩子三翻六坐八爬,可他六个月就会爬了。从会爬开始,只要一醒,手脚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伸胳膊蹬脚,满炕爬,就像一个小猴子,一刻不停。
有一天,他睡着了,母亲把他放在大炕的最里边,周围用被摞和枕头挡着,之后便到堂屋点火烧水,准备晚饭。一袋烟的功夫,就听里屋有动静。母亲赶忙往里屋跑,看见他的时候,已经晚了,大半个身子已经窜出了炕沿,伸着两手,要探离炕一尺远的板凳。“咚”的一声落了地,接着就是“哇哇”大哭。母亲抱起来,头上肿起了一个大包。多亏是土地,要是砖地,后果怎么样,就不好说了。从那之后,他就有了一个雅号,叫“傻蛋”。
你说他傻不傻,才六个月,就想越过一尺远的空间,从炕上窜到板凳上。虽然他的本事大,翻过了被摞和枕头,可是想要越过一尺远的空间,那得会飞才行。
五岁的时候,他上树去掏家雀儿窝,差一点摔死。
他家院里有好几棵大槐树,大概是他爷爷种下的,好几十岁了,都很粗,一个人抱不过来。他试着往上爬过,不行,两个小胳膊连四分之一的树干都搂不过来,使不上劲。
墙角有一棵比较细的。不是家人种的,是老树根自己支出来的。岁数比傻蛋大不了多少,不过到支叉的地方,离地也有一丈开外了。他试过,能用上劲。更诱人的是,树枝上有个小小的家雀儿窝。老家雀儿一飞回来,窝里就会伸出好几个小嘴来,吱吱地叫着,抢妈妈嘴里的小虫子。傻蛋在树下观赏很久了,真想把那些小家伙们捧在自己的手心里。多好玩呀!
一天下午,爸爸下地去了,妈妈陪三岁的妹妹在屋里不知道做什么。机会到了,傻蛋开始行动。
他悄悄地往上爬,还好,已经离地好几尺了。他觉得能爬上去,不过这个滋味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好,树皮太糙,磨得大腿生疼生疼的。再坚持坚持吧,总不能下去呀!爸爸说过的,大男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受不了苦就不是大男人。我要是下去了,妹妹会笑我的。往上!往上!终于骑到了支叉上。
傻蛋骑在支叉上,觉得很威风,像骑在大马上一样。比骑在大马上威风多了,树比马高,从这里能望到墙外山坡上的庄稼地。不过想够到家雀儿窝还得费些劲,它在细枝上,离树叉还有老远呢。
傻蛋开始顺着细枝往前爬,他觉出来了,这细枝比树干要难爬。它细,不好掌握平衡。但是也有意思,颤悠颤悠的,挺好玩,而且越往前爬越颤悠。
快够到家雀儿窝了,再往前一点点,再住前一点点。
就在这时候,老家雀儿回来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回来又走了。当它第二次回来的时候,就不再是单个了,带来了一大群家雀儿。它们围着傻蛋飞,围着傻蛋叫。它们的小宝宝受到了威胁,要拼命。
一个家雀儿在傻蛋脸上啄了一下,傻蛋一挥手,身子失去了平衡,“哎呀”了一声,随着被压断的几个树枝掉了下去。
母亲在屋里做针线,听见家雀儿叫的声音不对劲,刚想出来看,就听到“哎呀”的一声,“咚”的一声,接着便是鸡飞狗叫声。母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忙往外跑。
看见了,鸡窝塌了,傻蛋斜着躺在里面,头上流着血,不省人事。
母亲吓坏了,“傻蛋”、“傻蛋”地喊着。把他抱出来,坐在地上抱着他。摇呀,晃呀,喊呀,哭呀,吓得妹妹也大声哭了起来。
还好,母亲的哭声把他唤醒了。这是妈妈的怀抱,这是他生命的发源地,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死的,妈妈的哭声把他从生死的岔道上召了回来。
这个傻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妈妈哭。只要妈妈一掉泪,他就听话了,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妈妈哭了,喊他回来,他就从通往阴间的道上返了回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救他一命的,不只是妈妈的哭喊,还有那个鸡窝。鸡窝顶是用秫秸编成的,上面抹了厚厚的泥。他掉下来的时候,接了他一下。再加上一个老母鸡正在窝里下蛋,做了牺牲品,又垫了他一下。算他命大。
后来,他慢慢长大了,除了妈妈,还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爸爸。
他听妈妈的话,那是因为妈妈一流泪他就心酸。他听爸爸的话,那是因为爸爸是棵大树,顶天立地,撑着这个家。只要有爸爸在,他就什么都不怕。
他差一点摔死,爸爸心疼极了。要知道,他们马家,三代了,都是单传。到了傻蛋这一代,弄不好又是单传。你看,傻蛋出生后,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妹妹三岁了,妈妈再也没有怀过孕。要是他有个三长两短,马家可能就会绝后。
“傻蛋,你怎么这么淘,上树干什么去了?”爸爸问他。
“掏雀儿窝。窝里有小雀儿,吱吱地叫,多好玩呀!。”他头上缠着布条,满脸稚气。
“你太小,会摔死的。你想要家雀儿,给爸爸说呀,爸爸给你捉。”
“爸爸能捉家雀儿?太棒了!教我好不好?”
打那之后,爸爸教他支箩筐扣家雀儿,捉住了好几个。“爸爸真神。”他心里想。
不过家雀儿养不住,气性太大。你捉住它它就绝食,什么也不吃,几天就死。后来爸爸说,家雀儿不是什么好东西,净糟害庄稼,像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咱们也打他好不好?傻蛋同意了,爸爸就给他做了一个小弹弓,教他打家雀儿。爸爸拿的是大弹弓,打得特准,他不行,几天也打不到一个。后来行了,再后来打得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给他做的弹弓越来越硬。
弹弓,在马仁启的家乡用处可大了。
这个地方,在海平的北山上,离城一百多里,地薄人稀。他家住的村民点,也就十几户人家,可是野物却很多。野鸡,野兔,狐狸,野猪,还有狼。农户一年到头做两件事,一是种地,一是打野物。打野物不只是为了吃野味,更是为了护家,护禽,护庄稼。野物糟害得很厉害,偷鸡,咬猪,刨土豆,拱庄稼,有时候还伤人,不打不行。
打野物应该用猎枪,哪怕火枪呢。可是没有,穷得很,谁家有钱买枪?方圆十几里,也没有一家有枪的,都是用弹弓。
不过用的不是一般的弹弓,也不是一般的弹丸。
弹弓的架子用硬硬的铁丝窝成。讲究得很,上方要对称、均匀,弯处要应手、圆润。它本身就是一个瞄准器。
皮条的长短厚薄,要看使用者劲道大小,像傻蛋他爸用的有砍柴刀的刀背厚,一尺二寸长。
弹丸用山底河床上的胶泥团成。探胶泥像探矿一样,没有经验找不到。找到了,可能会有一片。去掉表面的浮泥,像切硬豆腐那样一块一块切下来,挑上几担回家,用手团,蜡丸大小,阴干。这样的弹丸,打出去运行平稳,着物后内力强,不易破碎。打到狼头上,距离近能打死,距离远能打晕。
狼最猖狂的时候是一九五四年。城市开发建设,城郊的狼没有了藏身之处,都跑到北山上来了。村民在自己的院墙上画上几个大大的白灰圈,据说狼怕火,以为灰圈是火圈,不敢靠近。可是这一年不管用了,城郊来的狼见过世面,知道不是火圈,敢于跃上村民的房顶,坐在那里引颈长嚎。
有一条狼,胆也特大了些,在傻蛋家的北房顶上嚎了两个晚上。第一天晚上,爸爸没准备,紧闭屋门,没敢出去。它在卧室的房顶上,没法打。第二天晚上,爸爸以为它不会来了,也没准备。第三天晚上,爸爸在南屋里的窗户下等着。傻蛋十二了,要跟着,爸爸答应了。
半夜时光,那家伙来了。现身在东墙上,之后再跃上一层,到了北房顶上。嘴里还叼着一个什么东西,放在了房沿的正中央。再后,扒着房沿往下探了一探,左右扫视了一遍。又沿着房沿走到西头扫视了一番,再回到中央来。只见它一副自尊傲慢的样子,往那里一蹲,两条前腿一支,伸直脖子,冲着明晃晃的月亮嚎了起来。月光下,那血盆大口,让天不怕地不怕的傻蛋看了都害怕。
爸爸慢慢拉开了窗扇,对准它拉开了弹弓。只听“啪”的一声,狼嚎声变了一下调,噗通一下,像一袋米倒地一样倒下了。
静了半刻钟,没有动静。爸爸打开门,手里拿着砍柴刀,支了梯子,慢慢往房上爬。头探出房沿的时候先探视了一下,见那狼一动不动地躺着。爸爸冲它的头又补了一弹弓,见狼还不动,这才大胆地上去了。
爸爸上去后,傻蛋才从南屋出来上了房。爸爸用砍柴刀顺着狼的口腔由下往上捅了几下,看那狼没了任何复苏的可能性,说了声“睡觉”,便提了那狼叼来的东西和傻蛋下了地。狼叼的是只鸡。
第二天,爸爸就在房顶上剥狼皮。妈妈问怎么不弄下来,爸爸说放几天吧,还会有狼来的。这是条公的,母狼不见它回去,肯定会找来的。按爸爸的意思,狼皮也凉在了房顶上。
下午,爸爸好好地睡了一觉,晚上等那母狼来。没等着。
第二天又等,真的来了。也是从那东墙上来的,顺着公狼走过的路线上了北房。
上去了,却一声不叫。围着公狼的尸体转了又转,嗅了又嗅。之后走到架过梯子的地方嗅了嗅。
这狼可真叫厉害,把头向下探了探,从架过梯子的地方,一下就窜了下来。落地的时候,像猫落地一样,只发出了轻微的声响。
落地后,它东嗅西嗅,就嗅到了北屋的门口,开始用爪子抓门。一个爪子不行,就立了起来,用两个爪子抓,用牙咬。傻蛋亲耳听到的,咬得木门“咯吱”“咯吱”响。不过没咬几下,“叭”的一声,脑袋就开了花。
这南屋离北屋多近呀,任你狼的脑袋再硬,也受不了这弹弓的力道。
傻蛋家后来再也没有来过狼,因为有狼的血腥气,狼知道这里有它们的灾星,不敢来了。
爸爸是个英雄,连狼都怕他。傻蛋不怕他,但却崇拜他,听他的话。
要说百分之百地听话,也不是,大概只有百分之九十九。那百分之一呢?傻蛋保留着,因为有一件事他从心里不满意。
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傻蛋七岁。一天乡里集,爸爸带着妹妹去了。每次赶集都是带着傻蛋去的,这次不知为什么,带妹妹,不带他。去就去呗,还捉了一只老母鸡。家里一共也就五只,还靠着它们下蛋卖钱呢!
下午,爸爸回来了,妹妹没回来,却带回来一个小女孩儿,和妹妹大小差不多,只是不像妹妹那么秀气,那么机灵,比较丑,比较笨。傻蛋不高兴。
“爸爸,傻妞呢?”傻蛋问。妹妹小名叫傻妞,顺着傻蛋叫下来的。
“住亲戚家了。你过来认认这个妹妹吧,她叫小妮。以后就住咱家了,你要像待傻妞那样待她。”爸爸说。
“傻妞什么时候回来?”傻蛋问。
“过年过节回来。”爸爸说。
傻蛋不明白。应该每天都在家的呀,怎么过年过节才回来?好像过了年过了节还要走,为什么?
妈妈对小妮挺好。每当小妮不说不笑、眼望天空的时候,妈妈就把她抱起来。“妮妮乖,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这里就是你的家,有爸爸、妈妈,还有傻蛋哥哥陪你玩。”说完之后还给她哼个小曲什么的,再后就让傻蛋哄着,自己给小妮做面条去了。
知道小妮想家了,妈妈要暖暖孩子的心。
五岁了还让抱?好长时间都不抱傻妞了!傻蛋看了不高兴。
吃白面,在这家里并不是常事,可最近吃了好几次了。虽然傻蛋也可以陪着吃,可面条是为这个丑妮妮做的,傻蛋吃着不高兴。
不但吃着不高兴,而且吃得还心酸,因为妹妹不在家。一到吃面条的时候,傻蛋就特别想她,想得眼泪都快掉到碗里了。要是妹妹在家就好了,把我的这一碗给她吃。为啥妹妹在家的时候不给她做面条呀?这一点,傻蛋很是不满,觉得爸爸妈妈不公平。
你想想,一个孩子,心里有这么多怨气,他能对小妮好吗?冷淡,生硬,没好言语没好气,想叫她快点走又碍着面子不好说出口,这就是傻蛋对小妮的基本态度。
这种态度,时间长了,便成定式。一成定式,就延续了下去。一延就是十几年。
你不要说,这小妮虽然长的又丑又笨,可并不缺心眼。她来到这个家,新爸爸、新妈妈对她都挺好,她知道。傻蛋哥哥不喜欢她,甚至讨厌她,她也知道。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感到,这个不喜欢她的傻蛋哥哥对她特别重要。他和她家的那个亲哥哥不一样。那个亲哥哥喜欢她,什么都让着她,可是早晚会离开她的,不可以永远和她在一起。这个不喜欢她的傻蛋哥哥,好像不能离开她,必须永远和她在一起。再说了,这个傻蛋哥哥虽然对她很冷淡,可是她却喜欢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子,她喜欢。那粗声粗气的嗓音,她喜欢。那生硬简短的话语,她喜欢。那倔犟阳刚的脾气,她喜欢。她觉得,像他这样,才算是一个男子汉,跟他在一起心里踏实。正因为这样,她一到这个家,就有意无意地去讨好他。
第一次吃面条,妈妈做的是汤面。
盛了一碗放在小妮的面前,小妮把它挪给了傻蛋,说:“傻蛋哥哥,你吃!”
“我才不吃呢!那是妈妈给你做的。”傻蛋说着,把碗又挪了回去。
“都有,都有!”妈妈端上来第二碗,放在了傻蛋面前。
可是傻蛋并不动筷子。他在等,等爸爸、妈妈一块吃。
他不动筷子,小妮也不动筷子。她也在等,等傻蛋哥哥动筷子。
“你俩快吃吧,一会就凉了。”妈妈说。
“爸爸还没回来呢!我要等爸爸。”傻蛋说。
“别等了,快吃吧!爸爸下地了,回来还早呢。”妈妈说。
傻蛋不再说什么,走到大门外看了看。不见爸爸的影子,便坐到了门坎上,用手支着腮,向东望着,那是爸爸回来的方向。
傻蛋出来了,小妮也跟着出来了。傻蛋坐在门坎上,小妮也坐在门坎上。傻蛋向东望着,小妮也向东望着。
妈妈没办法,知道拗不过傻蛋,就只好由他们去了。
爸爸回来了,背着一捆秫秸。还离着老远,傻蛋就迎了上去,小妮也跟了过去。看见两个孩子在一起,爸爸心里高兴。
可是,一上饭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傻蛋不吃那碗汤面,因为爸爸、妈妈碗里是米汤。
“傻蛋,快吃吧,小妮等着你呢。”妈妈说。
“我也喝米汤。”傻蛋说。
“傻孩子,大人爱喝米汤,小孩儿爱吃汤面。快吃吧。再不吃妈妈就生气了。”妈妈说。
“我也是大人,都七岁了。”傻蛋还在犟。
“小妮,不要管他,吃你的。”妈妈不再理傻蛋,让小妮吃。
谁知小妮也犟了起来,傻蛋不吃,她也不吃。没办法,最后只好把两碗汤面分成了四份。每人一份,这顿饭才算吃了下去。
打那之后妈妈就知道了,要做汤面就得做全家的,不然的话谁也吃不成。
即使这样,傻蛋也还是不高兴。因为妹妹不在,妹妹吃不上汤面。
长大后,傻蛋和小妮都明白了,他们是换婚。
在这偏僻穷困的小山村,谁家生了儿子都高兴,谁家生了儿子都发愁。高兴的是有了后,发愁的是娶媳妇难。不要说外面的女孩子嫁到这里来,就是这里的女孩子也都想要嫁出去呢。如果能有妹妹或姐姐,那就是男孩子的福分,那就能换婚。把妹妹或姐姐嫁给人家当媳妇,把人家的姑娘娶过来给自己当媳妇。花不了几个钱,却能解决成家续后的大问题。
小妮家住北胡村,离傻蛋家也就五里地。父亲胡冬生和傻蛋的母亲胡秀秀是远房亲戚。两家原本走的并不近,可是却有缘分。胡家一儿一女,儿大女小,马家也一儿一女,儿大女小。傻蛋和小妮,傻蛋的妹妹和小妮的哥哥,生辰八字都相配,两家都很穷,门当户对,换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两家说好了,选了一个乡集的吉庆日子,傻蛋的爸爸领着傻蛋的妹妹到了集上,把那只老母鸡卖了,买了一斤驴肉、半斤花生米、半斤白酒,去了北胡村小妮家。胡冬生也略有准备,请了一个会写字的中人来,给四个孩子换了帖子,请中人喝了酒,这四个孩子的婚事也就定了。之后,傻妞就留在了胡家,小妮就来到了马家。小时候就换过来,长大就习惯了。这也是习俗。
四个孩子,两对未婚小夫妻。傻蛋的妹妹马仁惠和小妮的哥哥胡大贵发展得比较顺利,成年之后结了婚,还挺恩爱。可马仁启和胡小妮却成了大问题,一头热。胡小妮对马仁启柔顺体贴,敬畏依从,而马仁启对胡小妮却冷若冰霜,腻烦意懒。就是因为家里有个胡小妮,从到乡里上中学开始,马仁启就很少回家了。而上学的这条路,把马仁启和胡小妮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不仅是感情的问题了,文化层次、习俗认同都产生了难以填塞的沟壑。
马仁启接受的是现代教育,追求婚姻自主,注重男女情感,根本不承认换帖的婚姻约束。在他心里,胡小妮充其量也就是他的一个义妹。他是一个自由人,爱上谁就追谁。
胡小妮虽然也上过两年学,可整个身心完全浸透在传统乡俗的氛围中。在她心里,换了帖子她就是马仁启的人了。生是马家的人,死是马家的鬼。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马家,吃什么苦,受什么罪,她都认了。马仁启就是她的天,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问能不能做,也不问为什么做。
不过也有一次例外。
一九六三年国庆节,马仁启回家了。这是一桩稀罕事,全家都高兴。要按以往,除了春节之外,马仁启基本上是不回家的。你说这暑假,那可是四十天呢,他除了打工就是看书,从没着过一次家。
这次回家为什么?他有特殊任务。
后半晌,爸爸和小妮到自留地背谷,马仁启跟了去。
马仁启家是山区,温度较低,比其他地方收割谷子的季节晚了十几天。割倒后打成捆,再在地里放几天,让它干干。待谷粒饱满后,再抽时间往家背,在院里脱粒。
小妮已经十九了,一应农活全都干,是爸爸的好帮手。按往常,往家背谷,爸爸会陪着小妮的。她毕竟是个女孩子,走得慢。可今天不陪了,因为有马仁启在,正好让这小两口说说话。
马仁启也真是有话要给小妮说,这次回来就是为这个。
“丑妮,”小妮到马家第一天,马仁启就这样称呼她。习惯了,小妮听着挺亲切。“这个家多亏有你,要不爸爸、妈妈会更累。”马仁启说。
听到这话,小妮甜甜的。来马家十四年了,第一次听见傻蛋哥这样说话,也第一次听傻蛋哥说出这样的话。“我什么也做不了,只是给家里添了一张嘴。”她说。
“都是我不好,多少年在外面,让你受累。”马仁启说。
“不要这样说,傻蛋哥。你给这个家长了脸,全家人都觉得光彩。你看这方圆几十里,谁家有大学生呀!”小妮说得很兴奋。有马仁启这样的未婚夫,她觉得很骄傲。
“丑妮,十几年了,我真是对不起你。你一进门爸爸就对我说,要我像待傻妞那样待你,可是我没有。想起这些就后悔。从今往后,我就拿你当亲妹妹,你说好不好?”马仁启真的很内疚,说得很诚恳。
小妮听了偷偷乐,这个傻蛋哥今天怎么了?“本来你就是我的哥哥嘛!”说着,她有点害羞,把头低了下去,抿着嘴笑。
她说的也是真心话。在她心里,这个生硬冰冷的傻蛋哥比亲哥哥还要亲。她在等着那一天,像傻妞和她哥哥那样走到一起的那一天。傻妞去年十八,够了法定年龄,就和自己的哥哥结婚了。自己今年十九了,爸爸妈妈都有那个意思,可傻蛋哥上了大学。听说大学生不让结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管怎么说,总会有那一天的。到了那一天,自己一定把冰冷的傻蛋哥给暖过来。一定会的。
“傻妞去年结婚,我什么也没给她买,没钱。现在学校给我十五块的助学金,每月能攒个两三块,等你结婚的时候,买个你喜欢的东西,也算我们兄妹一场。你说好不好?”马仁启说。
“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待我好就行了。”小妮说。
“好也得有个表示吧!送你个喜欢的东西,也是做哥哥的一片心意。你已经不小了,平时留点心,找个自己喜欢的人嫁出去。恋爱是自己的自由,不能让人包办的。”马仁启进入了正题。
“什么?你叫我嫁人!”小妮抬起头,看着马仁启,难以置信。“原来你要当我的亲哥哥就是为了这个。可是我已经是你的人了啊!”小妮不解地说。
“谁说你已经是我的人了?”
“两家都换了帖子,你不知道?”
“现在是新社会,帖子又没有法律效力。”
“什么是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就是国家承认。”
“换了帖子国家不承认?”
“是的。国家只承认结婚证,只有扯了结婚证才算是夫妻。换帖子,那是旧社会的习俗。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不能按照旧习俗来。我们俩是兄妹,不是未婚夫妻。这一点你必须弄清楚,不然的话,会毁了你的一生。”
“这么说,你是不愿意和我扯结婚证?”
“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结婚那得有感情基础。”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没有感情?”
“丑妮,你听我说!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怎么会没有感情呢?说心里话,像你这么好的妹妹很难得。本来应该我干的活,你都替我干了。本来应该我孝敬老人的,你都替我孝敬了。这些我心里都有数。虽然我没有谢过你,可是心里却感激你,觉得欠了你好多。只是这婚姻问题不同一般,它得讲究情感。这种情感和兄妹的情感不一样。兄妹之间是亲情,那是骨肉之间的亲。婚姻应该有爱情,那是男女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是一种感觉。一种不见就思念、见了就想亲近的感觉。谁对谁有这种感觉,别人是感觉不到的,也不能由别人包办的。
“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会像待亲妹妹一样待你的。以前没有,那是因为用你换走了傻妞,我一下接受不了。后来你对我那么好,我就慢慢把你当成亲妹妹了,只是碍着那张帖子,不好说。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的事应该由我们自己拿主意。”
真是晴天霹雳,一下把小妮给震晕了。她走不动了,靠着背上的谷捆斜坐在了下山的坡路上。满脸是汗,浑身是汗。
马仁启赶忙用毛巾给她擦,生怕她虚脱了,这里连口水也没有。
“丑妮,你千万别急,有话慢慢说。我给你说的都是必须说的话,不说就会更对不起你。实际上你心里也是明白的,只是没有往自己身上想。我今天回来,就是要把这个关系理清楚。你可能一下接受不了,那就慢慢去想,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在理儿。”马仁启一边给她擦着,一边不停地说着。
小妮一动也不动,睁着眼,看着山坡下自己住了十四年的院落,任由马仁启不停地给她擦着,任由马仁启不停地给她说着。
一个人终生的盼望一下子落了空,生活的心气也就没了。没了心气,也就没了奔头,没了意思。她觉得浑身没了力气,再也背不起那捆谷子了。就在这儿坐坐吧,就在这儿歇歇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